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思想教育怎麼樣

德國思想教育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2 17:41:30

『壹』 德國的教育體系如何

風靡全球的諾貝爾獎已經揭曉,但留給了我們很深刻的思考,為什麼8200萬的德國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貝爾獎?答案竟然是—德國教育的快樂天性教育。德國教育學家支持兒童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兒童到7歲之前的教育極為重要。但是不同於中國的學前班,德國學前教育的重點在於創造自主學習空間,培養孩子能力。

通過國家介入,禁止對孩子過早開發智力,避免將孩子大腦變成硬碟,留給孩子大腦更多的想像空間。孩子在小學前「唯一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那麼到底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要在幼兒園里度過將近4000個小時。在這期間,德國孩子都學到了些什麼呢?

一位旅居德國的媽媽告訴我們,她兒子在幼兒園里受到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個是基本的社會常識,比如不使用暴力、不大聲說話等。另外一個是語言能力的培養,但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諸如傳話游戲、角色扮演之類的游戲卓有成效。

充滿趣味的情景藝術教室利用環境、情感、藝術等因素來調動寶寶無意識的心裡活動,以協調有意識的心裡活動,最大限度的發掘人的生理和心裡潛能,激發孩子學習興趣,拓展思維空間。

為2-6歲的孩子量身定製情景劇場與混齡語言開發場景,BBunion獨家引入韓國PDM情景藝術課程將認知、品德、藝術與探索完美融合在課程體驗過程中,在游戲中鍛煉孩子們的手眼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提高對周邊事物的認知水平。在BBunion,孩子們永遠會在課程體驗中「發現」知識獲得知識,原本無聊的概念性學習變得令人充滿期待。下一堂課,又有什麼樣的驚喜在等著我呢?

愛玩,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BBunion汲取國際前沿幼兒教育實踐精髓,按照適齡發展原則,引進全球超39個國家1000多種品牌教具,源自德國、韓國、西班牙、英國、奧地利、荷蘭、法國、瑞士、美國等各地品牌教研團隊的成效,並結合BBunion專業課程體系,解鎖每個孩子的無限潛能。

BBunion全新概念店的設計理念完整的詮釋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責任,我們的所有努力就是為了讓孩子出生後不能錯過的一堂課。諾貝爾獎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BBunion立志培養創造世界的人。

『貳』 不同的歷史時期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1.友誼,是嚴寒里的爐火;是酷暑里的綠蔭;是金秋里的小棉襖。
2.友情的延續來自心靈,不論聯系有多少,只要內心留有彼此的一片天空,那麼偶爾一聲問侯就會帶來會心的一笑。
3.遇人多了就知道友情的可貴。遇事多了就知道理解的可貴。失敗多了就知道心態的可貴。
4.一份好的感情或者友情。不是追逐,而是相吸。不是糾纏,而是隨意。不是游戲,而是珍惜。
5.友情笑著說:愛情會讓人們流淚,而友情的存在就是幫人們擦乾眼淚!
6.有情千里不遠,有緣一線可牽。相知是情,相識是緣。朋友,一路走好!
7.有了朋友,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
8.煩惱時友情如醇綿的酒,痛苦時友情如清香的茶,快樂時友情如輕快的歌,孤寂時友情如對飲的月……

9.當你餓的時候,有的人會把饅頭分給你一半,這是友情。
10.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人格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要知道,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11.友情,在我的生命中占據了一大部分。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摯友,一個諍友,此生足矣。
12.朋友就像片片拼圖,結合後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不見了一片,就永遠都不會完整,你-就是我不想遺失的那重要一片。
13.好友不是書,它比書更壯麗;好友不是歌,它比歌變動聽;好友應該是詩--有詩的俊逸;好友應該是夢--有夢的優美;好友更應該是那意味深長的散文,寫過昨天又等待將來。
14.好友是經常想起,是把關心放在心坎,把關注盛在眼底;好友是相伴走過一段又一段的人生,攜手共度一個又一個傍晚;好友是想起時平添高興,憶實時更多溫順。
15.友情不是一堆華麗的辭藻,而是一句熱心的問候; 友情不是一個敷衍的擁抱,而是一個會心的眼神
16.朋友,不一定權位相比,但一定以誠相許,不一定形影不離,但一定常通消息,不一定經常相聚,但一定彼此惦記。
17.和發光的人在一起,慢慢地你也會發光。一定要遠離那些充滿負能量的人,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和他們一樣平庸。

18.兩棵在夏天喧嘩著聊了很久的樹,彼此看見對方的黃葉飄落於秋風,它們沉靜了片刻,互相道別說:明年夏天見!
19.沒有蝴蝶的夏天不多彩,沒有星星的夜晚不浪漫,沒有夢想的人生不值得,沒有友情的日子不快樂。
20.你心裡不痛快了,我替你當潑婦撒潑。
21.當我向你傾訴我的煩惱,那不是抱怨,那是我對你的信任。
22.友情,像一滴水;滴在左手中化成思念,流進右手裡化成無盡的牽掛。不因你是誰,只因你是我的朋友。
23.茫茫人海就像一片戈壁灘,我們就是灘中的沙礫,不過有你的做伴使我不再感到渺小和孤獨。
24.風起,是我綿綿的牽掛;雲涌,是我的柔柔的思念;雨來,是我細細的傾訴;陽光,是我暖暖的微笑!
25.在友誼面前,人與人之間,猶如星與星之間,不是彼此妨礙,而是互相照耀。
26.朋友是人生路上最美麗的景色,友誼是彼此相連的心弦,讓我們用心靈的筆墨,點綴著人生路上的風景。
27.你不要把那人當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運時表示好感。只有那樣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難。
28.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在平日待人以寬。
29.朋友是悲傷日子裡的一句安慰,不斷讓你重溫生活的快樂。
30.真正的朋友會接受你的過去,力挺你的現在,鼓舞你的將。

『叄』 急求:德國與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較

關於你提出的問題我覺得這兩個國家,人文、地理、國情、受教育內容都不可比,日本人受思想教育比較嚴謹,並不算太開放,還有一個就是他們國家對歷史的教育無論是在什麼學校都需要學生每個人都得把內容扎深大腦之中,比如像對我們中國的態度,他們從小就都受那樣的教育,我想如果我們中國人從小就受他們的教育,估計也好不了哪去,也得認為他們日本人是對的,日本人得政治思想灌輸的比較牢固,還是不要考慮,如果有機會我想去德國,我個人喜歡搞點小發明,我想學學德國人的重工業歷史。

『肆』 德國人如何教育孩子

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能太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在這方面,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伍』 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主要的特點是德國傳播的是開放的思想思維,和國內的一些思維模式不一樣。

『陸』 弱弱的問一句,國外有思想政治課嗎

法國有「公民道德教育」,包括人權、民主生活、國家政體、愛國主義、倫理道德等。

德國有「政治養成教育」,向國民灌輸民主制度的基本價值,介紹國家的政治進程,培養國民的政治意識、政治判斷能力和行動能力等等。

德國很重視政治養成教育,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均設有政治養成教育中心機構,還有大量社會團體和公共機構從事此教育,學校的主要通過「政治教育」這門必修課來進行:

美國中小學沒有這類專門的課程。在美國大學設置的課程中,雖然沒有明確使用思想政治課或者德育課的名稱,但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大學都會在相應的課程中融入類似的教育內容。

當然,美國大學有公立和私立之分,課程設置不是統一的,但是,每個大學都有多門實際上反映國家意識形態的思想政治課。

比如經濟學方面是西方經濟學,政治思想方面,有美國政治傳統(The American Political Tradition),國家與市場(The State and Market),公民與法(The civil and Law),經濟、倫理與社會(Business, Ethics and Society)等等。

(6)德國思想教育怎麼樣擴展閱讀:

要真正重視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就必須切實重視公民的人格培養。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當看到這一點。

因此,必須在人格培養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來一個根本的轉變,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優勢和效益。這里僅從人格培養的角度提出幾點應當注意的方法,以引起大家思考:第一,必須把外部灌輸和開發人的自覺性結合起來進行人格教育。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外部灌輸就是社會教化的過程,人的自覺性過程是個體內化的過程。只有外部灌輸,而不注重於社會個體內在化了多少人格要素和思想觀念,人格培養就是一句空話。

中國傳統教育十分重視從小培養人的自覺性,並主張通過「修養」建立自覺意識,這是值得我們今天借鑒的有效方法。第二,必須採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內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結合起來,進而形成為人的習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思想政治教育

『柒』 德國教育孩子的方式與中國有何不同

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面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出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候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制。德國的孩子在學校里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准則。如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起床太晚,便面臨放棄早餐、或是遲到的選擇;忘了將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便意味著得繼續穿臟衣服;人人都有記事本。
一、「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
曾有人問過德國的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只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呵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范,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系,——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由此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練。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復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成為無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二、「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里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斗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干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嚮往的地方。
對孩子的懲罰也要講究原則,否則懲罰不能令孩子心服口服,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懲罰之前應該先對孩子予以警告,也就失去了教育的作用。在孩子犯錯以後就一定要言出必行,而且一定要對他講清楚家長的要求和實施懲罰的原因,懲罰的開始和結束要明確,不要讓家中一整天都彌漫著怨憤的氣息。」
他們的孩子菲力克斯曾有幾次起床太晚,但隨之賽里希夫人一次巧妙的懲罰便糾正了他的錯誤,她告訴菲力克斯,自己不能開車送他去學校,「我很遺憾,但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作出選擇,是放棄你的早餐,還是想遲到。」明確適當的獎懲原則和方式是讓正直、誠實、盡職盡責等觀念深入孩子的心靈,讓它們確確實實成為他們的行為准則。
三、很遺憾,你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意識不斷增強,並把恪守信條、盡心盡責當作一種榮譽。德國的法律上還有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茨格拉夫人教育孩子的做法很具有典型意義,「必須教育孩子懂得他們不同的一舉一動能產生不同的後果,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一定會學得很有責任感的。」一次她的兒子從學校回家晚了半個小時,母親對此予以了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確地告訴孩子,「你玩的時間自然也就少了半個小時,這個時間我們可要遵守。」茨格拉夫人認為在生活細節上尤其能夠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家庭教育對此採取了很多措施,譬如讓孩子自己保管自己的儲蓄存摺,在鍛煉了孩子自我管制的能力以外,也讓他們懂得了勤儉。
茨格拉夫人承認,「有時候作父母的內心也會在愛與公平之間搖擺猶豫,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借口而一味地遷就他的喜好,讓他逃避責任。於是,如果孩子忘了把自己的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中,這只能意味著他還要繼續穿臟衣服;而如果沒有按規定整理好他的書櫃,那麼面對他喜愛的電視節目,我們也只能作出很『遺憾』的決定。」
四、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
在德國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現象,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甚至連家庭主婦和中小學生也不例外,德國人把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公事私事等生活日程都預先記錄在其中,所以有人也把德國稱作是記事本的社會,人們在作出決定之前多半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也許有的人認為按部就班的生活太過枯燥呆板,可能還有的人認為沒有必要人手一本,但是德國人卻認為這不僅可以提高工作和學習的效率,同時更關繫到對待生活的嚴肅態度。
德國人認為與時間形成的散亂的關系反映出其自身的雜亂無序的狀態,所以很早就會鍛煉孩子過一種有計劃的生活,孩子學習分配他的零花錢、支配他的時間,完成他的學習任務,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其間形成一種井然有序的關系。而他們認定,筆記本有助於孩子更加准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准確,同時能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採取一種鑒別的態度。
孩子在周密地設計自己時間,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其自身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理智觀念,並非是要把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之中,而是要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天賦才能,達到自我實現的更高境界。

『捌』 德意志帝國時期在政治、思想和教育上有何改變

1871年,長期處於四分五裂與封建割據狀態的德國實現了統一,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在政治上實施官僚與警察的嚴酷統治,在思想領域確立沙文主義、軍國主義和服從忠順價值觀念,同時在教育上也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玖』 德國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和評價

1.追求學校包括大學發展的民主化
在學校包括大學里實施民主化與參與學校管理是德國教改的重要思想。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以大學生為首的青年社會運動影響下,國家與各級學校間的關系進行了若干調整,而其基本方向則是追求學校的民主化發展。這種民主化發展可視為學校教育的「解放」運動,在其過程中加強學校的獨立自主權,由教師、家長與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管理的原則進一步獲得確立。。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德國中小學自1970年以後都維持由各州政府規定教學大綱而由學校教師自定教學計劃與教材的原則。學校獨立自主的思想一直存在於德國的教育改革規劃之中,不過在這個大的原則之下各地方的實踐程度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德國漢堡也許是學校民主化與獨立自主發展最快的地區,社會民主黨執政的地區中家長獲得了較大的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而部分學校也開始參與教育評估與質量提高計劃。
2.堅持「杜會國家原則」,尊重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
堅持「社會國家原則」,尊重與保障各州文化教育自主權是德國《基本法》中明確規定的最高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德國教育改革在行政層面上致力於通過健全的法制建立所有行政機構之間與利益團體之間的對話機制,使教育發展不局限於是一個部門、一個機構的事情而使之成為全社會的事情,同時努力堅持公立學校(國家對教育的控制權)的原則。聯邦教育計劃委員會與各邦教育計劃委員會、各州文教部長聯席會議、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等機構就是這個原則的具體體現。這個原則的缺點是由於聯邦無法介人地方原有的教育勢力范圍,所以各種教育改革計劃也難以同步或全面實施。 3.追求教育機會均等和個人自由發展
自從18世紀末的法國大革命以來,平等開始從哲學范疇轉變成為政的訴求。19與20世紀的歷次教育改革都可以被看成是德國教育事業為消餌不平等的努力。19世紀的德國教育仍然存在著許多「合法化」的不平等現象,例如雙軌教育、性別歧視、教育陶冶與職業訓練分離等,這些現象一直到了20世紀才逐步獲得改善。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思想指導之下,德國各級政府致力於綜合中學運動的開展、各級學校女性學生輔導與鼓勵方案的實施、高中與高等教育的擴展、「教育訓練獎助學金」的實施、教學與評價的改善、特殊學校的設立等,以上措施都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到現在為止,早期各種教育不平等的現象在德國人的社會中已經獲得極大的改善,但是並未獲得完全令人滿意的效果,例如傳統三種學校之間的不平等現象仍未消除,同時新的不平等問題更因外國勞務人員、新移民的湧入與東德的回歸而浮現。在近年來德國教育制度的改革中,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自由發展的思想以中等教育最為顯著。早期分化與不平等的分流措施是德國教育的傳統特色,但也是被批評最多的教育缺點。上世紀70年代以後定向階段的設計與綜合中學的建立都是與實踐教育機會均等與個性發展等思想相關的。
4.強調理性批判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立
教育學術化與專業化不但建構了獨特而體系完整的德國教育學,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理想與教育實踐的辯證的統一。在理性批判的基礎之上,不論教育學理論還是學校制度都分別成為自我發展的系統。德國的歷次教育改革規劃都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德國的教育改革思想淵源於自然主義、泛愛主義、理性主義與精神科學教育學,並隨著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而發展,但其要旨均在於個人的發展與啟蒙,以達到自由與解放的目的。德國的教育思想家不但關心教育意義的思考與教育改革理論的建構,也注意到教育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德國的教育研究中,有關教育改革的論點就匯集發展成為獨立的「改革教育學」,成為德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的理論基礎。從事教育改革研究的學者都注重教育改革歷史與國際教育形勢的考察以及改革理論及方法的探討。許多倡導教育改革的學者如彼特森(P·Peetone)、漢蒂西(H·Vo瓦Hne噸)等也都十分強調以兒童為主體以及追求個人自由發展與解放的教育理想。這一理想也是近代德國學校教育實驗的主要思想基礎。

『拾』 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中期,德國的教育是怎樣的

1.泛愛主義教育運動

18世紀下半期,當英、法、美的產業革命、政治革命震撼舊世界的時候,德國仍然是政治上四分五裂,經濟上落後的國家,法國的啟蒙運動給德國以強大沖擊,教育改革便應運而生了。18世紀後期德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教育思潮——泛愛主義。泛愛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巴澤多(Basedow,1724年-1790年)。巴澤多深受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影響,曾著書大力宣傳盧梭的教育觀,並呼籲按照盧梭的教育原則創辦新學校。1774年巴澤多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國東部德騷創辦了一所學校,被稱為「泛愛學校」。其目的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培養對人類的廣泛的愛,「泛愛主義」因而得名。泛愛學校在教學內容上擴大了各科實用知識的范圍,重視體育和勞動教育。所有的學生都要學習木工、鏇工、制圖和農事。巴澤多還編印了《初級讀本》,讀本匯集了有用的人文、自然科學知識,配有插圖100頁,作為兒童的初級教材。學校生活順應兒童的天性,廢除「小大人」的培養方式,強調應把兒童看作是兒童而不是成人,教學時注重實物、語言的學習,採用談話、圖片、游戲、演劇等方式進行,算術注重心算,地理的教學採用由近及遠的方法。本族語的學習在學校中居於重要地位。泛愛主義者和盧梭一樣,認為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強調尊重兒童個性,反對束縛兒童自由,絕對禁止體罰。

泛愛學校的新氣象受到社會的欣賞,很多人來學校參觀,康德曾對泛愛學校做過很高的評價。在巴澤多等人的思想影響下,德國各地辦了很多類似的學校,一時形成一種運動。後來泛愛學校的教師散布到歐洲各地,使泛愛學校的影響擴及法國、瑞士等許多國家。

2.洪堡德教育改革

1806年,在耶拿戰爭中德國被拿破崙徹底打敗,割地賠款使德國民族感到莫大恥辱,以費希特為首的學者提出「教育領先」的口號,主張通過改革振興教育,培養一代新人從而振奮民族精神,把德國重建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費希特的號召受到公眾和當局的重視,新政府把重建教育的工作交給了學識淵博的教育部部長洪堡德,為此,洪堡德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改革了初等、中等教育,推行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創建柏林大學,使德國的教育制度在19世紀前半葉成為英、法、美等國學習的楷模。

初等教育改革洪堡德進一步強調實施初等義務教育,先後於1802年和1805年公布了初等義務教育法案。為了改進和發展初等教育,他選派了大批青年到伊佛東向裴斯泰洛齊學習,這其中就有赫爾巴特、福祿倍爾。他要求前去學習的青年不僅要學習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讓這位偉人胸中煥發出的神聖的愛與力的火,點燃他們的心靈。這些青年從伊佛東回來後,決心重建小學教育體系,使德國初等教育比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與初等教育相聯系的師范教育也有所發展,建立了幾所師范學校,將來希望當小學教師的人要在師范學校學習三年。

中等教育改革洪堡德按照新人文主義精神改革中等教育。1810年制定的中學教學計劃,削減了古典學科的內容,擴大了普通基礎學科的教學,使中學更接近於實際生活。為保證教學質量整頓教師隊伍,1810年規定:凡要擔任中學教師的都得通過國家考試,合格的給予中學教師稱號,未經考試合格的人員不得錄用為教師。考試由國家委託大學辦理,考試的科目和要求,都以大學為訓練中學教師所開設的課程為依據和標准。這種考選教師的制度,改變了以前文科中學教師只能由神學家、牧師擔任的現象,保證了中學教師的水平,並將德國中學教師提高到專業工作者的地位。

大學教育改革1810年德國根據拱堡德的建議創辦了柏林大學,費希特被選為柏林大學首任校長,10月6日第一批學生注冊入學。

柏林大學的創建不只是增加了一所大學,而是意味著大學的變革。

洪堡德在創建柏林大學時提出的口號是:學術自由,教學與科學研究相統一。大學把重點放在科學研究方面。該校認為,在科研方面卓有成就的優秀學者,也總是最好的和最有能力的教師。對於學生的要求不再是博學,而是要求其掌握科學原理,提高思考能力和從事創見性的科學研究。基於這個觀點,必須選擇那些對學問有造詣、有獨創能力的人來擔任教授。

格林大學無論在研究、教學還是學校事務管理和行政方面都擁有完全的自由。柏林大學實行教授治校的原則;校長一年選舉一次;學生有權批評校方,並享受大學公民權;大學實行超然的總務管理;大學校長及教授僅負責學術性工作而不理庶務等。

在柏林大學建立後,又有不少大學是仿照柏林大學進行整頓和新建的。

3.1848年後德國教育的停滯和倒退

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德國教育也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現象。教育部改為精神教育及醫學事務部,幾任教育部長不信任教師並厭惡「全面教育」。1849年,腓特烈·威廉四世在普魯士的師資培訓學院召開的教師會議上,怒氣沖沖地指責教師,要他們承擔1848年發生革命運動的全部責任。政府認為不能使平民什麼都知道,要降低教師的學識水平和初等學校的標准。1854年普魯士政府頒布關於師范學校和國民學校的法令,規定小學全部由教會管理,教學內容以宗教為主,其餘科目被削減到最低限度。在中學里,強調宗教基礎知識的教育,引導學生只集中學習一門學科,最好是古典學科,文科中學的教學計劃中取消自然學科,實科中學中增加拉丁文和神學。在大學里解散了學生協會,解聘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教授,對大學實行嚴格的管理。1848年以後,德國整個教育領域充滿了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和普魯士國家專制主義精神,這些大大妨礙了德國教育的發展。

閱讀全文

與德國思想教育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