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軍為什麼要開辟 北非戰場
為了幫助墨索里尼
當時領袖高估了自己的戰鬥力,在北非向英國開戰,想要重塑羅馬帝國的輝煌,變地中海為義大利的內湖
結果30萬大軍盡墨,連利比亞也丟了
這時候,義大利本土等於暴露在英國人的攻擊范圍之下
這時候,希特勒過於嚴重地評估了局面認為盟軍可能沿著義大利攻入歐洲
為了幫助義大利,派出了非洲軍團,考慮穩定義大利的側翼
『貳』 德意是如何在非洲侵略擴張的
1940年8月4日,意軍17個步兵營在裝甲兵和炮兵支援下,從早先佔領的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入侵英屬索馬里。兩天後,意軍佔領哈爾格薩等地,8月11日,開始向圖阿干英軍主陣地進攻。駐索馬里英軍只有1500人,被迫於8月15~17日從伯貝拉乘船撤往亞丁。8月20日,英屬索馬里全被意軍佔領。在蘇丹(其地理位置屬於北非,作戰行動與東非相關)和肯亞,意軍先後攻佔蘇丹的卡薩拉鎮和加拉巴特鎮、肯亞的莫亞累鎮。但是,英屬索馬里、蘇丹、肯亞和衣索比亞人民開展廣泛的游擊戰,迫使意軍在這一地區停止進攻。
英軍乘機將其在蘇丹和肯亞的兵力擴大到15萬人,同時也加強了埃及的防禦力量。8月底,英軍「光輝」號航空母艦和1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在直布羅陀分艦隊支援下駛入亞歷山大港。
經過一段時間的准備,英軍兵分2路,於1941年1月在東非開始大規模反攻。1月19日,北路英軍由蘇丹東北部向厄利垂亞發起反攻,3月27日攻克通往厄利垂亞首都阿斯馬拉的門戶克倫。4月1日,英軍佔領阿斯馬拉。4月8日,駐守馬薩瓦海軍基地的意軍投降,英軍俘虜意軍1.5萬人,擊沉意艦多艘。
南路英軍於1941年1月24日突入意屬索馬里,2月25日佔領摩加迪沙,繼而北上衣索比亞。3月25日,英軍佔領哈勒爾。4月6日,奪取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5月18日,奧斯塔公爵率意軍主力在衣索比亞北部安巴阿拉吉山投降。在衣索比亞西北部,負隅頑抗的意軍余部於11月28日投降。意屬東非完全落入英軍之手。
義大利在北非的侵略擴張稍晚於東非。意軍在利比亞駐有2個集團軍——第10集團軍轄9個師部署在東部利埃邊境,准備向埃及進攻;第5集團軍部署在西部,掩護突尼西亞方向。為加強北非的防禦,英軍將一些英聯邦軍隊調往埃及,並將1/3來自敦刻爾克的坦克運到那裡。在意軍發起進攻時,英軍駐北非的尼羅河集團軍轄2個師和2個旅,其中1個師在埃利邊境展開。
1940年9月13日,意軍第10集團軍以6個步兵師和8個裝甲營越過利埃邊界,向英軍發起進攻。英軍經短時間抵抗即全線撤退。當天,意軍佔領塞盧姆,3天後攻佔西迪拜拉尼。然而,意軍補給日益困難,被迫停止進攻。爾後,英軍繼續後撤到馬特魯港附近的預設陣地。於是,在兩軍之間形成了一個130公里寬的中間地帶。
意軍佔領西迪拜拉尼後,開始把注意力轉到希臘戰場。10月28日,意軍入侵希臘,同時在非洲繼續作戰。英軍尼羅河集團軍利用這一時機調整部署,並補充2個師,准備將意軍逐出埃及。12月9日,英軍以1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向意軍第10集團軍發起有限目標的反擊。英軍出其不意地通過意軍間隙地,向意軍後方實施攻擊。意軍指揮失靈,大批意軍不戰而降。
12月11日,英軍收復西迪拜拉尼。12月17日,進占塞盧姆。意軍倉皇撤離埃及,向利比亞退卻。英軍乘勝追擊,於1941年1月5日佔領利比亞要塞拜爾迪耶,1月22日進占圖卜魯克。2月11日,德軍第5輕裝甲師一部作為首批赴非部隊抵達利比亞。翌日,埃爾溫·隆美爾中將飛抵的黎波里,並在那裡會見了意軍總司令加里博爾迪將軍。18日,德軍把派往利比亞的部隊正式命名為「德國非洲軍」,隆美爾任軍長。為加強這支非洲軍,希特勒加強給第5輕裝甲師l個坦克團,並決定再組建第15裝甲師開赴北非。
4月4日,德意聯軍先取班加西,進而於4月11日包圍圖卜魯格要塞。至4月中旬,德意聯軍進至利埃邊境,佔領了圖卜魯格以外的昔蘭尼加全境。隆美爾指望得到增援後,再向埃及首都開羅發動進攻。但是,希特勒准備集中一切可供支配的兵力進犯蘇聯,不再向北非派兵。那裡的戰線便在利埃邊界附近穩定下來。
4月30日,固守圖卜魯格據點的英軍粉碎了德意聯軍新的進攻。在利埃邊界,英軍於5月15日發起反攻,推進到塞盧姆和卡普措堡。後因德意聯軍加強抵抗,英軍於兩天後,撤回進攻出發陣地。6月15日,英軍經過周密准備再次發起反攻,企圖奪回哈爾法亞隘口和邊界工事,以便推進到圖卜魯格,解救被圍據點。英軍向哈爾法亞隘口東南實施迂迴,經卡普措堡向北推進。不久,德軍第15裝甲師在第5輕裝甲師的支援下,終於阻止了英軍的反攻。
1941年秋,德軍主力陷入蘇德戰場,其非洲軍又面臨補給困難。丘吉爾認為,英軍應抓住戰機奪占整個利比亞,並促使北非法軍轉向英國方面;命令新任中東英軍總司令奧金萊克將軍大膽進攻,奪取北非的戰略主動權。1941年11月18日凌晨,英軍在空軍和地中海艦隊的支援下,發起「十字軍戰士」戰役,以粉碎其當面德意聯軍的10個師,解除敵軍對圖卜魯格據點的包圍,解放昔蘭尼加。英軍主力從里多泰邁代萊奈和西迪奧馬爾地域向圖卜魯格以東的德意裝甲部隊實施鉗形突擊,一部兵力從傑格布卜地域向艾季達比耶方向實施輔助突擊,達成了戰術突然性。當晚,英軍突入利比亞縱深80公里。次日,佔領圖卜魯格以南約16公里處的西迪雷澤格。20日,英軍完成對德意聯軍的包圍,雙方在西迪雷澤格地域展開激烈的坦克戰。21日,據守圖卜魯格的英軍在坦克支援下出擊,准備同西迪雷澤格的英軍會合。25日,隆美爾以強大兵力襲擊英軍後方,未能取得重大戰果。12月4日,隆美爾下令放棄對圖卜魯格長達242天的包圍。德意聯軍撤至加扎拉地域,企圖在這里阻止英軍西進。在英軍繼續打擊下,德意聯軍被迫撤到的黎波里塔尼亞。英軍推進到阿蓋拉後,停止追擊。經過2個月作戰,英軍向西推進近800公里,解除了圖卜魯格之圍,收復了昔蘭尼加,並以損失1.77萬人的代價殲滅德意聯軍3.3萬人,但未完成殲滅德意非洲裝甲集群的主要任務。
隆美爾在德意聯軍西撤的同時,就醞釀著反攻。由於他採取了大量欺騙措施,反攻准備進行得相當隱蔽。1942年1月21日,德意聯軍實施反攻,英軍一時措手不及,倉促後撤。1月28日,德意聯軍重占班加西。5月26日,隆美爾以10個師約13萬人、610輛坦克、600架飛機發起「泰西」戰役,企圖奪取埃及並突向近東。6月1日,德意聯軍攻佔比爾哈凱姆,14日,將英軍第8集團軍所屬部隊逐出加扎拉阿。6月19日,德意聯軍集中兵力圍攻圖卜魯格,2天後攻克該市。德意聯軍繼續揮師東進,對潰退的英軍窮追不舍。6月26日,德意聯軍包圍埃及馬特魯港,28日英軍獻城投降。6月30日,德意聯軍逼近阿萊曼附近英軍陣地。7月1~3日,德意實施第一次阿萊曼戰役,對英軍防禦陣地屢攻不克。此後,德意聯軍因後勤補給困難,油料缺乏,兵力有限,隆美爾被迫停止進攻,戰線相對穩定下來。
『叄』 為什麼二戰時德國是向非洲南下,而不是向亞洲進軍是殖民地的關系嗎
去非洲是為墨索里尼擦屁股去的
在二戰爆發後,墨索里尼想要重現羅馬帝國的輝煌,在北非對英國開戰。還大言不慚地說,英國軍隊在義大利軍隊的進攻下,就會像一隻小雞一樣被擰斷脖子
可結果,30萬義大利軍隊被3萬英軍消滅,以至於英國人譏諷地回應:多麼偉大的小雞,多麼堅硬的脖子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為了拯救自己的盟友,防止英國越過地中海進攻義大利,只能派出非洲軍團去幫助義大利人
不過在珍珠港爆發後,日本和德國很認真地考慮過東西對進,在印度洋會師
可結果,日本人把注意力轉移到中太平洋方向,德國在阿拉曼戰役失敗後不了了之
『肆』 二戰德國為什麼攻打北非
因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義想要重現羅馬帝國的輝煌,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所以發動了一系列對北非的進攻,成功入侵衣索比亞後,進一步擴大勢力范圍,這與英法在北非的利益造成了沖突。而義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低下,在英法(主要是英國,因為法國很快被德國閃電戰擊潰)的戰爭中處處處於劣勢。北非的困境牽制了墨索里尼的主要軍事力量,並且造成國內民眾對政府不滿,有可能使墨索里尼倒台,所以隆美爾率領德國的非洲軍團進入北非協助對盟軍的作戰,才使得義大利的環境好轉。同時威脅埃及蘇伊士運河——連接英國遠東殖民地的生命線。之後的事情你應該知道的吧
『伍』 二戰期間為什麼要在非洲開戰
『陸』 納粹打非洲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當1941年2月第一批德軍登陸非洲的時候,德軍指揮官們制定作戰計劃所依賴的戰區沙漠環境數據極度缺乏。一些很有限的情報數據最初由義大利提供。義大利人的地圖是不完整和不可靠的,僅僅聊勝於無。因此,德軍開始從自己偵察中獲得信息。德軍元帥隆美爾寫道:「這可能是現代戰爭中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准備如此倉促和不足。2月11日,我和意軍總司令蓋瑞巴爾蒂將軍討論作戰計劃。最初,他對我的計劃和在蘇爾特灣組織防禦並不感興趣。我在極其粗糙意的義大利地圖上解釋我的想法,並大致講述如何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編者注:位於利比亞西北)進行作戰的設想。蓋瑞巴爾蒂將軍並沒有給我關於該地區地理狀況的任何有價值信息,並建議我親自在蘇爾特灣和的黎波里(編者注:利比亞首都)之間進行實地觀察。他對我說:『你根本不了解這一地區的惡劣環境』。中午,我就搭乘 Helll型飛機巡視戰區。我看到的黎波里東面有野戰工事和反坦克塹壕。我們飛過一條沙丘帶,不管輪式裝甲車還是履帶式都很難在上面行駛,這是防禦工事前最好的自然屏障。然後,我們飛越了胡姆斯附近的山地,同樣,機械化部隊很難在這里行動。只有通過道路才能穿越沒有樹木和灌木的荒無人煙地區。飛機途經一個沙漠中的小堡壘,有一些兵營和野戰跑道。最後在蘇爾特上空盤旋,看到了義大利軍隊的位置。在整個作戰區域,沒有發現任何重要的防禦支撐點,比如:峽谷。這次偵察飛行堅定了我的作戰計劃:在蘇爾特和沿海公路兩側布防,並集中裝甲力量在防區內做機動作戰,一旦敵軍開始進攻,德軍可以以最快速度反沖擊。」
從上述文字可以看出,在最初階段,隆美爾親自收集戰區地形信息和沙漠地區特性。隨後,軍事地理單位開始介入,為德軍收集和製作極其有用的材料和地圖。這些軍事地理單位隸屬於德軍非洲軍團,他們在抵達非洲後,立即開始對戰區進行普查,系統地收集數據,並對地形進行偵察。另外,繳獲的英國地圖也提供了極大的幫助。最後德軍獲得了自己的軍用地圖,包括:
哪些區域可以通行各類車輛;
哪些區域可以適度通行或僅能少量通行車輛;
陡坡的位置;
鹽湖,鹽沼澤地等不能通行區域的位置;
沙丘的位置;
植被生長情況;
崎嶇地位置;
不可通行陡坡的位置;
車輛可以穿越陡坡的位置;
可以通行車輛的道路位置;
由上可見,在沙漠環境下作戰,指揮官為了獲得精確的地圖,必須部署足夠的人員和足夠技術裝備。1941年冬季後,德軍使用上了精確的地圖。所有的進攻和防禦部署都依靠這些地圖了。同時,德國陸軍最高指揮部軍事地理部發布了《利比亞,埃及及北非軍事地理》的小冊子,其中包括了一些沙漠地區戰術資料。這本小冊子發放到了團參謀一級。
然而,德軍損失了相當長的時間。正如前面描述的,幾乎整個1941年,德軍因為得不到可靠的信息,僅僅作了防禦部署,隆美爾的想法就是頂住英軍的進攻,不要丟失整個利比亞,僅此而已。
作戰訓練及裝備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德軍並沒有足夠的思想准備要在歐洲之外作戰。所以,德軍並沒有特別重視在沙漠地區作戰的經驗,尤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在其東非前殖民地交戰的經驗。1939年戰爭爆發前,德軍也沒有做出任何要在未來在沙漠地區作戰的戰爭准備。所有的准備工作,包括編制,訓練都是圍繞在歐洲作戰而進行的。從一件小事可以看出這一點:在1938年,德國陸軍參謀部地圖勘測和測量局的一個動員令:為應付未來作戰需要,必須印製一批地圖。其中包括丹麥,挪威,但是不包括北非。這個來自該局局長的命令認為,北非地圖完全沒有必要准備。
直到1940年夏,從北非傳到德軍總參謀部的訊息也只是援助義大利的德制裝備情況並報告一些德國反情報機構獲得的青報。當德國下令出兵非洲時候,陸軍最高指揮部根本來不及進行完全作戰准備,他們盡可能在最短時間內作了如下部署:
1)向全軍發出徵召令,對報名參加非洲軍團的士兵進行嚴格體格檢查,從中挑選出符合熱帶作戰的人員。
2)配發熱帶作訓服。
3)改變作訓課程,適應熱帶作戰要求。
4)對所有作戰車輛進行重新塗裝,塗上沙漠色。
5)組建用於解決飲水問題的特別單位。
6)讓士兵學習在熱帶作戰所必需的醫學知識。
7)讓士兵掌握沙漠地區地理,以及敵軍、友軍作戰方法、習慣。後來在1942夏發布了沙漠地區作戰手冊。
還有一件事情足以證明德軍缺乏沙漠戰的經驗,就是他們的服飾。非洲軍團的軍服完全不同於歐洲。這些軍服用不透水的亞麻布製作,風格更加接近於一戰德國在非洲殖民地作戰時的樣式。事實表明,無論布料還是樣式都是不合適的。因為布料太硬不能良好防熱和防冷。在凌晨,濕氣會在布料上形成露水而變得無法穿著。相反, 英軍的制服用純羊毛製成,十分合身。後來,德軍穿著繳獲的英軍制服(當然勛章,軍銜等都改成德國的)。德國人尤其喜歡英軍的褲子。德軍服顏色為深綠褐色, 不利於在沙漠中偽裝。最難以接受的就是高筒靴,在高溫下,不利於腿部血液循環;而且當作戰負傷後,很難將靴脫下,影響了救治時間。所以,很多的軍士兵都穿著繳獲自英國的軍鞋。德軍帶的是深綠褐色軍帽,不是鋼盔,而英軍配發淺色鋼盔。後來,德軍才在實踐中逐步修正。
由於時間緊迫,德軍不可能在 1941年對部隊進行改編,於是非洲軍團的編制和歐洲部隊一樣。後來作戰經驗表明,雖然沒有必要專門組建用於沙漠作戰的部隊,但是部隊必須裝備更多的坦克和反坦克武器,因為在沙漠地區作戰,這兩件武器的作用是決定性的。這也並不是說,所有在沙漠地區作戰的部隊都必須是摩托化部隊。
德軍針對沙漠環境,組建了一些特別部隊,包括:
給水連:隸屬於非洲軍團後勤部給水局。這些連裝備抽水機和打井設備。其中一些連還裝備蒸餾設備。
運水隊:它們同樣隸屬於後勤運輸部門,不同的是這些運輸車隊專門用於輸送水。但是不像英國用儲水罐卡車或拖車,而是運送一桶桶20升儲水桶。這樣的後果就是極其浪費空間和效率低下,而且浪費汽油。
氣象觀測隊:由專業氣象學家組成,其中部分授予正式軍銜。這些氣象隊隸屬於軍特別參謀,任務就是建立氣象觀測點。
隨著戰爭推移,德軍改變了一些武器配置:遠程火炮,遠程反坦克炮,和坦克炮等。這些武器在沙漠戰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英德100毫米以下口徑火炮對比,英國87.6毫米榴彈炮有較遠的射程,然而,德軍非洲軍團很快部署了100毫米和170毫米級別的火炮。這些火炮比英軍的射程要遠。另外在1941年,
德國的Ⅲ號坦克射程比英國坦克遠。因此德軍在1941年取得了作戰的勝利。但是,1942年5月以後,英國裝備了美國格蘭特.李式和謝爾曼式坦克,它們的坦克炮射程更遠。在卡扎拉戰役中,這些坦克使德軍惶恐不安,並在第一階段作戰中,取得了較大的勝利。
德軍非洲軍團裝備的各類汽車裝甲車都和其在歐洲軍隊裝備的一樣。雖然可以使用同樣的汽油,但是,汽車本身要做部分修改。大眾汽車被廣泛運用,為適應沙漠環境,避免沙塵進入到發動機,汽車進風口被內置。為了適應起伏不平的沙礫地,標准輪胎被超寬飛機輪胎取代。因為這些輪胎空氣壓力較小,可以避免過度顛簸:而且由於寬度比標准輪胎寬,在沙地行駛時,可以避免陷入沙坑。大體上,英軍因為具備了沙漠經驗,無論汽車的輪胎,還是動力都更能適應沙漠環境。尤其車體較低矮。在沙漠中,汽車必須自帶卷揚機和鋼繩,這樣一旦汽車陷入沙地可以自救。攜帶額外的空氣過濾器是非常重要的,以便替換。
在沙漠環境下,每個人會擔任更多任務,所以每人必須攜帶指南針。英軍的指南針比德軍的好,刻度盤是懸浮在油上的,以至於德軍專門組織任務去繳獲英軍的指南針。經驗表明,車隊必須配備航空羅盤。羅盤放置在駕駛員旁邊,這樣不至於迷路。
最初,德軍沒有研製或裝備一些針對蚊子或其他昆蟲的特別保護裝備,而這些在夏天尤其重要。後來,德軍緊急采購了一批殺蟲劑配發到作戰部隊。
通過上面描述得到以下幾點經驗:
必須有適合沙漠地區作戰的制服;
車輛必須安裝特別的過濾器;
必須配發專門熱帶葯品和醫療裝備。
關於訓練,德軍非洲軍團在組建過程中沒有時間進行特別訓練,僅僅讓軍醫官和軍官就一些沙漠基本知識進行講解。然而不幸的是,這些關於沙漠、氣候、疾病預防模糊不清的講解讓士兵產生了錯覺。當軍隊抵達非洲後,開始以下幾項訓練:
訓練如何在沙漠環境下進行編組行軍和作戰,
訓練如何長時期野營;
訓練如何在沙地構築工事;
訓練如何在沙地和夜間駕駛各類坦克裝甲車輛,
訓練如何在夜間平坦地區編組、行軍、展開;
訓練個人如何利用指南針,星空進裝甲車輛;
訓練如何在沙漠環境下布雷和掃雷;
在沙漠環境下機動作戰演習;
最初抵達非洲的德軍士兵很難一下子適應非洲的熱帶氣候,於是後來一些部隊在義大利或巴爾干半島進行了適應性訓練。這兩個地方的氣候和非洲北部沿地中海岸的氣候極其類似。不過後來的經驗表明,適應性訓練效果不大,因為這只是氣候相似,而食品匱乏,戰爭環境的惡劣,以及氣候等各因素結合是無法模擬的。通過比較得出:那些有在溫帶(例如巴爾乾地區)進行長時間作戰經驗的部隊,第一年在非洲的作戰能力好於原先在歐洲作戰的部隊。一年後,平均作戰能力都會下降。然而有溫帶作戰經驗的部隊反而下降要厲害一些。1-2年後,這些部隊的作戰效能會逐漸上升,但是永遠無法恢復到最初第一年的水平。所以,通過德軍非洲軍團得出以下經驗:
沒有必要在先前進行長時間適應性訓行定位;
訓練車輛在行進中如何利用羅盤定位;
訓練如何在沙漠環境下搶修各類坦克練,這樣浪費了該部隊第一年的最大作戰效能;
可以在熱帶地區進行短時間適應性訓練,進行沙漠地區生存訓練;不要進行高強度的演習;
部隊在將近一年左右的沙漠區作戰部署後,最好換防至其他地區。不過這樣做的缺點就是那些已經獲得經驗的士兵僅在此作戰相當短的時間,新調來的部隊又要重新開始。
後勤
後勤是整個作戰計劃的一個重要部分。德軍後勤支援不得不以最高速度完成對北非的支援。主要是通過鐵路把後勤物資送往義大利港口,然後用船運往北非。負責運輸調度的是設在羅馬的德軍非洲運輸局。最初所有物資,人員都是通過海運,當運輸船隻不斷損失後,人員運輸也通過空運。在非洲卸下的物資由非洲軍團的後勤管理部門負責輸送到一線。
要維系如此漫長的補給線(尤其是地中海海運線)是極其困難的,當所有的努力都化為泡影的時候,後勤自然而然的崩潰了。德軍非洲軍團各個時期後勤狀況如下:
1941年2 5月所有的部隊調動,物資運送都暢通無阻。運輸船隊抵達的黎波里通常絲毫無損。在德軍司令部的請求下,義大利潛艇也加入運送燃油等貨物的行列,它們在德爾納(編者注:利比亞東北部港口)卸下貨物。沿北非海岸各港口之間通過小型運輸船運送物資。
1941年6-12月英國水面艦只和潛艇開始打擊德國部隊和後勤物資的運輸。隨著運輸船損失不斷上升,德國開始用飛機運送作戰部隊和物資。一些重型裝備,如坦克等仍然海運。到了12月,義大利戰列艦加入了護航的隊伍。
1942年1-6月這期間運輸主要通過空中進行。整個空運非常平穩,很少有損失。由於有了充足的後勤保障,德意聯軍在5—6月間進行了一次進攻作戰,戰線推進到了埃及邊境。另外,儲備了6-8周的物資以防不測。
1942 年7月-1943年5月隆美爾的非洲軍團攻下利比亞東北部港口城市托布魯克並進入埃及境內的時候,後勤物資堆積在的黎波里和班加西。這些物資距離前線實在太遠了,幾乎沒有派上用處。德國空軍變得十分忙碌,既要保護航線,又要進攻作戰。在馬爾他,英國人漸漸恢復元氣,並部署了裝備雷達的新型遠程轟炸機。德國的海運幾乎被中斷,義大利戰列艦因為缺乏燃油只能停靠在港口內。通往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航線被掐斷。從希臘克里特島到利比亞的空中運輸線變得極其重要了。但是,補給物資的數量遠遠跟不上前線損失的數量。
德軍佔領突尼西亞後,穿越地中海的航線變得短的多。盡管如此,由於運輸船大多是小型運輸船,所以補給的速度仍然跟不上。隨著英美空中打擊力度逐步加強,德軍運輸能力正日益下降。當德軍在突尼西亞被包圍的時候,他們喪失了制空權。很少有船能安全抵達非洲了。不管是地中海海面還是天空,現在都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的天下了,北非的德軍被隔絕於歐洲之外,失敗是註定的
『柒』 非洲在短期內被列強瓜分的原因
帝國主義瓜分非洲
1、 原因(P236)
第一、 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帝國主義加緊對殖民地的爭奪。當時亞洲已基本上被瓜分完畢,美國又不允許其他國家涉足拉丁美洲,列強便把非洲作為爭奪的主要對象。
第二、 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第三、 非洲具有重要的戰略位置
第四、 西方國家的探險家這時已基本完成了對非洲內陸地區的地理探險活動,從而為殖民者進一步深入非洲提供了可能。
2、 歐洲殖民者侵佔非洲的過程(15——19世紀晚期)
(1)15—18世紀中期:在非洲沿海地帶占據據點。從事奴隸貿易,遠沒有深入非洲腹地。
(2) 18世紀晚期——19世紀晚期:內地探險(英法最積極;兩個代表人物)
(3) 19世紀晚期: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幾乎侵佔整個非洲
開始標志:1884年柏林會議標志著帝國主義瓜分非洲新高潮的到來(原因、內容、意義)。瓜分概況:列強分別制定了侵略非洲的計劃,如:英國的「二C」計劃;法國的「二S」計劃;德國從西南非到東非斜跨大陸的計劃等等。
(4) 19世紀晚期,歐洲殖民國家侵佔了除衣索比亞和賴比瑞亞的整個歐洲。
3、 帝國主義列強在19世紀末瓜分非洲的特點(與亞洲比較)
(1)共同點:在侵略過程中帝國主義列強間都發生了激烈的斗爭;給亞、非各國、地區都造成了深重的民族災難。
(2) 同點:在亞洲:帝國主義在政治上對亞洲各國或者進行直接的殖民統治,或者扶植當地的封建勢力進行間接統治。在經濟上通過各項不平等條約,攫取各種特權,剝削和壓榨亞洲各國人民;在非洲:A各帝國主義國家把非洲變成直接殖民地(和亞洲不同)
B各帝國主義國家都制定了瓜分計劃,為了推行其計劃,帝國主義之間發生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尤其是英、法、德之間的爭奪。(材料)
C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非洲的高潮,它們幾乎侵佔了整個非洲
『捌』 哪位知道二戰德軍為什麼要開辟北非戰場
為了保護義大利
義大利覺得英國在埃及的力量太弱,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准備殺入埃及,奪取蘇伊士運河
重現羅馬帝國的榮光,把地中海變成義大利的內湖
可惜志大才疏,被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就連利比亞這個出發陣地也丟了
這種情況下,英國人完全可以渡海攻入義大利
這在政治上是無法接受的,義大利好歹也是軸心國,如果連盟友也護不住,其他小弟怎麼會跟著小鬍子混
所以希特勒派出了北非軍團,試圖幫助義大利穩定北非戰場
『玖』 二戰中德國為什麼要開辟非洲戰場,而且是派
不是德國要開辟非洲戰場,而是義大利開辟的,但是義大利這個廢柴打不過英軍。
希特勒怕北非的丟失會對義大利人產生強烈的精神震撼,擔心英國會以北非為基地對義大利城市進行轟炸,並迫使義大利人退出德意日的「軸心」聯盟,那麼這將大大損害德國的戰略利益。於是希特勒決定派隆美爾組建非洲裝甲兵團參加德意在北非進行的戰斗。
『拾』 二戰時德國點解要打到去非洲如題 謝謝了
非洲資源是很多,但是德國沒有那個能力,要如此遠距離運輸兵力和物資還要作戰,任何時候的德國都沒有可能,再瘋狂的希特勒也不敢想。地中海還有強大的英國海軍。北非當時的資源太少,完全是因為義大利的領土慾望而使德國被迫牽涉其中。真正有資源的非洲地方德國根本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