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和日本為什麼會戰敗,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和日本都戰敗了。
其實德國和日本戰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決策者,如果德國和日本的決策者不作出錯誤的決策的話,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鹿死誰手真的很難說。
首先說一下德國。德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希特勒就作出了錯誤決策,他是急於求成,在寒冷的冬天下令部隊進攻。如果他不在寒冷的冬天下令部隊進攻,而是讓部隊在春天進攻的話,那麼德國和蘇聯誰是最後的勝利者真的很難說了。
德國在蘇聯失利後,喪失了大量軍隊,其軍事力量遭到嚴重的削弱。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了。
再來說說日本,日本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沒有出兵進攻蘇聯,這是一大失誤。如果在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日本出兵進攻蘇聯的話,那麼蘇聯的情況就不妙了。一旦蘇聯被打敗,那麼就不會出現後來的蘇聯紅軍進攻關東軍了。
日本的另外一個錯誤決策是經過美國的珍珠港,激起美國對日宣戰。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的話,美國也不會那麼快對日本宣戰。
B. 一戰二戰為什麼德國都失敗了
一戰德國戰敗原因: A. 首先,從大的方面講,德國、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失道寡助。 B. 其次,一戰後期德國盡管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戰術勝利,但沒有達到速勝的目的,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最終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這對資源有限的德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C. 美國的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事件,它最終改變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的力量對比和戰略形勢。盡管美國對參戰所作的准備很不充分。美軍對於1917 年的戰局還不能立即產生明顯的影響,但美國深厚的經濟實力和眾多的人力,使美國成了協約國集團的兵源基地和兵工廠。到1918年,協約國不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佔了絕對的優勢。
二戰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戰爭初期,納粹德國軍隊的進攻可以用「勢如破竹」四個字來形容,無論是閃電擊敗波蘭,還是佔領北歐的丹麥,挪威,瑞典。西歐的法國,荷蘭,比利時。佔領東南歐的希臘,南斯拉夫,捷克,匈牙利等國家也是易如反掌。可從「蘇德戰爭」開始,納粹德國就開始漸漸地走下坡路了,最後導致滅亡。是因為同時在東西兩條戰線開戰,戰線拉得過長,顧此失彼,還是因為在戰爭初期所取得的那些戰果是因為盟國沒有防備,給德國打了個措手不及而取得的? 如果當時納粹德國不與蘇聯開戰,而是與斯大林繼續遵守「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力進攻英國,等打敗了英國,修身養息後再進攻蘇聯,是不是就可以取得最後的勝利
C.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很強大,德軍為什麼戰無
1,德國是一戰戰敗國,英法,尤其是法國,通過《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進行了嚴酷的剝削和打擊,造成德國全民對凡爾賽合約的痛恨,所以這時候希特勒的上台是以救世主身份出現的,是他帶領德國民眾反抗凡爾賽暴政,這個時候德國空前團結,希特勒在德國的支持率空前高漲,萬眾一心可不是假的。民心所向是德國前期的強大的主要原因。等到中後期,德國侵略的事實越來越明顯,德國民眾才開始從復仇的狂熱中蘇醒,但是戰車已經開動,個人哪裡那麼容易能讓整個國家停下來?
2,一戰德國的失敗並沒有傷及根本。德國的工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仍然是世界前三。且全民對英法復仇的情緒催生了一批狂熱付出不求回報的科學狂人,德國的科技能力井噴式發展。這個時期德國在發動機、飛機、槍炮等軍工業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這種領先很快轉換成了戰鬥力,並使德軍在裝備上碾壓了絕大部分歐洲二流國家。德國在二戰期間有很多超越時代的黑科技,這些科技的採用為德國的實力增加提供了巨大保障。
3.傳承自普魯士時期的軍官團制度為德國的軍事力量帶來極大的紅利。普魯士軍官團制度為德軍提供了大量具有極高軍事素養的中高級軍官,這些人員思維開闊,不拘泥,勇於創造新戰術。德國空軍的「近地支援」理論以及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改變了飛機在戰場上的作用;鄧尼茨的「海狼戰術」讓早就被發明卻上不了檯面的潛水艇一度成為大西洋的主宰;至於名滿天下的陸軍「閃電戰」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格局,戰爭從一戰時代雙方挖壕溝一耗就是幾年變成了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滅亡一個大國,讓原本一戰的老將軍們感覺這個世界簡直瘋了。法國被瞬殺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戰術思想停留在一戰,裝備比德軍並不差的法軍完全被打得沒有還手能力。
4德國早期的外交非常有成效。德國利用英法敵視蘇聯的心理,自稱成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這個軸心的名義是「反共產主義」,藉助這個手段成功地讓英法以為德國要打蘇聯,然後英法對德國各種縱容,甚至在德國以外交手段吞並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區時英法完全沒有阻止。德國對波蘭發出「但澤或者戰爭」最後通牒的時候英法甚至還在要求波蘭配合。波蘭被德國攻擊時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戰,靜坐戰爭。而實際上德國早和蘇聯秘密簽訂了瓜分波蘭的協議,德國根本沒打算打蘇聯,反倒是一直無所作為自以為安全的法國才是下一個目標!早期德國的成功外交和英法的愚蠢外交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巨大的優勢,而後期德國悍然入侵蘇聯破壞了自己苦心營造的外交態勢,這時候德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5.德國准備戰爭比較充分,所以有心算無心在早期贏得了巨大的優勢。而戰爭中捷克、法國等快速失敗的國家工業力量和資源都被德國所用,也促成了德國早期的以戰養戰,越戰越強。但關鍵時刻英國海軍打了德國一記悶棍,他們成功地挫敗了德國海軍對制海權的爭奪。這使德國失去了對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威脅能力,像英國這樣的殖民大國可以用殖民地來為自己造血,硬生生耗盡了德國最初的無敵光環。而得不到英法殖民地資源卻自己耗費巨大的德國難以為繼,只好出下策去打蘇聯搶奪巴庫油田和烏克蘭平原產糧區,兩線作戰導致戰略態勢更加惡化,最終失敗。如果德國海軍擊敗了英國海軍奪得了制海權,德國就可以痛打落水狗去佔領英國幾乎不設防的印度和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英法會失去造血能力徹底失敗,美國會因為參戰啃硬骨頭無利可圖而繼續保持孤立主義,內憂不斷的蘇聯也不會主動攻擊德國,那德國就真有可能會勝利。
D. 諾曼底登陸戰中德軍為什麼失敗
德國失敗原因有幾個:
1.法國是德國的大後方(即使他處於在皇家空軍的作戰半徑內)甚至被稱作東線部隊的療養院(和蘇聯人作戰打殘廢的部隊來此休整)其駐守的守軍大多是『國民兵』(就是中國的民兵)和外國志願兵,很多守軍都不是德國人,作戰熱情低下
2.海岸線很長,各地守軍不足(除了加萊之類的重鎮)比如大名鼎鼎的奧瑪哈海灘,其實只駐守了1個不滿員的雜牌團。而像猶他海灘之類駐軍還不到500人。海岸工事不全,大西洋壁壘只是個未完成品。由於缺乏武器(也有說是迷惑盟軍)海岸炮大量是假的,只能用來嚇唬人。(法國游擊隊把這一情報提交給了盟軍)
3.將軍思想僵固,(自從隆美爾將軍逝世後,恩,就是那個沙漠之狐隆美爾,北非回來後任職法國地區的防務工作。)新上任的將軍採用了『教科書式的』部署,把強大裝甲部隊部署在巴黎,讓步兵守海灘,以不變應萬變(原本這是正常思維啊,可惜開戰後盟軍的空軍把大部分裝甲部隊死死釘在路上,使得一開始裝甲兵毫無建樹,卻都損失過半)
4.盟軍情報工作做的非常出色,假文件欺騙,公眾人物在加萊對面露面,在加萊做出發起攻擊的准備架勢,讓飛機帶著假文件墜毀等等,成功迷惑了德軍指揮部。
5.最關鍵點就是盟軍的空軍,遮斷式轟炸,不斷地騷擾德軍行軍,把大多數德軍托在了路上,無法趕往海灘
無論是軍事據點,還是小股德軍,空軍見到什麼就幹掉什麼,除了2架德軍FW-190曾經『路過』諾曼底,若長的海岸線,竟沒有德軍飛機支援
6.傘兵的作用:控制了主要橋梁,並分散了德國的守軍力量
德軍其實乾的也很不錯了:1.在這種規模轟炸下,鐵路除前線外基本暢游通(轟炸後鐵路6小時內修復,鐵路橋3天內修復,這得益於德國技術精湛的鐵路工人和發達的鐵路網)相比下公路就糟糕多了。
2.德軍的小股部隊作戰頑強,在缺乏情報,得不到可靠命令時(指揮部一團亂,命令反復更改),僅僅依靠戰斗經驗,給盟軍造成很大的損失(波卡基噩夢等戰例)
E.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5)德國什麼時候走上下坡路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F. 請教,二戰德國哪年開始走下坡路的,求高手解答
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G. 二戰時,科技、軍事、工業都十分強大的德國,為何會最終失敗
二戰時期,在當時幾乎所有的列強國家看來,第2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理所當然的是歐洲,哪怕是遠在美洲的美國,也採取了先歐後亞的政策,很顯然,美國人也認為歐戰才是第2次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戰場。而二戰的主要戰場——歐洲戰場的局勢,其實就是德國一家單挑所有列強。
龐大到令人絕望的蘇聯
憑借強大的動員能力和充沛的人力資源,雖然前線不斷失利,蘇聯軍隊甚至出現了越打越多的情況。面對這種局面,無論如何精銳的德軍,都足以絕望。
最終,雖然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的傷亡遠大於德軍,雖然德國消滅的對手也遠比自己的傷亡更多,但是,德國依然一步步處於劣勢,並最終在英美聯軍登陸諾曼底,德國被雙線夾擊後,被盟國大軍徹底消滅。
H. 二戰時候,德國與美國實力對比
1、綜合國力:兩國實力不相上下。由於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所以其總體實力並不遜色美國多少,只是德國缺乏和平發展的條件和消化佔領區的足夠時間。
2、戰爭初期:德國要比美國厲害,因為二戰初期的德國不僅國力強盛,而且軍力強大,其軍事力量世界第一。德國擁有上千萬軍隊,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陸軍和空軍以及實力不俗的海軍。
3、戰爭後期:美國開始發力,在戰爭中表現出了其強大的一面。美國用龐大的工業產能和源源不斷的武器彈葯,耗死了德國。
I. 二戰後期德日軸心國為什麼會走下坡路
戰爭後期日本經濟 資源 包括兵員都嚴重不足,加上美國的參戰導致日本處於被動
德國主要是希特勒的傲慢自大 雙線作戰 與美英法蘇等傳統強國同時作戰,雖然前期戰果頗豐,但是後期的弊端就顯示出來 導致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