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納粹德國鼎盛時期是那年
1942年德軍在俄國的夏季攻勢:1942 年
到了1942 年夏末,阿道夫·希特勒似乎又顯得不可一世。每個月德國潛水艇在大西洋擊沉70 萬噸英美船隻。美國、加拿大和蘇格蘭的造船廠雖在熱火朝天地加緊生產,但也補不上這個損失。盡管元首為了早日結束俄國的戰事,大大削減了西線的兵力,調出了大部分部隊、坦克和飛機,但是這年夏天絲毫沒有跡象表明,英美部隊已強大得足以在英吉利海峽對岸進行哪怕是小規模的登陸。英美部隊甚至也不敢冒險佔領法屬西北非,其實它們如果登陸的話,軟弱的法國由於派別分歧,即使企圖抵抗,也是難以阻擋的,而德國在義大利和的黎波里除了有很少幾艘潛水艇和幾架[914]飛機以外,別無任何武裝力量。英國海空軍也未能阻止從法國西部港口布列斯特開出的德國兩艘巡洋戰艦「夏恩霍爾斯特」號、「格奈斯瑤」號和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在光天化日之下闖過英吉利海峽安全地駛回德國。希特勒曾經擔心英美一定會佔領挪威北部,因此他堅決主張這3 艘重型軍艦從布列斯特闖過英吉利海峽,以便到那裡去防衛挪威海面。他在1942 年1 月底對雷德爾說:「挪威是決定勝負的地區。」他認為必須不借一切代價守住挪威。但是事實表明這樣做是多餘的。英美在西線兵力有限,對於如何使用這些兵力另有它們的計劃。從地圖上看,希特勒到1942 年9 月所佔領的地區,是相當驚人的。地中海實際上已成為軸心國家的內湖,德國和義大利擁有北岸從西班牙直到土耳其的大部分地區,在南岸擁有從突尼西亞到離尼羅河60 英里的廣大地區。事實上,德國部隊現在守衛著北起北冰洋上挪威的北角、南到埃及、西自大西洋上的布列斯特、東至中亞細亞邊緣的伏爾加河南岸這一片廣大地區。8 月23 月,德國第六軍團已抵達斯大林格勒正北的伏爾加河一帶。兩天以前,卐字旗已插上厄爾布魯斯山,這是高加索山脈最高的一座山峰[18481英尺]。8 月8 日,佔領了年產石油250 萬噸的邁科普油田,雖然德國人發現油田已幾乎全部遭到破壞。8 月25 日,克萊施特的坦克部隊已進駐莫茲多克,距格羅茲尼四周的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 英里,距裏海也只有100英里。31 日,希特勒催促高加索方面的司令李斯特陸軍元帥糾集所有可以調集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進攻,以便他「能夠拿到油田」。同一天,隆美爾也向阿拉曼發動進攻,力圖向尼羅河突破。希特勒對他的將領們的戰績從來沒有滿意的時候,他於7 月13 日撤去了指揮整個南線攻勢的馮·包克陸軍元帥的職務;又據哈爾德的日記透露,他還不斷責罵大部分司令官和參謀總部進展遲緩。盡管如此,他現在仍然相信,決定性的勝利已經在握。他命令第六軍團和第四裝甲軍團在攻佔斯大林格勒以後,沿伏爾加河北進,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包圍行動,從東西兩面進逼俄羅斯中部和莫斯科。他認為俄國人已經完了;據哈爾德說,他當時曾談[915]到分兵越過伊朗進駐波斯灣的問題。他眼看便可以與日本在印度洋會師了。德國情報部門9 月9 日的一份報告說:俄國在整個前線的後備力量都已消耗殆盡。希特勒對這份報告的正確性竟深信不疑。他在8 月底與雷德爾海軍元帥舉行會談時,他的心思已從俄國轉移到英美方面。他說,俄國現在在他的眼中已是一個「不怕封鎖的生存空間」。他確信,不用多久便可迫使英美達到「可以談和的程度了」。
Ⅱ 德意志早期新聞傳播<衰落>的原因
早期到底是指什麼時期捏?
德國新聞史筆記
一、簡單的德國史
公元843-919年,路易之後的加洛林王朝
919-1024年,薩克森王朝
962年起獲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國號
此後這個國號下德國經歷三四個王朝的更迭,並不是一個實在的「國家」。最後退位的皇帝來自哈布斯堡王朝。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年),只是名義上的「國家」,由3000多個邦國組成(16世紀騎士起義失敗後減少到300多個,拿破崙佔領後減少到30多個),沒有統一的軍隊、沒有預算,皇帝由7個選帝侯國選舉產生。因而「德國」實際上是個極為鬆散的以語言和邦國間政治依附為紐帶的「國家」。
1806-1871年,德意志聯邦(一種鬆散的「國家」政體,只有象徵政體的聯邦議會,後期實際上被普魯士王國掌握)
聯邦的主要兩個邦國:
1701-1871年,普魯士王國
1254-1918年,奧匈帝國,1866年退出德聯邦
1871-1918年,德意志帝國
1919-1933年,德意志魏瑪共和國
1933-1945年,法西斯德國(所謂「第三帝國」)
1946-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
1990年-今,統一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當代德國地圖
二、德國新聞史的特點
1,落後的政治體制、分散而發達的地方新聞傳播。現在德國的新聞業仍然呈現分散的特點。
2,普魯士新聞政策的特點:專制政體與形式上的新聞自由相結合,造成畸形的新聞業發展:從1840年起,在經濟上逐步放寬新聞出版的限制,非政治類新聞傳播基本不加限制,但是對政治異見的報刊和報人迫害不斷。
3,魏瑪共和國時期開始真正自由的政黨報刊時期,政黨報刊蓬勃發展之時,突然被赤裸裸的法西斯專制替代。
4,1945年以後,德國的新聞業幾乎完全被摧毀。西德在戰爭的廢墟上,依照西方民主體制重建新聞業。東德則按照蘇聯模式重建新聞業。1990年德國統一後,東德依西德模式重組新聞業。
三、簡單的德國新聞史
1,可提及的歷史上的傳媒
1457年,世界上第一張印刷新聞紙
1615年,世界上第一張「真正的」報紙
1650年,世界上第一張日報
以下是勉強可以提及的歷史上有影響的報紙:
1704年,普魯士的民營報紙《福斯報》創刊
1740年,普魯士的民營報紙《施本納報》創刊
德意志聯邦時期,最大的報紙《總匯報》(1798創辦,巴伐利亞)
《萊茵報》(1842-1843年)德國第一家民主主義報紙,馬克思是後期的主編。
第一家通訊社沃爾夫社(1849年)
19世紀下半葉的報紙代表《法蘭克福商報》(1856年創刊)
19世紀末形成三個非政治的商業報團:摩塞、雪爾、烏爾斯坦因(老闆均為猶太人),後來雪爾報團被霍治堡收購。
1923年創辦廣播電台(公私合營)
魏瑪共和國兩個最大的政黨報刊集團:社會民主黨報團、共產黨報團。
1932年報紙共4703種。
2,法西斯德國的新聞政策:
1,將沃爾夫通訊社收歸國有,變成德國通訊社,直接控制主要的新聞源。
2,私營的廣播電台全部收歸國有,大力發展廣播用於宣傳民眾效忠法西斯主義,以及對外宣傳。
3,封閉社會民主黨和共產黨的全部報刊,禁絕全部公開的反對意見。
4,用暴力奪取猶太人的兩個報團,只保留雅利安血統的霍治堡報團,使之急遽擴張,成為惟一的忠於納粹黨的民間報團,該報團最多時擁有報紙1600家。
5,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機關報《人民觀察報》成為主導報紙(主編羅森堡),還有政府宣傳部長戈培爾的報紙《進攻報》也是主導報紙。
3,二戰後的德國新聞業
二戰後東德的主要報紙是德國統一社會黨的機關報《新德意志報》(1946-1991年)
西德在美、英、法軍隊1949年撤出後,實行完全的新聞自由制度,自然形成了以地方性為主發展傳媒的傳統特點。
在分別建立州或州際的公營廣播公司八個,然後各州的廣播公司聯合建立全國性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台,產權屬於各州的廣播公司共有。
報紙以地方為主的傳統佔主導,只有很少的幾家報紙在全國發行。
1986年西德議會確認公營、民營廣播電視體制並行。
四、目前德國新聞業的格局
1,報紙(日報總數2000多種,但是編輯部只有近400個,同時編輯1300多種地方日報)
全國發行的報紙只有《世界報》30萬、《圖片報》430萬、《法蘭克福總匯報》35萬、《南德意志報》40萬。
最大的地方報紙《西德意志總匯報》(110萬)
2,周刊,代表性的新聞周刊是《明鏡》,發行量100萬,每期350頁。時事政治周刊是《明星》,發行量110萬。
世界報2003年4月22日
圖片報2004年4月13日頭版新聞的標題
左上角的頭版頭條:每周40小時的工作制度又回來了!該條右下角將「35」劃了個×。
該條右側(頭版二條)的標題新聞:他們真的做了:第一個克隆人(詳見7版)。右上角為廣告
第二排左側為報頭:圖片
第二排假頭條的標題新聞:聯盟的強力前鋒姆蓬扎(體育新聞,詳見12版)
第二排真頭條的標題新聞:和當年的拉方丹一樣(肩題):瘋女人刺死基民盟主席(詳見2版)
新聞周刊《明鏡》2004年4月10日出版186頁
3,通訊社,獨大的是德國新聞社(DPA),1949年建立,報聯社體制。
4,廣播電視,全國性的公營廣播電台是廣播一台、廣播二台(均在美因茨)。全國性的公營電視台是電視一台(漢堡)、電視二台(美因茨) 。產權屬於各州的公營廣播公司共有。全國性的民營電視台是(Prosieben-SAT.1)普羅西本-衛星1台(美因茨)、盧森堡台(科隆)。
5,傳媒集團,普羅西本-衛星1台公司、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貝塔斯曼(Bertelsmann)集團、剛垮台的基希集團。
Ⅲ 德國什麼時候結束國王專制的,什麼時候轉為總統制的,是什麼事件
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鄂圖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至於你提到的這個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1918年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發生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德國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和國。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出現了總統和總理,但是這個總統的概念很模糊。嚴格意義上的總統制是在二戰結束之後,特奧多爾·豪伊斯在1949年-1959年擔任了第一任總統
Ⅳ 容克貴族是怎樣產生和沒落的對二戰時期的德意志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一,更正一點不是所有的元帥名字中都有馮馮表示此人是貴族出身,二戰期間德國共有27名元帥,貴族出身的只有14個人,陸軍12人,空軍2人馮.布隆貝格陸軍元帥1936國防部長馮.布勞希奇陸軍元帥1940陸軍總司令馮.博克陸軍元帥1940B集團軍群總司令,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勒布陸軍元帥1940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龍德施泰德陸軍元帥1940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馮.維茨勒本陸軍元帥1940D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總司令馮.賴歇瑙陸軍元帥1940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屈希勒爾陸軍元帥1942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馮.曼施泰因陸軍元帥1942頓河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布施陸軍元帥1943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克萊斯特陸軍元帥1943A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魏克斯陸軍元帥1943F集團軍群總司令馮.里希德霍芬空軍元帥1943第二航空隊司令馮.格萊姆空軍元帥1945空軍總司令第二,為什麼有那麼多貴族出身的元帥其一,歐洲貴族普遍具有從軍的傳統,在德國統一之前更是如此,各小國彼此征戰不休,武士階層享有特權。他們的後代為了維持這種特權往往以從軍為職業,形成了軍事家族以馮克萊斯特元帥為例,其家族的從軍歷史就有600多年其二,由於這些家族有從軍傳統,其子女在出身之初就明確了人生道路,而且從小受到了軍事熏陶,在學校中的表現也更出色。日後更容易提升在腓特烈大帝時期,平民出身的軍官只佔軍官總數的10%即便到了二戰前夕,貴族軍官在軍官團中的比例還是非常高的這么算下來,貴族出身的元帥數量多也是必然
Ⅳ 二戰德國非常厲害,為啥現在德國衰落了很多
德國戰敗後所有的科學家與研究資料被美國與蘇聯瓜分,這也是為什麼美蘇科技發展如此之快的原因。而德國丟失了這一大批研究資料與研究人員,也就沒有辦法進行技術儲備與升級。雖然現在的德國還是一個陸軍大國,但卻不是一個強國
Ⅵ 一戰時德國已經衰敗,為何希特勒還能發動二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民族帝國之間正義與非正義之間的戰爭,一側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另一側是英國,帝國和帝國義大利等,戰爭的人員傷亡非常慘重。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在某種程度上基於軍事裝備德國的力量,否則日本將不會配備樣式裝備德。 希特勒納粹實際上在軍事力量上更強大。畢竟,他們幾乎玩了所有游戲歐洲。
如果不是偶然觸發蘇聯加美國,則估計希特勒不會很快死掉。以上幾點是希特勒敢於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可以說德國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納粹分子,它只是日本 大和國籍!
Ⅶ 德國是怎樣崛起和衰落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Ⅷ 納粹帝國什麼時候建立的;什麼時候崛起的;什麼時候強盛的;什麼時候衰落的;什麼時候滅亡的(具體的年
納粹德國是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第三帝國,和1939年至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指的是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第一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1871–1918)「第二帝國」的德國。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在阿道夫·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幾乎零失業,並且在短時間內佔領了整個歐洲大陸。
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獲得獨立,但是獨立後的斯洛伐克共和國等同於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差不多整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其佔領區內「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1年,納粹德國對蘇聯宣戰,發動蘇德戰爭,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1941年12月,德國的盟友日本偷襲珍珠港,將美國捲入了戰爭。在1943年遭到一連串的失敗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另一方傾斜。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有規律地轟炸,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也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西方盟國自西向東,而蘇聯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正式滅亡,請樓主採納!
Ⅸ 納粹滅亡時間
正確答案:1945年5月納粹德國滅亡。
歷史事件:1945年5月9日,受希特勒繼承人鄧尼茨的委託,德軍最高統帥部代表凱特爾元帥、什圖姆普弗上將、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在柏林軍事工程學院的食堂大廳內,向蘇聯及其盟國正式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從此第三帝國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曾今飄揚的代表納粹種族主義與戰爭的「卐」字旗也不復存在了。
請採納,謝謝支持!
Ⅹ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開始衰敗,德國失業人數上升,公司倒閉,重工業不能運作,那為什麼短短幾年之
1939-1918=21,這二十一年可不短啊,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主戰場。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以及簽訂的一系列針對戰敗國的條約導致了納粹主義在德國興起,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東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擴大大和族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