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二戰時期德國是怎麼成立的

二戰時期德國是怎麼成立的

發布時間:2022-05-21 20:21:06

① 德國在二戰時的具體情況

納粹主義 或 國家社會主義 指 1933年 至 1945年 間統治 德國 的 獨裁 政治 ,即「 第三帝國 」。盡管納粹通常聲明支持極權民族主義這一 社會主義 形式(與 馬克思 的國際社會主義相反),但納粹主義通常與 法西斯主義 有關聯。

獨裁者 阿道夫·希特勒 成為 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 (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或縮寫為NSDAP)這一 政黨 的領袖。這一時期的德國也稱為 納粹德國 。納粹主義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 德語 Nationalsozialismus )。納粹主義的信徒稱為納粹。當代德國已取締納粹主義,盡管有少量的殘余份子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活動,即新納粹。一些 歷史修正主義者 仍然散布否認和淡化 大屠殺 及其他納粹行徑的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

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是一種極其反動的思潮,它是本世紀20—30年代德國資本主義危機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納粹主義不是希特勒頭腦中固有的東西,也不是他的獨創,而是兼收並蓄德國歷史上各種思想,尤其是19世紀後半葉以來各種反動思潮拼湊而成的,對此納粹主義供認不諱。1938年2月24日,納粹主義在納粹黨一次「老戰士」集會上明確聲稱:「我們納中 的許多東西,或者說,18年前的今天,我在這個大廳里(慕尼黑霍夫勃勞豪斯啤酒館)宣講的許多東西,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很久了。」(3)在納粹主義形成過程中,希特勒和納粹思想家們除去篡改、歪曲、引用康德、費希特、黑格爾和赫爾德林等人的詞句之外,就其實質而言,主要吸收了普魯士—德意志和德國帝國罰義形成時期一切敵視進步、反對民主、反對人道和非理性的思想。其中,尼採的一些重要思想也被吸收和利用了。這在納粹主義的標准理論著作希特勒口授的《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留下了明顯的印記。現將希特勒在這兩本書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同尼採的一些有關思想作一比較,可從中看出二者存在著某種淵源關系。

(一)鼓吹日耳曼種族優越論

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寫道:亞利安人,即當代的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主宰權力」的種族,是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只要他們繼續無情地維持其主人態度,不久的將來,必然成為「世界的盟主」,「必為萬國所擁護」。(4)

希特勒鼓吹的日耳曼種族優越論,雖然主要來源於種族主義者和反猶 分子戈平瑙和霍土頓·施特瓦爾特·張伯倫提倡的反動的種族主義理論思想,但是同樣也受到尼采宣揚的德意志人優越論的影響。尼採在1883—1885年發表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無頭無手足之偶像》等作品中,提出德意志民族是肩負統治其他種族歷史使命的「高貴」民族。他認為,日耳曼文化的特徵是通過與基督教論戰形成的。但是在中世紀同基督教進行的斗爭中,日耳曼文化卻被埋沒了。他由此提出「重新評價一切價值」,以德意志文化取代基督教文化,進而發展成一種世界文化(5)。

希特勒所說的日耳曼人,是指尼采所說的德意志人。只是希特勒赤裸裸地宣揚日耳曼種族優越論,而尼采則迂迴曲折地宣揚德意志民族優越論,他是從反對基督教和建立在基督教基礎上的歐洲控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尼采反對基督教,並非像一些人所說是主張無神論,而是打倒基督教這一「偶像」,樹立起德意志文化新的「偶像」。由此可見,二者存在的吻合之處明當明顯。因此,有人認為納粹主義中的種族主義與尼采無關的論調,並不完全符合事實。

(二)侈談生存斗爭

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寫道:一切生命都在進行一場永恆的斗爭。世界不過是適者和存,強者統治的叢林,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的世界。「只有無生的弱種才會認為這是殘酷的……凡是想生存的,必然奮斗,不想奮斗的,就不配生存在這個永恆的斗爭的世界裡。即使殘酷,卻是客觀現實。」(6)

希特勒的這種思想,除去來源於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地緣政治論」等反動理論之外,探本溯源,也與尼采提出的「權力的意志」有關。

「權力的意志」這一概念有雙重含意,即「強力的意志」和「權力的意志」。這一點常被人有意或無意地加以忽視。最初,尼采認為「權力的意志」即為追求生存的」強力的意志」。他寫道:在自然界中,「大大小小的競爭到處都是為了爭優越,爭生存和擴張,爭強力,遵循著求強力的意志」。(7)後來,尼采明顯地指出,這一概念即為追求權力、要求統治的「權力的意志。」他說,生活中「各種有機功能,都可以歸結為一種根本意志、權力意志,……權力意志分化為追求食物的意志,追求財產的意志,追求工具的意志,追求奴僕(聽命者)和主人的意志:這是以肉體為例的……堅強的意志指揮較弱的意志。」(13)19世紀80年代之後,尼采把「權力的意志」解釋為世界一切文化、科學、哲學、宗教、道德、藝術的淵源,提出以「權力的意志」代替道德觀念,主張暴力和殘酷。由此可見,既要了解「權力意志」的雙重意思,又要了解它的最終含義。如果只把「權力的意志」單純解釋為「強力的意志」,而忽視強權政治的一面,並以此否認它與納粹主義有關,不僅片面,且又站不住腳。

(三)宣揚生存空間與戰爭

希特勒在《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大肆鼓吹這一論調,叫囂「一個健康的民族為了獲得生存地盤,必然產生對土地生存空間的要求,推行掠奪土地的政策。奪取生存空間的斗爭,只有通過戰爭手段來進行。」他胡說,德意志民族是一個「缺乏生存空間」的民族,狂叫要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9)

希特勒的上述觀點,除去吸取黑格爾和希·馮·特萊希克贊美戰爭的思想之外,以到尼采頌揚戰爭的啟發。尼采從帝國主義開始形成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明顯傾向中,從殖民地政策和已經開始出現的帝國主義世界政策中認為,世界終將形民一個整體。在世界范圍之內,20世紀必然發生一場爭壓世界統治的戰爭,將會提出「誰將成為地球主人」的時代問題。(10)尼采認為戰爭是存在的本質,是培養權力意志的必要手段。他大聲呼喊:我勸告你們不要工作,要去作戰。我勸告你們不要和平,而要勝利利……只有戰爭才使一切事業交得神聖。戰爭與勇氣所做出的豐功偉績,大大超過慈悲。」(11)

(四)贊揚精華人物統治

希特勒崇尚社會精華人物和領袖人物進行統治,把社會等級制度和上層統治集團對勞動人民採取的殘酷暴力「奉若神聖」。他竭 力主張從日耳曼民族中選擇固有的精華人物,使其逐漸取得統治地位。(12)希特勒明確規定了納粹黨和第三帝國「精華人物」領袖原則。

在這方面,尼采宣揚的「超人」思想和領袖觀點,對希特勒特別具有吸引力。「超人」這一概念也同樣有雙重意思。尼采最初從反對基督教對人的個性壓制與摧殘出發,提出「超人」是一種完美充盈的健全的個體,是與「現代人」、「善人」、基督教和其他虛無主義者相反的類型。(13)尼采後來又對「超人」進行多次解釋。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提出「超人」是爭霸世界的強權人物。他說:「超人」負有特殊使命,應該學會作為人類歷史的最高目標,作為一種「世界精神」,從善意出發,准備犧牲無數的人。「高一等人……對群眾的宣戰」是必要的。(14)他還說,歷史的意義在於「超人」的誕生,建立一種完全嶄新的特殊人——「超人」在世界范圍的統治。(15)「超人及其周圍的精華人物,應該成為地球的主人。」尼采宜揚的「超人」哲學,是資產階級反動的「英雄」史觀。可見,如果只把「超人」解釋為一種健全的個體而抹殺他帶有政治色彩的一面,並以此抹殺他與納粹主義有關,是片面的和不能成立的。

(五)反對議會民主制,反對革命

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對魏瑪共和國的議會民主制、政黨以有當時的政府,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咒罵民主制是愚蠢的統治,魏瑪議會民主制「已成為德國民族的禍根」(16),聲稱「今日西方的民主主義,乃是馬克思主義之前驅,(17)惟有根本肅 德國現地之全部制度,始有挽救之道」(18),主張建立獨裁和專制的元首制國家。

尼采聲稱:「民主是對偉人和上流社會不信任的表現」,因為這「是使烏合的獸類變為主人的一種手段」。(19)他由此提出,必須根除議會民主制和法律平等,取消「人權」和「一般道德」,主張暴力、獨裁。尼采反對民主的詞句,經常被法西斯分子直接引用。

希特勒和尼采反對議會民主帽,不是反對資本主義制度,而是認為誶會民主制過於軟弱,不能完全壟斷資本極端反動分子對內鎮壓和反對馬克思主義,對外擴張和稱霸世界的任務,因此,竭力主張以大資產階級獨裁專製取代議會民主制。

從上述比較論述中明顯地看出,納粹主義同尼採的思想在主要問題上內容極為相似。尼採的主要思想在希特勒混亂的頭腦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希特勒因襲了尼采作品中不少對己有利的思想。這些東西成為希特勒拼湊形成過程中一個組成部分。希特勒不僅把尼採的主要思想,而且還把尼采氣焰萬丈、不可開怕過份聲誇張的癖好,甚至他的措詞,都據為己有。「地球的主人」是《我的奮斗》和《第二本書》中常見的用語。希特勒最後認為自己就是尼采預言的「超人」。

希特勒為什麼要吸收尼採的一些重要思想?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有其時代背景原因。

從社會經濟基礎來說,納粹主義和尼採的思想均反映了帝國主義時代德國壟斷資本對外侵略、重新瓜分世界和發動戰爭的要求。這一點反映了二者階級本質的一致性,是納粹主義吸收尼采思想的先決條件。

納粹主義是20世紀初斯帝國主義時代德國資本主義危機時期的產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因戰敗簽定了屈辱的凡爾賽條約。在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威廉王朝,建立了魏瑪共和國。由於工人運動不斷高漲和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的矛盾,德國連續發生了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德國壟斷資本中極端反動的分子妄圖通過發動戰爭擺脫危機。對外政策方面,他們極力反對割地賠款的凡爾賽條約,積極鼓吹對外侵略,叫嚷進行新的戰爭。在對內政策方面,極力煽動反動的民族主義,反對議會民主制,瘋狂地反對工人運動,伺機建立專制獨裁統治。納粹主義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之下應運而生的。它的反動思想和主張最適合為德國帝國主義重新發動世界戰爭服務。

尼採的哲學產生於19世紀70—80年代。當時在世界范圍內,自由資本主義開始轉向壟斷資本,即帝國罰義時代。德國資本主義雖然起步遲緩,但是經過1871年俾斯麥「鐵血」政策統一之後,在短時期內德國一躍 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隨即開始向壟斷資本——帝國主義時代的過渡。此時,世界銷售市場、原料供給地和殖民地基本上已經被瓜分完畢。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特別富有侵略性,痛感自己的殖民地太少,(20)極力宣揚對「生存空間」的要求,決心訴諸武力,進行重新瓜分世界的戰爭,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形成中的壟斷資產階級與自由資本主義時代的資產階級在思想意識方面發生了沖突。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為了與封建專制進行斗爭,提出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進步理論思想。但是在時代轉折的情況下,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進步思想已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形勢。因此,新興的德國壟斷資產階級急切地需要一種拋棄一切進步思想觀念和適應帝國主義時代需要的新的理論思想。

尼采通過對當時社會、思想文化的研究,洞察了時代的轉折,以其特殊第三的嗅覺,預感到自由資本主義轉向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本的迫切要求,無情地嘲笑和尖銳地批評了以往的哲學,提出了不同凡響的哲學思想:打破自由資本主義時代傳統的價值觀念—仁慈、正義、人道、提出重新評價一切價值,由德意志文化填補出現的價值真空。(21)這為即將形成的帝國主義時代的德國壟斷資產階級適應新的形勢,提供了思想精神依據,為正在 成的德國帝國主義發動戰爭和稱霸世界提供了理論前提。尼采成了新興的壟斷資產階級最早和最傑出的理論家之一。

第二,有其內在的思想原因。

希特勒吸收尼採的部分思想並非偶然。希特勒的納粹主義不是一般的反動思想。就實質而言,是一種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和極端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思想。經,它官銜奉廣泛地吸收德國歷史上和同一時期一切與之類似的反動思想。如前所述,尼採在自己的著作中直接表達了新興的壟斷資產階級的思想和意圖。尼採的主要思想中確實存在著類假的和對希特勒有用的成份,例如,反對民主、反對馬克思主義、宣揚德國意導民族優越論和鼓吹戰爭等觀點。這些方面,不僅有世界觀「原則」上的共同性,而且還有為帝國主義作辯護的方法上的一致性,因此,完全適合希特勒的口味和需要。希特勒上台後,由他親自發行和由羅森堡主編的法西斯機關刊物《民族社會主義月刊》創刊號載文明確地聲明::民族社會主義的政治運動和尼采哲學的共同點在於二者的世界觀相同。尼採在自由主義時代所提倡的確定不稱的英雄新道德,正是我們的東西」。(22)

希特勒通過何種渠道接受了尼採的思想影響?這是尚待研究的一個問題。

尼採的思想自1889年,丹麥學者喬治·勃蘭兌斯和瑞典學者奧托·漢森首先解釋和宣揚之後,德國年徑一代的學者艾·馮·哈爾特曼、勒·施泰因等人相繼對它進行了解釋和研究,並經德國最好戰的泛德協會進行了廣泛的宣傳,迅速傳播開來,瞬時間風靡德國和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尼採的思想被德國帝國罰分子廣泛地宣傳和利用,為它發動世界戰爭進行辯護。

墨索里尼讀過尼採的著作,寫過許多有關尼採的文章。他對尼采極其崇拜,20歲時便聲稱是尼採的「最忠實的學生。」(23)希特勒是否像黑索里尼一樣直接讀過尼採的著作?目前尚不能作出具體的回答。一般來說,希特勒和納粹思想家們確實吸收了其他人的思想,後業聲稱是自己的思想,並不特別強調其思想來源,(24)因此對於探討這一問題造成一定的困難。但是可以肯定,希特勒在維也納流浪期間,在慕尼黑定居期間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在廣泛涉獵社會上流行的有關反猶主義、沙文主義、種族主義各類小冊子和報刊雜志時,也閱讀過直接或間接宣揚尼采思想的各類刊物。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證實說:我在納也納定居時,熱心注意德國的一切時事,不論是涉及政治問題或文化問題。我一方面勤奮地閱讀《世界報》、《新自由報》、《維也納日報》和《德意志民族報》等報刊,同時也以數「赫勒」購買宣傳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的小冊子數本。(25)此外,希特勒也從40年代結識的詩人朋友埃卡特、大學生赫斯以及所謂的哲學家羅森堡那裡了解了一些有關尼採的思想。總之,不管通過什麼方式,尼採的思想確實引起了希特勒的關注,使他從中受到某些啟發。


第三帝國建立前後,納粹思想家們了為替納粹主義尋找理論支柱,給它披上一層「神聖」的靈光,便開始了對19世紀一些思想家進行研究,其中包括對尼采及其思想的解釋和研究。尼採的學說成了法西斯帝國精神和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當時,凡是在第三帝國生活過的人,無不感到尼采對第三帝國產生的影響。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不久,便任命羅森堡為「民社黨精神與世界觀培訓部元首代表」。在羅森堡親自主持之下,納粹黨的一些思想家加強了對尼采思想的研究,努力證明尼采是納粹主義先驅者和預言家之一。「千載帝國」——第三帝國標志著尼采意願實現的開端。有關尼採的專著、小冊子、注釋文本和畫冊像洪水一般,在書報市場上泛濫。

在此期間,阿爾弗萊德·鮑伊姆勒和羅森堡的秘書亨利希·海爾特勒對尼采思想的解釋,成為第三帝國評價尼採的納領和准則。他們從如下幾點解釋和利用尼採的思想:

(1)贊揚尼采反對基督教和重社德意志的精神。1931年阿爾弗雷德·鮑伊姆勒出版了《尼采,哲學家和政治家》一書,解釋尼採的哲學具有一種「英雄現實主義」和「日耳曼主義「的風格,認為尼采提出了一種北方導致戰爭的價值觀。他強調說,尼采對德國人的批評,旨在反對羅馬——基督教精神對他們的影響。這種批評最終有助於達到這種目的,重新使德意志人成熟起來,完成我們種族「昔日的使命,成為歐洲的領袖!」(26)

(2)推崇「權力的意志「,鮑伊姆勒認為,尼采提出的「權力的意志」這一基本原則,是一種永水停止地進行斗爭和戰爭的「生活」觀念。尼采所說的……非理性和相對平靜的生存狀態,是指永無休止的歷史長河中現實觀念被否定的結束。他從反對「意志哲學」……轉向反對道德和責任感。(27)

(3)解釋「超人」為希特勒法西斯分子。鮑伊姆勒把尼采解釋為政治家。他認為,尼采從一種「日耳曼「精神出發,反對基督教,反對自由主主,反對民主和社會主義,反對他所處的時代文化與國家,反對「西方的教養」,反對當時的俾斯麥帝國的德國人。鮑伊姆勒解釋說,尼採的遺言「願歐洲……不久造就一位偉大的國務活動家……」只能是希特勒。(28)

(4)曲解尼采反對基督教的精神為反猶主義。亨利希·海爾特勒在1937年出版的《尼采與民社主義》一書中,贊揚尼采對基督教充滿的仇恨和由此產生的反自由主義、反民主思想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攻擊。(29)他強調說,尼採的巨大功績 是揭示了基督教和通過基督教傳播的猶太人起源和一切近代「思想」的沒落。他聲稱:「我們感謝尼采從北方——日耳曼文化領域出發,對威脅生命價值的猶太人的認識」。(30)尼採的歷史哲學把世界歷史理解為價值斗爭的歷史,是「貴族道德」與「奴隸道德」(31)之間斗爭的歷史。在這些斗爭的背後,必然預示著「歷史的偉大戲劇」:「北方種族反對猶太對立種族的世界斗爭」。(32)

法西斯主義思想家在宣揚和稱頌尼采精神的同時,並非是毫無保留地全盤接受尼採的思想,他們也提出尼采同德國納粹主義在國家、尼眾、民族等觀點方面存在的差異。但是,他們認為,二者內在相近性大於二者之間 的相異性。1933年納粹主義思想理論權威羅森堡把尼采正式列為德國納粹主義先祖之列。同年12月8日他在《人民觀察家報》發表文章寫道:「如果社會主義列舉發揮作用、與之相關的人物……那麼,能夠提出外表上的反面角色尼采和瓦格納、偉大的宣告者鮑爾·德·拉加德和預言家霍士頓·施特瓦爾特·張伯倫。」(33)

希特勒對尼采非常崇拜。1933年前後,希特勒多次參觀尼采檔案館,表達對尼採的敬仰之情。他在這位哲學家大理石半身像前照像,損贈巨額資金修復魏瑪尼采檔案館。在一次參觀時,他得到了尼採的妹妹伊麗莎白·洋斯特—尼采贈送的一個尼采使用的過騎士手杖。同希特勒一起參觀的還有納粹黨的其他領導人,如羅森堡、戈培爾、魯特斯、弗力克等人。大批外國法西斯主義領導人也前往參觀。以大區區長索克爾為首的圖林根的納粹黨的社會名流,頻繁出入檔案館之門。1934年在尼采檔案館舉行了法西斯主義法學哲學家會議。與會者除羅森堡和弗力克之外,還有海德格爾、羅特哈克、弗萊耶爾和賓德教授等人。(34)1943年墨索里尼60壽辰時,希特勒贈送他一套裝璜精美的《尼采全集》(24卷),並題詞留念。(35)納粹思想家們宣稱,尼採的思想在法西斯德國得到了實現。1935年瓦爾特·施佩特曼明確指出:「尼採的遺產播下了種子……德意志民族的塑造符合尼採的目標……一個民族應該對自己說:我要凌架於各民族之上。我們的國務活動家們通曉戰爭、恫嚇、巨大的痛苦、緊張與紀律。他們完全清楚,德國人民的政治使命,並不受表面國界的限制。「(36)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學術界、尤其是聯邦德國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明顯的傾向,即忽視或否認納粹主義同尼采思想的關系。1986年聯邦德國史學家戈奧爾格·奔索在發表的《論尼采非納粹化問題》一文中指出:「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對尼采與民社主義的關系重新研究……那麼,則關繫到在何種程度上澄清尼採的『非納粹化』問題。「(37)這種觀點在西方頗具代表性。自60年代以來,聯邦德國明顯地加強了對尼采思想的研究,出版了《尼采全集新校勘本》(38)、《尼采研究·尼采研究國際年鑒》(39)和許多有關尼采或注釋尼采思想的書刊,出現了一股尼采復興的跡象。概括起來,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否認尼采與納粹主義關系的理由有三點:(1)尼採的妹妹對尼採的文章和書信進行了篡改;(2)尼采哲學中存在著與法西斯主義對立的東西;(3)強調以本體論來理解尼採的哲學。

關於第一點理由,尼採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嫁給了下納粹黨人,曾對尼採的一些文章和書信進行了篡改。自50年代以來,已由里夏特·羅斯、卡爾·施萊希塔和瑪齊諾·蒙梯納里等人考證查明。這為納粹分子利用尼采哲學思想提供了便利。此外,也應該指出,由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領導的魏瑪尼采檔案館當時從法西斯主義需要出發,做了許多宣揚尼采思想的工作。它稱墨索里尼和希特勒是尼采夢想中的偉人。1933年7月29日,檔案館電賀尼采採信徒——墨索里尼50壽辰:」謹致最崇高、衷心毛病折敬意,最熱烈地祝願以尼采精神、天才地復興貴族價值者——尼采夢想中最偉大而又年輕的查拉圖斯特拉斯「(40)。1934年6月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威尼斯會見時,該檔案館拍去一份賀電:弗·尼採的幽靈,在歐洲兩位最偉大的國務活動家對話的上空徘徊」。(41)總之,應該承認尼採的妹妹在篡改尼採的書信、文章和宣揚尼采思想中所起的作用。但是,這只是尼采思想被希特勒納粹分子利用的原因之一,絕不是決定性因素,絕不能對其妹的作用誇張到無限大的地步。

關於第二點量由,尼采哲學中確實存在著一些與納粹主義對立的因素。關於這一點將在後面加以論述。盡管戈奧爾格·奔索所說尼採的思想是一把雙刃寶劍,有利有弊,帶著兩付面孔,(42)但是這些對立的因素並不危害納粹主義與法西斯政體。二者之間的相近性,大於二者的相異性。納粹分子在排斥了尼采哲學中與之不同的成份之後,能夠更好地、廣泛地利用尼採的思想,為納粹主義和侵略戰爭進行辯護。

關於第三點理由,尼採的哲學充滿著矛盾,包括宇宙哲學、政治哲學、生命哲學、存在主義、本體論等因素。這反映了尼采所處時代(43)的矛盾性。這是當時帝國主義形成階段,壟斷資本主義與自由資本主義時代思想與道德觀念矛盾的反映。人們不能只是片面地強調其中對己有利的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不能像戈奧爾格·奔索所說,如果人們把尼采理解為思想家,「只能首先強調他哲學的本體論因素」,(44)而忽視其中帶明顯時代和階級烙印的政治哲學、宇宙哲學和預測哲學因素,抹殺尼采與納粹主義的關系。尼采哲學中存在的各種因素,經常被人們各取所需,片面和。除去尼采作品華美的文風、扣人心弦的格言和詩一般的詞句之外,原因可能就在於此。

這里應該明確指出,當前,西方學術界極力抹殺納粹主義與尼采思想關系的背後,隱藏著兩個密切相關的政治意圖;

第一,試圖把納粹主義從其社會經濟基礎,從德國歷史上一切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其中也包括同尼採的哲學分割開來,以便給納粹主義打上歷史根基的反常現象和脫離德國歷史正常軌道的烙印。

第二,西方新保守派已經抬頭,並試圖以為尼采恢復名譽方名,能夠毫毛我阻力地採用他的思想武器,對抗馬克思主義。君特·羅爾莫瑟在《尼采與解放的終結》一書中明確地說出了這一真實意圖:「由馬克思主義指導革命行動而取消異化的一切企圖明顯地失敗了,尼采便贏得了現實意義。」(45)

在以往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一般人認為,尼采是法西斯主義的先驅。這種觀點從本質上揭示了二者之間存在的思想上的一致性和淵源關系,指明了二者為帝國主義時代壟斷資本內外政策辯護的實質。這一點非常重要,也應該肯定。

但是,「先驅」一詞即為「先導」,「開路」、「走面前面引導」之意。這種觀點缺乏具體的分析,存在著簡單化和片面性,過份強調了二者的等同性,而忽略了二者的差異。這是造成通常人們認為尼采是法西斯分子,尼采思想即為法西斯思想錯覺的重要原因之一。

應該指出,尼采並非法西斯分子,尼採的思想不等於納粹主義。原因是尼采不僅生活在法西斯主義和納粹主義產生的前一世紀,而且尼採的思想也並未造就納粹主義。否則則是過份強調了哲學所起的歷史作用。同時,歷史的實踐證明,反動的、反人道的哲學思想與血腥的恐怖統治和滔天罪行之間存在著重要區別。此外,也不能忽視尼采思想中存在著一些與納粹主義對立的因素:

(1)尼采不是一個本意上的種族主義分子。尼采並不反猶 。他拒絕其妹向他散布反猶思想。尼採的種族概念,並未受到當時流行的反猶主義的影響,只是強調重現真正的德意志文化中的貴族特徵。而希特勒宣揚的種族主義,既包括鼓吹日耳曼種族是主帝種族,同時又視猶太人和斯拉夫人為劣等種族。

(2)除開始階段外,尼采不是一個狹隘的普魯士—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尼采否認民族性原則,稱它是野蠻的未開化狀態,反對當時盛行的民族主義。他現生在德國,而定居於瑞士,與國家脫離了關系,並著於整個歐洲。在他發瘋之前,甚至懷有建立歐洲聯邦和世界政府的思想。

(3)與納粹分子稱第三帝國是俾斯麥帝國之繼續的觀點相反,尼采對其時代的統治階段,對德意志帝國及其創建者和俾斯麥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他稱俾斯麥帝國是一個無教養的國家,俾斯麥時代是一個愚化、調和的時氏。他以尖刻的語言,批評俾斯麥推行的「大陸政策」過份狹窄。他指責統治過份自由、過份寬

② 二戰時期德國全稱是什麼

納粹德國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間是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

(2)二戰時期德國是怎麼成立的擴展閱讀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

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③ 德國是怎麼發展經濟和軍事實力,來奠定基礎發動二戰

1、一戰使德國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2、德國曾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強國,即使戰敗也有著相當雄厚的人才實力和技術經驗。
3、一戰後的德國在西方不算富裕,由於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才有了大規模的武器。

1923年,法國以德國中止賠款為由,聯合比利時佔領了魯爾,德國人審時度勢,從印度人那裡引進了一個新開發的絕招——非BL不合作運動,以此來抵抗法比大軍。結果德國馬克貶值速度驚人,據說只有20多年後的本國可以相提並論,很快就使馬克成為廢紙。德國平民深受其苦,不過高層卻很得意,不是要賠幾千億馬克嗎?沒有關系,現在幾萬億馬克也是小菜一碟。已經出現騷亂怎麼辦?不要去管,東方已經有個大傢伙,西方比德國還急呢。於是令人無言以對的結果出現了,在毫無傳奇性,又不光彩,但卻能成功解決當時德國實際問題的非BL不合作運動的威力下,德國不費一槍一彈,一兵一卒,就贏得了這場法德國家較量的階段性勝利。法比軍隊寄希望於轉移德國騷亂的方向,確保不會發生當時一度盛行的革命危機導致美英強力干預,從而可以憑借戰爭形勢來維持自己的佔領。於是法比軍隊在德國境內想盡了辦法,軟硬兼施,希望德國人能夠對自己使用武力,可惜紀律很好的德國軍隊仍然拒絕對德國境內的法比軍隊動用武力。於是在這場類似印度拼忍耐的較量中,美英最終對法國的耐心達到了極限。由於害怕隨著時間增加,騷亂會轉變為革命危機,美英拋售法國國家債券逼迫法國撤軍,於是法比軍隊只好撤出德國。由於比利時之所以敢得罪德國出兵魯爾,完全是法國影響下的結果,因此比利時對法國半途而廢的行徑深為不滿,乃至反目。美英資本趁虛而入,1924年——1930年,流入以美英為主體的外國資本約計300億馬克,占同期德國工業投資的一半,工業固定資本的2/3。為給這些資本保駕護航,美英通過道威斯計劃、楊計劃及一些秘密計劃,提供了一個關於德國賠償和經濟發展問題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對德國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起了輸血打氣的作用,刺激了德國重工業發展,有助於提高德國的賠款能力,只是賠款計劃存在的本身封殺了個人消費的發展,導致原本就不怎麼樣的德國國內市場進一步狹小。同時諷刺的是,德國的重工業賠償物損害了英法自身重工業的利潤率,阻礙了英法重工業的發展,導致它們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出現混亂,終使德國工業產值於1927年恢復到戰前水平,並於次年再次超過英國,形成德國一戰戰敗後戰略大逆轉的物質基礎。德國的戰略大逆轉是建立在大量外國資本流入和對工農壓榨加強的基礎上的,導致了對外國資本和對外貿易的雙重依賴性。1924年——1929年期間,德國工業產值增長32%,出口貿易額卻增長了100%。如此一來,個人消費萎縮,加上守業人的政F定位導致的國家消費發展緩慢,孤單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又因為沒有強制的計劃而無法自我運行,教科書式的生產過剩型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而且情況空前嚴重。

由於1929年經濟危機對國際資本流動和國際貿易負面影響很大,因此依賴它們的德國經濟迅速惡化。據統計,在希特勒上台時,德國仍有1/3的企業停產,400萬工人失業,而這還沒把半停產和半失業計算在內。

德國國內階級矛盾更加尖銳。1930年——1932年,德國爆發了1818次罷工。1933年剛開頭,就連續發生了三場規模空前的大罷工。於是德國上層決定再次引進一個新開發的絕招——震災療法,這次是從日本人那裡引進的,本質是以國家/社會消費替代個人消費。

1933年1月30日,在西部財閥和東部軍官團的支持下,奧地利人、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勒黃袍加身,在一群據說是愛國的德國人的個人宣誓效忠聲中,粉墨登場成為了德國,而不是奧地利的總理。此人上台不久,便創下選舉政治的一個舊亮點——部署大批流氓控制國會議事場內外,議員不選擇他的議案就不能吃飯;以及一個新亮點——選舉後逮捕任意數量的非N粹黨議員,以此保證剩下的議員中支持者占絕大多數。於是選舉從此就不再需要「浪費時間、金錢與精力」來統計票數,也能得到結果,因此變得簡單起來。希特勒靠著因此得來的「極高的支持率」,開始了他的獨裁生涯。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德國體面人對一個奧地利人的支持和效忠當然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需要德國立刻實行自己的震災療法,解決德國當前面臨的問題。其中,西部財閥需要訂單來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東部軍官團不想再當士兵,需要足夠多的軍官職位來為自己提供足夠多的差事和報酬;跟隨者需要更體面的生活和更高的社會地位。各項需求的結合,匯成希特勒競選時的名言:「如果我現在掌握政權的話,就把陸軍部長叫來,問他:『全面武裝需要多少錢?』如果他需要200億、400億、600億甚至1000億,他一定能得到。那時我們就武裝、武裝、武裝,直到武裝就緒。」

這樣一來,德國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的方法,逐漸往擴充軍隊上靠攏。從經濟需求角度上看,士兵多了,總需要軍官來管理,於是軍官的需求就增加了,這樣可以給東部軍官團提供越來越多的差事和報酬;軍官和士兵不是街頭流氓,他們需要各種各樣的裝備,從坦克到袖標,無所不包,於是大量的需求也就產生了,西部財閥需要的訂單也會越來越多;跟隨者們則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新興貴族,並以此來攫取金錢與權力。

在這個經濟體制下,西部財閥、東部軍官團和希特勒跟隨者的需求都將能夠有效地滿足,可謂皆大歡喜。至於這樣做下去之後會發生什麼事,那是以後的事,反正當時的主流經濟理論也不能預知。因此當1933年3月授權法通過後,新的經濟體制迅速建立起來。

從1933年3月——1939年8月,德國經濟發展狀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三階段是德國經濟的成型階段,尤為特殊。

經濟恢復階段(第一階段):1933年3月——1934年12月。
由於1929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使德國工業大量停產,工人則大量失業。同時,德國金融資本有大量的金融產品需要流動。根據實際情況,N粹採取了相應的對策。

1934年,德國頒布了「德意志經濟有機條例」,把整個國家的產業部門組建成四級經濟組織,由國家政權直接規定各企業的生產任務和定額,並集中規劃原料、人員與製成品。
與此同時,「全國勞動組織法」也展現在德國人眼前,工人社會保險權利被取締,原來積累的失業、殘廢、退職、退休的保險基金被國家政權接收。

這一時期德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就是把這些閑置的資金、設備和勞力動員起來。
基於此,此輪擴軍不僅沒有對經濟造成不利影響,還使德國一舉擺脫了生產相對過剩型經濟危機,連帶擴充了生產資料自我消費。

在這一時期,德國軍事戰略波瀾不驚,沒有什麼特別舉動。但很快,德國就進入了新的階段。

勒緊褲帶階段(第二階段):1935年1月——1936年12月。

閑置的設備和勞力是有限的,當時間踏入1935年時,德國已無閑置的資金、設備和勞力可供動員。而擴軍速度不僅沒有放緩,反而進一步加速,那麼資金、設備和勞力從何而來?N粹主要通過壓縮個人消費來解決。這雖然導致了個人消費資料生產停滯之苦,導致輕工業部門大量倒閉和裁員而重新出現超過90萬工人失業的現象,卻依然使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和國家/社會消費得到了滿足,因此工業在恢復期之後繼續發展。

1935年,德國開始實施強迫無償勞動,范圍包括25歲以下的男女青年。

同年,德國爆發了「麵包危機」和「黃油危機」。很快,在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提倡」下,德國平民一夜之間突然喜歡起黑麵包和人造黃油來。於是白麵包迅速換成黑麵包,黃油則換成人造黃油,

1936年,「四年計劃」由N粹二號人物、空軍司令戈林牽頭啟動,它的目的是使經濟全面轉入擴軍備戰的軌道。

在這一時期,德國軍事戰略開始聒噪起來。

在1935年的開頭,由於空軍司令戈林的努力,建立了一支數量超過英國,並不斷拉大差距的空軍,壯了XTL的膽。於是XTL迫不及待地於1935年3月9日宣布德國空軍正式成立,並告訴前來談判的西門外JD臣和艾登,德國空軍的實力已經和英國相等。而在失去了空中均勢之後,英國就比較容易被XTL訛詐了。

很快,N粹頒布《帝國防禦法》,宣稱「使全部力量為軍事服務」,公然無視和約的軍備限制條款。並於1936年3月出兵萊茵河西岸地區,接著干預西班牙內戰,形成「三個法XS包圍法蘭西」之勢。

面對德國的行為,英法上層無動於衷,只有以丘吉爾為代表的一小撮目光敏銳者發現了問題的實質。

在1936年底的一次演說中,丘吉爾對局勢的發展做出了預言:「德國正在以德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規模來擴充軍備。它由一小撮洋洋得意的亡命之徒領導著。在這種專制統治下,經濟日益困難,不滿情緒日益增長,他們很快就不得不在經濟財政崩潰和內亂,或者發動戰爭這二者之間作出抉擇。」

同時,在丘吉爾的努力下,德國的軍備擴充速度和程度浮出水面。
德國戰備的開支
1933年 五十億馬克;
1934年 八十億馬克;
1935年 一百一十億馬克
註:按1936年幣值,12馬克摺合1英鎊。
(數據來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經濟侵蝕階段(第三階段):1937年1月——1939年8月。

當個人消費被壓縮到不合適繼續壓縮,還要繼續蠻干為國家/社會消費騰出消費空間的時候,涉及國M經濟基礎的生產資料自我消費就被送上了祭壇。從一個現代大國角度來說,這是禁忌的行為,但N粹作為腐朽的產物,自然是可以百無禁忌的。

所謂軍事膨脹型經濟危機,簡單來說就是當軍需產業這種國家/社會消費畸形擴大,不但吞掉了個人消費,還要發展到連生產資料自我消費也給吞掉,從而導致一系列嚴重後果的一種與生產相對過剩完全不同的經濟危機。由於生產資料自我消費涉及生產資料的維護、修理、更新和擴充,當折舊大於投資的時候,生產資料別說用於擴大再生產的擴充,就是連簡單再生產的維護、修理、更新都保不住。這樣一來,德國工業體系不可避免地呈現出迅速衰退的現象。

在N粹的領導下,德國軍事經濟發展至此,終於帶來了軍事膨脹型經濟危機這個惡魔。隨著經濟危機迅速加深,德國內部之前暫時壓下的各種經濟問題紛紛暴露,人民困苦不堪,軍事戰略也迅速活躍起來。

④ 二戰時期的德國歷史背景

德國歷史背景:

1938年3月,德國並吞了奧地利。接著,希特勒以保護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德意志少數民族的利益為借口,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兩國以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並與希特勒達成協議,希望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

1938年9月,英、法、美、德、意四國首腦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愛德華·達拉第、阿道夫·希特勒和貝尼托·墨索里尼在德國的慕尼黑開會,簽訂協議。

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的情況下,強行把蘇台德等地區割讓給德國。歷史上把這次會議成為「慕尼黑陰謀」。至此,綏靖政策達到頂峰。慕尼黑協定的簽訂產生了很大的消極影響。

德國更加肆無忌憚,第二年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德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

蘇聯對英、法兩國更加不信任,出於自己國家的安全考慮,1939年,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4)二戰時期德國是怎麼成立的擴展閱讀: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背景:

1、日本侵華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之後中國政府向國聯求助,卻並未得到國聯的積極回應。這場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二戰已經浮現。

2、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嚴重沖擊了義大利,墨索里尼斷定領土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辦法,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這次戰爭進一步暴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軟弱無能,助長了法西斯的囂張氣焰。

3、西班牙內戰

反法西斯的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有蘇聯和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國民軍則有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葡萄牙的支持,最終親法西斯的佛朗哥勢力獲得勝利。因為西班牙意識形態的沖突和軸心國集團與共產勢力的代理戰爭,使西班牙內戰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前奏。

4、慕尼黑陰謀

德意志第三帝國軍事和經濟實力大增,加速了侵略擴展的步伐。1939年,蘇聯與德意志第三帝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由此,在與蘇聯商討了瓜分波蘭和東歐勢力范圍,得到蘇聯的中立保證之後,希特勒決定放手一搏。這一條約進一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⑤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的軍隊閃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理會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二戰從此爆發。

⑥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

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的軍隊閃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理會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二戰從此爆發。

⑦ 二戰德國戰敗後,被瓜分了嗎。現在的德國是怎麼來的。

是的,德國被瓜分了,蘇聯攻入柏林後,德國戰敗,德國戰敗後將其一分為四,分別由英、美、法、蘇四個戰勝國佔領,然後在英、美、法的支持下成立了聯邦德國,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民主德國。

拓展資料

民主德國簡介

  1.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是1949年10月7日到1990年10月3日期間存在於歐洲中部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柏林(東柏林),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是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的成員國。

  2. 民主德國的國土面積為107,771(一說:108,333或108,178)平方公里,東部是波蘭人民共和國,東南部與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接壤,西部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聯邦德國)相鄰,北部為波羅的海。

  3. 冷戰時期,民主德國在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面處於社會主義陣營的領先地位。冷戰時期著名的標志性建築——「柏林牆」就在民主德國境內,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宣布停止存在,其領土正式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德統一成為當今德國。

聯邦德國簡介

  1. 美國、英國、法國佔領區合並於1949年。9月20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2. 聯邦德國(西德)建立於其初期范圍包括二戰後由美國、英國和法國所佔領的德國領土而除了德國西部的領土外,東德境內、德國原本的首都柏林市區西半部在當時也屬於西德非法定的事實領土。如此一來,西柏林成為一個飛地,被東德領土所包圍。

兩德統一簡介

  1.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1990年10月3日通過並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的方式完成的德國統一。

  2. 1990年3月18日東德舉行史上第一次民主選舉之後,東西德立即展開統一談判,最後兩德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佔領德國的四國(美、英、法、蘇)達成二加四條約,允許統一之後的德國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

  3. 統一後,德國繼續留在歐洲共同體(即後來的歐盟)以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⑧ 二戰德國納粹時期,德國陸軍是希特勒創建的嗎雙方是合作關系還是陸軍是希特勒新創建的

更像是合作關系,絕不是希特勒創建的。德國(普魯士)的陸軍一直近代歐洲國家頂尖的軍隊,俾斯麥領導普魯士陸軍於1871年通過普法戰爭統一德意志聯邦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國,普魯士國王兼德意志帝國皇帝,第二帝國總共存在47年,歷經3位德皇,47年後德國軍隊在一戰中戰敗隨後德意志第二帝國倒台(末代的德皇是威廉二世皇帝),德國進入德意志魏瑪共和國時期,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對德國作出種種制裁,明文規定德國只許保留10萬陸軍,德國因此被迫裁軍,德國在魏瑪共和國時期一直保持著10萬的陸軍骨幹力量(實際上不止10萬人,資料說德國大約保留了20萬),希特勒於1933年上台隨後撕毀凡爾賽和約公開進行擴軍,希特勒需要強大的武裝力量,而德國陸軍也需要重新武裝,他們有著共同的利益,所以說他們更像是合作關系,我所說的都是指德國國防軍,而並非武裝黨衛軍,國防軍的高層將領里有許多是容克貴族出身,他們和希特勒有著共同的目標,但他們也同樣是互相利用。所以希特勒在徹底掌權之後曾罷免了許多位高權重的高級將領,也同樣是對於國防軍的不信任,建立了和國防軍具有相同作用的武裝黨衛軍,望採納···········

⑨ 二戰時期德國是通過什麼條件強大起來的

一戰後,戰勝的英法等國為了討論對德問題曾經在巴黎和會上激烈爭吵,法國的主張是要盡可能削弱德國,而英國的想法是為了維持歐洲大陸的均衡,建立一個低檔蘇聯的屏障,不要太削弱德國,於是,有了凡爾賽和約,《凡爾賽條約》共分15部分,440條。

主要內容有:

重新劃分德國疆界。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十五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萊茵河西岸的德國領土由協約國軍隊佔領15年,東岸50千米以內德國不得設防;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不得同它合並;承認波蘭獨立,把原屬波蘭的領土基本上還給波蘭;承認盧森堡的獨立。
德國的海外殖民地被戰勝國分配。
限制德國軍備。廢除普遍義務兵役制,陸軍不得超過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輕型水面艦艇,不得擁有主力艦和潛水艇,不準擁有空軍。
德國支付大量戰爭賠款。
德國廢除皇帝制度,建立共和國
這個合約並沒有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和封建傳統,反而給了日後的法西斯分子煽動民族仇恨的口實,
1918年爆發的德國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資產階級利用社會民主黨篡奪了政權。1919年2月6日,國民會議在小城魏瑪召開,討論制定憲法,宣布成立德意志共和國即魏瑪共和國,艾伯特當選為總統。

8月,魏瑪憲法生效。憲法規定了國家的議會制共和國政體和德國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原則。在鎮壓下工人階級革命斗爭和平定了極右反動勢力的暴動後,共和國暫時得到鞏固。大力扶植壟斷資本,藉助外國資本特別是美國資本的流入,工業生產迅速達到和超過戰前水平,1929年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在資產階級民主范圍內竭力加強壟斷資本的政治統治,削弱工人民主權利。1925年軍國主義分子、前帝國元帥興登堡當選為總統。外交上通過合法途徑,簽訂《洛加諾公約》,加入國際聯盟並任常任理事國,重新取得歐洲大國的地位。1929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政府反危機措施不力,極力把經濟危機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激起人民群眾強烈反對。加上對1923年超速通貨膨脹的記憶和凡爾賽條約嚴酷的條款引發的民族主義反對聲音,從內外兩方面斷送了魏瑪政府。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納粹)利用了這一現實和不斷增長的失業率。納粹不斷強調民族和種族的問題,並承諾讓失業的人重新獲得工作,他們把德國的許多問題都歸罪於所謂的猶太人的陰謀,甚至宣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是由於內部的通敵造成的。

希特勒很快就除掉了自己的盟友。他利用各資產階級政黨都贊同的一項「授權法」為自己確保了幾乎是無限的權力並取締了除納粹黨外的一切政黨。各個工會均被搗毀,基本權利名存實亡,新聞自由被取消。執政當局對己所不悅之士進行肆無忌憚的恐怖鎮壓。成千上萬的人不經法庭程序就被關進了匆忙建立的集中營。議會的各級機構被取締或被剝奪了權力。1934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大權獨攬,身兼總理和總統,並作為最高統帥掌握了在此之前還有些獨立性的國防軍。

在魏瑪共和國的短暫年月里,對自由民主制度的認識還沒有在多數德國人心中紮根。首先是長期內政混亂、政敵之間的武鬥直至流血巷戰以及由於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大批失業等現象都極大地動搖了人們對國家權力的信任。而希特勒卻通過各種就業和擴軍計劃恢復了經濟並迅速減少了失業。此外,世界經濟危機的結束也為他提供了有利條件。

希特勒開始時幾乎能勢如破竹地達到他在外交政策上的目的,也更加加強了他的地位:1935年,一直由國聯管理的薩爾地區回歸德國,同年,帝國恢復了國防主權;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從1919年以來就已非軍事化的萊茵河地區;1938年奧地利並入帝國,西方國家縱容希特勒吞並蘇台德地區。所有這一切使希特勒得以容易地實現其另外的目標,盡管社會各階層中都有勇敢地抵抗獨裁者的人士。

甫得政權,納粹當局立即開始實行它的反猶太人計劃。猶太人的各項人身權利和公民權利被逐漸剝奪。誰有辦法,就設法逃亡國外以擺脫迫害。

對政治上的反對者進行迫害和壓制言論自由同樣使成千上萬的人離開祖國。許多最優秀的德國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逃亡國外。

由於英法困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不能自拔,害怕引起戰爭,同時為了使德國成為反蘇聯的陣地,對德國的擴張
實行綏靖政策,使希特勒的野心和膽量更大。他一開始就在准備一場他藉以統治整個歐洲的戰爭。1939年3月他讓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就已證明了這一點。1939年9月1日,他進攻波蘭,從而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歷時5年半,使歐洲的大片土地成為廢墟,奪走了5500萬人的生命。

閱讀全文

與二戰時期德國是怎麼成立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