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日本與德國哪個更有發展潛力

日本與德國哪個更有發展潛力

發布時間:2022-05-29 12:10:33

A. 日本與德國:誰的前景更光明

日本的經濟停滯始於資產價格的崩潰,而德國的經濟停滯則是由東西德統一而引起。在這兩個國家,拙劣的經濟政策都導致糟糕的局勢雪上加霜。 Japan and Germany are both back from the brink. Last week, Germany's statistics office confirmed that gross domestic proct had expanded by a respectable 2.5 per cent in 2006, the highest rate since 2000. The headline figures for Japan in 2006 are going to be a little worse. Annual GDP growth for the calendar year 2006 is estimated to be approximately 2 per cent. 日本和德國都從懸崖邊上走了回來。上周,德國統計局確認,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取得了2.5%的可觀增長,是2000年以來的最高增幅。日本2006年的GDP增長數字可能要稍遜一籌,預計該年度GDP增長率接近2%。 Of the two countries, Germany is currently the clear favourite among global investors. Is this optimism justified, in absolute terms and relative to Japan?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alyses I have heard is from Adam Posen, senior fellow at the 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in Washington, and one of the few people who can claim to be an expert on both countries. Contrary to popular opinion, he regards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covery as far more solid than Germany's. In a forthcoming book on Germany*, he argues that the German political economy is more constraining than Japan's. He puts Germany's potential output at less than 1.5 per cent and Japan's at about 2 per cent,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endency of political economists to lump Germany and Japan together is mistaken. What are the reasons for his scepticism about Germany and optimism about Japan? He gives four. First, Germany has deep structural problems in the business and banking sectors. Yet most reforms to date were in labour or pensions, while in Japan they were primarily 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business governance. Second, Germany has never had restrictive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as its growth problems are primarily structural; in Japan, the slowdown in the 1990s was mostly e to bad macroeconomic policies. Third, Japan has a strong state and weak civil society so reforms could be pushed through; in Germany, the opposite is true. And, unlike Germany, Japan's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banking policies reward big companies and banks. As a result, Mr Posen argues, Japan got innovation and economies of scale, whereas Germany suffered what he calls 「arrested development」. 在這兩個國家中,德國目前顯然是全球投資者眼中的寵兒。從它受歡迎的絕對程度,以及相對於日本的受歡迎程度考慮,投資者的這種樂觀有道理嗎?我聽到的最有意思的分析,來自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亞當普森(Adam Posen)。他也是為數不多在這兩個國家問題上都堪稱專家的人之一。與流行的看法相反,他認為日本經濟復甦遠比德國穩固。在一本即將出版的有關德國的新書中*,他指出,德國政經體制比日本約束更大。他認為,德國的潛在經濟增長率不足1.5%,而日本約為2%。他得出結論說,政治經濟學家把德國和日本混為一談是錯誤的。 The consensus among some of the more impressionable investors and economists about Germany is that the Hartz IV labour market reforms are already paying off in terms of higher economic growth. There is even talk about a new economic miracle. 他對德國心存懷疑,對日本卻較為樂觀,原因何在?他給出了四點原因。第一,德國在商業和銀行業領域存在深層結構問題。然而,到目前為止,各項改革都集中在勞動力或養老金方面,而在日本,改革主要是金融市場和企業治理方面的。第二,德國從未採取過限制性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因為其增長問題主要是結構上的;在日本,20世紀90年代的衰退主要是由於宏觀經濟政策失誤。第三,日本社會的格局是政府力量強大、民間力量薄弱,因此改革得以推行;在德國,情況卻相反。而且,與德國不同,日本的公司治理和銀行業政策有益於大公司和大銀行。普森指出,結果就是,日本取得了創新和規模經濟,而德國卻遭遇他所稱的「發展停滯」(arrested development)。 The simple truth is that Germany is going through a cyclical upswing. Last year was probably the peak of the current cycle. Yet, while the GDP growth rate was good, the economy managed only a modest increase in domestic demand – GDP minus net exports – of 1.7 per cent. The most startling statistic is how last year's bounty was shared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workers. Wages went up by 1.3 per cent in real terms – after a 0.7 per cent decline in 2005. But profits went up by an incredible 6.9 per cent in 2006, and this after a 6.2 per cent rise in 2005. Since 2000, we have observed a large structural shift in favour of profits. During the 1990s, there were years in which wages grew much faster than profits, and vice versa. While the distribution between profits and wages was always volatile, at least it was mean-reverting over long periods. The current shift towards profits has been both unusually large and persistent. 比較天真的一些投資者和經濟學家認為,德國的「哈爾茨四號」(Hartz IV)勞動市場改革已經收到成效,取得了更高的經濟增長。甚至有人談到,這是一個新的經濟奇跡。 This is good news for investors and bad news for German workers. But is it bad news for the German economy? One argument is that Germany entered monetary union at an overvalued exchange rate and has since improved its relative competitiveness. If this view were correct, one would expect the labour/profit share to return to mean-reverting behaviour. I doubt that this is going to happen soon. 而真相是,德國正經歷周期性上升,而去年可能是目前這個周期的最高峰。盡管GDP增長率不錯,但該經濟體的內需(GDP減去凈出口)增幅較低,僅1.7%。 Hans-Werner Sinn, president of the Ifo economics institute, has put forward another, far more alarming and controversial, theory. He believes that Germany is a bazaar economy, in which instrial proction and pre-proction are outsourced, mostly to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and Asia, while domestic instries are reced to final assembly plants. He argues that the German export success is a sign of weakness, not strength. If his theory were correct, Germany would be a great country to invest in but not to live in. I am not sure whether this is a correct diagnosis either. At least, there is not yet enough empirical evidence to validate it. In any case, it is fair to say that Germany's post-unification economic performance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t this point. 最令人吃驚的統計數字,是股東和工人去年分享經濟果實的情況。2006年的實際工資增長了1.3%,2005年為下降0.7%。不過,繼2005年增長6.2%之後,2006年的企業利潤更是令人難以置信地增長了6.9%。自2000年以來,出現了一種有利於企業利潤的巨大結構轉變。在20世紀90年代期間,很多年份的工資增速要快於利潤增速,也有很多年份相反。盡管利潤與工資之間的分配總是存在波動,至少在長期內,兩者之間會趨於均等。但目前這種向利潤傾斜的的變化,規模之大,不同尋常,持續時間之長,也比較罕見。 We have a slightly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Japan. Economists may question the commitment to economic reforms by Shinzo Abe, the new prime minister. But Japan has at least undertaken the right kinds of reform, both structural and in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對投資者來說,這是個好消息;對德國工人來說,則是個壞消息。但對德國經濟是壞消息嗎?有觀點認為,德國加入歐元體系時,其兌換匯率估值過高,而且自那以後提高了相對競爭力。如果這種看法正確,那我們將可預期,勞動力/利潤的分配將回歸均值。但我懷疑這一現象近期是否會發生。 Germany, by contrast, has relied mainly on a cost-cutting strategy. But Germany is not reforming its archaic wage-setting mechanisms, it is not breaking up its energy oligopolies and it not privatising its Sparkassen and Landesbanken (publicly owned banks). I have no doubt that Germany will eventually do the right thing, but Japan is currently ahead of Germany in terms of reforms. It is therefore rational to consider Japan's long-term economic prospects as brighter. 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研究所主席漢斯-韋爾納辛恩(Hans-Werner Sinn)提出了另一個更危言聳聽、更具爭議的理論。他認為,德國是個「雜貨店經濟體」,它的工業生產和生產前工作被外包出去,其中大部分到了中、東歐和亞洲地區,而德國國內工業只剩下最後的組裝工廠。他認為,德國的出口成功是虛弱而非強盛的表現。如果他的理論正確,那麼德國將適宜投資而非居住。 *Reform and Growth in a Rich Country: Germany, Peterson Institute, forthcoming 我們對日本的理解稍好一些。經濟學家或許會質疑日本新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的經濟改革承諾,但日本至少已經進行了正確的改革——既包括結構改革,也包括貨幣和財政政策改革。 相比之下,德國主要依靠成本節約戰略,但並沒有改革其陳舊的薪資決定機制,沒有打破其能源領域的賣方市場局面,沒有將它的地區國有儲蓄銀行和公開上市的州銀行私有化。我不懷疑德國最終將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但在改革方面,日本目前領先於德國。因此,有理由認為日本的長期經濟前景比德國明朗。 *《富國的改革與增長:德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即將出版。

B. 日本和德國,誰更發達

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如今再次回望過去的歷史,看著歷史的篇章一頁一頁地過去,彷彿又一次回到了那個血腥的、戰火紛飛的年代。作為同樣在世界上引起風波的德國和日本,從國力上看,誰更勝一籌?1.文化和教育;答案顯而易見。日本動漫、流行音樂、相撲、壽司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尤其是娛樂,比如動漫和電子游戲,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力。相比日本,德國就顯得有些拘謹了。教育就更不用說了,日本是著名的教育大國。第二,政治和軍事;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有點尷尬,基本屬於美國的支持者和追隨者。德國作為歐盟的領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主導地位。軍事上,顯然德國的軍事工業更發達,而日本至今在部分地區設有美軍基地。當然,結果不言而喻。所以,這場比賽德國方面贏了。第三,工業和科技;在這方面,兩個國家都沒有錯,都是工業非常發達的國家。所以無法分辨哪邊略遜一籌。雙方的科技側重點不同,德國側重於機械製造,而日本在精密電子行業優勢明顯。這句話,兩邊都是平等的,無與倫比。第四,經濟;從最近的數據來看,德國的GDP雖然低於日本,但人均GDP明顯高於日本。再加上日本老齡化和少子化的惡化,日本未來的發展前景實在堪憂。總的來說,德國和日本的綜合國力差不多。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但無論如何,國家的發展都是以老百姓的幸福為目標的。如果一味追求發展,忽視人民生活的福祉,那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為人類的自由與和平獻出我的心。
從人均殺人來說,德國應該更發達。這話怎麼說?有很多指標是沒法比的。同樣的,德國作為發達國家,應該是個正經的西方發達國家,日本只需要括弧。
我覺得應該是德國。畢竟德國工業在世界上也是很有名的。

C. 日本與德國實力對比誰更強呢

從表面數據看,日本作為第三大經濟體保持多年,德國是第四大經濟體,兩者GDP相差1萬億美元左右,日本在美國扶持下的國民自衛隊戰力優於德國目前保持的聯邦軍隊,日本與德國相比,顯然更強一點。

但比較兩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不但要比較經濟、軍事和科技教育各方面,政治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從目前各項數據上來說,日本與德國相差不大,日本稍稍占優,但考慮到政治和嚴重依附美國因素,日本的綜合實力不大穩固,嚴格來說應該遜色於德國。

D. 當今天下,日本與德國實力對比,誰更強

日本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在整個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一個存在感很強的國家。日本不僅擁有世界第三高的GDP,而且工業體系相當完善,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目前日本綜合實力明顯強於德國。




軍事實力比較:和日本比德國好。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戰後很長一段時間軍事發展受到限制,在歐洲的整體軍事實力弱於英法。雖然日本在二戰中也是戰敗國,但日本自衛隊的軍事擴張在近二十年來一直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裝備精良、經常參加維和行動、與美國軍事交流密切的日本海軍。德國雖然也有強大的軍事工業基礎,但德軍厭戰情緒十足,國防開支減少,使得很多軍事裝備陳舊,在北約作戰中往往無法發揮作用。


國際影響力比較:和德國是絕對的歐洲大佬,歐盟的創始成員國,以德、英、法為首的歐盟,甚至敢於挑戰美國。近年來,德國甚至在許多國際事務中與美國作對。可以說,德國作為歐盟老大,還是有很強的憂患意識的

民族凝聚力比較:是否強大與民族凝聚力密切相關。日本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經過明治維新的現代工業化,二戰的外敵侵略,以及戰後的恢復重建,日本人往往可以“擰成一條繩”完成大事。日本人工作一絲不苟,集體榮譽感強,是一個紀律性和服從性很高的民族。日本發展到今天的卓越水平,離不開他們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對比德國,二戰結束後,東西德差距持續,經歷了一段移民潮。今天的德國民族構成復雜,普遍安於現狀,缺乏比較危機感,更談不上民族凝聚力。如果你真的想做大事,日本人可能要比德國人做得更仔細更好。


綜合從各個方面來看,日本顯然要強於德國,日本與德國都是二戰戰敗國,都經歷過戰後重建,而且都接受過美國的援助,但德國在戰後經歷了四十多年的分裂(東德、西德),導致經濟發展東西不平衡。而日本則抓住機會,憑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奮力發展經濟,終在上一世紀八十年代末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綜合實力來看,德國與日本的差距並不大,但由於日本近年來飽受人口老齡化和人口低出生率的困擾,未來發展的前景,德國要好與日本。

E. 德國和日本都是世界一流工業強國,誰更勝一籌

肯定是德國更強了,日本比德國稍差一點。雖然兩國都是強國,但是他們的基礎和起點不同,所以導致了現在的實力也不同。

雖然日本抓住了機遇,在工業實力方面好像壓制了德國。但實際上德國的基礎更好,態度更加嚴謹,只是德國人更加低調。

F. 日本和德國哪個發達

德國,日本兩國的綜合國力相較起來,相差無幾。

文化和教育方面:日本的動漫,Pop音樂,相撲,壽司在世界各地十分普及。尤其是娛樂方面,例如動漫,電子游戲等在世界領域上擁有極大的影響力。而德國一方相較於日本就呆板了一些。教育上就更不必說,日本是出了名的教育大國。

政治和軍事方面: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略有些許尷尬,基本屬於美國的從屬者。而德國卻是作為歐盟的領導者,在政治上擁有自己的主導地位。軍事上顯然,德國的軍事工業更為發達,而日本至今在某地區都設置了美國的軍事基地。因此德國方勝利。

工業和科技方面:兩國無可厚非,都是屬於工業十分發達的國家。因此,並不能區分出哪一方略遜一籌。雙方的科技的側重點不同,德國偏重於機械製造,而日本顯然在精密電子行業得天獨厚。這一句,雙方都在伯仲之間,無可比擬。

經濟數據方面:德國的GDP雖然低於日本,但人均GDP與日本相比顯然更高。再加上如今日本的老齡少子化的惡化,日本的未來發展前景確實令人擔憂。

詳細介紹:

不得不說兩國都有自己優勢,德國人嚴謹,細膩,頑強,能夠准確的完成安排的計劃,做事有條不紊。日本人不僅有著東方人的勤勞,善於學習,同時日本人對科技的務實和精益求精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兩國國民的性格對經濟發展是一種無形推動力的作用,這是兩國能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G. 德國和日本相比,誰的綜合國力更強

對比軍事、經濟、科技,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日本要比德國更強一些。

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的戰敗國,都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扶持。相比之下,兩個國家在經濟和領土面積上相差無幾,可以說在綜合國力方面二者非常的有可比性。綜合國力不單單是指一個國家的某一方面,而是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考量。例如,這個國家的科技、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力等都包含在內。

在國際影響力上來看,德國背靠歐盟,而且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所享受的待遇也會更大。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由於歐盟的存在,所以德國的國際地位更高一些。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的綜合國力要比德國強,畢竟日本追求的是各個領域全面發展。而德國則更加註重經濟,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H. 德國和日本誰的綜合實力更強

德國更強一些
主要是軍事工業方面,德國有很多獨立自主的軍事工業體系。大部分武器可以自己生產全套設備和控制系統,能滿足自己國家大部分國防需要。而日本沒有,日本軍工體系發展頗為畸形,軍事裝備和控制系統嚴重依賴美國,失去了美國日本的軍事系統都會崩潰。
經濟上來講,目前德國雖然GDP略遜與日本,但是發展很快,畢竟德國人口少。而日本最近幾十年經濟倒退現象明顯,最高的時候五萬億美元的GDP,都快到六萬億了,而現在只有四萬億多點了。

I. 德國和日本哪個實力強

整體實力日本略強於德國。

經濟和軍事上,日本強於德國,政治地位上,德國強於日本。由於兩國的實力和地位不同,在國際上扮演的角色也大不相同。

日本經濟總量多於德國,但是人均不如德國,2018年,日本經濟總量為5萬億美元,德國為4萬億美元,日本領先於德國,日本人均GDP為3.8萬美元,德國4.4萬美元,日本經濟總量能夠超過德國,關鍵是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德國。

德國和日本都是工業強國,但是德國更勝一籌,除了眾所周知的大型企業以外,德國還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而日本只有220家,德國將近是日本的6倍,隱形冠軍是指在國內和國際上絕大部分份額,但是知名度很低的中小型企業。

隱形冠軍企業基本上都是依靠技術壟斷,利潤率很高,可以拉高人均GDP。 德國和日本同樣重視科技和教育,未來日本的經濟總量仍然會憑借人數優勢領先德國,但是人均GDP德國超過日本。

軍事實力

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戰敗國,名義上德國擁有軍隊,而日本沒有,但是軍事實力日本遠超德國。

德國《明鏡》周刊曾經報道過一起尷尬事件:德國的「拳師犬」奉命參加北約舉行的聯合軍演,但是因為忘記攜帶機槍,竟然突發奇想,把掃帚把塗上黑色,安在裝甲車上冒充機槍。

由於缺少保養,德國128架飛機只有4架可以隨時起飛,220多輛坦克也只有不到一半能夠作戰,能夠下水航行的軍艦只有15艘。

德軍上下班打卡,演習過了下班時間要額外付加班費,德軍跟隨美軍前往伊拉克戰場,但是不是喝啤酒就是啃香腸,結果各個挺著大肚子回國,就連盟友美軍都看不起德軍。

日本由於沒有徹底緩和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加上北方四島和獨島等領土爭端,日本保持強大的自衛隊,日本自衛隊總兵力25萬人,海上自衛隊擁有四艘直升機航母,大量的水面艦艇,而且追加了105架F35戰斗機,總之,日本正在不斷強化軍事實力。

J. 當今的德國和日本,哪個綜合國力更強

對比軍事、經濟、科技,以及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日本要比德國更強一些。

德國和日本同為二戰的戰敗國,都得到了美國的經濟扶持。相比之下,兩個國家在經濟和領土面積上相差無幾,可以說在綜合國力方面二者非常的有可比性。綜合國力不單單是指一個國家的某一方面,而是這個國家綜合實力的考量。例如,這個國家的科技、軍事、經濟、文化,以及國際影響力等都包含在內。

在國際影響力上來看,德國背靠歐盟,而且作為歐盟的核心成員國,所享受的待遇也會更大。俗話說,大樹底下好乘涼,正是由於歐盟的存在,所以德國的國際地位更高一些。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的綜合國力要比德國強,畢竟日本追求的是各個領域全面發展。而德國則更加註重經濟,以及國際地位的提升。

閱讀全文

與日本與德國哪個更有發展潛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