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上有哪些不經意的小事最終卻釀成大禍
1938年11月13日凌晨,因譯電員一字之差,加之偶發因素,千年古城長沙被付之一炬,3萬餘人喪生,房屋大部被焚,史稱「文夕大火」。「文夕大火」案與河南花園口決堤案、重慶防空洞慘案並稱抗戰史三大慘案。
㈡ 誰放走了希特勒
是在一戰中希特勒被打趴下.到後來亨利.坦迪也非常後悔.亨利.坦迪1891年8月30日生於英國沃里克郡利明頓(Leamington)。1910年,19歲的坦迪加入格林.霍華茲步兵團,開始了他的軍旅冒險。1914年10月,坦迪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血腥的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兩年後,他在著名的索姆河大會戰中腳部負傷。傷愈後,他隨第9營在佛蘭德等地與德軍苦戰。1917年11月,他再次負傷住院。傷好後,坦迪被分配至惠靈頓公爵第5步兵團。在此後的戰斗中,二等兵坦迪似乎時來運轉了。1918年8月28日,坦迪因作戰英勇被授予「優異戰斗勛章」;9月12日,他在哈維林肯特戰斗中因英雄主義表現被授予「軍事獎章」;同月28日,在奪占馬爾寬渡口的激戰中,坦迪的英勇表現又為他贏得了一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坦迪是戰爭期間獲得榮譽最高的英軍士兵。如果他是個軍官的話,王室毫無疑問會冊封他為騎士。然而,坦迪決不會想到,在如此榮耀的經歷中,他鑄成了一樁歷史大錯。 命運時刻 在奪佔法國小鎮馬爾寬渡口的戰斗中,英國戰報五次提到坦迪的英勇表現。1918年9月28日這天,坦迪所在的步兵團一度被德軍猛烈的重機槍火力所壓制。二等兵坦迪躍出戰壕,隻身一人匍匐靠近德軍陣地並成功地消滅了德軍槍手。抵達渡口時,他再次冒著密集的炮火率先鋪設起木板,使英軍沖鋒部隊得以順利沖入敵軍陣地,最終迫使人數占優的德軍退出戰斗。兩軍的血腥廝殺漸漸平息下來,突然,坦迪的視線中出現了一個德軍傷兵。這個一瘸一拐走出陣地的德軍士兵也看到了不遠處坦迪的槍口正死死地指著他。然而,這個傷兵顯然已經精疲力竭,他既沒有舉槍也沒有驚慌失措,只是毫無表情地盯著坦迪,似乎在等待已無可避免的最後時刻。「我當時的確瞄準了,但我從來不射殺傷兵,」坦迪日後回憶起當時戲劇性的一刻,「我讓他走掉了。」這個年輕的德國傷兵略略點了點頭,然後就慢慢走遠了。歷史在這一刻忽然轉向了。這個名叫希特勒的德軍下士與德軍殘部順利撤回後方,而坦迪很快也淡忘了這個戰斗結束時刻的小插曲。1919年12月17日,他獲得了「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義大利藝術家福蒂尼諾.馬塔尼亞專門創作了一幅以伊普爾戰役為背景的油畫,坦迪在畫中背著一個傷兵,以示這些勇敢的士兵是在為「結束一切戰爭」而戰斗。1926年,35歲的坦迪榮歸故里,娶妻生子,過起了平靜的生活。 往事成新恨
㈢ 希特勒在一戰時曾經差點被一個英國士兵打死,但這個英國兵放了他,是怎麼回事
亨利·坦迪1891年8月30日生於英國沃里克郡利明頓。坦迪早年生活困苦,童年時代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孤兒院度過,成年後他在利明頓一家旅館干過鍋爐工。1910年8月,這個再普通不過的窮小子加入格林·霍華茲步兵團,開始了他的軍旅冒險。同年,坦迪隨步兵團第2營輾轉南非、根西島等地服役。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1914年10月,坦迪所在的部隊參加了血腥的第一次伊普爾戰役。兩年後,他在著名的索姆河大會戰中腳部負傷。傷愈後他隨第9營在佛蘭德等地與德軍苦戰。1917年11月,他再次負傷住院。次年,坦迪被送往第12營。不久,他所在的部隊因傷亡慘重被解散,坦迪被分配至惠靈頓公爵第5步兵團。在此後的戰斗中,二等兵坦迪似乎時來運轉了。1918年8月28日,坦迪因作戰英勇被授予「優異戰斗勛章」;9月12日,他在哈維林肯特戰斗中因英雄主義表現被授予「軍事獎章」;同月28日,在奪占馬爾寬渡口的激戰中,坦迪的英勇表現又為他贏得了一枚「維多利亞十字勛章」。 戰爭結束後,坦迪隨惠靈頓公爵第2步兵團在直布羅陀、土耳其和埃及等地服股。1926年1月5日,他以中士軍銜退役。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坦迪是戰爭期間獲得榮譽最高的英軍士兵。如果他是個軍官的話,王室毫無疑問會冊封他為騎士。然而,坦迪決不會想到,在如此榮耀的經歷中,他鑄成了一樁歷史大錯。 在奪佔法國小鎮馬爾寬渡口的戰斗中,英軍戰報5次提到坦迪的英勇表現。1918年9月28日這天,坦迪所在的步兵團一度被德軍猛烈的重機槍火力所壓制。二等兵坦迪躍出戰壕,隻身一人匍匐靠近德軍陣地並成功地消滅了德軍機槍手。抵達渡口時,他再次冒著密集的炮火率先鋪設起木板,使英軍沖鋒部隊得以順利沖入敵人陣地。緊接著,坦迪與戰友一起與德軍展開刺刀戰,最終迫使人數占優勢的德軍退出戰斗。 兩軍的血腥廝殺漸漸平息下來,德軍或投降或撤向後方,英軍亦無力再戰。突然,坦迪的視線中出現了一個德軍傷兵。這個一瘸一拐走出陣地的德軍士兵也看到了不遠處坦迪的槍口正死死地指著他。然而,這個傷兵顯然已經精疲力竭,他既沒有舉槍也沒有驚惶失措,只是毫無表情地盯著坦迪,似乎在等待已無可避免的最後時刻。「我當時的確瞄準了,但我從來不射殺傷兵,」坦迪日後回憶起當時戲劇性的一刻,「我讓他走掉了。」 這個年輕的德國傷兵略略點了點頭,然後就慢慢走遠了。歷史在這一刻忽然轉向了。這個名叫希特勒的德軍下士與德軍殘部順利撤回後方,而坦迪很快地淡忘了這個戰斗結束時刻的小插曲。1919年12月17日,英王喬治五世在白金漢宮親自為他掛上「維多利亞十字勛章」。為表彰這位士兵英雄在戰爭期間的傑出表現,當時的英國報紙對坦迪的戰功廣為報道。義大利藝術家福蒂尼諾·馬塔尼亞專門創作了一幅以伊普爾戰役為背景的油畫,坦迪在畫中背著一個傷兵,以示這些勇敢的士兵是在為「結束一切戰爭」而戰斗。 歷史是個創造命運的大師,榮譽紛至沓來之時,大錯已無可挽回。1926年,35歲的坦迪榮歸故里,娶妻生子,過起了平靜的生活。誰又會想到,不到10年,命運之神就又來打擾他了。 1938年的歐洲,風雨如晦。當時的英國首相張伯倫同意前往德國與元首希特勒會談。這位已是69歲高齡且從未坐過飛機的大英帝國首相居然肯降尊紆貴,希特勒大喜過望。雙方商定在巴伐利亞貝希特斯加登希特勒新近修成的私人別墅見面。 9月15日,張伯倫長途飛行7個小時,又坐了3個小時火車,終於到達建在山頭的希特勒的別墅。令首相大感驚奇的是,這位德國元首的客廳里赫然掛著一幅馬塔尼亞當年為坦迪所作畫像的復製品。希特勒解釋說:「畫中的這個人差點要了我的命,當時我甚至覺得自己再也見不到德國了,上天將我從英國士兵瞄準我的槍口下救了出來。」 張伯倫當時心中有何感想已不得而知。或許他心裡在暗想,坦迪要是扣動了扳機,歐洲今天的這場災難可能也就無從而起了。
㈣ 歷史上最有名的蝴蝶效應的案例有哪些
所謂「蝴蝶效應」,源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氣象學家洛倫滋提出的一句近乎荒謬的理論:「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會在兩周後引發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這句話看起來似乎很誇張,南美洲的蝴蝶扇動翅膀,怎麼可能就在得克薩斯州引起龍卷風呢?不過,中外歷史上還確實曾發生過由於一點小事,引發了連鎖反應,最終導致的結局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件。
再來說說國外的「蝴蝶效應」事件——「蚱蜢之戰」。在美國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交界處,曾住著兩個印第安部落。他們就像吳楚兩國人一樣,本來和睦相處,相互依存。有一天,一個部落的小男孩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抓住到了一隻漂亮的大蚱蜢。另一個部落的小男孩,羨慕嫉妒恨溢於言表。於是,兩部落的孩子們圍繞著這只蚱蜢發生了爭斗,大家互相廝打在一起。
部落里的婦女見此情景,紛紛跑出來護犢子,又扭打在了一起,雙方都損失慘重。等到傍晚時分,部落里的男人們回家見到滿屋子的傷員,憤怒的火山爆發了。他們在各自部落酋長的帶領下,展開了為一隻蚱蜢而戰的血腥戰爭,這就是十八世紀著名的「蚱蜢之戰」。
當然,這種「蝴蝶效應」的歷史事件還有很多,即便在現代,仍不時地出現在我們的身邊。所以,「南美洲的蝴蝶輕扇兩下翅膀,會引發得克薩斯的龍卷風」並非聳人聽聞,也不是一句所謂荒謬的話。
㈤ 原因很有戲劇性!希特勒最感激的人為何是個英國大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們帶來了空前嚴重的災難,而發動這次戰爭的罪魁禍首就是德國的元首,但是他卻感激一個英國的士兵,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不容假設,事情就是如此的奇妙,能夠讓人更好的嚮往著未知的生活,要是一天到晚就是吃喝玩樂,是不是也挺沒勁的?我覺得是。我主要是沒有享受過每天就是吃喝玩樂的生活,所以才覺得枯燥無味!要是享受到的話,說不定是可以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了!不知道你是不是這樣的想法?
你覺得讓坦迪再選擇一次,會不會還會這么做呢?你要是坦迪,你會怎麼做?
㈥ 「蝴蝶效應」的歷史典故有哪些
一,萬曆援朝戰爭(1592年-1598)的蝴蝶效應導致了滿洲女真的崛起,最後使明朝滅亡。
1592年4月-1598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兩次傾舉國之力,兩次入侵朝鮮。
兩次都被朝鮮政府和明朝援軍擊敗,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退出了朝鮮。
此戰是明朝隊對外戰爭的最後的輝煌,保衛了朝鮮半島,但明朝國力受到巨大的損耗。
朝鮮從亡國到復國,實力被嚴重削弱。
日本元氣大傷,豐臣秀吉集團的勢力被削弱而間接導致德川幕府崛起。此後日本三百年不敢覬覦朝鮮半島。
但由於明朝國力的削弱,東北的女真部逐漸脫離了明朝政府的控制,力量逐漸強大。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成為後金大汗,年號天命。
努爾哈赤割據東北,對明朝中央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威脅,而明朝中央政府為了掃平努爾哈赤的判亂,在全國加征「遼餉」導致了明末農民大起義,在外有「後金」內有農民大起義,明朝最後走向滅亡。
(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軍裝甲部隊侵入沈陽市、繼而進攻錦州 )
二,二戰著名的「蝴蝶效應」諾門罕戰役。
「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北後,日本東京當局為"北進"及"南進"的策略而舉棋不定。
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它戰役,諾門罕戰役一場名聲不顯的戰役。
"這是一場陌生的、秘而不宣的戰爭",1939年7月20日,《紐約時報》的社論這樣評價蘇聯紅軍和日本軍隊在蒙古草原上的這場苦鬥,時報不屑一顧地嘲諷道"(他們)在人們注意不到的世界角落裡發泄著憤怒"。
當兩年後,日本的轟炸機編隊將炸彈投擲在珍珠港後,美國人才意識到正是這場他們認為無關緊要的戰役決定了日本「南進」跟美國開戰。
正是由於,在諾門罕戰役中遭受到蘇聯紅軍的迎頭痛擊,日本帝國主義放棄了「北進」策略,轉而「南進」。
當時,德蘇兩國正在莫斯科戰役相持不下,雙方油盡燈枯,正是由於日本放棄了「北進」。斯大林才敢在關鍵時刻從西伯利亞抽調20個師,加入莫斯科戰役,一舉奠定勝局。
如果,日本「北進」從兩個戰略方向夾攻蘇聯,蘇聯極有可能面臨更危險的局面。
若日本不「南進」偷襲珍珠港,美國可能還會「隔岸觀火」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如果沒有「諾門罕戰役」中日軍被蘇聯紅軍擊敗,二戰的走向將變得撲朔迷離。
選擇就像是人位於一個岔路口.走哪條路都要靠他自己的決策.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J.E.丁格
㈦ 偉大人物犯過的錯誤
毛澤東曾經干下一件事,文化大革命!
奧斯特洛夫斯基
奧斯特洛夫斯基一家為生計所累,所有孩子自幼便挑起了養家的重擔。但非常難得的是,盡管一貧如洗,但所有孩子都學會了讀書習字,並念完了小學。
未來的作家在孩提時代便體現出了極強的求知慾和極高的稟賦,他非常痴迷文學。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戰爭期間,奧斯特洛夫斯基積極參加了地下革命。
1920年,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利沃夫戰役中受了重傷。傷愈後,他在基輔鐵路工地工作。在此期間,他得了傷寒。此外,他還感染了骨結核,病情迅速惡化。
1927年初,22歲的奧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癱瘓,卧病在床。他的雙目開始失明。正是在這一人生的艱難時刻,他決意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自己所處時代的面貌和個人的生活體驗。他最初創作了小說的前幾章節,但手稿卻在郵寄過程中不慎遺失。自那時起,作家便開始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創作。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個奇跡:盡管飽受病痛折磨,但他10年來從未向死神低頭。在體能嚴重哀竭的情況下,他執意要將這部描寫自己這代人命運的小說留傳後世。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是本自傳體小說,從中可以讀到有關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實片段。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對他的文學創作給予了大力支持,幫助他謄寫一頁頁書稿。1931年10月,小說的第一部封筆,並於1932年付梓。第二部於1933年5月殺青,1934年出版。
奧斯特洛夫斯基剛剛開始小說創作時,並未配備助手。他的妻子賴莎·波爾菲里葉夫娜·奧斯特洛夫斯卡婭早出晚歸,忙於工作。盡管疼痛難忍、軀體幾乎不能動彈,但奧斯特洛夫斯基還是藉助刻字板,獨立完成了小說的開篇。1931年初,他的母親與妹妹前往莫斯科與他團聚,他才改為口述著書。每天,他需要克服常人難以想見的困難。他不僅需要記住作品的總體脈絡,將構思形象化、細節化,還不能遺忘所寫的句子及所用的詞語。他通常在深夜裡文思泉湧,成功的人物形象和優美的文字噴薄而出,為了抓住轉瞬即逝的靈感,他只能整宿不眠,反復吟詠腦海中的珍貴片段。小說中的每個句子都經過了他的精心錘煉。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獲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早在1934年,該書就被翻譯成烏克蘭語、波蘭語、摩爾多瓦語和楚瓦什語。讀者的來信如雪片般紛至沓來。
參考資料:http://iask.sina.com.cn/b/9906522.html
㈧ 希特勒當年差點被人殺了,為何最後被放生了
因為當時誰也不認識希特勒,也不知道他會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他當時只是一名德國無名小卒,在戰場上被另外一名英軍士兵發現,但是當時希特勒已經喪失抵抗能力,這位英國士兵大發善心,就放他離開了。
怎麼說呢,即使希特勒當年被人殺了,可能還會出現第二個希特勒可能比希特勒還要殘忍。這種未知的不可控的時間沒有人能夠說得好。或許這位英國士兵懷著一生的愧疚,但是,希特勒已經發動了世界第二次大戰,現在說這些沒用,至於他被放生,只能說他運氣好。
㈨ 坦迪是英國的一個英雄人物,為何他卻後悔了一輩子
坦迪參加了世界第一大戰,並且拿到了許多榮譽,在英國當然是一名英雄。然而,再一次戰爭過程中,他放走了德國的一位士兵,這個士兵名叫,希特勒。後來,希特勒開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以坦迪非常後悔當初沒有殺死這名德國士兵,可能世界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了。
希特勒作為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人物,對全世界人民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全世界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危害,然而,坦迪當時有機會殺死希特勒,卻沒有選擇這樣做,只能說造化弄人呀,當然,這種事情都是無法預料,所以說只能後悔了吧。
㈩ 有人說在坦迪舉槍殺與不殺之間,世界發生了翻轉,這究竟是個什麼故事
因為當時坦迪殺與不殺的那個人是希特勒,如果他當時選擇開槍,那麼世界上可能就會沒有希特勒這個人或許就不會發生世界第二次大戰,或許太多太多的人就不會遭受苦難,不會死亡。但是他選擇了沒有開槍,所以這個世界就發生了翻天地覆的變化,這種情況也是不可控的。
其實,即使當時殺掉了希特勒,不代表世界第二次大戰不會發,這是人類歷史進步的必要過程,沒有了希特勒可能會出現另一個人或許比希特勒更殘忍。當時坦迪作為一個士兵放走一位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敵國士兵,並沒有什麼錯,所以大家也不能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