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打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1、優秀的領導人。雖然很多人都不願意談這一點,但是不得不承認,單就前期(1941年之前)希特勒是一個出色的領導人,翻開德國歷史,20年代的德國亂成了一鍋粥,而且貧困之極,沒有殖民地可以轉嫁金融危機,本身卻成為戰勝國轉嫁金融危機的受害者。而到了30年代中期以後,德國一躍重回世界強國之列,當時修的幾條橫貫德國東西的公路甚至用到了今天,希特勒新政比之羅斯福新政絕不會有稍微的遜色。而後的戰爭初期,希特勒用盡手段,以保證德軍能夠面對盡量少的敵人,有人貶之陰謀詭計也好,誇是縱橫捭闔也罷,總之,以希特勒主導的德國外交為德國軍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2、優秀的士兵軍官素質,二戰中士兵、軍官素質最好的毋庸置疑是德國。一直以來大家都在說德國的准備如何如何充分,德國裝備如何如何先進。可事實上,1939年的歐洲,德國最多排在第三名。舉個具體例子,1939年法國陸軍坦克保有量超過4000輛,其中絕大多數是和德國三號坦克性能對等的雷諾坦克,而最先進的B1-Bis絕對強過德國最先進的四號坦克,而當時德國只有3000輛坦克而且絕大多數是三號坦克。至於蘇聯就不用說了,坦克總數在戰前就超過20000輛……
但是德國有個優勢,那就是比起那些所謂的盟軍名將(例如蒙哥馬利,艾森豪威爾等……),德國名將絕對是實打實的實力派人物。舉個例子,蒙哥馬利在打阿拉曼戰役的時候,人數是隆美爾的二倍以上,裝備三倍以上,空軍四倍以上,補給至少是十倍以上,在這樣的情況下,蒙哥馬利依然打得十分艱苦,而到了後來的空中花園行動,就充分證明了蒙哥馬利就是一個十足的2B。
3、先進的戰爭理念,當法國人和英國人還迷信於自己步兵和防線的巨大優勢時,德國人從一戰紛亂的戰場上看到了坦克這種新型武器的巨大威力,並圍繞坦克制定自己的戰術。這一點也和希特勒有關,因為他在一戰的時候也守過戰壕……
㈡ 德國企業成功的因素是哪些
一、德國企業在海外成功的關鍵因素
調查顯示,產品質量、正確的業務夥伴、良好的關系網路、服務、市場認識度、合格員工、合理的戰略計劃等是德國企業在海外成功的關鍵因素。
(一)產品質量
「產品質量」被各個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普遍認為是海外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以82%的得分比率遙居各因素之首,其中在電子數據處理、電工、精密機械及光學企業中的得分比率高達92%,在研發企業中達86%。因為企業研發能力直接決定了產品質量和對當地市場的適應性。為此,還必須以另一個重要因素-「合格員工」為保障。因為只有擁有合格的員工,才有可能貫徹質量目標,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
(二)在新的目標市場上選擇正確的業務夥伴
「選擇正確的業務夥伴」以64%的平均得分比率列第二。其中,在電子數據處理、電工、精密機械及光學企業中的得分比率為71%,外貿批發商和服務類企業61%。業務夥伴選擇對大企業的影響相對少些,比率為51%。而在歐洲以外市場謀求發展的企業,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業務夥伴的選擇。特別是在創業階段,選擇合適的業務夥伴是企業面臨的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三)良好的關系網路
「良好的關系網路」被企業認為是僅次於產品質量和業務夥伴選擇的第三大成功關鍵因素(59%),其中對於機械製造(63%)、電子電工(66%)、建築(71%)、貿易和服務(均為64%)等行業的大企業尤為重要,在遠離本土的海外市場(東歐、亞洲、拉美及非洲)業務開拓中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數企業認為,私人關系和關系網路對於選擇正確的業務夥伴至關重要。而這種關系主要是通過親臨目標市場考察和參加交易會等活動建立的。此外,來自德國工商會和海外商會等機構的信息、經驗交流和咨詢建議對企業建立良好關系也很關鍵。
(四)服務
「服務」超過「價格」因素列第四(56%)。而機械製造(69%)和外貿批發行業(59%)對其重視程度更高。從目標市場看,在巴西(64%)和南非(67%)地區開展業務的企業更加重視「服務」的作用。在很多情況下,質量和技術優勢是產品決定性的成功特徵,而與之配套的服務則是其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而要貫徹必要的服務,同樣需要合格的員工。
(五)市場認識度
「市場認識度」被認為是企業海外成功的保障性因素(53%)。其中大企業(70%),特別是從事大規模投資和在當地設有采購部門的大集團(74%)都對「市場認識度」給予了相當的關注。由於金屬工業主要涉及供應過程,受市場認識度的關聯影響較少(41%)。從目標市場看,「市場認識度」對於在歐盟和俄羅斯等國發展業務的企業作用相對更大(62-64%)。
(六)合格員工
「合格員工」也是企業在海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52%)。大企業更是將人事工作視為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對於服務業企業(62%)、大企業子公司、合資企業及研發中心(均為68%)來說,由於其「產品質量」與員工密切相關,因而「合格員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七)產品價格
48%的企業將「產品價格」列為企業海外成功的因素之一。而其對於化工行業的小企業和外貿批發商具有決定性意義(均為55%),他們對此的重視程度甚至超過了「市場認識度」。但價格因素對大企業(40%)和服務業(36%)的影響相對較小。
(八)技術優勢
雖然只有39%的企業視 「技術優勢」為其成功的因素之一,但相當一部分大企業(47%),特別是機械製造和電子數據處理、精密機械和光學(超過60%)以及研發(63%)企業非常重視通過技術革新來擴大和保證其競爭優勢。由於「技術優勢」與產品特性密切相關,因而「高端產品策略」對企業海外業務具有戰略意義。「德國製造」至今在海外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九)針對目標市場的特別方案
36%的企業認為,「針對目標市場的特別方案」是企業在海外成功的重要基礎,其中服務業佔45%。「業務計劃」在企業的每一項海外業務中都具有重要作用。除業務設想、業務目標、市場分析和戰略、市場營銷、銷售計劃、采購計劃外,「業務計劃」還應包含財務計劃並考慮當地的法律環境因素,確定企業發展的正確方向,隨時掌握各個階段業務發展的情況,從而在國際化進程中獲得成功。
(十)接近客戶
「接近客戶」也是企業海外成功的戰略因素之一(27%)。許多大企業認為,通過在目標市場設立代表處接近客戶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50%)。此外,在海外大范圍投資企業(46%)以及采購部門(40%)也視「接近客戶」為成功中不可忽視的因素。因為與當地客戶群體建立直接的聯系能夠使企業獲得有關市場機遇和挑戰的可靠信息。但該因素對小企業的影響不大。
(十一)及早進入市場
23%的企業,其中主要是大企業(36%)特別是大型商貿企業(30%)認為,及早進入目標市場有助於企業在海外成功。
(十二)有利的政策環境
出人意料的是,多數被調查企業認為海外市場「政策環境」對企業成功的影響不大。只有16%的企業,其中主要是從事海外投資的大企業(23%)認為「政策環境」很關鍵。從行業上看,化工和塑料工業(23%)受「政策環境」影響相對較大。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要在海外獲得成功,除過硬的產品質量,還主要取決於業務基礎准備工作、尋找合適的業務夥伴、對市場的認識度、在當地認真細致的員工招募工作以及可靠的業務計劃。而這些因素,都離不開工商會和海外商會等機構的幫助與支持。
上述因素對於我企業「走出去」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應為我企業借鑒。同時,我駐外經商機構及商會也應加強相關的信息咨詢和指導,支持企業在海外業務的開展。
二、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評價
總的來說,歐洲國家仍是德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最主要目標市場,但同時,德國企業在亞洲的經營形式日趨多樣,特別是在對外投資中,已超過其對東歐國家的投資。而中國是德國企業在亞洲最重要的目標市場之一。
(一)中國榮登「海外業務現狀」榜首
在對「海外業務現狀」一項的調查中,53%的企業對中國市場評價積極,得分比率列各國榜首,俄羅斯和美國(47%)並列第二。在亞洲,印度也獲得了較高的評價,超過日韓等國列第二。
(二)未來2-5年在中國的業務前景最為看好
68%的企業預計,未來2-5年在中國的業務將有所擴大,中國一越成為德國企業海外業務最為看好的市場。俄羅斯(63%)、印度(59%)、美國(58%)和英國(53%)分列二至五位。此外,德國企業對法國、日本及澳大利亞等市場也較為看好。
(三)中國市場活力仍顯不足
雖然中國在前兩項調查中均排名第一,但在主要目標市場「市場活力」一項中卻明顯落後,僅列第八。第一至第七位分別是俄羅斯、印度、土耳其、巴西、南非、近中東和東歐國家。
(四)中國成為主要目標市場之一
對比目前在特定國家開展業務的企業數量與計劃開拓新的目標市場的企業數量可以看出,波蘭/捷克/匈牙利、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和巴西將是德國企業中期內的主要目標市場。
㈢ 德國與日本在世界大戰都是戰敗國,可現在都是世界經濟大國,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啊
德國和日本雖然戰敗,但其基礎設施未能遭到完全破壞,從人、財、物、政治來說明一下我的觀點。
一、人。
雖然死傷慘重,但這兩個國家都是戰爭發起國,可以想像出他們的學識水平很高,科技有多麼的發達,在戰爭期間所使用的都是當時非常先進,甚至是在戰爭的時候發明的武器。比如坦克,飛機,水下坦克,地對空導彈,都得到了很大的改進,他們兩個國家的貧民文化層次都很高,比方說希特勒,他本人最多之算一個高中學歷,但他們的教育講究的非常嚴格,自己發揮能力非常只高,是我們的教育水平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說人的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最基本建設,人無文化連自己都養不活,還能統治別人打仗么。要不是因為愛因斯坦是猶太人,德國早就造出原子彈來了,世界根本就是兩個樣子。
二、財。
日本雖然是島國,但他們在打仗的時候恨不得把別人連根拔起,從中國運走了多少黃金白銀,德國更是厲害,從所殺害的猶太人身上獲得了更是不的了的黃金。日本雖然戰敗後,賠償了不少,但實際上從亞洲國家所獲得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據說現在黃金都埋藏在菲律賓等一些沒名的小島,歸美國控制。德國賠償的也不少,但還有很多都密藏在瑞士銀行,瑞士銀行本來是一個不起眼的銀行,因為的他一些特殊政策,在國際上誰也查不了他,德國自己不可能自己舉報。
三、物。
日本在當時擁有航空母艦,德國擁有最先進的潛水艇,高科技造就的高科技武器,肯定有不少物資供應,這些物資供應遠不是一個國家能夠擁有的,大都是從別的國家掠奪而來,雖然日本、德國被打到本土,但是戰爭後期所留下來的石油,鋼材,都是一個國家恢復所必須具備的東西。
四、政治。
政治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都是資本主義國家,和我國格格不入,連軍備都限制給我們國家,我們現在買的軍備都是人家10-20年前用舊了的,壞了連配件都沒的買,他們自己都不生產了,而且欺負我們老實,最近有一些美國的慈善機構竟然捐給我國一些醫療垃圾,美國受災的時候是我們中國捐款500萬美金。要是有人問資本主義的人和共產主義的人差在哪裡?我可以大聲告訴你,最關鍵就是差在一個人是不是在憑一顆良心辦事。
德國、日本的強大發展雖然國際上給予很多,又有很有利的政治因素,但自己不努力是什麼也做不到的。日本16小時的工作時間,緊張誠實做生意的態度,無時無刻都不在學習的思想。都是日本強大的因素。
我最欣賞日本的情報搜集,真是比中國自己還全面,如果說日本不了解中國是不對的,日本比中國自己還了解中國,但日本也真的是不了解中國,不了解中國人。
㈣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成功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還處在萌芽狀態時,西方各個國家為為了避免戰爭,以及預備將禍水東引,而對德國採取了綏靖政策,(應該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對德國的過分制裁所引發的西方國家內部對德國的同情)導致德國的早期行動幾乎沒有受到干預,這是外因。而德國由於對一戰戰後的苛刻制裁心有憤恨,同時德國強大的工業基礎並沒有被摧毀,遇到經濟危機時,希特勒充分利用國內民族情緒,帶領德國走向了法西斯道路,瘋狂向外擴張。策略上,希特勒早期對外擴張採取了閃電戰的策略,及利用大規模的飛機坦克發動戰爭,還沒當西方反應過來的時候,戰爭已經結束。當然德國侵略步伐如此順利還和西方一戰後形成的反戰思想有關,因而重視德國的侵略意志及目的。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時,西方世界都沒有進行充分的戰爭動員,沒有足夠的物資儲備。
㈤ 德國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1、密切同美的聯系,利用美國援助。
2、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調控。
3、發展高科技、提高勞動生產率、發展新興產業。
4、其他的具體措施和原因:
a.政局趨向穩定,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義、實行非軍事化。
b.美國的扶植,不僅保留雄厚的工業基礎,還通過馬歇爾計劃提供經濟援助。
c.政府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行,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
d.高素質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經濟奇跡」。
e.美國資本輸入、非軍事化、重視科技、發展教育、外向型發展戰略
結果:50年代,德國經濟進入繁榮時期。60年代聯邦德國經濟已超過英法,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強國。
㈥ 德軍奪控埃馬爾要塞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德軍成功的原因是第一點德國軍隊強悍無匹。第二點是德軍的閃電戰術,讓人措手不及,第三點是,馬爾要塞的守衛並沒有那麼強大。
㈦ 德國為什麼崛起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㈧ 德國強盛的原因有哪些,史實說明
,德國的最大的競爭力是其合理的政治體制和學會妥協的政治文化,以及德國官員對權力的自我約束和對權力的敬畏。當一個國家的人民不用害怕官員,官員除了工資一無所有時,社會想不和諧都難;當官民和諧相處時無疑減少了不必要的內耗;當官員畏懼手中權力時,貪污腐敗就不容易發生,即使發生了也能很快得到糾正。一個社會內耗較小、政府清廉執政則意味著國家可以輕裝上陣,致力於發展經濟,為人民謀福利。
其次,德國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其合理的經濟制度,這就是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德國在短短的15年時間里之所以能實現民富國強,合理的經濟制度是關鍵。德國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於社會市場經濟的建立,將經濟發展的好處讓渡給企業和個人,政府只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和法律秩序的維護者。政府的任務集中在防止經濟的壟斷,鼓勵企業自由競爭和創新,實現企業的良性發展和個人財富的合理增長。這就是德國成為世界強國、人民富足安樂的重要原因。
第三,軟實力同時也表現在一個國家的自信和包容度。去過柏林的遊客都知道,在勃蘭登堡門有一個小夥子舉著民主德國的國旗、穿著東德的軍服和遊客照相。試想一下,假如有人在平壤穿韓國軍服,扛著韓國國旗在大街上行走,會有什麼後果?在訪問柏林期間,我看到一群庫爾德人穿白布聚集在美國大使館前面,我問這是干什麼?他們說抗議在土耳其軍隊轟炸庫爾德的老人和孩子。我問他,你們遊行示威是否需要批准?回答,「不需要,遊行示威是自由的,但是有一個前提條件:不影響交通。所以你們看,這個地方不在交通要道上」。這就是說,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礙別人,當你不妨礙別人的時候,你的自由是得到保障的。
第四,德國的軟實力體現於其較高的國民素質,這種高素質蘊含於德國人民的生活細節之中,而生活細節和其傳統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觀察其民族素質,只需看其普通人的工作方式、生活狀態和性格特質。
德國民族高素質的持續動力來自於德國教育。德國特色的教育是德國核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是教育,德國教育看似平淡無奇,但卻培養了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儲備了足夠的人力資源。當年德國經濟起飛,今天德國經濟平穩發展有賴於德國教育,特別是獨具一格的雙元制職業教育。
德國教育的特點之一是終身學習,我的同學中有白發蒼蒼的老頭老太太,我問他們,你們來學習幹嘛?因為在中國叫學以致用,到了60多歲,即使拿到文憑,沒人用你就可惜了。老頭老太太說,學習就是一種樂趣,是人生的需要,因此才終身學習。德國大學分布非常密,一個小小的國家就有三百多所公共大學,只要是公立大學,他都能講的出一些值得驕傲的東西。比如哥廷根大學44人獲得諾貝爾獎、洪堡大學29人、維爾茨堡大學14人(包括5位短期研究學者)海德堡大學10人、弗萊堡大學9人、圖賓根大學7人、萊比錫大學6人。毫無疑問,德國真正的強大來源於教育。
雖然軟實力看似無形,但其威力卻不可低估。比如德國人的信譽,只要跟德國人打交道,只要他說可能的,一定能辦到,如果辦不到,肯定一句話都不會答應,因此,人們會對其信任有加。德國人良好的聲譽、德國高質量的產品和德國非常優良的服務,這都是有口皆碑、有目共睹的。
國家軟實力也和做人是同樣一個道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講信譽、政府很包容,其他地區的人就願意與其往來,放心進行文化、商貿交流。交流活動增多,經濟就會有活力,社會也就隨之繁榮。
㈨ 為何德國工人每天工作六小時,製造業卻很成功
在貿易戰下,整個歐洲經濟並不十分繁榮,並且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然而,有一個國家在經濟衰退的情況下仍然強大,那就是德國,它被稱為歐洲經濟的領導者。為什麼德國人的工作時間如此之短,卻能如此成功?工作時間短?這怎麼可能?但這是事實。這是經合組織調查的36個成員國的工作時間表。德國的工作時間是所有國家中最短的,一年1371小時。平均而言,德國人一天工作6小時。這是什麼概念?
與我在中國每天無休止的被迫加班相比,我再高興不過了。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經過六輪談判,德國最大的工業工會德國金屬工會與西南金屬和電氣僱主協會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從4月起給工人加薪4.3%,允許工人每周工作時間從標準的35小時減少到28小時,即每天工作5.6小時,同時保留重返全職工作的權利。
原因有三:1 .德國人的工作時間可以靈活安排,員工有很大的自主權。2.德國人工作時專注於工作,效率極高。當你和公司里的同事聊天、喝咖啡時,他們也在專心工作。3.與前一篇文章相比,德國人非常重視個人生活,一旦離開公司,他們不會讓工作侵蝕休息時間。此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德國人工作非常認真,但生活也非常嚴肅,這與我們的文化大不相同。在德國人眼裡,加班並不意味著你有多努力、多認真。相反,你的工作效率很低,所以德國人討厭加班。事實上,這種對待生活和工作的態度值得學習。我們不禁會想,有時候我們真的有必要加班嗎?是為了加班嗎?
㈩ 為什麼德國在二戰前兩年之所以如此成功
其實成功的因素有一半也在敵人那.
德國戰爭初期會如此順利是因為:
1,英法對戰爭的認識不足.在德國入侵波蘭之時,英法本應該總動員,並從西線夾攻德國.當時德國西線只有17個師,而主力全放在波蘭境內,德國本土空虛.但英法不單放棄了這次機會,還沒有進行總動員,沒有預備隊...
2,英法過於守舊.傳統的陣地戰自然比不過激動性高的閃電戰,但英法的問題還不光在戰術上,其在戰略部署上就過於守舊,依然沿用一戰的思維.當西線戰爭爆發時,英法認為德國依然會沿用「黃色方案」,一戰的老方法,從比利時入侵法國北部,於是在比利時境內集結了51個師,加上荷蘭以及比利時的32個師一共83個師160萬人,在馬其諾防線部署了25個師.假如這是一戰,那麼德國將難以進入法國境內,但時代已經變了...德國28個師入侵比利時,牽制了英法比100多萬的兵力,再由48個師穿越阿登,直奔英吉利海峽,切斷法國北部以及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與法國的聯系,並將其圍殲,接著再出其不意出現在馬其諾防線背後,殲滅了25個師.
3,沒有進行總動員.英法料定德國會首先和蘇聯開戰,所以竟然省掉了全國總動員這一步驟.可以說是比以上幾點還要愚蠢.假如當時在法國境內仍有20-30個師的預備隊,那麼即使德國成功穿越阿登地區抵達英吉利海峽,法軍仍可以對德國這48個師發起進攻,同時比利時境內的英法聯軍南下包圍,將德國有生力量一下子摧毀大半,提前結束二戰.但當時法國境內竟然無一兵一將,眼巴巴的看著德國夾擊完自己主力後又從背後偷襲馬其諾.最後法國還撐不到巴黎淪陷就已經投降了.
可以說,綏靖政策,對兵力的錯誤部署,對戰爭規模的錯誤認識,對馬其諾防線過分自信,對德軍激動能力認識不足等等一系列完全可以避免的因素,導致了德國在戰爭初期的戰無不勝.
假如沒有奇怪的戰爭,不等德國攻破波蘭主力就在西線入侵德國本土,以德國17個師的兵力,完全抵擋不住,一下子就可以到柏林俘虜希特勒.假如將主力部署在法國北部,配合馬其諾防線的防守,在德國入侵比利時時東進包抄德軍後方,依然可以戰勝德國.假如有預備隊,就不會出現敦刻而克大撤退,配合南北兩面夾擊德軍,完全可以打敗德國.許多「假如」都沒有發生,其實可以說是英法自己拱手將歐洲讓給德國,法國拱得還特厲害,自己國土都送了.
其實不犯這些錯誤的話,二戰壓根打不了這么久.從二戰整個過程甚至一戰都能夠看出,德國的攻堅戰與防守戰十分糟糕.二戰德國過分依賴閃電戰,所有重大成功包括入侵法國,入侵波蘭入侵蘇聯,全是靠偷襲,靠運動戰,沒有了運動戰,德軍就什麼都不是.攻打博覽首都華沙,比波蘭先進了差不多整個時代的德軍要打21天.具體多少天忘了..差不多這幾天吧?攻打莫斯科,打了3個月楞是沒打下來,最後還輸了.斯大林格勒又打了7個月.列寧格勒更神奇了,完全包圍了列寧格勒,導致列寧格勒只能靠海運物質維持,每天狂轟爛炸,竟然打了2年零6個月,結果還輸了....咱們解放軍攻城從來沒有這么糾結過...
防禦戰也是,被蘇聯一路從東推到柏林,一刻都沒有防住..西線比較出名的就有諾曼底和卡昂,都沒守住.還有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和薩萊諾,和北非的阿拉曼戰役.
總之凡是敵人要進攻要佔領的地區,德國是一個也沒守住.
德國在戰爭中唯一的亮點就是發明了運動戰和坦克集團進攻...在攻堅和防守上,有失世界上最強軍隊的威名.德國也就入侵法國和偷襲蘇聯那會創造了奇跡,依靠的都是閃電戰,到了閃電戰沒用的攻堅和防守時..表現平平,甚至表現惡劣,看不出最強在哪裡...其實總的來說,還是英法創造了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