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二戰如何維持經濟

德國二戰如何維持經濟

發布時間:2022-01-17 15:21:08

『壹』 二戰後德國經濟為什麼恢復的那麼快

二戰一結束,美國對西歐就開戰了"馬歇爾計劃",給德國輸入了大量資金以扶持其經濟尤其是工業的發展。
戰前德國就是一個發達工業國家,從技術到管理都不會因為房子被毀了而消失。
德國的初級、中級和高等教育在歐洲一直處於領先水平,大量的人口都是高素質的勞動力。
德國就因為這樣有了資金基礎、有高素質的勞動力、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管理水平、有當時很多項人類最先進的工業技術為基礎,所以恢復經濟很快。.

『貳』 第二次世界大戰怎麼影響德國的經濟

二戰之後,德國的工業基本完蛋了,主要工業設施都是盟國的重點打擊對象,基本都成了一片廢墟,東部更慘,毛子所過之地能拆的全部拆走了

各大工業城市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按照當時盟軍的估算,清理柏林的廢墟至少需要50年的時間,以至於丘吉爾在回憶錄中寫道「看到這一切,讓勝利者的心情盪然無存」

而且由於東德、西德被分開,原先的工業配套體系更是被一分為二(比如以光學儀器聞名的蔡司)
可以說德國經濟毀於一旦

戰後所說的西德奇跡,是指50年代,美英等從其在德國和歐洲的長遠利益考慮,千方百計盡快把西德納入西方營壘。它們首先採取了減少戰爭賠償和停止拆遷工業設備的措施,同時實行了對西德進行「救濟」和「援助」的計劃,繼而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方面不斷開放綠燈,為西德的自我發展提供有利條件。1949年底,西德成為歐洲經合組織、歐洲委員會和魯爾國際管理機構的成員。1950年,根據北約決定,西德要承擔保衛歐洲的任務。1951年,西德加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同年,美、英、法宣布結束對德戰爭狀態。1955年,西德正式加入北約和西歐聯盟。
1958年,西德成為歐共體成員國,等等。
到50年代末,西德實現了三大轉變,即由昔日的敵對國向西方政治盟友的轉變;由非主權國家向主權國家的轉變;由戰爭賠償國向西方市場重要合作者和競爭對手的轉變。這些轉變不僅對西德50年代經濟發展,而且對以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影響。

德國也.實行適應當時國情的經濟管理體制。50年代是西德實行社會市場經濟的准備和試驗階段。在這一階段,西德根據本國國情在處理國家與市場關系方面作了重要探索和嘗試。首先,在國民經濟恢復期間,為防止經濟無序發展,並為經濟發展創造基礎條件,對涉及國計民生具有戰略意義的經濟部門實行國有化或國家控股、參股的做法。鐵路、公路、航空、郵電、港口等基礎設施部門,因規模大、見效慢、盈利小,均由國家經營管理,屬國有企業。50年代,大約60%的電力生產,96%的電網和煤氣生產掌握在國家手中。此外國家對民營企業提供大量貸款和扶植

結果在50年代末,德國經濟迅速復甦

『叄』 二戰德國經濟

當時世界的生產總值是美國37%,德國14%,英國12%,法國10%,德國是個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尤其是戰爭必須的煤和鐵,儲量是非常豐富的,品質也很好。
德國地處中歐平原,土地平坦,適合發展農業。
德國的人口基數還是相當不錯的,由於工業時代經濟發展比較快,人口增長也快,二戰前它的人口比法國和英國這些傳統歐洲強國都要多。而且由於德國很早以前就強調了教育,它的全民教育水平相當高,因此其勞動力的素質也是歐洲最高的。
德國在歐洲工業國里,起步最晚,因此擁有了後發優勢,它使用的技術一般都是最先進的,尤其在二戰前,德國靠大量外國貸款興建的工廠,技術水平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效率很高。
德國處在歐洲中心,連接東歐,南歐和西歐,而且由於長期面對兩面作戰威脅,它的國內交通體系極其發達,再加上德國二戰前興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國內還有水運可利用,因此它的運輸條件非常好。
德國是歐洲最早實行總體戰的國家,其國家建設在平時就考慮到了戰時需求,對全民動員和戰時經濟的把握也是歐洲最好的,當然,它還是不如社會主義的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在動員效率和動員速度上的優勢無可比擬,盡管德國的戰時經濟和社會主義在某些程度上有一致性。
最後,由於以上的一些原因,德國的工業底子很好,它當時是歐洲第二大工業國(第一還是蘇聯,但是優勢不大,如果算人均那還是德國厲害些),世界第三大工業國(第一當然是美國,優勢極大),而工業能力才是決定一國戰爭潛力的主要因素。
首先德國是歐洲的後起之秀,工業基礎和技術力量雄厚,國力軍力和法國基本相當。雖然一戰後衰弱的很厲害,但是底子好,如果底子差的話就是有錢想在短短二十年起來也難。

再就是德國的經濟是歐洲國家裡恢復最快的。中國人因為ZF導向的原因一提經濟就是GDP,甚至連清朝GDP世界第幾都喊出來了。GDP(國內生產總值)是近幾十年才搞出來的東西。當時類似的概念是GNP(國民生產總值),德國超過了英法,排在美國之後。衡量經濟的指標還有很多,比如失業率,對外貿易也是非常重要的指標。德國的資源算是比較缺乏的,對外貿易,工業產值的增長是物資的重要保證。

還有一個方面,就是德國的經濟雖然強勁增長,但由於經濟政策是為了侵略擴張服務的,德國的經濟是畸形的經濟,ZF拉動經濟的最大需求就是軍工。到了戰爭爆發時,德國的軍費支出是財政收入的一半,非常驚人。當然犧牲就是麵包了。同樣經濟實力檔次的國家,軍費的多少對於軍事實力也可以有較顯著的影響。再看法國人,軍費花的少還有一半修了馬奇諾。

此外,發動戰爭擴大領土和人口,可以掠奪資源(包括人口)以戰養戰。德國的人口約7千萬,這個數字不小。 但中歐西歐的資源比較有限,北歐也就是鐵礦。德國的資源和人口經不起長期大規模戰爭的消耗,這確實是個弱點。

『肆』 二戰前,德國瀕臨破產,希特勒是靠什麼資本來振興德國經濟的

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稅收、擴大國債和實行通貨膨脹
2.大規模的軍事采購和訂貨
3.剝奪猶太人資本
4.強制卡特爾化
5. 淘汰中小企業,擴大壟斷組織

6.政府全面干預國民經濟,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
7.一方面加強和擴大國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將國有財產轉到私人壟斷資本手中
8.擴大對外貿易
9.興辦公共工程
延伸
貨幣新經濟政策
1.拒絕接受國外借款,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
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
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
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
社會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
2.擴大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使工人享有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遊。
3.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

『伍』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怎麼樣

德國的經濟狀況,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樂觀。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德國工業有一個非常困難的局面。資金普遍短缺,導致了市場的停滯。該生產由於缺乏需求大幅下滑。失業人數非常高。

主要是因為,為戰爭努力在高賠償,一開始它已對德國施加的凡爾賽和約更困難,年輕的魏瑪民主的一個機會,通過政治行動促進經濟事件,並作為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政策提供一個穩定的基礎。

只有在1932年他們公布了德國賠償高達3億美元,但從未支付。於是1923年11月在德國推出的貨幣 地產抵押馬克又稱為地租馬克,用以遏制當時的惡性通貨膨脹。

它取代了因通貨膨脹而一文不值的紙馬克 但只是作為暫時貨幣,不久後被國家馬克取代。馬克與美元掛鉤,以4.2馬克對1美元;馬克對紙馬克則是一對一兆。並限制其購買力顯著。

貨幣改革是為德國貨幣整合的重要一步,但他們也有對德國人口的大部份財務狀況造成嚴重影響。

『陸』 二戰後,德國採取什麼方式來應對經濟危機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二戰後德國被一分為二
西德歸美國
東德歸蘇聯。
德國人沒有自主政治權力。
所以說德國的戰後經濟危機
德國人根本沒有採取任何方式。而是美國人和蘇聯人在採取方式。
具體美國人和蘇聯人採取了什麼方式,請你把我採取為最佳答案後,你再重新提問,我會告訴你的

『柒』 德國二戰後為何經濟發展那麼快

網上搜索拷貝而來。
二戰後戰敗的德國不僅面臨著因戰爭遭受的嚴重經濟衰敗局面,而且因美蘇冷戰而導致德國分裂為兩個國家,致使統一的經濟被割裂。但戰後,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並在20世紀60年代初,經濟發展再次超過英法。聯邦德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又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二、經濟發展的影響

1、對世界經濟格局的影響。以聯邦德國為代表的西歐經濟的發展,開始改變了戰後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使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開始走向多極化。

2、對世界政治格局的影響。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發展,西歐經濟在很多領域已經趕上或超過美國,不願意受美國控制和操縱,開始為提高自己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努力。希望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希望與美國建立平等的夥伴關系,開始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促使國際政治格局向多極化發展。

3、有利於加強歐洲一體化的進程。聯邦德國從歷史中吸取教訓,認為只有聯合的歐洲才能發展,所以從建立歐洲煤鋼聯營,到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德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德國經濟的發展趕超英法後,德國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迫使英國組織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破產,使英國於1973年正式加入歐洲共同體,從而加強了歐洲的團結和促進歐洲一體化進程的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vse.com/eca/unvisity/zxxzt/20070523/zt/gz/ls/49.htm

『捌』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恢復國力和經濟的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玖』 二戰時德國的經濟狀況如何

希特勒把新官上任「三把火」中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失業現象。上台後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台發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在納粹當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國失業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這樣對比一下,納粹黨宣傳自己「創造了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還真不全是在自吹自擂。
希特勒上任後的第二把火,燒向了德國幾乎陷於停頓的經濟狀態,宣稱要盡快讓德國經濟發動機高速並持續地運轉起來。從1932年到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這些實在的數據表明:納粹當局的確在不長的時間里,創造了德國經濟復興的奇跡。
希特勒對內燒的第三把火,是重建社會保障體系、落實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上台後大力推選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在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的同時,還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納粹的屬下工會勞動陣線,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僅1937年1年內,全德就約有1000萬工人享受到了這項福利。
如果說希特勒上任後對內燒的「三把火」,讓除了猶太人之外的大多數普通德國人得到了實惠,因而在政治上支持擁戴納粹當局的話,希特勒對外也燒的「三把火」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大國。這讓德國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大大增強,更加堅定地支持希特勒和納粹黨。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一把火是秘密重整軍備。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就使德國的空軍力量超過英國,陸軍力量也超過法國。
對外希特勒燒的第二把火,是收復失地和和平擴張。根據1919年6月28日簽訂的凡爾賽和約,戰敗的德國一共喪失了擁有7325000人口的73485平方公里的國土,萊茵河地區則被「凡爾賽和約」和「洛迦諾公約」明確規定為「非軍事地帶」。希特勒上台後,經過一番折沖,不僅收回了薩爾地區、派兵佔領了萊茵非軍事區,而且在1938年3月讓奧地利「回歸」德國後,又把有350萬人口的捷克蘇台德地區納入了德國版圖。
希特勒對外燒的第三把火,則是通過舉辦1936年柏林奧運會,以最隆重的儀式,在德國人面前向全世界宣告了德國的重新崛起。希特勒親自擔任柏林奧委會大會總裁。他下令用16噸銅鑄了一座奧林匹克巨鍾,建築了一座高達70米的希特勒鍾塔,建了一座能容納10萬人的運動場,建了一個可容納2萬名觀眾的游泳池,並修建了比美國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村,1936年8月1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第11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式上,希特勒宣布開幕。會場上飄揚著納粹旗幟,德國運動員通過主席台時,行納粹禮,高呼「萬歲---希特勒!」德國第一次通過電視播放了奧運會比賽盛況。在這次奧運會上,德國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拿了世界第一。通過舉辦奧運會,希特勒為自己塑造了一個和平英武的政治家形象。
希特勒上任後的內外「三把火」,燒得如此漂亮,表明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的確曾經取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德國人當然有理由為身邊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就而自豪。特別是希特勒個人生活方式又如此地簡朴,是個素食者,不喝酒、不抽煙更不鬧緋聞,讓不少德國人感動得簡直要用高尚純潔來形容元首了。至少到1939年,在大多數德國人眼裡,希特勒已經是仁慈有為的統治者,甚至可以說是德國的大救星了。
這是德國戰爭前的准備工作,而開戰後,尤其是1944年之後的德國。經濟幾乎崩潰,勞動力大多死在戰場上。整個國家逼近崩潰的邊緣。當時的德國人幾乎是靠精神存活著。

『拾』 二戰前後德國高速發展的經濟靠什麼來維持

重整軍備,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而美國在不斷注入資本為德國助推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二戰如何維持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3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1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8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3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7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57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20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5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4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55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68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98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18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5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