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魯爾區提供水源的河流有哪些
為魯爾區提供水源的河流有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
祝你學習進步!
B. 魯爾區位於哪
魯爾工業區是德國,也是世界重要的工業區。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Ruhrg-ebiet)的地域界限,其面積4593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的1.3%。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7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
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現在仍在德國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魯爾工業區突出的特點是,以採煤、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重工業為核心,形成部門結構復雜、內部聯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區工業綜合體。魯爾區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工業的發展,並在大量鋼鐵、化學產品和充足電力供應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了機械製造業,特別是重型機械製造、氮肥工業、建材工業等。同時,為大量產業工人服務的輕工業,如服裝、紡織、啤酒工業等也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以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現在,魯爾區生產全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戰後在世界一些以採煤工業起家的老工業區嚴重衰退的時候,魯爾區仍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是與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不斷調整區內的經濟結構與部門結構分不開的。
魯爾區有著發展工業的優越條件。首先,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古就為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地處歐洲的交通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距共同體成員國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很近,北距共同體成員國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本國下薩克森的經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的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便於工業區間以及與歐洲共同體成員國間的貿易往來。第二,魯爾區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全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全國90%。魯爾區的煤炭煤質好,煤種全,為優質硬煤田,可煉優質焦炭的肥煤占儲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為3~18%)和硫分(為0.5%~1.5%)都低,發熱量高,其中肥煤的發熱量高達8600大卡/公斤。第三,水陸交通便利。萊茵河縱貫全區南北,從萊茵河口上溯的7000噸級海輪和8000噸的頂推船隊,可直抵杜伊斯堡港。從杜伊斯堡到荷蘭邊界的萊茵河段,年均運輸量達1億噸,並可通過河口的鹿特丹港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區內還有溝通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和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包括通往埃姆斯河下游段),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准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准貨輪。同時,魯爾區東部可利用多特蒙德—埃姆斯運河,經埃姆登港與海外聯系。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著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鐵路運輸與河運同樣發達。區內鐵路密度非常大,營運里程達9850公里,佔全國近1/5,多東西走向,從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哈根是德國最大的貨運編組站。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系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達每公里55輛。第四,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公里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這里集中了5個50萬~100萬和24個10萬~50萬人口的城市。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范圍內加工、消費。
C. 德國 法國 俄羅斯最重要的工業區 主要港口 主要河流是什麼
法國。
河流。主要河流有塞納河和羅訥河。
工業生產。法國主要工業區有:巴黎盆地和塞納河下游綜合性工業區;東北部阿爾薩斯和洛林工業區;北部工業區;羅訥河流域和地中海沿岸工業區。
馬賽,是法國最大的港口。
德國。
河流。德國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有萊茵河、易北河、威悉河、多瑙河等。
德國西北部的魯爾區是世界上重要的傳統工業區之一,是煤炭、鋼鐵、化學工業集中分布地區,西南部的薩爾工業區,煤炭儲量大,鋼鐵和機械工業發達。德國新興工業逐步向南部的慕尼黑和斯圖加特發展,慕尼黑是南部的主要工業中心,以宇航、飛機製造、微電子等工業為主。
漢堡位於易北河口區,是全國最大港口,歐洲第二大港,選船中心和商業中心。
俄羅斯。
河流、湖泊。俄羅斯境內河流和湖泊眾多。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一長河,水量居歐洲首位,在航運上具有重要意義。
俄羅斯工業主要分布於歐洲部分,有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業區和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均為以鋼鐵、機械、紡織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向東,烏拉爾工業區是以鋼鐵、機械為主的重工業區;再向東,新西伯利亞工業區,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新工業區。
聖彼得堡,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威)是太平洋沿岸海港。摩爾曼斯克為北冰洋沿岸不凍港。
D. 流經德國魯爾區的河流有哪些
它的中游也就是魯爾區有三條支流,摩澤爾河,美茵河,還有內卡河沒有樓主說的河
E. 簡述歐洲兩大河流萊茵河和多瑙河的地理位置和航運意義
西歐第一大河萊茵河,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經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德國和荷蘭,最後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長1320公里,它發源於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山,流經德國注入北海,萊茵河在歐洲是一條著名的國際河流,沿途的列支敦斯登、奧地利、法國和荷蘭都留下了它的足跡。全長1,390公里(865哩)。自1815年維也納會議以來,它已成為國際航運水道,通航長約869公里(540哩),遠至瑞士-德國邊境上的萊茵費爾登(Rheinfelden)。流域面積(包括三角洲)超過220,000平方公里(85,000平方哩)。萊茵河是德國最長的河流, 萊茵河流經德國的部分長865公里,流域面積佔德國總面積的40%,是德國的搖籃。
萊茵河全年水量充沛,自瑞士巴塞爾起,通航里程達886公里;兩岸的許多支流,通過一系列運河與多瑙河、羅訥河等水系連接,構成了一個四通八達的水運網。萊茵河所流經的是歐洲的主要工業區,人煙稠密。德國的現代化工業區魯爾就在它的支流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在魯爾河和利珀河之間,通過4條人工開鑿的運河和74個河港與萊茵河聯成一體,7000噸海輪可由此直達北海。萊茵河的航道就像公路一樣,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塊里程碑,上面標注著公里數。萊茵河不僅保證了魯爾區的工業用水,還為魯爾區提供了重要的運輸條件。正是依靠著這種便利的運輸條件,大批鐵礦砂和其他礦物原料才能源源不斷地從國外運到這里。魯爾工業區與荷蘭內河航運網之間運輸十分繁忙,每天船隻來來往往,就像大街上的車水馬龍,貨運量居世界前列。
多瑙河在歐洲僅次於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二長河,被人贊美為「藍色的多瑙河」,像一條藍色飄帶蜿蜒在歐洲大地上。它發源於德國西南部的黑林山的東坡,自西向東流經奧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摩爾多瓦、烏克蘭,在烏克蘭中南部注入黑海。它流經10個國家,是世界上幹流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支流廷伸至瑞士、波蘭、義大利、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捷克以及斯洛維尼亞、摩爾多瓦等7國,最後在羅馬尼亞東部的蘇利納注入黑海,全長2850km(1,770哩),流域面積81.7萬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6430立方米/s,多年平均徑流量2030億立方米。流域地理位置為東經8.09'~29.51', 北緯42.04'~50.11'。
多瑙河流域分布圖多瑙河幹流從河源至布拉迪斯拉發附近的匈牙利門為上游,長約965.6km(從烏爾姆至匈牙利門,長度為708km,落差334m);從匈牙利門至鐵門峽為中游,長約954km,落差94m;鐵門峽以下為下游,長約930km,落差38m。
多瑙河幹流為自由通航的國際航道。原來有些河段坡陡流急,水淺彎多。航運是多瑙河幹流開發的首要任務。在改善航運的同時開發水電。
卡特拉克塔峽谷的瀑布河段是多瑙河航運的最大障礙。汛期過峽流量通常在6000m3/s以上,水面比降達到0.54‰,最大流速達5.5m/s,船隻不能上行。枯水期河底礁石露出,尤其是瀑布河段下端鐵門峽的土爾努一塞維林附近,一塊巨大的礁石橫在河中,形成跌水,航行十分困難危險。1830年就開始對該河段進行整治,但效果很差。1878年,當時的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及奧匈帝國在柏林會議商定在鐵門河段開辟一條航道,渠道長15km,底寬60m,在最低水位時保證水深為2m,兩端修築縱向導堤,以便將低水流量集中至通航渠內。通航渠道繞開了鐵門瀑布,但工程很艱巨,直到1896年才完工並開始通航,但通航仍有困難。
除德國境內上游18級是單純發電工程外,多瑙河幹流上其餘27級都是航電結合的綜合利用工程,規定都要建雙線船閘。德奧境內上中游20級船閘;每線閘室寬24m,長230m,檻上水深2.7m,可容納11m*80m歐洲通行的駁船4艘和推輪1艘,一次過閘能力5000t。
下游鐵門水電站水頭34.5m,兩岸各建一線兩級船閘,每個閘室寬34m,長310m。鐵門2級為雙線單級船閘。加布西科福和納古馬羅斯水電站,各建雙線單級船閘。
多瑙河的貨運量1950年為973萬t,1978年增至1.12億t,增長了11.5倍。此外,德國在多瑙河上游凱爾海姆向北跨過分水嶺,建170km長的運河和一系列船閘,與萊茵河支流美因河相連,構成多瑙一美因一萊茵運河,東南至黑海,西北至北海,貫穿歐洲大陸。還擬從多瑙河中游布拉迪斯拉發向北經捷克、波蘭與易北河上游拉貝河和奧得河相連的大運河,通往波羅的海。
F. 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的一條重要河流是什麼注入什麼
流經德國魯爾工業區的一條重要河流是萊茵河,注入大西洋。
G. 流經德國魯爾區的河流是什麼河
問題一:悉尼
問題二:萊茵河.
H. 幾道地理題 !!!!急
你是高中文科生吧...
1.處於北緯40~60度大陸西岸,受西風帶控制。瀕臨大西洋,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地勢南北兩側高中間低,形成管道效應,使海洋上暖濕氣流更深入,分布更廣。
2.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終年溫和濕潤,水汽多。處於北溫帶至北寒帶,氣溫偏低。山脈廣布。
3.南北:氣溫(熱量)。東西:水汽分布與降水量。
4.處於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終年溫和濕潤,降水量平均且充足,河流水量平穩。無結冰期,航運時間長。含沙量小。兩岸經濟發達,途徑經濟發達地區,需求大,經濟腹地廣。流經地區地形平坦,水流平穩。
5.這沒學過...可能是新教材的東西吧
6.慕尼黑?法蘭克福?經濟職能
7.自己查地圖冊去...
8.處於赤道低壓帶 ,氣溫高。副熱帶高壓帶,氣候乾燥炎熱。非洲地勢平坦,海岸線平滑完整,水汽難以延伸進內陸。
9.自己對照三峽大壩的影響寫
10.重點在對稱性
11.南北緯35度之間
12.看地圖冊,這個我也記不清了
13.南非
14.尼羅河的交通航運農業價值,旅遊。
15.根據氣候分析
要自己好好學啊...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問題,多寫幾遍背下來...這都是我一年前學的...唉,一年不用早忘了,還是挺有用的。文科學的東西尤其是地理特別有用,應該多用心。
I. 魯爾區里除了魯爾河還有哪些河流
萊茵河穿過魯爾區.
德國的南部還有多瑙河,北部有易北河.
J. 德國魯爾區的交通運輸優勢主要是什麼
魯爾區是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它形成於19世紀中葉,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支流魯爾河與利珀河之間的地區,區內煤藏豐富,水陸交通運輸便利,工廠林立,城市櫛比、人口稠密,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煤炭、鋼鐵、化學、機械製造等工業,電力、石油提煉、電子、軍火等工業亦占重要地位,是以採煤、鋼鐵、機器製造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區,是德國和西歐地區乃至世界的重要工業區。魯爾區的工業是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物質基礎,戰後又在原聯邦德國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
下面,我們結合剛才的圖形,重點分析魯爾區的發展,有哪幾方面的優勢區位條件。
1.豐富的煤炭資源(板書)
魯爾區是在魯爾煤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以採煤工業起家的工業區,隨著煤炭的綜合利用,發展了煉焦、電力、煤化學等工業,進而促進了鋼鐵、化學等工業的發展。魯爾煤田儲量大、煤質好,煤種齊全,含硫低、發熱量高,開采條件好。
2.離鐵礦區較近(板書)
魯爾區鐵礦資源較為貧乏,但離法國東北部著名的鐵礦區——洛林鐵礦較近,通過便捷的交通即可運抵。後來,德國又通過便捷的水陸交通運輸,從瑞典、荷蘭等國進口鐵礦,來滿足其生產。
3.充沛的水源(板書)
魯爾區位於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淡水河流之間,加上附近的支流及人工運河,河網密布,淡水資源充足,滿足了其生產、生活的需求。
4.便捷的水陸交通(板書)
魯爾區位於歐洲中部陸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聯系了東歐與西歐、北歐與南歐地區,地理位置既優越也重要。陸上交通廣布,鐵路網稠密,從法國巴黎通往北歐和東歐的鐵路,由本區穿過。這里的高速公路已交織成網,區內任何地點距離高速公路都不超過6千米,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也由本區通過。此外,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等天然河流和四條人工運河,不僅聯成一體,而且都可通航,並能直達海洋,有著方便、廉價的水運條件,便捷的水陸交通為魯爾區原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提供了條件。其中,內河航運尤為重要,因為魯爾區所需的鐵礦石主要經荷蘭的鹿特丹港通過內河航運運入,而工業產品的輸出也主要由這條運輸線承擔。方便的陸上交通,把魯爾區與德國以及歐洲其他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
5.廣闊的市場(板書)
魯爾區既是生產中心,又是消費中心。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為魯爾區工業生產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以魯爾區為核心,方圓100千米內,是德國最大的消費核心,魯爾區生產的70%以上的煤炭和鋼鐵在此加工、消費。
總之,德國魯爾區有著諸多有利因素,再加上原有的基礎設施、科技力量等因素,在二戰後,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至70年代,德國(主要指當時的西德)的經濟實力穩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優勢地位。
課堂活動:為便於同學們的理解與掌握,我們組織學生完成下列表格,通過學生填寫表格,我們還可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掌握程度,表格中的內容,可由學生自己填寫,老師加以概括與歸納。(如下表)
區位條件 具體體現 發揮的作用
豐富的煤炭資源 硬煤儲量豐富,其中有利於工業開採的約342億噸,按目前開采量計算,大約還可以開采450年 煤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區內傳統的五大部門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離鐵礦區較近 離法國東北部的洛林鐵礦區較近 鋼鐵工業是魯爾區的主導部門
充沛的水源 區內有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埃姆舍河等多條河流 水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
便利的水陸交通 ①內河交織成網,且與海洋相通,水運便利。②有德國最稠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四通八達 區內所需鐵礦主要通過內河運入,而工業產品的運出也依賴於此。方便的陸上交通把魯爾區與德國及歐洲其他地區緊密聯系在一起
廣闊的市場 德國以及西歐發達的工業 刺激生產的規模和技術革新
承轉:我們了解了魯爾區的區位特點,那麼,根據前面所學的內容可知,在魯爾區發展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等相關工業部門較有利,事實也正如此。但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魯爾區在經歷了約一個世紀的繁榮之後,經濟開始衰落。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技術的革新等原因,使魯爾區的煤炭工業和鋼鐵工業深受影響,工業經濟明顯衰落,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魯爾區經濟衰落的主要原因。
三、魯爾區衰落的主要原因(板書)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內容,從社會的進步、技術革新,傳統工業受到挑戰等幾方面來了解魯爾工業區衰落的幾個主要原因。
同學們在看完課文後,老師及時歸納、總結,並以此為例,說說我國的傳統工業在發展過程中應避免的教訓及應借鑒的經驗。
20世紀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後,魯爾區的傳統工業開始衰落,其經濟地位逐步下降,尤其是煤炭和鋼鐵工業,這也標志著魯爾工業區的鼎盛時期已過,經濟發展需作重新調整。那麼,魯爾區從鼎盛時期走向衰落的過程,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原因:
1.生產結構單一(板書)
由上可知,魯爾區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藉助其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可從附近運入鐵礦,依據其主要的區位條件,魯爾區的工業自然就是以煤炭、鋼鐵為主,最終形成了魯爾區以煤炭工業為基礎,以鋼鐵工業為主導,並高度集中了電力、機械、化工等工業生產(如課本圖5.33),即魯爾區形成了煤炭、鋼鐵、電力、機械、化工五大傳統工業部門,其中煤炭和鋼鐵工業是全區經濟的基礎。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則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