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國民黨什麼時候派人去德國留學

國民黨什麼時候派人去德國留學

發布時間:2022-05-31 11:08:38

❶ 朱德曾經在哪國留學學習的是什麼

朱德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進修社會學和哲學。
大概經歷:曾在德國格丁根市一所大學里留學。1925年年內返回柏林,當選為中國國民黨駐德支部執行委員,因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兩次被德國政府逮捕,並被驅逐出境。1925年7月到蘇聯學習軍事。1926年夏回國,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軍隊中進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培訓革命軍事幹部。
詳細情況:1922年春,唐繼堯不聽孫中山的勸阻,拉攏在兩廣的滇軍從桂林出發打回雲南。在雲南的滇軍總司令顧品珍,率兵抵抗,不幸中彈身亡。3月中問,唐繼堯下令追捕雲南憲兵司令兼雲南警察廳長朱德等人。朱德已十分厭惡軍閥混戰,決心脫離軍閥混戰的泥潭,同金鑄九、唐沸川、譚佑齋、劉曉嵐一行五人離開昆明。朱德回到四川南溪與孫炳文相約決定出國留學,尋找新的救國之路。 朱德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進修社會學和哲學,在那裡留下了革命足跡。 初到德國,語言成了朱德遇到的最大困難,既無法同德國人會話,又無法閱讀德文書報,而馬克思等人的著作又多是德文版的。於是,他花了半年的時間呆在柏林,潛心學習德文。他買了柏林的地圖,開始在柏林市區旅行,沿途參觀博物館、學校、畫廊、啤酒館、餐館或是工廠甚至教堂,也訪問當地的議會,游覽公園,走訪普通人的家庭。他還看被鄧演達稱為是「一個叫貝多芬的人發明的噪音」的歌劇,聽音樂會。幾個月後,他不僅能進行日常的交流,還能藉助德文字典閱讀書籍。
1923年5月,朱德從柏林遷居到哥廷根。朱德和孫炳文受到哥廷根中國留德學生會的歡迎。留德學生會的會長魏嗣鑾與朱德、孫炳文是同鄉,所以格外親切、熱情。以後,朱德就在魏嗣鑾的幫助下,繼續學習德文。
在這時期,他總是帶著一種軍事的眼光看問題,一到了陌生的環境總是想這里要是打起仗來應該怎樣布置,然後就在腦海中開始布置起來。
在哥廷根朱德住在文德路88號。房子的主人是一位男爵,也是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將軍。朱德為了深入了解世界近代戰爭,買了許多德文的軍事書籍,其中有一套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的報紙匯編。朱德在文德路男爵家裡住了五個月,生平第一次以小時計費的方式請那位男爵為他輔導,並請他講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典型戰例,研究其戰略戰術。
這年夏天,朱德參觀了有20萬人參加的紅色前線戰士同盟檢閱式、野營訓練和巷戰演習,他說:這是一人民武裝的一次演習,一量革命需要他們拿起武器,這就是一支強大的工人階級軍隊。看來,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軍隊,還要有人民的支持。
在一戰曾經的戰場,朱德潛心研究了世界近代戰爭的軍事史,從中吸取精華,這是他的軍事才華迅速集聚的一個時期,為他今後作為人民軍隊的最高統帥指揮全軍作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❷ 二戰期間國民黨在什麼背景下派學員到德國留學

中國屬盟國,德國屬軸心國 是敵對集團。但德國急需中國的稀土,中國則急需德國的武器,所以我們之間還有那麼一點默契。

❸ 急需一篇文章

精明的浙江人吃「魯迅飯」10多年前就開始了。有商業眼光的人敏感地意識到魯迅小說《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這4個字的含金量,便依照小說描寫的格局在魯迅路上修建咸亨酒店,還在酒店門口放置孔乙己塑像。游覽紹興的國內外遊客慕名而來,咸亨酒店儼然成了紹興具有代表性的景點,吸引力遠超一旁的魯迅紀念館,財源滾滾。如今「咸亨」兩字作為商標,評估價值為1.5億人民幣。
任頤(1840~1895),初名潤,字次遠,號小樓,後改字伯年。清紹興山陰人。父鶴聲,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豐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學徒,後得任熊、任薰教授,初顯畫名。十一年,太平軍入浙東,攻克紹興,則參加太平軍,充旗手。太平軍敗後,移居寧波,隱於民間,重操畫筆,結識畫家任渭長。中年以後定居上海,以賣畫為生。1884年,小刀會在上海起義,為小刀會「點春堂」作「觀刀圖」,頗具影響。先後結交當時書畫名家吳昌碩、蒲華、王秋年、蔣石鶴、吳友如等。畫法師承陳洪綬、華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響,擅畫花鳥山水、人物。重寫生,鉤勒、點簇、潑墨交互施用,別具一格;賦色鮮活明麗,筆墨不多而形象生動活潑;精肖像畫,喜用中鋒,淺描淡染,寥寥數筆而神情逼真,執法獨到,畫風在江南一帶影響極大,與任熊、任薰、任預並稱畫壇任門「四傑」。現存作品頗豐:《野塘兩石》、《芭蕉綉球》、《紫藤鴛鴦》、《池塘睡鴨》、《黃花紅葉》、《雞》、《秋雨梧桐》、《落花飛燕》、《譏看天圖》、《沙馥小像》、《五穀豐登》、《鍾馗》、《倒騎驢圖》、《牧牛圖》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詩文、書畫。光緒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國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東琅琊(今山東臨沂),定居會稽山陰。出身貴族,父王曠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導,晉元帝時丞相。其幼時言語遲鈍,及長始顯才華。性坦率,不拘禮節,有「坦腹東床」佳話。初仕為秘書郎,累官至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當時,東土飢荒,羲之輒開倉賑貸。朝廷賦役繁重,吳會更甚,每上疏爭之,多被聽納。羲之淡泊名利,雅好養性,初渡浙江,便有終仕之志。朝廷愛其才,頻召為侍中、吏部尚書,皆不就。後稱病去官,「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游,弋釣為娛」。善作文、工書法。原師事鍾繇,但博採眾家之長,一變漢魏以來波挑用筆,獨創妍美流暢之風格。

羲之七子:獻之、凝之、徽之均善書,尤以第七子獻子成就最著。相傳現存蘭亭「鵝池」碑,「鵝」字為羲之所書,「池」字為獻之所續,世稱「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輯有《王右軍集》傳世。因其書法而得名之遺跡,尚存蘭亭、筆飛弄、筆架橋、題扇橋、躲婆弄等。羲之舍宅為寺之戒珠寺,現辟為紀念館。《晉書》有傳。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十四年由戶部郎中遷德安知府,尋移紹興知府,累官至山東右布政使。後致仕歸,年九十七卒。湯為人寬厚儉朴,內服疏布,外以父所遺舊袍襲之。為政持大體,不事苛細,不以廉自炫。知紹興後,新修學宮,廣設社學,緩刑罰,恤貧弱,旌節孝,濟災荒,深得紹興人民愛戴。

文種名會,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鄒人。公元前494年,句踐敗於夫椒,使文種議和,成。句踐入質吳國,命種守越。種焦思竭力,恢復生產,治理國政。「外守疆土之界,內修耕戰之備,無遺荒土,百姓親附」。句踐歸國,問政於種,種曰「愛民而已」。「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無奪民所好,則利也。民不失其時,則成之。省刑去罰,則生之。薄其賦斂,則與之。」「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其子,如兄之愛其弟,聞有飢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越王乃緩刑薄罰,省其賦斂。於是人民殷富,皆有帶甲之勇。種又獻伐吳「九術」(《史記》作「七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句踐僅用三術而滅吳。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曾致書種,勸其應識「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之大勢,早日離越。種不忍而稱病不朝。人誣其作亂,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伏劍自殺。賜葬卧龍山,故名種山。現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東側有文種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等均有載。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閨瑾,字玉貞,小字玉姑,後易名瑾,字璇卿,號競雄、鑒湖女俠,別號漢俠女兒,另署鞦韆。祖籍紹興山陰漓渚(福全)人,出生於福建閩候縣。自幼喜好詩文,尤慕劍俠,豪爽奔放。稍長,隨四表兄習棍棒拳術、騎馬擊劍,性格倔強。

秋瑾目睹清廷腐敗和民族危難,遂蔭生「置生死於不顧」,獻身救國之志。三十年,沖破家庭束縛自籌旅費去日本留學,入東京實踐女學校學習,積極參加留日學生革命活動。七月再赴日本,經黃興介紹,在日本會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評議部評議員和同盟會浙江主盟人。因反對日本「取締留學生規則」,年底回國。三十三年初,接任紹興大通體育師范學堂督辦。「大通」名義上是培養小學體育師資,實際上是培養革命軍事人才幹校。l~6月間,一面與教員王金發、竺酌先等在和暢堂秋瑾制定秘密計劃;一面派親信去諸暨、嵊縣、新昌、義烏、金華、麗水等地聯絡會黨。多次往來於上海、杭州,在浙江新軍和杭州武備學堂、弁目學堂中發展同盟會組織,吸收光復會員,曾親擬《光復軍軍制稿》,在杭州白雲庵召集浙江各地會黨,正式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聯合起義會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倉促起義,失敗。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政府派兵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入獄。於初六日(7月15日)在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年僅33歲。次年,好友吳芝瑛、徐自華按照烈士生前願望,幾經周折,遂將其遺骨葬於杭州西冷橋畔。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親筆為秋瑾題寫「巾幗英雄」四個大字,並書楹聯一副:「江滬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民國十九年(1930)在古軒亭口建「秋瑾烈士紀念碑」,府山之巔建「風雨亭」以志紀念。建國後,辟秋瑾故居為「秋瑾紀念館」,定「秋瑾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秋瑾烈士紀念碑」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魯迅 (188l~1936),原名周樹人,幼名樟壽,字豫才,魯迅為其主要筆名。紹興城區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屢試不中;母魯瑞,紹興縣孫端鎮安橋頭村人。兄弟3人,魯迅兄長,次作人,幼建人。

魯迅7歲上本家私塾讀《鑒略》,12歲進「三味書屋」,師壽鏡吾讀《四書》、《五經》。光緒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場案下獄,魯迅先後到紹興縣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難。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當鋪和葯店,為醫治父病而到處奔波,家道漸由小康墜入困頓而受人白眼。期間魯迅和農民及農民子弟有較多接觸,因而激起對「上流社會的墮落」之憎恨和對「下層社會的不幸」之同情。

光緒二十四年5月,魯迅母盡家中所有為其湊足18元盤川,去南京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鐵路礦務學堂,二十七年畢業。二十八年2月以官費留學日本。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文和普通科,課余積極參加孫中山領導之革命活動。三十年9月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後因痛感學醫並不能改變國民精神,於是棄醫從文。三十二年至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等國文學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復會。宣統元年(1909)夏回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教職。二年7月,回紹興,任紹興府中學堂(今紹興一中)監學兼博物教員。辛亥革命成功後出任山會初級師范學堂監督(校長)。民國元年(1-912)2月,應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員,5月,隨教育部遷往北京,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8月任教育部僉事。六年因張勛復辟辭職。七年1月,參加《新青年》雜志編輯工作,同年4月,始以「魯迅」筆名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九年,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女子師范大學等校任教,積極組織和支持《語絲社》、《未名社》等進步社團,培養青年作家,促進新文化發展。在女師大「風潮」、「五卅」事件、「三.一八」慘案等重大政治斗爭中,冒著生命危險,寫下許多如「匕首」、「投槍」之雜文。十五年因支持學生愛國運動被通緝。9月南下廈門,任廈門大學教授。十六年1月被廣州中山大學聘為文學系主任,後兼教務主任。4月,為營救被捕學生無效憤而辭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魯迅觸動很大,思想由進化論發展到階級論。10月抵上海,與許廣平同居,從此定居於上海。

魯迅在上海10年,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十九年起先後發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進步組織,團結左翼文藝工作者,並以雜文為武器,抨擊國民黨政府統治,寫下《二心集》、《南腔北調》等10餘本雜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記-夏本紀》載:禹為黃帝軒轅氏之玄孫,姓姒,名文命。禹為人「敏給克勤;其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禹治水有功,初被封為夏伯,故稱「伯禹」。後受舜禪,禹制貢法,根據各地出產確定應納貢品,名曰「定貢」。為志禹功,《尚書》以《禹貢》名篇。主張「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曾向帝舜獻「九功惟敘,九敘惟歌」之謀,舜善其言,贊禹功為「地平天成,萬世永賴」。其子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竺可楨 (1890~1974),又名紹榮、烈祖、兆熊,字藕舫,紹興會稽東關(今屬上虞市)人。光緒二十年(1894)入東關鎮敬義小學。三十一年5月,進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半年後考入上海澄衷學堂,三十三年轉入復旦公學。宣統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礦學校,二年畢業。後考取第二次「庚子賠款」赴美國留學公費生,入伊利諾斯大學農學院,民國二年(1913)畢業,轉入哈佛大學地學系學習氣象。五年,在美國加入任鴻雋、楊杏佛等發起之「中國科學社」,任《科學月刊》編輯。七年秋,獲博士學位後回國,應聘在武昌高等師范學校教授地理學和氣象學。九年,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東南大學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應上海商務印書館之聘,任該館編輯。十五年,到天津南開大學教地理學和氣象學。十六年,應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之聘籌建氣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建立南京氣象台,開展氣象研究,奠定我國現代氣象事業基礎。十九年起徹底結束中國領土和海域之天氣預報由外國人發布之歷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為中國出席第五屆太平洋科學會議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學校長直至解放。學校幾度搬遷,在十分艱難條件下,始終依靠師生,堅持「求是」校訓,並親自撰寫《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犧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使學校發展成為全國著名大學。抗日戰爭期間,率領浙江大學師生西遷,轉輾贛、湘、兩廣到達遵義,被譽為「文軍的長征」。三十五年,遷回杭州。在反內戰、反飢餓斗爭中,積極支持於子三等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公開揭露反動派殺害於子三真相。次年7月,當選為黨團合並後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三十七年3月,當選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
竺可楨

解放前夕,斷然置國民黨要其赴台灣之種種威脅利誘於不顧,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參加全國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籌備會;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氣象學會會長、中國地理學會會長、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學部主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常務理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國際地球物理年國家委員會主席、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常務委員會委員。1962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竺可楨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致力於許多學科研究,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奠基人,在氣候變遷、物候、農業氣候、自然區劃和科學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見解和傑出貢獻,曾發表論文240餘篇。從1936年1月1日起到197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氣象日記無一日間斷,共計800萬字。1955年至1960年間,雖年事已高,仍經常到西北黃土高原、新疆、內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論著有《台風中心的若干新事實》、《遠東台風的新分類》、《中國氣流之運行》、《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氣候與人生及其他生物的關系》、《論我國氣候的若干特點及其與糧食作物生產的關系》、《物候學》、《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國的亞熱帶》、《東亞天氣類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輯有《竺可楨文集》。《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等有錄。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諸暨人。他是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范蠡字少伯,又稱范伯,春秋末楚國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一帶)人。出身貧寒,微時「佯狂、倜儻、負俗。」文種任宛令時,與之交。後同至越國出仕,俱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踐伐吳,范蠡諫阻,不聽,遂遭失敗。退保會稽山後,獻卑身厚賂,乞成於吳之計,訂城下之盟。范蠡隨句踐質吳三年,夫差勸其棄越投吳,委以重任,范不為動。含垢忍辱,卑辭厚賂,終於使句踐化險為夷,平安返越。及歸國,與文種鼎力輔佐越王。句踐奮發圖強,築城立廓,發展生產,以俟時機。蠡倡「道」、「氣」,主「恆」、「常」,重「持盈」、「定傾」、「節事」,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變化,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才能取勝。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興越滅吳,完成句踐稱霸大業,使越國成為強國。

滅吳後,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離越適齊,化名「鴟夷子皮」,經商治產,獲利千萬,受任齊相。後棄官散財,間行至陶(今山東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復貲累千萬,自號陶朱公。范蠡著作甚豐,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蔡元培 (1868~1940),字鶴卿、孑民,號孑農,紹興山陰(今越城區)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十六年會試貢士,未殿試。十八年補殿試,為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補翰林院編修。甲午戰爭後,開始接觸西學,同情維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監督,提倡新學。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學教習。二十八年與蔣觀雲等組織中國教育會,任事務長。夏,游歷日本,同年秋回國,在上海創設愛國女校及愛國學社,任總理。並以《晨報》為陣地,提倡民權,宣傳排滿革命。三十年冬與陶成章、龔寶銓等在上海建立光復會,被推為會長,次年加入同盟會。三十年赴德國留學。

民國元年(1912)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主張採用西方教育制度,廢止祀孔讀經,實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確立起我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體制。二次革命失敗後,攜眷赴法,與李石曾等創辦留法勤工儉學會。五年冬回國任北京大學校長,支持新文化運動,提倡學術研究,主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實行教授治校。「五四」運動中支持學生愛國行動,多方營救被捕學生。

「九·一八」事變後,主張抗日,擁護國共合作。民國二十一年(1932)與宋慶齡、魯迅等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開展抗日愛國運動。曾電救楊開慧烈士,援救許德珩等愛國民主人士,營救丁玲、朱宜權等共產黨員。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巔華人公墓。

句踐 (約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後帝少康之庶子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踐元年(前496),吳王闔閭興師伐越。句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一舉打敗吳軍,射傷吳王。吳王闔閭臨終告誡兒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後,遵照遺訓,日夜勤兵,矢以報越。句踐得悉,主張「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告,勿聽,被夫差「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今吳縣椒山)。」句踐率殘兵五千,退守會稽山上。夫差追而圍之。句踐以「卑辭厚禮以遺」之計,派文種向吳求和。初,吳王夫差納伍子胥之諫,勿許。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文種諫而獻「以美女寶器厚賂吳太宰嚭」之策,終於使夫差同意赦越,罷兵而歸。

句踐五年(前492)五月,句踐夫婦偕范蠡入質於吳,囚於石室。「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句踐斫養馬,夫人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無恨色。「問疾嘗糞」,博得夫差歡心,得赦歸國。

句踐七年(前490)歸越,卧薪嘗膽,誓復吳仇。身自耕作,與百姓同其勞;自奉極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內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實府庫,墾其田疇;緩刑薄罰,省其賦斂;獎勵生育,訓練士兵。納相國范蠡建議,選四達之地築城立廓,以圖霸王之業。先建小城,後建大城。於是人民殷富,社會安定,士民皆欲與報吳恥。

句踐十五年(前482),吳王夫差北會諸侯於黃池,太子留守,國內空虛。句踐發兵四萬,親率君子(親兵)六千伐吳。敗吳師,獲太子友,破吳都,焚姑胥台。夫差請和,句踐自度未能滅吳,許之。句踐十九年,再度伐吳,戰於笠澤,三戰三勝。二十一年再次伐吳,圍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殺,終於句踐二十四年(前473)滅吳雪恥。

葛雲飛(1789~1841),字鵬起,又字凌台,號雨田,清紹興山陰天樂鄉(今屬蕭山市)人。生於行伍之家,幼好讀書,穎悟過人,後從父習武。讀《宋史-岳飛傳》至「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時,謂人曰:「此舉其大者而言耳,非謂武將可以愛錢也。」讀《明史-周遇吉傳》曰:「諒為烈士當如此矣!」

嘉慶二十四年(1819)武舉人,道光三年(1823)武進士,七年署黃岩鎮水師中營守備。巡洋遇盜艇,以滅燈詐為商船誘盜近舟,力擒劇盜陳兆龍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鎮總兵交涉歸還定海,釋安突得事。葛堅持先歸地後釋俘,迫使英軍就範,撤離定海。八月,英將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約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分守曉峰嶺、竹山門,而自以主將據沖要擋敵。十二日英船29隻闖入竹山門,葛在土城親燃大炮擊斷其頭桅,英軍遁出。又令游擊張紹廷迎頭截擊,英軍退走,得旨嘉獎,賞提督銜。適夜英軍復大至,雖力戰,然敵軍仍盛,飛書大營請援,弗許。雲飛秘不發,加意撫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屢戰挫敗,激戰6晝夜,僅啖餅數枚,戰士亦然。最後敵攻破竹山門,薄土城,葛率部卒200餘人持刀步戰2里許,格殺無算。身受40餘創,炮洞胸背,仍揮刀殺敵。終因多次中彈,依崖而殞,壯烈殉國。義勇徐保夜負葛屍,以小舟渡抵鎮海。宣宗揮淚下詔,頒金治喪,以提督例恤,謚壯節,葬於今蕭山所前鄉三泉王村黃灣寺北。

葛雲飛文武雙全,著軍事著作多種,有《名將錄》、《制械要言》、《制葯要言》、《水師緝捕管見》、《全浙沿海險要圖說》及詩詞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義,喪歸,一慟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傳

❹ 熊雄的赴德國留學

德國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故鄉。熊雄為了更深刻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在1922年3月離開法國,轉赴德國留學。不久,在柏林加入了共產黨。當時,旅德的同學經常集中在康德大街中共駐柏林通訊員張申府家中學習和商討工作,主要是研究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前身)的問題。參加活動的有周恩來、劉清揚、張伯簡、謝壽康、熊雄等。6月,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在巴黎成立,成員有三十餘人,每人均有代號,熊雄的代號叫「其光」。8月,中共旅歐支部成立,周恩來代表在柏林的中共黨員到巴黎出席成立大會。旅歐支部當時設有共產主義研究會,系統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並通過旅歐少共成員在留學生和華工中進行革命活動。
1923年3月,熊雄與趙世炎、王若飛、陳延年、陳喬年等人受中共旅歐支部派遣,到蘇聯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中國班學習。熊雄除了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和蘇聯革命經驗之外,還有機會到蘇聯紅軍中學習軍隊的政治工作經驗。幾年來,豐富多彩的留學生活和生活實踐,使他大大地提高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奠定了無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基礎,並且積累了一定的斗爭經驗。
1924年,孫中山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改組國民黨,實現國共兩黨合作,並於廣州創辦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熊雄於1925年從莫斯科奉調回國,在黃埔軍校擔任政治大隊副隊長。10月,廣東革命政府第二次出師東征,討伐陳炯明。熊雄任東征軍總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協助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進行工作。黃埔學生軍在東征中英勇善戰,使軍閥部隊聞風喪膽,這種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是同出色的政治工作分不開的。

❺ 國民黨將領中有哪些在國外軍校學習過

程 潛: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
何應欽: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十六期步兵科
閻錫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
陳紹寬:南洋水師學堂,1916年赴美國學習飛機和潛水艇操作
王叔銘:黃埔軍校第一期,後到廣東軍事航空學校和蘇聯空軍第二軍事航空學校學習飛行。
朱紹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一期
何成浚:就讀於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李烈鈞: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
陳 儀:日本東京振武學校第五期炮兵科,炮兵射擊學校第四期
孔 庚:日本士官學校第六期步兵科
孫立人: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就讀於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系,獲理學士學位。後就讀於美國弗吉尼亞軍事學院畢業(另一說結業),並非網上流傳是西點軍校的學生。多說幾句:有四個中國人曾經畢業於西點軍校——曹霖生,王賡,溫應星,陳廷甲。其中陳廷甲因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獲得戰功,被授予英王喬治頒發的銀十字勛章,比孫立人還早十多年吶,可惜此人未參加抗日戰爭。
黃仁霖:東吳大學畢業,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何世禮:英國胡烈芝軍事學院、勒希爾炮兵學校、法國方丁布魯炮兵專門學校
馬紀壯:青島海軍軍官學校,曾赴美國學習
蔣經國: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托瑪卡紅軍軍政大學深造
徐煥升:中央軍官學校第六期,後派往德國航空學校、義大利空軍專科學校深造。是「轟炸」日本本土第一人
許崇智:日本士官學校第二期
熊克武:日本東斌學堂
何柱國: 日本士官學校畢業
但懋辛:日本東斌學堂
曹浩森:日本東京振武學校
黃慕松: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和炮工學校
蔣方震:日本士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明治天皇特贈指揮刀,打那以後日本士官學校里的中日學生分班學習.
吳光新: 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蔣作賓: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
井勿幕:東京大成中學
王樹常: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
賀耀祖: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輜重科
錢大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鄒作華:日本士官學校第十二期炮兵科
盛世才:上海吳淞中國公學專門部攻讀政治經濟學,後留學日本東京明治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

❻ 同是黃埔畢業,為何楚雲飛是見習排長,周衛國從營長做起

《亮劍》《雪豹》作為一部經典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塑造了李雲龍、楚雲飛、周衛國等經典形象,廣受觀眾喜愛。楚雲飛有一句經典台詞:“就算是五萬多頭豬,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劇情中,同樣是黃埔畢業生,楚雲飛從見習排長干起,而周衛國直接從營長干起,為什麼差距這么大?說起兩人的軍事才華可謂不相上下,都是軍事上的奇才,各有謀略。但這兩個平分秋色的人,參軍時職位卻截然不同,甚至相差甚遠,其中的原因就有以下幾點:

❼ 金樹仁的人物簡介

金樹仁,光緒十八年(1892年),以十二歲幼齡考中秀才,時人目之為神童 。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任雲南蒙自人楊增新為河州知州。上任伊始,整頓吏治,興利除弊;修辦書院,培養人才。先後復興創辦鳳林、龍泉、愛蓮等書院,「聚士之秀而文者於三書院,月課而旬考之,於是士知響學,人文蔚起」。並拔其「邑人士之翹楚者數輩,招入署齋,躬自課之,均有成就……」金樹仁備受楊增新器重,親自教讀,學業猛進。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楊增新調任甘肅學政兼高等學堂監督,金樹仁便負笈省城,從楊公游,留心經世之學。旋入甘肅文高等學堂,盡師碩儒,盡友群雅,由是見聞驟廣,記覽驟博。畢業後,又進法政學堂鑽研數年,遍覽經史,精研西學。卒業後,先後任龍泉書院、鳳林書院校長。
宣統元年(1909年)參加科考,舉為孝廉方正,同年又應己酉科試,考取拔貢。
1911年辛亥革命後,全國議會選舉,金樹仁高票當選議會議員、眾議院議員,時論榮之。詩人馬恕吟出「久仰仁山最特奇,而今晤對更相宜」,「器度推君最是賢」的詩句,譽其懷抱高遠,氣度不凡。
楊增新主政新疆之後,急需人才,金樹仁便應楊之召,於1915年西出陽關,投其麾下,任書記官兼科員。未幾,政治研究所招考,金樹仁名列第一。翌年六月,又參加新疆全省縣長考試,以甲等成績分發任阿克蘇縣長。其後或疏附、或迪化、或庫車,皆在基層歷練,凡十餘年。
1926年,因政績顯著,升任省公署政務廳廳長。 民國8年(1919年),俄國革命,沙俄中亞細亞總司令阿年科夫,因潰敗竄入新疆,以此為基地,圖謀反攻蘇俄。在新俄人紛紛聚其麾下。阿山道尹周務學被逼自殺。邊局吃緊,省垣告危,一時眾皆束手。金樹仁沉著應對,計誘阿年科夫於省城拘押,將其軍隊分化瓦解,將一場危機消弭於無形,深得楊增新賞識。
1928年,新疆發生「七七事變」,軍務廳長兼外交署長樊耀南刺殺省長楊增新於宴會。事變乍起,金樹仁聞變不驚,臨危不懼,一邊命其部屬把守要隘,固守城防;一邊集結部隊包圍現場,樊耀南彈盡被捕。次日,樊全部余黨一並擒獲,磔刑處死。事後,各級軍政要員會議,一致推舉金樹仁為省主席。地方南北將領、各族王公通電擁護。南京政府亦以平亂有功,任其為新疆省主席兼總司令。
金樹仁剛一履任,既紹楊增新既定方略,又開創新局:擴充師范,新建工業、無線電等學校;各縣均設初等中學,凡住50戶以上村寨,均設小學一所;曾多次派人到德國和日本留學,還送大批學生到內地求學。
民國18年(1929年)底,從德國購置壓路機6部,並撥其工兵修通迪化至古長城473公里車路;繼而又修通迪塔、迪伊、迪阿、迪哈等線,使省內各區公路互相聯結。同時在新疆發展畜牧,畜牧業在新疆向來發達,尤其馬、羊。為改良馬、羊品種,曾派專家到蘇聯購來純種馬、良種捲毛羊,在迪化、伊犁、馬里坤設立牧場,專飼繁殖。
為發展工業經濟,先披露方針政策於報端,吁請國內外資本家來新投資,興辦實業、建設邊疆。如與德國合作,在新疆開採石油;與西門子公司接洽,商請派工程師建立大型發電廠;從英國購買機器,並要求蘇聯提供機械設備和技術人才等。還採用官辦、官督民辦等形式著手開采阿山金礦和於闐金礦。如民國22年(1933年),塔城一帶投入的淘金機就已有20餘部。另外力施新政,改土歸流,安置難民;整頓軍隊,新辦軍官學校,購槍炮、置飛機,以鞏固國防。民國18年(1929年)甘肅大旱,飢民塞途,金樹仁三次撥款,賑濟災民,恩被全隴,尤其對家鄉臨夏、永靖特捐急賑。 然當時的新疆孤懸塞外,強俄逼視,英人窺伺;中央政府鞭長莫及;鄰援無望,協餉不來;地方民族,矛盾頻生;加之內部所用非人,姦宄生心,盤踞要津,可謂內憂外患紛至沓來。
1933年4月12日,省府參謀處長陳中、迪化縣長陶明樾、航空學校校長李笑天等輩,取得義勇軍首領鄭潤成和「歸化軍」首領巴品古特支持,率眾包圍省府,發動了新疆「四·一二政變」。金樹仁奮力抵抗,但終因眾寡懸殊,力不能支,不及攜帶印信,被迫出走。當時,盛世才率部進至烏魯木齊城東,按兵觀望,伺機漁利。
4月13日,金樹仁攜眷去昌吉,後至塔城。時有俄國領使迎到綏來,表示無條件支持他恢復地方。金樹仁以內部事務婉言謝絕。24日在塔城通電下野。各地將領發來電報,勸其留在塔城,與鄰邦協商,以便取得幫助,反攻省城,金樹仁以內部矛盾,不讓外人漁利為由,皆以婉拒。並向全疆各地將領及行政長官發出「我不能圖一時之快,遺萬世之譏。諸君應以地方為重,勿以我為念,黃台之瓜,不堪再摘,望各嚴束隊伍,和衷共濟,以固邊防,而維地方」的通電後,義無反顧,瀟然離去。後假道蘇境,轉赴內地。
是年10月,金樹仁至南昌晉謁蔣介石,繼而赴南京民國政府述職。時汪精衛黨羽諸民誼任行政院秘書長,恨金樹仁在新疆時未以禮待,唆人控告下獄,並以金擅自與蘇聯訂立通商協定判罪。甘寧青軍政要員及士紳喇世俊、魯大昌、鄧隆、鄧寶珊、裴建准、水梓、馬鴻賓、馬步青、馬步芳、張建等20餘人屢向中央政府進言為其辯護。甘寧青新各地官紳及河州各縣民眾,得悉金樹仁被羈,亦均為其表示援解。青海省主席馬麟面見蔣介石,請求釋放。當時江寧法院雖要顧及行政院長汪精衛的面子,不能判金無罪,又迫於各方輿論,不敢貿然判刑。同年10月10日,國民黨主席林森宣布:「金樹仁與蘇聯政府訂立臨時通商協定,是為維護地方,因以獲罪,應予特赦。」 獲釋後,金樹仁先寓居南京,後舉家遷至蘭州,民國30年(1941年)秋9月12日卒,終年62歲,靈骨歸葬永靖先塋。

❽ 德國對中國近代歷史的推動作用

中國近代,即晚清城府和民國政府,真正敢用,用得起,用的放心的就兩個國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德國。你看清朝政府被逼貸款,不論自願與否,都喜歡美國銀行,美國對我國近代金融,教育兩塊影響非常大,當初退還庚子賠款,興建大學教育就是由美國發起的,這些好的客觀的事情你不能否認。
德國提的少主要是因為一些不光彩的背景,德國對華援助主要體現在軍事武器上,軍火貿易在哪個時代都不是見得了光的。清朝建海軍,英國態度蠻橫,漫天要價,此時德國正在試驗新型海軍,准備與英國一較高低,所以不但價格合理,還邀請清國海軍軍官學習,監造,可謂把售後服務做到了家。當時德美都是後發國家,對他國領土內政的要求小或者根本要求不了,因此就以各種特派員的形式為各國政府服務。朝鮮宮廷里德國顧問還負責貨幣新政,不過搞砸了就是了。所以說清代時期,德國為我們輸送了武器,培養陸海軍軍官出力不可謂不大,後來北洋軍閥留德的有多少,官位有多高,不言自明。這也為何一戰時,日本打青島,北洋軍閥好幾人都要支援德國呢,換句話說一戰我們參加協約國而不是同盟國,實在是個奇跡,當時政府的壓力多大啊!府院之爭等等,可別忘了當時可是武夫當國,很多人都愛死德國了,要不是美國支持協約國,咱們外交當時可就危險了。
民國時期,希特勒上台,民主國家很反感,但是納粹德國要復興軍事就的積累經驗,所以可以理解為第三世界的國家們與其一拍即合,中國更是遠東最大的合作夥伴。德國軍火,指揮官源源不斷進入我國。我們建立起了德械師,大家可不要忘記,蔣經國留學德國,參加過對波戰爭,德國第一批新式頭盔,我們第一個拿到貨,比國防軍還早。德國軍事專家團規格越來越高,雖然是私人性質,但是從圍剿到抗日,幾乎都有參加,軍事計劃更是全權負責。最大手筆就是第五次圍剿,堡壘困死戰術,符合當時國軍戰備,效果空前,紅軍被迫長征。淞滬會戰,德國團幾乎全員參與,甚至一些下級軍官親自上陣,雖然也犯了一些戰術錯誤,德械師也打殘了,但是戰役意義重大,不可小視。這些德軍軍官頂住國內壓力與我們合作,而沒有照著三國集團的條約臨陣脫逃,或是留一手,這是該肯定的。他們的一些回國後遭到審查,或是在政治清洗中蒙難,我們應該予以悼念,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天生的慈善家,有貢獻還是該表揚。希望對樓主有用

❾ 近代史人物以及有關他的一些資料,人物介紹或歷史事件拜託了各位 謝謝

朱德 1886年12月1日生,字玉階。四川儀隴人。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3年後在滇軍任營長、副團長、團長、旅長。曾參加護國、護法戰爭。1922年赴德國留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到蘇聯學習軍事,次年回國。1927年在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1928年參與領導湘南起義,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同年4月,率起義軍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紅軍)第四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1930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軍團長,第一方面軍總司令,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和毛澤東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紅軍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黨中央召開的遵義會議上,嚴正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堅決擁護和支持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在長征途中,對張國燾的分裂紅軍和叛黨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八路軍總指揮(後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任總司令)。轉戰晉察冀魯豫等省,建立和擴大抗日根據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灣政策」,對發展大生產運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作出了重大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隨後又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指揮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是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七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第一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

❿ 中國第一批到德國柏林軍事學院學習的成員名單

第一批留德學生為李鴻章所派。共有7人,即卞長勝、朱耀彩、王得勝、楊德明、查連標、袁雨春、劉芳圃 ,均屬天津海防各營內年力少壯之游擊,即下級軍官 。
中國歷史上第一批遠赴德國的留學生要追述到光緒初年,選擇德國作為軍事留學生的目的地源自清朝對德國軍事的推崇 ,中國對德國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則是逐步形成的。1861年第一個《中普條約》簽訂,19世紀70年代中德雙方互派外交使節,1873年隨著王韜《普法戰紀》的出版,中國對突然崛起於歐洲的德國越發產生了濃厚興趣 。從ZZ地位來看,李鴻章認為「德國發奮為雄,其軍政修明,船械精利,實與英 、俄各邦並峙」。而從地理因素上分析 ,「該國距華較遠,並無邊界比連」,在兩國關繫上「亦無傳教與販賣洋葯等事」,且「該國素敦友誼」, 因此,「亟應及時聯絡,師彼長技以助我軍謀」 。洋務派人士最初對德國的軍械製造和軍事教育頗為青睞 。左宗棠在1874年3月22日的《與沈葆楨書》中便認為 :「愚見布樂斯(普魯士)近出後膛螺絲開花大炮 , 精妙絕倫,最為利器。……實為洋中所罕見 , 似可乘遣赴各國使,亦到布樂斯講習制炮造子彈之法。」李鴻章則對德國的軍事學院盛贊有加 , 稱其「為發展德國作戰技術發揮了巨大作用,為德國海陸軍培養了一代代傑出軍官和軍事領袖」 。當然, 除了軍事知識,德國的普通教育也受到有識之士的推崇 。
除此之外,清朝看好德國還有另一層原即希望抵消留學生在日本學習期間所產生的那種對清朝的不利影響 。1896年後,中國留日學生急速增加,1902年人數甚至超過留學歐美學生的總和。1902年,中國駐日公使和留日學生之間發生摩擦 。特別是留學生在學習之餘談論時事政治 ,秘密支持和展開反清活動 。清朝越來越擔心這些學生回國之後傳播GM思想 最終會危及其統治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清朝中的一些親歐派人士開始轉向歐洲 ,歐洲逐漸代替日本成為各地派遣留學生的主要對象國 。其中以湖廣總督端方為最 。在德國人眼裡 ,他並不盲目尊崇日本 ,而是崇尚德國的軍事、科學和技術,主張發展德國在湖廣的影響。
早期留德學生主要「學習水陸武備,此外專意語言文字,其餘各種學問均未能涉及」。光緒二十五年「同文館原奏」提出應注重學習西洋的農、工、商、礦等實業。然而就赴德學生而言,學科分布狀況並無根本改變 。堅甲利兵思想仍充斥於大員的頭腦之中 , 加之德國以軍事尤其陸軍見長 ,因此留學生派遣仍以軍事學員為主 。根據駐德大使楊晟的奏報 , 光緒二十二至三十二年70名登記在冊的留德學生中,在軍校學習的學生為38名,學習製造技術的17名,其餘的分別學習礦學 、 法律學 、 電學和德語語言文學 。由湖北選派的留學生清一色地學習「馬隊、步隊、炮隊和工程隊」, 以及軍械製造技術 。而21名江南學生也皆「習陸軍」 。而在蔭昌所奏報的77名留學生中, 所攻科目也以軍事和理工為主 ,但也有學美學的,進柏林文科大學的有7名。
洋務運動時期送往德國的第一批學生7名 , 查連標、袁雨春、劉芳圃三人學有所成,1879年回國後經李鴻章面試,認為「所習步隊、技藝、紀律尚為嫻熟」,又據李鳳苞鑒定,「該弁等在洋均各謹守禮法 , 見重於外人,營哨教習均具考語信憑 , 是其材器頗堪造就」。因此授予查、連二人五品藍翎,「以千總盡先補用」。而袁雨春則「以守備盡先補用」,並賞換花翎軍功。三人均留於直隸 , 仿照德國之制, 訓練新軍。
清朝留德學生歸國後作為群體所做的貢獻不如留日學生,後者為反清提供了骨幹力量; 其貢獻亦不如在科學技術領域獨占鰲頭的留美學生 。清朝留德學生中卓有成效者並不多。1903年派往德國的湖北學生馬德潤在柏林大學獲得了政治學博士頭銜,而賓步程曾擔任過湖南專門學校校長。朱和中1912年歸國,任南京陸軍參謀部第二局局長,曾翻譯過《 德國憲法 》一書。胡均1911年前回國, 1912年擔任北京大總統府秘書。在早期留德生中段祺瑞是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國叱吒風雲的人物,成為北洋三傑中的"北洋之虎" 。

閱讀全文

與國民黨什麼時候派人去德國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