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如何看待巴赫

德國人如何看待巴赫

發布時間:2022-05-23 23:17:54

㈠ 為什麼稱巴赫是西方音樂之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也譯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
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
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
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此外,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他把復調音樂推向了後世無人能夠超越的、完美的頂峰。巴赫的音樂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主要體現在其對曲式的完美應用上,對這個方面的領悟要結合相關的曲式學知識;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這個方面你只要用心聽就不難領會,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蘭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著無比的深情?巴赫的音樂有不少都充滿了沉思冥想的意味,當然也不乏生機勃勃、激動人心者。他的作品體裁多樣,樂隊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協奏曲〉、四部〈管弦樂組曲〉等,管風琴是他的強項,作品無數,我們熟知的有〈d小調托卡塔及賦格〉、〈c小調帕薩卡里亞〉等,其他鍵盤的有如雷貫耳的〈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古組曲>等,小提琴的有〈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多部〈小提琴協奏曲〉、多部<小提琴奏鳴曲(有伴奏)>等,大提琴的有〈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奏鳴曲〉等等等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羅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有當巴赫在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朴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於政治分列、經濟落後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外國的、例如法蘭西、義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國占絕對優勢,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輕視。恩格斯曾形容到,「從那個時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國內佔了統治地位;和整個德意志一樣,德意志農民降低到極卑微的地位。」在這樣情況下,教堂自然成了人們寄託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國的圖林根州「巴赫們」曾成為音樂家的代名詞,這是因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幾代人,其職業都是一種組成行會的音樂職業,世家相傳,他們屬於音樂藝人這樣一種特殊社會階層。在領主的宮廷中,巴赫的社會地位是僕役性質的,與廚子列在同一個名冊上。他不具有自由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其創作的作品並不能直接成為其經濟收入的來源,而是歸於領主所有。即使成為托馬斯的宮廷樂長,他也很難維持在萊比錫的生活,死後也無遺產,不似貝多芬死後還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當時演出也很少,死後長期默默無聞。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為統治者寫並對其歌功頌德的,但是他不滿足於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現狀,所以不斷地轉換他的恩主,尋求能更好發揮自己藝術才能的棲身之處。他甚至說過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厭惡忌妒的環境中,並且也曾和宮廷、教會中的恩主發生沖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強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會擔任風琴師,同時也為宮廷作曲。從那時起,他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1704年創作的d小調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種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語言在說話。在中間轉調處,他傑出地運用了許多減七和弦,似狂風一般有力。過去一度有人認為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為他帶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婦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議會列為罪狀後,就自動辭職了。

1708年他曾在魏瑪宮廷任風琴手。這時,雖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為一個風琴師,他的地位和名聲卻逐漸提高。在德累斯頓,巴赫應邀與法國演奏家作即興演奏的比較競爭,雖然那位法國人跑了,而他卻成為德國音樂家和外國人競爭獲得第一次勝利的好榜樣。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擔任奎登宮廷樂長。由於奎登公爵非常愛好音樂,他甚至在國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為經費組成18個人的樂隊。巴赫在奎登宮廷服務了六年,他的重要器樂創作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他獻給勃蘭登堡侯爵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富於生活氣息,也具有驕傲、華麗的貴族性格。此外,他還寫了《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為獨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鳴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寫了C大調、d小調的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1722年寫了《平均律鋼琴曲》上集,1723年寫了兩部和三部創意曲等等。這一時期的創作,被認為具有廣闊和大膽的思想和技術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萊比錫這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在當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裡的薩克森公爵的統轄。在那裡他演奏了一首自創的教會康塔塔,使該市的議員們聽了非常飲佩,因而獲得了聖·湯姆士教會的樂長工作。此外,他還作其他三個教會的音樂指導。這期間,他為教堂寫了許多很好的音樂作品,如有名的《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此外,為了謀得宮廷作曲家的職位,他曾寫了一部偉大的作品《b小調彌撒》。這部作品與《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一樣,雖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樂精神的如此廣闊,就像是在面向全人類說話,已經遠遠超過了宗教的局限。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巴赫的成名有賴於他的受難樂。受難樂所表現的耶穌的悲劇性經歷,不僅具有某種史詩性,同時也是現實生活情感的表現。這種宗教音樂,所表現的悲哀、沉重、壓抑的感情,應當說是只有當時的德國人才是具有感情。這種感情,從我們能夠聽到的,也只有德國人寫的最深。當然,由於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顯然是他的精神寄託之處,所以這種情感的表現,就很難與某種宗教感情分開來。只是巴赫在受難樂中創造的宗教氣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能夠體驗到當時某種社會情感和心態的宗教氣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經在其中充當了一個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過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時而抒情的刻畫耶穌悲劇性經歷中的細節,時而展開史詩般的廣闊和宏大。以至於當時萊比錫的聽眾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劇一樣的作品。

巴赫在《馬太受難曲》中,用兩組合唱,兩組管弦樂,戲劇性地對立起來,而讓聖詠的主題在它們之上自由飄盪。這部作品也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作品的結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兩個合唱隊、八個聲部,描寫耶穌下葬時人們的感情。寬厚的低聲部,恰似廣闊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著復調音樂的感覺,而龐大的合唱自由寬廣地歌唱著,充滿著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樂作品,例如《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d小調托卡塔賦格》,也能感受到一種沖破束縛、有沖擊力的情感表現。其中如《d小調托卡塔賦格》曲調的自由豪放,旋律線的幅度大,音域寬,似朗誦性調的起伏,動盪不安,充滿激奮情感。而《半音階幻想曲賦格》更傾向於內心,不求表面的壯麗,而是富於內心的刻畫,有較強烈的表現。

由於德國宗教是德國音樂的土壤,歷史上德國宗教管風琴音樂也很發展,所以在巴赫的創作中,仍然保持著復調音樂的典型性,並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但是,這種復調音樂思維方式,恰恰是在主調和聲音樂發展到相當水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調音樂思維方式,它並不同於過去帶有教會調式痕跡的復調音樂。仔細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聲結構與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復調音樂領域集大成的做法,終將其發展到完美的地步。

從音樂的旋律特徵上講,由於他的音樂是多聲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結果因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交織、發展,但卻欠缺後來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結構上清晰。而這卻正是巴赫的特性,顯然,我們是不能用樂句、樂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從和聲的發展來看,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是巴赫最後確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紀中葉為止,在當時和聲所能達到的基礎上,其成果是要歸功於巴赫,他甚至被貝多芬稱之為「和聲的創造者」。

直到1892年,當年輕的門德爾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將近一百年的《馬太受難曲》之後,巴赫的藝術價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納曾說,巴赫是德國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慘世紀中內在精神生活的記載。從德國的歷史上看,新教聖詠(Chorale)在德國民歌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樂就是通過新教聖詠將他的作品與德國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寫過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農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採用了民間舞曲及流行的民歌。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巴赫的音樂中,跳動著的正是德國人民的脈搏,這也正是巴赫音樂的靈魂所在。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復雜的均衡關系。通過這種均衡關系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復雜的,師最基本的點、線、面的復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㈡ 巴赫的生平事跡及作品賞析500字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現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第五偉大的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巴赫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
巴赫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融為一體。他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㈢ 巴赫是哪個國家的人

巴赫是德國人。

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1735年9月5日-1782年1月1日),生於德國萊比錫,卒於英國倫敦。因長期居住在倫敦,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常被稱為「英國巴赫」或「倫敦巴赫」,他與Carl Friedrich Abel合組「阿貝爾與巴赫音樂會」,對莫扎特音樂風格的形成亦影響極深。

為我們所熟知的巴赫作品有:《d小調托卡塔及賦格》,《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古組曲》等。

藝術成就

(1)把復調音樂的技巧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總結了中世紀以來的復調音樂寫作技術。

(2)高度的復調思維與新穎生動的主調手法並用,使巴赫成為音樂史上一個繼往開來的關鍵人物。

(3)他是鋼琴協奏曲的奠基者,並為鋼琴演奏中大拇指的解放作出重要的貢獻。

(4)使巴羅克時期的器樂發展到巔峰,如古鋼琴作品《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帕蒂塔》,小提琴作品《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樂隊作品《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宗教大合唱中的器樂演奏等。

㈣ 巴赫在西方音樂史中的地位及他的主要貢獻,他的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是什麼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公元1685~公元1750
偉大的作曲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成功地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巴赫於1685年出生在德國愛森納赫。天賜良機,他生在一個音樂天賦受到重視、音樂成就受到鼓勵的環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代表作:E大調前奏曲 小步舞曲 G大調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a小調無伴奏長笛組曲(相傳這是巴赫所作的最不像長笛組曲的長笛組曲) G弦上的詠嘆調 英國組曲 法國組曲 哥德堡變奏曲 布蘭登堡協奏曲
馬太受難曲

㈤ 巴赫在現場觀賽為谷愛凌鼓掌祝賀,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

巴赫和谷愛凌之間的關系,就是國際奧委會主席和中國運動員的關系。

谷愛凌在2022年中國北京舉辦的冬奧會中,獲得了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的冠軍。在獲得冠軍的過程中,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站在谷愛凌的身後為其鼓掌,並且隨後與谷愛凌進行互相噴泉的舉動,讓不少觀眾在觀看之後覺得特別的激動。

三、巴赫和谷愛凌。

其實巴赫為谷愛凌進行鼓掌祝賀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巴赫合谷愛凌之間或許存在一定的情誼,但其實這只是巴赫對優秀運動員的一種欣賞,因為巴赫合谷愛凌之間的關系,就是國際奧委會主席和中國運動員之間的關系,相對於來說他們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是比較簡單的。

㈥ 想知道巴赫哪國人

德國人。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1953年12月29日生於德國維爾茨堡,經濟法學博士,德國前擊劍運動員,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

1976年,巴赫在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獲得男子花劍團體冠軍。1977年,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世錦賽上獲得男子花劍項目團體金牌。

2021年3月10日,巴赫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至2025年。

托馬斯·巴赫的社會評價(德國體壇資深人士克勞琛評):

國際奧委會需要一個成熟的領導者。巴赫曾經是奧運會冠軍,是一個非常有天賦的運動員,有著多年的運動經歷,對於體育有著很深的感情和了解,這讓他非常懂體育。

此外,他在國際奧委會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的經驗和處理國際問題的能力,他會說非常多國家的語言,在溝通和表述上有著很好的優勢和親和力。

另外,在工作中他很擅長團隊工作,懂得如何組織一個團隊,讓每個人都發揮自己的最大潛力。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托馬斯·巴赫

㈦ 將德國音樂「三大支柱」(巴赫 貝多芬 勃拉姆斯)的作品作一比較,各有什麼不同與相同

就其歷史功績而言,在德國音樂史中,人們時常把勃拉姆斯同巴赫與貝多芬相提並論,把他們比作三個主要支柱,即根據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和勃位姆斯(Brahms)姓名的第一個字母總稱為"三B"。

勃拉姆斯的交響曲的構思之宏偉和規模之龐大。

貝多芬音樂的創作風格,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1)早期[波恩時期;1782-1792]其作品可以看到巴赫、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並為以後的創作積累了大量的素材。(2)中期[維也納時期;1793-1808]此時創作的奏鳴曲和管弦樂曲,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戲劇性,充分發展和完善了古典奏鳴曲式的結構和功能,顯示出貝多芬的創作已完全成熟,並具獨特的個性。(3)晚期[維也納後期;1809-1827]音樂風格有明顯的轉變。作品規模縮小,主題帶有歌唱性,增強了抒情性。呈現出浪漫主義的音樂風格。

巴赫 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

㈧ 托馬斯巴赫為什麼介紹時都帶上世界冠軍

托馬斯·巴赫(Thomas Bach),德國人,1953年12月29日生於德國維爾茨堡,是前德國擊劍運動員,曾在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上獲得男子花劍團體冠軍以及多次世錦賽冠軍。1981年,巴赫被選為當時新成立的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成員,1982年,進入聯邦德國奧委會。1996年,他競選國際奧委會執委成功,2000年,擔任國際奧委會副主席,長期負責奧委會法律事務。2004年8月退出副主席位置,2006年2月,在都靈冬奧會期間再度當選國際奧委會副主席。2013年9月10日當選第九任國際奧委會主席。2021年3月10日,巴赫連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任期至2025年 .一歲一禮,歲歲平安,願不用遠赴大海也能春暖花開,不用顛沛流離也能遇到陪伴。生活雖然到處是苦難,但只要你積極向上,保持樂觀,終會迎來自己的春天!(8)德國人如何看待巴赫擴展閱讀:「一歲一禮,一寸歡喜」給人傳遞的印象是溫柔文雅的,數字是最小的一但是包含的時間卻是無法計量的,適合小女生的微信個性簽名,也可以用為生日文案。與此類似的句子還有「歲歲年年,萬喜萬般宜。」「往事不憂,未來何懼。新歲漸長,無憂無慮。」「你且聽這荒唐,春秋走來一步步;你且迷這風浪,永遠二十趕朝暮。將昨日事,歸歡喜處」,都表達了對未來的渴望和大膽追求,相信美好的事物一定會在新的一歲如約而至。

㈨ 巴赫的故事

巴赫軼事
--------------------------------------------------------------------------------

月夜抄譜

巴赫十歲時父母雙亡,不得不到外他的大哥處居住。這位兄長克里斯多夫曾向管風琴大師帕赫貝爾學琴,並擁有一本大師的手抄本樂譜,鎖在一個帶格子門的櫃子里,密不示人。這對於求知若渴的小巴赫來說無疑是一大寶藏。於是,在一個月圓之夜,小巴赫偷偷溜進哥哥的書房,用小手伸進格子門櫥里把樂譜捲起拿出來借著月光通宵抄寫。六個月後,竟然抄完了一整大厚本樂譜。不幸的是當哥哥發現後,竟粗暴的把譜子沒收了。巴赫並沒有因此怨恨哥哥,他在悼念哥哥的訃文中滿懷感情的敘述了這一「天真無邪的欺騙行為」。

求學之旅

在巴赫的年代,貧窮落後的德國,交通和樂譜印刷尚不發達,要想向著名的大師們學習,除了抄錄研習他們流傳出來的珍貴的樂譜手抄本,就只有親自拜訪他們,聆聽他們。這對於家境貧寒的巴赫來說,註定要踏上一段段艱辛的求學之旅。
15歲時,巴赫離開了哥哥,徒步300公里前往呂內堡學習。在呂內堡聖米歇爾教堂學習期間,他結識並熟悉了該城的管風琴大師伯姆和他的音樂;巴赫還多次徒步一整天前往漢堡聆聽賴因肯的演奏,一次徒步兩天前往策勒聆聽那裡法國風格的宮廷樂隊的演奏。
在一次從漢堡返回呂內堡的途中,他沒了盤纏,飢餓難耐地坐在路邊一個小飯館旁歇腳。突然飯館窗戶里扔出兩個魚頭,巴赫連忙過去撿起來想以此充飢。(大師也經歷乞丐一樣的生活!)沒想到魚頭里藏著兩個金幣,原來這是有心人的施捨。巴赫感激萬分。這下他不僅填飽了肚子,還湊足了下次去漢堡的路費。
1705年,巴赫已經擔任阿恩施塔特新教堂管風琴師的職位,他向教堂當局請假四個星期去呂貝克聆聽另一位大師布克斯特胡德著名的黃昏音樂節。在那裡他被大師的音樂迷住了,待了四個月才返回。為此他受到了教會當局的訓斥。
巴赫為什麼能成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除了許多外部因素以外,最難得的是因為他在物質生活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利用了當時一切可以接觸到的音樂財富。從他稚嫩的小手在月光下抄寫樂譜開始,這種精神就註定他會成為一個偉人。

不戰而勝

很多版本的巴赫傳記中記載著這件使巴赫第一次名聲大噪的事情。
1717年9月的一天,德國中部的重鎮德雷斯頓迎來了一位聞名遐邇的客人:法國著名的古鋼琴演奏家馬爾尚。那時,法國是歐洲的頭等強國,各國宮廷無不嚮往聽到來自凡爾賽宮的音樂。當時的德國分裂、貧弱,崇洋媚外的風氣甚囂塵上,對這位貴賓,更是前呼後擁。
說起這個馬爾尚,也真不是捧出來的,不然他也沒法在庫普蘭這樣的高手雲集的巴黎混。不過,巴黎的社交圈子把他寵壞了,他驕傲自負,還有打老婆的惡習。據說一次國王把他一半的薪水給了他的妻子作為撫恤,馬爾尚就在給皇親國戚們彈琴到一半時把琴一推說:「既然我的妻子得到我一半的薪水,就讓她來彈另一半吧!」瞧,就是這個目中無人的主兒,到了落後的德國更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
在一次音樂會上,馬爾尚大出風頭,他即興彈奏了一首難度很高的幻想曲,博得觀眾熱烈掌聲。一會兒,演奏席上出現了一位陌生的年輕人,看樣子不過三十齣頭。推薦他上台的人不知是什麼居心,是想讓他露臉呢,還是讓他當陪襯出醜。
這位年輕人彈起來了。出乎意料,他彈奏的技術也十分高超。啊,人們聽出來了,他彈的就是剛才馬爾尚的主題。這個主題經過12次新穎奇妙的變奏,又回到了原來的主題,彷彿由一顆種子長成參天大樹,然後葉落歸根。當最後一個音符從大廳里消失後,人們還沒從剛才的陶醉中蘇醒過來。突然,一陣雷鳴般的掌聲淹沒了一切。
「他是誰?從哪裡來?」人們切切私語。有幾個知道底細的人說,他叫約·塞·巴赫,就是那個有名的巴赫音樂家族的一員,現在是魏瑪大公的宮廷樂長,正在陪同大公訪問德雷斯頓。
人們熱烈的討論著這個不速之客。站在一旁的馬爾尚也在打量著這個奪走自己主角地位的年輕人。他也沒想到在德國竟然有這樣有實力向他挑戰的演奏家,更想不到還這么年輕。
巴赫走到馬爾尚面前向這位前輩表示敬意。馬爾尚有些不服氣的回了禮。這時,有人提出,天色已晚,何不在明天讓兩人進行一次正式比賽呢?這個提議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只有馬爾尚和他的跟屁蟲們心裡不樂意:讓偉大的法國宮廷樂師跟這個無名之輩比試,勝之不榮,敗亦有辱啊。可是在場的許多頭面人物都希望看到這樣一場比賽,馬爾尚卻之不恭,只好答應下來。巴赫在謙虛的禮節性推辭之後,也答應了。
第二天,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人們早早的等待著兩位比賽者的到來,並為能見證這場不平凡的比賽而激動。巴赫按時出場了,可馬爾尚久久不見蹤影。這時,他的僕人趕來,告訴人們:馬爾尚先生乘最早班的郵車回法國了。也就是說,他以缺席的方式認了輸。
人群中爆發出一陣歡呼,慶祝他們的德國也有了可資炫耀的大演奏家。大家心裡都清楚,勝負其實在昨天晚上就分出來了。
其實,巴赫早就認真研究過很多馬爾尚的作品,把他當作是了解法國音樂的窗口。在十幾年的工作實踐中,巴赫練就了高超的演奏技藝。在當時閉塞的德國,他並沒有名聲遠揚。有了這一次不戰而勝的經歷,德國人才真正開始認識巴赫和他演奏藝術。

風琴之王

如果說管風琴是樂器之王,那巴赫可稱的上是管風琴之王了。管風琴是巴赫一生的主要創作工具,也是最能體現他演奏藝術的樂器了,巴赫生前作為一個管風琴演奏家的名氣遠超過了他作為作曲家的聲望。巴赫首創了五指並用的演奏技巧(此前的音樂家很少用拇指觸鍵),並高度發展了運用踏板的技巧。
1714年底,巴赫訪問了卡塞爾城,為弗里德里希親王演奏了管風琴,引起了轟動。時隔多年後,有人這樣回憶當時的情形:「他的腳在踏板上飛行,彷彿是長了翅膀一樣,使得聲音像暴風雨中的雷鳴閃電一樣在回響。親王脫下手指上的戒指贈給了他。試想一下,如果巴赫熟練的腳就得到這樣的贈與,那麼親王又將以何物去獎勵他的手呢?」
音樂家阿格里科拉在巴赫逝世後這樣評價他的地位: 「就像希臘只有一個荷馬,羅馬只有一個維吉爾,德國也只有一個巴赫。無論是在作曲藝術或管風琴和羽管鍵琴的演奏上,全歐洲迄今還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將來也不會有人能超過他。

㈩ 巴赫是個什麼樣的人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SebastianBach,也譯作巴哈,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巴赫生於在德國愛森納赫,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與前人的作品相比,巴赫這種充滿宗教內容及復調音樂思維的作品更為廣闊地揭示了人的內心世界,但同時,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巴赫一生的主要功績:第一,把音樂從宗教附屬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來,使之平民化。音樂不總是歌頌上帝,也歌唱平凡的生命。第二,他把復調音樂發展成主調音樂,大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第三,他確立了鍵盤樂器十二平均律原則。第四,除了聲樂作品外,巴赫奠定了現代西洋音樂幾乎所有作品樣式的體例基礎。因此巴赫被後世尊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現今這個非宗教的時代里,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

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方法)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贊頌。

巴赫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羅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有當巴赫在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朴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於政治分列、經濟落後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外國的、例如法蘭西、義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國占絕對優勢,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輕視。恩格斯曾形容到,「從那個時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國內佔了統治地位;和整個德意志一樣,德意志農民降低到極卑微的地位。」在這樣情況下,教堂自然成了人們寄託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國的圖林根州「巴赫們」曾成為音樂家的代名詞,這是因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幾代人,其職業都是一種組成行會的音樂職業,世家相傳,他們屬於音樂藝人這樣一種特殊社會階層。在領主的宮廷中,巴赫的社會地位是僕役性質的,與廚子列在同一個名冊上。他不具有自由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其創作的作品並不能直接成為其經濟收入的來源,而是歸於領主所有。即使成為托馬斯的宮廷樂長,他也很難維持在萊比錫的生活,死後也無遺產,不似貝多芬死後還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當時演出也很少,死後長期默默無聞。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為統治者寫並對其歌功頌德的,但是他不滿足於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現狀,所以不斷地轉換他的恩主,尋求能更好發揮自己藝術才能的棲身之處。他甚至說過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厭惡忌妒的環境中,並且也曾和宮廷、教會中的恩主發生沖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強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會擔任風琴師,同時也為宮廷作曲。從那時起,他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1704年創作的d小調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種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語言在說話。在中間轉調處,他傑出地運用了許多減七和弦,似狂風一般有力。過去一度有人認為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為他帶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婦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議會列為罪狀後,就自動辭職了。

1708年他曾在魏瑪宮廷任風琴手。這時,雖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為一個風琴師,他的地位和名聲卻逐漸提高。在德累斯頓,巴赫應邀與法國演奏家作即興演奏的比較競爭,雖然那位法國人跑了,而他卻成為德國音樂家和外國人競爭獲得第一次勝利的好榜樣。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擔任奎登宮廷樂長。由於奎登公爵非常愛好音樂,他甚至在國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為經費組成18個人的樂隊。巴赫在奎登宮廷服務了六年,他的重要器樂創作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他獻給勃蘭登堡侯爵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富於生活氣息,也具有驕傲、華麗的貴族性格。此外,他還寫了《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為獨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鳴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寫了C大調、d小調的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1722年寫了《平均律鋼琴曲》上集,1723年寫了兩部和三部創意曲等等。這一時期的創作,被認為具有廣闊和大膽的思想和技術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萊比錫這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在當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裡的薩克森公爵的統轄。在那裡他演奏了一首自創的教會康塔塔,使該市的議員們聽了非常飲佩,因而獲得了聖·湯姆士教會的樂長工作。此外,他還作其他三個教會的音樂指導。這期間,他為教堂寫了許多很好的音樂作品,如有名的《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此外,為了謀得宮廷作曲家的職位,他曾寫了一部偉大的作品《b小調彌撒》。這部作品與《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一樣,雖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樂精神的如此廣闊,就像是在面向全人類說話,已經遠遠超過了宗教的局限。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巴赫的成名有賴於他的受難樂。受難樂所表現的耶穌的悲劇性經歷,不僅具有某種史詩性,同時也是現實生活情感的表現。這種宗教音樂,所表現的悲哀、沉重、壓抑的感情,應當說是只有當時的德國人才是具有感情。這種感情,從我們能夠聽到的,也只有德國人寫的最深。當然,由於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顯然是他的精神寄託之處,所以這種情感的表現,就很難與某種宗教感情分開來。只是巴赫在受難樂中創造的宗教氣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能夠體驗到當時某種社會情感和心態的宗教氣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經在其中充當了一個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過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時而抒情的刻畫耶穌悲劇性經歷中的細節,時而展開史詩般的廣闊和宏大。以至於當時萊比錫的聽眾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劇一樣的作品。

巴赫在《馬太受難曲》中,用兩組合唱,兩組管弦樂,戲劇性地對立起來,而讓聖詠的主題在它們之上自由飄盪。這部作品也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作品的結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兩個合唱隊、八個聲部,描寫耶穌下葬時人們的感情。寬厚的低聲部,恰似廣闊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著復調音樂的感覺,而龐大的合唱自由寬廣地歌唱著,充滿著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樂作品,例如《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d小調托卡塔賦格》,也能感受到一種沖破束縛、有沖擊力的情感表現。其中如《d小調托卡塔賦格》曲調的自由豪放,旋律線的幅度大,音域寬,似朗誦性調的起伏,動盪不安,充滿激奮情感。而《半音階幻想曲賦格》更傾向於內心,不求表面的壯麗,而是富於內心的刻畫,有較強烈的表現。

由於德國宗教是德國音樂的土壤,歷史上德國宗教管風琴音樂也很發展,所以在巴赫的創作中,仍然保持著復調音樂的典型性,並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但是,這種復調音樂思維方式,恰恰是在主調和聲音樂發展到相當水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調音樂思維方式,它並不同於過去帶有教會調式痕跡的復調音樂。仔細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聲結構與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復調音樂領域集大成的做法,終將其發展到完美的地步。

從音樂的旋律特徵上講,由於他的音樂是多聲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結果因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交織、發展,但卻欠缺後來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結構上清晰。而這卻正是巴赫的特性,顯然,我們是不能用樂句、樂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從和聲的發展來看,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是巴赫最後確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紀中葉為止,在當時和聲所能達到的基礎上,其成果是要歸功於巴赫,他甚至被貝多芬稱之為「和聲的創造者」。

直到1892年,當年輕的門德爾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將近一百年的《馬太受難曲》之後,巴赫的藝術價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納曾說,巴赫是德國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慘世紀中內在精神生活的記載。從德國的歷史上看,新教聖詠(Chorale)在德國民歌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樂就是通過新教聖詠將他的作品與德國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寫過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農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採用了民間舞曲及流行的民歌。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巴赫的音樂中,跳動著的正是德國人民的脈搏,這也正是巴赫音樂的靈魂所在。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復雜的均衡關系。通過這種均衡關系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復雜的,師最基本的點、線、面的復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看待巴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