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勝利紀念碑怎麼寫

德國勝利紀念碑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5-28 16:20:25

㈠ 歷史: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設想你去參觀 斯大林格勒戰役紀念碑 ,你將在留言本上留下什麼感言

沒有看到材料二
我會寫
戰略意義超霸王 傷亡人數數第一

該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 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二戰的轉折點,其戰略上的勝利遠遠超出由英美領導下的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此戰後蘇聯開始逐步掌握戰略主動權。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 ,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團軍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一起,成為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㈡ 毛主席在渡江勝利紀念碑上寫的詩

鍾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上次沒寫全,這次補上。望採納!

㈢ 德國抵抗運動紀念碑碑文全

以下是譯文:
白玫瑰傳單
「難道不是每個正直的德國人這些日子以來都對他們的政府感到羞愧?我們之中,誰能想像當面紗從我們臉上滑落,而那些可怕程度遠超出過去任何人所犯下的罪行被揭露於世時,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會感受到多大的羞恥?」
—白玫瑰的第一份傳單。

「難道不是每個正直的德國人這些日子以來都對他們的政府感到羞愧?我們之中,誰能想像當面紗從我們臉上滑落,而那些可怕程度遠超出過去任何人所犯下的罪行被揭露於世時,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會感受到多大的羞恥?」
—白玫瑰的第一份傳單。

難道不是每個正直的德國人這些日子以來都對他們的政府感到羞愧?我們之中,誰能想像當面紗從我們臉上滑落,而那些可怕程度遠超出過去任何人所犯下的罪行被揭露於世時,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會感受到多大的羞恥?」
—白玫瑰的第一份傳單。

「難道不是每個正直的德國人這些日子以來都對他們的政府感到羞愧?我們之中,誰能想像當面紗從我們臉上滑落,而那些可怕程度遠超出過去任何人所犯下的罪行被揭露於世時,我們及我們的後代將會感受到多大的羞恥?」
「國家從來就不是目的,唯有當他成為讓人類實現目標的條件時,他才具有重要性。人類的目標不外是提升個人的力量來促成進步。如果有任何國家體制阻撓個人內在力量的發揮、妨礙思想的進步,即使他的思慮再細密、結構再完備,他還是有害而無用的。」

㈣ 德國勝利紀念碑上寫的是啥

德國勝利紀念碑坐落於廣闊的提爾公園中央,也是公園內林蔭大道的中心點,是柏林的地標之一。 紀念碑高67公尺、頂上置有一座金黃色勝利女神鵰像,是為紀念1864年至1871年普魯士軍隊在普法戰爭中擊敗法軍而建立的紀念碑。 在德國統一之前,由東柏林可清楚望見的此座紀念碑,此紀念碑可以說就是西方自由民主的表徽,在東德人民心中具有極重要地位。

㈤ 美國二戰紀念碑

你所說的刻有名字的應該是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
特點:紀念碑地面向下延展,身邊的碑牆緩慢地升高。從第一塊黑色花崗岩牆體開始,銘刻著陣亡士兵的名字。整面碑牆呈125度角展成一個「V」字,總長約150米,中間高約3米;中心右側碑牆左上角是「1959」,左側碑牆右下角是「1975」,分別代表著越戰的開始和截止年份。全體58,228名犧牲或失蹤者的姓名,以犧牲日期為序,從碑牆正中右側的「1959」向東排列,到盡頭後折回到最西端;最後回到碑牆正中左側的「1975」結束,構成一個循回。

而美國國家二戰紀念碑是:
整個紀念館呈一個下沉的橢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是一個圓形的湖,左右兩旁56根花崗岩柱子,每一根代表著在二戰期間美國的一個州或者一個海外領土。
沿草地台階拾階而下可以抵達紀念館的中心,紀念館的兩個方向都建有一個拱形塔樓,塔樓裡面各有三隻巨大的銅質美國雄鷹舉起了象徵勝利的花冠。在彎曲的「自由牆」上刻有4000顆金星,每一顆星都代表著在二戰中犧牲的100位美國人。

望採納!

㈥ 請問這個紀念碑寫的是什麼字

轉迷成悟 離苦得樂
-------意思是學佛的目的是使自己與一切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通過修學,看清無常,解脫煩惱之束縛,斷除煩惱。
從右向左讀
大篆

㈦ 烈士紀念碑作文怎麼寫

為什麼我們的腳步輕輕?為什麼我們的心情沉重?為什麼蒼天也落淚?為什麼松柏也動情?這是一所偉大的學校,這里播撒著革命火種,這是一片聖潔的凈土,安放著先烈的英靈。從戊戌六君子的甘灑熱血,到狼牙山五壯士的驚世舉動;從「四一二」的白色恐怖,到秋收起義的隆隆炮聲;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抗日戰爭的滾滾硝煙;從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到天安門城樓上,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冉冉升起……
先烈們鬥志昂揚,勢不可擋,先烈們誓死如歸,氣貫長虹!把滾燙的熱血傾灑,把鮮花般的年華奉獻,槍林彈雨中,挺起堅毅的身軀,硝煙彌漫中,發出震天的吼聲!前面的戰士倒下了,又有無數戰士沖向前,一面紅旗倒下了,又有無數面紅旗舉起……熱血奏響壯烈的凱歌,青春譜寫光輝的歷程。烈士長存,豐碑永恆。
憶往昔,訴不盡我們對烈士無限的崇敬,看今朝,唱不完我們對明天無限的憧憬。學習先烈好榜樣,革命傳統永繼承。要問我們將以怎樣的姿態展現在明天?這個秘密,我們已悄悄告訴了英雄……

㈧ 中國二戰紀念碑碑文

人民英雄紀念碑坐落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通高37.94米,碑座分2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均有台階,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8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雕以「虎門焚燒鴉片」到「人民解放軍勝利渡長江」等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畫面,由我國雕刻藝術家和精湛手藝的石工,花費5年時間製作出來的精品.碑心是1塊長14.7米、高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花崗岩.碑的正面(北面)鐫刻著毛澤東同志的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個鎦金大字於碑心;背面(南面)是周恩來同志書寫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兩側以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裝飾著,象徵人民英雄的革命精神萬世長存,通體紀念碑以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十分宏偉壯觀,庄嚴肅穆.

㈨ 吳起勝利山紀念碑的碑文

1644年的農歷甲申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在李自成農民軍的威逼下,以「三尺之組」畢命於煤山,標志著大明王朝的結束。大明王朝結束後,李自成也曾在金鑾殿上過了一把皇帝癮。但為時不久,清軍入關,經幾番爭奪,李自成農民軍潰不成軍,中國的正朔終於淪入滿洲人的手裡,周邊少數民族再次君臨中原,中國歷史揭開新的一幕。明清鼎革是中國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後世來說也留下了豐厚的歷史經驗與教訓。所以,自清初以來,明史的研究,尤其是明朝滅亡史的研究,一直引起知識分子的高度重視,自顧炎武、黃宗羲至章太炎、柳亞子、黃節乃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如郭沫若等等,都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明何以亡,清何以興?李自成的農民軍何以不能擔當王朝更替的歷史重任?六十年前的上一個甲申年即1944年,郭沫若發表了《甲申三百年祭》,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探討了明朝滅亡及李自成農民軍不足以成事的根本原因,並由此映射和批評國民黨的對日不抵抗政策。郭沫若的這部著作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國民黨方面很快組織相關學者對郭沫若的看法提出了激烈的反批評,而在延安的中國共產黨卻對郭沫若的看法感到由衷的贊佩,毛澤東甚至將這部歷史政論列為當時正在進行的整風運動的必讀教材。在郭沫若發表《甲申三百年祭》的同一年,另一個四川大學者傅增湘也在北平撰寫了一塊《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牌》,替換1930年剛剛樹立起來的《明思宗殉國處紀念牌》。傅增湘的這篇文章所探討的問題與郭沫若的問題基本一致,也是分析明朝何以在勤奮愛民的崇禎皇帝的統治時期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但由於兩人的寫作背景不同,不僅其價值趨向有著相當的差別,而且其現實關懷也根本不同。大體而言,郭沫若是為了映射、批評國民黨的對日不抵抗政策,而傅增湘則除了抱怨國民黨當局不顧淪陷區人民的死活而一味撤退,還告誡在華北的日本殖民統治者及那些身居高位的漢奸們要牢記崇禎帝的歷史教訓,以民為本,居安思危。郭沫若的情況大家都耳熟能詳,而傅增湘由於二十世紀政治史的演變使其經歷非專業工作者不能詳。為准確理解傅增湘這部重要作品的真實含義,有必要對傅氏經歷略作回顧。傅增湘(1872-1949)四川瀘州江安人,與郭沫若算是同鄉,字潤沅,後改字沅叔,由於其藏有一部南宋本《資治通鑒》,一部元刻本《資治通鑒音注》,故別署「雙鑒樓主人」;又由於其在北京西城西四石老娘胡同建有「藏園」作為書庫,故又自號「藏園老人」等。傅增湘少年時代隨乃父宦遊江浙等地,1880年始定居天津。1891年入吳汝倫主講的保定蓮池書院問學,並因吳汝倫的介紹,結識包括袁世凱在內的一批政界、學界名流。1898年中戊戌科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1902年入袁世凱幕府,得以結交北洋系的重要人物如馮國璋、段祺瑞等軍職人員,而自己實際上也成為北洋系比較重要的文人。辛亥革命爆發後,傅增湘受袁世凱的委任,參加唐紹儀領導的議和代表團南下議和。1917年12月,入北洋系內閣為教育總長,在職一年有半,其間總統一易,總理三易,而傅增湘任職如故。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北洋系政府欲追究北大校長蔡元培策動、包庇學生的責任,逼蔡離職。作為教育總長的傅增湘居中調停無術,遂不得不引咎辭職。辭去教育總長的傅增湘無意於再入官場,他此後雖然還曾擔任過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之類的公職,但基本上局限於文化類的閑職。他的所有興趣幾乎全部集中在圖書的收藏與研究上。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傅氏的收藏在當時可謂獨步天下,中外聞名,僅宋、金刊本就有一百五十餘種,後來編制的《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就著錄傅氏所藏善本二百八十多種,為同期個人收藏之冠。或許是因為其藏書太多,或許是因為久居北方不習南方水土,或許因為年邁體弱,總之當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後,傅增湘並沒有隨著大批的文化人南下,而是與數十輩舊文人留滯舊京,且一如既往地從事古籍的收藏與整理。自從脫離政界、賦閑家居之後,傅增湘確實如他自己在《七十自述》中所說的那樣,「沉冥人海,摒跡政途」,不再關心政治。但是面對日偽的統治,傅增湘又是怎樣的一種心情呢?那麼這種心情又是怎樣支配他撰寫這篇重要的歷史政論文章呢?其實,和所有的留滯在淪陷區的舊文人一樣,在事變之初或許具有周作人所說的「俘虜」的感覺,既然他們無法隨國民政府和國民黨的軍隊逃亡到大後方,既然他們不得不留在淪陷區淪為「俘虜」,那麼他們也要生活,哪怕這種生活是一種「隱忍的勉強」,但生活必須繼續。所以,他們可以暫時不與日偽合作,只是隨著戰事的發展,他們看不到中國軍隊何時能夠光復,所以經歷過大清王朝三百年異族統治的漢民族不可能與日本殖民者持久地對恃下去。特別是隨著汪偽政權的建立,那畢竟也是漢族人的統治,至於說到他們受到日本人的支持,那重慶的政權何嘗沒有美國人的背景,那延安的政權何嘗沒有蘇聯的支持?於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不僅周作人這樣的新派文人終於下水了,即便連多年不問政治的傅增湘也無法逃脫與日偽政權的合作。這一心跡的轉變,也可見於傅氏的《七十自述》,他說:「近歲戰事勃發,燕北舊都,別開新局,政府群彥,咸屬故交,冀卜匯征,共謀國是,披心相告,幸荷見原。」偽政府中的成員確實有一大批傅增湘的老朋友、老同學,這從1941年8月27日在懷仁堂舉行的傅增湘七十大壽出席名單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這個名單居首的是王揖唐,他此時的職務就是南京汪精衛政府任命的「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基於這樣復雜的人際關系和生存環境,傅增湘較周作人提前一年就下水,1938年他先是參加日本人控制的東亞文化協議會,並出任副會長,後又出任該會會長。而周作人在東亞文化協議會成立一年後加入,至終也僅是該會的理事、評議員。不過稍有區別的是,周作人畢竟出任過偽政府的行政職務,而傅增湘充其量不過是當時北平的社會賢達而已。這樣說當然不意味著傅增湘是一個沒有民族節氣的人,他雖然長時期地脫離政治,但他畢竟是經歷過戊戌變法,參加過辛亥革命,介入過五四運動的政治老人,所以在他的骨子裡,在他的思想深處實際上依然蘊含有強烈的民族意識,這從他的《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牌》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感知。明清易代曾經給中國知識分子心靈上以極大的震動,素有嚴「夷夏之辨」思想傳統的漢族知識分子無論如何也不甘心於少數民族的統治,在有清統治的二百多年中,滿漢之間的沖突時隱時現伴隨著清朝統治的全部過程,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王朝,其最具號召力的口號依然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由此可見漢族知識分子具有怎樣頑強的民族心態。這一思想傳統也深刻影響了傅增湘這樣的知識分子,所以他在這篇紀念碑文的開篇就格外強調「余嘗綜觀史籍,三代以下得天下之正者,莫過於有明」(以下凡引《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牌》者,均見張富強《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牌寓意何在》一文,載《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刊》總第13期,2003年12月),格外強調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正統地位,其弦外之音當然是不滿意於或不甘心於異族的統治。仔細尋繹下面一段話的含義,我們似乎可以從中得到某種啟示:「蓋太祖以布衣起兵,驅蒙兀,掃群雄,光復神州,創業同乎漢高。」這顯然是從民族主義的立場上肯定明朝的正統歷史地位。在明清易代以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看來,大明王朝亡於滿族人之手是為亡國,而如果當年大明王朝亡於李自成之手,那隻是漢族人內部的爭奪,不過是王朝更替,是朱家的天下變成了李姓王朝而已。所以,這些漢族知識分子在痛恨滿族統治者的同時,也對李自成的農民軍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深感惋惜,也在不斷地總結、反省李自成農民軍最終沒有完成王朝更替的根源。李自成的農民軍不足以擔當王朝更替的歷史使命,那是因為它的許多政策不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特別是其流寇主義的傾向使其沒有一個鞏固的後方,所以一旦清軍入關,大軍壓境,李自成的農民軍在短暫地佔領了北京之後便不堪一擊,一鬨而散。這是從農民軍方面說。至於從明朝的統治立場上看,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崇禎皇帝是有明一代特別是明中後期少有的明君,少有的勤奮愛民之主,然而他以十七年的宵旰憂勞並沒有挽救明朝的滅亡。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另類的亡國之君。對於這一點,傅增湘在他撰寫的這篇碑文中深感惋惜,他寫道:「迄於思宗,運丁陽九,毅然捨身殉國,且遺書為萬民請命,其悲壯之懷,淪浹於人人心腑者,歷千齡萬祀而未沫。故明社久墟,而意概英風,未嘗隨破碎山河以俱逝。此人心天理之公,故後世所宜崇敬者也。況碧血遺痕,長留禁苑,吾人怵目恫心,寧不眷念徘徊而思,所以播揚修烈也乎?」其惋惜、遺恨之情溢於文字之間。明朝的滅亡有其自身的必然邏輯。按照傅增湘在這篇碑文中的分析,大約自明萬曆以後,久享太平盛世的明朝統治者不思進取,他們在祖宗創建的基業上盡情享受,明神宗竟然身居宮中幾二十年不理朝政,君臣隔阻,政事叢脞,綱紀廢弛。繼之以明光宗之短命,明熹宗之庸懦,後黨與閹寺交替弄權,荼毒忠良,民心離散,內憂外患一時並起,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氣數將盡的關頭。當此之時,明思宗崇禎皇帝繼承大統,整肅朝政,召用舊人,手除奸佞,重建綱紀,奮奮然欲大有作為。無奈大明王朝的政治元氣淪喪已久,大勢將傾,朝廷內部的門戶之爭接連不斷,而周邊的少數民族如女真在過去的若干年中利用明朝統治的不力而崛起,開始有意識地問鼎中原。再加上連年的飢荒而賦稅不減,民不堪命,流寇四起,危機四伏,卒至釀成滔天巨禍。所以,氣數已盡的大明王朝並沒有因為有了聖明的崇禎皇帝而不亡,充其量崇禎帝只是減緩了明朝滅亡的時間而已。於是傅增湘不禁嘆息:「嗟乎!以勤儉愛民之主,十七年宵旰憂勞而終無救於危亡。卒至以萬乘之君,畢命於三尺之組,其事可哀,而其志彌烈矣!」緊接著,傅增湘還提出一個深有意味的問題,他說,「觀夫甲申之歲,靈武、大同相繼淪陷,李建泰疏請南遷,帝召示群臣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知思國之志,固已早決。及垂絕題襟,有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之語。揆諸孟子民貴君輕之旨,大義凜然昭示千古,是帝之一死可以振一時忠義之氣,更足以激勵萬世不死之人心。故當時上自縉紳,下逮佣保,既多慷慨赴義之徒,而至今登萬歲之山,撫前朝之樹者,亦未嘗不感舊傷懷,欲叩九閽,而一抒其悲憤也。」如果我們稍微知道抗戰初期的那段歷史,我們看到那時的所謂黨國領袖當東三省、華北地區相繼淪陷之後,他們有誰像崇禎皇帝這樣拒絕遷都、堅持抵抗,不惜以一己之生命激勵萬民之奮起呢?更有甚者,這些逃到大後方的所謂抗戰領袖,他們對那些根本無法逃離故土的無數同胞,什麼時候給予過關懷和安慰呢?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傅增湘的這篇碑文如果一定要說具有什麼現實意義的話,那麼就是他通過相當隱晦的話語表達了他對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政策的抗議,對國民黨軍隊在抗戰初期不顧百姓的死活而一瀉千里的大退卻表示了自己的憤慨與蔑視,他理想中的抗戰領袖至少應該像崇禎皇帝那樣第一應該堅持就地抗戰精神,不能丟下人民不顧而自己逃到了大後方;第二應該像崇禎皇帝那樣在自己的臣民不得已淪為敵人的「俘虜」的時候,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向敵人表達這樣一個信念,那就是國土可以任你們就佔領,但希望你們不要傷害我的百姓。可惜的是,歷史沒有按照傅增湘的期待而發生,留滯舊京的傅增湘等文化老人只能按照自己的邏輯生存下去,他們或許根本沒有想到中國的抗戰會因國際局勢的變化在八年之後結束,更沒有想到他們在淪陷區的作為被視為一種文化漢奸行為。通過傅增湘《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牌》我們看到一個文化老人在淪陷區的苦悶心情,也為我們重新理解抗戰時期的中國文化人的心態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

閱讀全文

與德國勝利紀念碑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