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猶太人是什麼時候進入德國的
Juden lebten bereits unter römischer Herrschaft in den deutschsprachigen Gebieten, die zum römischen Germanien gehörten. Für einige römische Siedlungen sind im 4. Jahrhundert auch jüdische Gemeinden nachgewiesen. Die ersten jüdischen Gemeinden bildeten sich an der rheinischen Nord-Süd-Straße (Köln, Trier, Mainz, Worms, Speyer).
猶太人在羅馬統治期間就生活在德語區。有史料證明4世紀是已有猶太人聚居地。當然那是還沒有德國這個概念。
❷ 猶太人說什麼語言,他們是什麼人種
猶太人原先散居世界各地,說各國語言的都有。以色列建國後大力普及希伯來語,現在的猶太人基本上都會講希伯來語,同時也會很多門語言,比如生活大爆炸的Howard。他們是白色人種,閃族人。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❸ 二戰的時候,猶太人住在德國他們本來住哪裡
猶太人,其祖先為希伯來人,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的游牧民族,屬於閃米特人的一支.
耶穌死後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聖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為猶太人.
原本猶太人說希伯來語
猶太人到世界各地後,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居民同化,但他們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維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自己的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在義大利、西班牙的猶太人,語言被同化,用希伯來字母書寫的叫「拉丁諾文」;在德國、波蘭的猶太人語言為「意第緒語」;
❹ 能不能用簡單的語言給我解釋一下在二戰時期德國人和猶太人的關系猶太人在德國是怎樣被對待的在那時候
我以前看過一則報告:有傳聞,希特勒的鋼琴老師是他母親的情人,且他的鋼琴老師是猶太人,所以他極度記恨猶太人,他對猶太人的方針是不許猶太人經商,不許德國人購買猶太人的東西。希特勒還經常對猶太人「找茬」還派警衛隊對猶太人的商店進行打砸,警衛隊就是黨衛軍的前生。黨衛軍也是在德軍中歧視心理最重的。希特勒還發明了一些2B方法來判斷你是不是猶太人,例如:你走在路上,德國憲兵會有時把你攔下來用無名指,中指,食指來測你鼻子的寬,如果你的鼻寬大於他三指就是純正德國血統,相反小於等於三指就是猶太人。一但被判定是猶太人就會被送進奧斯維新.瑪克多瑙集中營進毒氣室處決(處決時德軍會他們去洗澡)或被選去當苦力與盟軍戰俘一起生活,但戰俘的待遇都比猶太人好。戰俘通常會有愛心包裹(雖然會被德軍剋扣但大多數戰俘還是會收到包裹)身為德國民族的猶太人不僅沒有包裹而且還被德軍叫去吃盟軍戰俘拉的屎。當然猶太人也渴望自由,在去集中營的火車上有猶太人會逃跑,一般德軍會讓猶太人跑兩百至三百碼然後叫步槍兵打死,德國的狙擊戰術是二戰中數一數二的,再加上不少軍人的前身,而且後來持MP40和STG44的德軍士兵大量替代持毛瑟Kar98K士兵,用毛瑟步槍(除毛瑟98K狙擊步槍的狙擊手)的士兵被調去押送戰俘和猶太人,於是沒有可開槍的機會,有許多士兵就會把猶太人和戰俘當成開槍的消遣。猶太人如果被擊中後沒死透,德軍就會下去補幾槍讓猶太人死透,戰俘沒死透就會被德軍拉回來治療。
從種種情況下看來猶太人是當時最低賤的人種,當年倖存下來的猶太人說起當年的事都掉下了眼淚。
希望我所知道的對你有幫助
❺ 麻煩大家告訴歐洲的每個國家分別講什麼語言一一列出來
德國:
官方語言official national language:德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numbers of speakers:81.9%
國際交流語言preferred international language:英語
(跳跳感慨:德國人的英語實在不怎麼樣啊!年輕人會一點,上了年紀的可都不會了。都說德語是世界上最難聽的語言,可是我也不這么覺得。德語確實挺兇悍的,惡狠狠的,但這可不正是跟德國人理性、嚴肅的性格相配嗎?也不知是語言影響了性格,還是性格影響了語言。)
英國:
官方語言:英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58.8%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英語的普及是無法避免的事了,即使在將來的法國。英語是朗誦的語言,抑揚頓挫,有戲劇性。)
法國:
官方語言:法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58.2%
國際交流語言:法語
(跳跳感慨:法國人無比自戀,除開法語,生活中沒有其它語言。但是,法語,怎麼說呢,還是很好聽的啊!法語屬於陰柔類型。)
義大利:
官方語言:義大利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57.5%
國際交流語言:法語
(跳跳感慨:義大利語其實很好聽的,歌唱的語言啊!義大利語的顫音是放在舌尖的,真是說的比唱的好聽!)
西班牙:
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加泰羅尼亞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西班牙語(33.4%),加泰羅尼亞語(7.1%)
國際交流語言:法語
(跳跳感慨:在西班牙,跳跳終於用上了法語,因為去問路的時候,好多人都只能聽懂法語!跳跳得意中。西班牙語被稱為是優雅的貴族語言。)
荷蘭:
官方語言:荷蘭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15.5%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荷蘭語真是不好聽啊!有人說那是「吐痰」的語言,因為荷蘭語中h音特別重特別多,呵呵。)
希臘:
官方語言:希臘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10.6%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希臘啊,又一個夢中之地~~~)
比利時:
官方語言:荷蘭語、法語、德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荷蘭語(6.4%)、法語(3.7%)、德語(0.1%)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法語
(跳跳感慨:比利時那麼點大的地方,官方語言居然有三種,暈啊!比利時北部講荷蘭語,南部講法語。)
葡萄牙:
官方語言:葡萄牙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9.9%
國際交流語言:法語
(跳跳感慨:葡萄牙語和法語還是有相近的地方的)
瑞典:
官方語言:瑞典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8.9%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北歐國家的英語普及率相當高了,不會瑞典語根本不用擔心)
奧地利:
官方語言:德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8.1%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奧地利和德國的關系向來密切啊!)
丹麥:
官方語言:丹麥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5.3%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丹麥語和德語淵源頗深,所以也類似德語,但是據說比德語更難聽。跳跳也認為丹麥語不是很好聽。但是丹麥人的英語普及率相當高啊!而且最有意思的是,跳跳咨詢過丹麥人,為什麼他們講英語講那麼好呢?是不是從很小的時候就學?他們說不是的,從大概相當於中國的初中才開始學的,而且學的東西開始和中國小孩也差不了多少,都是些時態啊,句式啊什麼的。那為什麼能說這么好呢?他們很多人居然告訴我,因為他們的電視啊,電影啊什麼的,翻譯從來都是採用的字幕,而不是配音,所以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熏陶了。這個跳跳認為還是有道理的。當然,這不是所有的原因,最主要還是語言系統接近的問題,漢語和英語的差別太大了。)
芬蘭:
官方語言:芬蘭語、瑞典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芬蘭語(4.8%)、瑞典語(0.3%)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跳跳沒去過芬蘭,在跳跳的印象中,對芬蘭最大的印象居然是芬蘭浴!慚愧中~~~)
愛爾蘭:
官方語言:英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3.5%
國際交流語言:英語
(跳跳感慨:這個地方跳跳沒有辦法感慨,沒去過,等人來感慨吧~~~招募中~~~)
盧森堡:
官方語言:盧森堡語、法語和德語
講官方語言的民眾比例:0.4%
國際交流語言:法語
(跳跳感慨:盧森堡也一樣啊,國家那麼小,但是說的語言那麼復雜。不過由於盧森堡靠近法國,受法國影響是最重的。)
(數字資料來源於各篇論文,不一一列舉。)
可以看出,在歐洲大陸,如果你會英語,基本上可以行走;如果你不但會英語又會法語,那你可以暢通無阻。還可以看出,雖然德國在歐洲大陸是個大國家,而且德語是個大的語種,但以德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不多,而以德語作為國際交流語的國家更是幾乎沒有。於是乎,跳跳憑借著英語和忘得差不多了的一點點法語,在歐洲各國四處流竄,居然也能存活至今,呵呵。
昨日在Language lab昏頭昏腦的念Henrik老師的文章,偶有所得,小小學究一把,看官莫怪。
-------------------------------------------------------------------------------
最後再轉貼個語系說明:
歐洲的語言大部分屬於印歐語系,它是由印歐語的原始語言演變而來。此外,在歐洲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民族講烏拉爾、阿爾泰等語系的語言。
1. 印歐語系
(一)羅曼語族(或稱拉丁語族)
包括義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加泰隆語、加利西亞語、摩爾達維亞語、雷托羅曼語等。
(二)日耳曼語族
分為西日耳曼語支和北日耳曼諾支,前者包括德語、荷蘭語、佛拉芒語、英語;後者包括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和冰島語。此外,一部分猶太人講的意第緒語也屬於日耳曼語族。
(三)斯拉夫語族
分為東斯拉夫語支、西斯拉夫語支和南斯拉夫語支。東斯拉夫語支由俄羅斯諾、烏克蘭語和白俄羅斯語組成;西斯拉夫語支包括波蘭語、索布語、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屬於南斯拉夫語支的語言,有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語、馬其頓語、斯洛維尼亞語等。
(四)克爾特語族
包括愛爾蘭語、蘇格蘭蓋爾語、威爾土語和布列塔尼語。
(五)波羅的海語族
由拉脫維亞語和立陶宛語組成,或稱其為列托—立陶宛語族。
(六)希臘語族
希臘語自成一體。
(七)阿爾巴尼亞語族
目前僅存阿爾巴尼亞語。
(八)印度語族
目前在歐洲主要指吉卜賽人的本族語言。
2.烏拉爾語系
(一)芬蘭語族
包括芬蘭語、薩阿米語、愛沙尼亞語、卡累利阿語、莫爾多瓦語、馬里語、烏德穆爾特語、科米語等。
(二)烏戈爾語族
馬扎爾語或稱匈牙利語。
3.阿爾泰語系
(一)突厥語族
包括土耳其語、楚瓦什語、韃靼語、巴什基爾語、哈薩克語。
(二)蒙古語族
為卡爾梅克語。
4.閃含語系
只有馬爾他語。
5.巴斯克語
至今語言學家尚未能把巴斯克語劃歸任何一個語系。
印歐語系中的羅曼語族(拉丁語族)是源自古代拉丁人的語言,由於公元前3世紀羅馬人的興起和羅馬帝國的擴張,拉丁語也隨之擴展到整個羅馬帝國領域。當時的羅馬人較帝國領域內的其他民族先進,很快使許多民族拉丁化,並改用拉丁語。但由於各民族原有語言的影響,這些拉丁語被稱作民間拉丁語,它們是形成羅曼語族的基礎。
羅曼語族的分布遠比羅馬帝國的版圖為小,其原因有三:(1)在羅馬帝國邊境地區,羅馬文化反不很穩定;(2)希臘文化較發達,沒有被羅馬文化同化,相反,羅馬文化反而受到希臘文化的很大影響,甚至連拉丁字母也是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3)羅馬帝國衰落後,野蠻民族相繼入侵,並帶來了他們的語言和文化,使本已拉丁化了的一部分當地居民改操日耳曼語或斯拉夫語。
巴爾干半島除阿爾巴尼亞由於地處山區、交通閉塞,保留了自成語族的阿爾巴尼亞語,以及希臘由於經濟、文化發達仍操希臘語外,斯拉夫語得到發展,並占統治地位。不列顛南部原為羅馬帝國所征服,但地處帝國邊遠地區,因此當地克爾特人僅受到拉丁文化的影響,而並未羅馬化。公元5世紀後,盎格魯撒克遜一入侵者同化了當地的克爾特人,使他們改操日耳曼語。佔領者的文化對威爾士、蘇格蘭和愛爾蘭部分山區克爾特民族影響不大,他們仍保留了克爾特語言和傳統。 日耳曼語族是印歐語系中相當重要的語族。直到公元3、4世紀時,才出現了一些有關於日耳曼語的歷史著述。古日耳曼語分為幾個分支;(1)東日耳曼諾是生活在奧得河、維斯瓦河和喀爾巴阡山一帶的東日耳曼人所講的語言,盡管他們也曾建立起一些國家,並產生過一些影響,但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哥特人並沒有留下自己的語言;(2)西日耳曼語包括保留至今的現代德語、荷蘭語、佛拉芒語和英語;(3)北日耳曼語主要有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和冰島語。英語是在盎格魯撒克遜語的基礎上形成的,受到法語、拉丁語、丹麥語的深刻影響,並含有上述語言的大量詞彙,因此今天的英語已同德語有很大的差別。德語分為高地德語和低地德語。16世紀後,高地德語主要從於城市和官方文件,而低地德語則通用於鄉村。荷蘭語和佛拉芒語,在口語上是兩種不同的方言,而書面文字則完全一致。瑞典語、挪威語和丹麥語在口語上有其共性,這三個民族的人們之間可以互相通話。挪威語和丹麥語之間的共同之處較多,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結合了古代挪威方言演變而來,而書面文字則不相同,特別是丹麥語和瑞典語之間,無論語法上還是發音上均不相同。一部分猶太人是在中世紀由東方進入歐洲以後逐漸改講意第緒語的,意第緒語也屬於日耳曼諾族,它是在中世紀上德意志方言的基礎上形成的,但保留有較多古希伯來語詞彙。
斯拉夫語族是歐洲最大的語言集團,較之羅曼語族和日耳曼語族,各斯拉夫語言之間存在更多的共性,其原因主要是該語族發展緩慢,保存了較多的古斯拉夫語的特徵。自公元10世紀以後,斯拉夫語族逐漸分為三個語支:東斯拉夫語支、西斯拉夫語支和南斯拉夫語支。
東斯拉夫語支由俄羅斯語、白俄羅斯語和烏克蘭語組成。俄羅斯語是俄羅斯人的母語,並在前蘇聯各國通用,其他兩種語言則在同名共和國內使用。這三種語言無論書面文字還是口語均有其相似之處。俄羅斯語是在莫斯科方言基礎上形成的,烏克蘭語原為基輔公國及南方各附屬國的語言,白俄羅斯語源自古羅斯語南部方言。
西斯拉夫語包括波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和索布諾。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較接近,甚至有人認為盡管這兩種語言存在一些差異,大體上可算做一種語言。索布語介於波蘭語和捷克語之間。現居住在德國的索布人講這種語言。
南斯拉夫語支包括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一克羅埃西亞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保加利亞語與馬其頓語十分接近,在交界地區可以互相通話。
除羅曼語族、日耳曼語族和斯拉夫語族外,印歐語系還包括克爾特語族、希臘語族、阿爾巴尼亞語族和波羅的海語族。
克爾特人公元前一千年紀居住在萊茵河、塞納河、盧瓦爾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一帶。公元前450年以後佔領了現今法國和英國的地域,一部分人還佔領了義大利半島北部,公元前388年克爾特人洗劫了羅馬,部分人長驅直入,分散到義大利半島南部,另一些人經匈牙利抵黑海地區。公元前278年他們還定居在小亞細亞。在這片廣袤的地域上,他們的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並通行他們的語言,以後為羅馬帝國所征服。克爾特文化和語言只在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和布列塔尼等偏僻地區保存下來。今天克爾特語可分為兩個支系:一支是在人口稀少的蘇格蘭高地和愛爾蘭通用的蓋爾語;另一支包括威爾士語和法國布列塔尼半島的布列塔尼語。 同早期希臘文化一樣,希臘語對歐洲語言也產生很大影響,許多語言中都含有希臘語詞彙,而且拉丁字母也是由希臘字母改變而成。
阿爾巴尼亞語自成一個語族,由於阿爾巴尼亞人生活在交通閉塞的山區,所以它是曾在巴爾干半島廣泛使用的色雷斯—伊利里亞語族唯一保存下來的語言,阿爾巴尼亞語也受到希臘語和拉丁語的影響。
波羅的海東南岸立陶宛人和拉脫維亞人的語言,構成波羅的海語族或列托—立陶宛語族,它保留了印歐語系最古老的特徵,現在只有400萬人(立陶宛人260萬,拉脫維亞人140萬)講這兩種語言。立陶宛語使用范圍已較過去減少,拉脫維亞語則擴大到講芬蘭語的利沃尼亞人中。 歐洲共有5OO萬吉卜賽人,他們的語言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由於他們浪跡天涯,流動性很大,所以又分成三種方言:大體上西歐、北歐的羅姆(Rom)群講羅曼尼語(Romany);東歐的馬努(Manus)或辛特(Sinte)群講辛托語(Sinto);南歐和東歐的卡洛(Ka1e)群講卡洛語(Kalo)。吉卜賽語源出於印地語,但也吸收了大量的外來語詞彙,語法上也與印地語有相似之處.
轉自:http://tiaotiaoyu.blogchina.com/4964599.html,作者「跳跳魚」。
參考資料:http://tiaotiaoyu.blogchina.com/4964599.html
❻ 猶太人 講什麼語言
猶太人是世界民族說什麼語的都有,主要所在的國家,但他們都會希伯萊語 ,否則就不是真正的猶太人了。
希伯來語是當代猶太人的民族語言,也是現代以色列國家的官方語言。但如果說猶太人的語言就是希伯來語,也不完全正確。因為除了希伯來語之外,歷史上還有其它兩種猶太人的語言,一種是流行在中東歐猶太人中的意第緒語,另一種是流行在西班牙猶太人中的拉迪諾語。這兩種語言一度曾是歐洲猶太人的主要語言,後雖因希伯來語的興起而影響下降,但至今有些猶太人仍在使用。
❼ 二戰時期德國殺害猶太人,怎麼區分猶太人,我是說他們直接說自己不是猶太人可以嗎
首先我得正面的回答這個問題,這個不能直接說自己是猶太人的哦弄不好人死得更快的哦,要知道要真是能這樣的話就不會發生二戰了,人家猶太人那麼聰明要真的能混水摸魚過去的話他們自己就能直接都跑到德去就行了那麼就沒有人因此飽受戰爭了,其實每個民族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就像中國一樣的每個省的風俗習慣與口音相差是非常大的,當然其他國家也是一樣的。
❽ 德國猶太人是什麼一個概念 誰解釋下
2L 說的基本正確 為什麼殺猶太人 就是因為他們剝削 其他人 剝削的太狠了 當時殺猶太人 反對的人還真不是很多 整個歐洲對猶太人都是很痛恨的
❾ 猶太人的詳細資料
猶太人(Jews)
希伯來語作Yehudi或Yehudhi。
原指猶大支派(以色列人12支派之一)或猶大王國(以色列國分裂後與北方10支派所成立的以色列王國對立)的人民。全體猶太人本來統稱希伯來人,自進占巴勒斯坦起至巴比倫流亡為止又稱以色列人。經過流亡生活,只有原屬猶大王國的人仍然保持民族特徵,其他10個支派於西元前721年亞述滅亡北方王國後四散而同化於其他民族,因此,猶太人一詞僅指原屬猶大王國之人。各派猶太人都承認由猶太婦女所生者即為猶太人,而改革派則認為,雙親中有一人是猶太人者即為猶太人。一般地講,從純粹宗教的角度看,世代生活在非猶太人環境中而保留猶太教許多基本教義的社團,作為整體被認為真正猶太人,但作為個人,這種人不能任意與猶太人結婚。
又稱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 。主要分布在美國、以色列、俄羅斯,以及歐洲和其他地區 。以色列猶太人以希伯來語為國語,屬閃 - 含語系閃語族;美國猶太人通用英語,不少人懂希伯來語或以地語;其餘使用所在地語言。19世紀以前,流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由於彼此隔絕,在社會文化、宗教禮儀和生活習俗上產生一定差別 ,遂形成3大支系:阿什肯納茲人 、賽法丁人和東方人 。信仰猶太教,歷史上曾有一部分人改信基督教。正統派教徒進行割禮,禁與未受割禮的外族人通婚。定星期六為不務俗事的安息日。改良派遵守教規不嚴。有一部分人來到中國,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整個中世紀,在基督教世界,猶太人始終背著出賣耶穌的罪名,到處受到仇視和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600 萬歐洲猶太人更慘遭納粹德國無辜殺害 。猶太人嚮往復國 ,1948年5月 ,在英美支持下部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國。後來又有不少猶太人從世界各地遷至以色列,已有460多萬人。
高智商
人類的平均智商是90-100之間,而猶太人的智商比人類的平均智商高出20-30左右,對於猶太人為什麼高智商解釋不一沒有統一的定論,主要解釋有以下四點。
一、猶太人經過近二千年散居在世界各地和當地人通婚客觀上形成了遠血緣的繁殖的作用,其後代一般比近血緣的繁殖智商要高.
二、猶太人研究《塔木德》對智商有啟發的作用.
三、中世紀反猶的歐洲,禁止猶太人從事農業及在政府部門中任職,迫使猶太人從事高智商的商業和金融業,加上猶太人都在在從事高智商的猶太人內部通婚加速了後代智商的提升.
四、猶太人在普遍反猶的環境中生存必須依靠智力,所以形成了猶太人對知識和智慧的重視
膚的多樣性
猶太人在世界各地經過接近二千年的流浪,和當地人的通婚,使到猶太人的膚色變得多種多樣,有白種猶太人,黃種猶太人,和黑種猶太人,及印度和拉美的亞膚色的猶太人.
歷史變遷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了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定》,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猶太人將自己稱為「記憶的民族」。亞伯拉罕的信仰,埃及的奴隸生活,先知的言行,賢人的智慧,民族的歷史、與聖城耶路撒冷的關系,猶太人靠著「記憶」將這些繼承下來,並告訴子孫過去所發生的一切。說猶太人是「記憶的民族」,是為了表示他們記憶和繼承歷史的遺產。在這些記憶中,不光有民族的偉業和光榮,還有那些迫害、離散、痛苦和失敗。猶太人通過記憶,將這些痛苦和教訓世代相傳,以警後人。
歷史其實就是一個民族烙印的記錄。猶太人認真記憶民族歷史的原因之一就是想通過這個方式,讓離散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認識到猶太人的一體性。但是,歷史教育更大的作用是對人格的全方位啟發,這一點猶太人也是相當認同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歷史教育不僅是強調光榮的歷史,還要正視歷史中的失敗、挫折、迫害和沒落,從中進行反省,取得教訓。在這層意義上,猶太人試圖將教育定義為「痛苦的教育」。他們不但告訴孩子們人生有喜悅和幸福,更告訴他們人生會有黑暗和失意。
普陵節(也稱普珥節)就是每到二或三月舉行的化裝遊行。在古代,成為王妃的猶太人以斯帖曾經不惜一切地拯救過猶太人的生命。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段歷史。
在普陵節上,人們要吹笛、敲鍾,孩子和大人們都化裝上街遊行。在進行這個愉快的遊行之前,孩子們必須學習這個節日的由來。以斯帖曾經捨身向國王通報屠殺猶太人的陰謀,結果陰謀的主犯被處決,猶太人在千鈞一發之際保住了生命。表達猶太人的感謝之情就是普陵節的主旨所在。
在每年的十二月,有歷時八天的獻殿節。在古代,為了反抗希臘的暴政,馬喀比派舉行起義,恢復了猶太人自治。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紀念這次起義而設的。在這個節日里,人們要就耶路撒冷神殿遭褻瀆和猶太人的信仰自由遭剝奪的歷史進行學習。
還有,在二千年以前,希臘軍隊親手破壞了耶路撒冷神殿。為了紀念這次事件,每年八月猶太人都會回顧歷史,實行一天的絕食,祈禱神殿的再建。
另外,還有西班牙的猶太人遭流放,猶太人遭基督教徒的彈壓,被徵收苛捐雜稅,一直到法西斯的大屠殺,不管事件大小,只要和自己有關,猶太人都會調查清楚,詳細地記載和記憶。
猶太人選擇的使命就是不再讓這些悲慘的歷史重演。過去的苦痛就是將來的教訓,所以,猶太人會把這種使命傳於下一代,告訴他們:對人生不能採取安逸的態度;對民族、對世界都要有責任感;學習歷史不應該只停留在過去,還要對未來敞開自己的胸懷。
一個民族擁有自己的歷史,一個人同樣也擁有自己的歷史,比如人的成長、體驗、家庭、朋友和故鄉。每一種體驗都和有關的歷史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個大的歷史板塊。歷史就是個人和他所在共同體的產物。學習歷史不是要羅列過去的歷史事件,而是要考慮這些事件和現在之間的關系以及它所具備的意義。對猶太人來說,歷史就是對現在的挑戰和對未來的發問。
舉例來說,猶太人的教科書中不會單純記錄猶太人怎樣遭法西斯屠殺,而是要設問:如果你自己在當時的情況下會怎樣對應?學生們會被要求參考先人寫的各種關於集中營生活的文章,把自己想像成受害者。根據情況不同,有的人如果有從集中營中倖存下來親戚朋友,可以與他們進行座談,聽一下最真實的體驗。
學生們通過這樣的學習,更能直觀地認識歷史,從中進行反省和看到未來的方向。法西斯德國的罪惡再不可饒恕,也要和德國人民建立友好的關系,這就猶太人對歷史採取的歸納法的態度。從失敗中,能認清善與惡,正面事物和負面事物,並進行區別。猶太人最忌諱的就是無視事實,對所有的事物都做一刀切式的規定。由柳洪平創建。
二戰期間
納粹德國的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魏瑪通過了魏瑪憲法,宣告魏瑪共和國成立。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一戰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意志帝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國防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意志帝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凡爾賽條約》過多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加上德國國內普遍不承認軍事上戰敗。使得德國國民對《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外不能排除外侮,內不能解決內患的魏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勒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zi])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總統興登堡元帥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與此同時,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意志帝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布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
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叫囂喊空話的政客,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加上他具備遠見,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強見到已經無法藉由凡爾賽合約壓榨德意志帝國,立刻轉變態度與德國合作。此時的德意志帝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❿ 猶太人和德國人有什麼不同
1、祖先不同
對德意志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影響最大的是法蘭克人。最先接受羅馬文化,發展較快,於5 世紀末建立法蘭克王國,使原先處於分散狀態下的各個日耳曼部落第一次被置於統一的王權之下。
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後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在和神搏鬥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2、分布不同
德意志民族成分中主要包括以下日耳曼部落 : 在德國中部和南部有蘇維匯人、赫蒙杜里人、查蒂人和阿勒曼尼人;在北部有盎格魯人、撒克遜人、朱特人、條頓人、金布里人和弗里斯人;
在西部有法蘭克人。21世紀,在德意志民族內部仍保存著明顯的地方性差異,根據方言、文化和風俗習慣的特點,還可以區分出巴伐利亞人、梅克倫堡人、薩克森人和黑森人等。
201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約在1400萬人左右,其中63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7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餘則散居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
3、信仰不同
猶太教只是一個民族性的宗教,信仰人口並不多,但起源於猶太教的兩個宗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
全世界信仰猶太教的人很少,只局限在猶太人內部,還沒有信仰錫克教和神道教的人口多,但每一部介紹宗教的書籍都少不了要提到猶太教,主要是因為其影響巨大。
德國人居民中30%信奉新教,31%信奉羅馬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