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皮蛋怎麼做
皮蛋的做法先用清洗將鴨蛋洗干凈,將石灰粉、鹼面、草木灰、炒好的鹽、泥放入一個盆內,攪拌均勻,再把鴨蛋一個一個放在其中包裹。鴨蛋裹上泥後放在稻殼上打個滾,然後放進一小缸中大約一個半月至兩個月即能食用。
② 皮蛋是怎麼做出來的呀
皮蛋是雞蛋還是鴨蛋做的
雞蛋和鴨蛋都可以做皮蛋,但主要是用鴨蛋。因為雞蛋與鴨蛋相比,雞蛋蛋殼較薄,厚度不均勻,毛細孔的粗細也不同,所以用雞蛋做的皮蛋品質差異較大,穩定度也不夠。另外加工皮蛋要用石灰和純鹼等原料,雞蛋白凝固的酸鹼度(PH值)的范圍太窄,稍有不慎,蛋白就會水化,所以技術要求較高。如果用雞蛋做皮蛋,首先要選擇完整無裂縫且大小適當的蛋,再用燈光照檢氣孔大小,再從浸漬時間、環境溫度、濕度、包裝去控製成品酸鹼度,非常復雜,且雞蛋做的皮蛋的蛋白是啫喱狀,蛋黃是黃色,沒油。口感跟鴨蛋做出來的完全不一樣,總體來說,鴨蛋更適合做皮蛋。
③ 皮蛋是怎麼做的
皮蛋是一種鹼性食物。他們有特殊風味的原因是,在強鹼作用後,原始含硫氨基酸分解產生硫化氫和氨,加上浸漬溶液中成分的氣味,會產生特殊風味。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做法。
做法1 :
配料:鴨蛋、鹽、茶和鹼性物質(如生石灰、草木灰、碳酸鈉、氫氧化鈉等)。) .
步驟:
1。清洗鴨蛋以備以後使用。
2。將蘇打灰和鹽放入一個小瓷罐中,倒入沸水,然後在生石灰和草灰完全溶解後分批加入。當生石灰完全「熔化」時,灰就會被制備出來。
3 .將灰均勻地塗在新鮮雞蛋上(適當時加入一些稻殼或麥麩)。
4。儲存大約兩個月後,皮蛋將被保存下來,蛋殼將被剝掉食用。
做法2 :
配料:新鮮鴨蛋,兩袋蛋粉。
步驟:
1。選擇幾個新鮮鴨蛋供以後使用。
2。將半包蛋粉放入一個大碗中,與水混合,形成一種稀糊狀物。
3 .將選定的新鮮鴨蛋浸在糊狀物中,使它們被糊狀物覆蓋。
4。在外麵包裹一層乾粉並用圓筒密封。
5 .春秋兩季密封儲存時間為20 - 25天,夏季為10 - 15天,冬季為30天。
6 .按時打開容器,將皮蛋暴露在空氣中進行通風和退火,以去除鹼性味道,60天後即可食用。
做法3 :
配料:新鮮鴨蛋、生石灰、麥秸、蘇打灰、鹽、茶、黃丹粉、草木灰、清水等。
步驟:
1。首先在一個大罐子,底部鋪一層細生石灰,然後在石灰上面鋪一層干凈的麥秸,然後在麥秸上面鋪一層新鮮的鴨蛋。當它90 %裝滿時,用竹條蓋住它,用木棍壓它
2。鴨蛋放入罐中後,攪拌蘇打灰、鹽、茶葉、黃丹粉、松柏樹枝和清水的混合物,這些混合物在罐中預先加熱煮沸,使濃度均勻,然後從罐的邊緣慢慢倒入罐中,直到新鮮鴨蛋被混合物完全淹沒。
3 .將新鮮雞蛋倒入罐子里大約30天。如果進料液體正常,它可以從罐中排出。
4。從罐子里出來後,雞蛋通常會在液體中浸泡三次以上,然後與30 - 40 %的黃色粘土混合,形成具有一定粘度的糊狀物,然後用糊狀物逐一包裹雞蛋。
5 .泥漿被覆蓋後,雞蛋在外殼上來回滾動,外殼會均勻地粘在泥漿上。這樣,美味的皮蛋一個接一個地被製作出來。
④ 皮蛋是如何製作的
皮蛋的早名叫做「變蛋」,現在北方人又稱「松花蛋」。皮蛋大約發明於14世紀,也就是明代初,發明人已不可考。至今能查找到的最早見諸文字的記錄是1504年成書的《竹嶼山房雜部》:混沌子: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鹽水調入,鍋烹一沸,俟溫,苴於卵上,五七日,黃白混為一處。
這種「混沌子」,就是最早的皮蛋。用炭灰與石灰混合,塗在蛋上,利用強鹼性材料,促使蛋內成分出現化學變化,封藏五七三十五天,使蛋黃蛋白交融在一起。這以後,明末戴羲所作的《養余月令》上,又有「牛皮鴨子」的製法:牛皮鴨子:每百個用鹽十兩,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壇。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至清初,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認為「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的思想家、科學家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識》中,把皮蛋稱做「變蛋」:「池州(今安徽銅陵一帶)出變蛋,以五種樹灰鹽之,大約以蕎麥谷灰則黃白雜揉;加爐炭石灰,則綠而堅韌。」方以智認為使用不同的炭灰,蛋內會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形成兩種不同的產品。方以智另認為這種「變蛋」是在古時「咸杭子」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他在敘述「變蛋」之前有這樣一段話:「《老學庵筆記》、《齊民要術》有咸杭子法,以杭皮漬鴨卵,今吳人用虎杖根漬之亦古遺法。」
查《老學庵筆記》卷五:「《齊民要術》有咸杭子法,用杭木皮漬鴨卵。今吳人用虎杖根漬之,亦古遺法。」陶宗儀《輟耕錄》也記:「咸杭子,今人以米湯和入鹽、草灰以團鴨卵,謂曰咸杭子。按《齊民要術》用杭木皮淹漬,故名之。」再查《齊民要術》卷六:「杭木皮,凈洗細莖,剉(cuò 鍘切)煮取汁,率二斗。及熟,下鹽一升和之,汁極冷內瓮中(賈思勰說明:汁要是熱,入瓮中,卵則會漬敗,不堪久停)。浸鴨子一月任食,煮而食之,酒食俱用。鹽徹則卵浮(鹽滲入則蛋自己會浮起來)。」
那麼杭木皮是什麼呢?賈思勰注曰:「《爾雅》曰:『杭,魚毒。』」郭璞(pú)注曰:「杭,大木,子似栗,生南方,皮厚汁赤,中藏卵果。」無杭皮者,虎杖根牛(疑是誤)並作用。《爾雅》雲:「荼:虎杖。」郭璞註:「似紅草,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玉篇》釋「杭」:「木名,出豫章。煎汁、藏果及卵,不壞。」沈如筠《異物志》:「杭子音亢,鹽鴨子也,以其用杭木皮汁和鹽漬之。今吾鄉處處有此,乃如蒼耳、益母,莖干不純是木。小人爭斗者,取其葉挼(ruó 揉搓)擦皮膚,輒作赤腫如被傷,以誣賴其敵。至藏鴨卵,則又以染其外,使若赭色。」楊萬里有詩:「深紅杭子淺紅鮓(zhǎ 一種用鹽和紅曲腌的魚),難得江西鄉味美。」杭皮汁是紅的,一可以防腐,二可以染色。用杭皮汁浸腌的鴨蛋,皮是紅的,因此也叫「杭子」。《猗覺寮雜記》:「南人以鹽收鴨子曰咸杭子。」可見「咸杭子」就是咸鴨蛋。
杭皮也是偏鹼性的,說咸鴨蛋是皮蛋發明的前提,自然也有道理。
至清代,有更詳細的關於皮蛋製作的記載。《調燮類編》:「鴨蛋以硇砂畫花及寫字,候干,以頭發灰澆之,則黃直透內。做灰鹽鴨子,月半日做則黃居中,不然則偏。」以頭發灰攙水,使硇砂的黃色素滲入蛋殼,對蛋進行印染。而草木灰調鹽產生強鹼,再使蛋白凝成琥珀色半透明膠體,使蛋黃變成藍黑色。「月半日做則黃居中」的說法,根據的是潮汐原理。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月亮與太陽對地球的引力最大,這時候鴨蛋的黃可以居中,其他時間都要偏離。
此時,對配料的比例已規定得很明確。《農桑衣食撮要》:鴨蛋「每一百個用鹽十兩,灰三升,米飲(米湯)調成團。」《居家必用事類全集》:「灶灰篩細二分,鹽一分,拌勻。卻將鴨卵於濃米飲湯中蘸濕,入灰鹽滾過,收貯。」《醒園錄》:「用石灰、木炭灰、松柏樹灰、壟糖灰四件(石灰須少,不可與各灰平等),加鹽拌勻,用老粗茶葉煎濃汁調拌不硬不軟,裹蛋。裝入壇內,泥封固,百天可用。其鹽每蛋只可用二分,多則太咸。又法:用蘆草、稻草灰各二分,石灰各一分,先用柏葉帶子搗極細,泥和入三灰內,加壟糖拌勻,和濃茶汁,塑蛋,裝壇內半月,二十天可吃。」此時的製作與今日已無多少差異,柏葉帶子化學反應於蛋內,其花紋,就是今名之「松花」。
清曾懿《中饋錄》認為:「制皮蛋之炭灰,必須錫匠鋪所用者。緣制錫器之炭,非真栗炭(栗樹燒制之炭)不可,故栗炭灰制蛋最妙。蓋製成後黑而不辣,其味最宜。而石灰必須廣灰(結塊的優質生石灰,鹼性較強),先用水發開,和以篩過之炭灰、壓碎之細鹽,方得入味。如炭灰十碗,則石灰減半,鹽之減半。以濃茶一壺澆之,拌至極勻,干濕得宜。將蛋洗凈包裹後,再以稻糠滾上,俟冷透裝壇,約二十日即成。」
皮蛋與咸鴨蛋一樣,都是高郵為好。高郵這個地方出大麻鴨,所產的蛋大且光。《隨園食單》稱:「腌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郵做皮蛋,除用石灰、松柏灰、豆秸灰、鹽外,還用紅茶灰與樺菜,製成以後蛋白透明,蛋黃色綠。康熙《高郵州志》:皮蛋「入葯料腌者,色如蜜臘,紋如松葉,尤佳」。
湖南益陽也出好皮蛋。關於皮蛋的製作發明,益陽有兩種民間傳說。一說乃有一戶農家造屋,屋後有石灰池,晚間鴨子把蛋下進石灰池中,後來主人在石灰池中發現,剝開,蛋白蛋黃都已凝固,就此發現了皮蛋的製作奧秘。一說有一位開茶館老翁,每日將喝剩茶葉倒在門口稻草灰堆上,他家喂養的鴨子喜歡晚間在此安卧產卵。老翁後來發現灰中有蛋,剝開一嘗無鹽味,就泡在鹽水裡。過幾天有鹽味,就是皮蛋。
⑤ 皮蛋是怎麼做出來的
製作皮蛋的主要原材料是:鮮鴨蛋、生石灰、麥稈、純鹼、食鹽、茶葉、黃丹粉、草木灰、清水等。 製作的一般操作過程是這樣的:先將一個大空缸(或鐵桶)的底部鋪一層細生石灰,然後在石灰上面鋪一層清潔的麥稈,在麥稈上面再將鮮鴨蛋一層一層往上鋪,鋪到九成滿後,用竹篾蓋好,並用木棍壓住(以防止加料液時鴨蛋浮出料液面上)。蛋下缸後,將預先放在鍋中加熱煮沸的純鹼、食鹽、茶葉、黃丹粉、松柏枝和清水的混合料液加以攪動,使其濃度均勻後緩緩地由缸的邊緣灌入缸內,直至鮮鴨蛋全部被料液淹沒為止。這一切完成後,還要進行技術管理。 主要的技術管理工作是勤觀察,多檢查,尤其是在氣溫變化比較大的時候更須多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鮮蛋下缸灌料30天左右,如果料液正常則可出缸。出缸後,一般用經過浸蛋三次以上的料液下腳,加上三至四成黃粘土,調製成有一定粘稠度的料泥,將蛋逐個用料泥包裹。為了防止包泥後的蛋互相粘連,包泥後應將蛋立即放在谷殼上來回滾動,谷殼便均勻地粘在包泥上。這樣,一個個味道鮮美可口的皮蛋便製成了。 在製作中,還有些操作值得注意。如生石灰和純鹼的用量要靈活掌握,鴨蛋質量好時少用,鴨蛋質量差時則多用一些;黃丹粉必須碾細過篩,越細越好;灌液時切忌猛倒,避免將鮮蛋弄破和浪費料液;料液溫度應隨季節不同而異,、季15℃左右,夏季20℃~30℃之間,冬季以高於26℃為好;鮮蛋下缸後,氣溫在25℃~30℃時,經過5~6天要檢查一次,氣溫在15℃~25℃時,經過7~10天要檢查一次,這些操作若有失誤,就難以制出色鮮味美的皮蛋來。 用這種方法製作出來的皮蛋,蛋白晶瑩,可見裡面的蛋黃。味道鮮美,食用後回味極佳。也許正因為如此,它才是我國的特產食品之一 提倡綠色食品,我來介紹幾種無鉛的加工方法: 1、無鉛皮蛋製作 材料:鴨蛋40枚,生石灰360kg,純鹼140g,食鹽160g,紅茶末20g,氯化亞鐵10g。 用0.5kg水與20g紅茶末煮沸並過濾,把濾液放在容器中;將生石灰、純鹼、食鹽、氯化亞鐵及1.9kg水加入濾液中,適當攪拌,待完全作用後,進行過濾,取其濾液備用;把挑選合格的新鮮鴨蛋輕輕放入濾液中浸漬,蛋面上加蓋或用重物壓住,以免蛋露出液面,腌漬兩周左右便取出,風干後置於室溫中貯藏兩周,便可成熟為風味良好的皮蛋。 2、雞蛋皮蛋製作 材料:雞蛋5kg,食用鹼150g,生石灰200g,草木灰500g,大粒鹽300g,黃土500g,紅茶葉150g,水1200g。 將茶葉煮成茶葉水,乘熱倒入放生石灰、鹼、鹽的盆中,等溫度降到30℃以下,加入黃土攪勻,最後放入草木灰調成稠度適宜的料泥待用;把經挑選合格的鮮蛋放入料泥里用鐵絲勺翻轉,使蛋粘上3毫米左右厚的料泥,放入米糠或鋸末上滾動,粘上一層糠後逐個放入缸中封嚴;在25℃左右的環境中15~20天成熟。開缸前最好提前2~4天檢驗,如成熟取出晾乾存放。 3、無泥松花蛋製作 在鍋內加入清水2kg,加入茴香10g,花椒20g,紅茶100g,煮沸5分鍾後取下,加入300g食用純鹼,待完全溶化後,加入少許松樹葉或柏樹葉,製成浸泡液。 在瓷容器內碼入50個洗凈的鴨蛋或雞蛋,將冷卻後的浸泡液倒入放蛋容器內,一定要將蛋完全浸沒,如果液體不夠,可加入一些涼開水。然後密封容器10~14天。取出晾4~5天。便做成了無泥松花皮蛋。 4、鹹蛋的腌制 鹽泥塗布法:每100個蛋用食鹽0.75kg,花椒10g,紅茶少許,加水10.5kg煮沸冷卻,取黃土1kg調成稠糊狀,水少可加水,將洗凈的蛋用調好的黃泥包上,然後滾上草木灰或鋸末碼入缸中,蓋上缸蓋30~40天即可食用。 鹽水浸泡法:鹹蛋的腌制還可用50~60度白酒200ml,細精鹽0.5kg,分別倒入容器內,然後把洗凈晾乾的蛋都在白酒內蘸濕,在精細鹽中滾一滾,使每一個蛋表面均勻粘上細鹽後碼入缸內,蛋碼完後把剩餘的白酒噴在蛋上面並把剩餘的鹽均勻撒在上面蓋好。春秋季30~40天即可食用。蛋經過加工可增值,同時保存的時間長。
⑥ 皮蛋是怎麼做的
最初的皮蛋是怎樣製成的?一說相傳明代泰昌年間,江蘇吳江縣一家小茶館,店主會做生意,所以買賣興隆。由於人手少,店主在應酬客人時,隨手將泡過的茶葉倒在爐灰中,說來也巧,店主還養了幾只鴨子,愛在爐灰堆中下蛋,主人拾蛋時,難免有遺漏。一次,店主人在清除爐灰茶葉渣時,發現了不少鴨蛋,他以為不能吃了。誰知剝開一看,裡面黝黑光亮,上面還有白色的花紋,聞一聞,一種特殊香味撲鼻而來;嘗一嘗,鮮滑爽口。這就是最初的皮蛋。後來,經過人們不斷摸索改進,皮蛋的製作工藝日臻完善。另一說松花皮蛋源於天津。民間口碑雲:距今約二百年前,天津某鄉村一富戶,其子為其母造棺木一口,置於空宅以備後用,久之,母仍健在,遂命家人將石灰、草木灰撒入棺內以防潮濕,並將棺蓋留有斗大空隙以通風。事畢則忘矣。次年,母逝,移棺入殮,見棺內草木灰中竟有雞蛋百餘枚。孝子盛怒,取出擲乾地,此殼破裂而內已成深褐色透明結晶體,因之大惑。有好事者斗膽嘗之,味鮮美,圍觀者亦以為奇,遂爭相品嘗,果如是。有見地者,事後效法,將鮮雞蛋置入石灰、草木灰之中,亦然。由此,鄰里仿效,稱之為「變色蛋」。日久,此一原始工藝流傳江浙一帶,屢經改進,工藝日臻完善,變色蛋作為一種全新的食品,經善於經商的江浙人推入市場。故今日之「松花皮蛋」,有始於天津,成於江浙之說。
保健皮蛋不含鉛毒,富含人體所需的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營養豐富,味美可口。現將保健皮蛋加工方法介紹如下:
(一)選用新鮮禽蛋(雞、鴨、鵝、鵪鶉蛋均可)作原料,裂紋蛋、散黃蛋、鋼殼蛋、沙殼蛋均不宜採用。鮮蛋不能用水洗,臟蛋可用布擦凈。
(二)取生石灰、純鹼、食鹽放入容器內,加入開水,攪拌30分鍾,待冷卻後再加入氧化鋅、氧化鐵、碘化鉀、絞股藍及亞硒酸鹽,混合均勻成粉劑。取粉劑500克放入塑料容器內,加冷開水7公斤,用木棒攪勻,待浸劑內氣泡全部消失,即可使用。
(三)按500克浸劑制100個鴨蛋或120個雞蛋的比例,將鮮蛋放入缸、壇、塑料袋等容器內。把配製好的浸劑倒入容器內,將蛋全部淹沒,密封容器,放置於背光處,溫度保持20℃以上,10天左右皮蛋即可成熟。成熟的皮蛋用冷開水洗凈並擦乾,放在塑料袋或壇中保存,隨吃隨取。皮蛋一般30天左右產生松花,成品貯存一年左右不變
⑦ 如何製做皮蛋
主要原料新鮮鴨蛋、白石灰、次茶、食鹽、面鹼、黃丹粉、草木灰、黃土、稻殼。設備用具缸、盆等。製作方法稱取次茶25克、食鹽100克、面鹼165克,白石灰400克,黃丹粉10克、草木灰300克、黃土1500克、稻殼2500克。先將1500克熱水倒入大缸里,把茶葉、食鹽、面鹼、黃丹粉放入水缸中拌勻,再將篩過的白石灰、黃土、草木灰放入缸里,攪拌均勻成為料泥。選購新鮮無破痕的鴨蛋35個,戴上膠皮手套,用配好的料泥逐個包泥,包均勻後放缸里,用塑料薄膜封嚴,在室溫15℃~30℃條件下,貯30~40天即為成品。工藝流程稱料→配料→包蓋→貯存→成品。
家庭自製無鉛皮蛋
皮蛋的傳統製法,幾乎都用到黃丹粉(中葯),又稱為密陀僧,即氧化鉛,因而皮蛋中的鉛含量使人望而生畏,下面介紹的是無鉛皮蛋的製法。
原料有:
生蛋:鴨蛋(雞蛋、鵪鶉蛋也可)100個
食鹽:3兩
生石灰:3兩
純鹼:3兩
紅茶:少許
草木灰:七份
稻殼:適量(或用高粱殼、草灰代替)
清水:適量
①將食鹽放在鍋內炒,待爆炸聲停止時取出研碎。
②將塊狀石灰灑水,分裂成粉後過篩備用。
③將清水、紅茶、食鹽放進鍋內煮沸,再倒進放有生石灰、純鹼、草木灰的缸內,攪拌均勻,使成糊狀,然後用其包蛋。須注意的是,操作時必須戴上手套,防止烈性鹼損傷皮膚。
④包好的蛋放在稻殼上來回滾動,粘滿稻殼後放入另外的缸中。
⑤缸裝滿後用黃泥加食鹽與水搗和的泥料密封。
一般春秋季節經過二十五天,夏季二十天,冬季三十天即可變成皮蛋。這種方法簡便易行,不論用蛋多少均可採用,在家庭中非常適用。
製作無鉛皮蛋的方法
一、甲液配製:在兩只容器內各加水50升,一容器加茶葉2.5公斤,另一容器加鮮柏葉2.5公斤,各沸煮1小時,然後把兩容器內的液體濾至放有3公斤食鹽的容器內。兩容器內再各加水25升,再次沸煮1小時後待用。待第三隻容器內的食鹽完全溶化後,取全部上清液,濾入再次沸煮後的兩容器內的沸水,最後用冷開水補足150升左右,攪拌均勻,冷卻後即為甲液。
二、乙液的配製:取甲液90升,食鹽2公斤,硫酸鋅300克,盛於一容器內,緩緩分批加入96%的氫氧化鈉6公斤,待溶解後冷卻,再加甲液使此液成為100升,攪勻,即為乙液。
三、初浸:將合格的鮮鴨蛋(雞蛋、鵝蛋、鵪鶉蛋也可)放入乙液內浸泡,注意蛋要全部淹沒在液面下2~3厘米,100升乙液約可浸蛋130公斤。保持溫度在20~25℃,經13天即可,此時蛋已凝固,但風味、顏色尚未完好。
四、復浸:將浸蛋用過的初浸料液50升與50升甲液混合,即為復浸液。將初浸蛋放入復浸液內,控溫在20℃左右,經10~15天,撈出洗凈晾乾。
五、浸後處理:把石蠟熔化,控溫在90℃左右,把復浸蛋放入石蠟液中,經3~5秒鍾後取出,冷卻後即為成品。每50公斤蛋需石蠟1.2~1.5公斤。
用此法製作的皮蛋不但不含鉛,而且含有較高的對人體有益的鋅,保藏期也長,一般可保存6個月。
⑧ 皮蛋是怎麼做出來的
主料:鴨蛋30隻
輔料:皮蛋粉適量、茶葉適量、鹽適量
具體步驟:
1、准備好原料。
⑨ 用德語簡述皮蛋 如製作方法 口味等! 急
呵呵,有用么,德國人見皮蛋就怕,從來沒有碰到一個肯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