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領土變化對歐洲的影響
1,德國把阿爾薩斯與洛林還給了法國,是法國的力量進一步增強,然而對德國卻沒有太大損失,頂多隻是國土面積又變成了當初還是普魯士時的面積,因此德國在土地上並沒有吃太大虧。
2, 在一戰之後,整個世界只有法國真正希望德國被徹底削弱,因為德國的失敗就意味著法國重掌霸權——這恰恰是英國最不願看到的。英國人希望保留一個完整而強大的德國跟法國抗衡,這給了德國恢復的機會。美國作為最大的債權國,如果德國被分解,就意味著戰爭期間巨額的債務無法償還,會讓美國大資本家損失慘重。日本則希望德國能夠和自己聯合,牽制蘇聯,因為日本在東北的擴張很可能引起蘇聯的不安。因此,戰後德國的生存環境是非常寬松的。,
3,1918——1932年,德國的賠款在美英的影響下一減再減,賠款根本沒有傷及德國的經濟命脈。而一戰給大多數德國人的不是悔恨,而是羞憤。德國人的「民族心理」被一戰激起,因此希特勒的種族滅絕論和擴張理論財大受歡迎,民族力量被完全激起,因此德國在一戰後迅速的回復。並在希特勒的帶領下,進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因此就戰後而言德國並沒受太大損失,主要是民族自尊心收到了極大傷害,這才是最嚴重的,也是最可怕的一點。
Ⅱ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德國染料工業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當時居於領先地位的德國染料工業帶來了嚴重影響。1913年,德國的產量佔世界產量的80%。戰爭使德國不能再向很多國家提供產品,並促使這些國家建立起它們自己的工業,沒收德國廠商在敵對國的子公司的財產以及德國專利。由於炸葯與焦油染料的生產設備和原料是同樣的,美國在戰爭期間建立了一個大規模的炸葯工業,在戰後,這些工廠轉而生產染料。1914年以前,美國的染料是由德國供給的。美國化學染料公司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以後又與世界最大的企業杜邦化學康采恩合並。
在英國,一戰後也創立了帝國化學工業公司,它把大的英國化工廠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康采恩。康采恩避免了國內企業的相互競爭,促進了通力合作,查清了生產規模,形成了名牌產品。這樣大大降低了成本,形成國際競爭能力。染料的使用范圍當然不只是紡織品,皮革、油漆、皮毛、造紙、印刷、粉刷以及貼面裝飾都使用染料。
Ⅲ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國內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對德國社會的影響尤為深刻。作為戰敗國,德國接受了《凡爾賽和約》對它的制裁。這在德國導致了兩種後果:一是因民族壓迫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心理和極端的民族主義情緒。二是德國各階層人民由於對現狀不滿而出現的對統治階級的反抗心理。戰爭使德國經濟受到巨大破壞,背上了戰爭賠款的沉重包袱,大批中小企業倒閉破產,失業者成千上萬,他們對現實強烈不滿,渴望改變現狀。正是在這種條件下,納粹運動在德國勃然興起。
Ⅳ 一戰後德國崛起產生怎樣的影響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後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綉花鞋.
希望能夠幫助的到你,【望採納】
Ⅳ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德國損失嚴重,為什麼德國能在一戰後快速崛起
世界第一次大戰戰敗後的德國簽訂了條約,軍事上也被限制了發展,但它仍能夠只用21年的時間就再次快速崛起,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當時德國的工業比較發達,而且德國本土並沒有受到戰爭迫害。在當時第一次大戰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尤為發達,僅次於美國之下。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本土地區並不是主要的戰爭場所,所以很多的工業設備都被完好的保存下來。最重要的是在戰爭前期德國是優於其他國的,因此他的傷亡也比較少。所以說即使在戰敗後賠了很多錢,簽訂了一系列條約,但是德國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除此之外,德國能夠快速的恢復還有許多的原因。這其中我認為最基本還是在於德國的底子比較豐厚,作為工業大國的實力仍然存在。
Ⅵ 一戰對德國的意義
德國輸了,賠死他了,法國在大陸就居第一了~
Ⅶ 一戰對德國的懲罰嚴厲嗎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點,政治這東西根本無所謂公平,都是為了利益。中國和日本同是戰勝國,日本不還是要搶我們的山東嗎。巴黎和會當時就被戲稱為巴黎分贓會議
Ⅷ 德國在一戰後為何能夠迅速崛起在二戰後經濟還能崛起
我認為一點就是,德國很注重自己內身的發展,例如國內的國民教育以及工業科技的發明進步。德國和其他的歐洲國家不同,他在世界上沒有太多的殖民地,所以就不完全依賴於殖民地的市場,而是完全靠自身的發展,利用自己國家的市場發展,和利用自己國家的新技術產品去開拓國外市場,這點經驗就讓德國擁有了自立的意識,區別於其他國家,例如英國和法國,他們在海外都有很多的殖民地,他們不用發展什麼新技術,單靠對殖民市場的掠奪和傾銷就能獲得資本,所以,在戰爭後,失去殖民地的國家發展就遠比德國慢很多了
在工業革命後,技術的發展越來越明顯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在技術上落後的其他國家遠不如德國幾十年對科技的發展和關注,即使戰後一片廢墟,但這些技術經驗卻在德國保留了下來,這些都成為了德國發展的資本和動力。
Ⅸ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戰爭的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了。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以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十月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1914-1919年,日本企業實繳資本金額從22.18億日元增加到61.23億日元,工業生產力增加4倍以上。它的實際工業產量增加1.8倍,出現了以出口工業為中心的新建擴建企業高潮。造船工業1914年建造79艘,計8.2萬噸,1918年激增至443艘,計54.05萬噸,從戰前佔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它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實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女人的地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女人們是不被看作為「人」的。直到一戰爆發,男人們都被征去做了戰士,留下的只有老幼婦殘,那個時候,養家做事的就只有女人了。於是女人們就出去工作,掙錢養家。雖然她們和男人做一樣的工作,她們得到的工資相對來說就少了很多。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女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軍事學術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驗的結果。
新技術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成為一系列新技術發展的催化劑。戰爭期間,才發明不久的飛機受到一些國家的重視,很快進入實用階段。軍用飛機在戰場上成為一支新軍。飛機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在大戰期間,汽車的機動性引起人們的關注。戰前在歐洲和美國的街道上佔主導地位的馬車,很快被汽車取代。德國等原料缺乏的國家,為了應付敵方的封鎖,大力發展化學合成技術。從而推動了化工技術的發展。戰士對物資的旺盛需求,也促使人們不斷的改進生產流程,為生產管理的革新提供了條件。
政府機構職能的改變
在戰爭初期,各國政府都沒有做好長期戰爭的准備,因而也沒有對經濟加以干預。隨著戰爭的延長,各國不得不建立起一整套專門機構,以有效地利用全國的人力物力。這些機構著手與干預私人企業的投資方向,負責分配政府訂單,控制原材料的供應,調整各種經濟關系,壟斷對外貿易。
萊茵非軍事區
萊茵非軍事區是萊茵河以東50公里。
這個是一戰後《凡爾賽和約》里的內容。《凡爾賽和約》是一戰後戰勝的協約國與德國的和約,大體內容包括:軍事上德國禁止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只能招募支援人員參軍,只能保留10萬人陸軍,不準擁有空軍,海軍只保留部分輕型水面艦艇(希特勒上台時德國只有36艘輕型水面艦艇),不準擁有大噸位艦艇和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內德國不得駐軍設防,就是所謂的萊因非軍事區。政治上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或組成任何形式的聯盟集團。領土方面德國向法國歸還在普法戰爭中取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薩爾煤礦區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在此期間法國從此處無償開採煤礦作為德國佔領阿爾薩斯和洛林的補償(兩處都是法國重要的煤炭基地),15年期滿後有薩爾地區公民投票決定歸屬(就是該地區是並入法國還是回歸德國,1934年薩爾回歸德國)德國放棄了大片領土,在此基礎上波蘭國家得以重建,德國所有海外殖民地由國聯「委任統治」,事實上被英法日本等主要戰勝國瓜分。經濟上規定德國要支付大量賠款,但是沒規定具體數目。後來協約國方面先後提出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1929——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德國宣布停止制服賠款。
Ⅹ 一戰和二戰帶給歐洲的共同影響是什麼
1、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的首要影響就是導致歐洲人口急劇減少,大量人才人口外流,生產力遭到破壞,戰爭導致歐洲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2、戰爭帶來了巨大的科技動力,歐洲的軍事理念及軍隊裝備及素質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3、兩次世界大戰導致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的獨立,老牌強國英法的國家的衰弱和德國的崛起,致使歐洲格局和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4、德國的崛起展現了工業國的強大潛力,導致歐洲主要國家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
5、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俄國十月革命紅色政權上台,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蘇聯蘇維埃政權空前繁榮和強大。
6、兩次世界大戰直接導致了世界的繁榮中心由歐洲開始向美洲移動,歐洲的沒落促進了歐洲共同體等歐洲聯合組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