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何德國能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呢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納粹政府本身就具有很強的侵略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醫院座視德意志帝國被各國瓜分的希特勒就已經積累了很強的復仇心態,魏瑪共和國經濟危機期間英法等國在魯爾工業區光明正大的搶劫更是加深了希特勒的復仇心態,這一心態自然而然的被納粹政府所繼承,所以二戰時期的納粹政府比任何時期的德國政府都要更具有侵略性。
圖為凡爾賽合約的簽訂現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德國一樣面臨著戰略縱深嚴重不足的問題,所以在日本相對來說不受待見的美軍在德國的部署明顯要更受到德國政府以及民眾的歡迎,因為即使是歐洲11個擁有坦克的國家將坦克集中起來,也未必就是日落西山的俄羅斯裝甲部隊的對手,所以具有危機意識的歐洲人向來並不厭惡美國軍隊在當地的駐守。
『貳』 作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德國是怎樣面對歷史的
一戰時是因為德國經濟實力加強,於是要求在世界范圍內重新劃分殖民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當然不同意,於是以新興強國如德國,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英法就打起來了,總的來說一戰時沒有什麼正義的戰爭的。
二戰是因為當時世界范圍內的經濟危機,而德國又因為一戰的失敗民族情緒非常高漲,要求廢除戰敗條約的呼聲很高,於是法西斯政府在這樣的背景下選舉獲勝,但仍無法扭轉德國的經濟頹勢,為了轉移國內民眾的視線,發動了戰爭。
『叄』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由德國挑起,而都以德國失敗告終德國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究竟意味著什麼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的戰爭。新生的德意志帝國不滿少得可憐的殖民地,於是,迫切的需要用戰爭來重新劃分殖民范圍,於是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結盟形成三國同盟,另一方有俄國,英國,法國形成三國協約。導火線為費迪南大公的遇刺,並迅速由歐洲局部戰爭蔓延為世界性的大戰,最後 俄國在十月革命影響下,退出了戰爭,而德國也在起義的影響下國民起義推翻了皇室,德國戰敗,成立魏瑪共和國。被迫承受帝國主義不平等條約。但德國人並不服氣,德國軍方普遍認為,戰敗是人民起義所導致的,德國是被自己的人民從背後捅了一刀而並非倒在戰場上,民眾也因為條約的不平等而怨聲載道,於是一戰戰後的不平等,為下一次大戰埋下了復仇的種子。
20世紀初,經濟大蕭條,百姓失業率飆升,德國也不例外。當時德國人民都看到了這樣一個場景:當我被宣布失業的同時,我正為家裡人吃飯的為題發愁的時候,隔壁的猶太人家庭卻歡聲笑語,討論著明天去哪遊玩。久而久之,一種由來已久的民族仇恨,民族凝聚力便空前高漲,他們急需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領導他們走向強大。
迎合這種趨勢的,符合百姓意願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出現了,並在極短時間內一躍成為第一大黨。他們是德國失業率急驟下降,生產力上升,工業空前發達,於是 民眾把元首(希特勒)當做神一樣來看待,上下一體,團結一心的自信滿滿的德國開始新一輪的備戰。他們儲備物資,擴充軍隊,改良武器,終於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的軍事強國,於是,復仇的種子爆發了。
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
戰爭後期,由於盟軍數量太多(歐洲戰場上有英、美,蘇、法國南部、還有地方游擊隊等等。其中蘇聯部隊的數量10倍於德國,兩線夾擊德國),在這樣的比例下,德軍苦撐近3年至1945年 宣布戰敗。接著倭寇戰敗,二戰結束。
德國雖然兩次發動戰爭均告失敗,但敗得原因不同,正如上文提到過。德意志民族從普魯士開始,上數幾十輩都是職業軍人的家族司空見慣,所以他們個個驍勇善戰。我記得戰後有一位記者采訪蒙哥馬利將軍時說:「為什麼我們明顯由於敵人卻還要打這么長時間?」將軍回答說:「因為我們打仗市政府要我們打,而他們打仗是他們天生就愛打仗」。婁主可以翻一番德國通史就會明白日耳曼民族絕不是屢戰屢敗的民族,戰敗只是由於敵我數量的對比,天氣能否適應,地理條件(比如德國就能很好的被兩面夾擊)等等。俗話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失敗的未必見得不好。
至於意味著什麼,我想我們並不難看出在兩次失敗後,德國都能奇跡般的再次騰飛,在當今世界仍佔有不可動搖的重要地位,這比片面的取得戰爭勝利要有意義得多,勝利了不意味就適合打仗,反之亦然。我相信未來德國會扮演越來越多的重要角色,對世界的影響將會更大。如果一定要一個答案的話,我想,那就是意味著:戰爭會使一個民族變得強大,戰爭會使一個民族的意志力,凝聚力,創造力得到空前的提升,戰爭錘煉著每一個參與其中的民族並使之超越平凡,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背負過一段殘酷的戰爭。鳳凰浴火重生,戰爭後的民族,將會向鳳凰涅盤一樣,飛得更高。
以上個人觀點,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肆』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領土越打越少,為何德國還堅持打世界大戰呢
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原來國土面積高達54萬平方公里,穩居俄羅斯以西歐洲第1面積大國的德國,縮水為了如今的35萬平方公里。德國失去了高達近2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也就是說,德國損失了40%的國土面積。這個數字比例之龐大,即使我們作為一個事不關己的旁觀者,都覺得觸目驚心,德國人的心情可想而知。
二戰後的德國
因此,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遭遇慘重的損失,並不是因為德國人喜歡作死,更不是因為德國人愛好戰爭,而是德國發展到一定階段,想要獲得更大的利益的必然選擇。只不過,德國的運氣太過糟糕,德國的對手又過於強大,兩次挑戰都功敗垂成。
『伍』 人類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什麼都與德國有關
與其說是德國與世界為敵,不如說是德國是要摧毀舊的國際秩序,建立德國為主導的國際新秩序,因為要德國摧毀的是國際秩序,並且在受到阻撓之下,不能夠“和平崛起”而只能夠訴諸於武力,所以表面看來就是與世界為敵了。
德國是西方列強中最後一個實現統一的國家,1871年普魯士通過擊敗丹麥、奧地利、法國才真正建立起統一的德意志國家。而此時的世界已經被英法俄等列強,尤其是世界霸主的英國,瓜分完畢,並建立他們主導的國際秩序,但是這時候的歐洲迎來第二次革命,統一後德國,搭乘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快車,經濟迅速發展,在20世紀初已經成為歐洲的經濟和工業第一強國,而反觀英法等傳統歐洲強國則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轉型緩慢,發展落後於德國,於是問題就來了:
在與蘇聯瓜分波蘭之後,德蘇成為鄰國,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全面入侵蘇聯
激進的政治家們,總以為戰爭只是他們的政治手段之一,他們完全可以收放自如,事實上戰爭更像一頭難以馴服的洪荒猛獸,一旦輕易放棄,就很難控制,於是戰爭越打越大。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2200萬平方千米。據少數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7000多萬人,4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最終成為人類史空前絕後的最大規模戰爭。
『陸』 德國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主要原因各是什麼 兩次世界大戰給德國人民帶來的又是什麼
一戰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一戰災難:《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
二戰原因:驕傲的日耳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
二戰後果:對法西斯戰犯的嚴厲處理,如紐倫堡審判。宣布納粹黨為非法組織。對德國的民眾倒沒有過多性的懲罰!當然還有柏林牆
『柒』 德軍為什麼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戰鬥力如此之強
1、國力強盛:德國作為後起之秀,在兩次大戰前,國家的整體國力都是世界數一數二強,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一戰,確切來說克里米亞戰爭,就開啟了現代化戰爭的大門,戰爭不僅僅是靠人力,更重要就是物力。而德國有這方面優勢。
2、制度先進:
再者德國最早實行了義務教育,和某些制度上的先進,例如總參謀部制度,還有因為拿破崙戰爭失敗痛定思痛地建立了後來有名的普魯士軍事學院(好像也有翻譯成柏林軍官學校),還有其一直比較出色的預備役制度,還有國民因為國家環境(群雄環繞)所以有危機感。這些都是原因。
現今發展:
時至今日,德國依然擁有全歐洲最高的GDP,這應該歸功於德國百折不撓的化工與製造業(被反復拆解又重新建立,依舊承擔著提供工作和稅收的重任)。今天的德國以戰前一半的國土(三十五萬平方公里,)養活了比戰前更多的人口(八千兩百萬)。
尤其在二戰後發達國家戰後去工業化的浪潮中,德國保留了最多的本地加工業,相比較西班牙義大利等「花瓶國家」動輒15-30%的失業率,德國失業率長期保持在低位,大量的製造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捌』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都是由德國發起的,兩次目的有何不同
因為當時德國想要打破原有的舊有秩序,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以當時也拉上了自己的表兄弟奧匈帝國才發起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也就是德國想要進行的一次毀滅行動,所以才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其實是德國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由於當時《凡爾賽和約》過分的壓迫,再加上當時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也開始爆發了。所以當時的德國開始處於一個十分不利的地位,而德國也為了想要維護自己國家的國際地位,所以想要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來維護自己的權益。
『玖』 德國為什麼會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答:
利用軍事擴張的手段來緩解資本主義德國內部的社會危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軍國主義。
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利用軍事武力強行奪取國外市場,以便自己國內經濟體制能跟得上世界經濟的大方向。
我們可以從兩場戰爭的起因來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個資本主義大國為重新瓜分世界(也就是瓜分經濟市場),而爆發的霸權地位大戰。
2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個資本主義大國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經濟大蕭條後,國內社會階級矛盾加深,無法正常實施的生產活動,所以有一些國家就用發動戰爭的方法來緩解這場危機。(美國靠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策度過了這段時間,所以美國是這些捲入這場戰爭的國家之中唯一一個在戰爭前期經濟還能上升的國家。)
最後總結一句:德國就是為緩解社會階級危機.經濟危機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
『拾』 兩次世界大戰德國都輸了,為何德國還堅持打世界大戰呢
因為德國認為只有通過戰爭才能為自己的國家迎來地位。但是我認為他們有點太片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