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德國是如何戰敗的
1944年上半年,蘇軍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德軍一再潰退,希特勒只得把大量的預備隊和西線兵力調往東線阻止蘇軍。這為盟軍開辟歐洲第2戰場創造了有利條件。丘吉爾召集英美參謀長會議討論了登陸地點,最後確定法國北部的諾曼底是最佳登陸地點。經丘吉爾和羅斯福商定,艾森豪威爾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英國空軍上將泰德為副總司令。
為確保登陸成功,盟軍曾進行了大量的准備工作。到1944年6月6日登陸作戰時,英國已經准備好的大量的軍隊、飛機和船隻,計有39個師,美國還有四五十個師要源源不斷地運來。為了迷惑敵人,盟軍統帥部還根據丘吉爾的建議,廣泛採用了疑兵之計。它集結了一支假艦隊,發出大量電訊,造成假象,彷彿盟軍司令部設在肯特,並讓美軍少將喬治•巴頓閑步肯特街頭,而德軍情報人員正斷定他是盟軍總司令。進攻前夕,英國飛機又撒下大量的錫箔片,使德軍誤以為,好像有一支盟軍艦隊正開往加萊。而實際上盟軍選擇的登陸地點是諾曼底。
6月6日凌晨,盟軍利用漲潮時機和剛剛出現的短暫的好天氣,開始在諾曼底地區登陸。美英2395架運輸機和847架滑翔機,從英國20個機場起飛,載著3個傘兵師向南疾飛,到法國諾曼底海岸後邊的重要地區空降著陸。
黎明時分,英國皇家空軍的1136架飛機,對勒阿佛爾和瑟堡之間事先選定的敵軍海岸的10個堡壘,投彈5853噸。
天亮以後,美國第8航空隊的轟炸機開始出擊,1083架飛機,在部隊登陸前半小時,對德軍海岸防禦工事投彈1763噸。然後,盟軍各類飛機同時出擊,轟炸海岸目標和內陸的炮兵陣地。太陽升起之後,盟軍海軍戰艦開始猛轟沿海敵軍陣地。
大約早晨6時30分,美軍開始在奧馬哈和猶他灘頭登陸。在這之後,英國和加拿大軍隊也陸續在事先選定的海灘登陸。到了6日夜晚,將近10個師的部隊連同坦克、大炮和其他武器已經上岸了,後續部隊源源而來,不斷擴大盟軍對德國守軍的優勢。希特勒大肆吹噓的「大西洋壁壘」被突破,從而為摧毀西線德軍奠定了基礎。
當天下午,丘吉爾便發電報給斯大林,通報了順利登陸的情況。
斯大林收到英國首相的電報後,十分高興,當即回電表示熱烈祝賀。按照德黑蘭會議協議所組織的蘇軍夏季攻勢,將於6月中旬以前,在前線某一重要地段開始。蘇軍的總攻將隨著部隊之陸續轉入進攻而逐步展開。
空降著陸和步兵登陸都非常成功。德軍雖組織了反攻,但規模有限,無法把盟軍趕下海去。而且盟軍後續部隊源源而來,補給物資不斷增加,灘頭陣地逐漸擴大,逐漸向縱深發展。在盟軍的強力推進下,法國迅速解放了。與此同時,蘇軍在1944年夏己經開進中歐和東歐。
然而1944年底,西線出現了對盟軍不利的戰況,德軍在阿登地區反撲,突破盟軍防線向前推進了90公里。這種情況迫使丘吉爾於1945年1月6日向斯大林求援,請求俄國在東線發動強大攻勢。蘇軍於1月12日重創德軍,德軍只好中止在西線的攻勢。這次蘇軍進攻到了離柏林只有70公里的地區。
② 二戰德國戰敗原因
德國失敗的原因很多了,有細節也有大的方面。總的來說急功近利,戰線太長。二戰初期德國幾乎是打下整個歐洲,法國淪陷,戴高樂將軍流亡,英國苦苦支撐早已沒有當年的日不落帝國的氣勢。德國整整感覺力不從心是從進攻蘇聯開始,其實蘇聯剛開始時及其不願意捲入戰爭的,當時的蘇聯和德國日本都有所謂的和平協議。日本佔領中國東三省,德國佔領捷克蘇聯都沒有站出來,美國更是只想發一筆戰爭財。所以德國執行巴巴羅莎計劃是個很大膽很冒險的行為,我覺得德國的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所以這要說到另外一個問題,軸心國內部也並不是那麼牢不可破,如果當初日本和德國一起聯合進攻蘇聯,蘇聯兩線作戰斷然沒有勝利的可能。但是日本有自己的小九九,他要建立自己的大東亞共榮圈,他不想日後德國來參與自己的亞洲事務,所以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對蘇的戰爭是希特勒過於自信,沒有為可能帶來的阻撓做好充分的准備,雖然前期取得巨大成功。但隨著冬天的到來,德國的末日也就到來了。隨著蘇聯參戰,美國參戰,整個軸心國的形式開始逆轉,他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盟軍的軍隊,還有億萬反抗侵略的人名群眾。
其實戰場形勢是瞬息萬變的,我們可以想想,如果30萬英法聯軍沒能從敦刻爾克越過英吉利海峽,而在那裡被殲滅(你可以查一查相關歷史,希特勒命令軍隊停止追擊3天,讓英法聯軍可以撤退)。如果德國不入侵蘇聯,也就不會有蘇美英三國聯盟,德國也不會在東線損失如此多的人員與裝備,如果把東線戰場的1094個師調至西線,或是義大利和北非。當然了,歷史是不容假設的,我們只能去客觀的審視它
拋開正義與邪惡這些唯心的說法,我覺得德國的失敗是一個必然。我們從初中到高中對世界史上的很多東西的評價是很客觀的,希特勒和日本軍國主義的上台是因為什麼。首先德國是一戰的戰敗國,1933年開始,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大規模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導致了政治危機。對外戰爭成為轉嫁危機的有效手段,就如現在的美國。這樣的對外侵略不同於領土擴張,對很多因素都沒有全盤考慮,對佔領地的管理,從一開始到最後德國都在進行著一個大躍進似得戰爭。隨著被侵略地的反抗和正面戰場遙相呼應的時候,勝利就不會再屬於德國了。
上面全是自己打的,一點拙見,噴子留情
③ 一戰時德國為什麼戰敗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下面回顧一下1918年的一戰進程:
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一年,經過3年多的戰爭,交戰各國的戰爭資源已經到了枯竭的邊緣。但是,雙方都不願意在於己不利的情況下停止戰爭,於是加緊准備,企圖給對方以最後的致命打擊。
1918年初,德國利用暫時的有利形勢在西線發動了最後的攻勢。德軍第一次進攻是3月21日開始的,到7月17日為止,德軍一共在西線連續發動了5次進攻,但都未能完成1918年戰局計劃。盡管德軍的進攻使英法軍隊遭到很大損失,數度在寬大正面上突破英法軍隊的戰術防禦地幅,但戰術的勝利反而拉長了德軍戰線,使德軍態勢進一步惡化。5次進攻並使德軍損失了100萬人,德軍的力量又遭到了削弱,其兵源已近於枯竭。
到1918年夏季,英、法軍隊與源源開到的美軍一起,發起了對德軍的反攻。協約國的總攻給了德軍以最後的致命打擊。9月29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向德皇表示:必須立即簽訂停戰協定。10月3日,德國組成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3日,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簽訂停戰協定,並隨即陷入崩潰,從而又使德國失去了最主要的盟國。在此之前,保加利亞、土耳其也已經向協約國投降。德軍本身已經無法再打下去,11月3日基爾海軍起義,11月7日巴伐利亞爆發革命。11月8日,德國停戰委員會首次同協約國軍總司令福煦接觸。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
停戰協定規定:
德國從所有侵佔領土撤出軍隊、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火炮、2.5萬挺機槍;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全部潛艇等。至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
④ 納粹德國真正戰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看了各位的觀點,我通過分析並整合了這些觀點,得出「德國在二戰中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其閃電戰術失去了應該擁有的效果的」觀點。
戰爭初期,閃電戰的確湊效。但在後期,同盟國已經摸透了希特勒的打法。無非就是先發制人,所以早在1940年法國被佔領之後,美國、英國、蘇聯,就已經暗自准備用持久戰的方法來對付希特勒閃電戰那一套,並且隨著納粹德國戰爭擴大化而逐漸走向聯合。
因此,德國對蘇聯的那一次進攻,已經失去了其閃電戰應有的效應,反而使同盟國更加團結起來對抗自己。
而德國對法國戰爭之所以成功,很大原因在於英、美、法在當時還沒有真正達到戰略、戰術、戰爭資源上的相互配合與統一。
可以說德國從不列顛之戰之後,閃電戰的極盛時期就已過(其實海獅計劃如果選擇轟炸英國的工業城市,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在當時已經失去了戰爭效應。已經不能為德軍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像法蘭西戰役那樣大的成功,而閃電戰術帶來的戰爭風險卻越來越大,大到可以讓德國在短期內速亡的地步。不列顛之戰的失敗已經給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提了個醒,閃電似的進攻在此時已經無法再為德國帶來輝煌了。可是被之前的勝利所迷惑的納粹首腦們錯誤的迷信了閃電戰術,並且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釀成了遺恨萬年的世紀悲劇!!
因此鄙人認為德國在二戰的失敗特別是蘇德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是戰術原因。其他諸如天氣、美國的援助與參戰、蘇聯的戰爭潛力大、日本沒有和德國配合等等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需要強調的是,希特勒反猶正是迎合了當時德國人的意願,才被德國民眾推上台。希特勒如果不反猶,基本上不能登上總理寶座。而掌權後他對猶太人進行屠殺實際是為了消除其對納粹政權的反抗。因此,如果戰略上不出大問題,猶太人那點事根本不能導致第三帝國的滅亡。
⑤ 德國二戰為什麼會戰敗
主要原因:
1、德國的短板天下皆知:絕不能兩線作戰(一戰的教訓已經足夠深刻了)。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深諳此道,為避免兩線接敵,從一開戰就全力猛攻英法,企圖在與蘇俄動手前先解決西線,但他們的努力沒能成功,只能在西線轉攻為守,靜候盟軍登陸。
2、海軍沒有做好准備,開戰後德國海軍既沒有能取得制海權,也沒能切斷英國的運輸線,導致1944年6月盟軍從英國出發攻打諾曼底,德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兩線作戰變成了現實。
3、日本襲擊美國並拖著德國與美國開戰,這等於是替德國樹了個大敵,大大加速了德國的敗亡。
4、對蘇作戰時過於自信,准備不充分,如果先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區(另外兩路德軍負責牽制住紅軍主力),再調頭攻擊莫斯科,或者先力攻莫斯科,迫使斯大林同志簽下城下之盟,再北上攻打列寧格勒與芬蘭連成一體,東方戰場就算大局已定!
5、派隆美爾去非洲支援義大利也是敗筆,北非之戰對德國意義不大,卻使大量物資和軍隊填到了非洲這個無底洞中,實在是得不償失。
以上幾條主要是從戰略上來分析德國的敗因,其實技術上和物資上的短板也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之一,比如原子彈研發的滯後,人少國小,缺乏戰略縱深,石油,橡膠,有色金屬等戰略物資匱乏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德國納粹的敗亡。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客觀:德國陸軍元帥阿爾弗雷德�6�1馮�6�1施利芬專門對德國的兩線做戰寫出了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施利芬計劃」假設德軍面臨兩線作戰,即東線和西線。因為俄國不可能很快擊敗,所以他計劃首先要在西線集中大量兵力,迅速通過比利時和荷蘭,以側翼的移動擊潰法國。考慮到俄國的原始鐵路系統會造成蝸牛般步伐的動員,他只在東線安排10個師以推遲沙皇部隊的前進,直到法國被壓倒為止。這一戰略計劃還包括一支十萬人的英國遠征軍「和法國人協同作戰」在內。
在進攻法國時,他計劃以距離巴黎178英里的德國邊境城市梅斯為樞軸。由重兵(79個師)組成的右翼,將以閃電戰經過比利時進入法國,後面馬上由戰時後備軍之類的第二後備軍跟上來。由8個師組成的較小的左翼,將留在法德邊界。象一扇巨大的旋轉門一樣,德國人在這個繞著樞軸旋轉的運動中,將一直橫掃到法國沿海地區,從北面、西面和南麵包圍巴黎,然後轉向東面。
他在退役後繼續完善其計劃,要求進一步削弱左翼兵力,加強右翼力量。這是因為,如果法軍離開他們的洛林要塞,將左翼德軍趕向萊茵河,這樣就更好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東進的右翼將從後麵包抄法國人。法軍一開始向德國推進得越深,將會發現他們處境越發被動。
施利芬計劃,在兩次世界大戰都被德國使用,然而,兩次都對計劃進行了嚴重的修改,使得施利芬計劃完全畸形。當然施利芬計劃也存在不足,他沒能考慮到當時的補給條件,還有政治問題,比如:荷蘭,比利時,若中立怎麼辦?
就一戰而言,在東線,俄國領土雖大,但是經濟落後,國民生活落魄,德國因為有奧匈帝國為同盟,這更為德國減輕了東線負擔。西線,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英法兩國實力在全球已有所下降,德國經過普法,普奧等戰爭得到統一,經過發展實力迅速增長,已經能和英法抗衡。所以一戰,同盟與協約這兩大軍事集團的實力是相當的,事實上,兩集團在戰爭前期與中期都只能打戰壕戰,不能把對方的防線大規模攻破。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17年3月,俄國因為本身經濟薄弱,外加3年戰爭使得國民無法生活,人們對沙皇制度極其不滿,沙皇被推翻,建立了臨時政府。11月,列寧推翻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隨後退出戰爭,對德國割地賠款。這時,整個戰局對同盟國有利,同盟國士氣高漲。因為共產黨在俄國的勝利,德國共產黨也開使了行動,事情驚人的相似,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宣布退出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隨即結束。這個時候戰線上的同盟國軍隊還正在一次又一次的對協約集團進行攻擊,而英法聯軍只能苦苦等待美國人的到來。
所以說,一戰的失敗,德國人沒有輸給協約國,而是自己人在背後捅了一刀。
⑦ 二戰德國怎麼戰敗了
德國是輸給了包括蘇聯在內的、以美、英、蘇等為主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中國也在這個同盟裡面,實力不濟是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單是美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就超過德、日、意軸心國的總和,英、蘇的生產能力也是相當強的,強勝弱,軸心國總體實力不如同盟國失敗是遲早的事。 戰略上,德國兩面作戰,超過了自己的極限,在沒有完全擊敗英國的情況下,貿然進攻蘇聯,盡管有100個理由去打蘇聯,更有1000個理由不要兩面作戰,又沒有能管住日本不進攻美國,導致美國參戰,失敗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策略上,德國沒有發展戰略空軍,盡管不列顛空戰失敗,但空軍實力還在,但錯失發展戰略空軍和空中進攻的機會,43年後,美英空軍對德國本土進行大規模空襲,德國的工業被摧毀了,軍隊補給不上,實力不斷下降,到了後期,在蘇聯戰場上一直都是以弱勢兵力和兵器作戰,只有節節敗退。 技術上,德國武器過於強調完美,成本太高,靠質量勝數量,不如蘇軍實用,坦克只要跑得動、打得響就是好武器,靠數量勝質量,好虎架不住群狼。 戰術上,希特勒往往不顧軍官的意見,一意孤行,巴巴羅薩計劃如此、馬爾他如此、斯大林格勒如此,導致軍隊力量運用不佳,損失巨大。
⑧ 納粹德國是怎麼失敗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者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更比它的積極意義更為深重。
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放走30萬盟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
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六。第3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十。在第3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作者: 南極洲 http://post..com/f?kz=81442590
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為什麼會戰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經橫掃整個歐洲的納粹德國最終成為了戰敗的一方。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領導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的決策失誤。
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懷著對這個問題的濃厚興趣,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與書籍,進行了深入而細致的思考,總結出了希特勒(或者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的十多個方面的失誤,然後在二戰專業論壇帝國師論壇,向眾多志同道合的專家或二戰軍事愛好者進行了請教或共同的探討。本文是根據最終的得票數統計,總結出來了二戰中納粹德國的十大錯誤:
一、德國因為巴爾干戰役耽誤了五周左右的寶貴的進攻俄國的時間。被絕大多數參與討論者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的一個最致命的錯誤。
二、希特勒頑固奉行不放棄一寸土地的作戰方法,也被認為是一個致命錯誤,雖然這一招曾在莫斯科會戰挽救了德國幾乎崩潰的東部戰線,但是它在整個戰爭期間給德國軍隊帶來的滅頂的災難遠更比它的積極意義要深重得多。
三、希特勒在敦克爾克讓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事實上放走了30萬英國遠征軍,使英國有力量繼續戰斗從而改變了整個二戰的進程,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四、保密與間諜工作的嚴重失誤,德國人的密碼被盟國破譯,卻長期渾然不知,導致德國在戰場處處挨打,節節敗退。譬如蘇聯間諜佐爾格等給德國帶來的災難是難以估量的。
五、西線一直到1944年6月才開辟,而希特勒卻長期為一條根本不存在的西線保留了過多的兵力,尤其是早在1941年就在西線保留著50萬人,如果能夠把這些軍隊調到蘇聯前線,在1941年12月,德國人應該已經佔領了莫斯科。
六、第三帝國有一點變態的猶太政策,使德國在歐洲大陸、甚至全世界失去了人心,增加了許多不必要的敵人。
七、如果德國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許它不會失去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俄國是一個永遠不要去進攻的國家!」
八、假如德國是和美國結盟,而不是與經濟、軍事、科技都不發達的日本、義大利結盟,二戰會是個什麼樣子呢?和日本、義大利結盟絕對是個錯誤。
九、1942年,德國發動南線攻勢後已經重新奪取了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但是在斯大林格勒,為一個事實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廢墟的,軍事上,經濟上價值不大的城市反復爭奪,為了很虛無的政治利益,用他們並不熟悉的戰法流幹了身上的血。並且在失敗後,拒不接受事實,導致33萬人的覆滅。
斯大林格勒的錯誤其中還包括在戰役初期的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兩個方向進攻這樣的戰略上的錯誤。
十、在第三帝國完全處於下風,條件並不成熟的情況,錯誤地發動「堡壘」戰役加速自己的死亡與很麻木、很愚蠢地判斷盟國登陸地點選在加萊,而錯過了在諾曼底將盟軍趕下大海,避免兩線作戰的最後機會兩項並列被人們認為是二戰中德國的第十項錯誤。
⑩ 二戰德國為什麼戰敗
其實要說根本原因,我也認為是德國根本沒有統治歐洲的資源和實力,二戰能打到這樣已經實屬不易。坦率地說,在41年春天以前,希特勒在戰略上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至於希特勒在軍事上的具體錯誤:1.在敦刻爾克給了30萬英國人一條生路,這30萬人日後對於保衛不列顛島和開辟第二戰場有很大的意義,2.在沒有擊敗英國的情況下發動蘇德戰爭,3.在1941年春天幫助義大利掃盪巴爾干半島和希臘,從而耽誤了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事實證明,如果提前一個月入侵蘇聯,蘇聯的歐洲部分十有八九將落入德國手中。這也是日後數個東線錯誤的導火索,4.在中央集團軍勢如破竹之時,將霍特和古德里安的裝甲集群南北分兵支持南北集群進攻列寧格勒和烏克蘭,導致台風計劃至十月底才重新開啟,此時已是隆隆寒冬,德軍強弩之末。莫斯科不能拿下,蘇聯人才能緩上這口氣,5.將南方集群分為AB兩個集群分別進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導致兩邊兵力不足,分身乏術。
至1943年一月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失利後,德軍失去最後的精銳保盧斯元帥的第六軍團,德軍已無戰略進攻的實力,至此失敗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