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戰蘇聯與德國的戰損比最好詳細介紹一下各大戰役雙方的傷亡情況
蘇聯 戰爭死亡2690萬人,其中紅軍犧牲866.84萬人德國 戰爭死亡460萬人,其中380萬是對蘇聯戰爭死亡斯大林格勒戰役:軸心國損失:30萬德國軍隊,15萬羅馬尼亞軍隊,7萬義大利軍隊,5萬匈牙利軍隊和5萬左右的蘇聯投降部隊。蘇聯損失:474871名軍人,平民不少於4萬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兵力50多萬蘇軍損失還有 庫爾斯克會戰、基輔會戰、列寧格勒會戰 等,建議你自己查閱一下
㈡ 二戰時期的德國國會大廈保衛戰中,蘇聯士兵與德國士兵誰死的人比較多就是蘇軍與德軍爭奪德國
蘇聯,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蘇聯地大物博,人多工業底子厚,德國一口吃不掉一個胖子會被反揍,當然也絕不能忽視英美諸如《租借法案》等對蘇聯的援助
第二個戰役的成敗主要指標從來不是看損失人數坦克數,戰損比等,而是看其預期目標有沒有達到。典型例子是諾門罕戰役,這場戰役雖然蘇聯投入了大量重炮坦克飛機等,但是死傷比很難看,陣亡人數基本達到1:1,受傷人數甚至反超日軍。坦克掛掉的比日本投入的坦克數都多,說是關東軍慘敗,我看蘇聯紅軍其實也是慘勝。但是這場戰役對二戰有著深遠影響,首先秀了肌肉,無論是坦克質量數量還是火炮質量數量均震懾了日本軍部北進派,告訴了日本我蘇聯也不是好惹的;其次是嚴重打擊了日本戰初本就貧弱的軍事力量,雖然坦克擊毀的比你多,但是我家底厚你底子窮啊,我再死300個都死的起你再死200個國家就要破產了;最重要的挫敗了日軍北上的野心,保障了接下來一直到日本投降遠東地區的相對安全,間接也影響了整個二戰的走勢。所以從戰略角度上來看,盡管諾門罕戰果很難看,但是戰略目的完全達標,所以無論是蘇聯還是日本國內都同意這是蘇聯的一次大勝。
接下來我來818蘇德戰爭期間主要戰役的雙方戰損比和戰略目的:
以戰役開始時間軸順序:
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戰役
德軍戰略目標:閃擊蘇聯,企圖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實施鉗形突擊,圍殲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蘇聯紅軍集團
雙方參戰兵力:
德軍參戰兵力為56個師又2個旅及1個航空隊;蘇聯紅軍參戰兵力為44個師。
中央集團軍群 VS 西方方面軍
師:56個師1個旅 VS 44師
兵力: 1555900 VS 625000
火炮: 15800 VS 10306
坦克: 2200 VS 2900
飛機: 1588 VS 1825
戰損: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最後蘇軍共有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蹤、80000名士兵戰死,1500門大炮及2500輛坦克被擊毀,但仍有250000名蘇聯士兵沖出了包圍圈。
結果評價:德軍完勝,蘇聯西方面軍幾乎團滅,幾乎佔領白俄羅斯全境。整個衛國戰爭初期戰場上還未有過如此之大的損失和如此之高的損失效率。西方面軍在明斯克地區所遭受的打擊僅次於之後的基輔大合圍。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史上第一個由德軍實施的合圍戰。
1941.7.7-1941.9.26基輔大包圍
德軍戰略目標:消除蘇軍中央方面軍和西南方向部隊對其「中央」集團翼側的威脅,從而可以有利的攻擊莫斯科
雙方參戰兵力:
蘇聯 850,000人
德國 500,000人
戰損:蘇聯被包圍的包括452,700人、2642門火炮及迫擊炮和64輛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從包圍圈突圍,西南方面軍共付出700,544人傷亡,包括616,304人在長達一個月的戰役中陣亡、被俘或失蹤,結果,蘇聯4個軍(第5軍、第37軍、第26軍及第21軍)共43個師被消滅,第40軍被嚴重削弱,與之前的西方面軍相似,西南方面軍需要重建。
德國 十萬餘人傷亡
結果評價:德軍大勝,蘇聯西南方面軍團滅,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史最著名的由德軍實施的合圍戰。包圍圈中僅有2萬餘人逃出包圍圈。但基輔戰役拖延了德軍2個月的時間,這一系列失利均為莫斯科保衛戰爭取了時間
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
德軍戰略目標:企圖以中央集團軍群圍殲蘇聯紅軍斯摩棱斯克集團,奪取西德維納河與第聶伯河之間地帶,打開通向莫斯科的門戶。
雙方參戰兵力: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配置有60個陸軍師又1個旅和1個航空隊。
蘇軍:陸續投入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18個集團軍。
戰損:此德軍共俘虜蘇軍約45萬餘人,擊毀和繳獲坦克約3600輛、火炮4800餘門;蘇軍擊潰德軍7個師,重創14個師。
結果評價:德軍大勝,繳獲大量裝備,此役,德軍盡管俘虜大量蘇軍、向東推進約200千米,大開了通往莫斯科的門戶。但蘇軍在寬400千米的地帶內向西推進200~250千米,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寧州的部分地區,擊潰和重創了德軍21個師,並吸引了奧廖爾-布良斯克方向德軍13個師和其他方向3個師的兵力,為莫斯科准備防禦贏得了時間,有力地配合了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反攻。
1941.9.9-1944.1.27列寧格勒保衛戰
德
德軍戰略目標:在希特勒的對蘇戰略中,最初是以奪取列寧格勒為主要目標,這樣即可以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又可與芬蘭軍隊會合。此外。瑞典的鐵礦沙才能暢通無阻地供應德國。
雙方參戰兵力:
參戰初期:
蘇聯
187,000人
2,200門火炮
400輛坦克
300架飛機
德國
初期:
270,000人
3,000門火炮
500輛坦克
600架飛機,9月中增至1,600架飛機
蘇軍反攻階段:
蘇軍
1,103,000人
15,501門火炮
1,463輛坦克
1,115架飛機
德軍
1,011,000人
10,250門火炮
675輛坦克
732架(402架可用)飛機
戰損:
蘇軍
478,741人死亡或失蹤
650,878人受傷及染病
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
4,341輛坦克
15,728門火炮及迫擊炮
2,769架作戰飛機
總共: 1,129,619人傷亡
德軍
750,000人死亡或受傷
91,000人被俘
飛機: 900架(包括274架運輸機及165架被當作運輸機的轟炸機)
總共: 841,000人傷亡
結果評價:德軍戰敗,一次偉大的圍城防禦戰,為期872天的圍城戰破壞了公共設施、食水、能源及糧食供應,導致列寧格勒地區空前的大飢荒,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離,其中很多在撤離時死於轟炸及飢荒。這次戰役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蘭的全部軍隊。戰役結束後,蘇軍的大量兵力得以騰出來轉用於其他戰略方向。挫敗了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並把強大的德北方集團軍群始終緊緊地拖住在蘇聯西北戰場上,從而有力地支援了蘇軍在其他戰場的的勝利。
1941.10.31~1942.7.4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德軍戰略目標:攻佔塞瓦斯托波爾,消滅蘇聯黑海艦隊海軍基地,控制黑海
雙方參戰兵力:德軍及仆從國35萬人,蘇軍27萬餘人
戰損:蘇軍在刻赤半島損失約17萬人,在塞瓦斯托波爾損失約7萬餘人,合計24萬餘人。德軍及仆從國損失5萬人
結果評價:德軍勝利,盡管蘇聯一度迫使德軍從塞瓦斯托波爾調走大量兵力,在近5個月內沒能採取積極的進攻行動。蘇聯紅軍利用這一時期積極改進防禦部署,增補物資,並實施一系列攻勢行動消耗敵人,改善防禦態勢,在個別地段把德軍擊退1-4公里。但最後蘇聯錯誤地放棄了刻赤半島,導致塞瓦斯托波爾在喪失後勤後最終陷落。
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衛戰
德軍戰略目標:攻佔蘇聯首都莫斯科 所謂的台風行動 旨在10天內攻陷莫斯科莫斯科作為蘇聯首都 在政治與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
雙方參戰兵力: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共74個半師,其中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迫擊炮1.4萬余門,飛機1390架
蘇軍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
戰損:蘇聯大約700,000的紅軍士兵在戰斗中死亡,受傷或失蹤。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兵力50多萬,投降9萬,丟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輛以及其他技術裝備。
結果評價:德軍完敗,由於之前斯摩棱斯克等一系列戰役雖然損失慘重,但成功拖延了德軍腳步,不僅讓蘇軍有更多的時間對莫斯科動員與准備防禦,也拖延到了可怕的寒冬。
德軍人員比蘇軍多40%,火炮和迫擊炮多80%,坦克是蘇軍的1.7倍,作戰飛機是蘇軍的2倍。德軍不僅獲得了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質量上也占據優勢,總的來說,德軍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和摩托化裝備等方面的優勢極其明顯。整場戰役從開始到12月5日為蘇聯防禦階段,從12月5日開始蘇聯開始反攻。德國在莫斯科會戰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戰略性失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志著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這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大失敗。
1942.1.8~1943.3.22 勒熱夫戰役(火星)
蘇軍戰略目標:消滅勒熱夫突擊部的德國第9集團軍
雙方參戰兵力:
蘇軍參戰部隊兩個方面軍(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總兵力190萬,火炮24000門,坦克3300輛,戰機1100架。
德軍布防的是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相關數據不詳,但是我們可以參考1年後庫爾斯克時第9集團軍總兵力達到了335000人,那是第9集團軍的巔峰數據,此時一定遠遠少於此數,保守估計大約在25萬到30萬之間。
戰損:蘇軍陣亡和被俘26萬餘人,傷殘50萬人,損失坦克1847輛(超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參戰坦克的總和),大炮1100門。
德軍的傷亡在4萬人左右。
結果評價:蘇聯戰敗,德軍獲勝。莫德爾靠此役得封防禦大師成就。勒熱夫戰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所掩蓋,但其對於整個東線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勒熱夫突出部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間接導致了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同時,這場戰役蘇軍雖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對德軍技術人員與精銳士兵的打擊,對德軍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下劃線網路說的,其實個人完全不這么看)勒熱夫(火星行動)很明顯就是朱可夫的一次慘敗,用現代的話叫人生幾大錯覺之一:我能反殺。要不是同一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朱可夫要被搞死的。
1942.5.12~5.29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蘇軍戰略目標: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解放哈爾科夫,為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發展進攻創造條件
雙方參戰兵力:
紅軍共有兩個方面軍六個軍團及其它單位參加進攻,數量不詳,但可以根據戰果估算(陣亡7.5+被俘23.9+突圍2.2=約33.4萬人)
德軍哈爾科夫集團是南方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雙方兵力大致相當
戰損:德軍傷亡人數僅2萬人,而蘇聯紅軍陣亡7.5萬人,被俘23.9萬人,僅僅2.2萬人突圍成功。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和迫擊炮2026門。
結果評價:德軍完勝,似乎在莫斯科戰役後蘇聯總是產生我能反殺的錯覺,於是乎,送上了哈爾科夫這個人頭大禮包。哈爾科夫交戰的結果,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遭到很大損失,喪失了北頓涅茨河的重要戰役登陸場,因而不可能進行原定在夏季進行的進攻戰役。這一切,使西南方向總的形勢進一步復雜化。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軍進攻受挫。隨後雙方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穩住戰局,1943年八月末,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㈢ 整個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蘇聯軍隊與德國軍隊相比誰死得比較多XIEXIE HUIDA.
是蘇聯人傷亡大一些
按照數據統計,在布列斯特要塞的蘇聯軍隊的人數在3000人左右(當時比較混,建制都打散了,很多部隊沒來得及進入)
德國人的進攻兵力一開始是2個團(欠一個營),後來增加到一個師,德國人的傷亡在1500-1800人之間
蘇聯人最後全完了,這么算下來自然是蘇聯人的傷亡大
㈣ 二戰中蘇軍德軍哪個死得多
蘇軍比德軍死的多。
據俄羅斯新聞網5月7日報道,伊萬諾夫在莫斯科近郊的一所療養院里與二戰老兵聚會時說,根據俄羅斯目前的官方統計,共有2660萬蘇聯公民在二戰中喪生;在二次大戰的各大戰場上,共有866.84萬名蘇聯官兵為國捐軀;二戰期間,蘇聯受傷人員為15205592人;患上各種疾病的人員為3047675人;而被凍傷的人員為90881人。此外,二戰中蘇聯失蹤人員為505.9萬人,455.9萬名蘇聯官兵被俘。
德軍(含黨衛隊)在蘇德戰爭中損失累計1100多萬。其中死亡320多萬人、被俘160萬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後投降或受降者)、傷病累計600多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370多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奧地利、蘇台德、阿爾薩斯等地的德意志人及一些在德軍編成之內的外國人。
蘇軍在蘇德戰爭中的損失累計為2960多萬。其中死亡688.5萬人、被俘或失蹤455.9萬人、傷病累計1818.5萬人次。最終死亡人數為866.8萬(含死亡的俘虜)。以上數據包括內務部隊及邊防軍等,但不包括尚未到所在部隊報到的在途新兵,如包括新兵,則死亡人數為738萬人,最終死亡人數為916.5萬人。
㈤ 整個布列斯特要塞保衛戰中蘇聯軍隊與德國軍隊相比誰死得比較多
1、德國在希特勒上台的時候,根據一戰的《凡爾賽條約》陸軍被限制在10萬員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置。不得擁有海軍,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不準擁有潛水艇。不得組織空軍。
2、二戰開戰時,即德軍攻擊波蘭時兵力120萬,(有的說160萬)
3、德軍攻擊法國時,兵力335萬
4、德軍巴巴羅薩行動時,兵力55萬
5、德國最強的1941年.全歐洲的納粹軍隊有1020萬
6、德國宣布投降時,兵力還有250萬左右。
1945年五月,德國向美,英,法三國投降人數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馬利的英軍受降50萬德國俘虜,英國-加拿大聯軍受降200萬人,這些俘虜大多數在德國投降後放回了家,其中有30萬人被送往法國作為「重建法國」的勞動大軍。美國在歐洲和北非受降525萬人,約100萬死在了戰俘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戰爭剛結束的那段時間,蘇聯共接收了238.8萬德國戰俘以及109.7萬歐洲其他國家的戰俘。這不包括大量在戰場被俘馬上被處決和立即死亡的失去戰鬥力的德國軍人。
另外還有包括婦女、兒童和老人在內的50萬德國平民被抓進了斯大林的勞改所。
能回國的十分之一是一個概略數。很多人認為只有5%-8%左右。比如第六集團軍被俘九萬,戰後回國六千。
俄羅斯現在也只承認了363343戰俘的死亡。
在1943年的科爾孫口袋中,德軍突圍時,留下了所有的3000名傷員和一些護理人員,想讓他們成為蘇聯紅軍的俘虜。戰後蘇聯方面公布,當俄國突擊部隊抵達時,發現所有的德國傷員都已經中彈而亡,由此斷定德軍在撤退時殺害了他們自己全部傷員。這3000名德軍想成為戰俘都沒有資格。
㈥ 德國在二戰時期與蘇聯的戰損比是多少
1.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所以很難說清他們是正規士兵還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萬和1400萬兩種說法,不過西方認同前種說法的多,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死於蘇日戰場的有1萬人不到;死於蘇芬戰場的有近9萬人2.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死亡情況(不含被俘及傷病):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 亡人數總計為485萬人(包括死亡的俘虜):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其他主要 分布於:義大利15萬、西歐34萬、非洲1.6萬、南斯拉夫5萬等等。 蘇聯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德國死於對蘇作戰死亡380萬人(含俘虜)實際2.3:1左右
㈦ 二戰期間,德軍與蘇軍的傷亡比例是多少
蘇聯二戰共有2680萬人死亡,其中正規軍隊死亡人數有890萬人(一說1400萬人),民兵人數大大超過這個數據,其餘是平民。二戰蘇聯士兵死亡人數一直是個爭論很大的問題,因為在衛國戰爭時期,許多平民男子和婦女被臨時編入了紅軍,所以很難說清他們是正規士兵還是平民或民兵,所以有了士兵死亡890萬和1400萬兩種說法,不過西方認同前種說法的多。其中死於蘇德戰場的士兵有880萬左右;死於蘇日戰場的有1萬人不到;死於蘇芬戰場的有近9萬人。
中國二戰死亡人數一直說不太清,因為統計不清楚,學者估計有1200萬人-1800萬人,不過90年代以後,數據漸漸明了:約1800萬。其中士兵死亡人數約148萬,其中國軍350萬,共軍(包括游擊隊)約2-5萬多,其餘為平民
美國有38萬軍人死於二戰,其中在西歐和北非有25萬餘人死亡,在太平洋約有12萬人以上死亡
英軍有40萬人死於二戰,其中士兵約有近38萬;在太平洋死亡約3萬;其餘在歐洲和北非。
德國二戰死亡約800萬人,其中士兵約550萬,其餘平民。其中死於西線和北非約有50萬,其餘死於東線蘇德戰場。
日本二戰死亡人數近300萬,其中士兵死亡約190萬(日本歷史教科書上寫185萬),其中在中國戰場死亡人數約44萬(我們現在教科書上寫的135萬是胡扯);在東南亞被英軍、中國入緬遠征軍(消滅日軍1萬還多)、游擊隊殺死約18萬;在蘇日戰場死亡10萬餘人;在太平洋與美軍戰斗中死亡約120萬;志願人員、童子軍死於戰爭近40萬;平民被美軍原子彈、炸彈炸死人數約在55萬人以上(日本方面統計)
㈧ 二戰時期的蘇聯軍隊是在與日本人作戰的時候死的人比較多還是在與德國人作戰的時候死的人比較多
肯定是和德國作戰時死的多,和日本人才打了幾天。
和德國作戰從1941年到1945年,長達4年(約40個月)不間斷大戰。從蘇德邊境達到莫斯科,然後從莫斯科打到柏林,最後解放柏林,希特勒自殺為止。軍隊作戰亡688.5萬(包括傷病而亡)。
和日軍作戰時間很短,如果算上諾門坎的話加一起也不夠1個月。傷亡大概兩萬人左右。
當然還有個因素是,對德國作戰,所對抗的是德國最精銳的部隊,而和日軍作戰,盡管關東軍也號稱精銳,但是主力大部分都掉走了,剩下的都是老弱殘兵了。
㈨ 在蘇德戰爭中,是德國軍人與蘇聯軍人相比,誰得傷亡比較大
當然是蘇聯。首先,蘇聯准備不足,戰爭初期損失很大,還有大量的非戰斗性減員。二來蘇聯人講究的是消耗戰,蘇聯兵力足夠,兵力消耗就是蘇聯人玩死德國人的方法之一。最後,斯大林從來不把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當人,官兵和物資一樣可以隨意消耗。因此即便後期蘇聯優勢下的很多戰斗蘇聯的損失也很大,反正斯大林不在乎,蘇聯有的是兵力和物資。
㈩ 二戰中德蘇軍隊各傷亡多少
蘇聯的傷亡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各方的統計數據並不一樣。最近俄羅斯公布的數字是,軍隊作戰亡688.5萬(包括傷病而亡),到達前線途中亡50萬,加上被俘後亡的數量,蘇聯軍隊共亡916.48萬,平民死亡1740萬,總亡2660萬,蘇聯全國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殘
德國方面,二戰德國總傷亡600萬。投降前亡於戰爭中的德國士兵約有400萬。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 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 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軍隊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