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二戰德國陸軍總數 以及東線西線兵力分布
二戰中德國陸軍前後投入約13O0萬人,常備維持在5O0萬人左右,東線約350萬人左右,西線約200萬人左右。
二戰開始後德國陸軍首先從進攻波蘭開始,前後入侵比利時,丹麥,挪威等國家,之後轉向法國,至法國敗亡,大約投入陸軍總數約150萬人,至此德國陸軍第一階段作戰目的達成(入侵英國主要是空軍,陸軍未參戰)。
第二階段自1941年6月22日(柏林時間)入侵蘇聯開始,投入約25o萬人,加上義大利,羅馬尼亞等仆從國軍隊,總數約31O萬人,其中德國陸軍前後共投入約600萬人。
(1)德國集團軍群有多少個師擴展閱讀
二戰時期的納粹德國世界第二、歐洲第一。巔峰時期的勢力范圍達到920萬平方公里。自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希特勒採取短暫而有效的「新經濟政策」,通過提高購買力,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與工業的復甦,充分解放了德國的剩餘勞動力與生產力。使得德國在1933-1939年間工業產值得到突飛猛進的長足發展。
從軍事上看,整個二戰德國動員了1700萬人,一線作戰部隊900萬,算上仆從國和偽軍差不多約2000萬人。
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了約11萬4千架飛機,其中包含著名的容克轟炸機系列和梅塞施密特戰斗機系列。
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的坦克裝甲車輛超過5萬輛,火炮16萬門、130萬多輛汽車摩托車,包括著名的虎式、豹式、四型、斐迪南等裝甲車輛,克虜伯火炮系列和歐寶、德格瑪系列運輸車輛。而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生產艦艇超過4500艘,從大型水面艦艇到U型潛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納粹德國
⑵ 二戰中德國總共投入多少兵力
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
2.閃擊波蘭,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
⑶ 大西洋壁壘德國陸軍力量
到1944年5月底6月初,西線德軍兵力共58個師,飛機500餘架,100艘潛艇和500餘艘輕型艦只。地面部隊分為B、G兩個集團軍群和一個西部裝甲集群,由德軍西線總司令倫斯德元帥統一指揮。其中B集團軍群35個師,由隆美爾元帥指揮,轄有第15集團軍(兵力為4個軍17個師)、第7集團軍(兵力為3個軍15個師)和獨立第88軍(兵力為3個師),部署在荷蘭到法國西海岸線上;G集團軍群13個師,由布拉斯可維茲將軍指揮,轄有第1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部署在法國南部和西南部海岸;西部裝甲集群轄有10個裝甲師,由吉爾將軍指揮,其中4個裝甲師撥給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其餘6個裝甲師作總預備隊,由希特勒直接調動。
⑷ 二戰德軍有多少步兵師
閃擊波蘭 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2800輛坦克,1939架飛機,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南路集團軍群由陸軍一級上將倫德施泰特指揮,下轄布拉斯科維茲上將的第8集團軍、賴歇瑙上將的第10集團軍和利斯特上將的第14集團軍,共8個步兵軍和4個裝甲軍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義大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匈牙利,斯洛伐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德國於1939年10月即開始進行入侵作戰的准備,代號是"威塞爾演習"。這一入侵計劃的要點是"以陸軍採取欺詐、 突襲的手段,越過丹德邊境佔領丹麥,同時以登陸兵和空降兵奪取挪威的重要港口和機場,爾後向內地發動進攻,佔領挪威全境;以航空兵對付英、法海軍,避免海上大規模的交戰。德軍集中了7個步兵師、1個摩托化旅及若干獨立坦克營、摩托化營共14萬人,以1個加強步兵師和警察師佔領丹麥,其餘兵力用以奪占挪威,並以1300架飛機及234艘艦艇支援和保障地面部隊行動。希特勒任命福爾肯霍斯特上將為德入侵部隊總指揮官。
佔領法國時,德國動員141個師,兵力335萬,坦克2445輛,火炮7378門,戰機5446架
⑸ 德軍76個師進攻莫斯科,為何未戰敗局已定
蘇德戰爭進行到1941年9月底,德軍依然保持著強勁的攻勢,深入蘇聯境內600-800多公里處,並在德國元首的堅持下,從中央集團軍群南北分兵,將列寧格勒團團圍住,更是在基輔殲滅了當時蘇軍最大的重兵集團,俘虜66.5萬人。
這么做,不僅拉齊了德軍的戰線,消除攻佔斯摩棱斯克後中央集團軍群南北側翼的安全,而且極大改善了德軍在蘇聯戰場上態勢,為進攻莫斯科建立一個穩固的出發地。然而,盡管此時的德軍士氣正旺,但兵敗莫斯科的隱患已開始顯現。
頑強的蘇軍不會輕易就範,盡管傷亡巨大,但依然將德軍的進攻阻滯了下來,在僵持中,德軍2個師的預備隊與蘇軍源源不斷地後備軍,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時,德國人才意識到其糟糕的後勤以及少得可憐的預備隊,是不可能攻佔莫斯科的。
而莫斯科的冬天只是為德軍的敗退「雪上加霜」。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
⑹ 蘇德戰爭開始時德國及其盟國共出動了多少軍隊
真厲害!你幾乎復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錄》第9集「巴巴羅沙行動」的原文!只是開篇你所說的蘇德雙方的兵力對比為何不引用原文!?你在「借用」他人史料的同時卻又更改了原文的真實數據!這樣做不誠實啊。幫你更正一下(摘自原文):「……同在這個時刻,200多萬德軍正悄悄進入接近蘇聯邊境的各個進攻出發陣地……在戰爭的頭一周,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進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渡過西德維納河。面對德國強大的進攻攻勢,蘇聯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准備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前就緒,因而戰爭初期嚴重失利。蘇聯西部軍區的兵力並不算少,共有170個師270萬人,但在強敵臨頭時,戰略總意圖不明,是戰是退,舉棋不定,加之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
⑺ 德國的兵力如何
在「藍色」行動前夕,南方集團軍群共有100萬德國部隊和30萬軸心國部隊。德軍的編制為46個步兵9幣、9個裝甲師、5個摩托化師、4個輕裝師、2個山地師和2個黨衛軍師。提供支援的軸心國師包括加里博爾迪率領的第8義大利軍團、詹內將軍率領的第2匈牙利軍團、杜米特雷斯庫將軍率領的第3羅馬尼亞軍團和康斯坦丁雷斯庫將軍率領的第4羅馬尼亞軍團,共計68個師的精銳部隊。雖然軸心國部隊的素質不如德國部隊,但是如果沒有他們,德軍就無法實施有效的機動攻擊,從而1942年的勝利也將無從談起。一般來說,除了某些羅馬尼亞部隊在作戰中表現非常勇敢外,其他軸心國的部隊都是脆弱而不可靠的,因此在以後的戰斗中,紅軍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裡。德軍作戰策略的重要環節——空中支援——將由勒爾上將和馮·里希特霍芬中將指揮的第4航空隊的1500架飛機提供。雖然南方集團軍群是一個強大的作戰群體,但它真能勝利完成這一雄心勃勃的作戰計劃嗎?希特勒知道,德意志帝國已經無可挽回地陷入了全球大規模的戰爭當中,因此這一作戰目標能否實現對於德國能否在世界大戰中取得優勢極其重要。19世紀的普魯士軍事哲學家克勞塞維茨曾說過,戰爭的藝術在於目的和方法相互作用的平衡。1941年希特勒已經決心以300萬德國部隊的作戰能力為賭注消滅蘇聯紅軍,但事實證明德國部隊既不具備徹底擊敗紅軍的能力,也無法在戰爭中取得全局性的勝利。德國的資源已經相當貧乏,希特勒卻決心在1942年取得他在1941年都未能取得的勝利。由於對戰爭的期望值太高,再加上過分低估戰勝蘇聯所需要付出的巨大努力,導致德軍在作戰目標和作戰方法上缺乏基本的聯系。
1941—1942年冬天的戰斗充分證明德軍的作戰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它之所以能躲過在莫斯科的劫難,不是因為正確的決斷,而是由於能量的恢復和部分運氣。由於蘇聯紅軍在反攻中缺乏經驗,加上斯大林在1942年1月對蘇軍作戰計劃的干預,使得德軍獲益匪淺。德軍在冬天一直堅守陣地,但當春天到來後,希特勒開始希望南方集團軍群在俄羅斯南部擊潰紅軍,從而獲取一片相當於西歐大小的蘇聯領土。實際上,要征服這樣一塊領土德軍就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消滅紅軍,但德軍並不具備這種快速取勝的能力。而且頓河地區和高加素地區的道路網即便以蘇聯的標准來看也是很差的,雖然德軍有1941—1942年秋冬季作戰的經驗,但它的後勤供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要依靠摩托化運輸。
希特勒堅持要在克里米亞粉碎蘇聯的抵抗以阻止蘇聯轟炸機飛越黑海轟炸羅馬尼亞的油田,這就使德軍的作戰目標與方法之間缺乏相互關聯的問題變得更加尖銳化。結果「藍色」作戰計劃直到1942年6月28日才開始實施,這就意味著如同1941年那樣,德軍只有大約4個月的時間去取得一場全面的勝利,這也意味著秋天的降雨和泥濘將阻礙德軍的行動——德國人清楚地知道蘇聯紅軍比他們更適合俄羅斯冬天的寒冷氣候。
⑻ 二戰中德國共有多少個師
巴巴羅薩計劃190個師中德國師153個,仆從國37個,德國師是按戰時編制的齊裝滿員師,每師16000-18000人,加上軍、集團軍、集團軍群及大本營直屬部隊(各炮兵、工兵、通信、輜重、勤務等)配備4980架飛機的近50萬人的空軍,總兵力550萬,蘇聯西線一共170個師又2個旅是按和平時期編制的未滿員師,每師6000-8000人,
裝甲師是德軍集中使用坦克的地面突擊兵團,是裝甲部隊的核心。在1935型的裝甲師中,坦克兵力達一個旅,下屬2個坦克團,每個團擁有2個坦克營,一個營坦克97輛。但在法國戰役後,德軍為了加快裝甲部隊的擴充速度,便在一些輕型師和摩托化師的基礎上組建新的裝甲師,,而坦克團則由老裝甲師提供。因此,擁有2個坦克團的裝甲第1~5師和第10師便將各自所屬的2個坦克團中的一個,抽調給新建的裝甲第11、13、14、15、16、21師。結果,到了1941年6月,所有德國陸軍裝甲師都只編有1個坦克團。各坦克團編制也不盡相同。其中,第1~8、15、18、31、33、35、36坦克團編2個坦克營。第10、11、20、25、27、29、39坦克團編有3個坦克營。
1.坦克團的2營制和3營制編制。
按1941年2月1日發布的編制,2營制坦克團直屬有團部,裝甲通信排(3號指揮坦克2輛,3號戰斗坦克1輛)、輕裝甲排(2號坦克5輛)、修理連、防空連(20毫米炮12門)。下屬的坦克營編2個輕裝坦克連,一個中裝坦克連。兩種坦克連的差別在於前者裝備3號坦克,後者裝備4號坦克。營直屬有營部(指揮車1輛),指揮連(包括通信排,偵察排,擁有2號坦克5輛的坦克排,工兵排)。每個坦克連編有連部(坦克2輛),4個坦克排(一個排坦克5輛),全連坦克22輛。
全營坦克72輛。2營制坦克團坦克總數為152輛。
3團制坦克團的團、營直屬部隊及第3坦克營(第7、8輕裝連,第9中裝連)的編制於2營制坦克團相同。其所屬的1、2坦克營每個營編有2個2、3號坦克混編輕裝甲坦克連,一個中裝甲坦克連。混編輕裝甲坦克連編有連部(3號坦克2輛),4個坦克排,第1排2號坦克5輛,第2至4排3號坦克各5輛,全連合計2號坦克5輛、3號坦克17輛。混編中裝坦克連編有連部(4號坦克2輛),編有3個坦克排,第1排2號坦克5輛,第2、3坦克排4號坦克4輛,全連2號坦克5輛,4號坦克10輛。
混編坦克營擁有65輛坦克。3營制坦克團一共擁有207輛坦克。
2.1941年的德國裝甲師除有坦克團外,還編有1個摩托化旅(2個摩步團),1個團編有2個營(裝甲步兵或摩托化步兵):摩托化步兵營955人,有沖鋒槍97支、機槍72挺、50毫米迫擊炮9門、81毫米迫擊炮6門、步兵炮2門、反坦克炮3門、汽車140輛;裝甲步兵營910人,擁有沖鋒槍82支、機槍145挺、81毫米口徑迫擊炮6門、汽車130輛、裝甲車85輛。團直屬有步兵炮連,有75毫米步兵炮6門。全團2200人,420輛汽車。
3.裝甲師屬摩托化炮兵團編有2個輕型炮營(一個營525人,105毫米榴彈炮12門),1個重型炮營(650人,105毫米加農炮4門,150毫米榴彈炮8門或150毫米榴彈炮12門),1個防空營。團直屬有觀測連。全團汽車632輛。
4.裝甲師屬偵查營編有一個裝甲連(輕型裝甲汽車18輛,重型裝甲汽車6輛)和3個搜索連,以及1個提供火力支援的重武器連。全營1140人,裝備沖鋒槍181支、機槍101挺、81毫米迫擊炮3門、反坦克炮3門、汽車223輛、裝甲汽車25輛。
5.加上1個摩托車營,1個反坦克營(551人),一個工程營(958人),1個通訊營(400人)。
裝甲師實力為兵員15600人,坦克總數152~207輛。
1942年德國陸軍步兵師編制
師部: 1x師部指揮連,1x摩托化制圖排
3x步兵團:
團部: 1x團部警衛連 1x通信排 1x工兵排(3挺輕機槍) 1x騎兵排
3x步兵營: 3x步兵連(12挺輕機槍,2支反坦克槍,3門50毫米迫擊炮) 1x機槍連(12挺輕機槍,6門81毫米迫擊炮) x步兵炮連(2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8門75毫米輕型步兵炮)
1x炮兵團:
團部 : 1x通信分隊 3x輕型炮兵營:
營部: 1x通信分隊 1x校射分隊 3x炮兵連(4門105毫米輕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
1x重型炮兵營:
營部: 1x通信分隊 1x校射分隊 3x炮兵連(4門150毫米重型榴彈炮,2挺輕機槍)
師直屬部隊:
1x偵察營: 1x騎兵連(9挺輕機槍,2支反坦克槍,2挺重機槍) 1x自行車連(12挺輕機槍,3支反坦克槍,2挺重機槍,3門50毫米迫擊炮)
1x摩托化支援連: 1x摩托化反坦克排(1挺輕機槍,3門37毫米PAK36反坦克炮) 1x步兵炮排(2門75毫米輕步兵炮)
1x摩步營:
營部 : 1x摩托化通信分隊 3x摩步連(6門50毫米PAK 38反坦克炮,4門37毫米PAK 36反坦克炮,8挺輕機槍)
1x工兵營:
營部: 2x工兵連(9挺輕機槍,3支反坦克槍) 1x摩托化工兵連(9挺輕機槍,3支反坦克槍) 1x摩托化舟縱隊 1x摩托化輕工兵連
1x通信營:
營部 : 1x摩托化野戰電話連(6挺輕機槍) 1x摩托化無線電通信連 1x摩托化輕型通信連(2挺輕機槍)
1x衛生營: 1x衛生連 1x摩托化衛生連 1x野戰醫院(摩托化) 2x救護車縱隊
師軍需處: 8x輕型補給縱隊 1x摩托化維修連 1x摩托化軍需連
師供應處: 1x摩托化麵包製作連 1x摩托化屠宰連 1x摩托化物資供應連
1x新兵營: 3x步兵連(9挺輕機槍,2挺重機槍,3門50毫米迫擊炮) 1x獸醫連 1x摩托化憲兵連 x摩托化郵局
人員:軍官-518 , 文職-102, 軍士-2573, 士兵-13667,
總計-16860
武器裝備:
手槍-3681支, 步槍-12609支, 沖鋒槍-321支, 反坦克槍-90支, 輕機槍-425挺, 重機槍-110挺, 50毫米迫擊炮-84門, 81毫米迫擊炮-54門, 75毫米炮-20門, 105毫米輕型榴彈炮-36門, 150
毫米重型榴彈炮-12門, 火焰噴射器-9具, 裝甲車-2輛, 摩托車-530輛, 汽車-394輛, 馬車-536輛, 自行車-500輛
德軍進攻蘇聯時使用了三股兵力,分別是:
北方集團軍群 總司令萊布元帥 內含第4裝甲集團軍 第16集團軍 第18集團軍 總兵力29個師 進攻列寧格勒
中央集團軍群 總司令勃克元帥 內含第2裝甲集團軍(古德里安集群) 第3裝甲集團軍 第4集團軍 第9集團軍 總兵力50個師 經明斯克進攻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 總司令龍德施泰特元帥 內含第1裝甲集團軍 第6集團軍 第11集團軍 第17集團軍 總兵力為57個師 進攻基輔
總兵力為305萬,火炮47000門,飛機4900架 坦克3500輛。
⑼ 二戰中遠比中國人口少得多的德國為什麼軍隊如此龐大
根據《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中得到准確數字是1933年,德國人口66030000,被德國合並時,奧地利有近700萬人口 ,合計有總人口達7300萬人 。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一個人口眾多 的大國 。組建 數百萬常備軍 是不難的 。
德國掌握當時全世界領先的科學技術,有歐洲最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全世界最先進的軍事理論,一大批卓越的軍事統帥,狂熱的民族沙文主義思潮,執著的復仇心理,巨大的擴張野心,使得德意志第三帝國具有世界上最偉大、最強悍的軍隊。
德軍的 機械化程度很高 ,擁有 「裝甲集團軍群」這樣大規模的機械化部隊 。
1, 1939年9月1日與蘇聯聯合入侵波蘭前,德軍擁有108個師(還有一種說法是103個師),總兵力約230萬人。
2, 1940年,在德國入侵法、比、荷、盧等國的戰爭中,德軍投入136個師,330餘萬人,當時德軍總兵力大約為350萬人。
3, 1941年,德國用於進攻蘇聯的陸軍為152個師又兩個旅,加羅馬尼亞、芬蘭、匈牙利等國提供的29個師又16個旅,共計181個師又18個旅,連同空軍、海軍,總共約550萬人。當時德國總兵力約為723.4萬人。
4, 1942年德軍總兵力達到810萬.其中570萬部署在東線.
5, 到1943年12月1日,盟軍開辟第二戰場時 ,德軍總人數為1016。9 萬人(陸軍709 萬人,空軍191。9 萬人,海軍72。6 萬人)。其中作戰部隊為668。2 萬人,後備軍為348。7 萬人。
6, 1944年德軍總兵力大大減少 ,約700萬.
7 ,1945年春天,盟軍兵臨城下的時候 ,德軍兵力還有350到400萬.
從東線和西線的戰果來看,在二戰中,德軍大約損失了1800萬人。
這種超大規模的軍事力量 ,是以強大的GTP為後盾的 。
中國當時的GTP不可能養活一支強大軍隊的 。
二戰最好的坦克
⑽ 諾曼底登陸戰德國的兵力如何分布的
德國在西線的兵力為「B」、「G」兩個集團軍群,統由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B」集團軍群由隆美爾元帥指揮,下轄第15和第7兩個集團軍;「G」集團軍群由勃拉斯科維茨上將指揮,下轄第1和第19兩個集團軍。西線德軍總兵力計有海防師33個、攻擊步兵師13個,裝甲步兵師1個、裝甲師9個和傘兵師2個,共58個師。德軍根據錯誤的敵情判斷,一直認為加來地區是美、英軍隊最可能登陸的地區。
因此,兩線德軍的主力第15集團軍23個師配置在加來地區40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擔任主要方向上的防禦;第19集團軍8個師防守法國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區;第1集團軍6個師防守比斯開灣沿岸地區;第7集團軍14個師防守諾曼底和布列塔尼半島地區,其中在諾曼底地區設防的只有6個師。按1944年德軍標准師的兵力計算,在登陸開始時能直接用來抗擊美、英軍登陸的德軍地面部隊不超過9萬人。
當時,德軍在法國等西線地區已喪失海、空優勢。空軍僅有戰術空軍第3集團軍,飛機總數約500架;海軍能用於抗登陸的兵力僅有中、小型水面艦艇500餘艘和駐泊在比斯開灣各港口的潛艇49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