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虎式坦克型號
嚴格說,虎式坦克主要分「虎I」和「虎II(即虎王)型號。
「虎I」只有兩種正式的型號——E型和H型,但在生產過程中,改進始終在進行。
早期生產的型號炮塔上的射擊窗在中期生產的型號中改為了逃生艙口(也可用來上載彈葯);早期型炮手的兩個視窗的窗蓋的裝甲在中期生產時得到了加強,在後期又改為了一個;早期的兩個前燈在後期只剩了一個。後期生產的「虎I」的發動機也更換了。「虎I」裝備了兩種履帶:窄履帶,用於運輸;寬履帶,用於戰場。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運輸,加快裝卸速度,還生產了它專用的列車。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5輛。「虎I」最終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
㈡ 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分為哪幾種型號
1、虎式坦克按裝備時間及工藝改進程度分成極初期型、初期型、中期型、後期型。
虎式坦克還有個表弟——波爾舍(保時捷)虎,代號VK4501P,雖然裝備數量極少,只有兩輛參加了東線的戰斗,7、8輛改成了維修虎、撞擊虎等輔助車輛,91輛原波爾舍老虎車體改成了費迪南坦克殲擊車。
2、後續還有虎II式(虎王),但虎王從設計理念及戰術思路已經不在虎式坦克一個體系了。根據炮塔的不同,虎王還分為亨舍爾、波爾舍(保時捷)兩種
3、二戰豹式坦克按裝備的時間分為D型(詳細還可以劃分為D1/D型、D2型)、A型、G型,未正式生產的還有F型、豹II兩個末日科技。豹D、A、G三種型號的劃分比較清晰,豹D型最早裝備部隊,首次參戰庫爾斯克戰役 ,暴露了不少問題。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吸取教訓開始製造A型豹式坦克,一直生產到1944年6月。豹G從1944年3月開始生產,在3種型號中G型是生產數量最多的。
豹F——戰爭結束時,有20-23輛黑豹F的底盤和炮塔扔在工廠,雖然技術開發已經完成,但由於缺乏如測距儀、瞄準具等關鍵性的部件,一直沒有一輛完整的豹F出現。柏林戰役期間,德國人將黑豹G型炮塔裝到現有F型的底盤上,投入了柏林地區的防禦作戰。
豹II——豹Ⅱ以通用化的概念出世,與E系列符合,所以「豹Ⅱ」一般不歸於「豹式」系列,而歸於「二期豹式」系列(與E-50同級),豹Ⅱ最後被放棄,只有幾個廠家聯合自費將研究繼續下去。沒有任何參戰記錄,只有一輛「豹Ⅱ」的原型底盤被美軍繳獲。
㈢ 二戰時德國豹式坦克和虎式坦克有何區別
豹式是虎式的改進型。虎式火力猛,但機動性差。德國為挽救這一缺陷又研發豹式,但機動性性能仍不佳。但的確是二戰出色的坦克之一。虎王是二戰末期為取代虎式而又研發的坦克,「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性能更優。鼠」式坦克(MAUS)幻想的產物
盡管希特勒狂熱地要求,但是「鼠」式和其他計劃中的坦克還是沒能在二戰結束以前投入戰場使用。其開發史可追溯至德國陸軍在戰前對俄國T-35A、B和C型重型坦克的調查報告,另外還有傳聞說俄國人正在發展一種重達100噸的坦克,這種看似威力無比的「陸地戰列艦」深深地吸引住了希特勒。為了滿足希特勒的這個興趣,克虜伯公司早在1941年就接到了陸軍武器局的命令,發展一種類似俄國人的100噸坦克那樣的戰車。於是克虜伯公司的設計師們做了大量的110、130、150及170噸級坦克的發展研究,但是始終沒有一種走出圖紙階段而變為實車。因為它們的笨重的大塊頭,所以這些超重型戰車的第一個代號就稱為「猛獁」,後來為了迷惑敵人的情報,又改稱為「鼠」式。好象對已經超負荷運轉的德國軍工產業熟視無睹似的,希特勒在1942年3月21日亦同樣命令保時捷公司設計一種100噸的戰車,這種大坦克被稱為「保時捷鼠式」。1942年5月,希特勒再次要求用最高速度進行特大型坦克的開發,同時他認為將重量減至70噸是錯誤的,而增至120噸最佳。在他的觀點中,坦克上後中的裝甲和一門高性能的火炮比機動性更為重要。1942年12月,保時捷教授和克虜伯公司的穆勒博士呈交給希特勒一份關於「鼠」式坦克生產的預備工作狀況報告。產量力爭達到每個月5輛(聽著就知道這東西多麼難造了),在克虜伯公司生產。1943年1月,希特勒把參與與競爭的克虜伯公司和保時捷公司的設計進行了比較之後,決定採用「保時捷鼠式」法案,並贊成使用128毫米KWK主炮。1943年5月1日,「鼠」式的木製全尺寸模型向希特勒作了展示,最後他同意將其投入生產,並下達了150輛的定單。但到了1943年10月,希特勒原來的150輛定貨又被取消了。第一輛原型車製造出來後,全車重量達到了150噸,由於要滿足希特勒對更厚重裝甲的一再要求,最後裝甲的厚度達到了驚人的240MM,而「虎王」坦克的正面裝甲也只有150MM。而且全重一步一步增加到了188噸。
㈣ 德軍2戰虎式(虎1)坦克型號區分。
早期型:可以根據車長指揮塔、橡膠緣負重輪、兩個車頭燈以及費斐爾空氣濾清器鑒別。安裝了三號坦克的儲物箱,沒有履帶掛架。
中期型:最顯著的變化標志是筒形的車長指揮塔改為避彈型良好的半球狀鑄造式,外圍增加可架設機槍的圓形滑軌;左後方的射擊孔被一個更小的手槍射擊孔取代;主炮彈簧式反向助力穩定器的位置由炮塔的右側移到後部;裝填手上方換氣風扇前移。
後期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鋼緣負重輪。後期型的負重輪和早期型.中期型負重輪相比要小許多而且是全鋼結構。
㈤ 關於二戰德軍的「虎式」和「虎王」
1.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盡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2.是
㈥ 德國虎式坦克詳細數據
簡介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製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為止。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為Pzkw VI Ausf. H,但後來重新設計成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這名字同樣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樣知名,盡管公眾通常只知它們的名字是虎I或簡單稱為虎。虎這個綽號是由斐迪南·保時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設計概念同時延用到其他車輛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擊虎式突擊炮。
虎式的乘員教範,虎式坦克乘員手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紀念品。
發展歷史
虎式坦克於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到1941年亨舍爾和其它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戴姆勒·賓士) 分別提交上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mm火炮的坦克設計方案。然而,蘇聯T-34型坦克的誕生宣告了這些設計的過時。據亨舍爾一位設計師埃爾溫·阿德勒講:「軍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坦克能與T-34匹敵。」於是,定製標准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並配備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的底盤設計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絲毫沒有借鑒T-34坦克的設計經驗: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優勢。但採用厚重、製造質量優良的直面裝甲,實戰中表現亦是毫不遜色。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簡稱POR.)和HENSCHEL(簡稱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那時KRUPP負責為他們的方案設計炮塔。HEN.的設計方案基於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設計,而POR.的是基於早期VK3001(P)-LEOPARD的設計。這些早期設計方案都沒有投入生產,但它們為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經驗。最初,KRUPP為POR.的VK4501設計了炮塔,該設計在經過修改後被HEN.的VK4501採用。1941年中期,HEN.決定製造VK4501(H1)和VK4501(H2)兩種原型坦克。H1型裝備88mmKwK36L/56炮,安裝KRUPP為VK4501(P)設計的炮塔。H2型裝備75mmKwK42L/70炮,安裝一種新設計的炮塔——當時還僅有木製模型。1941年末,HEN.決定集中力量研製H1型,1942年4月17日,生產出了它的樣車。4月19日,HEN.和POE.的樣車都運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個車站,然後行駛11公里達到RASTENBURG——盡管途中不斷出現事故。保時捷和亨舍爾提交了樣車,在面見希特勒之前於拉斯滕堡作了比較測試。最終採取了折衷方案,亨舍爾的基本架構被採用,而換裝保時捷的炮塔。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東普魯士的狼穴,這兩輛樣車都出現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學校,兩輛坦克都開始了進一步的測試。在測試期間,POR.的樣車被淘汰,而HEN.的樣車卻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為"虎Ⅰ",並且開始批量生產。
虎式坦克正式定名為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六型裝甲戰車,E改型)批量生產開始於1942年8月。但是軍方也同時訂購了90輛保時捷設計的車體加裝固定戰斗室改裝為坦克殲擊車使用,即人們常說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庫爾斯克會戰後,殘存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進行了細節改裝並加裝了前機槍,於1944年2月27日被正式更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其中654重驅逐坦克大隊還得到了一輛改裝過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此車把固定戰斗室改為了虎式坦克的活動炮塔,等於又重新拼出了一輛保時捷虎,估計這也是唯一的一輛實戰用的保時捷虎。
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實戰,其實最初的產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動,都直接在生產環節上完成。最為顯著的改動是後期型號降低了炮塔,並為乘員提供更為安全、較易於逃生的駕駛艙。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氣凈化/調節系統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開始生產,而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 每月104輛。增長的頂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輛。一般而言,它用了兩次生產期(前期型及後期型)生產虎I(PzKpfw VI)和同期的德國坦克一樣。當虎II(Tiger II Ausf B)開始在1944年1月生產時,虎I逐步淘汰。
「虎I」只有兩種正式的型號——E型和H型,但在生產過程中,改進始終在進行。早期生產的型號炮塔上的射擊窗在中期生產的型號中改為了逃生艙口(也可用來上載彈葯);早期型炮手的兩個視窗的窗蓋的裝甲在中期生產時得到了加強,在後期又改為了一個;早期的兩個前燈在後期只剩了一個。後期生產的「虎I」的發動機也更換了。「虎I」裝備了兩種履帶:窄履帶,用於運輸;寬履帶,用於戰場。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運輸,加快裝卸速度,還生產了它專用的列車。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諾曼底登陸戰中,一個上尉駕駛虎式坦克把一個縱隊的英國坦克給幹掉了。雖然虎式為納粹德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它最終還是被「虎II」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19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5輛。「虎I」被裝備到一些獨立的重型坦克部隊,它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現在列寧格勒的502重型坦克營一連。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西亞附近,501重型坦克營的「虎I」式坦克參戰。1945年4、5月,參加了柏林的防禦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牆上畫它,會把二戰的盟軍老兵給嚇跑,足以見他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地位」。
設計特色
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適度犧牲機動性。但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只是沒有提高,而和之前的III號、IV號相同,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卻是全世界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重型坦克的設計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但是沒有計劃生產。而真正刺激虎I的出現是為了對付蘇聯T-34。盡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Ⅳ號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號坦克的兩倍,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龐大的燃料和彈葯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吊系統。
虎I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2毫米厚,炮塔正前方有135毫米厚,相較之下四號坦克車身前方只有80毫米的厚度而炮塔正前方也只有57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尤其是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因為其135mm炮盾和102mm炮塔正面是重疊的,使得要從正面貫穿虎I坦克的炮塔幾乎是不可能。同時,虎I坦克的車頂也擁有25mm-40mm厚的裝甲,比當時任何其它國家的重型坦克頂部都厚,和大多數中型坦克的側面差不多(如III號、IV號坦克的側面是30mm裝甲,M4謝爾曼坦克的側面是38mm裝甲),能夠抵擋遠距離落下的大口徑炮彈。虎I坦克大部分的裝甲是垂直與其它結構相連接的,並採用了咬合連接形式,使其獲得了良好的結構性能。同時咬合的裝甲塊之間都採用了焊接(而不是鉚接),焊縫質量很高。
虎I坦克對多數橋梁而言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這要求特殊的機制來透氣和冷卻。潛水需有30分鍾准備。炮塔和槍必須被固定於前方位置並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後部需高高升起一隻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輛虎I坦克裝有潛水系統,所有的後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兩米。
虎I坦克後部有個引擎室,兩個可對流隔艙置於兩側,每個隔艙都有油箱、散熱鰭片、散熱風扇。引擎最初是設計使用一具 21公升 12汽缸 邁巴赫 HL210 P45汽油引擎 650匹馬力(實際測為641匹,478千瓦),雖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動力不敷使用,這很快被升級了到HL230 P45 23公升 700匹馬力(實際測為690匹,515千瓦)。引擎為直列式汽缸,汽缸間角度約為60°,慣性啟動器安置在右側,也可穿過坦克後部的洞口透過鏈條驅動,引擎可透過車頂的艙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連結前方的齒輪箱,11噸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推動,即使如此,自轉一圈需要一分鍾。懸吊系統使用了十六組 扭力桿,為節省空間,負重輪擺臂一側向前而另一側向後,每隻負重輪擺臂裝有三個負重輪,提供更好的乘駕。負重輪直徑為800毫米並且相互交錯,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經常發生)的負重輪,得一並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這復雜系統有一定的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因下雪或泥土因為結冰而無法動彈。蘇聯於凌晨的攻擊時偶然發現此時虎式是可能處於無法移動狀態。新的全鋼制負重輪設計出來,橡皮胎制於內部,最終全面取代。履帶725 毫米寬(是史無前例的)。鐵軌運輸有限尺寸大小時,於外側負重輪必須被卸下,並且需更換較狹窄的520 毫米履帶,即使優良的坦克乘員也須20分鍾更換。
內部布局是德國坦克特點。前方是開放乘員組隔間,駕駛和無線電操作員分別坐於前方齒輪箱兩側。在他們後面地板區繞著炮塔底板圍攏了形成連續的平實表面。這幫助裝彈手檢查放在履帶上方隔間內的彈葯。二個人坐在炮塔內,射手在炮的左邊,車長在他之後,裝彈手有一個折迭的位子在炮塔內,而從炮塔底板到車頂有157公分高。
虎式坦克採用88毫米口徑電動擊發KwK 36 L/56(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炮塔有一個圓型的地板。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其88毫米36 L/56 衍生型是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II坦克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高射炮。是二戰時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並配置了極為精確的蔡司TFZ 9b 瞄準器,准確度驚人,該炮可裝載三種型號彈葯:PzGr.39 彈道穿甲爆破彈、PzGr.40亞口徑鎢芯穿甲彈和HI. Gr.39型高爆彈(HEAT)。虎I的主炮發的炮彈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軌跡而飛行,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發炮,而連續5發是落在一個16英吋×18英吋的目標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於1哩(約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可是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一哩近的。
其它新特點是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坦克的極端重量並且意味需要新的操控系統,替代用於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煞車設計,衍生型的英國Merritt布朗單齒輪系統被使用了。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意味著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坦克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因而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容易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動性能仍有待改進。當虎式坦克拖曳一隻拋錨的虎式坦克時,引擎經常過熱和有時導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為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來拖另一隻拋錨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帶發生故障,經常都需要兩輛虎式坦克拉拖動一輛。故障的履帶對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履帶是高度綳緊的,經常都不能單靠移除履帶插銷來拆除履帶,有時甚至是用炸葯包來炸開幾段的。單輛德國 Sdkfz9 Famo 半履帶拖車無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輛 Sdkfz9 Famo 半履帶拖車才能拖曳一輛虎式坦克。
雖然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當中重武裝和重裝甲的坦克,盟軍坦克的一名強大的對手,但設計過於保守且有一些嚴重缺點。平的鋼板面明顯的沒有參考到T-34的傾斜鋼板的設計,要求結實增強重量已提供充足的保護。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於維修困難,再耐用的懸吊系統也不堪使用。
虎I坦克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它的非常高生產成本。對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生產了 40,000輛美國M4謝爾曼式坦克和58,000 輛蘇聯T-34系列坦克,與1,355輛的虎I 坦克和 500輛的虎II坦克比較。德國的設計在時間、原材料和費用(德國馬克)都是昂貴的。虎I坦克的成本相當於當時Ⅳ號坦克的兩倍和Ⅲ號突擊炮的四倍。
作戰評價
在戰爭中「虎I」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I」裝備的88mm炮威力巨大,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19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團第三連的虎式坦克在3,900m的距離上擊毀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點是它的後部防護和發動機——它需要持續的工作,否則一旦熄火就很難啟動。虎式坦克的重量限制了能通過的橋梁,另一個缺點在於以液壓操作的炮塔機件轉動的十分緩慢,炮塔可以人工轉動,除了在對角度的微調外,極少在戰場上做如此的動作。
虎式坦克能夠在1600米內有效摧毀絕大多數對手,比如T-34、M4謝爾曼式坦克或是丘吉爾坦克(包括丘吉爾IV)。然而,採用76.2mmF-34坦克炮的T-34使用APBC在任何距離上都不可能擊穿虎式的前裝甲,100米~200米擊穿處虎I坦克的側面。但如果使用HVAP(BR-350P型穿甲彈),可以在中距離(大約600米~700米內)擊穿側面。盟軍的6磅炮(口徑57毫米)使用普通彈能在700米距離上擊穿虎的側面裝甲,威力大於蘇軍76毫米火炮。T-34-85 85mm火炮的APBC穿甲彈只能在800米擊穿虎I坦克的車體正面,只能在500米擊穿虎I坦克的炮塔正面,零距離也無法擊穿虎I坦克的防盾。但是使用HVAP(BR365P型穿甲彈),估計可以在1200米擊穿虎I的首上裝甲,在600米擊穿炮盾裝甲。M4謝爾曼式坦克的75mm火炮同樣只能在200米~300米內擊穿虎I坦克的側面裝甲,零距離也無法擊穿正面。M4謝爾曼式坦克的76mm火炮理論上可以在600米擊穿虎I坦克的首上裝甲,在1300米擊穿虎I坦克的側面。理論上如果發射HVAP彈葯(經常短缺),甚至可能在1200米左右擊穿虎式的首上。但是美國士兵撰寫的《死亡陷阱—M4坦克》一文中指出,M4/76也不能在正常距離擊穿虎I的正面,沒有任何M4坦克在273米以外擊穿虎I坦克正面的記錄。斯大林-2的122毫米火炮理論上在1500米左右無論擊中什麼位置,都可能一發擊毀虎式坦克。英國人為雪曼螢火蟲裝備的17-pounder炮,發射普通穿甲彈APCBC時,理論上可以在1500米擊穿虎式正面。如果發射APDS彈,理論上可以在2500米的距離左右擊穿虎式的前裝甲。不過由於英國的APDS遠距離精度下降嚴重,目前沒有看到該火炮在遠距離正面擊毀虎I的實戰記錄。為了擊毀虎式坦克,對方的坦克有時被迫進行一次 側擊以求得到擊毀虎式坦克的機會。
常與虎式坦克一並提及的人物:
SS-Haupsturmführer(軍銜名)米歇爾·魏特曼(所屬 第101 SS-坦克部隊),他被後世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傑出的坦克指揮官之一,他被稱為一個傳奇。他從基層做起,指揮過各式各樣的車輛,直到他成為一位專職的虎式坦克指揮員。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以後的一星期,6月13日由魏特曼領導的第101獨立重坦克營的第二連,在波卡基村遭遇英軍,當時魏特曼擊毀盟軍超過24輛軍用車輛,其中當然包含了不少英軍的主力坦克,直到波卡基村戰斗當晚,魏特曼的虎式毀於英軍的轟炸。
國防軍陸軍502虎式重戰車營第二連排長,奧托·卡里烏斯,公認的二戰期間德軍戰車擊破王,同時也是歷史上擊破戰車最多的坦克指揮官,1944年7月22日那裡維亞村,2輛虎式戰車在卡里烏斯指揮下,20分鍾內擊毀蘇軍包括JS1重型坦克在內的共20輛坦克(大部分蘇軍坦克手未在坦克里,而是在外面和步兵休息,卡里烏斯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其個人擊破戰車總數:170輛左右、戰防炮130門,大部份是在東線獲得的。
主要性能
重量: 56 噸(早期); 57 噸(後期)
乘員: 5 人
發動機: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後期)
時速:38公里(公路)/10-20公里(越野)
行程: 140 公里
全長: 8.45m
高: 2.93m
寬: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後) 6 X NbK39 90mm 高爆榴彈發射器(S雷)
彈葯: 88mm——92發 7.92mm——4500-5700發
裝甲:(57噸型)
炮盾 135毫米 0度
炮塔正面 102毫米 9度(被炮盾完全遮擋)
炮塔側面 82毫米 0度
炮塔背面 82毫米 0度
炮塔頂部 40毫米 90度
車體首上 102毫米 9度
車體首下 102毫米 -25度
車體側上 82毫米 0度
車體側下 63毫米 0度 (被負重輪遮擋)
車體後部 82毫米 -15度
車體前頂部 40毫米 90度
車體後頂部 25毫米 90度
車體底部 25毫米 90度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50%概率擊穿 高質量靶板
彈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彈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彈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編輯本段
虎式Ⅱ型坦克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虎王」重型坦克採用了不少「虎」1和「黑豹」坦克的部件。同時,它也體現了許多新的技術特徵。,首先是它採用了兩種新型炮塔,一種是亨舍爾公司(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炮塔,一種是波爾舍公司(韋格曼公司製造)的。「虎王「坦克裝備一門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這種火炮是二戰期間德軍裝備坦克的火炮中威力最大的,身管長6.3m,它能在2000m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所用的彈種包括穿甲彈,破甲彈和榴彈,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1944年晚期,克虜伯公司曾打算讓所有的「虎王」坦克換裝威力更大的105mm口徑的KwK L/68火炮,不過最終沒有實現。「虎王」坦克的車體和炮塔為鋼裝甲焊接結構,防彈外形較好。正面裝甲厚度比「虎」1式坦克有較大提高。成為盟軍的一種很難對付的坦克,僅有一些火炮在較近的射擊距離上可以對它構成威脅。不過「虎王」坦克同其他德國重型坦克一樣,弱點在於它的機動性能。由於它的全重很重,單位功率較低,且行動裝置也經常出問題,所以這成為「虎王」坦克的致命薄弱環節。
1944年5月,「虎王」坦克首次在明斯克附近參戰,接著又在7月在波蘭作戰,第503坦克營的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也參加了諾曼底戰役,由於技術原因,這兩個連隊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到1944年8月結束之前,這兩個連隊的「虎王」坦克全部被摧毀了。此後,「虎王」坦克參加了東西兩線很多戰役直到1945年4和5月柏林戰役。盡管機動性不好,但在一些有經驗的坦克手裡,「虎王」是一種威力很強大的坦克,它火力強大,防護超群。不過由於「虎王」坦克生產數量少,參戰時間短,並沒有對二戰的最終結果起到很大的影響。
㈦ 二戰中德國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有什麼區別
虎式的改進型,加大火炮,加厚裝加,稱為虎王(有點取虎中之王之意)
㈧ 請說一下二戰德國虎式坦克炮的詳盡參數
8.8 cm KwK 36 L/56的遠親是著名的8.8 cm Flak 36高炮——Flak 18高射炮的衍生型。在非正式情況這種火炮被稱為88炮(Acht-acht),首次參戰是在西班牙隨同兀鷲兵團,在那裡這種火炮被證明是完美的防空火炮和坦克殺手。隨後它又在法蘭西之戰中大顯身手,在隆美爾元帥指揮的非洲軍團中這種武器威名遠揚。Flak 36實際上是由三部分組裝而成的Flak 18,這樣就可以換掉被高初速炮彈磨損嚴重的部分。當國防軍在俄國遭遇對手新式的T-34中型坦克以及 KV-1/2重型坦克時,Flak 36成為了唯一一種能在長距離上有效打穿對手裝甲的火炮。
在1938年88 cm Flak 18被考慮用來對付地面目標,特別是裝甲/混凝土碉堡和障礙物,此後8.8 cm Panzergranate穿甲彈便進入服役,這種炮彈重約9.5 kg,使用裝160克高爆炸葯的被帽穿甲彈頭,使用L/56炮管(Flak 18以及Flak 36/37)時初速810 m/s。在1942年早期隨著重約10.2 kg ,高爆裝葯減少到59克的Pzgr.39投入生產穿甲能力得到提高,初速800 m/s。直到1942年早期為止的閃電戰中Pzgr.39的穿甲能力是在30度情況下小於100 mm。88 mm 防空炮使用被帽穿甲彈(Flak APCBC)在對抗KV或者T34坦克時遠沒有虎式坦克的88 mm KwK 36 L/56的有效。盡管日後88 mm防空炮用穿甲彈增加了裝葯量(總重9.54 kg),穿甲能力仍然低於88 mm KwK 36 L/56被帽穿甲彈約8%到23%。
在1941年五月德國總參謀部要求生產一種虎式坦克的坦克炮(Kampfwagen Kanone),該炮能夠在1500米距離上擊穿100 mm裝甲,而改進版Pzgr.39可以辦到。這是仍然採用88 mm KwK 36 L/56會作為虎式坦克的主炮而非萊茵鋼鐵75 mm KwK 42 L/70的兩個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在當時穿甲能力是根據裝甲厚度對穿甲彈直徑(T/d)的比值來計算。在二戰期間穿甲彈(AP)的穿甲能力還要依靠自身重量來擊穿裝甲,88 mm KwK 36 L/56 炮使用的被帽穿甲彈彈重10.2公斤,相比之下75 mm KwK 42 L/70使用的僅有6.8公斤。理論上,炮彈出膛速度越高穿甲能力越強,其他數據不影響穿甲能力。而實際上在二戰坦克戰斗中,其他數據(比如T/d比)也涉及到炮彈的穿甲能力。這就意味著炮彈直徑與裝甲厚度的差值越高,穿甲能力越強。也就是說如果穿甲彈直徑超過裝甲厚度,則裝甲一定可以被擊穿。簡而言之,當虎式坦克命中T-34時,由於88mm炮彈和T-34的45 mm裝甲之間的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T-34的60度傾角裝甲也不起作用。
「大德意志」裝甲團第13連在報告88 mm KwK 36 L/56火炮的表現時提到,在他們遭遇敵軍T-34坦克時:「第一發炮彈可以在800到1000米命中,在這個距離上穿甲彈(這里指PzGr. 39被帽穿甲彈)總是可以打穿坦克的前裝甲,並且通常能夠破壞位於T-34坦克尾部的引擎。80%的情況下從車體側面向T-34坦克尾部的射擊都會導致油箱爆炸。在天氣好的時候,盡管在1500米或者更遠的距離下,也有可能在彈葯消耗最小的情況下擊毀T-34坦克」。還有很多報告像這篇一樣對88 mm KwK 36 L/56火炮充滿贊美之辭。
8.8 cm KwK 36 L/56火炮的射程和穿甲厚度表
8.8 cm KwK 36 L/56是一種十分精確的武器,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首發命中——虎式坦克在作戰情況下通常在1200米距離首發射擊。考慮到虎視坦克在一般作戰距離下(800米左右)一般無法被敵人的坦克/反坦克炮摧毀,無敵的裝甲和火力就使虎式坦克成為了完全的戰場統治者。長管88 mm KwK 36 L/56火炮使虎式坦克能夠在所有盟軍坦克射程之外摧毀目標,並且允許虎式坦克在可能的條件下作靜止射擊。
在1943年七月21日,裝甲兵將軍布爾克,第三裝甲軍的軍長,在一份文件中發布以下命令:「基於最近的作戰經驗,我發布以下關於虎式坦克和其他重型武器的使用的命令。因為其強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裝甲,虎式坦克主要被用來對付敵人的坦克及反坦克火力點,其次——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對付敵人步兵。根據作戰經驗,虎式坦克可以在2000米以上的距離和敵人坦克交戰,尤其是在反擊戰的時候。虎式坦克的厚重裝甲可以保證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會被近距離的炮火所傷害,但是所有虎式坦克需要在1000米以上的距離就開始射擊。」
下面給出的精度表中所有列出的距離均得到精確的測量。第二列因為不同的火炮、彈葯和炮手會存在一些偏差。本表不代表實際作戰情況下的數據,由於地形和炮手的心理狀態第一發炮彈的命中率往往偏低,但是訓練有素、情緒穩定的炮手在校對第一發炮彈的結果之後,第二發就基本可以達到這張表給出的數據。
精度
火炮 88 mm KwK 36 L/56
彈種
距離 Pzgr. 39 Pzgr. 40 Gr.39 HL
500 m 100 (100) 100(100) 100 (98)
1000 m 100 (93) 99 (80) 94 (62)
1500 m 98 (74) 89 (52) 72 (34)
2000 m 87 (50) 71 (31) 52 (20)
2500 m 71 (31) 55 (19)
3000 m 53 (19)
穿甲能力
火炮 88 mm KwK 36 L/56
彈種 Pzgr.39 Pzgr.40 Gr.39HL
彈重 10.2 Kg 7.3 Kg 7.65 Kg
出膛速度 773 m/s 930 m/s 600 m/s
距離
100 m 120 mm 170 mm 90 mm
500 m 110 mm 155 mm 90 mm
1000 m 100 mm 138 mm 90 mm
1500 m 91 mm 122 mm 90 mm
2000 m 84 mm 110 mm 90 mm
請注意88 mm KwK 36 L/56的含義,這種火炮的口徑是88 mm,炮種是坦克炮(Kampfwagenkanone);這種炮在1936年完成發展;火炮身管長度是口徑的56倍。這就是虎I重型坦克的主炮。
88mm KwK 36 L/56火炮使用的彈葯
虎式坦克主要使用兩種穿甲彈:被帽穿甲彈(APCBC)和硬芯混合穿甲彈(APCR)。被帽穿甲彈不僅依靠自身重量擊穿敵人裝甲,而且其攜帶的高爆炸葯還可以在坦克內造成極大破壞。里層彈帽是鈍頭,因為鈍頭的彈帽不容易被裝甲彈開,外層的彈帽是輕金屬的流線型結構,能夠提供一個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型。混合硬芯穿甲彈裝有鎢芯,由一個球狀彈帽包著。硬芯穿甲彈穿甲效果更好,但是在穿透裝甲之後效果不如被帽穿甲彈,有效距離也低於後者。
Panzergranate 39被帽穿甲彈
虎I坦克攜帶92發炮彈,但是有經驗的乘員組經常打破這條規定,裝上更多的炮彈。根據經驗最常見的彈葯組合是50%的被帽穿甲彈(Pzgr.39)和50%的高爆彈 (Sprenggranate)。雖然很少見但是有時乘員會使用硬芯穿甲彈(Pzgr.40,因為鎢的短缺)來對付俄軍重型坦克/反坦克殲擊車。Gr.39 HL(Hohlgranate)穿甲彈基於空心裝葯原理(HEAT),精度不高而且威力不如被帽穿甲彈。但是有時候乘員會用這種炮彈替代高爆榴彈因為它既可以打擊裝甲目標也可以當作高爆彈使用。
直到44年虎式坦克裝備的都是雙目Turmzielfernröhr 9b瞄準鏡,平行安裝並且和主炮處在同一軸線
車長負責選擇目標,彈葯以及距離。炮手向目標發射曳光彈並報告他的觀察結果,車長再進行修正。為了能夠盡快將炮塔旋轉到正確位置,虎式坦克裝有一個水冷引擎來旋轉炮塔。這個引擎可以讓虎式坦克的炮塔在60秒內旋轉一周,這個數據也基於引擎輸出功率。將目標套在三角形上面可以讓炮手不需要阻礙目標觀察而瞄準。通過與三角形的大小和間距進行對比,可以測量和修正目標的大小和距離,坦克炮手依靠目標表來確定目標大小,根據以往操作經驗確定距離。十字線周圍還有7個三角形和修正數據用來修正統目標之間的距離。炮手通過修正的數據升降火炮,再次瞄準目標。射程表最低是100米,穿甲彈最高4000米,高爆榴彈最高6000米。從1944年四月開始,德軍採用開始單目Turmzielfernröhr 9c瞄準鏡替代雙目的9b瞄準鏡。
88 mm KwK 36L/56火炮擁有一個強大的出膛速度,出膛後炮彈延拋物線前進。這樣不僅無形中增加了炮彈的威力,而且還給予更大的誤差空間。因為即使炮手估算錯誤(最大)200米,炮彈仍然可以擊中目標。因為瞄準過高時僅僅會偏離預定擊中點小於1米,對於動輒3米高的坦克來說不算什麼。根據作戰報告,最佳交戰距離是800~1200米,至於2000米以上的命中基本可以算作好運。
㈨ 二戰中德軍的坦克總共有哪幾個大型號I II III IV V(黑豹)VI(虎式),有VII號和V
二戰德軍坦克基本也就這幾種大型號了,I號、II號、III號、IV號、V號、VI號,這些數字本來就是坦克的代號(比如虎式的正式名稱就是「VI號坦克-虎I」,另外由於「V號坦克」名稱廢除,從而改成「黑豹坦克」),這幾大型號當中的改進型號非常多,所以也就有了那些叫法五花八門的動物園坦克部隊。
一號:A、B、C、D、F型,並有多種的改裝型號,如:指揮車、自行反坦克等。
二號:改裝型號極多,a1,a2,a3,b,c,A,B,C,D,E,F,G,H(僅一輛原型),J,豹(VK1602原型未完成),L(山貓)等,包括黃鼠狼II,小蜜蜂自走炮等都是二號底盤改裝系列的。
三號:A---J(早期),J(後期)---N,後期由於IV號出現,所以相當部分被改裝用作它途,其中最著名的使用III號底盤改裝來的是三號突擊炮。
三號突擊炮:A,B,C,D,E,F,F8,G型
38t(捷克科技:LT--38):A\B\C\D\E\F\S\G型,其中最著名的改進型就是追獵者。
四號:A\B\C\D\E\F1\F2\G\H\型,德意志軍馬,這個不用多說的吧。改進型當中著名的有四號自行反坦克、犀牛式和野蜂自走炮。
五號(黑豹):A1/D/A2/G,其中最著名的改進型就是獵豹驅逐戰車。
六號(虎式):由於面世較晚,而且迫於戰爭壓力,VI號坦克的改進型較少:獵虎、突擊虎。當然,象式自行反坦克炮(費迪南)的出現也是因為虎式坦克競標落選而來的虎P底盤上。
六號(虎II):另稱虎王,單一的坦克,沒有任何改進型號。
七號:獅式坦克,很可惜由於鼠式的提出而停留在圖紙階段。
八號:鼠式,只生產出來了一輛原型車就結束了。
九號、十號是德國方面出於迷惑盟軍而提出的,E系列坦克都是存在於設想或者藍圖當中。
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http://zh.wikipedia.org/wiki/虎I戰車
㈩ 關於二戰德國的虎式坦克
二戰時,德系坦克的不會掛載油箱,據樓主你的描述,大概是虎式1型後面的空氣濾清器,或者是排氣管的排氣冷卻筒護板。
我發的這張圖是1944年第508重坦克營的一輛虎式1型後期型行駛在義大利,編號上看應該屬於連部。
後面的兩個筒狀物為排氣管的護板,防止雜物進入,第二用來掩護因熱量過大而發紅的排氣管。夜晚又紅又亮的排氣管很容易成為目標。早期的虎式沒有這種裝置,改進型號都裝上了這種保護裝置,也可以理解為冷卻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