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喀秋莎火箭炮兇猛無比,為何二戰中的德軍不進行仿製
喀秋莎火箭炮全名叫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俄語:Катюша,俄文羅馬化為Katyusha),這款是火箭炮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登場,由蘇聯製造,並且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喀秋莎火箭炮讓很多國家聞風喪膽,至今還沒有完全退役出俄羅斯的軍事舞台。
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德軍也曾經多次遭到喀秋莎火箭炮的襲擊,當時的德軍剛剛佔領奧爾沙,後方的物資也緊急運送到前線,但是也就幾十秒的時間,猛烈的炮火轟炸了這一片區域的各個角落,然後轟炸就停止,再也沒有炮彈打過來,倖存下來的德國士兵感覺到非常的後怕和恐慌。德軍並不是沒有火箭炮,只是德軍的火箭炮做工更精細,防護效果非常好,精準度遠大於蘇聯火箭炮,由於對精準度的追求,所以威力和射程不如喀秋莎火箭炮,製造難度也比喀秋莎火箭炮大,而並非沒有,再加上蘇聯對喀秋莎火箭炮保護的非常好,很難被德軍發現,更別提仿製了。
2.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
「當敵人的火箭彈炸響在陣地上時,許多戰友因為無法忍受刺耳的轟鳴聲,竟然精神失常了……」一名被俘的德軍士兵如是說道。而這款讓德軍士兵痛恨且退避三舍的武器,就是喀秋莎(Katyusha)。那麼,為何一款搭載在卡車上的移動火箭發射車,能在戰場上如此招『仇恨』,並成為納粹德國士兵揮之不去的夢魘呢?其實,其實,有以下四點。
▲德軍的42式火箭發射車彩繪。比起喀秋莎,產量少,射程有限的它並未能給德軍帶來最終勝利。
3. 德軍用什麼武器對付喀秋莎
德軍只能用火炮「壓制」喀秋莎,因為火力密度完全不在一個檔次上,只能進行象徵性的反擊,而由於喀秋莎的運載平台是卡車,機動性好,易於隱蔽使其戰場生存能力極大提高,因此,除了轟炸機,德軍對其無可奈何,而喀秋莎出現的戰爭後期,德軍空軍已經無力支援陸軍了,結果你懂的
4. 在二戰期間,為何德軍如此恐懼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一首二戰時期蘇聯著名歌曲。歌曲描述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對離開故鄉前去保衛邊疆的情人的思念。在戰爭時期廣為流傳,以其朴實、簡潔的節奏,慰藉著那些在戰爭中勇往直前的戰士。喀秋莎也寄託著戰士們對愛人的思念,正如《喀秋莎》中唱到:“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漂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
5. 二戰中為何德軍如此恐懼喀秋莎火箭炮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聲好像明媚的春光」這首名曲《喀秋莎》是大家耳熟能詳,而能將一首愛情歌曲唱出血與火的味道,也只有蘇聯這個一路從硝煙中走出的國家了。當然今天咱們不談論歌曲,而是講講與這首歌曲同名的一款武器,蘇聯二戰時期生產的戰爭利器「喀秋莎火箭炮」。
到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上萬門火箭炮,就像當年庫利克元帥想的一樣,喀秋莎火箭炮真的取代了傳統火炮的地位,成為蘇聯紅軍炮兵中最重要的部分。看到喀秋莎火箭炮的出色表現,二戰中英、美、德等國都進行了火箭炮的研發和裝備;二戰後法國、義大利、以色列、西班牙等國也以喀秋莎火箭炮為模板,研製出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火箭炮,不過蘇聯一直引領著火箭炮的發展方向。
蘇聯在沒有任何參考、沒有任何借鑒的情況下,投入人力、物力去研究各種火箭裝置,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製出了性能卓越的喀秋莎火箭炮,這證明了一個道理,武器研發沒有捷徑可走,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任何一款優秀武器的背後都是無數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這些人都是強國背後的無名英雄。
6. 蘇聯的喀秋莎在二戰中非常好,德國有類似的東西嗎
當然有,德國的火箭炮一般以營為單位,開始是拖拽式火箭炮,後來加裝到251型半履帶車上。德國的火箭炮口徑大但數量少,在庫爾斯克戰役中發揮了作用。另外喀秋莎的威力一般,其巨大的數量可以全面覆蓋德軍的陣地,對暴露的目標殺傷大,但陣地還是需要榴彈炮的精確打擊才行,喀秋莎的準度是極差的。
德軍對火箭炮的使用很久的一段時間都處於試驗階段,對火箭炮的使用曾經很片面。本來火箭炮不受重視,數量又不多,到了後期編制不全,裝備不足導致火箭炮營一直無法發揮最大威力。
7. 二戰時德國士兵為什麼這么害怕喀秋莎火箭炮的這種武器真的好強大嗎
這種打擊是毀滅性的,尤其是大兵團作戰時大規模使用。炮的優勢就是具有震懾作用,想想被打得支離破碎的身體,想想血肉橫飛的場面,即使被亂槍打死三五次也好過被炸成兩節吧?
8. 喀秋莎火箭炮為何會成為二戰德軍的噩夢有什麼厲害之處
二戰時期,蘇聯的喀秋莎是出了名的大殺器,諸多奮戰在一線的德國步兵對她聞風喪膽,是幫助同盟軍獲勝的重要武器之一。那麼,為何一款搭載在卡車上的移動火箭發射車,能在戰場上如此招『仇恨』,並成為納粹德國士兵揮之不去的夢魘呢?
第三點,難以仿造。雖然德軍也搞過同種類型的火箭發射車,但是比起喀秋莎,德軍的火箭發射車多為6-10管,火箭彈口徑雖然大,但射程遠不如喀秋莎。同時,在空中射擊時軌跡明顯,很容易被航空器追蹤到,生存堪憂。而直至二戰結束,德軍也未能仿造出與蘇軍類似的火箭發射架。經過以上介紹,你了解了喀秋莎的厲害之處嗎?
9. 「喀秋莎」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它究竟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是1933年於蘇聯研製成功的火箭炮。又稱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志“k”字。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喀秋莎還是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被廣泛傳唱。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銘名為“喀秋莎”。
10. 到底為什麼德軍會如此恐懼喀秋莎火箭炮呢
喀秋莎火箭炮又被德軍戲稱為“斯大林的管風琴”,雖然這兩個名字聽起來人畜無害,但事實上喀秋莎火箭炮一直都是戰場上bug一般的存在。我們只需要看看這款武器的火力概況就可以知道德軍為何如此恐懼喀秋莎:每輛喀秋莎發射車總共有8條發射軌道,每條軌道上可以容納2枚火箭彈,最大射程可達8.5千米,可單發可連射亦可齊射,並且一次齊射僅需7-10秒。在如此霸道的火力面前,恐怕任何人都會心生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