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產業以什麼為主和日本 美國區別
因為機械相機不賺錢,卻需要大量的中高級技術工人。二戰後戰勝國都放棄了,只有德國日本這兩個戰敗國才堅持。德國的技術基礎遠遠高於日本,所以轉向更有利潤的機械加工。日本最有背景的大財團也不做相機,只有佳能、尼康這些小弟弟才幹。特別是鏡頭加工,費力不討好,日本也不過關。直到數碼相機出現,依靠演算法優勢才把差距彌補
其實美國的光學技術才是天下第一,但人家不屑於去賺相機這些小錢,而是去造偵察探測衛星
⑵ 德國工業以什麼為主
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實力居歐洲首位。屬世界第三大經濟強國。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德國的出口額現居世界第二位。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魯爾區 聯邦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西部。通常以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管轄范圍為界,主體部分介於萊茵河及其東岸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作東西向延伸;還包括周圍邊緣地帶。面積4970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2%。人口524萬(1983),約佔全國總人口9.2%;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1174人。區內城市櫛比,為歐洲著名的城市集聚區。以單一職能中小城市為主。1980年全區10萬以上人口城市有19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四大城市人口在50萬以上。 地理位置優越,處中、西歐和南、北歐的中心部位,水、陸交通的要道,與歐洲各國主要經濟區相距不遠。地形以平原為主,上覆黃土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南北有緩丘和高地,東部為山區,森林較茂密。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溫夏涼,1月平均氣溫1℃,7月17℃,全年有235~260天氣溫在5℃以上,生長期較長。常年盛行偏西風,年降水量750~900毫米,雨日多,濕度大。萊茵河自南向北流經本區西部,發源於東部山區的魯爾河、埃姆斯河和利珀河,均為東西流向,注入萊茵河,構成稠密的水網,為全區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以及航運之便。煤炭資源豐富,1200米內硬煤探明儲量650多億噸,約佔全國硬煤總儲量95%。煤的埋藏較深,但品種多,煤質好,其中約3/5為適於煉焦的肥煤。煤田遍及區內各地,是工業發展的動力和原料基礎。 中世紀時,本區中部是朝聖要道,有「聖路」之稱。13世紀末起已有原始採煤業,發展了初步的煉鐵和金屬加工,「聖路」沿線出現商業城鎮。但早期經濟仍以農業為主,平原地區是當時德國的「谷倉」。1835~1861年德國第一批鐵路在魯爾區建成,1850~1870年煤炭工業興起,加以大批外籍技術工人移入,推動了經濟發展。1871年普法戰爭後,德國統一,並從法國獲得大量戰爭賠款,佔有盛產鐵砂的洛林地區和盛產鉀鹽的阿爾薩斯地區(經營40多年),促進了煤鋼聯營和重化工業的發展。19世紀末開始興建運河,並和不斷興建的鐵路和公路組成水陸聯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魯爾區已成為德國工業的核心地區。1939年,硬煤產量達到1.3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佔全國總產量65.5%;生鐵和鋼產量也分別佔全國總產量的73.6%和66.9%。隨著經濟發展,一系列工業城鎮應運而生,人口急劇增加。在兩次世界大戰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魯爾區也經歷多次衰退。1920年成立的全區最高規劃機構——魯爾煤管區開發協會,幾十年來採取了一系列重振經濟措施,如改造老企業,引進新技術,實行專業化、協作化生產,調整生產布局,發展第三產業和農業,改善經濟和部門結構,以及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交通運輸網,注重環境保護等。魯爾區至今仍在聯邦德國經濟中保持突出地位。 重化工業是魯爾區經濟的基礎,形成採煤—煉焦—發電—煉鐵—煉鋼—鋼鐵加工—機器製造和採煤—煉焦—煤化學兩大工業系列。煤炭和鋼鐵工業是主導部門,長期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現仍集中全國硬煤和焦炭產量的80%以上、鋼鐵產量的70%左右。鐵礦石全部從巴西、賴比瑞亞、瑞典等國進口。煤、鋼產地接近,產品70%左右就地加工、消費。全國年煉鋼能力 400萬噸以上的大型鋼鐵企業中有 6個位於本區。機器製造業和化學工業也是本區重點發展的部門,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前者以重型機械為主,面向區內其他工業部門,生產采礦、冶金、化工設備、建築機械、鐵路機車等;化學工業起源於煤化學,以煉焦和合成氨為基礎,生產多種基本化工產品以及化肥、染料、葯品等。煉鋁、煉鋅和煉錫業是有色冶金工業的重要部門,礦石依賴進口。電力工業發達,以火電為主,總裝機容量約佔全國30%,發電量自給有餘。60年代以來,新興的工業部門有汽車、電子、電器、精密機械和儀表、煉油、石油化工等。玻璃、啤酒、紡織、服裝等輕工業也有一定規模。全區工業結構日臻完善。「聖路」歷來是人口稠密、工礦業集中地帶,有多特蒙德(東部)、埃森(中部)和杜伊斯堡(西部)三大工業中心。隨著採煤區由南向北逐漸推移,工業分布也相應北移,已在利珀河以北形成了新的採煤和化工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本區工業又明顯出現由東向西,即向萊茵河沿岸集中的趨勢,以便利用廉價水運以及進口的鐵礦石和原油等原料。杜伊斯堡是全區最大的鋼鐵和重型機械製造業基地,煉油、石油化工等也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沿岸。 農牧用地約佔全區土地面積的40%左右,東部和萊茵河以西地區較為集中,其他地區多為分散的小塊農田。主要種植燕麥、冬小麥和大麥等飼料及糧食作物,飼養乳牛、豬和家禽。農業生產面臨工礦、交通和住宅建設佔地日增的矛盾,環境污染等也是限制因素。 水陸交通發達。以萊茵河為主幹的4條天然河道,與多特蒙德-埃姆斯、萊茵-黑爾訥、韋恩爾-達特爾恩、達特爾恩-哈姆4條運河,組成稠密的水運網,溝通了魯爾區與沿海港口。河港密集,全區共計74個,其中杜伊斯堡為全國和歐洲最大的河港。由 5條鐵路干線組成的鐵路網,通往國內和鄰國主要城市。鐵路總長9850公里,年貨運量1.5億噸,分別佔全國的1/3和2/5;鐵路密度達每平方公里2.4公里,相當於全國平均值的17倍。公路四通八達,總長18900公里,有聯邦一號公路、多特蒙德—哈根—吉森等重要干線,以客運為主。此外,還有遍及全區的油、氣、化工產品的管道網。
⑶ 德國經濟以什麼為主現今德國從事哪些職業比較不錯
德國的經濟支柱是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為主的重工業,從事旅遊業吧,或者您喜歡什麼樣的工作
⑷ 法國、加拿大、日本、德國,主要是靠什麼能源發電
法國-核能。
加拿大-風能。
日本-水能。
德國-煤炭。
能源資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水能等,也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等新能源。縱觀社會發展史,人類經歷了柴草能源時期、煤炭能源時期和石油、天然氣能源時期,正向新能源時期過渡。
並且無數學者仍在不懈地為社會進步尋找開發更新更安全的能源。但是,人們能利用的能源仍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這三者的總和約佔93%。
(4)德國電力行業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電能既適宜於大量生產、集中管理、自動化控制和遠距離輸送,又使用方便、潔凈、經濟。用電能替代其他能源,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最終消費中的一次能源直接消費的比重日趨減少。
二次能源的消費比重越來越大,電能在一次能源消費中所佔比重逐年增加。我國電力的供給仍不能滿足同家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和人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用電H益增長的需求。
⑸ 德國電價創下歷史新高,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這個原因主要是關乎整個歐洲的能源短缺危機。
在德國的電價創下歷史新高之時,其實整個歐洲地區都出現了一定的能源短缺危機,這也直接導致歐洲地區的各個國家的燃氣費用和電價進一步攀升。我之前也回答了很多關於英國電價以及燃油費用的問題,德國出現的問題和英國類似,因為德國和英國都是能源進口國家。
一、德國的電價創下了歷史新高。
因為歐洲地區的能源短缺問題持續醞釀,冬季馬上就要來臨,歐洲地區的居民用電和燃氣使用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在這樣的復合因素之下,德國的電價達到了歷史新高,比上個月的電價上漲了11.5%。與此同時,德國的燃氣費用和汽油費用也在進一步攀升。
⑹ 提倡電氣化轉型的德國,又打起了氫能源的主意,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至少不會出現看不到手指,卻分不清男女五米之差的場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過去我國的小微企業都是被高額補貼引誘到這個新領域的。此外,在動力電池和電機方面有優勢的車企也會嘗試這一點,但大部分車企還是以內燃機車型為主,沒有考慮新能源汽車。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不僅國內市場涌現出一大批強大的新生力量,包括長城、長安、吉利、比亞迪等傳統汽車企業也開始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車市場。
但是一遍又一遍,我還是覺得應該堅持下去。如果過一段時間還不能有所突破,那我放棄也不遲。當然媒體這種東西很大一部分是靠運氣。如果我每次都倒霉,每次都抓不住大眾的口味,那我真的太差勁了。仔細想想,我應該從大眾的口味,當下的熱點,一個比較系統的話題入手。現在我的重點是養生,然後受眾多是中老年人。我以為這個話題會吸引所有人,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好像現在中老年人不太關注這個話題,年輕人也不太關注。
⑺ 德國的主要工業是什麼
主要分布在魯爾區,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主要的工業領域有鋼鐵、采礦、精密儀器和光學儀器、航空航天、紡織和服裝、食品工業和造船工業等。最主要的是鋼鐵為起點的產業璉,當然德國的精密儀器還沒有哪個國家比他做的認真
⑻ 德國為什麼成為歐洲最大風力發電國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們環保意識強,千方百計使用清潔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德國國民對風力發電認識較深,他們經常建議政府扶持風電,開發風能,限制核能。現在德國正在逐步減少核電,計劃在20年內完全取消核電,取而代之的便是可再生能源。德國政府已把環境保護和開發清潔能源作為基本國策,對於風電開發給予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德國可再生能源中心是以開發綠色能源,改善環境為工作目標的民間組織。該組織的會員有廠商、用戶以及科教界的人士。中心主要開展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出版雜志等工作,為風電的發展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德國政府對風力發電實施鼓勵政策, 正是政府的資助對風力發電市場的發展和風力發電技術進步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使風電能夠蓬勃發展。具體資助政策是:
A.風電上網:
規定電力公司必須允許風電上網, 統一收購風電, 這是最關鍵的一條措施。
B.資金補貼:
政府為每台風力發電機組提供不超過5 萬馬克(也不超過機組價格60%) 的資金補貼。它刺激了風電發展和風力發電機組製造企業改進技術, 只有機組賣給用戶並且並網發電後, 製造商才能得到政府的資助。某些州還提供額外補貼, 數額在風力發電機組價格的20%至45%。
C.提高上網電價:
電力公司支付的風電上網電價不低於電網售電價格的90% 。
D.發電補貼:
從1991年開始, 對風電提供每千瓦時電量0.06 馬克的補貼。
E.融資:
德國銀行(DAB)為風電提供融資。
以上這些刺激風電發展的政策有力地促進了德國風電事業的發展, 同時帶動了風電設備設計和製造技術的不斷提高, 使風電成本逐漸下降。
⑼ 簡述德國成為歐洲最大風力發電國的理由
1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者,德國在戰後承諾永遠放棄使用核能,這讓德國不得不尋找除了核電站之外的出路,必然向太陽能、風能發電等方面傾斜
2環境與能源問題如今被德國民眾放在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來關注,德國是產煤大國,理論上興建火力發電站是解決電力問題的捷徑,不過考慮到環境問題,火力發電在德國絕對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自然電力問題的解決也就更加需要尋求環保、可持續的方式,風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3太陽能發電與利用水的勢能修建的水電站有局限性,太陽能受制於天氣因素比較大,而且太陽能轉換率一直是世界難題,普通的太陽能電板轉換率在20%左右,航天上用的也僅僅是37%的轉換率。太陽能還有一個弊端是,它需要一定的陽光照射面積,以巴黎為例,若巴黎所有的電力來源全部以太陽能轉換為電能來代替,需要三個巴黎面積的太陽能板來接受陽光照射產生。水能發電也是,德國不太可能興建太多的水電站來發電。
4德國政府對風力發電實施鼓勵政策,政府的資助對風力發電市場的發展和風力發電技術的進步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一系列的舉措促成了德國風力發電的蓬勃良性發展
5德國是老牌的重工業強國,在大型的風力發電設備上,他們不僅有技術而且有經驗,相比較其他國家在設備上擁有巨大的優勢,這也是德國風力發電發達的原因之一。其良性的市場與風力發電的大型化規模化已經形成循環。
純手打,望採納
⑽ 為什麼提倡電氣化轉型的德國,又打起了氫能源的主意
至少不會出現看不到手指,卻分不清男女五米的場景。在新能源汽車市場,過去中國的小微企業都是被高額補貼誘惑著涉足這個新領域的。此外,在動力電池和電機方面有優勢的汽車公司也會在這方面嘗試,但大多數汽車公司仍然專注於內燃機車型,而不考慮新能源汽車。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不僅國內市場涌現出大量強大的新生力量,包括長城、長安、吉利、比亞迪在內的傳統汽車公司也開始加快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布局。合資品牌中,一向重視混合動力系統,不太在意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動系統的日系車,已經開始將純電動汽車納入研發計劃。
經濟條件的改善增加了石油產品的消費,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可持續發展領域的成就。可再生能源目前產生了德國三分之一的電力,但如果我們想在未來幾十年逐步淘汰核技術和燃煤電廠,我們必須首先解決風力和太陽能發電的間歇性技術挑戰。由於能源轉型,德國政策制定者意識到了其基礎設施的缺陷。風能和太陽能的間歇性是廣泛應用的最大挑戰,即解決沒有陽光或風時電網的穩定性。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天然氣發電廠被認為是解決這個問題的理想方案,因為它們可以相對快速地啟動和停止。同時,與煤炭相比,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