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和蘇聯為什麼加入了國聯

德國和蘇聯為什麼加入了國聯

發布時間:2022-05-24 09:46:22

❶ 國際聯盟形成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一些資產階級和平團體積極主張建立一個調解國際糾紛的機構。美國總統威爾遜非常贊成這個主張,並將此納入他的「十四點原則」,力主建立國際聯盟這樣一個組織。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召開以後,威爾遜堅持首先討論建立國際聯盟的問題,並主張把《國聯盟約》列為《對德和約》的必要組成部分。但是,在英法兩國的操縱下,巴黎和會決定設立一個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由威爾遜擔任主席,這樣,威爾遜首先建立國際聯盟的要求未被採納。《國聯盟約》起草委員會收到許多國家和團體提出的草案和陳述書,並就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附屬地實行委任統治問題、「門羅主義」列入《盟約》問題、反對在移民問題上的種族歧視問題等展開激烈的爭論。《國聯盟約》經過26次修改之後,於1919年4月28日在巴黎和會上通過。《凡爾賽和約》的第一部分就是《國際聯盟盟約》。《盟約》中確定了國際聯盟的組織機構、職能、原則和會員國的義務。1920年1月10日和約正式生效的這一天,在威爾遜主持下國際聯盟宣告正式成立。凡是在大戰中對德奧集團宣戰的國家和新成立的國家都是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這樣,國聯共有44個會員國,後來逐漸增加到63個國家,國際聯盟的主要機構有大會、理事會、秘書處,並附設國際法庭、國際勞工局等,其中最主要機構是理事會。總部設在日內瓦。中國於1920年6月29日加入國際聯盟。先後有63個國家加入國聯。1937~1938 年國聯會員國最多時達58個。

意義:
國際聯盟是一戰的產物,是第一個立誓共同防禦侵略、以非暴力方式解決爭端的世界范圍內的國際組織,在世界歷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①國際聯盟是世界歷史發展的產物。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為國際聯盟的建立提供了社會基礎;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和平原則」中,明確提出建立一個具有政治約束力的普遍性國際組織。
②性質是第一個政治性的國際組織。從本質來講,國際聯盟是英國、法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它具有兩大任務:一是維護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為;二是關心和處理國際范圍的衛生、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問題。由於凡爾賽和約的先天不足和國際聯盟自身的根本缺陷,致使它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③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國聯倡導民主協商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民主化和一體化趨勢,並在客觀上推動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其次,在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為,但成效不大。沒有阻止或延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最後,在促進和處理國際范圍內的衛生、社會、經濟和人道等問題方面,成效顯著。
但實際上它是帝國主義列強 ,首先是英、法的工具 。《國際聯盟盟約》(第22條)規定委任統治制度,確認戰勝國——英國及其自治領、法國、比利時和日本佔有原屬於德國和土耳其的殖民地。所謂委任統治制只不過是殖民統治的變種。
由於帝國主義之間的利害沖突,國聯在審理和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成效很少 。1924年10月2日國聯大會曾通過《日內瓦議定書》規定會員國之間信守和平解決爭端,建立仲裁 、裁軍和安全保障制度,實際上只是一紙空文。國聯范圍內的裁軍談判曠日持久,純屬騙局。國聯對日本侵略中國、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德國義大利干涉西班牙、德國侵佔奧地利均採取綏靖政策。

解散:
日、德、意3國因為發動侵略戰爭的需要 ,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10月19日和1937年12月12日退出國聯。接著先後共有17國退出國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名存實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4月8—18日在第21屆「國聯」大會上,國聯正式宣告解散,所有財產和檔案均移交聯合國。

國聯失敗的原因:
沒有武裝部隊
決議需要一致同意
一些強國沒有加入:
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納凡爾賽和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德國於戰後1926年加入,1933年退出。
日本和義大利雖然均為永久會員,卻分別於1932年及1937年退出。
蘇聯於1934年加入,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無力阻止國際侵略事件,如1930年代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
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
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

❷ 【歷史。國聯】為什麼蘇聯會在1934到1939年加入國聯,他又為什麼會退出呢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組成的國際組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蘇聯於1934年加入,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不是退出,是開除

❸ 一戰的時候蘇聯與德國的關系

1.蘇聯在一戰前到一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系。

2.德國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一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台。

以上的回答讓你知道了為什麼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台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准備。

2。蘇聯一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一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一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一戰後國際政治舞台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台的孤立。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

❹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憑什麼僅7年加入國際聯盟

一戰結束後,德國與蘇聯建交,立刻觸動了西方社會的敏感神經,對其採取了“恩威並施”的做法。一方面,“魯爾危機”讓德國意識到協約國強硬的一面,另一方面,實施《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進行拉攏,試圖控制德國不要越走越遠。

德國盡管在國際貸款的支援下,國力不斷地恢復,但十分清楚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在歐洲恢復大國地位,否則還會有第二個“魯爾危機”。為了達到此目的,德國一再宣稱,如果得不到平等地位,那隻好“投到蘇維埃的懷抱里”。



當然,德國能走到這一步,與其實力密不可分。盡管戰敗,但其工業體系沒有誇,軍事體系沒有散,成為戰後迅速崛起的關鍵。說白了,就是元氣未傷。說到底,一戰中沒有佔領其全境,徹底瓦解德國,才是英、法等國無可奈何的重要原因。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❺ 聯合國成立的原因

聯合國成立紀實
1945年10月24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宣告成立。聯合國是二戰中反法西斯同盟國為了鞏固戰爭勝利成果、維護戰後和平與安全而創建的國際組織。它的誕生是當代世界歷史上極其重大的事件,對戰後國際政治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醞釀和設想

建立一個世界性組織的想法,早在1916年就被當時還是美國總統候選人的威爾遜提出來了。他說:「世界上的各國必須聯合起來,共同保證任何擾亂整個世界的舉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保衛世界和平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1919年,在解決戰後問題的巴黎和會上,美國總統威爾遜倡議和積極推動,決定成立國際聯盟。由於美國國會沒有批准參加國聯,使提出成立國聯倡議並為之奔走的美國終於沒能作正式代表進入這一國際組織。
1920年 1月10日,《凡爾賽和約》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國際聯盟的正式成立。國際聯盟成立後,標榜以「促進國際合作,維持國際和平」為目的。但實際上,它不過是被戰勝國的列強操縱,並成為帝國主義推行侵略政策、對殖民地進行再分割的工具。因此,它無力制止侵略和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僅僅20年,法西斯國家便燃起侵略的戰火,發動了使全人類遭受空前浩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國際聯盟隨之消亡了。
同盟國在同法西斯國家進行艱苦戰斗的歲月中萌發出創建一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新國際組織的設想。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機丘吉爾於1941年 8月14日共同簽署的《大西洋憲章》最早提出這一設想。憲章提到,「待納粹暴政被最後毀滅之後」,建立「廣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這一提法後來被盟國普遍認為是未來國際組織的同義詞。
1941年 9月24日,在盟國倫敦會議上,蘇聯政府代表、駐英大使邁斯基宣布同意大西洋憲章的基本原則。同年12月 4日,《蘇波友好互助宣言》明確提出,戰勝希特勒之後,「只有通過一個新的國際組織,將各民主國家聯合在一個持久同盟的基礎上,才能保證持久和正義的和平。」
1942年 1月,美、蘇、英、中等26個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的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宣布以《大西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作為盟國的共同綱領,約定決不單獨停戰或單獨媾和。這是第一次使用「聯合國家」一詞。據說此詞是羅斯福總統在散步時想出來的。「聯合國家」代表反法西斯聯盟,與後來的聯合國組織並不相同,但聯合國由此脫胎而成。
1943年,二戰形勢發生有利於盟國的根本性戰略轉折,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已成定局,安排戰後世界的問題變得急迫起來。各大國從形勢需要和各自的利益出發,對規劃戰後國際安全機構都十分重視。
羅斯福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威爾遜的教訓,急於在和平實現之前建立新的國際組織,以免重蹈美國在參加國聯問題上的覆轍。羅斯福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出發,對戰後國際組織的設想是: (1)能切實有效地維護和平,以防止侵略國再發動新的世界大戰;(2)美國能在其中起領導作用;(3)不能成為軟弱無力的國聯的再版。強調大國要在戰後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中起到國際警察作用。為此目的,羅斯福重視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必須爭取蘇聯的支持與合作,否則未來的國際組織就難具有世界性,這是至關重要的。第二,中國應享有大國地位,這是對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作出巨大貢獻和中國蘊藏著偉大潛力、必將享有遠大未來的認識,同時也有今後借重中國制
約蘇聯的作用。
蘇聯也十分強調未來的世界性組織應該成為防止德國東山再起的強大堡壘,這一組織應該擁有制止侵略和維護和平的充分權威和手段。斯大林指出:它「不應當是既沒有權力又沒有手段來防止侵略的那個國際聯盟的重演。」同時,蘇聯還十分關心這一組織從制度上切實保證自己的大國地位。
至於英國,由於國力日衰,當年的雄風難現,已經預感到難以享有昔日在國聯時的殊榮,所以只能緊隨美國,並與之保持一致,以盡力守住英國的地盤。
1943年10月19日至30日,蘇美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舉行會議,通過了《蘇美英中四國關於普遍安全的宣言》。中國駐蘇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國政府簽署了這個文件。四國在《宣言》中宣布:「它們承認有必要在盡速可行的日期,根據一切愛好和平國家主權平等原則,建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組織,所有這些國家無論大小,均得加入為會員國,以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
1943年11月23日,開羅會議的第二天晚上,羅斯福在與蔣介石長談話時表示,中國應取得四強之一的地位,並平等地參加四強機構,參與制定該機構的一切決定。蔣介石答稱,中國將欣然參加四強的一切機構和參與制定決定。次日,中國代表團成員王寵惠奉蔣介石的指示,向美國代表團成員霍普金斯遞交照會,要求成立美英蘇中四國委員會,負責聯合國理事會組織事宜。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 1日的蘇美英三國首腦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提出關於建立國際組織的較為具體的計劃,建議未來國際組織包括三個獨立機構:一個大約由35個「聯合國家」組成的龐大機構;一個由蘇美英中四大國,再加上歐洲兩個國家、南美洲、近東和英國自治領地各一個國家組成的執行委員會機構;一個由蘇美英中四國組成的「四警察」機構。羅斯福強調,新的國際組織應該是世界性的,而非地區性的。羅斯福的建議得到丘吉爾和斯大林的同意。12月24日,羅斯福在談到開羅和德黑蘭兩次會議時說:「英國、俄國、中國、合眾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
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

聯合國已見雛形

羅斯福從德黑蘭回國後,要求國務院根據他的設想盡快提出關於戰後成立國際組織的建議書。幾天後,國務院的非正式議程小組向羅斯福遞交了「關於建立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國際組織的計劃」。計劃對一些重大問題提出了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供羅斯福參考。一個月後,羅斯福原則上批准了這一計劃。他對大國否決權的意見是,執行委員會對於重大問題的決議應由大國一致同意作出,大國可以棄權,但必須受決議的約束。根據羅斯福的想法,美國國務院起草了「普遍國際組織暫定草案」。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組成了特別委員會,與國務院非正式討論了這一草案,並認為這一草案可以與英蘇進行討論。
1944年 5月30日,美國國務卿赫爾把英國駐美大使哈利法克斯和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請到他的辦公室,簡要地向他們介紹了參議院外委會的特別委員會的討論情況。赫爾請英蘇大使轉告各自的政府,考慮邀請中國參加草擬戰後國際組織章程的會議,同時也希望英蘇兩國能分別提出關於未來國際組織的建議案。 7月18日,美國政府把經修改的草案交給了中、蘇、英政府。草案上根據赫爾的意見作了兩處重大改動:一是對成為爭端當事國的大國能否使用否決權不作明確規定,留待以後討論;二是增加法國作為常任理事國,並把安理會成員從8個增加到11個,即增加3個非常任理事國。不久,英國政府提出了建議案,它對赫爾的第一點表示強烈不滿。蘇聯則反對中國參加正式討論,理由是蘇聯尚未對日宣戰。經過磋商,三國達成了如下協議:即將舉行的會議分成兩個階段,首先由美、英、蘇討論三國關於國際組織的各項建議,然後美、英再與中國對同樣的內容進行磋商。
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美英蘇和美英中的代表在華盛頓附近的一座古老莊園敦巴頓橡樹園舉行會議。8月21日至9月28日,美蘇英三國政府代表參加第一階段會議。9月29日至10月7日,美英中三國政府代表參加第二階段會議。中國政府代表是顧維鈞。在兩個階段的會議上,四國代表以美國提出的《普遍國際組織暫定草案》為基礎,制定並通過了《關於建立普遍性國際組織的提案》,准備遞交給以後將召開的新國際組織制憲大會。《提案》建議稱新國際組織為「聯合國」,規定了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會員國的資格、聯合國的主要機構的組織和職權等。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規劃了聯合國憲章的基本輪廓,解決了聯合國建立的主要問題。羅斯福將會議提案稱為「國際政治合作的奠基石」,斯大林認為這次會議是「聯合國家戰線的鮮明標志」。但是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在兩個重要問題上未達成協議。
一、安理會投票程序問題。按照《提案》,聯合國包括大會、安理會、國際法庭和秘書處四個主要機構。安理會負有維護國際和平的主要責任,由蘇美英中法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六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常任理事國擁有否決權,對此三國並無歧義。但美英代表認為,如果一個常任理事國是爭端的當事國,該國不應享有否決權。蘇聯代表則認為,在任何情況下不得取消否決權。雙方竟未能統一,故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提案中只說安理會的投票程序仍在考慮之中。
二、聯合國創始會員國資格問題。美國提出,除26個《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國外,再增加8個未曾向軸心國宣戰的國家,其中6個是拉美國家。蘇聯代表葛羅米柯提出,假如16個蘇聯加盟共和國也被列入創始會員國之內,蘇聯就同意接納這8個非宣戰國。美國代表聞此大驚。羅斯福認為,蘇聯的要求,就像美國要求接納美國的48個州為聯合國會員國一樣,實為「荒謬」。他要求會議對此問題嚴加保密。 8月31日,他致電斯大林,進行了緊急磋商,雙方同意將這個問題暫時擱置起來。
在1945年 2月的美蘇英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對敦巴頓橡樹園會議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提出折衷方案。關於安理會表決程序,他提出:對採取和平手段解決爭端的「准司法性」問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如系當事國,不得使用否決權;對採用強制手段加以解決的「實質性」問題,如制止對和平的破壞、控制軍備等問題,安理會所做的一切決定均需常任理事國的一致意見,不論其是否是爭端或沖突的當事國。這一方案被稱為「大國一致原則」,又稱「雅爾塔公式」。關於聯合國創始國問題,美英對蘇作出讓步,同意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為該組織創始國。三方同時達成一項默契,如果美國也要求增加投票權,蘇英將支持美國享有同蘇聯相等的三票。這一消息傳出後,美國公眾輿論指責美蘇進行「幕後交易」。美國政府不得不於4月3日宣布,美國支持蘇聯要求,但不為自己謀求三個投票權。
雅爾塔會議決定於1945年 4月25日在美國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制憲會議,參加國應為1942年1月1日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和1945年3月1日前向軸心國宣戰的國家。會議建議中國和法國也為舊金山會議發起國。法國拒絕了這一建議。
1945年3月5日,美國代表中美蘇英四國向有關國家發出邀請書,提議把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的提案和雅爾塔會議有關協議作為正式方案提交舊金山大會,並請各受邀國對議案提出修正意見。至1945年5月5日,各國提出的修正案近1200個。

盛況空前的制憲會議

1945年 4月25日,在蘇聯紅軍與英美聯軍在易北河勝利會師的同一天,聯合國制憲會議在舊金山大歌劇院如期舉行。會議的正式名稱是「聯合國家國際組織會議」。這是世界外交史上規模空前的盛會。參加會議的有46個國家的代表團,代表 282名,隨行人員1726名。大會秘書處工作人員1058人,采訪記者2636人。中美蘇英四國首席代表為宋子文、斯退丁紐斯、莫洛托夫和艾登。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是中國政府代表團的正式成員。法國首席代表是皮杜爾。
會議分三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4月25日至 5月2日,大會進行一般性辯論,研究和討論有關會議的組織工作,做出了下列一些決議:設立由各國首席代表組成的指導委員會和由中、美、蘇、英、法等14國首席代表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四大發起國首席代表輪流擔任大會主席,斯退丁紐斯任執行委員會和指導委員會主席,成立四個分別研究憲章有關部分的專門委員會,一切關於實質性問題的決議應以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一切程序事項應以半數票通過,中、英、俄、法、西 5種語言為大會正式語言。此外,大會還通過了邀請 4個新參加國的決定。在決定是否接納阿根廷的問題上,美國自持擁有多數票,強行表決通過,開創了聯合國內操縱投票的惡劣先例。
第二階段,5月3日至 6月20日,各專門委員會討論和制定憲章。第一專門委員會負責研究聯合國宗旨、原則和組織問題,第四專門委員會研究國際法院和各種法律問題,這兩個委員會比較順利地達成協議。
負責研究大會和託管問題的第二專門委員會出現較大爭論。澳大利亞等一些中小國代表主張擴大大會權力,遭到蘇聯代表的反對。最後達成協議,通過對原則案所規定的大會權力有所擴大的修正案。在託管問題上,對於託管之目的產生爭論。中、蘇等國主張託管應最終實現獨立之目的,英、法、意維護凡爾賽和會制定的委託統治制度,美國態度曖味。經反復爭論,最後達成的協議規定,託管制度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增進其趨向自治或獨立之逐漸發展」。
爭論最多和最激烈的是負責研究安理會問題的第三專門委員會。會上,澳大利亞等許多中小國家對大國在安理會的許可權和享有否決權表示不滿,認為「各大國經協商而握有的、作為自己專門特權的否決權」,是「小國和大國不平等的典型表現」,應予以修改、縮小甚至取消。會上一度出現40多個中小國與幾個大國對立的局面。它們提出23個問題,要求四個發起國回答與解釋。但它們限制大國否決權的種種努力終未能奏效。
四大國在討論如何回答中小國家關於安理會表決程序的問題時,再度發生分歧,對「雅爾塔公式」做出不同解釋。蘇聯代表認為,否決權適用於決定一個問題和爭端是否應予討論,中、美、英反對蘇聯的見解,認為安理會是否該討論向其提出的問題是程序問題,可以簡單多數通過。雙方意見尖銳對立,一度使制憲會議陷於癱瘓。最後杜魯門通過在蘇聯訪問的霍普金斯,直接與斯大林交涉。斯大林接受了美國的立場。中、美、蘇、英四大國經過商討並統一意見後,發表了「四發起國代表團關於安理會表決程序的聲明」,對雅爾塔公式做了進一步說明和解釋。
至6月20日,各專門委員會的工作全部結束。
第三階段, 6月21日至25日,指導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所屬各機構對各專門委員會制定的憲章條文進行文字上的修改和審定。
1945年 6月25日晚,全體大會一致通過聯合國憲章及作為「憲章之構成部分」的國際法院公約。
6月26日早,在退伍軍人禮堂舉行了歷時8小時的簽字儀式。一開始參加大會的46國代表加上後來被邀請參加的丹麥、阿根廷等4國,共50個國家約153名全權代表依次在中、英、俄、法、西5種文本的憲章上簽字。中國代表團第一個簽字,隨後是蘇聯、英國和法國代表團,然後其他國家代表團依本國英文字母順序一一簽字。美國作為東道國最後一個簽了字。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在憲章上簽了字。波蘭因尚未成立全國統一政府而未能派代表出席會議,但保留了創始會員國資格,後於1945年10月15日在憲章上簽字。在憲章上簽字的51個國家被稱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這一天後來被聯合國定為「憲章日」。
當晚,舊金山會議舉行盛大閉幕式,中、美、蘇、英、法等10個國家的代表在會議發言,盛贊會議所取得的成果,杜魯門總統最後發表演說。歷時兩個月的舊金山制憲會議圓滿結束。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宣告成立。以後,聯合國將這一天定為「聯合國日。」
《聯合國憲章》分序言和19章,共111條。
《憲章》規定,聯合國的宗旨是維護國際和世界和平;促進各國之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和自決原則為基礎的友好關系;促進國際間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合作。為實現上述宗旨,聯合國依照下列原則行事:各會員國主權平等,互不侵犯和領土完整,不幹涉他國內政,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平共處。
《憲章》規定,聯合國設6個主要機構: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託管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大會由全體會員國組成,是聯合國主要審議機構。安理會由中、蘇、美、英、法 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組成,有權作出全體會員國都有義務接受並執行的決定。秘書長是聯合國行政首長。
《聯合國憲章》是當代國際關系史上一部劃時代的文獻,它孕育於反法西斯戰爭的艱苦年代,產生於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時刻,它的宗旨與原則符合各國人民對未來世界的和平與安全的要求。但是,實現這些宗旨和原則要比制定它們曲折、復雜而困難得多。
1946年 1月1日至2月14日,首屆聯大會議在倫敦舉行,51個創始會員國與會。大會正式建立了聯合國組織機構,決定接受美國國會的邀請,將聯合國永久性總部設在紐約。聯合國正式開始工作。
紐約曼哈頓區東河之濱,有一塊 1.8英畝屬於世界人類的「國際領土」。在這塊土地上矗立著一座39層的摩天大廈和一組壯麗的建築群,那便是聯合國總部。/世紀檔案

❻ 概括在是否參加國際聯盟的問題上,爭論雙方的基本主張和最終結果,急

國際聯盟失敗的原因有:
1.沒有武裝部隊。
2.決議需要所有會員國一致同意。
3.一些強國沒有加入:
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努力促成了國聯的成立,美國卻從未加入國聯。1919年11月19日,美國參議院拒絕接受《凡爾賽條約》,並否決加入國聯。
德國於1926年加入國聯,於1933年9月19日退出。
日本和義大利雖然為常任理事國,卻分別於1933年3月27日及1937年12月12日退出。
蘇聯於1934年9月18日加入國聯,因入侵芬蘭而於1939年12月14日遭開除會籍。
4.無力阻止國際侵略事件,如1935年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2年日本入侵中國東北,建立「偽滿洲國」。
5.缺乏常駐組織,對國際事務反應緩慢。
6.重要的成員國傾向保護自己的利益。如委任統治地制度的建立、對戰敗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重新瓜分等,加深了各國之間固有的矛盾,埋下了大國爭端的新禍根。
7.英、法兩國操控國際聯盟,推行綏靖政策,消極對待法西斯擴張。[4]

❼ 德國和蘇聯為什麼加入了國聯

國聯( League of Nations)?
蘇聯沒有加入國聯
國聯是帶有反共色彩的組織
當年刻意排除了蘇聯

聯合國(United Nations)不一樣
聯合國在羅斯福構想的時候就考慮到將蘇聯拉入其中
為的就是避免像二戰前夜那樣,蘇聯和歐洲互相猜忌,給了法西斯可乘之機,同時也是為了避免冷戰的發生(當然後來發生了很多事情……)
所以在德黑蘭會議和後來的雅爾塔會議中,英法美,甚至中國都開出各自的條件希望蘇聯加入聯合國

最開始的時候聯合國是排斥戰敗國的
但是進入六十年代後聯合國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
戰敗國也是這個時期加入聯合國的

❽ 蘇聯加入國聯參加外交的目的是什麼

在與美國建交之後,1933年12月12日,聯共(布)中央作出了關於開展爭取集體安全斗爭的決定,並同意在一定條件下參加國際聯盟。1934年9月18日,蘇聯加入國聯,並擔任國聯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表明其外交戰略已作重大調整。蘇聯外交目標在歐洲的主要打擊方向,由英法轉向德國,准備利用國聯舞台,推動集體安全體系的建立。

❾ 蘇聯何時加入的國際聯盟

國際聯盟會員國經過激烈的辯論,1934年9月19日,蘇聯的外交委員馬克辛·李維諾夫在國際聯盟大會上發表了加入國聯的演說,使蘇聯成為第59個加盟國。李維若夫在演說中代表蘇聯承認國聯的規章,並感謝法國外交部長路易斯·巴瑟對接納蘇聯加入國聯所做的各種努力。由於法國在外交方面不斷地奔走呼籲,因此在本月17日表決接納蘇聯加入國聯時,結果以38票贊成而獲通過。有3個國家(荷蘭、葡萄牙、瑞士)投反對票,4國缺席,7個國家投棄權票。

❿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德國為什麼會和蘇聯結盟

應該是二戰初期,一般都認為二戰爆發於1939年。德國與蘇聯結盟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同時為進攻蘇聯爭取時間。

閱讀全文

與德國和蘇聯為什麼加入了國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