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跨國公司跨國兼並的案例
戰略1: 在靠近高端戰略礦產資源儲備的地區布置自己的生產製造基地
目前,寶鋼在巴西和世界最大的鋼鐵礦石公司巴西國有鋁廠成立了合資公司,在當地建立了規模達80億美元的工廠。這為寶鋼在中國和當地的高端扁鋼生產提供了豐富的高檔鐵礦資源。
戰略2:在海外建立基地和立足點,目的是為了將來更大規模地收購海外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出資1億500萬美元收購了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部分天然氣資源。這是中國第一次在海外收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戰略3:為國內相關行業的發展減少資源成本、穩固重要資源的供應
為了滿足中國對於銅礦資源的需要,中國有色金屬集團公司將購買外國一些銅礦企業的股份。這種收購行為將為國內一些重要行業提供充足穩定、價格合理的銅礦資源。中國有色金屬公司最近策劃將收購的股票上市。
技術戰略
戰略4:利用投資來推動銷售
東方通信公司(Eastcom)是上海一家電信設備製造企業。最近,東方通信收購了已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加州Interwave公司19%的股份。Interwave主要從事GSM/GPRS網路設備生產和提供系統解決方案。作為合約的一部分,Interwave每年將向東信采購價值2500萬美元的設備。
戰略5:縱向整合產品技術的高科技部分和零配件部分
廣東美的集團出資2000萬美元購買了日本三洋電器公司(Sanyo Electric)的微波爐業務,並將這部分業務的相關工作人員和設備轉移到了公司的中國生產基地。
戰略6:收購世界級的研發機構
京東方是一家國有企業,2002年的收入達到了91.1億人民幣。京東方出資3080萬美元收購了韓國現代集團全資子公司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生產TFT-LCD顯示屏,產品主要用於筆記本、台式電腦和電視機。京東方收購了現代顯示技術株式會社以後,成為了世界第9大TFT-LCD顯示屏生產商。這是中國自1949年以來最大的一筆向外收購。
戰略7:收購外國高科技品牌,用它來主打國內市場
上海電氣集團(SEC)是中國最大的設計、製造和銷售電力設備和機械設備的公司。上海電氣斥資2300萬美元收購了日本著名的印刷機械廠商Akiyama International Co.(AIC)和其全部的彩色列印設備與技術。上海電氣現在控股了這家日本公司,它將在中國市場上繼續使用AIC這個品牌。
戰略8:收購外國研發機構,目的是為了在全球推出產品
華為科技正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市建立一個新的研發中心。它在印度當地僱傭了1500名員工。華為同時斥資5億美元在墨西哥建立了生產中心。
產品戰略
戰略9:在一些關鍵的外國市場收購破產或經營不善的小公司
華意集團最近收購了美國Moltech電力系統公司。總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Moltech是一家生產蓄電池的公司,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被廉價拍賣。華意集團將在美國、英國和墨西哥等市場上繼續運營Moltech公司。
戰略10:用本地化生產來佔領區域市場
海信集團收購了韓國大宇集團在南非的廠房,購買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建成了生產流水線,大大增強了生產能力。
戰略11:收購一個製造基地,作為立足點,支持中國在美國的進一步收購行動
浙江萬向集團公司是一家汽車配件供應商,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是中國500強企業之一。萬向收購了美國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為了該公司最大股東。總部位於美國芝加哥地UAI公司主要製造與銷售制動器和零部件等系列產品,是美國維修市場此類產品的主要供應商之一。浙江萬向集團與UAI的董事會組成了聯合主席團。公司在伊利諾州埃爾金市建立了萬向美國基金,基金主要為UAI的客戶和其他美國汽車配件公司在中國尋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時也為中國企業在美國尋找兼並和收購的機會。
品牌戰略
戰略12:逐步擴大品牌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以達到提升品牌在國內市場價值的目的
海爾集團是中國青島的一家知名的家電製造企業。2001年,海爾與美國當地經驗豐富的家電經銷商Mike Jemal合作,成立了海爾美國公司,專門在美國銷售海爾冰箱、空調和其他家電。海爾美國還在南卡羅來納州建立了製造工廠,保證產品的零售供應。
海爾美國公司目前已經在美國的小型空調和冰箱市場上佔領了很高的市場份額。公司在美國市場的品牌提升,使海爾在中國國內市場面對全球家電企業的激烈競爭時,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競爭力。海爾公司的CEO張瑞敏說,為了在國內市場取得勝利,你必須在國外市場取得勝利。
戰略13:在進入新市場時,盡量使自己的產品設計本地化
海爾集團2001年出資700萬美元收購了義大利冰箱製造商Menghetti。海爾希望通過在當地擁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來打入歐洲市場。Menghetti在里昂和阿姆斯特丹都擁有自己的設計中心,海爾通過收購Menghetti可以使自己的產品設計更加本地化。
戰略14:運用美國化的管理,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採取多品牌組合(Multi-brand Portfolio)的戰略
廣州珠江鋼琴廠通過在加利福尼亞州建立辦事處和設計中心進入了美國市場。珠江鋼琴廠僱用了美國管理團隊和技術支持人員,他們在美國市場上針對不同的細分市場運用了多品牌組合的戰略。他們在保留了珠江商標的同時,新增了具有美國現代傢具設計風格的Herman Miller品牌,並收購了德國露迪斯海瑪(Rudisheimer)品牌。在美國消費者的心目中,「來自德國」的斯坦韋父子鋼琴製造廠和Bechstein等公司才是高檔鋼琴工藝的象徵,所以珠江鋼琴廠用露迪斯海瑪品牌來主攻美國高檔鋼琴市場。現在,珠江鋼琴廠已經佔領了美國40%的立式鋼琴(Vertical Pianos)市場份額,並且在美國精巧型平台鋼琴(Baby Grand Pianos)市場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戰略15:在全球市場收購當地品牌
上海海欣集團生產長毛絨和法蘭絨原料,產品主要用於玩具、服裝、家居和鞋帽用品等等。它是中國最大的長毛絨玩具製造商,並正計劃成為世界最大的長毛絨玩具製造商。公司收購了美國家用織物製造商Glenoit公司的紡織品工廠和商標專利。Glenoit公司在加拿大安大略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都有工廠。海欣集團現在已經在美國市場上擁有了自己的家居品牌,公司的絨毛織物年產量增加了近三分之一。
戰略16:通過與西方市場建立關聯性,可以提升品牌在國內的認知度和美譽度,突出品牌特色
李寧是中國知名的消費者體育用品品牌。悉尼奧運會期間,李寧運動服成為了法國體操隊隊服,公司藉此打入了歐洲市場。李寧集團和義大利著名的設計室ROK簽訂了設計合約。最近,李寧在德國、捷克、希臘和俄羅斯搭建了自己的銷售代理網路。
戰略17:全球利基品牌戰略
紅塔山集團(HRP)是雲南著名的香煙生產商,在中國國內市場擁有7%的市場份額。公司和德國一家煙草公司簽訂了合約,獲得了這家公司某一品牌的生產許可證。在中國國內市場上,外國對手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紅塔山公司的觀點是:「和外國企業合作,總比被它們吃掉要好。」
渠道戰略
戰略18:跨國渠道和銷售網路的交換和合作
海爾集團與三洋集團共同成立了分銷與銷售的合資公司,公司可以在中國銷售三洋產品,在日本銷售海爾產品。
戰略19:將製造優勢轉化為更有價值的渠道資產
華聯集團計劃在羅馬尼亞建造了一座大型的購物中心,裡麵包括了百貨商店和超市等。購物中心裡銷售的80%的商品都是中國製造的。
戰略20:擴張跨國的語音和數據電信傳輸渠道
中國網通2002年出資8000萬美元收購了電信運營商Asia Global Crossing。通過此次收購,網通將穩固自身的電信網路和運營許可,從而為其在日本、韓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擴張帶來了便
Ⅱ 印度在近代是如何逐漸被殖民的
最早從海上到印度的是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他在1498年進行探險,帶著船隊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的港口卡利庫特。達·伽馬是一個探險家、航海家,他一生最大的貢獻在於發現開通了從歐洲到亞洲的海上航線。他又是一個驕橫跋扈,狂暴兇殘的人,習慣用武力解決問題。他最早到達印度,但印度最後並不是葡萄牙的殖民地,一方面與葡萄牙的國力有關,另一方面也與達·伽馬和在印度的葡萄牙人狂暴兇殘有關。最後,達·伽馬就死在了印度的卡利庫特。
第一次看到從海上來的外國人,著實把印度人嚇了一跳。印度小國林立,根本對海上經濟沒有概念。當時的馬拉巴爾這個地方的國王熱情友好地接待了達·伽馬,允許他以後來經商。達·伽馬從印度運回了大批絲綢、香料、象牙和寶石等,賺翻了。1502年,達·伽馬再次來到印度,這一次就不是文質彬彬地做生意了,而是發揮海盜的本能,在海上搶商船、在陸地搶地盤。他們要把別的力量趕出印度,尤其是阿拉伯人。
葡萄牙人在印度搶了許多地盤,到16世紀中葉還控制了錫蘭島,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於是,他們在此任命了總督,更加瘋狂地排擠外來力量,還大肆迫害印度教徒和佛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他們到處拆毀印度教寺廟,他們把污物和豬肉堵上阿拉伯人的嘴,把印度婆羅門的耳朵割掉,縫上狗耳朵,對於反抗者,他們或者砍去四肢,或者直接剁碎。
荷蘭人、法國人、英國人都來分一杯羹
荷蘭人其實也是很早就在印度做生意,他們真的就是在老老實實地做生意,因為國力不強嗎,沒法像葡萄牙這么高調。17世紀初,荷蘭的尼德蘭革命成功,荷蘭的工商業和航運業飛速發展,荷蘭也成了享譽世界的「海上馬車夫」,國力也超過了葡萄牙。1602年,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成立,雄心勃勃地要壟斷東方貿易。這個東印度公司實際就是國家的一個搶劫集團,他們被授權宣戰、簽約、佔領土地、修築要塞等。殘暴地葡萄牙人在印度名聲太臭了,荷蘭人很輕松就從他們手裡搶到許多地盤,葡萄牙逐漸被趕出了印度。
法國人、英國人也來了,他們的實力可比葡萄牙和荷蘭強。1664年,法國政府一下子在印度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和「東印度公司」兩個公司,這架勢就是要一口吞下印度;英國人當然不會落後,1600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授予英國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特許狀,給予他們在東方的貿易壟斷權,還有「修築要塞、建立軍隊、對非基督教民族宣戰、媾和以及統治所征服的殖民地等政治和軍事特權」等等一堆權力。英國的東印度公司的范圍可不止在東方,他們在印度東海岸、西海岸和孟加拉、比哈爾建立許多的商館。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歐洲列強所謂的公司、所謂的生意,背後都是國家行為。他們嘴裡的貿易就是在搶劫。這些歐洲國家內部也矛盾不斷,為了獨霸生意,也爭斗不休。荷蘭就是被英國打出印度的。能統治印度貿易的到是把世紀中期,只有英法兩國了。為了利益最大化,英國人毫不客氣地驅逐法國。1758年,他們通過三次卡爾那提克戰爭打敗法國,徹底把法國排除出印度,留下的人只能老老實實做生意,想控制印度,哪怕一個小港口都辦不到。
一家獨大的英國公司開始征服印度
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一家獨大,這時的印度是莫卧兒王朝後期,基本就是個空殼子,國內都是些地方王公貴族的小國,他們每一個小國都不是東印度公司的對手。就這樣,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南征北戰、東打西伐,控制了印度大部分地區。注意,這時是「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嚴格來講,不是英國的國家行為。
東印度公司牛得不得了,他給那些小國訂規矩,比如他們不準莫卧兒王朝最後的皇帝稱「皇帝」,不準小國的國王稱「國王」;他們改了小王國接班規定,比如有些印度小國王沒有子女,可以用親近家族的子女繼位,但「東印度公司」不準。東印度公司在小國內部拉一派達一派,扶植傀儡進行統治。這時的印度要多慘有多慘,苦不堪言、民不聊生。
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英屬印度」,由東印度公司直接管理;另一部分為「印度土邦」,他們數量眾多,由公司間接統治。總之,一切都由英國人說了算,英國人在印度是沒有法律能管的。1774年10月,東印度公司給印度任命了一個「全印總督」瓦倫·哈斯丁斯,從此,「印度土邦」也由英國人直接統治。
1784年,英國首相庇特提出一個關於印度的法案,這個法案的內容是:
(一)、英國在印度的領土由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政府共同管理;
(二)英國政府成立管理局,批准、審閱一切關於印度的文件;
(三)管理局對印度的管理高於東印度公司董事會;
(四)國王有權召回董事會任命的總督。
這個法案有意思的說出了「英國在印度的領土」,司馬昭之心。從此,印度真的就是英國政府在管理了。
Ⅲ 中國企業收購外國企業案例,越多越好
聯想收購IBM全球PC業務 5月1日,聯想集團有限公司完成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合並後的新聯想將以130億美元的年銷售額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大PC製造商。新聯想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佔有三分之一的份額,在全球企業個人電腦市場上佔領先地位。新聯想的強大實力包括國際知名的「Think」筆記本電腦品牌及中國知名的聯想品牌等。 根據收購交易條款,聯想支付給IBM的交易代價為12.5億美元,其中包括約6.5億美元現金以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的股票收市價價值6億美元的聯想股份。交易完成後,IBM擁有聯想18.9%的股權。此外,聯想將承擔來自IBM約5億美元的凈負債。聯想個人電腦的合並使得聯想的年收入將達約130億美元,年銷售個人電腦約1400萬台。 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業務 持續虧損達5億歐元(約合6.13億美元)的西門子手機業務於上月被中國台灣最大的手機廠商明基收購。明基也因此一舉躍升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根據雙方的協議,今年10月1日之前,西門子集團將補足西門子手機部門此前的虧損,以沒有負債的凈資產方式將其手機部門移交給明基,同時西門子再提供價值2.5億歐元的現金和服務支付明基,投入未來手機核心專利的開發、行銷以及品牌推廣。此外,西門子還將以5000萬歐元購入明基股權 以目前明基股價計算約為2.5% ,成為明基戰略股東。此次交易,明基將免費使用西門子所有與手機相關的專利。西門子在與明基達成的交易中約定,自2005年10月1日開始,西門子手機事業體將在凈值無負債的基準下,將資產完全轉移至明基,包括現金、研發中心、相關知識產權、製造工廠以及生產設備與人員等,明基將開始負擔一切生產及人工等開銷。 金融界網站6月11日消息 據《金融時報》報道 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家電製造商青島海爾(Haier)正考慮收購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並已開始就顧問服務與投行接洽。 海爾是全球眾多有意收購通用電氣家電業務的潛在競標者之一,交易價值可能高達70億美元。 該交易知情人士表示,來自韓國、德國、土耳其、墨西哥、瑞典和義大利的家電製造商以及私人股本集團都在考慮收購這塊業務。該業務去年的銷售額為72億美元,但長期以來一直是通用電氣盈利能力最差的業務之一。 2005年,海爾與私人股本集團貝恩資本(Bain Capital)和百仕通(Blackstone)聯合競購另一個美國的象徵——家電集團美泰(Maytag),但最終輸給了Ripplewood Holdings。 此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商一直在競購美國製造企業,希望將其低成本生產設施與美國的品牌和分銷結合起來。中國的家電和消費電器製造商不僅能夠在價格,而且能夠在質量上與韓國和日本競爭對手相抗衡。 同時,對於中國和印度企業而言,與幾年前相比,資金已不是太大的障礙。 在最初考慮收購美泰時,海爾缺乏資金,不得不依賴於合作夥伴為交易提供資金。 但現在,人民幣已經升值,而且中國政府正鼓勵企業投資海外,旨在抵消一部分巨大的經常賬戶盈餘。 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高管表示,其任務之一就是為這類海外收購提供資金。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DB)等銀行也可能會為競購提供資金,甚至在交易中取得部分股權。 盡管海爾現在不再需要合作夥伴的財務實力了,但管理問題仍是中國企業的弱項。 這意味著,海爾可能會考慮與美國本土合作夥伴結成戰略聯盟。 通用電氣拒絕置評,記者也未能立即聯繫到海爾對此置評。
Ⅳ 看這些裝備製造企業都在「一帶一路」做了些啥
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太重製造」叫響國際市場
作為行業的領軍企業,太重集團近年來始終堅持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並重,堅定不移地走國際化發展道路,全面實施全球化配置資源要素,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逐漸在國際市場叫響了「太重製造」,以嶄新的姿態站在了世界面前。
加快全球布局
近年來,太重海外業務出口訂貨穩定增長,2016年,太重全年海外業務收入實現18.9億元,實現出口訂貨14.2億元,一批重點項目取得了新的突破。太重軌道交通輪軸、冶金鑄造起重機、鍛壓設備、軋鋼設備等主導產品已經全部實現了出口,遠銷到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五個大洲都覆蓋有太重的產品。
伴隨著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太重立足在全球范圍內尋求更優質的資源,實現優勢資源的國際化配置。太重通過海外合作、海外兼並、吸引海外人才等手段,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完善國際化版圖。
幾年間,太重相繼成立了香港公司、印度公司,作為企業國際發展的戰略支點;收購了澳大利亞威利朗沃國際集團,在國外有了自己的製造基地;並購了德國紐倫堡CEC設計咨詢公司,吸收世界先進的智庫服務太重;此外,還收購了美國鹽湖城REI公司,同時在俄羅斯、南非、南美、澳洲等地不斷健全服務網點,已經形成了較完善的國際化營銷網路。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太重充分挖潛近年來「走出去」所積累的資源和優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打造戰略夥伴關系,同時成立了專門的「一帶一路」項目領導組、信息工作組和政策工作組,出訪「一帶一路」項目涉及國家,如印度AA、俄羅斯、巴基斯坦、土耳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伊朗、越南、哈薩克、蒙古國等,在「一帶一路」沿線中選擇重點國家進行重點布局。
打造出口基地
在企業融入「一帶一路」的藍圖中,天津濱海基地是太重為企業融入海上絲綢之路打開的重要通道。
太重在天津臨港經濟區投資興建了佔地面積100萬平方米、「前港後廠」的重型裝備總裝和出口基地。基地不僅能夠滿足太重自身發展的要求,也能為周邊裝備產品提供相關物流服務,是山西省乃至華北、東北地區大型貨物外運出口的第一重裝口岸。
2016年初,太重碼頭將出口越南的500噸卸船機產品直接運抵越南海防港,實現了首次直發海外用戶現場,此後,出口印尼的岸邊集裝箱橋式起重機、出口印度的起重機、軌道交通車輪等等產品,越來越多的「太重製造」、「中國製造」從這里直抵海外,聯通世界。
2016年末,太重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自升式鑽井平台——「TZ400」在太重臨港基地碼頭成功下水。作為太重進軍海洋工程領域的代表性產品,它也將目標瞄準了國際用戶,是太重深化國際化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標志。
憑借臨港重型裝備基地,太重已經擁有了面對世界的出海口和海洋工程產品基地,承攬了國際越來越多企業的海外貨運任務,為企業深入參與國際合作創造了良好條件,為太重更好的融入「一帶一路」提供了重要支撐。
以高端產品搶占市場
太重集團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品,大型挖掘機就是其中代表。
太重是中國最大的大型礦用挖掘設備設計製造企業,從第一台4立方米挖掘機到中國最大的75立方米挖掘機,太重已累計為國家提供了近1500台礦山挖掘設備,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95%以上。太重不僅讓國外企業徹底退出了中國市場,產品還出口到俄羅斯、巴基斯坦、秘魯、哈薩克、印度、緬甸、蒙古、智利、南非、伊朗、賴比瑞亞等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8年以後,太重憑借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挖掘機拉開了10立方米~55立方米大型礦用挖掘機出口到各個國家的帷幕,從2010年開始,太重向曾經的老大哥——俄羅斯出口了5台35立方米挖掘機,到2016年再次出口兩台20立方米和三台35立方米挖掘機,總價值近3億元人民幣。在南非,4台35立方米和一台世界頂尖的55立方米挖掘機正在運行。在印度,10餘台挖掘機10立方米以上挖掘機已經投產……
目前,太重已經在南非、印度、智利、俄羅斯、秘魯等國家建立了10餘個國際售後服務站,2017年在印度成立了太重挖掘機大型售後服務中心。目前,太重已經成長為世界上最頂尖的大型挖掘機研製公司之一。
今年年初,由太重生產的2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20立方米大型礦用挖掘機,搭乘山西省首次開行的「一帶一路」中歐班列,踏上前往俄羅斯列索西比爾斯克的「遠嫁」之旅,再一次彰顯了太重國際化發展的決心和實力。「十三五」期間,太重集團將促進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爭取出口產品的比重從目前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最終達到50%,實現「創建世界太重」的目標,不斷向世界級卓越企業的目標邁進。
好風憑借力雷沃重工加速全球化布局
在馬里,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雷沃重工)獲得當地政府500台拖拉機訂單;在阿爾及利亞,雷沃重工在1650台拖拉機以及1898台配套機具的基礎上,2017年又斬獲1000台拖拉機訂單;在蘇丹,雷沃重工曾一次性實現800台收獲機械出口······
此外,雷沃重工先後在歐洲並購阿波斯、馬特馬克、高登尼等境外高端優質資源,形成了完善的企業全球研發創新平台,並在泰國設立海外運營管理中心,與泰國開泰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這一切都表明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雷沃重工已不單單是把產品和服務簡單地銷往國外,而是通過完善海外全價值鏈運營平台步入了新的全球化發展階段。
好風憑借力
雷沃重工董事長王桂民說,作為「一帶一路」的先行者,目前公司產品已經銷售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一帶一路」相關出口占公司出口總量的50%以上。「我們正在加快探索『全球研發、中國製造、全球分銷』的發展模式,通過加快全球資源的整合、構建全球研發體系、並購境外優質高端資源等方式讓公司的全球化戰略落地。」
雷沃重工清醒地意識到,全球化競爭下,企業只有主動走出國門掌握核心技術跨進「全球主流」之列,才能獲得健康可持續發展。因此早在2011年,雷沃重工就在義大利博洛尼亞正式成立了歐洲研發中心,主要負責新技術平台拖拉機、大喂入量穀物收獲機的研發。此後又在日本大阪設立了工程機械研發中心,重點突破液壓、電控等工程機械關鍵核心技術。
此外,雷沃重工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先後並購阿波斯、馬特馬克、高登尼三家企業,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了在全球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產品組合,並開始產品技術的轉化。王桂民說,這種填補空白式並購,除了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開拓新市場、進入新業務、達到提升企業某個領域技術和產品能力的目的,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通過整合全球高端資源,開通了通往全球市場的門檻。
雷沃重工還整合海外資源,成立了雷沃阿波斯集團公司,作為雷沃歐洲業務的總部。同時,雷沃重工對外正式發布了農業裝備業務旗下產品將採用雙品牌戰略,雷沃穀神、雷沃歐豹產品定位於全球中端市場,高端品牌阿波斯的產品線則囊括了動力換擋拖拉機、大型穀物收獲機械以及高端精量播種機等產品。
融入共贏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先行者,雷沃重工在不斷加大研發力度、推動產品升級的基礎上,堅持營銷創新,主動「走出去」,開拓營銷渠道,全面推動產品、服務、網路等營銷能力升級。
據悉,目前雷沃重工已建成覆蓋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分銷網路,在戰略市場和重點市場建立了9家海外辦事處和10家配件中心,並在巴西、俄羅斯、土耳其、烏克蘭等戰略市場注冊屬地國家銷售公司,形成了集「銷售、服務、配件供應、用戶培訓與信息反饋」五位一體的全球營銷服務網路體系。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雷沃重工與非洲多個國家加強農業合作,而出口也已從對非單一產品出口階段,發展到了為非洲提供現代農業整體解決方案階段。「一帶一路強調的是合作共贏。」王桂民說,要合作贏得夥伴的青睞和尊重首先就要強化自身的能力建設,這樣才能抓住機遇,為合作夥伴帶來更多的共贏價值。因此雷沃重工近年來在有序推進研發、製造、營銷、服務全價值鏈能力升級的同時,還在積極擴大在東南亞、非洲、歐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朋友圈」,與同行的夥伴一起聯合走出去,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資源開發等活動中,獲得發展良機。
拓展產業鏈中集來福士打造世界級海洋綜合服務商
山東省煙台市位於環太平洋經濟圈和東北亞經濟圈交匯處,是「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結合點。近年來,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集來福士」)依託煙台市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已與東南亞、俄羅斯、中東、歐洲等多個地區和國家開展經貿互通。
建立產業自信
2015年3月,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明確指出沿線國家宜積極推進海洋工程技術、海水養殖、遠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葯、環保產業和海上旅遊等領域合作。
中集來福士作為國內領先的海工企業,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與沿線地區和國家開展海洋工程技術合作。中集集團放眼未來,先後收購瑞典知名海工設計公司BassoeTech-nology和挪威知名海工設計公司BrevikEngi-neering,與煙台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上海中集船舶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共同搭建了中集海工「中歐互動」的研發體系,實現從購買技術到自主研發、自主設計,部分核心產品自主知識產權實現從零到100%的突破。通過不斷研發創新,中國海工裝備國產化率從不足10%提高到60%,深水鑽井平台建造周期由50個月縮短到30個月,逐步樹立了中國的海工品牌及產業自信。
2017年2月,由中集來福士總包建造的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台「藍鯨1號」交付,並奔赴南海作業。這座平台不僅代表了世界海工行業的最高水平,也為國家南海大開發提供堅實保障。
中集來福士建造的海工裝備在助力中國海上油氣自主開發的同時,陸續駛往東南亞、裏海、波斯灣、歐洲北海、巴西、非洲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以先進的技術和可靠的硬體成為當地海域「明星平台」。在俄羅斯,中集來福士首創「中俄聯合建造」模式,交付CaspianDriler自升式鑽井平台,成為兩國最大的海工合作項目,目前該平台正在土庫曼水域作業。
拓展產業鏈
自2015年下半年起,國際油價持續低迷,油氣裝備市場需求受到大幅抑制。面對嚴峻的外部形勢,中集來福士在開展供給側改革和產業升級的同時,一方面向傳統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另一方面積極開拓新業務,在困境中探索出一條轉型發展之路,持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在清潔能源應用方面,中集來福士憑借中歐互動的國際領先設計能力,自主開發多套浮式電站完整解決方案,為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島國解決電力短缺難題。同時,中集來福士與集團兄弟企業中集安瑞科聯手,成功設計開發清潔能源接收終端及海陸一體化完整解決方案。
針對全球作業環境最惡劣的歐洲北海,中集來福士與挪威公司簽訂潛在價值2.5億美金的深海網箱建造意向書,進軍深遠海漁業領域。同時,中集來福士集成挪威等國水產養殖技術及裝備,自主研發適用於中國、智利、西班牙等國的智能漁業裝備,大幅改善漁業從業人員工作環境和水產安全。
此外,中集來福士旗下遊艇公司針對中東、歐洲、俄羅斯、菲律賓等地豪華遊艇及高端遊船需求,利用在該領域近20年的積淀,與迪拜知名內裝公司Greenline強強聯手,提升豪華遊艇及遊船類產品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未來,我們將繼續以『一帶一路』倡議為指引,通過持續創新,致力成為一個世界級的海洋綜合服務商。」中集來福士總裁王建中表示。
精準發力中信重工構建「一帶一路」共贏圈
在巴基斯坦拉合爾市先鋒水泥公司12MW余熱發電項目現場,來自中信重工的項目團隊,每天頂著四十多度的高溫,堅守著、忙碌著,他們為的是一個目標:打造中巴經濟走廊合作共贏體。
「第一樂章」
中巴經濟走廊堪稱「一帶一路」交響樂中「第一樂章」。早在1986年,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陽礦山機器廠即獲批「國家機電產品出口外貿自主權企業」,並於同年承擔出口巴基斯坦水泥廠成套設備製造的任務。今年,中信重工總包的巴基斯坦先鋒水泥公司12MW余熱發電EP項目投產,創造了中方項目在巴基斯坦市場的最短周期紀錄,成為中信重工深耕巴基斯坦市場的典範工程和里程碑式項目,樹立起了中國製造、中信重工製造的金字招牌。將帶動擴大中信重工與南亞、中亞等國家的合作發展,助力中信重工構建與中巴經濟走廊及周邊的共贏圈。
對中信重工來說,在巴基斯坦按照中國標准建設的第一個總包項目的高效完成,引起巴基斯坦乃至亞洲市場的高度關注,有效助推了企業以核心技術和實力不斷開拓「一帶一路」市場,進一步緩解因持續去產能造成的國內市場需求不振、利潤下滑,為企業持續發展拓展新的增長空間。
由於在該項目上的實力顯現,中信重工又先後中標巴基斯坦飛翔水泥公司日產7000噸水泥線燒成系統及配套12MW余熱發電設計和主機設備供貨合同,和巴基斯坦Askari水泥公司日產2700噸水泥生產線改造EPC總包項目。
實現共贏
其實,巴基斯坦市場不過是中信重工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實施國際化發展的的一個縮影。
在「一帶一路」倡議持續引領中國企業以優勢產能輸出,帶動沿線國家地區互聯互通、開放合作、共贏發展的大環境下,中信重工准確研判國際市場和行業形勢,建立全球化營銷與服務網路,全面貫徹國際規范和國際標准,以「核心製造+綜合服務」的競爭優勢,加速推進企業的國際化進程,不斷助力企業在國際市場取得更大范圍、更高水平和更深層次的發展。目前,自主品牌產品廣銷「一帶一路」沿線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雙方的共贏發展。
在中蒙俄市場,中信重工與蒙古UBH公司、EasternEnergySystemJSC公司、蒙古國伊羅河鋼鐵礦業有限公司、俄羅斯KIMKAN鐵礦選礦廠等多個業主開展多項合作,不斷以良好的業績塑造中信重工的國際品牌形象。近日,企業為俄羅斯Mangazeya礦業公司生產的顎式破碎機一次試車成功;同時有1台立式攪拌磨正在俄羅斯客戶現場安裝。
在東南亞市場,中信重工深耕細作,憑借「核心製造+綜合服務」的競爭優勢,在水泥工程總包與主機成套、礦山裝備與礦山工程總包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兩度牽手泰國第一大水泥生產企業SCG公司,簽訂位於柬埔寨的KCC2日產2500噸水泥生產線合同和緬甸MCL日產5000噸水泥生產線項目EPC總包合同,目前兩條生產線均已穩產達產;持續與寮國Phonesack集團合作,簽訂KSO金礦項目礦山設備批量采購合同;與菲律賓合作實現新突破,2016年6月與菲律賓世紀頂峰礦業公司(簡稱CPC)簽訂9.56億元人民幣的一攬子合同,11月CPC再次與中信重工合作,並連同河南同力水泥一起簽訂菲律賓項目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年產180萬噸水泥生產線及60MW燃煤發電廠建設及環評報告的三方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7月9日,中信重工提供關鍵設備磨機的寮國Phonesack集團KSO金礦項目磨機生產線帶料試車。2016年3月,中信重工總包的柬埔寨CMIC日產5000噸水泥生產線項目開工。
在中亞、西亞市場,以主機產品輸出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烏茲別克、沙烏地阿拉伯等多個國家開展深入合作。目前,中信重工在沙烏地阿拉伯有6台棒磨機、1台加棒機正在調試;在伊朗,有3台磨機、1條燒結窯正在安裝,水泥窯、乾燥機正在調試;在吉爾吉斯斯坦,有2台磨機正在安裝。
在歐洲市場,2016年8月,中信重工為瑞典LKAB公司生產的半移動式破碎站滿負荷試車,這是中信重工直接出口歐洲的第一單成套礦山裝備,並首次在北極圈極寒氣候條件下使用。基於前期的合作,雙方又簽訂第二台破碎站供貨合同。2016年10月,第二台破碎站已經投產。
在澳大利亞市場,中信重工將其強大的礦山成套和全流程服務實力演繹得淋漓盡致。憑借企業在澳大利亞SINO鐵礦的品牌影響力,中信重工不斷深耕澳大利亞市場,今年一季度成功拿下MT、DAL兩大金礦項目,實現了公司在澳洲有色礦業領域的新突破。
作為率先走出去的大型企業,中信重工積極參與「一帶一路」項目建設,帶動中國標准走出去與國際標准對接,促使當地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產品優勢,產品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增長,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了豐富具體的實踐經驗。
Ⅳ 周末下午茶|雷諾日產稱聯盟不會瓦解;長城協議收購通用印度公司
特斯拉股價近期一路上漲,並於周一首次突破500美元大關。按該勢頭發展,特斯拉股價只要再漲10%,公司CEO埃隆·馬斯克即可獲得10億美元的股票獎勵。根據2018年3月21日特斯拉特別股東大會所批準的馬斯克未來十年的薪酬方案,如果特斯拉的市值能達到1000億美元,並滿足相關要求(其他條件均已實現),CEO馬斯克就將獲得價值近10億美元的股票獎勵。
?大眾汽車CEO:需要加快改革以避免成為另一家諾基亞
德國汽車製造商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表示,該公司需要加快業務改革,以避免成為另一家諾基亞。老牌手機製造商諾基亞多年前將其在手機市場的主導地位拱手讓給了蘋果公司。這家多品牌汽車製造商希望通過資產重組、削減成本和向聯網汽車等新技術領域擴張,將其市場價值從目前的約910億歐元提高到2000億歐元(合2231億美元)。
?比亞迪聘請前通用中國區總裁甘文維為高級顧問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周一宣布,已任命前通用汽車中國公司總裁甘文維為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的高級顧問。比亞迪表示,甘文維將為比亞迪汽車業務提供咨詢服務,包括營銷、品牌建設等領域。甘文維曾為通用汽車效力32年,2012年從通用中國區總裁任上退休。
?滴滴數據科學部負責人宋世君宣布本月底離職
滴滴數據科學部負責人宋世君宣布,將於本月月底正式向滴滴請辭。他表示,「入職滴滴兩年有餘,這個月底正式向滴滴請辭。感謝滴滴給我這樣一段經歷和體驗,也感謝這兩年多所有幫助過我的人和事,真心學到很多。後面希望滴滴一切會更好!」宋世君是滴滴數據科學部負責人,向滴滴CTO張博匯報。
科技
?深圳將推動車位預約、共享停車等服務項目
從深圳市公安局交警局獲悉,深圳市機動車保有量目前已突破350萬輛,而經營性停車場規劃停車位僅169萬個,為破解大城市停車難問題,深圳交警將加強與企業合作,推動實現區域停車智能調控以及無感支付、車位預約、共享停車等民生服務項目。
?特斯拉將地圖數據服務商變更為網路地圖或為FSD鋪路
一位接近網路人士透露,特斯拉將地圖數據服務商變更為網路地圖,一方面來自於網路在地圖數據領域有所積累,另一方面或許在於看重網路無人車業務背後有著高精地圖資源。「網路在自動駕駛方面有非常多的探索,無人車業務背後有通過雷達數據測出來的高精地圖,數據模型是3D建模的。選擇網路地圖,有可能是為了特斯拉的FSD(全自動駕駛)在大陸地區進行推送做鋪墊。」
?高德地圖升級春運預報系統等9項產品服務
1月18日迎來首個春運出行高峰,隨著春節出行高峰日益臨近,高德宣布,春運預報系統、智慧誘導、語音助手、AR導航、智能三角牌、景區隨身聽、實時公交、一鍵全網打車、新春喜樂門等9項產品和服務全面升級。根據高德地圖發布的《2020年度春運出行預測報告》,2020年春運高速擁堵程度或為近三年來最高。
?菲亞特克萊斯勒或加入寶馬賓士自動駕駛聯盟
寶馬集團和賓士母公司戴姆勒組成的自動駕駛聯盟可能會吸引更多的合作夥伴加入,而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將是其中最有可能的對象。寶馬研發主管克勞斯·弗羅利希在接受采訪時說,盡管由於監管的不確定性,許多汽車零部件製造商不願在高度自動化駕駛的開發上投入大筆資金,但仍有幾家汽車製造商表達了加入聯盟的興趣。
?特斯拉已經有超60萬輛特斯拉配備完全自動駕駛晶元
特斯拉官方微博發文稱,特斯拉已配備完全自動駕駛晶元,該晶元擁有高達60億的晶體管,每秒可完成144萬億次的計算,能同時處理每秒2300幀的圖像。每輛特斯拉有兩個晶元加持,可以同時處理相同的數據。目前特斯拉已經有超過60萬輛配備「完全自動駕駛硬體」的車輛。
投融資
?標致家族計劃增持PSA-FCA新集團的股份
據消息人士報道,在標致雪鐵龍和菲亞特克萊斯勒合並後,標致家族將持有新造車集團6.2%的股份,並計劃盡快增持股份。上月,標致雪鐵龍和菲亞特克萊斯勒就一項500億美元的並購達成協議,該協議將在12至15個月內完成交易。根據協議條款,標致家族只有從法國國有投資銀行BpifranceParticipations和中國東風汽車手中收購股份,才能增持至多2.5%的股份。
?廣汽集團回應「10億美元投資蔚來」:報道不實,未形成任何協議
廣汽集團發布澄清公告:「廣汽集團計劃入股投資蔚來汽車10億美元」的媒體報道不實,目前雙方就蔚來的融資計劃有所探討,但仍處於早期階段,並未形成任何有約束力的協議。廣汽集團稱,未來,本公司即使參與,預計會通過子公司以部分自有資金對外募集基金的方式參與投資,預計自有資金及募集基金總額不超過1.5億美元,不會對公司產生重大影響。
?長城汽車協議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公司
長城汽車宣布,就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塔里岡工廠與通用汽車達成協議。根據雙方簽署的投資意向書,包括塔里岡工廠在內的通用汽車印度公司將移交給長城汽車。該協議尚須政府和監管部門批准。
?吉利、寧德時代擬入股阿斯頓·馬丁?多方回應稱:不予置評
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吉利汽車正在與阿斯頓·馬丁高層洽談入股事宜,並且吉利汽車已經對與其展開盡職調查。與此同時,英國天空新聞則報道稱,寧德時代也在考慮入股阿斯頓·馬丁,目前尚不清楚雙方洽談進展。對此,阿斯頓·馬丁官方回應稱:不予置評。吉利、寧德時代在回應求證時也均表示:不予置評。
?長安、一汽、東風等斥資160億,組建整車技術研發公司
長安汽車公告稱,公司與一汽、東風、兵裝集團、江寧經開科技簽訂協議,共同發起設立T3科技平台公司,注冊資本金160億元。T3科技平台公司將通過自主研發與投資並購相結合的方式,獲取電動平台及先進底盤控制、氫燃料動力、智能駕駛及中央計算三大領域技術。
?騰勢新能源汽車注冊資本新增7億,比亞迪、戴姆勒為兩大股東
天眼查數據顯示,1月14日,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發生注冊資本新增,由原來的50.6億增至57.6億,增幅達13.83%。該公司是由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比亞迪與世界豪華車製造企業德國戴姆勒共同設立的合資企業,雙方各持股50%。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HubertusTroska,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為董事之一。
?豐田3.94億美元領投電動飛行汽車項目
航空航天公司JobyAviation日前進行了C輪融資,豐田成為領銜投資者。JobyAviation在此輪融資共籌集5.9億美元,豐田貢獻3.49億美元。此外,豐田執行副總裁智山茂木將加入JobyAviation公司的董事會,JobyAviation公司在開發和生產飛行的士的過程中將可以學到豐田的成本控制以及工程和製造專業知識。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Ⅵ 中國與印度投資環境對比
目前,去中國還是去印度投資已成為德國媒體和經濟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以往德國各地舉辦的投資研討會多以介紹中國為主,現今關於印度的報告會則有後來居上之勢。尤其是今年4月,印度首次成為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賓國,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參加,參展企業350家,參展面積達1.15萬平米,創歷屆主賓國之最。德經濟界在博覽會期間宣布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寶馬和大眾公司等紛紛表示將在印度投資設廠。一時間德經濟界掀起投資印度熱潮,印度成為每談必及的話題。本文主要對德媒體近來關於中國與印度比較的報道進行梳理綜合,希望能為國內跟蹤德對華投資的發展趨勢及採取應對措施提供些許參考。
一、中國更具吸引力
在過去的5到8年裡,中國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本在華投資設廠,德國的跨國公司和中小企業紛紛湧入中國,中國似乎已成為德國企業降低成本、提高銷售的唯一希望。其間印度則在全力以赴發展服務業,經營業務流程外包(BPO)和軟體開發業務。在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後,印政府才逐步採取措施鼓勵生產性企業。在投資環境上,中國的主要經濟指標均優於印度。2005年中國GDP為22257億美元,增長率為9.9%;印度GDP是7750億美元,增幅為7.5%。在購買力方面,2004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達1279美元;印度則僅為602美元。由此可見,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消費能力,中國比印度都更具優勢。2005年中國共吸引外國直接投資600多億美元,印度獲得的外國直接投資僅為67億歐元,約為中國的九分之一。
中國與印度經濟指標對比
貨幣單位:美元
經濟指標
時間
中國
印度
國內生產總值
2005年
22257億
7750億
人均收入
2005年
890
460
人均購買力
2004年
1279
602
機床市場價值
2005年
70億
6億
零售總額
2005年
7080億
3510億
轎車銷量
2005年
290萬輛
110萬輛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德經濟界將印度在投資環境上與中國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
中國的改革開放比印度早10年,思想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保守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外開放。印度存在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統一、勞工法過嚴、罷工多、法律條文過繁、某些企業信用差等投資障礙。
(二)中國政局長期穩定
中國自7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政局長期保持穩定。而印度政府更迭頻繁,對經濟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三)印度貧富差距大
印度的土地問題、種姓制度和教派之間的沖突制約了經濟的發展,貧富懸殊現象比中國嚴重。印度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達3億人。
(四)中國地理位置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在亞洲各地區經濟中,東亞經濟發展最快。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中國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印度雖執行「向東看」的政策,其地理位置離東亞有些偏遠,對印度開展同東亞國家的經濟合作不太有利。
二、印度後勁十足
印度趕超中國的趨勢是顯而易見的。印度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吸引外資,如將進口關稅從1991年的300%減少至現在的15%,取消進口限制,幾乎所有行業均向外國投資企業開放等。印度政府還借鑒了中國建立經濟特區的經驗,近年來建立了12個經濟特區,並准備再設立50個經濟特區。在經濟特區里,投資商可以享受稅收減免,對於出口型企業,可10年免稅,同時可以零關稅進口企業所需物資。司法部門可將特區視作「國外」來對待。自2005年以來,由於嚴格落實各種改革措施,印度出現了「投資繁榮」景象。通常印度每年獲得的國外直接投資約40億至60億美元,而2005年下半年簽約的投資金額就達到190億美元,2005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比2004年翻了一番。德經濟界認為印度投資的「軟環境」要優於中國,主要包括:
(一)印度的金融系統運行比較健全
印度的金融機構主要掌握在私人手中,放貸遵循市場規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僅為10.8%。印度的股票市場比較成熟,成為印度企業籌集資金的重要場所。
(二)印度的私人資本運作經驗豐富
印度獨立後,過去就存在的私營財團獲得了進一步發展,而且產生了一大批新的私人財團。在印度實行經濟改革後,一大批從事信息技術產業、制葯工業、食品加工業、紡織服裝業、水泥建築業和旅館旅遊業的私營企業或私人財團迅速發展壯大,並很快進入全球化經營。印度的現代企業制度比較完善,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
(三)印度的國際型技術人才多於中國
由於印度英語普及,高等教育機構使用的教學語言為英語,高校學生能夠較順利地獲得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信息。印度大學教育比較重視創新教育,學生創新能力較強。某些大學和專業學院已在國際上有較高的知名度。印度每年畢業的工程師數量是中國的兩倍,達60萬人。
(四)印度的法律體系較健全
印度獨立後,法律體系逐漸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這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加之印度實行的是盎格魯法系,其司法結構基本上是英國式的,這對西方投資者來說更為熟悉。
三、印度將成為德國企業的新興投資地
在德投資商眼裡,中國和印度各具特色、各有優勢:中國作為生產性基地擁有巨大吸引力,德國企業向海外轉移生產部門,中國依然是首選;印度則被德經濟界視為「吸引力正在上升的投資目的地」。但印度的總體投資水平還無法與中國相比,外資快速增長還需要時間。
(一)印度市場潛力巨大
印度有11億人口,近兩年經濟增速逾7%,經濟總量排在世界第12位,市場潛力巨大,因此德經濟界把印度作為新興的投資地已毋庸置疑。雖然目前中國「投資理想地」的地位還無法撼動,但德國企業會關注印度經濟的發展和投資環境的改善,赴印度投資的趨勢正在逐步加強。
(二)德政府推波助瀾
今年4月,印度總理辛格率龐大經貿代表團訪問德國,參加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印兩國政府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系」,加強在能源和科技領域的合作,籌備成立「德印能源論壇」和「德印科研技術中心」,德掀起「印度熱」。在德政府推波助瀾之下,德經濟界赴印度投資的熱情逐漸高漲。
(三)德企業在印度投資升溫
目前德國在印度的合資企業約600家,是印度的第二大投資夥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期間,德經濟界稱已向印度投資15億歐元。德復興信貸銀行(KfW)隨後宣布,今後3年將在印度基礎設施和能源等領域投資25億至30億歐元,該行正在印度孟買籌建代表處。寶馬汽車公司也正式向外界透露,在印度南部投資2.1億美元建立汽車組裝廠。印度政府今年6月批准了大眾公司在北部旁遮普邦投資3.3億美元,興建汽車生產廠,預計建成後年產汽車10萬輛。德汽車零配件供應巨頭博世公司也於最近宣布,兩年內將在印度的投資增加4.09億美元,開發和生產柴油發動機。該公司計劃至2010年將在印度的柴油發動機年產量增加到60萬台,目前在印度的員工已達1.5萬人。此外,德國重要的建築材料生產商-海德堡水泥廠已於今年3月進入印度市場,在孟買成立了合資企業,年產水泥75萬噸。
四、印度對中國的影響
雖然德國經濟界目前將越來越多的關注投向印度,但印度自身發展存在的貧富差距大、基礎設施落後等問題使德企業對在印度投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德經濟界普遍認為,與中國相比,印度總體發展水平至少落後10年。目前,德印雙邊貿易額僅為德中貿易額的20%,德對印度的實際投資金額僅為在華投資的12%,因此在短期內中國仍將是德國經濟界投資的首選地。
(一)德經濟界更看好中國的投資環境
前不久,德歐亞咨詢公司對德部分企業進行了一次中印投資環境的對比調查,在企業決定投資地點的六項關鍵要素的評比中,中國的優勢非常明顯,平均分數遠遠高於印度(參見下表),僅在運輸成本上,中國的得分稍遜於印度。
德經濟界對比中印投資要素
投資要素
中國
印度
人工成本
1
4
企業稅
8
12
關稅
4
5
優惠政策
1
2
能源成本
2
8
運輸成本
7
6
資料來源:EAC-Euro Asia Consulting PartG,Muenchen & Shanghai & Mum
註:1等於投資環境優良,12等於投資環境惡劣。
(二)印度製造業將對我構成威脅
值得關注的是,以往德資主要進入的是印度的信息技術、電信或業務外包行業,現在德企業紛紛進入印度的水泥、鋼鐵、汽車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可以預見,印度以往相對薄弱的製造業由於外資的進入將對我製造業構成威脅。隨著印度政府加大改善投資環境,德國企業對印度的投資步伐將加快,德對華投資特別是對製造業的投資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
(三)中印是競爭性夥伴關系
目前德經濟界「印度熱」的人為炒作因素較重。德經濟界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和印度是「競爭性夥伴關系」,呼籲德企業同時在中國和印度投資。德經濟亞太委員會主席、西門子公司前任董事長馮必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強調,就德國企業而言,去中國和印度投資不應是非此即彼,而應是兩者兼而有之。
Ⅶ 路虎已被印度公司收購
是的,2008年3月26日 福特汽車公司宣布, 公司已簽署向塔塔汽車出售捷豹路虎業務的最終協議。印度塔塔集團出資23億美元,成為捷豹和路虎兩大品牌的新主人。
路虎(Landrover)是英國一家古老的汽車公司,羅孚(Rover)是北歐的一個民族,生產自行車時就使用羅孚作商標名。
1904年開始生產汽車,仍以「羅孚」為車牌名。今天,路虎銷售於140多個國家,它已經從1948年的實用性車型發展成為今天的多功能四驅車,面向那些不斷追求全新生活體驗的人士。直至今天,由路虎公司生產的所有路虎車中,還有四分之三仍然在被使用,這的確很神奇。路虎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尊敬,這是其它製造商的汽車無法與之相媲美的。
1966年,羅孚公司並入利蘭汽車公司,成為利蘭公司的美洲虎-羅孚-凱旋部。
1988年被英國宇航公司收購。
1989年正式更名為羅孚集團。
1990年與日本本田汽車公司在技術和資金上進行合作。
1994年被德國寶馬公司接管。
2000年3月,福特汽車公司收購路虎和捷豹,向寶馬集團支付了30億歐元(39億美元),以購買路虎旗下所有四輪驅動系列產品,包括RangeRover,Discovery,Freelander和Defender。
2005年7月22日,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成功收購了英國MG羅孚汽車公司及其發動機生產分部,開創了中國企業收購國外著名汽車企業的先河,收購合並之後的公司叫南京名爵汽車有限公司。[2]
2008年3月26日,印度塔塔集團出資23億美元,收購福特旗下的捷豹和路虎兩大品牌,在國際車壇引起震動。
現該集團生產的汽車產品分為三類:越野車、轎車和MG跑車。
塔塔集團是印度最大的集團公司,創立於1868年,總部位於印度孟買。
塔塔集團的商業運營涉及七個領域:通信和信息技術、工程、材料、服務、能源、消費產品和化工產品;旗下擁有超過100家運營公司,其辦事機構遍布世界六大洲80多個國家,並為85個國家提供產品和服務出口,全球各地的職員數量超過45萬人。
塔塔集團共有31個上市公司,其市值總額約936.7億美元(截至2012年10月4日),擁有380萬股東。2011-2012財年,塔塔集團總收入為1000.9億美元,其中58%來自於海外業務。
1868年 J N Tata 開創了自己的貿易公司,為塔塔集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02年 印度酒店集團成立,設計建造了印度第一個豪華酒店泰姬瑪哈大酒店,並於1903年正式開業。
1907年 塔塔鋼鐵公司成立,並在詹謝普爾建造了印度第一個鋼鐵生產基地,工廠於1912年投產。
1910年 第一家塔塔水力發電公司成立。
1917 年 塔塔進入消費品領域,成立了塔塔油脂加工公司,開始供應肥皂、洗滌劑和食用油。1984年塔塔將這一公司賣給印度聯合利華。
1932 年 塔塔航空作為塔塔有限公司的一個分支機構成立,成為印度第一架航空運營公司。1953年塔塔航空歸為國有。
1939 年 現今印度最大的純鹼製造商塔塔化工成立。
1945 年 塔塔工程與機動車公司(2003年改名為塔塔汽車)成立,生產機動車產品和機械產品等。
1962 年 塔塔Finlay(現已改名塔塔茶葉) 成立,現已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茶葉製造商之一。
塔塔出口公司成立,現已改名為塔塔國際,是印度領先的出口貿易公司。
1968年 塔塔咨詢服務公司(TCS),印度第一家軟體服務公司,作為塔塔有限公司的分支機構成立。
1998年:塔塔國產汽車——印度第一家自主設計自主製造的國產汽車,由塔塔汽車公司生產,從此,塔塔集團進入轎車領域。
2000年:塔塔茶葉公司收購英國Tetley 集團。這是印度企業集團首次收購國際品牌。
2002年 塔塔咨詢服務(TCS)成為印度第一家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的軟體公司。
2007年 塔塔鋼鐵收購了英荷鋼鐵集團康力斯,成為世界第五大鋼鐵製造商。
塔塔信息技術(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8年
塔塔汽車發布世界上最便宜的小車,塔塔Nano人民車
塔塔汽車從福特汽車收購了捷豹路虎品牌
塔塔化工收購了美國通用化工
2009年
塔塔汽車宣布Nano汽車的正式上市,訂單超過20萬。
塔塔化工發布世界上最節能的Swach凈水器。
2010年 塔塔Nano位於Sanand的新工廠正式投入使用
Ⅷ 外國投資者收購德國企業是否會受到限制有什麼規定嗎
德國管家提醒您:
當前德國法律和德國政府對外國企業並購德國企業的政策限制
(一)市場准入
德國對外國投資者的市場准入條件基本與德國內資企業一樣,視外國投資者基本等同於國內投資者,幾乎不存在任何限制。
目前德國明確禁止投資者進入的領域只有建設和經營核電站及核垃圾處理項目。
除特殊行業之外,外國投資者無需任何審批即可收購德國企業。需要審批的行業包括:銀行,保險業;金融;拍賣業;出售含酒精飲料的餐飲業;武器、彈葯、葯品及植物保護劑生產及其銷售;煉油及蒸餾設備的生產及銷售;發電和供暖廠;動物的批發及零售;需獲得經營許可或生產許可運輸和出租公司等等。
(二)國家安全審查
一般情況下,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不需經過政府審批。盡管德國政府有權對是否允許任何外商(非歐盟)的投資進行審查,但在實踐中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但是,理論上外商投資行為仍然有可能存在限制或禁止。需要注意的是,對敏感性行業(戰爭武器、驅動作戰坦克或其他履帶式裝甲車的發動機或變速器、有信息技術安全功能、處理國家機密信息的產品或對此類產品的信息技術安全功能至關重要的零部件),在獲得25%及以上表決權的股份轉讓合同訂立後,外國投資者需要立刻向聯邦經濟與科技部主動申報該交易;對於非敏感性行業,則外國投資者無需向聯邦經濟與科技部申報,但聯邦經濟與科技部可以自行決定審查收購交易。
1、審查主管機關
根據德國《對外經濟法》(Au?enwirtschaftsgesetz,簡稱AWG)及其實施條例(Au?enwirtschaftsverordnung,簡稱AWV)的規定,德國聯邦政府授權於聯邦經濟與科技部(簡稱BMWi)對外國投資者收購以德國為住所地的、超過25%投票權股份的企業進行審查。具體而言:
(1)外國投資者
外國投資者系指住所地在歐盟境外的投資者,包括歐盟境外的投資者在歐盟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此外,如並購方雖是在歐盟境內,但其具有表決權的股份超過25%以上由住所地在歐盟之外的人士持有,則也被視為是外國投資者。
住所地在歐盟之外,但是屬於歐洲自由貿易聯合體(EFTA)的國家(冰島、列支敦斯登、挪威、瑞士)不被視為外國投資者。
(2)表決權股份超過25%的計算
股權比例計算包括並購方直接收購的股權和其通過關聯公司或其他公司協議間接控制的股權。具體而言,在計算購買者購買有表決權的股份是否達到25%時,(1)如果並購方擁有一個第三方企業具有表決權的股份達25%以上、且這個第三方企業已經擁有被並購方的股份,則這些股份也被計算在並購方計劃購買的股份之內;(2)在並購方與一個第三方企業簽訂了共同行使投票權的協議的情況下,該第三方企業擁有的被並購方有表決權的股份也應被計算在並購方計劃購買的股份之內。
2、審查的內容和審查後果
審查的內容是受審查的並購行為是否將會對聯邦德國的公共秩序和安全構成威脅。
聯邦經濟與科技部作為審查的主體,可以在:(1)股權轉讓合同簽署之日起三個月之內;或者(2)在收購者公開宣布其收購要約起三個月內做出決定是否啟動審查程序,此處的期間即為審查的有效期。
若審查結果表明這樣的並購可能威脅德國的公共安全和國家秩序,聯邦經濟與科技部就有權通過行政決定禁止或限制這樣的並購,具體方式有兩種:一是禁止或限制投資者在收購後行使股東表決權,也就是限制外國投資者對德國企業重大事項施加影響;二是取消此次收購,委託財產管理公司將項目復原到收購前狀態。
(三)反壟斷審查
如果擬進行的收購滿足德國反壟斷審查的觸發條件,則不論該收購對競爭產生的實際影響如何,收購方應當向德國聯邦反壟斷局進行反壟斷申報。若未申報,則可能面臨最高達100萬歐元的罰金。
1、申報標准
如果符合下列條件,則需進行德國反壟斷申報:(1)收購代表德國公司至少持有25%的表決權的股份;(2)收購各方在全球的營業額合計超過5億歐元;(3)至少一方在德國的營業額超過2500萬歐元以及其他各方中至少一方在德國的營業額超過500萬歐元。其中,營業額的計算包括該收購公司所屬集團的營業總額,涵蓋最終控股母公司以及為最終控股母公司完全或部分控制的關聯方,但應當扣除集團內關聯方之間的交易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並購只涉及兩家企業,且兩家不是關聯企業,同時其中一家全球銷售總額低於1000萬歐元,或進入德國市場至少5年、在德國的營業額低於1500萬歐元,則不需要申報。
2、審查期限
申報後,德國聯邦反壟斷局將啟動為期一個月的初步審查(階段I),若聯邦反壟斷局決定不實施進一步審查,則交易將被視為獲得批准。如果聯邦反壟斷局決定啟動進一步調查(階段II),則其將在自申報之日起四個月的時限內主要針對市場份額/市場控制力進行實質審查並作出決定。
3、歐盟反壟斷審查和德國反壟斷審查的關系
如果擬進行的交易達到歐盟的反壟斷申報標准,則僅需進行歐盟的反壟斷申報;如果未達到歐盟的申報標准,但達到了德國的反壟斷申報標准,則需進行德國反壟斷申報。
歐盟申報的標準是:歐盟《並購條例》第1條第2款的規定:「同時滿足下列情形時,並購具有共同體規模:(1)參與並購的企業在世界范圍內的年營業額共同達到50億歐元;並且(2)參與並購的企業中至少有兩個企業在共同體的年營業額達到2.5億歐元。但是,如果參與並購的各企業在共同體范圍的總營業額的2/3以上來自一個且是同一個成員國,則不構成共同體規模。」《並購條例》第1條第3款的規定:「在不滿足第2款標准情形下,如同時滿足下述情形,則也構成共同體規模:(1)參與合並的企業在全球的年營業額超過25億歐元;(2)參與合並的企業至少在歐盟3個成員國的共同市場年營業額超過1億歐元;(3)參與合並的企業中至少有2個企業各自在歐盟上述3個成員國中的每一個的市場年營業額超過2500萬歐元;(4)參與合並的企業中至少有2個企業各自在歐盟市場的年營業額超過了1億歐元;(5)參與合並的各個企業在歐盟市場年銷售額的2/3以上不是來自一個且是同一個成員國。但是,如果參與並購的每一個企業在共同體范圍內的總營業額的2/3以上來自一個且是同一個成員國,則不構成共同體規模。」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收購完成後,對其他國家也產生限制競爭的效果,那麼也有可能觸發其他國家(比如美國、中國)的反壟斷申報程序。
德國法律對於外國企業並購德國企業之後,在技術(專利)轉移、勞動用工等方面的限制和保護措施
(一)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轉移
在技術轉移方面,就本所律師所知,知識產權的保護在商標方面需要注意其他國家的第三方是否享有在先權利、從而可能會潛在的妨礙在其他國家使用目標公司商標,妨礙的范圍可能是全部的目標活動或至少是當前計劃擬定的特定活動。並且如果在其他國家的第三方擁有這樣的權利,其可以要求商標權人立即停止使用商標,也可能提出進一步索賠。
在外觀設計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德國法律僅保護經注冊的外觀設計;而在歐盟,未被注冊的歐共體外觀設計也被保護。
在公司名稱方面,德國法律規定公司名稱作為一個商業標志也可被設定為標志權,並且公司的名稱賦予其所有者在德國為商業活動之目的而使用該名稱的排他性權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商標局或法院認為公司名稱缺乏顯著性,則有可能會存在此類公司名稱權被拒絕的風險。並且,如果第三方在德國對相關產品擁有在先的標志權(比如商標權或/和公司名稱權),則在先者可阻止公司使用該標志並提起訴訟。而在歐盟,歐盟並沒有對公司名稱權作出保護規定。
在軟體的版權保護方面,德國法律規定,軟體受到版權保護,其中對於在僱主指導下形成的軟體所有權轉移給用人單位,但各方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也表明德國法律可能更偏向獨立開發或創造某一產品的個人,關於此產品的所有權利並非自動歸屬於僱主及客戶。因此取得全部知識產權的合同需要事先進行協商。
在專有知識保護方面,僅在專有知識是:(i)秘密的,即不為普遍知曉或容易取得的;(ii)重要的,即對產品生產是重要且有用的;以及(iii)可識別的,即以充分全面方式描述使其可能滿足秘密性和重要性的標准,專有知識才受到保護。
對於知識產權轉移方面,需要注意:(1)如果目標公司簽署了許可協議,需要關注許可協議是否允許轉許可;(2)相關產品的專利、版權、商標是否登記在目標公司名義下,如果不是登記在目標公司名義下,則應當要求轉至目標公司名義下;(3)目標公司的擁有專有知識的核心員工是否與目標公司簽署了長期勞動協議或是否願意繼續留在公司。
(二)勞動用工
對於德國企業被並購之後,針對勞動用工方面,德國法律規定,並購方應接收被並購公司的員工。但是,企業因並購原因確需裁員的,應由董事會報請股東大會通過,而無需徵得企業委員會的同意,但企業委員會有知情權。董事會應及時向企業委員會通報並購方案,並按規定事先書面通知企業委員會舉行聽證會。自舉行聽證會之日起一周後,無論企業委員會是否同意,僱主即可簽發辭退通知書。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辭退通知書均需書面且以原件形式做出並提前通知當事人才具有法律效力,並且提前通知的時間需要根據工齡來確認。被辭退者如認為辭退不合理,可在收到辭退通知書後一周內通過企業委員會向僱主提出書面申訴,如未達成和解,僱主有權強制執行辭退,但當事人可在收到辭退通知書三周內向當地勞動法院提起訴訟。如果雇員錯過這一時限,解僱有效,無需考慮解僱理由之合法與否。
德國法律規定對於裁員應該給予經濟補償。補償金額最高可達12個月的月薪,但年滿50周歲且在同一公司工作15年以上者可享受最高15個月月薪的補償金,年滿55周歲且在同一公司工作20年以上者可享受最高為18個月月薪的補償金。
Ⅸ 德國與印度之間的政策經濟商談稱為什麽
摘要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談話一搬稱為南北對話。
Ⅹ 出海印度,「香餑餑」好啃嗎
本報記者付鴻烈
1月17日,印度–長城汽車(GWM)和通用汽車(GM)就收購通用汽車印度塔里岡工廠達成了協議,該協議尚需獲得政府和相關監管部門的批准。根據雙方簽署的投資意向書,包括塔里岡工廠在內的通用汽車印度公司將移交給長城汽車。目前,上汽、長城、長安和海馬均在印度展開了戰略部署,印度這塊「香餑餑」真的好啃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