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沙皇為什麼喜歡德國公主

沙皇為什麼喜歡德國公主

發布時間:2022-05-31 11:26:44

⑴ 維多利亞女王的相親如何幫助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

如果你在19世紀後期成為皇室成員,你很有可能與維多利亞女王有關,如果維多利亞是你的祖母,你幾乎可以保證與她選擇的王子或公主舉行一場迷人的皇室婚禮。維多利亞的後代有效地獲得了自動進入世界上最獨特的約會機構,維多利亞女王的配對,形成歐洲的皇家婚姻的作者黛博拉吉百利說 。吉百利說,她的孫子的愛情生活的結果是由女王自己精心策劃的。但這些結果並不總是令人高興,通過嫁給她的孫子孫女,維多利亞無意中幫助引發了一場世界大戰。 以下是女王的配對如何幫助創造和摧毀現代歐洲。
君主參與她家庭的婚姻並不罕見。 1772年的皇家婚姻法賦予英國君主否決任何一場比賽的機會 。但維多利亞並沒有停下來說不。她認為她可以通過控制她的家人結婚來影響歐洲。每次婚姻都是一種軟實力,吉百利說。維多利亞希望在整個歐洲傳播穩定的君主立憲制國家,如英國。幸運的是,她有很多家庭成員可以做到這一點。 維多利亞有九個孩子和42個孫子。 最終,其中七人坐在俄羅斯,希臘,羅馬尼亞,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挪威的歐洲寶座上,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一邊 ,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一些維多利亞的孫子孫女沒有抱怨地跟著奶奶的命令。 她的孫子阿爾伯特維克多是王位的第二位,並且在維多利亞的要求下,要求泰克瑪麗公主嫁給他。 維多利亞喜歡德國公主,因為她的頭腦水平,她也是堂兄,並且即使傳聞他是同性戀,也迫使艾伯特嫁給她。 他盡職盡責地提出。 然後,悲劇襲來,他在1892年突然死於流感。維多利亞隨後向阿爾伯特的兄弟喬治施壓,後者現在是王位繼承人,向瑪麗公主求婚。 她接受並且作為喬治五世的女王配偶成為了一位心愛的統治者。
但不是每個人都聽他們祖母的警告。維多利亞最喜歡的孫女,愛上了俄羅斯王位繼承人尼古拉斯羅曼諾夫。 維多利亞嚇壞了。 她認為俄羅斯人野蠻腐敗,並禁止這場比賽。 奶奶當然是對的,吉百利說,但是她戀愛了。雖然兩次拒絕尼古拉斯,但她最終得到了維多利亞的勉強批准,並在他成為俄羅斯沙皇後立即與他結婚。 他們的愛情很強烈,但卻因悲劇而命運,在尼古拉斯統治期間,俄羅斯陷入革命和戰爭,他的英國堂兄喬治五世拒絕向羅曼諾夫提供援助,因為他認為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 皇室家族尼古拉斯二世,及其五個孩子,於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軍隊處決 。一旦這些表兄弟帶走了他們的寶座,他們就會發現自己處於交叉目的。
維多利亞最有爭議的孫子是威廉皇帝二世 ,他是德意志帝國的統治者。他是維多利亞曾經認為是她最成功的比賽之一的產物,她的女兒維姬與普魯士的威廉王子的婚姻。 但與許多維多利亞的孫子孫女不同,威廉不能用奶奶的話來控制。吉百利說,隨著他越來越接近戰爭,他的母親維姬在她給英國母親的信中幾乎被叛國,因此她對兒子的行為感到震驚。我懷著未來的恐懼和恐懼思考,她於1897年向她的母親傾訴。讓人痛苦地想到可能會來的所有痛苦。隨著維多利亞的孫子女,他們的配偶和他們的國家變得越來越民族主義和支離破碎,這種痛苦在歐洲蔓延開來。 由於歐洲的權力平衡可能會破裂,他們有時會反對自己的家庭成員。
喬治五世反對威廉皇帝的政策就像沙皇尼古拉斯謀殺前一樣,維多利亞希望她與她的干預配對形成的外交關系開始打破。吉百利說,由於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力量壓在維多利亞的孫子孫女身上,皇室成員的關系變得基本無能為力。結果簡直就是悲劇性的。 吉本說,堂兄可能會背叛堂兄,丈夫是針對妻子的,甚至是對姐妹的妹妹。後果令人驚訝,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更多的人死於歷史上的任何戰爭,並使歐洲陷入混亂。 到那時,維多利亞女王已經死了17年,但她以這種權威和樂觀的態度推動的婚姻仍然在歐洲引起反響。
作為維多利亞的孫女,薩克森科堡的維多利亞梅利塔和哥達於1917年寫信給她的堂兄,瑪麗的羅馬尼亞,沒有什麼可以期待,既不驕傲,也不盼望,沒有金錢,也沒有未來。對於許多維多利亞的孫子女來說,戰爭意味著不僅僅是他們的幸福,而是他們的統治,在戰爭結束時,土耳其,奧匈帝國,德國和俄羅斯的君主制度已經下降。今天,英國的君主對皇室婚姻的權力減少了。 雖然君主仍然必須批准皇室婚禮,但不再通過配對設計龐大的皇室王朝。 但對於許多人來說,吉百利說,皇室配對的想法就像最終的童話故事。王子和公主尋找真愛的想法可能是許多人的夢想,但對於維多利亞的許多孫子女來說,皇室婚禮之後發生的事情更像是一場噩夢。

⑵ 為什麼一個德國女人會是俄羅斯的女皇 而且毛子很推崇

樓主問的這個問題,我三言兩語額說不清。
大概去年的時候我讀過有關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一本書,還有點印象,在當時的時代背景,她還是一個很有心機和野心的女人的。
當然開始她也是個婚姻里的悲劇人物,她勤奮學習俄語、俄式宮廷禮儀,改信東正教,接受了俄國新名字,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忘記自己是個德國人,並放棄了德國的恨過習慣。
熬了很多年,做了很多年冷板凳,最後成為葉卡捷琳娜二世。與彼得大帝的第二任皇後,同時也是俄羅斯第一位女沙皇的名字,一模一樣,前者是葉卡捷琳娜一世。
在葉卡捷琳娜執政時期,俄國的很多領土來自於土耳其,當時的土耳其是個衰落的但仍有相當實力的大國。尋找南方溫暖的出海口是俄國歷代沙皇的夙願,葉卡捷琳娜決心完成彼得大帝的願望。
1768年,忍無可忍的土耳其向俄國宣戰,葉卡捷琳娜大喜過望,這本是兩個勢均力敵的大國的對抗,但戰場上的形勢一邊倒的有利於俄國。幾年後,她強迫土耳其簽訂凱納爾基條約,承認克里米亞的「獨立」,土耳其還得向俄國賠償4500萬盧布,承認俄國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
1783年,俄國將克里米亞並入版圖,同年,喬治亞接受俄國的保護,俄國的勢力在高加索的影響力空前強大。俄國與土耳其發生多次戰爭,但每次都以俄國的勝利告終,葉卡捷琳娜無疑是幸運的。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俄國堅定地與歐洲其他君主專制國家聯合鎮壓革命,俄國成為鎮壓革命的急先鋒,從這時開始俄國成為歐洲憲兵,正式成為歐洲一流強國。
葉卡捷琳娜雖然喜歡戰爭,熱衷領土擴張,但她思想開明,為人善良。她十分支持俄國藝術的發展,慷慨地資助哲學家和藝術家。法國巨人伏爾泰經常與她通信,稱她是「歐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狄德羅生活貧困,她經常給狄德羅寄去生活費,她還買下狄德羅要變賣的圖書,只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在哲學家去世後將書與他葬在一起。
俄國文學一直都是歐洲的邊緣,但從她統治後期開始,俄國文學逐漸走進西歐,成為歐洲主要文學之一。
她最終成為俄羅斯人最熱愛的女沙皇,地位僅次於彼得大帝,看看今天俄羅斯龐大的國土,就知道這位女人對俄羅斯的貢獻有多大。這也是為什麼知道今天,她還深受國人喜愛的原因。

⑶ 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沙皇葉卡捷寧娜為什麼有徵服全歐洲的野心

歐洲傳統家裡觀與中國不同。比如黛安娜王妃(PRINCESS,以前翻譯文化背景不咋地都翻作「公主」),離婚後仍然合法的保留PRINCESS的身份。
葉卡捷琳娜嫁到俄國那一刻起她的俄國皇室成員身份就蓋過了她的德意志公爵女兒的身份。並因此具有了合法的俄國王位順位繼承權(歐洲女人可以繼承王位,女大帝不少啊~)。她老公彼得三世是個對外懦弱對她又無理強硬的廢物(寵愛情婦甚於王妃),夫妻關系不和。因此在廢物荒淫的丈夫即位後(婆婆掛掉了)她暗自拉攏軍隊,大貴族(廢物的王不符合所有國人的利益,尤其是他的親普魯士方針)並不久後發起政變,搞死了老公,即位。
依靠德國大貴族支持上位的她當然要滿足大貴族的利益,否則她連傀儡都當不上幾年(當然後來她高明的手腕折服了眾人,但是涉及到農奴制改革等還是爭不過大小貴族們,放棄了)。因而一改丈夫的親普魯士政策。
另外德國當時尚未統一,統稱「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就是大大小小公國侯國諸侯混戰,那時候德國很落後很不文明,薩克森傭兵就被所有人討厭,偏偏又很能打,該請的時候還得捏著鼻子請)。帝國皇帝由大諸侯(稱「選帝侯」,包括普魯士,薩克森,奧地利等)推舉而出,並非中國式乾綱獨斷的皇帝。1729年5月2日葉卡捷琳娜二世生於奧得河畔的什切青市(今波蘭境內),父親是德意志安霍爾特-策爾布斯特王族的職業軍官,母親是德意志霍爾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
因此嚴格說來她算不上德意志公主(順位繼承權都沒有叫囂什麼PRINCE, PRINCESS),也沒什麼心裡壓力,要真征服了德國,德皇的血脈還是家族的血脈;要是不去打德國,下一任德皇選出來未必就是她家族裡的人了。

⑷ 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小女兒阿納斯塔西婭之迷團,誰知道

真假阿納斯塔西婭

1918年7月16日或17日凌晨,烏拉爾的蘇維埃執委會執行來自中央的命令,將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連同身邊的人員全部處死;並連夜把屍體埋葬,後又決定火化揚灰,以免復仇者以後有可能藉此舉行宗教儀式。但是等到去挖掘屍體時,據說發現少了兩具。這一傳說引出了許多有關這個羅曼諾夫家族後裔的傳奇故事。

為了獲得皇族後裔的榮譽,也為了錢——不但沙皇在西方銀行尚有巨額存款,而且只要提起是末代沙皇家族中的倖存者,自會有人給他們錢。於是,幾十年來,竟出現上百名自稱是末代沙皇後裔的人,俄國、德國、美國、奧地利,幾乎哪一個國家的人都有,而且每一個沙皇子女都曾被冒充過;其中冒充得最多的是大公爵尼古拉耶夫娜·阿納斯塔西婭公主(Princess Niko layevna Anastasia,1901-1918)。到1970年止,僅正式提出法律訴訟的「阿納斯塔西婭」就有30多人,而影響最大的,則要算是一個化名安娜·安德遜(Anna Anderson)的年輕女子。

是1920年2月17日的晚上,這名年輕女子在柏林的一座橋上企圖跳河自殺,被警察救起,送往一家醫院。她拒絕回答任何有關她身世的問題。因此,警方以為她是一個精神病人。送進精神病院後,有人辨認說她是阿納斯塔西婭的塔吉雅娜公主,但她對此也不表是否。給她看一張沙皇女兒的名單時,她把一個個名字都勾掉,只剩阿納斯塔西婭。最後她聲稱或說「承認」自己是羅曼諾夫家族的女兒阿納斯塔西婭,因為和兩位姐姐都暗將大量寶石縫釘在自己內衣上,子彈有幸未能擊中她致命部位;刺刀太鈍,也沒有將她刺死。在一片混亂之中,一位叫柴可夫斯基的士兵看到她還會動彈,便救了她;並幫助她乘上一輛馬車,越過俄國邊境到了羅馬尼亞。後來她嫁給了柴可夫斯基,在他於巷戰中犧牲後,她為他生下一個兒子,這兒子被送進了一家孤兒院。她原想從德國母親的親戚那裡尋求幫助,但是他們都不相信她的身份。她在柏林游盪時,曾走到她母親的表姐妹伊雷妮(Irene)公主的邸宅跟前,但又怕沒有人會認識她。最後心灰意懶,便想投河自殺。從精神病院出來後,她是靠一些同情者的施捨生活。

來了一位皇後的宮廷女侍,她躲在暗處仔細端詳過她之後,說了句「這女子是騙子」,便憤憤地走了。阿納斯塔西婭的家庭教師彼埃爾·吉利爾(Pierre Gilliard)第一次見到安德遜時,認為她可能是,但後來改變了看法,說她算得上是「第一個少見的女演員」。阿納斯塔西婭的親戚采齊莉厄女王儲(Crown Princess Cecilie)相信這個叫安娜·安德遜的女子就是他們離散了的公主,可她的兒子路易·費迪南德(Louis Ferdinand)和他妻子基拉(Kyra)都不相信。阿納斯塔西婭的姑媽奧爾迦大公爵(Grand Duchess Olga)見過安德遜多次,最後還是宣稱她不是阿納斯塔西婭。1928年10月,羅曼諾夫家族的幾位成員和亞歷山德拉的三位親戚發表了一份聯合聲明,說「現在住在紐約的那名女子不是阿納斯塔西婭公主。」還有一位羅曼諾夫家族的旁系親戚,說是從某一個小小的生活細節,認定她是冒充阿納斯塔西婭的騙子。

但更多的人都堅定地認為安德遜就是阿納斯塔西婭確實無疑。

伊雷妮公主起初否認這個女子是阿納斯塔西婭,但過後又惋惜自己說錯了話,承認「她是很像,她是很像。」伊雷妮的兒子西吉斯蒙德親王(Prince Sigismund)是阿納斯塔西婭童年時的朋友,他向安德遜提了一連串問題,她的回答使他相信她確是阿納斯塔西婭。還有1920年流亡西方的芭蕾舞女演員瑪蒂爾德·克謝辛斯卡婭(Mathilde Kschessinska),婚前是尼古拉二世的情婦,與沙皇全家也都很熟。她說安德遜長的是一雙尼古拉的眼睛,見到她時就以「這位皇帝的眼神」看著她,定是阿納斯塔西婭。還有尼古拉二世的堂兄弟、亞歷山大大公爵(Grand Duke Alexander),在與安德遜共處了兩天之後竟大聲驚叫說:「我見到尼基的女兒了!我見到尼基的女兒了!」另外一些羅曼諾夫家族流亡在西方的親戚,包括克謝尼雅公主,塔吉雅娜·波特金和他哥哥格列勃(Glib)在內,都說這位體弱多病的年輕女子所講的事,的確都只有沙皇皇宮里的人才可能知道的,真的就是阿納斯塔西婭。格列勃小時畫過幾幅動物畫,畫上,他讓那些小東西穿上宮廷的服裝,阿納斯塔西婭看了非常喜歡。他第一次見安德遜時,就拿這件小事問她,安德遜的回答表明她似乎完全記得這一些。安德遜甚至還提到,說阿納斯塔西婭的叔叔、大公爵黑森的恩斯特曾於1916年訪問俄國。因為那年奧地利正與俄國交戰,恩斯特便憤怒地否認曾有此事。但是在等了差不多40年之後,奧皇的繼子於1966年證實,恩斯特那年的確有過這次秘密訪問。人們認為,要是安德遜不是阿納斯塔西婭,她怎麼會知道這么絕密的事呢?

只是兩方面都不能對自己和對方的看法加以證實或否定,這使安德遜的故事變得更加有趣、更為誘人。故事被寫成小說,編成戲劇和電影。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攝於1956年的影片《阿納斯塔西婭》(中國譯為《真假公主》)。以扮演《卡薩布蘭卡》等片而聞名的、漂亮的瑞典女演員英格麗·褒曼因扮演片中的阿納斯塔西婭,在沒有任何爭論的情況下第二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安德遜一直都是一副公主派頭。她目中無人,時常非難人,甚至對他的支持者也表現得傲慢無理。後來,她又提出,說她父親,也就是尼古拉二世在美國和英國存有巨款,她要領回。可是她既沒有說存款賬號,又沒有一個法院能證實她的皇族身份,自然只好被擱置著。她向西德最高法庭提出有關身份的上訴,也同樣因為缺乏證據而被駁回。雖然如此,這個神秘女人仍然有她特殊的誘人之處。一位流亡國外的舊俄前騎兵團騎兵大尉一直支持她為取得那筆巨額存款進行法律程序達50年之久。她後來與美國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的一位富有的歷史學家約翰·馬納漢結婚,最後於1984年因肺炎去世之時都堅持說自己是阿納斯塔西婭。死後,她丈夫根據她生前的要求,將她的屍體火化,並看著她的骨灰在屬於羅曼諾夫家族在德國的直系親屬的墓地上飛得無影無蹤。

其實,事情的真實性是早就有點眉目的。

黑森的恩斯特一直對安德遜的陳述持懷疑態度。他深入進行調查,最後找到一個女人。她慎重聲稱與這個叫安娜·安德遜的人認識,1920年以前她們曾住在一起,她正好是在阿納斯塔西婭的事件之前失蹤的,實際上她是一家波蘭工廠里的工人,名字叫弗蘭齊斯卡·尚斯可夫斯卡。但是很多人認為這是為找證據而作的調查,動機不純,不可信。

事情也確實撲朔迷離。好多位人類學家研究她和阿納斯塔西婭的照片後,認為兩人的臉孔非常非常像。奧托·雷克博士是德國一位著名的人類學家,他1964年在法庭上作證說,安德遜和阿納斯塔西婭要不是同一個人,就是同卵雙胞胎。另外,安德遜和阿納斯塔西婭還有其他生理上的相似處,如腳上都有一處畸形。案件一直拖到1970年,法庭的最後裁決是,安德遜並非不是阿納斯塔西婭,但她也不能證明自己是阿納斯塔西婭。1977年,有崇高威望的法醫專家莫里茨·富特邁爾博士堅持認定安德遜是阿納斯塔西婭。

1989年羅曼諾夫家族成員屍骸的發現為破解這個傳奇故事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

伊麗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親王是沙皇皇後亞歷山德拉的侄外孫,他同意提供自己的血液。1993年,將這血樣標本與皇家屍骨作對照,證明他98.5%的可能是屬於羅曼諾夫家族,後來的試驗顯示出更高的幾率。隨後,從安德遜曾在那裡住院的夏洛茨維爾醫院得到她作手術時保存下來的組織標本,將其組織細胞中的DNA與皇家骨骸中提取的DNA作對比,證明它們來自完全沒有血緣關系的兩個人。最後又將安德遜組織細胞中的DNA與從一位也叫弗蘭齊斯卡·尚斯可夫斯卡的波蘭農民的侄孫子身上提取的血樣相比較,化驗結果是100%的吻合,說明安娜·安德遜不是阿納斯塔西婭,而是女工弗蘭齊斯卡·尚斯可夫斯卡。

傳奇的面紗揭開了。但是她的支持者仍不服輸,他們堅信她是真正的阿納斯塔西婭,那所謂的DNA組織試驗是不真實的。

⑸ 末代沙皇最美麗的女兒,為何被處決前還和衛兵調情

因為這位公主思想開放,又平易近人,她沒有公主的架子,而且在它的心理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說她的心中充滿自由,自然和士兵調情也是情理之中的。瑪利亞公主是末代沙皇的小女兒,但是她被俄國所有人公認為俄國顏值最高的女人,但是瑪利亞公主又和其他的幾位公主不一樣,瑪利亞公主雖然具有高貴的身份,但是卻沒有高貴的架子。她喜歡同看守她的警衛聊天,警衛也比較認可這位公主,想要同這位公主交朋友,因為他們的親昵的聊天,被一些認為公主在與警衛調情,所以說我覺得調情說的過於嚴重,他們僅僅只是聊天。

⑹ 沙皇葉卡特琳娜二世

【葉卡特琳娜二世】AлekceeBHa EkaTepиHa Ⅱ,1729—1796) 又譯喀德鄰二世。俄國女皇,俄國歷史上執政最長的沙皇。(1762—1796)。

葉卡特琳娜二世原是德意志公爵之女,原名索菲亞·奧古斯特。是被俄國召來作為彼得大公夫人候選人的德國公主。為了能夠在政治上嶄露頭角,她清楚地意識到當務之急是要做一個地地道道的俄國人,為俄國人民所接受。於是,她學習俄語,並毅然決定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改奉俄羅斯東正教。這使得她在俄國民眾面前樹立起了良好的形象,並贏得了最高統治者伊麗莎白女皇的賞識與喜愛,1745年與彼得三世(ПёTp Ⅲ,1728—1790)結婚,順利地成為了彼得大公夫人,並改用此名。
1762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廢彼得三世自立。標榜「開明專制」,與伏爾泰及法國網路全書派交往密切。但同時擴大貴族特權,賜以大批農奴和土地。先後頒布地主有權放逐農民,農民必須屈從地主的詔令。殘酷鎮壓普加喬夫起義。對外同土耳其(1768—1774,1787—1791)、瑞典(1788—1790)進行戰爭。三次參加瓜分波蘭(1772、1793、1795)。吞並立陶宛、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土地以及克里米亞。置喬治亞為保護國。積極參加歐洲君主國反對法國大革命的活動。其執政時期是俄國農奴制的鼎盛時期。
俄國歷史上的幾位沙皇都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其中以彼得大帝和葉卡特琳娜女皇的影響最為深遠。她一向標榜自己是伏爾泰的學生,以自由和共和自詡。但當法國大革命爆發時,她怒不可遏,欲出兵去撲滅法國革命。當路易十六的死訊傳入俄國時,她憂傷成疾卧床不起,詛咒「連法國人這個詞都應該消滅掉」。她不但沒有取消農奴制,而且還強化了農奴制。在她統治期間,總共有80萬個生靈被她當成農奴賞賜給效力的臣屬。葉卡特琳娜二世把大量從人民身上搜刮來的財富恣意揮霍,僅賞給她的眾多情人的錢就多達九千萬盧布。在她當政期間,殘酷地鎮壓了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可見,葉卡特琳娜二世愛好自由,不過是圖個虛名而已,猶如中國寓言中好龍的葉公自欺欺人罷了。

--------------------------------------------------------------------------------

俄國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口紅癖」

葉卡特琳娜二世的口紅愛好從來不曾間斷,甚至引起了沙皇陛下的不滿。可是誰也沒法阻止這種狂熱的愛好。

——俄羅斯歷史學家阿斯漢諾克《葉卡特琳娜大帝的生活秘聞》

在歷代俄國沙皇中,能被貫以「大帝」稱號的只有彼得大帝和葉卡特琳娜二世了。這樣一個專權而能乾的女人,為什麼會有「口紅癬」呢?這還得從她不美滿的婚姻講起。

葉卡特琳娜是德國多恩堡公國的一個公主,出生於1729年。當她15歲時,俄國的葉利扎維塔女皇決定讓自己14歲的外甥彼得(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成為沙皇繼承人,1742年將他召至彼得堡。而未來的俄國皇後,女皇則選了這個出身於這個外甥遠支親屬的索菲亞·奧古斯特(即葉卡特琳娜)。

就這樣,一個本來默默無聞的德意志小公國的公主,有幸得以成為大俄羅斯帝國的皇後。

葉利扎維塔女皇為這對年輕的皇家夫婦改起了俄羅斯名字,讓他們改信東正教,並於1745年8月結婚。這時,彼得17歲,葉卡特琳娜16歲。此後,在俄羅斯沙皇皇族們的血統中融入了德意志血統,而其本身的俄羅斯血統卻變得相對稀薄了。因此,在彼得二世之後,人們也將沙皇家族的統治稱國羅曼諾夫·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朝。

在婚後長達9年時間里,葉卡特琳娜不僅沒有像女皇所期待的那樣懷孕生子,而且還保持著童貞之身。其中原因,是彼得患有性生理缺陷的毛病。據當時報道說: 「大公不能傳種接代。在東方各民族中本來搞一次包皮環割手術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他卻認為無可救葯了。」彼得沒有勇氣去做手術,同時又為自己不能履行作為丈夫的職責和義務而感到恥辱。這種心理使他想盡辦法來奚落、責罵自己的妻子,並故意向她炫耀吹噓子虛烏有的、自己同別的女人的種種風流韻事,以求得心理的平衡;而當急不可耐、盼望他們早日生子的葉利扎維塔女皇將他們軟禁在兩個房間內,不準他們外出遊樂活動時,彼得寧願在婚床上擺弄他的木偶兵,玩孩子們的打仗游戲,也不願去碰一碰他美麗嫵媚的妻子。大公夫人回憶道:「我清楚地看出,如果我和他分離的話,他是不會惋惜的。鑒於他對我的態度,我對他幾乎漠不關心,但我對俄國皇位卻不是漠不關心的。」為了皇位,她一方面不得不委曲求全,忍受女皇無端的責罵和丈夫的冷遇,力圖維持實際早已名存實亡的婚姻關系;另一方面,她的內心常常感受到難以排遣的孤獨無助、寂寞凄涼。為了擺脫內心的痛苦,她開始如飢似渴地讀書,希望從書的世界中尋求精神的慰藉和吸收有用的教益。她閱讀了大量法國、德國作家的各種作品,對她未來的事業大有稗益。

但是,葉卡特琳娜畢竟還是一個具有七情六慾、充滿青春活力的嬌艷女人。她同樣渴慕得到男性的愛撫和贊美,嚮往卿卿我我、耳鬢廝磨的熱烈情愛。她僅僅由於受到葉利扎維塔女皇的嚴格監視而缺乏機會。終於,在大公宮廷的內侍謝爾蓋· 薩爾蒂柯夫大膽、不懈的追求下,她的一顆芳心被深深打動,成了愛情的俘虜。不久,葉卡特琳娜便懷了孕。她的情夫為掩人耳目,經女皇同意之後,在一次晚宴上將彼得大公灌得酩酊大醉後,請醫生給他施行了包皮環割手術,恢復了他行使夫妻之道的能力。而女皇在了解到彼得在傳宗接代方面難以有所作為後,便暗地裡也鼓勵和縱容葉卡特琳娜尋找情人。當她得知葉卡特琳娜懷孕的消息後,不由心花怒放。 1754年,葉卡特琳娜生下一子,他就是未來的沙皇保羅一世。事已至此,彼得明知保羅並非己出,卻也只得打落牙齒肚裡吞,承認了與他的父子關系。

葉卡特琳娜完成為大公傳宗接代的職責後,她的地位不僅沒有加強,反而發發可危。她的丈夫日益與她疏遠,整日在外尋花問柳,飲酒作樂,他還真心愛上了一位叫沃倫佐娃的粗俗女人,並打算將來與她結婚,因為與她在一起,不會使大公有自慚形穢之感。此外,葉利扎維塔女皇不僅將保羅從葉卡特琳娜身邊奪去撫養,還把她的情夫謝爾蓋打發到國外任職。很快,一場災禍發生了,它差一點毀滅了葉卡特琳娜的前途。

1757年,與法國、奧地利結盟反對英國、普魯士的俄國,向普魯士發動了進攻,但元帥阿普拉西初戰告捷後,卻突然下令退卻。憤怒的女皇將他軟禁起來,並追查是否受人指使才敢如此大逆不道。結果發現了葉卡特琳娜寫給元帥的幾封問候信,於是女皇懷疑元帥的所作所為完全出於她的授意,便對她進行了一次審訊式的公開對質。葉卡特琳娜施展自己全部才智,用眼淚、懇求、情感和無懈可擊的辯解,終於打消了女皇的懷疑,重新贏得她的信任,避免遭受被驅逐出國或更重的懲罰。從此,她韜光養晦,輕易不涉獵政治問題,但暗中卻在悄悄培植自己的勢力,把那些不滿彼得的人團結在自己的周圍。

與政治上的暫時失意相比,葉卡特琳娜在情場上卻收獲甚豐。初嘗禁果的甜蜜,使她感到:「我的不幸在於,如果沒有愛情,哪怕一小時我也受不了。」她很快便與小其兩歲的波蘭貴族斯塔尼斯勞斯·奧古斯特·波尼亞托夫斯基雙雙墜人愛河,不久又為彼得增添了一位令他感到難堪的女兒。彷彿為了補償她9年的損失,葉卡特琳娜開始放縱情慾,變得玩世不恭、寡廉鮮恥。她的「口紅癖」也是這個時候形成的,原來,葉卡特琳娜在度過漫長的獨居時光後,容色已沒有年輕時那樣光彩奪目,需要每天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化妝上。而她也意識到,口紅的運用對自己的魅力影響甚大。

由於葉卡特琳娜發現愛情可以成為通向政治成功之路的一個很有用的階梯,她開始試圖引誘每一個她需要拉攏的男人。為了迎合不同男人的審美口味,同時顯示出自己高貴而神秘的氣質,葉卡特琳娜總是不停地變換妝法,試圖把自己打扮成一個游刃有餘的「千面皇後」。她擁有專門的化妝品庫房,其中口紅竟佔了庫房的一半地方。為了使自己看起來更性感更迷人,她總是不斷地試用新的口紅,甚至不惜重價派人去歐洲求購。漸漸地,她開始以收集口紅為樂,這種興趣一直伴隨她經歷了34年的稱帝時期,她收集的口紅也不計其數。在她的寵臣中,甚至有人是靠鑽研久已失傳的遠古口紅術而發跡的,如果說葉卡特琳娜先前對口紅的喜愛眷戀還只是因為要靠容貌去培植親信的話,她後來對口紅無休止的追求,就成為一種純粹的戀物情結了。

當葉利扎維塔女皇過世後,彼得三世即位。他的倒行逆施引來了全國的一片反感。相反,葉卡特琳娜皇後卻以行動證明自己維護俄國人的利益,贏得了人們的一致好評。

與此同時,彼得也正與自己的情婦沃倫佐娃及其家族策劃早日除掉被他視為眼中釘的妻子,以便立情婦為正式皇後。他差一點下令要將葉卡特琳娜投入舒呂塞爾堡要塞幽閉起來。當時法國駐俄代辦貝朗熱看到:「以彼得三世的兇殘乖戾,很可能會下手殺妻。」1762年6月27日,葉卡特琳娜的一個同謀帕塞克上尉因酒後失言被捕,而沙皇在出片丹麥前,卻傳旨將於6月29日回彼得霍夫行宮慶賀他的命名日,要皇後在那兒迎接。其中是否隱藏不可告人的陰謀,令人難以預測。在這千鈞一發之機,葉卡特琳娜在情夫格里戈利和幾個兄弟及一批禁衛軍軍官的策劃下,控制了幾支禁衛軍團。6月28日晨,葉卡特琳娜被情夫派人接回首都聖彼得堡,在一所禁衛軍兵營里,宣布她為全俄羅斯唯一的、絕對的女皇。怯弱的彼得被迫在葉卡特琳娜口授的一份遜位書上簽了名,宣布「朕將永生永世放棄統治俄羅斯帝國」。政變僅一周後,他便在囚禁他的羅普霞別墅里的一次醉酒斗毆中,死於女皇情夫的弟弟阿· 奧爾洛夫手下,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從一位德國小公主到地地道道的俄國女沙皇,葉卡特琳娜終於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願望,開始了她長達34年的專制統治生涯。

不能不說,葉卡特琳娜的「口紅癖」在她的政治生涯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呢。

⑺ 歷史問題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Alexander (Aleksandr) II (1818年-1881年),是俄羅斯末代沙皇之一,這們改革派沙皇的故事一直被樂於拍攝成影視劇。同其他沙皇一樣,亞歷山大二世也是一位身材修長,容貌英俊威儀的君主。據一位文學家記載,這位沙皇是他見過的、歐洲最漂亮的少年君主,「海水般的眼睛,優雅的眼神」,「留著歐洲最時興的、精心修飾的發型」。同樣,他也與其他俄羅斯沙皇一樣有著不少風流韻事。甚至有傳聞亞歷山大二世有戀妹情節,因為他一再推遲妹妹的婚事,並在妹妹出嫁後給她的信中寫下了「甜心」,「親愛的唯一」之類情人間才會用的語言,但這些只是猜測,他真正讓世人公認的是與多爾戈魯基女大公之間的愛情故事,至於劇中所描寫的與宮廷女官奧爾佳的戀情,並沒有明確記載。

亞歷山大二世,1855年--1881年在位

尼古拉一世長子。由於克里米亞戰爭失敗,沙皇尼古拉一世服毒自殺,年輕的亞歷山大二世臨危受命,立刻著手國內改革。這位富於智謀的年輕人一直就熱衷於改革,現在更是有了機會。

亞歷山大二世在少年和青年時代,曾經從他的老師茹科夫斯基和斯佩蘭斯基那裡接受了一些歐洲的自由主義思想,後來又游歷了歐洲一些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國家,青少年時代的思想印跡為他執政後的改革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還是在1846年當皇太子時,亞歷山大二世就擔任了樞密委員會主席的職務,該委員會專門研究農民問題。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主要實行解放農奴政策,設立地方自治議會,修訂司法制度,充實初等教育,改革軍制,以謀求俄羅斯的近代化革命。俄羅斯歷史上有三次沙皇進行的改革,即伊凡四世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在對外擴張方面亞歷山大二世也絲毫不比前任沙皇遜色,他除了在歐洲,還在亞洲積極活動,並用聰明的方式得到了中國將近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亞歷山大二世對俄羅斯的革命運動仍無情鎮壓,致使革命團體活動不斷增多。1874年之後,革命者中的恐怖主義勢力抬頭,屢次試圖刺殺沙皇。對外方面,努力試圖廢除1856年巴黎條約。1877年-1878年發生俄土戰爭。簽訂聖斯特法諾條約,獲得有利的媾和條件,但是由於列強干涉,被迫接受1878年6月柏林會議的調停,俄國對巴爾乾的野心被阻止。1881年3月3日在聖彼得堡,亞歷山大二世被狂熱的民意黨成員刺殺,因流血過多而去世。為記念亞歷山大二世,芬蘭的赫爾辛基大教堂,西貝柳斯公園修建了一座他的銅像。因為刺殺者被認為是猶太人,排猶主義在俄羅斯帝國也興起,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三世開始了瘋狂屠殺猶太人的行動。

亞歷山大二世先娶德國黑森-達姆施塔特的瑪克西米利安娜·威廉明娜·奧古斯塔·瑪麗公主(瑪麗亞·亞歷山德羅夫娜),體弱多病的公主並沒有給沙皇帶來幸福,他們有8個子女,均未成年時夭折。但是他真正熱愛的卻是俄羅斯的葉卡特琳娜·米哈伊洛芙娜·多爾戈魯卡婭女大公(劇中的娜塔麗婭·列普尼娜公爵小姐),她是俄羅斯的著名美人,以風華絕代而著稱於世,在當時的聖彼得堡受到了無數貴族的追求,劇中還有沙皇尼古拉一世也對她展開追求的描寫,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兩人未能在少年時就成為夫妻,公爵小姐另嫁他人,但二人一直保持著情人關系。亞歷山大二世這位美人的愛已經達到了狂熱的程度,在兩人長達十四年的情人生活中,他一共寫下了約四千五百封情書,這批信件用瘋狂赤裸的語言表達了他對這位絕色美人充滿激情的愛,但是信件中不僅有甜言蜜語,也反映了當時這位年輕沙皇統治國家的壓力,以及女大公的一些政見。為了取悅這位美人,沙皇還為女大公修建了兩座秘密庄園便於兩人約會之用。瑪麗亞皇後因為感情與子女的雙重打擊鬱郁而終,沙皇不久就與女大公結婚,兩人有3個子女:亞歷山德拉女大公,這位公主最後與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的兒子阿爾弗雷德王子結婚;尼古拉大公;亞歷山大三世(也就是下任沙皇),與其父不同的是,亞歷山大三世卻是一位十足的頑固派,父親的努力在新沙皇上任後逐漸廢除。

⑻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後是否與拉斯普廷有染

是拉斯浦汀吧?如果是拉斯浦汀的話,答案就是『有染』。
當尼古拉還是王子的時候,他在奧地利遇到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 德國黑森的公主亞歷桑德拉,他們一見鍾情。尼古拉繼承王位一個月後,和亞歷桑德拉舉行了結婚典禮。
安婭是皇後的一個親密朋友,乘火車時意外嚴重受傷。 安婭的傷勢十分嚴重,醫生也無能為力。 然出現了一個叫拉斯浦汀的神秘僧侶,抓著安婭的手, 不斷呼喊她的名字。安婭竟然奇跡般蘇醒過來。 從此拉斯浦汀在俄國人的心中竟成為一個神的化身。 安婭將拉斯浦汀的故事講述給皇後,皇後對此半信半疑,對這位神秘僧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沙皇夫婦唯一的兒子阿列克謝患有先天性血友病,經常會無故流血不止,引得皇室家族十分驚恐,皇室便想起了神秘僧侶拉斯浦汀,他的出現立即治好了王子的流血。頓時拉斯浦汀的神秘力量為皇室家族崇拜和折服,甚至拉斯浦汀的威望還要高於沙皇皇尼古拉斯二世。 拉斯浦汀喜好口無遮掩地說謊話;酗酒;性慾旺盛。他與皇後亞歷山德拉偷情。 聖彼得堡大街小巷流傳著神秘僧侶與皇室貴族的淫亂傳聞。 皇後曾向拉斯浦汀寫了幾封帶有曖昧言辭的信件,從信件中可以看出,皇後已是一個背叛丈夫的淫盪女子,這些信件後來竟被人公之於眾, 俄國人民更加看清了皇室的醜陋面孔,激起了全國上下的憤怒。一位皇室貴族與幾位好友策劃了對拉斯浦汀的謀殺。 拉斯浦汀的唯一請求就是希望自己留下全屍。 隨後他被用地毯將裹起來,五花大綁地投入涅瓦河內。

⑼ 十月革命後沙皇小公主身世之迷

1918年7月17日凌晨,烏拉爾州蘇維埃通過處決羅曼諾夫一家的決議,由特殊家庭的衛隊長尤羅夫斯基負責執行。軍事委員戈羅謝金下達處決命令……尤羅夫斯基把執行處決任務的十二名拉脫維亞士兵召集到一起,給每個士兵分配任務,誰向誰開槍。尤羅夫斯基發給每個士兵一隻手槍。他分配任務的時候,拉脫維亞士兵請求取消他們向四位公主開槍的命令,他們對年輕的姑娘下不了手。尤羅夫斯基把這些在關鍵時刻不能履行革命義務的人換掉……房間里只有一盞燈,光線昏暗。囚禁的人到齊了,執行命令的人走了進來。尤羅夫斯基對尼古拉說:「你們在歐洲的親戚准備進攻蘇維埃俄羅斯,烏拉爾蘇維埃執行委員會決定槍決你們!」尼古拉回頭看了看家人,驚恐地問道:「什麼,什麼?」房間里發生一陣騷亂,聽見哭泣聲,接著下達了開槍的命令。十幾只槍一齊射擊,射擊了幾分鍾。房間太小,子彈從牆上彈回來。幾個射擊的人退到房間外面射擊。尤羅夫斯基肯定說沙皇是他打死的。
下面是尤羅夫斯基本人1922年寫的回憶錄:
我第一槍就把尼古拉打死。士兵不停地射擊,我費了很大勁才制止胡亂射擊。槍聲停止後,我發現很多人沒打死。比如博特金醫生,他支撐著右手躺在在地上,彷彿在休息。我用手槍把他打死。阿列克謝、塔季揚娜、阿納斯塔西婭和奧莉加還活著。女傭傑米多娃也沒死。葉爾馬克同志想用刺刀結果他們,但未能成功。後來找到他們未被刺死的拉原因。這些公主的胸衣綴滿鑽石,彷彿盔甲一般。我不得不一個個把他們打死。讓人遺憾的是紅軍戰士看見她們身上的東西,想把它們據為己有。我要求一起執行任務的同志看住士兵,不準他們拿搜查出來的貴重首飾,拿走的立刻歸還,否則將受到嚴懲。卡車把屍體運出城。在道旁找到一口廢礦井。我下令把這一地區包圍起來,燃起火堆,從屍體上扒衣服。我撕開一位公主的胸衣,裡面裝滿鑽石,很多人激動得喊起來。我對大家說:「這只是普通石頭。」我命令士兵們停止扒衣服,馬上走開。只留下幾個可靠的人。我們繼續搜查。在塔季揚娜、奧莉加和阿納斯塔西婭身上找到很多寶石,但瑪麗婭身上卻沒有。在皇後身上發現一條鑲滿珍珠的金腰帶,還有很多金戒指和金耳環……然後把屍體扔進已經進水的廢礦井裡。我回到葉卡捷琳堡向蘇維埃報告完成任務。但他們認為這個地方不安全,容易被發現。晚上又把屍體從廢礦井裡撈出來,裝上卡車,尋找更深的礦井。但汽車陷入泥潭,只好在泥煤里挖了個大坑。在埋葬屍體前灑上硫酸,免得日後被辨認出來。這時捷克軍團已迫近葉卡捷琳堡,只好草草用土把坑填平,便離開了。

皇室成員有威脅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力量嗎

除上述兩人的回憶外,書中還引用了其他幾個人的回憶,細節雖有出入,但殘忍屠殺尼古拉一家的情景是一樣的。處決尼古拉二世一家後,烏拉爾蘇維埃電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鑒於敵人迫近葉卡捷琳堡,契卡截獲白軍妄圖劫持前沙皇一家的情報,根據烏拉爾蘇維埃主席團的決議,7月17日凌晨處決了尼古拉?羅曼諾夫,他的家人已轉移到安全的地方。」20日烏拉爾蘇維埃收到斯維爾德洛夫的回電: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確認處決羅曼諾夫的決議是正確的。19日《消息報》公布處決末代沙皇的消息:「近日紅色烏拉爾首都葉卡捷琳堡受到日益逼近的捷克匪幫的危脅,同時截獲反革命分子妄圖從蘇維埃政權手中劫持沙皇劊子手的機密情報,因而烏拉爾州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處決尼古拉?羅曼諾夫……近日曾准備把前沙皇送交法院,公審他反人民的罪行,但意外的事件使公審無法實現。」
尼古拉二世是蘇俄第一要犯,不經中央批准,一個小小的烏拉爾蘇維埃竟敢處決沙皇,是不符合布爾什維克組織原則的。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中央服從領袖,盡管至今仍未找到中央下令處決沙皇的文件,但從已有的材料上看,處決沙皇一家的決定來自上面。老布爾什維克們長期從事地下工作,深知保密的重要,很多指示都是口頭下達的。所以烏拉爾蘇維埃只是執行者,莫斯科才是決策者。如果公審,只能審訊沙皇,最多加上皇後,無法審訊四位年輕的公主和一個患血友病的男孩,更不能把他們和父母一起公開處決,那樣必然引起國內外嘩然。蘇維埃政權尚未鞏固之前,布爾什維克不敢冒這個風險。沙皇雖已於一年前和平遜位,但布爾什維克認為人民對他仍抱有幻想,且任何一個宗室成員留下來都是皇權的象徵,可能成為人民擁戴的對象,威脅布爾什維克的政權。
宗室成員果真有威脅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力量嗎?這些人只是出身皇族,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沒有政治活動能力,也沒有罪行。例如拒絕繼承王位的沙皇尼古拉的弟弟米哈伊爾大公,向人民委員會申請改姓妻子的姓氏,從此隱姓埋名,過普通人的生活,但未被理睬。1918年5月在彼爾姆市,米哈伊爾大公連同他的英國秘書約翰遜一起被處決,財產被洗劫一空。凡是留在布爾什維克佔領區的宗室成員通通被消滅。

赫魯曉夫為何下令調查槍殺皇室經過

托洛茨基在放逐期間,曾於1935年4月9日的日記中記錄了他與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斯維爾德洛夫的一次談話。托洛茨基提到沙皇現在何處。斯維爾德洛夫回答:「當然被處決了。」「那他的家人呢?」托洛茨基問道。「同他一起被處決了」。「所有人?」托洛茨基話里流露出一絲驚訝。「所有人!」斯維爾德洛夫回答,「那又怎麼樣?」他想看托洛茨基的反應。托洛茨基沒有說什麼,只問了一句:「誰決定的?」斯維爾德洛夫回答道:「我們在這里決定的。伊里奇認為不能給敵人留下活的旗幟,特別是在我們今天最困難的時候。」這是兩位布爾什維克領袖之間的談話,對外人,包括其他老布爾什維克,槍殺沙皇全家一事則被嚴格保密,連對蘇俄駐柏林的全權代表越飛也保密。越飛後來寫道:「處決沙皇及其一家時我在柏林。正式通知我處決了尼古拉二世一人。我對他的妻子和孩子一無所知,以為他們還活著。德國威廉二世和皇後兄弟的代表向我詢問皇後及其子女時,我就我所知道的告訴他們。但傳言不斷傳入我的耳朵里,我開始懷疑,多次向莫斯科詢問,但毫無結果。直到捷爾任斯基路經柏林的時候,他才告訴我實情……」
不經審訊隨意槍殺無辜的人,是極端殘忍的行為,定會受到西方各國的譴責,所以不得不說謊。但謊言容易戳穿。捷克軍團攻佔葉卡捷琳堡後,高爾察克的白軍也到了。高爾察克下令調查沙皇一家的去向,很快便找到沙皇一家被布爾什維克槍殺的證據,立即向世界公布,使布爾什維克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槍殺沙皇一家開始了不經審訊處決人的先例。到了斯大林時代,不經審訊的槍決成為家常便飯。
1964年初,蘇共中央書記伊利喬夫交給時任蘇共鼓動宣傳部副部長雅科夫列夫一項任務:調查沙皇一家被槍殺的經過。雅科夫列夫困惑不解,為什麼要調查幾十年前的陳年舊事?伊利喬夫說這是赫魯曉夫交下來的任務,必須完成。雅科夫列夫找到尚在人世的參加槍殺沙皇一家的尼庫林和羅德津斯基,請他們講述當時的情形並用錄音機錄下來。他自己又到克格勃總部查找檔案。雅科夫列夫用了半年時間把材料整理好,6月6日交給了伊利喬夫。伊利喬夫看過後退還雅科夫列夫,要求補充。雅科夫列夫重聽錄音,再看其他材料。等他寫好補充後的材料,已經到召開蘇共中央十月全會的時候了。赫魯曉夫在這次全會上被趕下台,槍殺沙皇一家的材料沒人感興趣了。雅科夫列夫對交給自己的這項任務百思不得其解。赫魯曉夫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作過《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報告,揭發了斯大林所犯下的種種罪行。他是不是想追本溯源,探求早期的真實歷史呢?雅科夫列夫琢磨不透赫魯曉夫的心思。

⑽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怎麼從德國的一個小貴族變成沙俄女皇的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自彼得大帝之後,唯一被稱為“大帝”的沙俄女皇。她從33歲開始,獨掌龐大的俄羅斯帝國長達34年,把當時的沙俄治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國家,其才幹與名氣也聞名海內外,成為俄國人心目中的一代英主。


(葉卡捷琳娜)

葉卡捷琳娜之所以敢以彼得大帝繼承者自居,和她的對外擴張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在她34年的女皇生涯里,兩次戰勝土耳其,三次瓜分波蘭。後人對她的擴張是這樣總結的:“她征服了克里米亞韃靼人,她策劃了波蘭國家的滅亡,她開始了對高加索的征服,她在中亞為俄國開疆闢土,她兼並了阿留申群島,她批准俄國第一次在阿拉斯加建立居留地。”

總之,在她的強勢擴張下,俄國發展成為了地跨歐、亞、美三洲的超級大帝國,俄國人也就此將“大帝”的稱謂送給了她,稱贊她為“英明偉大的皇帝和國母”。

不過,葉卡捷琳娜的驕奢淫逸也讓人詬病。她一生風情萬種,懂得及時行樂,她曾經說過:“如果沒有了愛情,我真是一個小時都無法忍受。”在她的一生中,據說有多達30個情人。這些人大都體魄強健、面孔英俊、談吐不凡,並且有著高貴的血統。

1796年11月16日,葉卡捷琳娜二世病逝,她一生的風流韻事和豐功偉績都留待後人評說。但在俄羅斯的歷史上,葉卡捷琳娜註定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閱讀全文

與沙皇為什麼喜歡德國公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