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學社會主義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什麼
德國古典哲學是以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為代表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導的科學社會主義批判了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並且進一步加以改造,創建了唯物主義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觀點,吸取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創建了辯證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把辯證唯物主義應用於社會歷史的研究,創建了歷史唯物主義,從而完成哲學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Ⅱ 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果是黑格爾的什麼和費爾巴哈的什麼
德國古典哲學的最高成果是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Ⅲ 德國古典哲學的一般特徵是什麼
在哲學史上,通常把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中期的德國哲學稱為德國古典哲學。這里的「古典」(claLssic)主要指的是一種風格,正如18世紀在歐洲流行的巴羅克建築風格也被稱為古典風格一樣。建築藝術上的古典風格的特點是恢弘而典雅,富麗堂皇的結構配以精雕細琢的裝飾。這一風格也是德國古典哲學的整體形象。這一時期的德國哲學家建立了一個個宏偉的哲學體系,包含著眾多的細致的分析、周密的概念、復雜的論辯和宏大的話語。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德國古典哲學的特點,這句話就是:它是德國民族精神和啟蒙時代精神的精華。雖然現在人們普遍承認哲學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華,但並非歷來如此;只是在經歷了德國古典哲學的階段之後,這樣的判斷才普遍被人們所接受。這是因為,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哲學像德國古典哲學那樣充分地展示了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德國古典哲學首先是德意志民族的。德國哲學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中世紀的大阿爾伯特、艾克哈特和庫薩的尼古拉那裡,萊布尼茨被認為是近代第一個德國哲學家;但是,他們使用拉丁文這一當時國際通用的語言寫作(萊布尼茨還用法文),並未能表達出德國人思維的特殊性。沃爾夫是第一個用德文寫作的哲學家,但他表達的思想內容屬於經院哲學,也不是德國特有的。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並不是因為這些哲學家不是德國人,而是因為當時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德國民族精神。作為一個民族國家,德國的形成比英國和法國晚得多。由此不難理解,為什麼反映德國民族精神的哲學會在英國的經驗論和歐陸唯理論之後姍姍來遲。
德國古典哲學不僅僅是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它在哲學史上具有超越時空的理論價值,這就是集大成的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學對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總結,黑格爾對以往的哲學體系的總結,都標志著西方哲學一次大飛躍。德國古典哲學達到西方哲學史上的高峰,它固然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但站在上面向後看去,又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德國古典哲學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一方面與德國民族追求綜合統一的精神氣質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哲學史研究積累的成果。到19世紀時,西方哲學史研究積累了大量的有價值的史料,但只是在德國古典哲學家按照一定的邏輯線索,在一定的理論體系中,對這些哲學史料做出選擇和綜合,哲學史研究才真正成為一門科學。黑格爾的《哲學史講演錄》可以說是第一部科學的哲學史著作;這里所說的科學,指史論結合這樣一種科學的方法。人們可以不同意黑格爾的體系和方法,也可以不贊成他對以前哲學家的評價,但卻不能不採用他所主張的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來撰寫哲學史。在此意義上,本書是德國古典哲學開創的哲學史觀的一個結果,這也是為什麼本書要以德國古典哲學為終結點的一個原因。
Ⅳ 什麼是古典哲學
德國古典哲學廣泛吸收了以前哲學家們的思想成果,對它有直接影響的主要是:以R.笛卡爾和B.斯賓諾莎為代表的理性主義學派、17~18世紀英法經驗主義學派和啟蒙運動學派、德國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和以 G.E.萊辛為首的啟蒙運動學派。德國古典哲學家們在總結前人哲學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並探討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學問題,把哲學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但是 ,德國古典哲學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學派。在哲學基本問題上,康德是二元論者,費希特是主觀唯心主義者(另有一種意見認為費希特後來已傾向於客觀唯心主義),謝林和黑格爾是客觀唯心主義者,費爾巴哈則是堅定的唯物主義者。然而德國古典哲學又有其內在的首尾一貫的發展規律,康德開始了德國哲學的革命,經過費希特和謝林的努力,最後由黑格爾集德國唯心主義之大成,完成了包羅萬象的哲學體系。到了費爾巴哈,德國哲學開始向另一個方向發展。費爾巴哈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進行了批判和清算,重新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權威,但同時也充分暴露出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表明它在原有的基礎上已不可能繼續前進了。這樣,德國古典哲學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宣告終結。
主要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產生前,辯證法在德國古典哲學中得到了最詳盡而全面的探究,雖然這種辯證法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
Ⅳ 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家提出了什麼思想
德國古典哲學最為重要的哲學家有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
創始人:康德
形而上學(指哲學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著有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道德形而上學》)、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星雲說(關於太陽系起源於原始星雲的各種假說的總稱)的創始人之一、不可知論(一種唯心主義的認識論,認為除了感覺或現象之外,世界本身是無法認識的。它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認社會實踐的作用。)、古典美學
費希特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著作有《自然法學基礎》、《試評一切天啟》等
費希特往往被認為是連接康德和黑格爾兩人哲學間的過渡人物。近些年來,由於學者們注意到他對自我意識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認識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爾和康德一樣,對於主觀性和意識的問題激發了他的許多哲學思考。費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學,他被一些人認為是德國國家主義之父。
黑格爾
辯證法、客觀唯心主義、《美學》、《小邏輯》、《精神現象學》
黑格爾把絕對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絕對精神並不是超越於世界之上的東西,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精神現象都是它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表現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發展、永恆的生命過程,就是絕對精神本身。黑格爾哲學的任務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過自然、社會和思維體現出來的絕對精神,揭示它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實際上是在探討思維與存在的辯證關系,在唯心主義基礎上揭示二者的辯證同一。
費爾巴哈
費爾巴哈是德國舊唯物主義哲學家。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肯定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他的唯物主義依然是形而上學的,社會歷史觀是唯心主義的。
Ⅵ 關於德國古典哲學具體是什麼
德國古典哲學發端於康德,說起康德它是西方哲學的發展的承上啟下的一大哲學家,一說康德就是他的「三大批判」,尤以《純粹理性批判》最為著名和最為重要,作為古典哲學認識論的開創者,康德解決了一直困擾糾纏於哲學界的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矛盾,自康德以後叔本華謝林費希特等哲學家將古典哲學進一步發展,一直到黑格爾達到巔峰為止。
Ⅶ 俞吾金 究竟什麼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德國古典哲學的當代理解可從兩個維度入手,一是空間的維度,另一是時間的維度.
從空間的維度講,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思考德國古典哲學:其一,作為知識體系的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是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及費爾巴哈等思想家對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的客觀世界、社會生活、思想意識中普遍性問題的邏輯認知和理性整合,也是他們將古代至當下生活的時代所面對並為他們所重視的文化景觀、歷史事件、科學知識、特別是哲學文化思想遺產的梳理和反思.新康德主義思想家李凱爾特曾指出,人類有兩種科學:一種科學是關於客觀自然的科學,稱為自然科學;還有一種是關於人類生活與人類文化的科學,叫文化科學.德國古典哲學屬於後一種科學.它不僅表明德國古典哲學是對世界的一種描述、表達和判斷,具有某種反映世界的意識真實性.而且,它可通過公共教育活動、公共文化傳播活動、社會公共運行、生產勞動、公共道德實踐以及其他公共活動為人們所接受和認同,最終影響人們的生活行為和思想行為.因此做為科學的德國古典哲學又具有知識的客觀性.其二,作為歷史具體境遇中的意識價值評估體系的德國古典哲學.德國古典哲學也可以視為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人在其各自的歷史境遇和文化生活中對於所面對的人類歷史、自身所處的社會生活和所思想著的文化意義的領悟、思考、檢視和評估.在這個層面上,德國古典哲學具有價值的合理性.哈貝馬斯說,合理性指意見或行為的可論證性.德國古典哲學是一種思想行為,它的有效性的最重要方面就在於必須而且是現實地被所有與之照面的人所論證、評論,它本身的生命力就居於被他人論證、評論的閱讀與思考過程之中.其三,作為當下文化場景中的一種文化視域,德國古典哲學既可以被視為當代正在參與思想生活的精神資源,又可以被理解為當下值得堅守的或反思的亦或批判的闡釋立場、文化智慧和文化價值,而這正是它在現世還有存在合法性的依據.
從時間維度上講,要思考德國古典哲學在思想史當中與各種社會事件和思想事件的內在關系.只有這樣,才能顯現出它的「澄明」,發現它的底蘊,找到它的運行機制,窺見它與當代文化場景的結構關系和相互之間的功能互動.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實現對德國古典哲學理解的轉換.這其中涉及到以下一些問題,包括:德國古典哲學與德意志民族文化、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新教改宗、近代市民社會、法國大革命等等的關系問題.這些問題曾被多次解釋,但卻至今未能澄明地敞開,甚至對德國古典哲學的一些根深蒂固的誤讀、誤解就來自於這些解釋之中.
德國古典哲學的當代理解,需要在不同的層面上根據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選擇不同的方法與路徑.就具體的學術研究而言,應倡導文本研究、文獻研究、文化研究三位一體的研究方法和路徑.長期以來,國內學者或囿於外語水平偏低、或由於國際交流不夠、或不能擺脫傳統的研究理路,結果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研究上,我們至今未能有自己的當代理解.無論是應對全球化國際學術場景的挑戰,還是適用國內有中國特色的學術建設的需要,都應當改進這種境況,從而為更有效地研究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發展、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系等重大理論問題提供學術基礎.
德國古典主義哲學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和費爾巴哈.
德國古典哲學是西方哲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它經歷了從唯心主 義到唯物主義兩個發展階段.康德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創 始人,他建立了實質上是先驗唯心主義的調和矛盾的哲 學體系和不可知論.費希特從唯心主義立場上繼承和批 判了康德,建立了徹底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謝林改造了 費希特的主觀唯心主義,建立了客觀唯心主義的同一哲 學」≮格爾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 繼承前輩哲學家的基礎上,創建了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 體系.費爾巴哈從人本主義出發,批判了宗教神學和黑格 爾的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地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建立 了人本學唯物主義.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最大成就 是唯心主義辯證法.康德肯定了人的心理結構和知性范 疇的意義,看到了認識主體的能動作用,揭示了理性思維 產生矛盾的必然性.費希特揭示了自我」與非我」、主體 與客體的辯證關系.他在自我」既是認識的主體又是行 動的主體的規定中,抽象地闡述了精神的能動作用,以及 理論和實踐的辯證統一.謝林更明確地敘述了自我」與 非我」、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關系,為黑格爾辯證法的 產生作了更為直接的思想准備≮格爾系統地發揮了康 德、費希特和謝林哲學中的認識論和辯證法思想,全面闡 述了辯證法的主要內容,並把它提升為客觀真理和普遍 規律≮格爾把發展的觀念應用於人類社會,揭示了某些 歷史辯證法,從而在他的哲學中包含了許多歷史唯物主 義思想的萌芽.但是,德國古典哲學中的認識論和辯證法 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義基礎上的,因而是不科學、不徹 底的.這種體系和方法的深刻矛盾,是德國資產階級既要 求革命又害怕實際斗爭,既反對封建主義又向封建勢力 妥協的階級性格的反映.德國古典哲學從康德到黑格爾 和費爾巴哈的發展是一個合乎邏輯的過程,也是德國當 時社會關系的必然產物;它為德國1848年資產階級政治 革命作了先導.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德國古典 哲學,尤其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批 判地繼承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 義的基本內核」,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德國古典哲學 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
Ⅷ 馬克思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各有什麼特點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是一個相對真理。
2.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及其代表人物:費爾巴哈的辯證法,黑格爾的唯物論。
3.描述兩者關系。a.(聯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和唯物論。b.(區別)它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第一次歷史性的將唯物論與辯證法有機結合,而不是簡單相加,因此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第一次將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歷史唯心主義予以修正,避開了前人在研究歷史發展的決定問題時常陷入的唯心主義陷阱。
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對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批判性繼承。(注意,這里一定要用批判性繼承,而不能用二樓那位朋友的選擇性繼承,因為新教材和新版本的馬哲都改成批判性的了,這也是否定之否定關里的遣詞)
備註:在論述兩者關系的這類哲學題目中,一定要對對比對象進行概念闡述,既(是什麼)。
然後闡述關系的時候,必須就概念的區別與聯系進行闡述,注意,是區別與聯系兩個方面,這兩方面都闡述清楚才是對關系的正確闡述,要不在改卷時,肯定被扣分,而且會比較重~希望能幫到樓主
Ⅸ 德國古典哲學的內容
1.《純粹理性批判》:整個西方哲學史上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著作之一,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向和進程
哲學中的「哥白尼革命」,康德的「第一批判」。
哲學乃一切哲學的知識之體系。吾人若以哲學指評衡「一切哲學化企圖」之原型而言,又若此種原型為評衡各種主觀的哲學(此種哲學之結構,往往分歧繁復而易於改變)之用,則此種哲學必須視為客觀的哲學。
彼等乃知理性之所能洞察者,僅限於理性按其自身之計劃所產生之事物,又知理性不容其自身機械的為自然所支配,必以依據固定法則之判斷原理指示其進行途徑,而強抑自然以答復理性自身所規定之問題。
本書是康德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
本書的根本思想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 從而確定理性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
2.《實踐理性批判》:《 純粹理性批判》的歸宿和目的,康德被譽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
康德是我們民族的摩西,帶領我們走出了埃及的頹敗,進入了自由而孤獨的沙漠,他從神的山巔上帶來了生機勃勃的法規。
——荷爾德林
概念只要與對象發生關系,不論對於這些對象的知識是否可能,它們都擁有自己的領地,這個領地僅僅是依照它們的客體所具有的對我們一般認識能力的關系來規定的。
我們全部認識能力有兩個領地,即自然概念的領地和自由概念的領地;因為認識能力是通過這兩者而先天地立法的。現在,哲學也據此而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
《實踐理性批判》出版於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全書包括「純粹實踐理性的原理論」和「純粹實踐理性的方法論」兩大部分。該書的重要理論意義在於,它把人的主體性問題突出出來,強調了人格的尊嚴與崇高,表現了強烈的人本主義精神。
3.《判斷力批判》: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之作
它對費希特、席勒、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等人,乃至整個歐洲和後世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我們有一單純的審美判斷力的機能,無概念地對諸形式來下評判,並且在這種單純評判上發現一種愉快,我們同時使它成為每一個人的例則,這種判斷並且不是建基於一個利益興趣,也不導致這樣一利益興趣。
另一方面我們也有一種知性判斷力的機能,對於實踐格律的單純諸形式規定一種先驗的愉快,我們使它對每個人成為規律,我們的判斷力也不是建基於一個利益興趣,卻仍然導引出這一利益興趣。
此書分《審美判斷力批判》與《目的的判斷力批判》兩部分。前一部分,重點分析美和崇高兩個范疇。後一部分則從審美判斷力的「主觀合目的性」轉向對自然界有機體組織的「客觀合目的性」的探討,辯證地表述了康德自己的自然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