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圖
一戰只有英國有坦克
B. 二戰德國的I型坦克
1931年,德軍中的一些將領如海因里希.古得里安等,意識到建立裝甲部隊的重要性,以及需要一種輕型坦克來培訓將來的裝甲師作戰人員。因此,在1932年德軍向主要的公司提供了一種輕型坦克(5噸)的規格說明。設計者的主要經驗來源於早期的一些「秘密」項目和與瑞典Lansverk公司的合作計劃。
1933年,開始發展一種4——7噸的裝甲車輛,為了不違反凡爾塞和約,計劃被偽裝為一種農用拖拉機的設計。通過競爭,Krupp公司的設計(LKA1)被選中。該設計源於英國的MK.IV小型坦克底盤,德國在1932年從蘇聯秘密的得到了兩輛該型坦克。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德國與蘇聯在蘇聯的卡馬河附近密切的合作發展裝甲車輛。蘇聯在1929年從英國購買了兩輛MK.IV坦克,並以其為基礎發展了T-27坦克。Krupp的設計又做了適當的修改,在1933年夏,生產了五輛LaS底盤用於測試。隨後,為其安裝了炮塔。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德國埃森(Essen)和克虜伯(Krupp)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PzkpfwIModelA。改進後的ModelB型推出後,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至1935年10月,三個裝備I號坦克的德軍裝甲師組建完畢。一號坦克是一種小型的雙人坦克,即使以當時的觀點去評價,它也無法符合最基本的坦克設計原則。車身裝甲極薄,且有許多開口,縫隙和接合處,使得這種坦克很不經打。引擎的馬力也不足且又採用連桿式減震系統,這又使得該型坦克的機動型不甚了了。由於車身尺寸被盡可能地縮小,使得乘員待在裡面很不舒服。駕駛員由車旁邊的艙門爬進去,而車長則從炮塔上方進入。由於在艙蓋合上的情況下,車長的視野非常糟,故車長通常都要將半個身體完全暴露在外面,這是極其危險的。不過,大多數的一號B型坦克已用無線電聯絡,這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當時許多國家的坦克之間都靠手勢和旗語聯絡,甚至連在衛國戰爭初期的很多T-34/76坦克分隊都是如此)。
在1934年2月的進一步測試中,改進了LKA1(LaS)的設計,命名為PzKpfwIAusfA,在4月投入了生產,並生產了15輛,古德里安向希特勒展示了這些坦克。1934年,一輛PzKpfwIAusfA的樣車賣給了匈牙利。1942年,匈牙利可能又購買了幾輛用於訓練。也有少量出口到芬蘭。該坦克也裝備了克羅埃西亞軍隊。
I號坦克首次在實戰中登場是在1936——38年的西班牙內戰期間。大約100輛(AusfA/B)型坦克隨「禿鷹軍團」和佛朗戈的軍隊作戰。但實戰中發現它遠非T-26和BT-5的對手。部分坦克被繳獲,並改裝了法國25mm火炮。在西班牙內戰期間,I號坦克都裝備的20mmBreda火炮,德軍最高統帥部利用西班牙內戰的機會測試它們的新武器和閃電戰術。I號坦克經實戰證明,它的裝甲太薄,僅能防護一些輕武器,它裝備的雙管火炮也威力不足,無法與步兵部隊對抗,在戰斗中它幾乎沒有什麼作用。
I號坦克的兩種主要型號AusfA(1934)和B(1936)在懸掛系統和發動機上有區別。在1935/36年,實驗了在AusfA上安裝KruupM601柴油發動機,但它提供的馬力太小,最終沒有能採用柴油發動機的計劃。
從1938年末起,認識到I號坦克作為主戰坦克以沒有多少發展的潛力,開始改變發展方向為一種快速的偵察坦克和輕型步兵坦克。新發展的AusfC和AusfF幾乎是全新的設計除了採用了少量的AusfB的部件外。AusfC(nAVK601)從1942年末到1943年初僅生產了40(46)輛。AusfD(nAVK602)是AusfC的改進型,生產數量也很有限。AusfF(nAVK1801)從1942年4月到1943年2月僅生產了30輛。1943年中,少量的AusfC和AusfF隨第1和第2裝甲師在東部前線進行了實戰測試,後來在南斯拉夫服役。1944年,在諾曼底,大部分I號坦克損失已盡。AusfC/D/F沒有大規模生產。
在1939/40年,100輛AusfA/B型的I號坦克被改裝為載彈車。它們主要裝備工程兵部隊,參加了西線的閃擊戰,部分也參加了在蘇聯的戰斗。基於I號坦克的變形車有裝備了20mm高炮的FlakpanzerI(Sd.Kfz.101),生產了24輛,裝備第614高炮營的三個炮兵連,每連8輛,在1943年1月的斯大林格勒全部損失了。同FlakpanzerI一樣,還有裝備了15mmMG151/15重機槍的變形車,在1943年的東線曾繳獲到該型車。
I號坦克廣泛的在波蘭、西歐和非洲使用。在非洲的型號增加了過濾器,裝備了改進的通風系統。非洲軍團的第5輕裝甲師把少量的I號坦克改裝為了噴火坦克,裝備攜帶型步兵火焰噴射器和機槍。
I號坦克是作為裝甲師的輕型訓練坦克並沒有打算運用於實戰,但實際上它一直被用於一些小規模戰斗直到1942年。在1942年初,I號坦克退出一線部隊,轉入警察部隊和反游擊部隊。沒有炮塔的I號坦克被用於NSKK部隊的訓練,I號坦克的炮塔用於了大西洋防線等的防禦工事。I號坦克為德國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的經驗以設計以後的更具威力的各型坦克。盡管I號坦克不是一個有效的戰斗坦克,但它是一種優秀的訓練坦克,到戰爭結束時大量的裝甲兵都是通過它訓練的,不少裝甲兵都是駕駛它第一次參加戰斗。
由於該型坦克的多種缺點,它很快在戰爭中被淘汰。大多被用去訓練和改裝成其他車型。較為成功的改裝車型是一種I式指揮車。曾經有約200輛I號坦克被裝上一門47mm反坦克炮,成為型自行反坦克炮。還有機少數的被裝上了一們150mm的大口徑榴彈炮。剩下的不是被改裝成裝甲指揮車就隨機當彈葯搬運車使用。事實證明,用I號坦克改裝成的車輛大部分都不是很成功。
由Krupp用PanzerIAusfB(僅有6輛AusfA)改裝了一種輕型指揮坦克。從1935年到1937年,共生產了190輛。基於AusfB有兩種型號。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後,一些被改裝為戰場救護車(Sd.Kfz.265),它們在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服役。這種指揮坦克一直服役到1941/42年,之後被其他的指揮坦克取代,少量出口到匈牙利。
I號坦克還有一種裝備150mmslG33L/11.4重型火炮的變形車(SturmpanzerIBison),採用AusfB的底盤。乘員僅由前部一個大的護盾保護,上方和後面都沒有裝甲。僅在1940年2月由Alkett改裝了38輛,參加過法國、巴爾乾和蘇聯戰場的戰斗。這是當時第一種自行火炮。
I號還有改裝為裝備47mm火炮的變形車(PanzerjagerI),乘員三人,基於AusfB底盤,僅有一個前護盾。從1940年3月到1941年2月,改裝了202輛。有兩種版本,由護盾的塊數區別,Skoda生產的有7塊護盾,而由Alkett生產的只有五塊。少量是裝備的37mm炮。事實證明這種變形車效果差,由於火力不行很快被淘汰。曾在法國、北非和蘇聯服役。它是當時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火炮。
型號:AusfuhrungAAusfuhrungB
車重:5300kg5900kg
乘員:2人2人
發動機:KruppM305/4-cylinder/57hpMaybachNL38TR/6-cylinder/100hp
時速:37km/h40km/h
行程:公路:145km
越野:100km公路:170km
越野:115km
車長:4.02m4.42m
車寬:2.06m2.06m
車高:1.72m1.72m
武器:2XMG13(7.92mm)2XMG13(7.92mm)
裝甲:6-13mm6-13mm
彈葯:2250發2250發
C. 能否告訴我,二戰時,德軍坦克部隊的主戰坦克代號
德軍: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 德國埃森( Essen) 和克虜伯 (Krupp) 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 (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Model A。改進後的Model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
1939年3月15日,德軍侵入布拉格,佔領了捷克全境。這樣,捷克在二戰期間便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二戰期間,捷克共生產了 LT-38坦克 (德國人稱為38(t)戰車)A型一G型1414輛(含原型車3輛),各型號之間僅有微小差別。 在1939年5月一11月間共生產A型150輛。其特點是由原型車的3名乘員改為4名乘員,換裝了德國製造的電台和瞄準鏡。 1940年1月一5月間共生產了B型110輛,C型110輛。A型-C型參加了德國入侵法國的戰斗,裝備了德國的第7、第8坦克師。 D型共生產105輛。E型共生產了275輛。E型在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均裝有附加裝甲,車體側面的裝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為15mm)。 F型共生產了250輛。 S型共生產了90輛,這是因為它是由瑞典特許生產再歸德軍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產了321輛。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斗坦克。其後又有3種改進型:B,C,D型。不過PzKpfw III.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1939年德國開始生產E型,這種型號是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這個型號是德軍入侵波蘭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國又開發了F,G,H這3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它們統一的編號為Sd.Kfz.141,這幾種型號的III型坦克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間PzKpfw III戰斗坦克又增加了4種型號: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J,L,M統一編號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間生產的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編號為Sd.Kfz.141/2。在它的12種型號中J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分兩批一共生產了3OOO余輛。到1945年,各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大約生產了6000輛(有些資料上說有12000輛之多)。
(Pzkpfw-Ⅳ型 中型坦克 )Perzf-Ⅳ型坦克(PzkpfwⅣ)即Ⅳ號坦克,為二戰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希特勒於1934年下令開始研製裝備75mm火炮的Ⅳ號坦克,Ⅳ號坦克的研製目的主要是作為對輕型坦克的火力支援。1937年10月第一輛A型坦克出廠,戰前Ⅳ號坦克的A、B、C型僅有小批量生產,大多用於測試和訓練,但波蘭戰役中的部分參戰坦克受到部隊的高度贊譽。1939年10月D型投產,成為最初的生產型。1940年E型投產,1941年F型(F1)投產,Ⅳ號坦克F1型之前主要武器皆為短身管的75mm火炮。至蘇德戰爭開始時,Ⅳ號坦克裝備數量不過數百。
戰爭開始後,面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只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但德國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以及良好的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但Ⅳ號等坦克的性能劣勢是無法迴避的,隨著蘇聯紅軍戰術指揮能力的逐步回復,結果就是德國在莫斯科戰役的慘敗。 而後,德國人除開始研製新型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外,也開始對Ⅲ、Ⅳ號坦克大加改進。首先Ⅳ號坦克F1型改裝長身管75mm火炮,成為F2型,然後42年G型投產,兩種型號坦克的增強了裝甲,火力也大為加強,勉強可對抗T-34/76。此外Ⅳ-F2型也運至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該坦克火力強、結構好,是當時非洲戰場德意軍隊最倚重的裝備。 1943年H型和J型投產,進一步提升了火力和防護,產量均超過3000輛,在數量上逐步取代Ⅲ號坦克成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西西里島、諾曼底、阿登等戰役中,Ⅳ號坦克一直是沖鋒陷陣的主力之一。由於德國生產能力不足,因此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Ⅳ號坦克一直保持了批量生產,以彌補德軍「虎」式、「黑豹」式數量的不足。整個戰爭期間,Ⅳ號坦克總產量達8000輛以上。此外,Ⅳ號從戰爭初期開始就推出變形車,包括旋風式自行高炮、野蜂式150mm自行榴彈炮、熊式155mm自行榴彈炮等。最重要的當屬以Ⅳ號底盤發展的驅逐戰車,安裝了75mm和88mm反坦克炮,簡稱「Ⅳ驅」。這些變形車數量達2859輛,在各個戰場的德軍裝甲兵團、裝甲炮兵以及步兵部隊中都有廣泛使用。
黑豹」坦克是德國二戰後期的成功作品,因此受到格外重視,在後期德國坦克生產中平均產量最高,D、A、G三中型號達到了6042輛。1944年5月還開始研製「豹」F型,但到戰爭結束只生產了20輛左右。此外,豹式的後繼型號豹2准備安裝88mm火炮,但只出現了原型車。
「黑豹」坦克與對方的T-34/85相比,防護性能絕對優於T-34/85,火炮口徑雖然為75mm,但70倍口徑的身管使得其穿甲能力高於T-34/85的85mm L/54.6火炮,甚至也高於虎Ⅰ坦克的88mm L/56火炮,更是從全方位性能上超過英美各型同類坦克。不過這一切的背後就是豹式全重高達44~46噸之多,幾乎和蘇聯的斯大林系列重型坦克一個級別。但同樣重量,IS2和IS3都算重型坦克,「黑豹」只算中型,頗有標准不同的緣由。豹式的工藝復雜,產量難以和T-34、M4「薛爾曼」等盟軍坦克相比,因此經常處於戰場上的數量劣勢地位。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的變形車主要包括豹式指揮坦克和「獵豹」坦克殲擊車等。豹式指揮坦克產量多達1750輛,是豹式變形車數量最多的一種。而赫赫有名的「獵豹」殲擊車則有「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的美稱,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不過「獵豹」產量只有382輛。
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5輛。「虎I」最終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
「虎王」重型坦克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鼠」式坦克火力強大,防護堅固,但是它極差的機動能力幾乎使它只能在原地作為固定的火力點,而且生產的比較晚,數量也很少,根本無法挽救第三帝國必然滅亡的命運。
D. 02-24一戰時期德國最著名的坦克叫什麼
A7V戰斗坦克,德國在一戰中的第一種坦克。A7V坦克的戰斗全重為30噸,車長7.35米,車寬3.06米,車高3.35米,履帶寬度2.115米。公路速度9-15公里/小時,越野4-8公里/小時。武器:比利時的馬克沁57毫米Nordenfeld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或俄羅斯57毫米 L/26 sokol火炮,6挺馬克沁7.92毫米08/15機槍。
一戰期間,德國人還研製了一種K式超重型坦克。重150噸,乘員22人,裝有4門77毫米加農炮,分別布置在車體兩側突出的炮座上,另有7挺7.92毫米重機槍。車長12.98米,車寬6.1米,車高3.0米,堪稱巨無霸。最大速度7.5公里/小時。不過只製成了兩輛樣車。
德國人還研製出LKⅡ騎兵(輕型)坦克。戰斗全重為8.5,乘員3人,裝1門57毫米火炮或2挺7.92毫米機槍。坦克的最大速度為16千米/小時,最大行程為65千米。
E. 「勒克萊爾」坦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勒克萊爾是法國一位將領的名字,他曾是戴高樂領導下的一名軍官,還當過巴頓指揮的法國第二裝甲師師長,1947年他在北非任法軍總督時,因飛機失事而遇難,法軍追授他為元帥。「勒克萊爾」坦克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勒克萊爾」坦克無論是在裝甲方面還是在電子設備方面,都超過了美國的M1型坦克。它的外裝甲是一種復合裝甲,用堅硬的陶瓷材料和較柔軟的金屬交替分層組合,尤如三明治那樣的結構。更為奇特的是,在它最容易遭到攻擊的部位覆蓋著「爆炸瓦」,這種神奇的「瓦」是由2張鋼片組成,鋼片之間裝有火葯,當這種「瓦」受到打擊時就會爆炸,使打到坦克上的炮彈、導彈無法打到坦克內,在坦克外面就爆炸或偏離軌道,從而起到保護坦克的作用。
「勒克萊爾」的另一個特點是,在高速行駛中仍能准確地擊中目標。美國的M1型坦克在速度超過10千米/小時時,坦克炮便打不成了。在法國的坦克試驗中心;一輛「勒克萊爾」坦克以40千米/小時的速度疾馳過來,只見它揚起炮口,「轟」的一聲,3000米之外的一個行動目標被直接命中。它在起動5秒鍾內速度就能達到32千米/小時,它的最大時速可達75千米,最大行程為550千米。「勒克萊爾」坦克的變速箱完全自動化,還配備有履帶液壓減震制導裝置,所以它的推進系統功率極強,能夠越過1米多高的障礙物,並能在異常寒冷的冬天隨時起動。
F. 二戰中德國總共使用了多少種型號的坦克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 德國埃森( Essen) 和克虜伯 (Krupp) 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 (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Model A。改進後的Model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 7qc-g a
1939年3月15日,德軍侵入布拉格,佔領了捷克全境。這樣,捷克在二戰期間便成為德國的「保護國」。二戰期間,捷克共生產了 LT-38坦克 (德國人稱為38(t)戰車)A型一G型1414輛(含原型車3輛),各型號之間僅有微小差別。 在1939年5月一11月間共生產A型150輛。其特點是由原型車的3名乘員改為4名乘員,換裝了德國製造的電台和瞄準鏡。 1940年1月一5月間共生產了B型110輛,C型110輛。A型-C型參加了德國入侵法國的戰斗,裝備了德國的第7、第8坦克師。 D型共生產105輛。E型共生產了275輛。E型在車體和炮塔的正面均裝有附加裝甲,車體側面的裝甲厚度也增加到30mm(原為15mm)。 F型共生產了250輛。 S型共生產了90輛,這是因為它是由瑞典特許生產再歸德軍使用的,因此得名。 G型共生產了321輛。 ],\g7m=YQu
早在1933年,希特勒就下令德國各軍工公司研製一種重15t,裝備有37mm或者50mm火炮的裝甲指揮坦克。古德里安打算讓這種坦克成為德國新組建的裝甲師的主力裝備。1936年,苯茲公司在柏林製造出第一輛原型車,其他公司也製造出他們的樣車。1937年5月,苯茲公司製造出第一輛PzKpfw III.A戰斗坦克。其後又有3種改進型:B,C,D型。不過PzKpfw III.A,B,C,D這4種型號都屬於試驗型,生產量很小。1939年德國開始生產E型,這種型號是正式裝備部隊的初生產型,後期的E型開始裝備一門50mm短身管火炮,這個型號是德軍入侵波蘭的主力坦克。到1941年,德國又開發了F,G,H這3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它們統一的編號為Sd.Kfz.141,這幾種型號的III型坦克和以後J型早期型都裝備短身管50mm或者37mm火炮。1941年到1943年之間PzKpfw III戰斗坦克又增加了4種型號:J,L,M,N型。除了N型和J早期型,都安裝一門長身管50mm火炮。J,L,M統一編號為Sd.Kfz.141/1。而在1942年至1943年間生產的N型則是裝備一門短身管的75mm火炮,它的編號為Sd.Kfz.141/2。在它的12種型號中J型是生產量最大的,分兩批一共生產了3OOO余輛。到1945年,各種型號的PzKpfw III戰斗坦克大約生產了6000輛(有些資料上說有12000輛之多)。 t7eK@24
G. 勒克萊爾坦克有什麼樣的構型
「勒克萊爾」坦克的曲線優美,構型設計有極大的改進。在新一代動力裝置體積縮小的前提下,坦克外形尺寸得以縮減,這意味著車重及外形減小,節約下來的重量可用於增厚裝甲。雖然「勒克萊爾」坦克的裝甲比M1A2坦克的更厚實,但戰斗全重卻比M1A2的58噸還輕。其車體長僅6.6米,比其它55噸級的坦克短1米以上,只有6對負重輪。車高至炮塔頂部僅2.5米,低矮的外形增強了它的避彈能力。
H. 一號坦克的發展歷程
1919年簽訂的凡爾賽條約禁止德國設計、生產、和使用坦克。盡管德國國防軍人力和技術上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數名國防軍軍官設立了一個秘密總參謀部辦公室,用來研究未來的戰略。雖然提出坦克作為新式武器得到上級冷漠的回應,德國企業卻被鼓勵研究坦克設計。 1933年,德國軍械署要求亨舍爾、曼、萊茵麥塔、克虜伯、戴姆勒-賓士五家公司分別製造三輛樣車,官方設計書所列出的名稱為「Kleintraktor」(輕型拖拉機),以掩蓋本次研製的真正目標。其中克虜伯公司秘密製造了一輛只有6噸重的LK A1 樣車,它可稱得上是一號坦克的鼻祖:在小型車體上每側有4個平衡懸掛式大直徑負重輪和2個托帶輪、誘導輪後置,炮塔上裝有2挺機槍。
隨後LK A1發展成為LK B1樣車,也稱為LaS-Krupp(克虜伯農業拖拉機),誘導輪後置而且接地,托帶輪增至3個,單人炮塔上裝有2挺MG34型7. 92毫米機槍。採用克虜伯生產的風冷式柴油機。LK B1 實際上就是一號A型坦克的原型車。
同時以「指揮車」的名義製造了一輛LK B2 樣車,它的車體較長每側裝有5個負重輪,但誘導輪是前置式。這個設計最初沒有被採用,後來在生產一號B型坦克時部分參考了LK B2 的構造。
克虜伯還以「運兵車」的名義製造了LK B3 樣車,基本上是沒有炮塔LK B1 底盤。它同樣只是一種參考結構而已。
A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A)
德國軍械署接受了LK B1樣車並給予Sd.Kfz. 101的制式編號批准量產。第一批量產型被稱為一號坦克A型,它是在LK B1 基礎上改進而成:每側4個大直徑負重輪中的後3個裝在平衡架上而第1負重輪為獨立懸掛,而車體尾部比LK B1 更低矮,炮塔移至車體中軸線靠右。全車只有2名成員:駕駛員兼機電員、車長兼機槍手。從1934年7月至1936年6月共生產了818輛一號A型坦克。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虜伯、亨舍爾、曼、戴姆勒-賓士、克虜伯-格魯松(Krupp-Gruson) 底盤編號:9001-10477 武備:兩挺7.92mm MG13機槍(備彈2250發) 乘員:2人 引擎:Krupp M305 重量:5.4噸 變速箱:6檔(5進1退) 長度:4.02米 速度:37km/h 寬度:2.06米 行程:145km 高度:1.72米 電台:FuG 2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側面 後部 頂部 炮塔 13/10° 13/22° 13/10° 8/82°-90° 車體 13/22° 13/22° 13/17° 8/82°-90° 車身 13/27° 13/0° 13/15° 8/90° 武器面板 13/圓弧狀 戰斗歷程:
第一輛量產的A型坦克於1934年9月裝備部隊,至1935年7月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475輛。最初,這些坦克被用於組成規模較小的裝甲教導部隊,以培訓坦克手熟悉機械化的戰爭方式。戰爭爆發後,A型參加了波蘭、法國戰役。自1940年末至1941年,A型開始逐步從一線部隊撤裝,他們最後的戰斗完成在1941年的芬蘭和北非。
B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B)
由於一號A型的風冷式柴油機存在嚴重的缺陷,因此1935年德國武器局命令使用LK B2 樣車
和一號A型的部件開發新的型號,在換裝了邁巴赫液冷式汽油機後,定型為一號坦克B型。B型的車體加長,發動機蓋改為縱置式,每側有5個負重輪(後4個裝在平衡架上)和4個托帶輪。從1935年8月至1937年6月共生產了675輛B型。其中部分車輛改裝了向上排氣裝置並加上了空氣濾清器,適合於熱帶氣候,它被稱為一號Tp坦克並配屬非洲軍團。
具體參數:
生產商:魏格曼、亨舍爾、曼、戴姆勒-賓士、克虜伯-格松森 底盤編號:10478-16500 武備:兩挺7.92mm MG13機槍(備彈2250發) 乘員:2人 引擎:邁巴赫 NL38TR 重量:5.8噸 變速箱:6檔(5進1退) 長度:4.42米 速度:40km/h 寬度:2.06米 行程:170km 高度:1.72米 電台:FuG 2 裝甲: 正面 側面 後部 頂部 炮塔 13/10° 13/22° 13/22° 8/82°-90° 車體 13/22° 13/22° 13/0° 6/83°-90° 車身 13/27° 13/0° 13/19° 6/90° 武器面板 13/圓弧狀 C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C)
作為裝甲部隊問路石的一號坦克A、B型在參加過波蘭戰役後就已過時,它被改造成各種變型車。未經改造的車輛在1943年完全退出現役成為訓練車。
但德國軍械署仍希望對一號坦克進行全面強化而使其成為全新的偵察坦克。基於這一宗旨,1939年在一號B型基礎上開發出重8噸的VK601樣車,它最後定型為一號C型坦克。
C型與A、B型在外形上完全不同,它的短粗車體上裝有平衡式交錯重疊負重輪並使用現代化的扭桿式懸掛。搭載改進的早期二號坦克炮塔,裝有EW141機關炮一門和MG34機槍1挺,EW 141並沒有使用20mm彈葯也沒有使用13mm彈葯,而是採用了來自Pzb38/39反坦克步槍上的7.92×94 mm彈葯(看起來和二號坦克布局相似所以用大部分人誤解EW141為20mm)
EW 141的開火模式為半自動,雖然有人稱它為機槍,但是它無法進行全自動模式的射擊。所以射速約100發每分鍾左右。穿深:100m距離大約可以打穿24~25mm厚的均質鋼裝甲,30度夾角
從1942年7月至12月共有40輛C型出廠,其中2輛在1943年被送往蘇聯配屬於第一裝甲師,其餘38輛被送往西線,盟軍1944年在諾曼底登陸後全部損失。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勞斯-瑪菲 底盤編號:150101-150140 武備:一挺EW141 MG機槍;一挺7.92mm MG34機槍 乘員:2人 引擎:邁巴赫 HL45P 重量:8噸 變速箱:10檔(8進2退) 長度:4.19米 速度:79km/h 寬度:1.92米 行程:300km 高度:1.94米 電台:FuG Spr Ger『a』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側面 後部 頂部 炮塔 30/13° 20/24° 20/61° 10/80°-90° 車體 30/10° 20/0° 20/15° 10/82°-90° 車身 30/20° 20/0° 20/30° 10/90° 武器面板 30/圓弧狀 德國軍械署還計劃試驗性地發展一種一號「重裝甲步兵突破坦克」,顧名思義就是犧牲部分機動性,帶有厚重裝甲用來掩護步兵沖擊敵軍要塞的支援坦克。
1940年在一號A型坦克和VK601的混合基礎上開發出VK1801樣車,它也稱為一號D型,由於擁有重裝甲而達到20噸的重量。
F型(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Ausf F)
VK1801的量產型稱為一號F型,它採用交錯負重輪和極寬的履帶,出入口設在車體兩側。雖然只有2挺機槍,但炮塔曲面防盾和車體前部裝甲厚達80毫米,當時盟國方面還沒有能擊穿如此厚度的反坦克炮。1942年4月至12月共生產出30輛F型,其中八部於1943年夏天被送往庫爾斯克投入實戰。蘇聯對一號F型產生了濃厚興趣,其後蘇聯輕型坦克中最重要的T-60系列也開始向重裝甲化發展,並以大戰後期的「T-80突破坦克」達到極致。現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市保存了一輛完整的一號F型,但戰時當地德軍編制里並沒有它的記錄。
具體參數:
生產商:克勞斯-瑪菲 底盤編號:150301-150330 武備:兩挺7.92mm MG34機槍 乘員:2人 引擎:邁巴赫 HL45P 重量:21噸 變速箱:5檔(4進1退) 長度:4.38米 速度:25km/h 寬度:2.64米 行程:150km 高度:2.05米 電台:FuG 5 裝甲: 正面(毫米/角度) 側面 後部 頂部及底部 炮塔 80/0° 50/10° 50/10° 25/90° 車體 80/10° 50/0° 50/10° 25/90° 車身 80/20° 50/0° 50/14° 25/90° 武器面板 80/圓弧狀
I. 二戰時德軍的主戰坦克分別是什麼
1、PzKpfw VI/六號坦克/虎式/
2、E系列坦克
E-10型: 10~15t的輕型裝甲戰車.
E-25型: 三、四號坦克及其驅逐戰車的後繼車種。
E-50型: 黑豹中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75型: 虎王重型坦克的後繼車種。
E-100型: 比鼠式性能更加出色的140t超重坦克。
3、E-50標准戰斗坦克
本系列主要有E3、E5、E-10、E-25、E-50、 E-75、E-100等型號。其中,E3和E5主要作為輕型輔助戰車,E10-E75是主力戰車,E100則是能取代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新型號。
4、E-25驅逐戰車
5、PzKpfw II/二號坦克
二號坦克(德語:Panzer II)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坦克,這型坦克是用來填補其他設計中坦克的空隙,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波蘭戰役與法國戰役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到1942年底前絕大多數二號坦克已經離開第一線單位,生產線到1943年終止,然而車體繼續被改良回其他種類裝甲車輛。
6、一號C型坦克
7、一號D型坦克
8、PzKpfw VII/八號坦克/鼠式(未批量投產)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設計的最重型坦克,也是全世界到目前為止最重型坦克紀錄保持者。鼠式坦克不僅僅是完成設計,並且到達產制完成的階段,一共有兩輛原型車問世。
J. 二戰時德軍都有什麼坦克
1933年德軍重整軍備時,急需一種結構簡單, 造價低廉且適合訓練用的坦克以供新成利的裝甲部隊進行訓練並從中吸取經驗。 德國埃森( Essen) 和克虜伯 (Krupp) 兵工廠便及時提供了一種符合要求的LK-B1的原型車。此車受英國維克斯 (Vickers)六頓坦克影響甚大, 故外型上有多處象似。1934年2月三日完成第一次試車後,德國陸軍即定購150輛,定其型號為 Pzkpfw I Model A。改進後的Model B型推出後, 德國陸軍部再次大批定購(200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