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生物質顆粒燃料是怎麼形成的
生物質燃料:是指將生物質材料燃燒作為燃料,一般主要是農林廢棄物(如秸稈、鋸末、甘蔗渣、稻糠等),主要區別於化石燃料。在目前的國家政策和環保標准中,直接燃燒生物質屬於高污染燃料,只在農村的大灶中使用,不允許在城市中使用。生物質燃料的應用,實際主要是生物質成型燃料(BiomassMouldingFuel,簡稱"BMF"),是將農林廢物作為原材料,經過粉碎、混合、擠壓、烘乾等工藝,製成各種成型(如塊狀、顆粒狀等)的,可直接燃燒的一種新型清潔燃料。
B. 燃燒顆粒怎麼加工,,價格如何
燃燒顆粒加工其實很簡單,顆粒機設備都是在外面買的,根據原材料不同加工出來的顆粒燃料也不同,常見的顆粒有,花生殼顆粒燃料,秸稈顆粒燃料,稻殼顆粒燃料,雜木顆粒燃料,松木顆粒燃料,樟子松顆粒燃料等,價格主要取決於當地的原材料成本,一般木質顆粒燃料價格高點,如雜木顆粒燃料售價在650-750左右/噸,松木顆粒燃料在800-850元左右/噸,樟子松顆粒燃料比較高點1100-1300元左右/噸,而花生殼,稻殼,秸稈的普遍較便宜售價大致在400-500左右/噸。
這些用戶往往存在於各行各業中,比如化工行業的化工廠,食品製造行業的食品飲料廠,造紙廠,酒廠,葯廠,服裝廠,以及北方供暖使用的小區供暖,醫院供暖,學校供暖等都需要用到該燃料。
C. 納米技術有什麼作用
納米技術的本質作用就是直接以原子或分子來構造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即通過納米精度的"加工"來人工形成納米大小的結構。
納米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主要在材料和制備、微電子和計算機技術、醫學與健康、航天和航空、環境和能源、生物技術和農產品等方面。
用納米材料製作的器材重量更輕、硬度更強、壽命更長、維修費更低、設計更方便。利用納米材料還可以製作出特定性質的材料或自然界不存在的材料,製作出生物材料和仿生材料。
衍生產品舉例:
1、納米機器人
根據分子水平的生物學原理為設計原型,設計製造可對納米空間進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也稱分子機器人;而納米機器人的研發已成為當今科技的前沿熱點。
許多國家紛紛制定相關戰略或者計劃,投入巨資搶占納米機器人這種新科技的戰略高地。《機器人時代》月刊指出:納米機器人潛在用途十分廣泛,其中特別重要的就是應用於醫療和軍事領域。
2、雨衣傘
納米雨衣傘是雨傘與雨衣的結合體,納米雨傘收傘有三折傘和直桿傘的收傘形態(簡單說,收傘時有長短兩種選擇)。納米雨衣可由納米雨傘轉變而成,納米雨衣又不同於一般的雨衣,因為納米雨衣可以保證從頭到腳絕對不濕。
3、防水材料
2014年8月4日,澳大利亞運用新發明的布料,製成一款具有開創性的T恤衫,不管人們怎樣嘗試著浸濕它,此T恤都能保持良好的防水性能。
這件叫做「騎士」(The Cavalier)的白色T恤是百分之百棉質的。其布料運用「疏水」納米技術應用編織而成,能夠有效防止大部分液體和污漬的浸入。這種T恤可以用機器清洗,其防水功能最多可承受80次清洗。它的布料有天然自凈功能,任何附著在上的污漬都能用水擦洗或沖干凈。
(3)德國是怎麼生產顆粒燃料的擴展閱讀:
納米技術的潛在危害:
1、納米顆粒的危害
納米材料(包含有納米顆粒的材料)本身的存在並不是一種危害。只有它的一些方面具有危害性,特別是他們的移動性和增強的反應性。只有某些納米粒子的某些方面對生物或環境有害,我們才面臨一個真的危害。
2、健康問題
納米顆粒進入人體有四種途徑:吸入,吞咽,從皮膚吸收或在醫療過程中被有意的注入(或由植入體釋放)。一旦進入人體,它們具有高度的可移動性。在一些個例中,它們甚至能穿越血腦屏障。
納米粒子在器官中的行為仍然是需要研究的一個大課題。基本上,納米顆粒的行為取決於它們的大小,形狀和同周圍組織的相互作用活動性。它們可能引起噬菌細胞(吞咽並消滅外來物質的細胞)的「過載」,從而引發防禦性的發燒和降低機體免疫力。
納米粒子還可能因為無法降解或降解緩慢,而在器官里集聚。還有一個顧慮是它們同人體中一些生物過程發生反應的潛在危險。由於極大的表面積,暴露在組織和液體中的納米粒子會立即吸附他們遇到的大分子。這樣會影響到例如酶和其他蛋白的調整機制。
3、社會風險
納米技術的使用也存在社會學風險。在儀器的層面,也包括在軍事領域使用納米技術的可能性。(例如,在MIT士兵納米技術研究所研究的裝備士兵的植入體或其他手段,同時還有通過納米探測器增強的監視手段。)
在結構層面,納米技術的批評家們指出納米技術打開了一個由產權和公司控制的新世界。他們指出,就象生物技術的操控基因的能力伴隨著生命的專利化一樣,納米技術操控分子的技術帶來的是物質的專利化。
2003年,超過800項納米相關的專利權獲得批准,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增長。大公司已經壟斷了納米尺度發明與發現的廣泛的專利。例如,NEC和IBM這兩家大公司持有碳納米管這一納米科技基石之一的基礎專利。
碳納米管具有廣泛的運用,並被看好對從電子和計算機、到強化材料、到葯物釋放和診斷的許多工業領域都有關鍵的作用。但是,當它們的用途擴張時,任何想要製造或出售碳納米管的人,不管應用是什麼,都要先向NEC或者IBM購買許可證。
D. 生物質能源顆粒生產流程
工藝流程:將收購的生物質原料例如鋸末、樹皮、樹枝各種農作物從原料場地用車運至車間,用人工給料的方法將生物質輸入到切斷機內,切成15-20mm長得真針狀和沫狀碎料,然後用風送放法將碎料經旋風分離器送到螺旋送機,經斗式提升機和除鐵器,在用螺旋輸送機可預處理機送到顆粒機進行造粒,然後顆粒落入冷卻機進行冷卻,當顆粒由130℃冷卻至80℃入篩選機進行篩選,篩選出的合格顆粒經顆料貯斗稱量至縫口機進行包裝,在用車將包裝好的顆粒送至成品庫。篩下的碎料返回顆粒機重新造粒
操作條件:
(1):造粒前物料狀態:含有15-20mm長的針狀和沫狀秸碎料
(2):原料進入造粒機前的水分16-18%
(3):顆粒燃料冷卻前溫度130℃
(4):顆粒燃料冷卻後溫度30℃。
E. 生物顆粒燃燒機的原理是什麼
生物質顆粒燃燒機一種生物質半氣化自動控制燃燒機,一種以生物質為燃料的生物質高溫裂解燃燒機。安拓生物質顆粒燃燒機的工作原理:送料系統將顆粒燃燒均勻適量的輸送到發酵爐膛內,引燃後,顆粒以半氣化懸浮進行低溫燃燒,火焰在噴火口處於引風會合,形成高溫噴射狀火焰。
F. 現在國外哪裡的生物質顆粒燃料機最先進
義大利產的顆粒機是最好的。
G. 循環流化床鍋爐燃料制備系統
循環流化床鍋爐是芬蘭奧斯龍(Ahlstrom)公司最早生產並投入運行的。 循環流化床技術的問世,也是一個逐漸被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循環流化床技術是在最初被發現並應用的流態化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流態化技術最初來源於化工生產中的流態化反應器。第一台成功運行的流化床是德國人溫克勒於1921年發明的,他將燃燒產生的煙氣引入一裝有焦炭顆粒的爐室的底部,然後觀察到了固體顆粒因受氣體的阻力而被提升,整個顆粒系統看起來就像沸騰的液體,這也是工業應用的流化床的雛形。此後流態化技術一直在化工領域被應用並發展,直到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流態化技術才開始在燃燒領域應用。 流化床燃燒技術的應用最初是鼓泡床技術,其大概的工作過程就是,碾碎的小顆粒燃料通過給煤口送入爐內,床內布置有埋管蒸發受熱面,空氣由風室通過床下布風板送入床層,將燃料顆粒吹起。吹起的顆粒上升到一定高度,在重力作用下又落下,再由空氣吹起上升,然後又落下,如此反復上升、落下, 好像水在沸騰時的狀態一樣,固體顆粒層也膨脹起來,此時固體顆粒便進入流化狀態,這便是最初的鼓泡床燃燒。從以上鼓泡床燃燒特點可以看出,其飛灰含碳量大,不完全燃燒損失大。由於鼓泡床在燃燒寬篩分燃料尤其是劣質燃料時,固體未完全燃燒損失很大、加入石灰石脫硫效率低、埋管受熱面和爐牆磨損大以及大型化時床面積過大受熱面難以布置等缺點的限制,由於上述種種原因,人們便開始新的探索,力圖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克服其固有弱點,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便應運而生。 提到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不得不提芬蘭奧斯龍(Ahlstrom)公司。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真正得到應用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未八十年代初,奧斯龍公司對循環流化床爐的開發是60年代未期在鼓泡流化床爐的基礎上開始的。為提高燃燒效率,奧斯龍公司對運行風速為3m/s的鼓泡流化床採用高溫旋風分離器來實現細粉的再循環進行了試驗,結果表明燃燒效率得到提高。隨後,奧斯龍公司在芬蘭建造了第一台商用循環流化床鍋爐,該鍋爐的熱功率為15MW。在這個基礎上,循環流化床燃燒技術不斷被發展,並形成幾大技術流派,在工業領域迅速的得到大面積應用。
H. 德國在二戰中使用的石油從哪兒來
貧血——二戰德國的石油工業
「如果我無法得到足夠石油,我就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希特勒
「一戰」最後兩年,德國經歷過嚴重的石油短缺,惟一的來源是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魯登道夫當時指出:「羅馬尼亞石油乃重中之重,但很不幸,羅馬尼亞的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極限,不足以改變德國石油短缺的整體局面。」而英國人捷足先登,於1918年8月佔領巴庫,被魯登道夫稱為「對我們的沉重打擊」。
納粹上台第一年,經濟戰略專家便指出:一旦發生戰爭,對原油進口的嚴重依賴將是制約德國軍事行動的一個關鍵瓶頸。1938年7月12日提出的「凱琳大廈計劃」要求1944年初實現石油產量1100萬噸,但希特勒顯然等不到這個時間,他的戰略是先通過儲備打響戰爭,然後在戰爭中解決石油來源。1939年上半年,德國石油進口達到頂點,最大來源是羅馬尼亞。盡管9月後歐洲以外的來源斷絕,德國當年仍進口石油516.5萬噸,比1938年全年還多20萬噸。1940年5月27日,德、羅兩國簽訂石油協定,當年德國進口的207.5萬噸石油中有97.4萬噸來自羅馬尼亞,另外根據《蘇德貿易協定》,進口近65.7萬噸。1941年,從羅馬尼亞的進口增至100.7萬噸,上半年從蘇聯進口28.3萬噸。
德國在上半個世紀中令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自己的豐富能源——煤。在三十年代末,煤約佔美國能源總量的一半,但對德國來說,卻提供了能源的90%——而石油大約僅佔5 %。可是,希特勒在1932年已經在為未來籌劃,石油對於他的雄心壯志來說是必不可少的。1933年1 月,他成為德國的總理,一年半以後他又攫取了全部權力。他不失時機地發動了一項他稱之為「德國汽車交通史上一個轉折點」的汽車運動。不受時速限制的單向高速公路貫穿全國。1934年,製造一種新型汽車的計劃開始。它被稱為「人民的汽車」,亦即「大眾汽車」。
但對於希特勒企圖將整個歐洲置於納粹帝國——以及他本人——統治之下的宏偉計劃來說,這些僅僅是枝節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他迅即開始整頓經濟,加強國家對大企業的控制,並建立納粹的戰爭機器——包括轟炸機、戰斗機、坦克和卡車,所有這些都需要石油。因此,法本公司正在進行的合成燃料生產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
固體的煤為什麼可以液化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呢?這是煤和石油的成分決定的。煤和石油同屬化石燃料,煤是由幾千萬年乃至幾億年前地球上生長的某些樹木埋藏在地層中,在漫長的地質年代裡,經過地溫、地壓等的作用,逐漸變化而來的。石油是由低等的動物經過與煤相似的過程變成的。煤和石油的主要組成元素都是碳和氫,但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氫構成的烴類小分子,而煤的成分主要是碳氫構成的較大的有機分子,其相對分子質量大約是石油的10倍;煤中氫碳的比值小,大約是石油的一半。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增加煤炭中氫的含量,使煤和石油中碳與氫的比值基本相同時,固體的煤就有可能變成類似於石油的液體燃料。這就是煤炭液化的基本思想,而煤炭液化的關鍵就是如何將氫加入到煤炭中。
煤炭的液化過程是十分復雜的,一般認為,煤首先被分解成—種稱為「瀝清烯」的中間產物,接著再與氫反應變成與石油的成分類似的物質,由於煤炭中含有雜質,液化裝置內的物質是十分粘稠的,經固液分離後,得到的液體即為煤炭液化生成的油類,是一種暗褐色的液體,再經過分餾加工,去除重質部分,就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煤炭液化產品。
煤炭的液化技術,有兩種基本方法,即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先把煤炭製成煤漿,然後在高溫、中壓狀態,在催化劑作用下,通過加氫裂化生成液態碳氫化合物即「合成石油」,直接液化的效率約為65%~75%,每噸煤可生產0.3~0.4t液化油。間接液化是把煤炭在高溫下與水蒸氣作用氣化,產生合成氣(CO,H2等),然後合成氣通過催化反應生成性能優良的液態醇類、烴類等。間接液化的效率一般較低。
化學溶解方法在德國,從煤中提取合成燃料的開創性工作實際上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時,德國已被公認在化學方面居於世界領先地位、1913年,德國體燃料,大量的氫隨同催化劑被注入高溫和高壓下的煤中,結果製成一種高級液體燃料。十年後,即在二十年代中期,德國人創造出一種叫做「費希爾—特羅普施」的可以與之競爭的方法。採用這種方法時,煤粒在蒸汽下粉碎後再被注入氫和一氧化碳,使之相互作用,最後製成一種合成石油。貝傑烏斯的氫化法被視為兩種方法中較好的一種。除了其他產品外,它還能夠生產航空汽油,而「費希爾一特羅普施」法則不行。此外,法本公司在1926年取得了貝傑烏斯法的專利權。
法本公司在二十年代對合成燃料產生興趣,是因為它有同樣的預計,認為正在全世界刺激大規模石油開採的趨勢將會使世界上傳統的石油供應迅即枯竭。納粹政府之所以提供資助,是因為對外國石油日益增長的需求正在使至關重要而又不足的外匯大量流失。希特勒明白,德國將為戰爭作好准備。必須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
1936年下半年,希特勒採取一些決定性步驟武裝德國,以便德國可為預計在1940年將發生的戰爭作好准備。他開始執行一項四年計劃,其中有一個目標是通過新技術和化學來減少對外國石油的依賴。他在提出那項計劃時說:「現在必須以最快的速度發展德國的燃料生產。這項任務必須以作戰時的同樣決心來處理和完成,因為未來的戰爭行為有賴於這一問題的解決。」他補充說:「這類原料的生產成本是無關緊要的。」
德國確實建立起一個實力非常雄厚的合成燃料工業。到1939年9 月1 日德國入侵波蘭、歐洲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止,它已有十四家氫化廠全速運轉,另有六家正在建設中。到1940年,合成燃料的產量已有急劇的增長——日產七萬二千桶,占石油總供應量的64%。然而,從軍事需要方面來看,合成燃料的意義甚至更為重大。貝傑烏斯氫化法提供了德國航空汽油總量的95%左右。如果沒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國空軍就無法升空。
盡管希特勒擁有戰爭機器的強大力量,也有日益增加的合成燃料可供使用,石油問題卻從未使他感到放心。的確,那種擔憂曾促使他形成以「閃電戰」為基礎的基本戰略——集中機械化部隊實行兇猛而短期的攻擊,以便在燃料供應發生問題以前奪取決定性的勝利。最初,無論是1939年在波蘭,還是1940年春季蹂躪挪威、低地國家和法國,這一戰略都被運用得驚人地出色。西線戰役實際上改善了德國的石油處境,因為德國軍隊掠取的石油儲備大大超過了他們在侵略戰爭中所消耗的燃料。即使隨後希特勒通過大規模空中轟炸征服英倫諸島的企圖在1940年秋季遭到了失敗,德國看來仍然接近於稱霸歐洲!
也正是1940年,羅馬尼亞局勢岌岌可危,匈牙利、保加利亞和蘇聯都向其提出領土要求,蘇聯乾脆於7月1日出兵強佔了比薩拉比亞。11月23日,羅加入軸心國和《反共產國際協定》,當年德國對羅的石油依賴量達到94%,到次年的「巴巴羅薩」行動時,208.6萬噸的對德石油出口比參戰的100萬羅軍更有價值。
德國認為勝利得來不難。所以,當羅馬尼亞最大的普羅耶什蒂油田受到蘇聯威脅時,希特勒將視線向東轉到他的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就是蘇聯。
從巴巴羅薩開始,佔領巴庫和其他高加索油田就是希特勒心目中的俄國戰役中心。一位歷史學家曾經寫道:「在經濟領域中,希特勒的目標是石油。奪取高加索油田甚至比攻克莫斯科更加重要!對希特勒來說,石油是工業時代和經濟力量必不可少的東西。是戰爭機器的血液!
1941年10月7日,戰時經濟與軍備局局長喬治·托馬斯再次報告:「目前航空燃油及潤滑油產量為28.9萬噸,尚可滿足年底前的需求,但到1942年初將只有3.1萬噸——這是一個危險的水平。到10月1日,只有不到25萬噸柴油,按目前消耗,11月底就將短缺2.5萬噸。顯然,德國已經不能再向義大利每月提供10萬噸燃油。」
進入1942年,德國石油儲備降至79.7萬噸,僅夠一個月消耗,合成燃料雖然增長到近400萬噸,但這個增量被羅馬尼亞石油產量因為盟國轟炸而下降抵消。2月12日,安東內斯庫向里賓特洛甫表示:「在原油方面,羅馬尼亞已傾其所有,目前惟一的出路就是佔領富產石油的地區。」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在歐洲的第一次重大失敗,它使希特勒怒不可遏。德軍不再處於攻勢。「閃電戰」階段已告結束。從此以後,決定性因素不再是閃電式的攻擊,而是軍用的人力和經濟資源——包括石油在內。
在1943年中,軸心國在俄國和北非都已被擊敗,德軍想攻克巴庫或中東油田的企圖已成為痴心妄想。因此,德國不得不反過來依靠自己的資源,此外別無選擇。合成燃料將成為它瘋狂地力圖維持戰爭機器的中心。在作出這種努力的過程中,希特勒帝國表現出它在技術方面的才智和集權政治的強制力。
合成燃料工業像戰爭經濟的其餘部門一樣,呈現出上升趨勢。到1942年,此項工業全面地取得了比三十年代更大的進步——更新生產技術,改良催化劑,生產更優質的產品和擴大多種煤作為原料。而且產量也在迅速上升。在1940年和1943年之間,合成燃料的產量幾乎增長一倍,從日產七萬二千桶上升到十二萬四千桶。人造燃料工廠是燃料工業體系中的重要環節。1944年第一季度,其產量占燃料總供應量的57%和占航空汽油的92%。生產還在高速度上升。若按年度計算,1944年第一季度的產量正在以更高的速度增長。總的來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合成燃料佔德國石油總產量的一半。
可笑的是,1943年德國的石油狀況反而有所好轉。原因首先在於義大利於9月脫離軸心國,不光石油儲備的「下水道」終於被堵住,進占義大利北部的德軍反而獲得了大量石油儲備,德國合成燃料廠的產量也達到歷史高峰,超過560萬噸。
44年,盟國將對德國轟炸的重點轉向石油工業,為了對付空襲。軍備部長施佩爾命令迅速修復合成燃料工廠和其他石油設施,或者盡可能地把它們疏散到那些較小的、更易於保護和隱蔽的地點——有些移到被毀壞的工廠的斷垣殘壁里,有些遷入坑道,有些轉入地下。甚至釀酒廠也改產燃料。原計劃至1944年將大幅度提高合成燃料的生產能力,但此時那些為增產而准備的機器部件,不得不拆用來修復現有的設施。三十五萬多名工人從事這一忙亂的任務。一開始,各工廠迅速得到修復,但過了一段時間,工廠常會再度遭到空襲,以至於變得更加支離破碎和易受攻擊,更加難以修復。產量開始急劇下降。在1944年5 月第一次空襲以前,用氫化法生產的合成燃料平均日產九萬二千桶,到9 月份,產量已降到日產五千桶。當月的航空汽油產量僅為日產三千桶,只佔1944年頭四個月平均產量的6 %。與此同時,蘇軍佔領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使希特勒失去了主要的原油來源。
44年9月,合成燃料月產量下降92.2%,跌至僅1.7萬噸,德國空軍的18萬噸燃料需求只能滿足3萬噸,已無法正常出動。1944年秋季,惡劣的氣候條件暫時緩解了盟軍的襲擊。11月,德國人設法提高了合成燃料的產量。但在12月,產量又下降了。
德國人如果有更多的燃料,就可能爭取到更多時間。從戰略觀點看,由於阿登攻勢的失敗,德國的戰爭努力已告失敗。1945年2 月,德國的航空汽油產量剛好是一千噸——1944年頭四個月水平的0.5 %。此後就停產了。但德國人爭取勝利的幻想仍未破滅。施佩爾追述說,希特勒周圍的一些人『在早已絕望的情況下,會默默地聆聽他的講話,當時他繼續對那些已不存在的師表態,或者命令因缺乏燃料而已停飛的飛機去給部隊提供給養。「
在45年德軍最後的時刻,大量的新式噴汽戰斗機和重型坦克因為缺乏燃料在地面被盟國 空軍炸毀,德軍已經回到19世紀而成為騾馬和人力運輸的部隊,當希特勒與夫人在柏林地堡自殺時,下命令,要將他們的屍體澆上汽油焚毀,以免落到可惡的俄國人手中。現有的汽油用於執行那道最後命令終於夠用了。
I. 想辦一個生物質顆粒燃料廠,設備那個最好,需要多少錢
當然是德國的設備最好了。起步要2000萬。
J. 哪些原料可以製作生物質顆粒燃料,這六點必須曉得
做生物質顆粒燃料有很多啊,一般使用廣泛的有廢舊的木料一些竹屑都可以用作原料加工成生物質顆粒燃料,還有一些像棉柴玉米秸稈都可以,利用這些原料生產出來的顆粒做燃料不僅可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且還可以減少環境的污染,利用起來非常的干凈和清潔。
而且原料的取用方便,而且成本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