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留學學歷含金量怎麼樣
德國是世界上最受國際留學生歡迎的非英語國家之一,德國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德國大學一貫以嚴謹的學風享譽世界,德國畢業證書的含金量相當高,而這一切都建立在德國良好的學術誠信基礎上。
德國碩士在國內含金量
留學德國的含金量高,學歷受到了中國教育部的認可,德國的大學一貫以嚴謹的學風享譽世界,在2020年QS世界排行榜中,德國有多所大學進入了前100位,比如慕尼黑工業大學排名第55位,慕尼黑大學排名第63位,海德堡大學排名第66位。德國高校在世界范圍內收獲了良好的學術聲譽。
2. 國內的本科學歷和德國的本科學歷哪個在找工作時更有競爭力
德國大學一般是本碩連讀的,新生從第一學期開始一般12個學期,6年左右,畢業直接拿碩士。
當然具體多少時間看個人的,見過中國牛人5個學期就拿碩士文憑的,也遇到很多德國人已經在大學混了近10年了,碩士還在讀。
德國大學的學歷正在和國際接軌,在德國現在也有Bachelor和Master的。如果你畢業回國,學歷需要認證的,不會出現你說的國內公司認為是大專畢業的情況。
另外,你提到的建築,城市規劃,工業設計絕對是德國大學更有優勢。
3. 去德國留學讀研的問題!
德國學校難不難畢業。看你選擇學校了。
在德國老師講完課就走,基本就沒有作業。只有習題課和答疑課。這想考好成績是遠遠不夠的,要靠自己努力了
德國考試大部分學校(我們學校今年改制了變成4次機會)只有三次考試機會。第一次考試,如果掛了需要補考。如果補考再掛了就只剩最後一次口試機會,而且口試只有過和不過(就是過了就能給你4.0.德國成績1.0最好,4.0最差,低於4.0掛科) 如果口試沒有通過,專業課的話,就只能選擇轉專業。如果是公共基礎課,就只能轉學了。還是比較嚴厲的。
總之在國內混日子上大學那一套來德國行不通。
master一般學制2年。樓下說1年的我還真沒見到過。但記住,好拿的文憑絕對不值錢。但是也不必這么害怕,好好學還是可以畢業的。只是說按時畢業一般都很難。因為一般都會拖一到兩個學期。這是很正常的 (話說機械老牛的亞琛工業大被戲稱為養老院 呵呵)
德國畢業以後給你一年的找工作簽證。找到工作以後可以轉成工作簽證,只要工作穩定,你想呆幾年呆幾年
還有 強烈建議你不要去讀ise,所謂的英語教學。老老實實學德語過了dsh最好
因為語言關一過,什麼問題都是小問題了。
4. 德國人很高 德國人文憑都很高嗎
德國人都很高,這個命題也不能說是絕對的,而是比較而言的,德國男性平均身高180.2cm,是歐洲國家男性平均身高最高的國家之一。女性164.0cm,也是挺高的了。和中國比較一下就知道,中國男女平均身高分別為167.1cm和155.8cm。
說到文憑,德國為代表的歐洲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人學歷還真不是很高。因為高度的福利以及宗教和氣象地理等原因,德國人普遍「沒有上進心",德國的教育體制,從小學畢業就會開始將孩子分為3個發展方向,只有成績最好的一批才會接受像中國的高中教育,進入研究性大學,很大一部分的孩子會接受職業技術教育,以後直接從事一些技術性工作,而不會進行研究性工作。所以就導致了他們的學歷並不高。
5. 德國人不看重學校好壞只看大學成績留學生在德國找工作難么
找工作的時候還是看是什麼學校的,亞琛成績2點多的就比其他小UNI1點多的還受歡迎。申請的時候,APS的成績更重要。找工作要看個人實力和運氣,留在德國的中國學生也不少,但是,我覺得有些經驗後回國才是最好的,歐洲經濟的發展就是這么個速度了,人們生活在很緩慢的節奏里,年青人的機會沒在國內多
6. 為什麼德國大學學歷含金量世界公認,大學排名卻不高
因為德國人自己也不注重大學整體排名,他們只會根據興趣和能力去選擇專業!他們甚至不在意自己那所大學是否出名,只要那個專業知名度高,有牛逼的教授給他們上課就行。
德國人是歐洲人裡面最務實和勤奮的人。他們不注重那些虛有其表的東西,反而注重自己到底要學什麼才有用,都是具有實質內容的東西。
德國最早的大學例如柏林大學,還是馬克思恩格斯那所大學;德國還是世界上第一個創辦大學的國家。所以,這是一個尊重知識的國度,大學氣氛濃厚,德國大學學歷含金量非常高。德國人都喜歡說德語,所以你去他們國家,說英文不是太多人懂你。
綜合性大學不多,名氣不夠大,也無法吸引世界尖子學生去就讀。學霸們都跑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去,就算跑去牛津和劍橋,也不敢去打擾德國人。生源無法全球化,很多學校也沒有參與全球大學綜合排名,自然就不會太高。
7. 關於德國人的教育問題,請不要復制,謝謝。
德國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中等教育的國家。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艾伯特總統就頒布了義務教育法。目前德國實行12年義務教育制(巴伐利亞州為13年,因為德國是聯邦制國家,除了外交和國防歸聯邦政府統轄,每個州在社會事務領域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德國的義務教育制內容龐雜,其中有三項重要規定最引人注目:1.凡年滿6周歲的兒童必須上學,殘障兒童則上為他們開設的特殊學校,並進行職業培訓。否則家長要承擔法律責任,輕則罰款,重則入獄。2.從1960年起德國的公立中小學不僅不收學費(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大學也是免費的),而且還免費提供部分課本、文具等。在偏僻的鄉村,學校必須免費提供接送車輛,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若要住校,則享受學校的困難補助。私立中小學,在允許學校收費的同時,國家也給予一定的資金援助。3.德國的小學一律實行四年制,小學畢業時,根據孩子多年的學習狀況來決定孩子進入什麼樣的中學。
中等教育並無初中高中之分
第一類學校(有點像我國的普通高中,我們的聯系學校寧芬堡中學屬於這一類),接納小學四年成績最好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8-9年(除巴伐利亞外其他各州均為8年)的學業、高中會考合格並拿到畢業證書後,無需參加「高考 」,根據自己的意願可以直接上大學,至於上什麼樣的大學,主要依據是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需要說明的是,德國中學生的「成績」與我們的「成績」有很大差別,除了每學期1-2次知識考試,主要科目結業時有會考外,還要計入學生課堂討論、社會實踐、完成作業情況等因素,可以說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在較長時段中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你若要就讀如慕尼黑大學、慕尼黑理工學院、柏林自由大學、科隆大學、洪堡大學、波恩大學、
漢堡大學這樣的名牌大學,那好,除了意願外,你得拿出整個中學階段的「成績」來。光有「意願」而「成績」不夠,那就只能申請其他大學。假如你申請的大學當年沒有位置,可以等到第二年、第三年。總之,只要想讀書,總有大學上。
第二類學校(有點像我國的職業高中)接納的是小學四年成績中等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在完成學業後,則進入高等技術學校(相當於我國的職業技術學院)讀書。
第三類學校(有點像前些年我國的初中中專)接納小學四年成績靠後的學生。這類學校的學生中學畢業後,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而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當然,聘用單位的老闆必須出資送你參加相關的職業培訓。德國的相關法律規定,無論干什麼工作都必須經過職業培訓。當售貨員,須到商業學校培訓;當個建築工人吧,要經過建築學校培訓;連子承父業的年輕農民在家種地也得有農校畢業證書,否則,銀行不予貸款,也不能享受歐盟的農業補貼,而缺了這兩者,農民就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產。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9年制義務教育,學生要到初中畢業(16歲左右)才實行分流,要麼進入普通高中,要麼進入職業高中,要麼就讀初中中專。相比之下,德國小學畢業的學生只有10歲左右,這么小的孩子因為其小學4年的學業表現,就必須在少不更事的年齡選擇讀什麼樣的中學,粗一看,這樣的規定近乎違反人道原則。
入門難而要求高
在德國,我了解到,中小學教師的職業有非常不錯的收入。據政府的相關統計,德國政府支付給中小學教師的工資為人均國民收入的2倍多。德國中學教師人均年稅前收入超過45,000歐元,與德國一些著名的跨國公司職員的人均年稅前收入相當,與其他一些行業相比,中小學教師屬於名副其實的「中高收入階層」。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之間,教師的收入也有一定差異,但不會很大,至多為30%左右,因為德國社會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這種價值取向已滲入他們的血脈,積淀成為一種民族文化。放眼整個世界,德國中小學教師的收入高於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高居全球第二。
在德國,中小學校教師不像我國那樣存在職稱差別。如果你工作已有年月,且深孚眾望,那麼,你和一般教師的差別在於你有一個「資深教師」的頭銜。對於一所有100來名教師的中學來說,每學科「資深教師」至多那麼一、兩個而已—有些學科甚至沒有。由於沒有職稱和其他名目繁多的榮譽稱號,更沒有荒唐的「主科」和「副科」的門戶偏見,因此,決定德國中學教師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教師的年齡及婚姻家庭狀況。結婚、生孩子會使老師的收入增加,年齡越大,工資也越高,如果是「資深教師」,收入也會比其他教師高一點。譬如庫茨先生(一位令人尊敬的虔誠的天主教徒,當初,寧芬堡中學代表團來我校訪問,庫茨先生是德方的主要發言人。這次作為我們此行的全程陪同),符合上面所列的三項條件,他的月收入是70 00歐元,每年拿14個月,年收入是98000歐元,納稅和交完各種保險後,年實際收入是56000歐元。在職業屬性上,德國的中小學教師屬於國家的公務人員,受不解僱的保護,無失業之虞,而且每年還有兩個很長的假期。
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國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門檻也隨之提高。在我國,大學本科生或碩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學應聘任教。在德國,情況要復雜得多。你若想成為一名中小學教師,至少要過三道「關口」。首先,你得拿到大學本科或者更高的學歷。其次,你得一本正經地接受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訓練,參加權威機構組織的相關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最後,你必須參加國家組織的教師資格考試並取得合格成績。
據庫茨先生說,這三關都不是輕而易舉能闖過去的。與我們國家正相反,「上大學容易畢業難」,這是西方國家高等教育的常規。在德國,大學學制一般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醫科8年。大學前兩年學基礎課,考試不及格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第二階段是專業課學習,考試及格才能拿到學分,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學分,才能拿到大學畢業文憑。由於大學學習要求很高,加上許多學生要一邊打工補貼生活,一邊又要隨「不懂變通」的教授們認真讀書,因此,無論是基礎課考試,還是專業課學分,都難以一帆風順。大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越來越長,據了解,目前德國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畢業的人是少數。如果想當教師,好不容易拿到畢業文憑後,還要應付心理學、教育學考試,尤其是難度最大的國家教師資格考試,這大約要花3年左右時間,而且,即便你花了那麼多時間培訓應考,也不一定能夠通過教師資格考試。再加上自20世紀80年代起,德國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中小學校學生人數減少,教師職位空缺主要靠自然減員,而德國的制度設置又基本杜絕了「走後門」的陋習,單純的德國人要想成為中小學教師,競爭和篩選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熱愛教育而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能成為教師。而一旦實現當教師的夢想時,年齡已在30歲上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職業備受尊重,基礎教育界人才薈萃。
正是在上述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加上德國中等教育的寬松環境,德國的中學就有條件實行一種在我們看來有點匪夷所思的教師任課制度。聯邦教育法規明確規定,凡中學教師必須同時勝任兩門以上學科教學任務。我熟悉的庫茨先生,既是英語學科資深教師,又教拉丁語,同時還擔任高年級學生的就業輔導課。在寧芬堡中學,多數教師要上三門課。庫茨先生告訴我,他的一位同事UlrichKretzinger(尤里查·克里辛格爾)老師同時兼任德語、德國文學、宗教、經濟、心理五科的教學任務。除了多科任教,德國中學教師的課時數初看也讓人嚇一跳。在巴伐利亞,每位教師每周任課不得低於2 4課時(據說在德國其他州乃至許多西方國家大抵如此),寧芬堡中學的老師通常為26課時上下,平均每天授課5節左右。當然,如果將他們日常的教學過程這一決定因素考慮進去,這樣的課時數,就其對教師的生理和心理壓力而言,恐怕還不如我國高三年段每周10課時的工作量。
8. 各位,你們知道西方社會對學歷的看法嗎
西方社會對學歷看的極重要,也不是特別重要,雖然這個回答挺矛盾,但是我相信大家應該都能夠理解,就是如果說家裡有錢,真的不不擔心雪莉怎麼樣?如果是個沒什麼能力的人,那麼很看重學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