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2. 二戰結束後,是如何處理德國問題的,"冷戰"期間,德國形勢發展如何
以戰敗國處理,為英、法、美佔一半為西德,蘇聯佔一半為東德,其中柏林亦分兩半。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東德並入西德,經濟快速發展。
3. 納粹時期的德國,國內經濟、人民生活水平怎麼樣
納粹統治下的德國人,物質生活並不是很好,但是他們精神向上。就像新中國剛成立時在搞各大運動之前的我國人民和列寧統治下的蘇聯人民。總體還算是比較快樂的。(至少不是渾渾噩噩的生活),他們全部奉行國家社會主義價值觀,講究人要積極向上的活著,干一件事就要干到最好,一掃舊德國時期紮根於人民群眾中的各種腐朽沒落思想。當時全德國收入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但是社會貧富差距小,人人有工作,人民不必為教育,醫療等事煩心。德國當時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在美國和蘇聯之後。
希特勒上台後,政治方面,實行全面的一黨專政,將德國政府由原來的資本家,職業政客,軍人,無政府主義者組成的一個混亂的集合體,在很短的時間內改造成了一個大部分由納粹黨員組成,秉持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為執政方針的黨員政府。是德國變得和蘇聯一樣,黨的最高領袖就是國家的最高元首(但是他33年上台時,最高元首並不是軍隊最高指揮官,當希特勒把勃姆羅堡整下台後,就完完全全和蘇聯一樣了,元首是德國黨政軍三方最高領袖)。把整個德國日耳曼化(驅逐猶太人),把日耳曼人納粹化(奧地利回歸就是他納粹化擴大的一個結果)。
希特勒上台後的經濟,並沒有完全學習蘇聯採用絕對的計劃經濟體制,他的政策像是更激進一點的羅斯福新政。他奉行軍事經濟政策,即為滿足國家各項需求,經濟大部分為計劃經濟。但在滿足國家要求前提下,允許市場經濟和私營企業的存在(其表現為,在戰爭中,德國所有裝備的獲得幾乎都是以向軍火商下訂單的方式進行,表面上是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一樣的,實際上這些軍火商都受到納粹的嚴密控制,沒有多少自由。比如福克武爾夫公司本來想在維持現有戰斗機生產線情況下,自行研製轟炸機與噴氣機。納粹得知這一決定後,立刻叫停。原因是他們認為這會干擾到這公司的戰斗機生產。並且,在戰爭末期,斯佩爾接管德國經濟後,乾脆就取消這一做法,變得完全和計劃經濟一樣,下指標給各廠)
4. 東德的經濟總量曾只有西德的十分之一,冷戰時期東德是如何被拉開差距的
東西德雙方之間的巨大差距一直都是被人們所爭議的,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西德的國家總是富裕而自由的,而東德的國家卻是頹廢落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但同時也存在著其他很多方面的原因。
從各個方面的因素綜合來看,東德自身本來就不如西德。在二戰期間又受到了盟軍的野蠻的掠奪和破壞,這些因素都嚴重製約了東德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5. 德國統一之前,東德與西德的經濟狀況差距很大嗎
有著非常大的差距,東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西德。
據不完全統計,東德好幾十萬的人都逃往西德。從這些嚴格的數據中,不難發現,在同一背景下,東德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落後於西德。時期冷戰期間,東德和西德實際上是蘇聯和美國的代理人。 蘇聯和美國的戰略決策分別對東西德產生重大影響,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大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沒有遭受太多損失。因此,戰後制定了馬歇爾計劃,以協助西德提供大量資金。與西德相比,東德缺乏大師。盡管它依賴於蘇聯,但其軍事實力不如美國。
6. 戰斗結束後,那時候德國經濟近乎癱瘓,為何能在短短二十年內實現復興
二戰後,雖然德國變成一片廢墟,但是,德國卻能夠浴火重生、涅槃再生迅速再次成為歐洲一大強國。這其中的原因可太多了,有來自德國內部的因素,也更有德國以外的因素,這些因素合在一起,便促進了德國的迅速恢復。
二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很快就開始了冷戰。當時,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幾乎損傷嚴重,美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小隊伍,便實施馬歇爾計劃,這給德國再一次帶來了空前的恢復機會。再加上德國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制度,更是將德國的發展推到更高的層次上。
再到後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來臨,德國再一次抓住了發展的大好機遇,不僅與周邊打好關系,更是加強與其他地區的國家合作。
就這樣,德國在二十年內不僅恢復過來,並且成功變回歐洲一大國。
7.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8. 冷戰局面下,1.德國之前的、當時的社會局面是怎樣的2.為什麼要統一 3.德國分裂又是怎麼一回事
德國自卑斯麥統一了德國之後,德國就成為了一個工業化強國,但卻有著很大的發展局限。
自身實力強,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已經被英法西班牙葡萄牙荷蘭俄國等國瓜分殆盡,已經沒多少殖民地可以佔了。而那個時候,資本主義的發展特別需要殖民地來提供原材料和市場。再加上德國正處於歐洲中央,周圍強國環侍。使得德國無法得罪周圍任何一個國家。原來有個軍事家曾經對德國做過這樣的評價:兩線作戰永遠是懸在德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德國一旦陷入東西兩線作戰,則必敗無疑。
一戰就是在德國想要直接擊敗英法來獲取殖民地的矛盾中開始的。很不幸,德國在兩線作戰中耗盡了國力,飲恨投降。而德國不得不面對巨額戰爭賠款和各種不平等條約,以及國防軍不得超過十萬,永遠喪失海外殖民地的懲罰。德國經濟每況愈下。希特勒以其鷹派的姿態在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中獲得了大部分德國人的支持。希特勒認為,世界上分為2種人,一種是精英,一種是廢物。精英少,廢物多。精英應該來管理大部分事物,因為有足夠的能力來管好。廢物就該接受管理。而德國日耳曼人和遠東的中國人則是站在人類頂端的精英中的精英。(主要是因為希特勒年輕時受過華僑的救助,對華人印象特好)而英法加在德國頭上的限制就應該廢除。於是成功引導民眾熱情的希特勒,對國家資源、經濟、金融進行嚴格管理,果然使德國迅速振興。之後挑起了二戰。德國再次在兩線作戰中失敗。(插一句,希特勒原本想拉老蔣入軸心國的,那時候軸心國不叫軸心國,叫返共饞國際聯盟,所以對老蔣很有誘惑力,但壞事壞在日本身上,日本先入了軸心國,結果日本堅持要吞並中國,希特勒曾親自為中日調停未果,這才使老蔣放棄進入軸心國)
二戰結束時,美國的部隊最先到達柏林腳下。但盟軍西線總指揮艾森豪威爾一聽說柏林守軍有100萬,就果斷後退,讓蘇聯來啃硬骨頭。結果蘇聯攻佔柏林,俘虜了德國最高元首(這時候希特勒已經自殺了,傳位給海軍元帥什麼茨)的時候,美軍佔領了3/4的德國領土,蘇軍佔1/4。於是,德國的國家完整性就要讓位給美蘇兩國劃分勢力范圍了。畢竟誰都不願意自己站下來的地方讓給對方,於是德國就被分割成東西德。
東西德只是社會制度不同,但兩邊的人還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隨著蘇聯實力的衰退,德國也開始了統一的運動。最終推到了兩國的邊境牆——柏林牆。實現了統一。
9. 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都是戰敗國,戰後的德國經濟是什麼狀況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又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