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地級市怎麼樣

德國地級市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5-28 02:01:58

① 德國的哪些城市最好

慕尼黑更突出一點。

城市文化: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慕尼黑有許多巴洛克式和哥特式建築,例如新市政廳、聖母大教堂、老彼德教堂和聖馬可大教堂,它們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代表。同時,慕尼黑也有許多現代建築,寶馬公司總部,奧林匹亞體育場和安聯球場就是其傑出的代表。
瑪利亞廣場附近的街道
瑪利亞廣場附近的街道
阿桑教堂
阿桑教堂

慕尼黑是德國最熱門的旅遊勝地之一,號稱「德國的秘密首都」。

慕尼黑的中心廣場——瑪利亞廣場是一個大型的開放式廣場,得名於廣場中心的瑪利亞圓柱。老市政廳和新市政廳都在這里。位於廣場8號(北面)的慕尼黑新市政廳(Neues Rathaus)為哥特式建築,高達85米的鍾樓上,有一個華麗的壁鍾,這台壁鍾有與真人一樣大小的玩偶表演。雖然中世紀城堡已經被毀,但是其三座城門倖存了下來:東面的伊薩爾門(Isartor)、南面的森德靈門(Sendlinger Tor)和西面的卡爾門(Karlstor)。卡爾門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後重建。城門外是一個大型廣場卡爾廣場,廣場上的主體建築是正義宮(Justizpalast),以及一個噴泉。

靠近馬利亞廣場的聖伯多祿教堂是內城最古老的教堂,最初建於羅馬式時期,在1158年慕尼黑正式創建以前就是早期修道士的住所。聖神(Heiliggeist)教堂也位於聖伯多祿教堂附近,在1724年從哥特式改變為巴洛克式教堂,俯瞰著慕尼黑最受歡迎的穀物市場。

慕尼黑聖母教堂位於廣場西北面不遠處,是慕尼黑市中心最著名的建築物,也是天主教慕尼黑-弗賴辛總教區的主教座堂。附近的慕尼黑聖彌格教堂是阿爾卑斯山以北規模最大的文藝復興式教堂,而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鐵阿提納教堂則對德國南部的巴洛克建築產生了深遠影響,其穹頂俯瞰著音樂廳廣場。內城其他值得專程前往訪問的巴洛克教堂還有Bürgersaal教堂、Dreifaltigkeits教堂、St. Anna Damenstifts教堂和Lehel聖安娜教堂(巴伐利亞的第一座洛可可教堂)。阿桑教堂由洛可可時期的先鋒藝術家阿桑兄弟捐建。

巨大的慕尼黑王宮建築群位於慕尼黑老城的邊緣,始建於1385年,是歐洲最重要的室內裝飾博物館。經歷了數次擴建,包含treasury和輝煌的洛可可式的Cuvilliés Theatre。與王宮相鄰的是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國家劇院。在其左側是現代風格的王宮劇院(Residenz Theatre),這座建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設有Cuvilliés Theatre。

慕尼黑的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官邸中有 巴伐利亞州部長主席(Ministerpräsident)的官邸。這些官邸都坐落在距離王宮很近的地方。

4條19世紀壯觀的皇家大道上,建有許多華麗的官方建築,留下了關於巴伐利亞國王的記憶:

新古典主義的布林納街,開始於舊城北部邊緣靠近王宮的音樂廳廣場,從東向西,通往壯觀的國王廣場,設計了多立克柱式的Propyläen、愛奧尼亞柱式的古代雕塑展覽館,和科林斯柱式的州立文物博物館,在後面豎立著聖玻尼法修道院。國王廣場周圍地區集中了許多美術館和博物館,稱為 藝術區。

路德維希大街也開始於音樂廳廣場,從南到北,途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聖路易教堂、巴伐利亞州立圖書館,以及眾多的州政府部門和宮殿。大街南段的建築為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而北段受到義大利羅馬式建築風格的強烈影響。
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
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

馬克西米利安街兩側布滿了新哥特式的宮殿,它開始於「馬克思-約瑟夫廣場」,王宮和國家劇院就坐落在那裡,然後從西向東,沿街的新哥特式建築還有劇院、上巴伐利亞區政府大樓和州立人種學博物館。穿越伊薩爾河後,這條大街環繞馬克西米利安紀念館,巴伐利亞州議會就設在其內。馬克西米利安街的西部以時裝店、奢侈品商店、珠寶店著稱,還擁有慕尼黑最重要的五星級酒店之一四季酒店。

攝政王街與馬克西米利安街平行,開始於舊稱東北部的攝政王卡爾大廳。沿街有許多博物館,例如國際知名的藝術之家、巴伐利亞國立博物館和Schackgalerie。大街過河後環繞著「和平天使」紀念碑,沿路有Villa Stuck和希特勒故居。另一個重要的劇院攝政王劇院,則位於更東面的攝政王廣場。

生活方式:

慕尼黑一貫以世界頂級的生活品質著稱,根據2007年Mercer HR Consult的調查,它在全世界生活品質最高的10座城市中排名世界第8。[9]。慕尼黑的經濟相當繁榮,

公共交通的效率很高,擁有大規模的地鐵系統(U-Bahn)和郊區鐵路系統(S-Bahn)。犯罪率遠低於漢堡、柏林等其他德國大城市。由於生活質量相對較高,又比較安全,因而得到「百萬人口的村莊」(Millionendorf)的稱號,在英語中又稱為「玩具城」(Toytown)。

穀物市場是慕尼黑最受歡迎的食品市場,出售各種新鮮食品和熟食。慕尼黑嘉年華會(狂歡節)的一個非常古老的節目,就是穀物市場的老闆娘們(Marktfrauen)穿著滑稽的服裝所跳的舞蹈。

Auer Dult 集市每年在環繞Mariahilf教堂的廣場舉辦三次,是慕尼黑最古老的集市之一,以雜物拍賣和古董著稱。大約300個攤位,售賣珍貴的古本書籍、男子服飾、許多種類的瓷器和廚具,以及頭發和皮膚養護。在這里還能找到許多巴伐利亞傳統服裝,例如皮短褲和緊身連衣裙。Auer Dult 提供的娛樂項目有騎馬、木偶劇、旋轉木馬、碰碰車和射擊場。

聖誕節前的三周,在聖母廣場和該市其他廣場設有聖誕市集,售賣聖誕貨物。

慕尼黑擁有精彩的咖啡文化,特別是在夏季。有許多各種烹調風格的餐館可供選擇。夏季最重要的休閑活動可能是啤酒花園(biergarten)。這里大約有20個主要的露天花園啤酒館,其中有4個位於英國花園,而最大的一個則位於鹿苑(Hirschgarten)。

慕尼黑啤酒節是慕尼黑最著名的節慶活動,首次舉辦於1810年10月12日,當時是為了慶祝巴伐利亞王太子路德維希一世和薩克森-希德伯格豪森公主特雷莎的婚禮。首次歡慶活動以一場賽馬結束。第二年賽馬繼續進行,後來發展成十月節(慕尼黑啤酒節)。雖然名稱稱為十月節,但是大部分慕尼黑啤酒節都是在9月舉辦,持續兩周時間,到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停業,如果10月3日的德國統一日恰逢周一或周二,慕尼黑啤酒節將延期到那一天才結束。位於慕尼黑市中心的宮廷釀酒屋是該市最知名的啤酒館,也是啤酒節期間慕尼黑的第二大帳篷。

慕尼黑的夜生活相當繁榮,該市擁有超過6,000個批准營業的夜生活場所,特別是在Schwabing,該區主要的顧客是學生和藝術家。慕尼黑著名的夜生活場所包括:位於市中心的宮廷釀酒屋,是慕尼黑最古老的酒館之一,是遊客嚮往的地方;過去的工業區Kultfabrik 和Optimolwerke,改建為許多不同的迪斯科舞廳和酒吧。

著名的南德意志報、巴伐利亞信使報、焦點雜志、貝塔斯曼集團的總部均坐落在慕尼黑。1900年,列寧創辦的全俄馬克思主義的秘密報紙《火星報》創刊號就是在慕尼黑出版的。慕尼黑是歐洲最大的出版業中心,其規模僅次於紐約。

② 柏林是德國最大的城市,要是放在我國是什麼水平

目前,世界上最為發達的地區應該是歐洲,世界上只有幾十個發達國家,其中就有一大半擠在了歐洲,尤其是以高度發達著稱的北歐五國,每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都高達十幾萬,國民福利更是好的令人嚮往。

也就是說,柏林放在我們國家,要是有著我們國家的資源的話,是完全能夠堪比上海,成為目前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的,不知道你怎麼看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③ 德國城市如何發展大眾體育

現代體育運動對於提高德國市民生活質量和增強國際競爭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重要性同時也體現在城市規劃與治理中。本文旨在介紹德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將大眾體育與城市綠色空間進行整合規劃和綜合利用的發展策略。

體育與城市發展的關系

一般認為,現代體育發源於18世紀的英國,而英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這並非巧合,因為現代體育的發展依賴於科學的運動醫學知識、完善的體育設施和大眾傳播技術,以及公民社會的組織溝通協商制度——而這些都是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現代性(modernity)的產物。

更進一步來說,全世界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幾乎都是在城市中發生的,現代體育也因此與城市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無論是東西方的哪個國家,無論是競技體育、商業體育還是大眾運動,越是城市建設發達的地方,其體育運動發展得越好。由此,體育是一種更適合在城市中開展的活動,即體育的城市化。

現代體育在城市中流行與普及還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內涵。德國體育社會學家卡爾-亨利希貝特(Karl-Heinrich Bette)從宏觀理論視角指出,這種「現代社會的體育化」(die Versportlichung der Gesellschaft)是社會進程的必然結果。

現代城市的生活方式導致了人與人的關系逐漸「疏離」和「冷漠化」,城市易於使人產生「失落感」,喪失了激情和動力。因此,體育運動更受城市人的歡迎,成了一種完成個性解放和自我表達的方式,人們要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娛樂的空間、游戲的空間和身體運動的空間,並最終形成了一種城市(空間)的體育化(Versportlichung urbaner R ume)。

正是在「體育的城市化」和「城市的體育化」這兩種趨勢的合力影響下,體育運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已經越來越緊密了。實證研究已經發現,體育不僅可以在社會心理層面對城市認同和社區營造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體育也可以促進城市的多元化和差異化。德國是非常重視體育運動發展的國家之一,很早就開始了全國性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聯邦政府的城市建設和發展部門還會發布官方的研究報告,專門探討「體育設施與城市發展」的問題。

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歷程

德國是體育大眾化發展的典型國家,有大量的民間體育協會,僅在德國奧林匹克體育聯合會(DOSB: Deutscher Olympischer Sportbund)登記的就有9萬余個協會(2015年),注冊會員達到了2700餘萬人,體育協會的會員佔到總人口的34%。此外,沒有注冊,但經常參加運動的人有1200餘萬人(德國總人口約8200萬)。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1)工業革命前期;(2)工業革命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3)戰後恢復時期。

德國工業革命之前的體育主要以民間的自發組織為主,當時在民間流行的大眾體育活動主要有射箭、游泳、騎馬、狩獵、跳遠等。尤其在中世紀末期,由於騎士制度的衰落,射箭組織在德國民間盛行,並逐漸發展成為現代體育俱樂部的雛形。18世紀末,德國涌現了一批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他們認為體育跟智力一樣重要,是維持個體和國家獨立的基本保障。這種體育觀奠定了德國大眾體育的理論基礎。

德國在1871年統一之後馬上迎來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城市化。由於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環境污染,德國國民的身體體質開始惡化,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德意志帝國政府頒布了相關法令,以行政命令建設大眾體育場所,鼓勵大眾參加戶外體育活動。1896年,一個名為「候鳥」(Wandernvogel)的旅遊組織在柏林成立,在「候鳥」的帶動下,一股遍及全德的回歸自然的徒步旅行風勃然興起,迅速發展為全民參與的「候鳥」運動。這些法規及措施無疑對推動德國大眾體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別為此後遍布德國城鄉的體育俱樂部的成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遺憾的是剛剛興起的大眾體育很快被兩次世界大戰扭曲,體育的目的成了統治者發動侵略戰爭的兵力來源。

二戰結束後,德國分成東西德兩個國家,體育在兩種不同的政治體制下也出現顯著的差異。戰後的西德在經濟上取得了的輝煌成就,城市化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初,西德的城市化率就已經超過了70%。與此同時,西德戰後的體育政策逐漸從競技體育發展成為「全民體育」和「家庭體育」,強調休閑和身心健康功能。為此,1960—1990年,西德陸續實施了三次「黃金計劃」(Goldner Plan),其主要內容是在德國范圍內大量興建體育場館,以此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

從1960年西德實施第一個「黃金計劃」以來,西德的體育基礎設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就以全民健身中心的數目來說,截至1990年西德已經擁有65132家健身中心,差不多是1960年的兩倍。東德由於受到蘇聯的影響,體育政策更強調「勞動」、「競技」和「集體精神」,與西德的全民體育形成鮮明對比。統一後的德國主要推行以原來西德為主的體育發展方針,進一步將體育推向大眾化,並推廣實施了「東德黃金計劃」。

德國體育的市民自治和社區化

德國採用高度自治的社團體制來管理體育事業。總體上,德國體育社團組織由各級體育聯合會組成,它們在國家體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以及體育資源的配置上起主導作用。聯邦政府和州政府除通過體育彩票給予體育團體組織一定的財政補助以外,基本上不幹預其管理事務,充分保證其自治地位。

德國體育自治組織框架。

體育俱樂部在德國體育自治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德國著名學者海爾曼認為,體育俱樂部是一個以「自由的成員資格」「以成員利益為准則」「不依賴第三者」「義務參加工作」和「民主決策」為特徵的自由團體。德國體育俱樂部不僅擁有絕對獨立的財政權,還可以免費使用城鎮公用的體育基礎設施。

德國體育發展的另一個特徵是社區化。在德國的各個地區和城市裡都有大量的社區體育聯合會,它們對於社區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起著關鍵的作用。根據德國憲法,州政府有責任承擔城市社區的體育基礎設施建設。

實際上,德國州政府不僅提供資助,還要提供咨詢服務。比如德國的市級和區級政府主要負責當地體育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城市和社區政府服務參與修建與休閑設施的建設與維護;城市和社區政府服務參與修建和維護當地的體育和娛樂設施以及青年活動中心,甚至幫助維修私人體育俱樂部的設施。同時,德國體育俱樂部的管理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當地社區居民通過志願者工作的形式完成的。

海德堡的綠色運動空間

海德堡是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一個中等城市,位於德國人口較為密集的萊茵—內卡都市區的中心地帶,居住人口約15萬,屬於德國典型的大學城(如海德堡大學)。因為位於美麗的內卡河谷和奧登森林(Odenwald)中間,加上悠久的城市歷史和輝煌的文化,海德堡一直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旅遊城市之一。

海德堡同時還是一座綠色城市,整個城市的面積約109k ,其中綠地(森林、草地、公園、農田、水域等)佔了70%。這種獨特的自然資源以及宜人的氣候環境給海德堡的體育休閑活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實際上,無論在體育基礎設施還是體育社會組織方面,海德堡都是德國體育發展非常前沿的城市。僅在2013—2014年,海德堡市在體育領域包括體育市政設施的總投資額達到1000餘萬歐元。而且這些基礎設施都是公益性的,市民只需支付非常少量的入場費用就可以使用,此外城市的公園和學校中還有許多對外完全免費開放的體育設施,最常見的是兒童游戲場所(Kinderspielplatz)。

1970—2013年海德堡的體育基礎設施增長情況。

非正式的戶外體育鍛煉在德國是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這些活動大部分都在城市的綠地空間中進行。根據德國體育社會學家許布納(Huebner)等人在德國西部大中城市的調查顯示,大約58%的體育休閑活動是在非正式的體育空間中進行的,這其中最受歡迎的要屬城市公園、森林、田園小徑以及開放水域,即所謂的綠色空間。

海德堡豐富的綠色用地無疑為市民提供了優良的戶外運動場所,下文主要從城市森林、田園小徑、河流和公園四個方面闡釋,海德堡城市如何通過合理規劃和管理,將城市綠色用地作為運動場所使用的寶貴經驗。

(1)城市森林

海德堡40%的城市土地為森林植被。森林不僅僅是海德堡寶貴的景觀資源,更為市民提供了體育休閑的場所。早在二戰之後,海德堡市政當局就開始對城市區域的森林進行規劃和改造,開辟了約300km的森林小徑(Waldweg),這些森林小徑主要用於徒步旅行(Volkswandern)、跑步(Jogging)、自行車旅行等運動項目,其中最有名的海德堡徒步小徑為內卡河旁邊的哲學家小道(Philosophenweg)。森林小徑通常相互連接成網路,為了方便運動愛好者尋找路線,在森林小徑的交叉口一般都有著詳細的路標,甚至還有專業的俱樂部策劃的固定旅行路線標記,旅行者只需沿著特定的標記往前走就可以達到預期的目的地。

海德堡部分城市森林徒步小徑路線圖。

如今當地的運動俱樂部又推出了新的網路服務,使用者可以通過網站(Regioausflug.de)查詢策劃自己的徒步旅行路線,下載地圖和GPS導航等信息。

海德堡森林小徑的指示標牌。

(2)田園小徑

德國雖然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國家,可在城市及周邊仍然保留了大量的農用地,稱為「城市農業」(Urbane Landwirtschaft)。海德堡共有1831h農田,因為城市呈星狀分布,所以城市各個社區都很靠近城郊的農田。城市田園自然也就成了市民體育休閑的重要場所。德國的耕地都是私有財產,但為了給市民提供運動場所,市政當局在農田之間規劃建設了非常平整的田園小徑,有些小徑甚至可以通車。

作為一種受到法律保障的「市民契約」,市民可在農庄的小徑上進行徒步、跑步、滑輪、騎車等運動,但不許損害、偷竊農庄的作物。

(3)城市河流

跟許多其他城市一樣,海德堡是依託內卡河發展起來的城市。內卡河由東向西橫穿城市中心,一方面給城市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景觀資源,如著名的海德堡老橋,另一方面河流本身也是市民運動休閑的最佳場所。內卡河是完全向市民開放的公共空間,劃船愛好者只需在海德堡登記所使用的船隻類型,就可以自由地使用河道。每年夏天,家庭或俱樂部船隻、遊艇都會陸續出現在城市河流中,這其中就包括每年舉辦的海德堡城市龍舟節。同時,內卡河兩岸還開辟了專供行人和自行車使用的河岸徒步小道(Neckarwege)。

因為獨特的峽谷自然風景和古老的城市建築風貌,環內卡河的徒步小道是最受運動愛好者和旅客歡迎的旅行路徑。此外,市政當局還在河流與城市的交接地帶規劃了一塊約200~300m寬的綠色緩沖帶,完全對市民開放,漸漸成了青少年學生練習排球和飛盤的最佳場所。

海德堡內卡河岸的綠色運動空間。

(4)城市公園

海德堡每一個社區都有配套的公園,此外在大學、醫院、城堡等部門還有大量的公園用地。占公園面積很大一部分的是室外體育基礎設施,如小型籃球場、沙坑、體操桿、鞦韆等。社區公園的體育基礎設施也是完全開放的,這種小型的體育場地非常受社區青少年的歡迎。更特別的是,為了方便市民運動,德國法律允許人們在公共草坪上行走和運動。海德堡城市公園的設計同時也非常關注兒童和殘障人群的體育鍛煉需求,在公園體育設施中幾乎多半都是而為兒童運動所設計的,殘疾人所使用的輪椅可以在不需要他人幫助的情況下輕易進入公園運動場所。

此外,海德堡每年還會定期舉辦的城市體育運動,主要有:城市馬拉松、海德堡鐵人三項、海德堡龍舟節和滑輪比賽等。這些城市的運動項目有著非常廣泛的市民參與,以城市馬拉松為例,每年參加半程賽的人數都在3000人以上,參與全程馬拉松的人數多達1500人,參與的觀眾更是在幾萬以上。而且,這些比賽項目的場地並不是專用的,而是在城市開放空間進行,上述的綠色空間尤其是城市運動項目的首選。這些體育事件的推行不僅大大提高了海德堡的城市影響力,從而為發展旅遊和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還鼓勵和促進了市民對於體育的參與熱情,增強了民眾體質。

總之,在海德堡,城市的公共空間(尤其是綠色空間)已經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市民的體育空間,而且這種開發和利用是建立在保持原有生態的完整性以及讓全體市民受益的基礎上的,即一種可持續的城市體育發展模式。

總結與討論

德國體育「黃金計劃」的成功經驗表明,現代體育從競技體育向大眾化體育發展是城市體育發展的必經之路,城市化和體育大眾化相互促進、協同發展。海德堡作為德國著名的綠色城市,在城市綠色空間的綜合利用方面有著寶貴的實踐經驗,海德堡市利用自身豐富的綠地資源(如森林、田園、河流等),通過合理規劃和開發,將城市綠色空間轉變為受市民普遍歡迎的運動空間。這個過程不僅僅體現在城市當局對於體育設施的建設上,更在於法律制定和推動市民參與等方面。

當然,由於國情和社會發展水平的不同,德國城市體育發展的模式或許不能完全適用於中國,但對於城市規劃來說,德國的經驗有著巨大借鑒價值。在當前中國城市規劃的實踐過程中,實踐者對於城市開放的運動空間——尤其是如何綜合規劃和利用綠色空間還存在著不足。

作者何金廖系南京大學人文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修楓系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社會學博士、上海大學體育學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劍峰系德國海德堡大學經濟學博士。本文原載《國際城市規劃》2017年第5期。

往期精彩回顧

④ 德國 特里爾屬於什麼級別的城市

中文名稱: 特里爾
外文名稱:Trier
別名: 堤雅
行政區類別城市
所屬地區:歐洲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
政府駐地:Am Augustinerhof 54290 Trier
郵政區碼:5429, 54295, 54296
地理位置:德國西南部
面積:117.14平方千米
人口:103,518 (2006年12月31日)
方言:摩澤爾法蘭克方語(也叫盧森堡語)
氣候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
著名景點:古羅馬建築,主教教堂和聖母教堂。
古代名稱:奧古斯塔特列維羅拉姆
從面積和人口來看只相當於我國大一點的地級市。

⑤ 德國有哪些城市呢

德國城市有:

1.柏林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m Main),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區別。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於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

⑥ 德國 Vechta 是地級市么

這里是德國下薩克森州的一個城市。外國不像中國有那麼明確的或者可以直接翻譯成意義一樣的地方政府的級別,所以只能從大體概念上理解,算是吧。

⑦ 德國有哪些主要城市

1、柏林

柏林(Berlin),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有人口約350萬(2016年)。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89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為兩個區域,東柏林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了德國首都的地位,並駐有147個外國大使館。柏林與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有建交關系,如洛杉磯、巴黎、倫敦和馬德里等。

2、漢堡

漢堡是德國三大州級市(柏林,漢堡,不來梅)之一,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德國第二金融中心,同時是德國北部的經濟和文化大都市。有著「世界橋城」的美稱。漢堡是德國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已成為德國的新聞傳媒與工業製造業中心。

漢堡是世界大港,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世界各地的遠洋輪來德國時,都會在漢堡港停泊。除美國西雅圖外,漢堡是世界上第二大飛機製造區,生產「空中客車」。漢堡大多數工業和外貿有關。

3、慕尼黑

慕尼黑(德文: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分為老城與新城兩部分,總面積達31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為130萬,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柏林和漢堡)。

都會區人口達到270萬。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是生物工程學、軟體及服務業的中心。慕尼黑是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僅次於法蘭克福),慕尼黑是歐洲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擁有《南德意志報》出版社等眾多出版社。

4、科隆

德國西部萊茵河畔歷史文化名城和重工業城市。科隆市是德國的第四大城市,人口100萬。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是一座現代化氣息極強的大都市。市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一譯「科倫」。公元前38年建為古羅馬要塞,曾是漢薩同盟主要成員。

5、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m Main),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區別。

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於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

⑧ 德國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德國是世界的第四大經濟體,2008年GDP是38180億美元。德國是高度發達的工業國家,經濟總量位居歐洲首位,世界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和中國,且與英法的差距很大。德國作為西方七大工業國成員,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起著重要作用。2007年德國貿易出口突破9000億歐元大關,貿易盈餘達1988億歐元,創歷史新高。德國是商品出口大國,工業產品的一半銷往國外。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國。德國近1/3的就業人員為出口行業工作。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電氣、運輸設備、化學品和鋼鐵。進口產品主要有機械、電器、運輸設備、汽車、石油和服裝。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政府奉行整頓國家財政、減少預算赤字、進行稅制改革、刺激個人投資、進一步實行非國有化、減少國家干預、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的政策,使德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同時積極採取措施,推動信息技術的發展並調整經濟結構。自然資源貧乏,除硬煤、褐煤和鹽的儲量豐富之外,在原料供應和能源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礦物原料(鋼、鋁土礦、錳、磷酸、鎢和錫)對外國的依賴特別大。德國擁有少量鐵礦和石油, 天然氣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可以由國內滿足,2/3的初級能源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汽車、機械製造、化工、電氣等佔全部工業產值的40%以上。食品、紡織與服裝、鋼鐵加工、采礦、精密儀器、光學以及航空與航天工業也很發達。中小企業多,工業結構布局均衡。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農業用地約佔德國國土面積的一半。產品可滿足本國需要的80%。旅遊業、交通運輸業發達。德國是啤酒生產大國,其啤酒產量居世界前列。它還是最早研製成功磁懸浮鐵路技術的國家。2002年2月28日24時,德國馬克正式停止流通,歐元 (EURO)成為德國法定貨幣。德國是首批使用歐元的11個國家之一

⑨ 德國最大的十大城市排名是

口數超過10萬的城市可以被認為是大城市,德國已有80多個城市符合標准。德國有4個城市的人口甚至超過了100萬,躋身歐洲大都市之列,其中包括柏林和漢堡。但像多特蒙德等魯爾地區的城市也在穩步發展,目前也已成為德國最大的城市之一。



多特蒙德U建築(圖源:dpa)

第十名:埃森

埃森人口約為582,760人,位列第十。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位於德國埃森北部,為歷史性工業紀念物,並在2001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世界遺產。

工業、能源行業和化工行業在該市經濟實力強勁。埃森擁有STEAG、蒂森克虜伯Thyssen Krupp萊茵集團RWE和贏創工業Evonik等公司。

⑩ 德國七強城市對比,為什麼首都柏林是"貧困"城市

因為柏林的發展確實是不太好,政府發揮不了相對於的作用。柏林在二戰前是非常發達的,否則也不敢挑起二戰,但是現在的發展卻十分緩慢,早已被其他很多同等級的城市比下去了。

在這好幾年來,柏林一直處於都是快要破產的狀態。但是好的消息是,數據顯示,柏林的經濟正在改善。新創搬進了很多藝術家,這讓柏林成為僅次於倫敦的歐洲第二大科技樞紐。柏林粗野的工業風形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閱讀全文

與德國地級市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