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不發行新型債券

德國為什麼不發行新型債券

發布時間:2022-05-30 18:24:05

㈠ 歐債危機的解決方案

歐盟與歐元區領導人日前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峰會,以期解決歐洲日益加深的債務危機的努力仍在繼續。歐盟內部對應對歐債危機方案仍存在分歧,尤其是德法兩國之間的歧見令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同時加劇了傳言對市場的影響力。不過有消息稱,歐盟可能將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及歐洲穩定機制(ESM)合二為一,並從中釋放大量救助資金,以恢復市場信心。
規模4400億歐元的EFSF已用掉或承諾約1600億歐元,其中包括對希臘的貸款。預定2013年年中啟動的ESM規模達5000億歐元,將取代EFSF成為常設救助機制。據知情人士透露,對於提早在2012年年中讓常設救助機制啟動的共識已經浮現。歐盟官員預計,加速啟動ESM也可有望省下一筆錢將削減出資國額外債務385億美元,其中德國將省下115億歐元,法國86億歐元。
經濟學家和分析師指出,這種「雙重用途」的選擇是打破僵局的方法之一,這種僵局已在上周四推動了陷入困境的歐元區國家的債券市場、歐盟股票市場以及歐元匯率下跌,同時還促使歐盟宣布不得不在23日峰會以後再增開一次峰會。
另外,在歐盟領導人舉行會晤之際,歐盟外長也召開了會議。為避免未來發生危機以及各成員國更好地做到財政監管,外長們就是否並且如何修改歐盟協議進行了商議。
據德國媒體報道,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稱,這是一場必須進行的討論,是一場「艱難、耗時,但必要」的討論。很清楚的一點是:截至目前,歐盟對負債過渡國家執行懲罰性政策的程序還不夠完善。韋斯特韋勒要求,歐盟必須有直接干預負債國財政預算的權利。
盧森堡和奧地利拒絕了德國外長提出的這一要求,而其他成員國表示支持。到明年夏天,要召開一次特別會議對歐盟穩定公約進行修改,之後還必須獲得27個成員國的批准。韋斯特韋勒表示,為重新贏得歐洲人對歐洲政治領導人的信任,這一程序是必要的。他說:「這樣做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信心,獲得歐洲人的信任也是同等重要的大事。」
歐盟與歐元區領導人舉行峰會,力圖彌合各方在應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上的分歧,爭取就穩定歐洲銀行業、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基金規模等問題達成共識。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23日在一片爭議聲中揭開了「歐元債券」的神秘面紗。這份名為「引入穩定債券可行性綠皮書」的草案尚未出爐就遭到了歐元區「龍頭」德國的強烈反對 。
歐盟希望各成員國就「綠皮書」 草案進行深入討論研究。歐盟在官方文件中提到,有關歐元區聯合發行債券的討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歐債危機的發生,更是提高了外界對「歐元債券」的關注度。不少專家認為,發行「歐元債券」不僅有利於提高歐元區金融市場的效率及一體化程度,還有望為愈演愈烈的「歐債危機」提供解決方案。
歐盟特地解釋取名為「穩定債券」的緣由。歐盟表示,此前外界一直在使用「歐元債券」這一名稱。歐盟委員會考慮到,此種債券有助於提高歐元區的金融穩定性,所以特地在「綠皮書」草案中將其命名為「穩定債券」。
「綠皮書」草案提供了發行「穩定債券」的三種可行性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在歐元區范圍內發行「信託網穩定債券」,17個成員國提供共同擔保。該方案最為「大膽」,效果也最佳,但需要對歐盟公約進行大范圍修改。
第二種方案是發行有限的優先「穩定債券」,「穩定債券」按一定比例取代各成員國國債,各國同時保留自主發債權。
第三種方案是用「穩定債券」取代部分成員國國債,但該債券僅能從各國政府獲得一定程度的擔保,而非歐元區共同擔保。在這個層面上,「穩定債券」有些類似於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發行的債券。該方案效果一般,但無需對歐盟公約進行修改即可操作實施。
巴羅佐指出:「穩定債券不可能立即就解決問題,也不可能取代各國正在實施的金融改革措施。但是我們需要向外界表明我們嚴肅的態度,表明我們希望在歐元區內實施強有力的管理。推出穩定債券的計劃,正好表明了我們的態度。」
巴羅佐表示:「事情很明顯,就擺在那裡。如果我們希望在歐元區內繼續使用統一的貨幣來利得財富,我們就需要更多的協調管理與監控。」
德國總理默克爾強烈反對在歐元區內發行「穩定債券」。她表示:「這絕對是個麻煩。我對歐盟委員會草案的評價就是――不合時宜。」
默克爾認為,通過債務共擔來擺脫歐洲貨幣聯盟的結構性缺陷不會取得成功。
歐盟「綠皮書」草案出爐當日,德國10年期國債拍賣遭遇「滑鐵盧」,60億歐元的國債僅成交38。89億。同時,英國、法國、德國三大歐洲股市繼續走低,23日指數跌幅均超過1%。

㈡ 誰知道債券市場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各國債券市場規模如何

債券市場作為證券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債券市場的主要部分是公債或政府債券,而且,各國的債券市場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從發行政府債券開始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公共信用制度,即國債制度,在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就已產生,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
中世紀歐洲的政府債券市場僅具有雛形。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都不很發達,17世紀下半期,荷蘭聯省共和國公開發行了一批政府債券,井在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後來,歐洲其他國家也紛紛將本國政府債券投放到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使得阿姆斯特丹很快成了歐洲最主要的債券市場。
到18世紀中後期,英國和法國憑借其資本主義生產和對外貿易的迅速發展,取代荷蘭成為新的世界經濟和金融中心。歐洲公債市場的重心向倫敦和巴黎轉移,英國和法國的債券市場逐漸發展了起來。
在美國,早在獨立戰爭期間,政府就發行了各種臨時債券和中朗債券,以支付巨大的戰爭經費開支,1770年,費城成立了美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其中已有債券交易。獨立戰爭勝利後,財政部長漢密爾頓開始著手重建國家財政,特別是解決聯邦政府發行的紙幣——「大陸市」的急劇貶值問題,1790年,美國政府按面值贖回「大陸市」,同時發行了新的「公共債券\以籌集贖買資金。此後,國債交易日漸發達。
19世紀以後,資本主義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工商企業需要籌集大量資金以支持其長期發展,企業債券開始誕生:同「屯國家機構也日益龐大,政府開支膨脹,政府債券規模進一步擴人。在這種情況下,債券中場開始制匿化、組織化和規模化。l肌之年3 月,英國證券交易所開設了世界上第·家大型的專業化債券交易中心。美國在1817年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後,債券的發行與交易也逐漸地走上了規范化的軌道。
在歐美各國債券市場迅速發展的同時,亞洲一些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醞釀、形成和發展。日本在明冶維新初期就開始發行債券、後來在修建大販鐵路則,首次發行廠公司債券。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亞、新加坡、韓國等其他國家的債券市場也在19世紀末和刀世紀初先後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國債券中場發展十分迅猛,成為與股票中場相並列的資本市場兩大支往。債券品種日新月異,層出不窮,如中央政府債券、地方政府債券、政府保證債券、國庫券、其他政府部門債券、普通公司債券、可轉換公司債券、抵押債券、金融債券、境外債券、外國債券、歐洲債券等。債券的期限結構更加多樣化,出現了各種短期、中期、汪期債券。
同時,各國債券市場規模空前擴大。在發行中場方向,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金融中場趨勢》統計.1996年當年,美國聯邦政府債券、金融機構債券、國內公司債券、外國公司債券發行總額為12 644億美元.與美國當年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17%;法國債券發行總額為4 752 億法郎,與GDP的比率為6.1 %;英國債券發行總額為386億英鎊,與GDP的比率為5.4%。
在市場交易額方面,據國際證券交易所聯合會的資料統計, 1996年,法國債券交易額達到了115 723.96億美元,與法國GDP的比率為752.8%;德國為21 727.29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91.8%;英國為16 218.70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146.2%;美國為58588.5億美元,與GDP的比率為78.9%。

㈢ 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是如何用20年時間成為歐洲霸主的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布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義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跡”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借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占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赫伯特·克拉克·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台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㈣ 誰能幫忙解釋下歐債危機的始末。。要詳細的~~在線等~~萬分感謝!!

希臘債務危機始於去年12月,全球三大評級公司接連下調希臘主權評級。惠譽將希臘信貸評級由A下調至BBB+,前景展望為負面。標准普爾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下調為「BBB+」。穆迪宣布將希臘主權評級從A1下調到A2,評級展望為負面。希臘政府同時表示,該國負債已高達3000億歐元,創下歷史新高。

2010年1月,希臘稱不會退出歐元區或者尋求IMF的援助。希臘政府也開始繼續發售國債籌資,並且進行了一些相應的財政改革。但這並沒有改善希臘的情況,受累於此,月末歐元兌美元創6個月新低。

4月,歐盟和IMF表示願意援助希臘,總共將提供450億歐元的貸款。但德國條件苛刻,使得該援助進展緩慢。其間,希臘債券利率屢創新高。之後,三大評級機構接連將希臘的主權評級下調至最低級,標普同時下調了西班牙與葡萄牙的債務評級。

最終,希臘決定接受歐盟和IMF總計1100億歐元的援助計劃,並嚴格削減政府的財政支出。但隨即希臘民眾就以罷工的形式對政府財政緊縮政策表示抗議,投資者也擔心針對希臘的1100億歐元的救援計劃可能不足以防止危機蔓延至其他歐元區國家。5月4日,歐債危機升級,歐美股市和大宗商品市場全線大跌。泛歐道瓊斯Stoxx600指數下跌了2.9%,收報252.93點。被稱為「經濟風向標」的紐約原油期貨也暴跌4%至每桶83元以下。

㈤ 德國債務多是不是造成德國國債發行難的原因

不是,是歐元危機。
德國政府周三(11月23日)標售了36.44億歐元的10年期國債,息票利率為2%,平均得標利率為1.98%,今年平均水平是2.74%;超額認購率為1.1,低於1.56的年內平均超額認購率,暗示國債的市場需求不佳。由於歐洲多國受債務危機纏繞,較為安全的德國國債一直比較搶手,但周三拍賣表現相當不佳,金融分析家認為這是一個危險信號,表明投資者對整個歐元區投了不信任票。

德國在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中承擔的責任提高之後,國債帶來的風險自然也隨之提高,聯邦國債成為歐元區風險的一部分。

10年期國債招標被看作是金融市場的風向標。在歐債危機中德國是最安全的國家,多次在國際評級公司的風險評估中獲得AAA而完全沒有借貸問題。歐元區其它國家目前則失去了這個「待遇」,借貸利息日漸高漲,例如,法國的10年期國債利息上升到了3.6%,比利時甚至上升到2002年以來的最高點5.16%。

英國萊斯銀行(LloydsBank)策略師AchilleasGeorgopoulos表示,「售債結果著實不佳。由於市場不得不考慮歐元區共同債券的情況,且德國非常接近於為其他國家的債券提供擔保,因而德國國債正開始失去吸引力。」

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AG)高級外匯策略分析師LutzKarpowitz表示,德債表現不佳,進一步顯示債局的艱難。Karpowitz預計,歐元區2012年經濟將出現衰退,風險厭惡情緒持續維持高位。

國際評級機構標准普爾(Standard& Poor's)主管David Beers在一次經濟論壇上表示,很顯然德國國債收益率面臨顯著上行壓力,該機構對於德國應對歐元區債務能力前景的看法將可能會有所改變。

㈥ 為什麼默克爾反對歐元債券,為什麼不發行歐元債券,以及發行歐元債券的各種後果

總體來講,德國在歐元區是個經濟最強的國家了,它本身不想用自己的信用冒這個險,美國就是個前車之鑒,發行歐債就意味著德國要承擔其他主權債務危機國家的一部分信用風險,而這是德國不想看到的。一旦發行,後果是不可預測的,也不利於德國在歐元區的中心地位的確立與夯實。
個人意見,給分吶。

㈦ 德國銀行 與英美銀行 結構差異

內容摘要:英國和德國是世界上金融業成熟的國家,但是二者在金融制度上卻存在顯著差異。英國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制度,而德國則是銀行主導的金融制度。本文從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業方面分析了英德金融制度的差異。
關鍵詞:英德 金融制度 對比分析

金融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由一國的金融監管制度、金融組織制度和金融市場三大部分構成。英國和德國是世界上金融業成熟的國家,但二者在金融制度上有顯著差異。英國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制度,而德國則是銀行主導的金融制度。本文從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業方面分析了英德金融制度的差異。

金融市場的差異

(一)股票市場的差異
英國擁有一家股票交易所—倫敦股票交易所,1973年,所有11家地方證券交易所被全部合並到倫敦股票交易所。在倫敦交易所里有兩個市場:主板市場和另類投資市場(AIM)。主板市場專門為經營業績良好的成熟企業融資,上市條件嚴格。AIM市場專門為規模較小的成長性企業籌集資金,上市條件較為寬松,沒有規模、經營年限和公眾持股量等限制。截止2007年2月,共有3211家公司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1579個公司在主板市場上市,1632家公司在AIM市場上市,這包括700多家外國公司在英國的主板或AIM市場上市。
德國有8個地區股票交易所,但大多數的交易在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進行。德國的股票市場可以劃分為官方市場、受管制的官方市場、新市場和受管制的非官方市場。官方市場是最重要的市場,90%的股票在此交易,上市公司必須滿足嚴格的條件才能在此發行股票。在官方市場上交易的多是德國傳統大型股份公司(如賓士、奧迪、西門子等)和一些國外大型企業的股票。官方市場上市費用高,對信息披露的義務要求非常嚴格。受管制的官方市場,上市條件相對寬松,無須提供公司創辦書,可用一份簡單的報告代替。入市成本比官方市場低50%。新市場於1997年開市,主要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新市場一度迅猛發展,由於上市標准過於寬松,對上市企業缺乏監管,投資者對其失去信心。2003年5月被關閉。受管制的非官方市場(Freiverkehr),是一個無固定組織形式的市場,原則上沒有法定的信息披露要求,也沒有審批問題,證券的上市交易只需司法機構的認可即可。到2004年1月,在德國所有市場上有10710家上市公司,其中法蘭克福有5781家。但是在這1萬余家公司中,德國本土企業只有973家,而來自國外的公司高達9737家。
從分析可以看出,英國股票交易所只有一個,擁有兩個市場,德國有8個交易所、3個市場(新市場實際已經不存在)。英國本土企業占市場主體,德國的外國股票所佔比重比英國的外國股票比重更高。共同點是兩國股票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都很高,但英國的外國股票交易量遠比德國大。以2002年為例,英國的外國股票交易量是21000億美元,德國是1010億美元,前者是後者的20倍。
(二)債券市場的差異
英國債券市場按發行人劃分,可以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公司債券和非金融公司債券。任何債券的發行都要經過FSA的審核和批准。近年來政府發行債券的數量大幅度上升,自2003年以來,每年發行額都在500億英鎊以上。政府債務的發行與管理在傳統上由英格蘭銀行負責,1998年4月以後,這項職能轉移至財政部的債務管理局(DMO),同時短期利率的制定職責也轉移到DMO手中。英國政府債券發行最顯著的特點是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是指DMO批準的具有直接從DMO買賣政府債券並銷售的經紀商,它肩負兩種職能,既可以自己購入,也可幫助其他公司購買,一般通過競標的方式購買,目前英國政府債券市場上有17家金邊證券做市商和5家內部交易商經紀人。
德國債券市場是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發行部門有非金融公司、政府部門、金融公司和外國籌資者,債券的類型有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德國的公司債券與英國類似,公司債券所佔比重較小,如果只考慮國內債券籌資情況,非金融公司籌資比重多數年份低於10%,造成這種原因是德國公司債券的發行額度需要經過政府部門的批准,手續繁復,耗時較多,另一個原因是間接融資容易。對於政府債務的管理,德國採用的是多部門分工合作方式,即由聯邦財政部、聯邦中央銀行、聯邦證券管理局、聯邦財務代理股份公司共同負責, 聯邦財政部制定國債發行政策並對政府收入與支出進行監控,聯邦中央銀行負責具體發行,聯邦證券管理局負責債券債務登記管理以及還本付息工作,聯邦財務代理股份公司負責制定具體的發行方案,顯然這種管理體制與英國有很大的差異。
英國債券發行的總量遠遠高於德國的發行額,但德國的外國機構發行的債券所佔比重高於英國同類指標。

銀行中介業的差異

(一)業務范圍的差異
英國的銀行部門可以分為兩類:全面認可銀行和許可存款銀行(LDTs)。全面認可銀行經營范圍廣泛,包括存款、信貸和債券買賣。LDTs的服務領域有限,主要集中在吸收公眾存款方面,這些是小的金融機構,在公司名稱里不能使用「銀行」二字。
德國銀行業可以分為綜合銀行和專業銀行。綜合銀行屬於「全能銀行」,提供全部金融服務,包括吸收存款、貸款以及從事有價證券業務等,它主要由三類銀行構成:儲蓄銀行、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專業銀行指從事特殊業務的銀行如抵押貸款銀行、開發銀行、住房儲蓄銀行等,其業務范圍通常受到相關法律限制,但是近年來隨著金融監管的放鬆,其經營的范圍有擴大的趨勢。
英德銀行業的差異表現在於德國實行的全能銀行制,而英國實行嚴格的銀行分業經營制。英國在金融「大爆炸」後,這種管制放鬆了,銀行可以持有保險公司和企業的股票,參與金融市場,各種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變得模糊。
(二)其他差異
除了在銀行結構即業務范圍的差異外,英德銀行部門的差異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在企業外部融資的地位不同。英國的非金融性企業的外部資金雖然主要來自於銀行,但其比重不到50%,而股票與債券合計有近40%。相反,從1970—1996年,德國企業的外部長期融資中,銀行貸款所佔比重平均為82%,股票和債券僅佔12%。由於英國的銀行地位相對低下而金融市場地位相對重要,西方學者將英國金融體系歸屬於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德國的情況正相反,因此德國的金融體系歸屬於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
2.盈利水平不同。英國銀行業擁有較高的利潤率。由於德國的州立銀行和抵押銀行利率非常低,排除這些銀行所得到的數據更具可比性。從利息收入看,二者差不多,但是英國的非利息收入遠遠高於德國,而在人員成本上德國又高於英國,所以英國的利潤與資產的比率高於德國0.4個百分點。英德銀行業績的差異也可以從股票反映出來,2003年,德國所有銀行股票的平均收益是0.7%,英國則高達11.1%。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英國銀行的非傳統銀行業務很發達,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德國的銀行業壟斷程度較英國低,英國可以在一定程度獲得壟斷利潤,英國銀行業務的收費普遍高於德國;德國的公共銀行部門和合作銀行在銀行業占的比重很大,這些銀行不以銀行最大利潤為目標,提供服務的費用和利息要求都很低;英國的銀行都是盈利為目標的;德國中小企業主要從公共銀行部門(儲蓄銀行)獲取服務,降低了德國整個銀行業的收入;英國的零售銀行和分支機構較德國少,降低了經營成本。3.銀行國際化程度不同。英國的銀行業國際化程度一直高於德國,英國擁有更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外國銀行的貸款量佔英國總貸款量的20%以上,而德國的外資銀行所佔份額不到10%。
4.銀企關系不同。相對英國而言,德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這種親疏有別的關系根源於公司治理制度的差異。英國和美國的法律強烈要求公司管理者代表股東利益行事,利潤最大化是公司唯一的目標。如果代理人不能滿足股東的利潤目標,公司將會被敵意接管。德國的治理機制可以用「雙層管理,共同決策」來概括。
雙層管理指德國的股份公司有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共同負責公司的治理,其中監事會負責公司的治理和監督管委會,對於特殊問題,如公司結構調整、改變業務范圍、戰略性安排、紅利分配以及收購其他公司等均需得到監事會的同意,監事會有權任命、監督和解散管委會或某些成員;管委會則是負責公司的具體管理工作。
共同決策是指監事會的成員一半由股東選舉的代表構成,另一半則由雇員選舉,代表勞方的利益,公司的決策由資方和勞方共同作出。股東利益是管理層追求的目標但不是唯一的目標,還必須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公司的利益鏈條中有股東、管理者、銀行和雇員四方,而銀行居於核心地位。如果公司資金陷入困境,銀行採取的手段是追加貸款,而不是讓其破產,因此在德國很少發生敵意接管。反過來,由於德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公司缺少其他的籌資渠道,只能依賴開戶銀行並與其保持長久的關系。
物質產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表現為供給的無限性和需求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有效需求及創新不足。可持續發展是網路經濟的基本發展模式。原基生產的M-B和B-C就是可持續發展生產模式,它選擇任何具有最低使用價值和最小社會(含企業)成本的物質材料作為生產投入來備制B,同時,它是按最終消費品有效需求量的原基材需求量來備制B,B構造為C,不能實現社會價值的產品量極少。可見,網路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存在必然的聯系,其聯系也具有重大意義。

㈧ 如何評價德國在歐債危機中的作用

危機之所以還沒有解除,甚至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德國救援不給力造成的,這不是第一次了。IMF曾多次督促德國採取措施積極救援。

由於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出口歐洲第一,歷來和法國就是歐盟的帶頭大哥,但是德國這些年的經濟發展是自己實打實干拼出來的,是德國人勒緊褲腰帶攢起來的,所以德國提出的救援方案就十分苛刻。按照德國人的規劃,各國應當緊縮財政,進行社會福利制度等一系列結構改革。只有議會通過的未來財政計劃達到上述標准者,方可獲得歐洲穩定基金的貸款援助,這個就是所謂的「德國方案」。

但是本來經濟不景氣,還讓人財政緊縮,是很難的,現在流行的解決方案都是寬松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但是德國似乎不願多掏錢。而且要縮減福利,歐洲那群老大爺們懶散慣了,哪裡有德國人那般拚命,剛說要縮減,別人就要上街遊行鬧事了。

而德國似乎並不想把自己拖下水,默克爾這位大娘更多的是想到自己的德國如何挺過來,讓經濟平穩發展,而對整個歐盟似乎並不太熱衷,這多少有點婦女的思想在裡面。當年索羅斯供給英鎊時,也是因為德國並不遠配合其他國家降息,只管自己控制通漲,才讓歐洲第一次建立統一貨幣的夢想破滅了。

所以整個危機中,德國更多的是關注自身,對拯救危機並不太給力,不過由於自身歐洲老大的地位,無論如何也是起牽頭作用的。

㈨ 德國為什麼在歐債危機中屹立不倒並且財政沒有暴露出太大的問題。誰給分析下,謝謝

德國並非屹立不倒,多多少少也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只不過德國是最不嚴重的一個。歐元的存在是歐元區成員國為了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避免美元匯率震盪的影響而產生的。 如果歐元貨幣的總量對應著成員國的總商品量,即每生產價值一歐元的商品就印刷出一歐元貨幣與之對應,那麼歐元的價值是不變的。如果歐元貨幣印刷速度大於各成員國的生產總值的話,歐元就開始貶值。國際投機者對歐元的匯率變化非常敏感,於是恐慌性地大量拋售歐元,使歐元進一步貶值。那麼造成歐債危機的元兇就是希臘一直以來借的債,德國技術高,產品對外銷量好,於是不斷賺取歐元(歐盟內),希臘產品差,沒人買,於是沒有足夠的歐元買德國的產品,那麼怎麼辦,歐洲央行印刷歐元借給希臘消費以解燃眉之急,或者德國銀行借給希臘,如果不夠借,還是歐洲央行繼續印錢,長此下去,歐元貨幣越來越多大於總產值,歐元便開始貶值了。而且希臘是個只會花錢不會賺錢的國家,借得越來越多,近半個國家的資產,現在債務就要到期了,希臘很可能還不起,現在希臘想賴賬還是想怎麼樣呢?這就是歐債危機了。現在各評級機構對希臘評垃圾級就是評價希臘賴賬的可能性。財政問題是國家的內政問題,所謂開支看收入,如果入不敷支那就肯定赤字,國家的收入來源於稅收,而大部分稅是企業繳納的,企業有盈利才錢交稅,如果企業盈虧哪裡來的錢交稅,甚至倒閉,那麼國家的稅源又少了,在歐債危機的情況下,企業混不下去,逐個倒閉,那麼國家的錢包越來越小,但花錢沒有相對約束節制,就出現財赤了。歐盟各國都出現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是希臘最嚴重而德國最能扛。

㈩ 歐債危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1、金融危機中政府加杠桿化使債務負擔加重。

2、評級機構不再受西方國家約束,正確調整評級。

二、內部原因

1、產業結構不平衡:實體經濟空心化,經濟發展脆弱。

2、人口結構不平衡:逐步進入老齡化。

3、剛性的社會福利制度。

4、法德等國在救援上的分歧令危機處於膠著狀態。

三、根本原因

1、認為財政危機為表,單一貨幣下不同國家競爭力差異拉大才是導致歐元區「內爆」的真正原因。

2、第二種觀點: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10)德國為什麼不發行新型債券擴展閱讀:

政府通過注入資本金幫助銀行度過危機,避免美國雷曼兄弟倒閉的故事重演。但歐洲的危機與2008年時的美國不同,政府花掉大量財政收入救助銀行,反會增加這些國家的債務負擔。

高盛行為背後是歐美之間的金融主導權之爭。表面上來看,高盛在希臘債務危機中的角色是金融機構和主權國家之間的利益糾葛,但是從深層次來看,這是一種阻止歐洲一體化戰略在經濟上的表現。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不發行新型債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