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戰之前,歷史上德國有沒有打過內戰
中世紀後期神聖羅馬帝國日趨沒落,內部諸侯林立紛爭不斷,宗教改革運動之後又發展出天主教和新教的尖銳對立,加之周邊國家紛紛崛起,於1618年到1648年爆發了歐洲主要國家紛紛捲入德意志內戰的大規模國際戰爭,又稱「宗教戰爭」。
神聖羅馬帝國
843年德意志從法蘭克帝國分裂出來,962年建立神聖羅馬帝國。通過長期的對外征服,神聖羅馬帝國佔領了捷克、義大利北部和波蘭西部,並遠征俄羅斯、匈牙利。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
1157年,這一帝國得到了「神聖帝國」的稱號。1254年,帝國第一次開始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邦聯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邦聯」。邦聯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邦聯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邦聯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
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萊茵邦聯又增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帝國(1867年匈牙利獲得自治,奧國改名為奧匈帝國)。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萊茵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貳』 德國參與了哪些戰爭
德國參加過的戰爭第一次是普法戰爭(勉強算,這仗打完建立的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軍事和外交斗爭,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完成了以普魯士為主體的統一。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2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同盟國軍民的頑強打擊下,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
『叄』 蘇聯和德國的戰爭是在什麼時間
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以德國無條件投降告終
請採納,謝謝
『肆』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4)德國的內戰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伍』 1949年德國分裂為哪兩個政權有什麼影響
德國是二戰的策源地加戰敗國,因此在戰爭結束後,遭到了雅爾塔體系的制裁,被戰勝國分區佔領。冷戰的序幕拉開後,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基本主導了德國的秩序。在蘇、美對峙的歷史背景下,德國在1949年分化為東德、西德兩個政權,繼而成為了冷戰的前線。在此後的大部分時間里,德國是蘇、美軍事對抗的「前沿基地」。
不可否認,德國為了完成國家統一,花費了許多錢財,也付出了不少代價。兩德統一後,德國東西部之間的差異,也尚沒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但是兩德實現統一的這段歷史,卻仍給了人們很多啟示。它告訴我們:只有自身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有效藉助歷史浪潮的推動,並主宰自身的命運。
『陸』 二戰時期德國是哪一年發動戰爭的
德國於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為開始。
『柒』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的軍隊閃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理會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二戰從此爆發。
『捌』 德意志統一戰爭發生於什麼時候歷史背景是什麼
發生在1871年1月18日;歷史背景是當時的奧地利大公弗朗茨兼任帝國皇帝,與其他國家組成反法聯盟,但這次逃亡失敗,導致奧地利在帝國中威望掃地,弗朗茨二世退位後,各邦宣布獨立。
『玖』 德國的分裂是因為哪場戰爭
德國分裂的原因不盡然是因為戰爭。戰爭戰敗了,也不必分裂。
關鍵是二戰後期,反法西斯力量反攻德國的時候,美英等同盟,與蘇聯各占據了一部分德國領土。甚至柏林,都是被分成兩部分。雙方都扶植政權,這也就是後來的西德和東德。好在後來還是統一了。
『拾』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
二戰時期德國是從1939年9月1日開始發動侵略戰爭的。
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的軍隊閃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理會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二戰從此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