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系統梳理近代德國古典哲學的思維與存在關系
1、試論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哲學意義
答:「我思故我在」是近代哲學的創始人、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哲學命題。笛卡爾認為,在所有知識真假難辯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採取的唯一妥當的方法就是來一次普遍的和徹的懷疑,將一切稍有疑竇的意見暫且放在一邊,尋找清楚明白、無可置疑的知識作為哲學的基礎和出發點。笛卡爾通過懷疑方法對感覺經驗、形體、宇宙萬物、數學乃至上帝統統加以審查,認為它們都是可疑的。然而,當我們發現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時候,這個懷疑本身卻表明了一條無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懷疑」本身是無可置疑的。顯然,我在懷疑,我在思想,必然有一個在懷疑在思想的「我」存在。換言之,懷疑必然有一個懷疑者在懷疑,思維必然有一個思維者在思維。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一條真實可靠、連懷疑派的任何一種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之動搖的真理。在笛卡爾看來,「我思」是一個心靈體,它的本質是「思想」。於是,笛卡爾便通過普遍懷疑的方法確立了形而上學的第一理:「我思故我在」。為了維護這一命題作為第一原理的自明性,笛卡爾強調「我思故我在」並不是推論而是一個直觀到的真理。笛卡爾通過懷疑方法將思想的形式與思想的內容(對象)分開,由此而確立了主體的獨立地位,並且以之為一切思想或認識的基礎,從而確立了近代哲學之主體性的原則,通常被稱之為「主體性的覺醒」,笛卡爾也因此而成為近代哲學當仁不讓的創始人。然而,他把這一認識論的反思轉化成為本體論的結果,將「我」看作思想的實體卻是不合法的。不僅如此,當他為近代哲學確立主體性原則的同時也留下了一道二元論的難題,使後來的哲學家們在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時始終難以擺脫困境。
2、試述海德格爾對此在的生存論分析。
存在作為哲學本體論問題為歷代西方哲學家所關注。在古希臘的哲學家中,巴門尼德堅持事物是無變化的,認為真實的存在惟有「一」,並且是無限和不可分的;赫拉克利特雖然堅持事物是變化的(他最著名的論斷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認為事物有正反兩個對立面的斗爭和統一,但他依然認為有某種東西是持久的。[④]這兩位前蘇格拉底哲學家雖然在形式上表現得有極大的差異,但在本質上還是對存在永恆觀念懷著特殊的偏好。及至柏拉圖,他已區分了實體和現象;在他的理念中,現象可以表現出多樣性,但其實體的本質是沒有時間性的,是永恆的,因此必然是神所創造的。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在存在著的東西中,有一些永遠如此,而有一些出於偶性而經常如此。[⑤]很顯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兩位先哲的存在學說對其後二千多年的西方產生了巨大的影響。[⑥]於是直至康德仍然認為存在者是由於構成概念之理性使用,與先天的直觀相關而無須藉助於經驗。[⑦]循著這一脈絡,西方思維構建性地尋求目的的方式成為了主流,並走向一條以自我為中心的道路。首先應該明確存在者之存在的視角。西方一直以第一人稱存在的方式體察世界,強調主體和理性,直接反映出價值判斷和目的。現已有學者提出第三人稱存在的概念,其涵義是「由存在者自己去構成的存在按其本意來說不可能是任何一種被給予、被描述的存在狀態,只能是去做、去實行的存在行為,在此存在行為中,存在者親歷其事地與其他存在者相與共同到場。」① 這種存在狀態實質上是與中國哲學相吻合的。另一種最重要的存在,關涉到存在者之存在之間的交往、相與、互變的動態存在,姑且稱之為「場存在」。在場存在的作用下,或一存在者改變另一存在者,或同時改變,或變化出新的存在者,因此場存在具有創造性。其次,在考察存在、時間、虛無三者關系時,不能將三者單獨隔離開來。由虛無的否定性確立了存在者的多樣性,由存在的否定性復歸於虛無,其中時間的不間斷性將過去和未來歸結到現在這一點上,時間將虛無與存在聯結在一起。再次,既以人本體視角出發體悟意義,又從自然客體出發體悟規律,簡而言之,即從兩者關系的視角體悟脈動。由此從自然規律中找到切合人類意志的規則體系,將在現實生活中更具導向作用。
辨析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
摘 要: 「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作為近代哲學的最高問題,經歷了由康德的二元對立進入抽象的同一,再過到黑格爾絕對唯心論基礎上思辯的對立統一。黑格爾在駁斥康德不可知論的基礎上,繼承並發發展了謝林的哲學思想,從而創立了其思維與存在同一於「絕對理念」的學說。在他看來,思維是存在的本質,一個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維才具有實在性;思維不斷在存在中實現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應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學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以期取得新的進展。
關鍵詞: 黑格爾; 絕對理念;思維與存在;同一
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在西方哲學上經歷了漫長的思索、爭論,逐漸從模糊到明確,從抽象從具體,到了近代則採取了自覺的形式突顯出來,發展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最高問題。它經歷了由康德的二元對立進入抽象的同一,再過到黑格爾絕對唯心論基礎上思辯的對立統一。
思維與存在的辯證同一,是黑格爾整個思辨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他的全部哲學基本的和首要的命題。從社會政治根源上說,他之所以研究這個問題並形成其內容豐富的理論,一方面,在於近代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揭示了思想可以構築起存在,思維能夠實現自身的道理,是黑格爾站在德國資產階級立場上對法國革命所作的新的哲學概括;另一方面,在於德國資產階級的日益成熟和變革現實的信心不斷增強,相對於康德時代有著將近質的飛躍。從理論上說,則是從康德的「理念」學說出發,是自康德古典哲學革命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本文主要從理論上來論述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
一、黑格爾前的德國古典哲學家論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在近代哲學中,思維與存在的對立在一開始就被明顯的亮出,兩者在斗爭的過程中逐漸趨向於同一。
康德原則上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否認思維把握客觀存在本來面目的可能性。他一方面肯定在我們之外存在著刺激我們感官的客體,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斷言客觀存在的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是超驗的、彼岸的東西,認識所能達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們感官而產生的感覺表象,即所謂「現象」。這樣一來,在康德面前就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可以認識的此岸的「現象」世界,另一個是不可認識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可見,康德本質上是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否認思維能夠把握客觀存在的本來面目,否認世界的可知性。但在這里,他第一個把主體能動性思想等一系列辯證法因素引入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問題中來,為以後德國古典哲學家特別是黑格爾在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上提供了啟發。
由於康德把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以二元對立的形式典型地表現出來,使他之後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中心問題。繼康德之後的費希特,認識到康德哲學導致思維與存在分裂的關鍵在於肯定一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於是他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竭力發揮了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中的「主觀感覺」,構造出一個「自我」,作為本體,認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自我」的產物,他稱之為「非我」,並構造了以下三個命題:1、自我設定自身(正題);2、自我設定非我(反題);3、自我設定自身和非我(合題)。「自我」就是作為這樣一種能動的活動,按照正、反、合的規律,實現了他的思維與存在同一。就這樣,他把認識和實踐同一為個別思維主體,即「自我」的能動的設定行動,思維與存在在自我意識內部達到了同一,比起康德哲學則進了一層。
謝林反對費希特把「自我」看成是至高無上的,認為要使「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就必須有一個凌駕於二者之上,既非主體又非客體的東西,他稱之為「絕對」。「絕對」是產生一切有限事物(物質和精神)的本原,並且是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必然同一的根據。「自我」和「非我」都產生於「絕對」。「絕對」是思維與存在的「無差別的同一」,是一種不自覺的精神力量。他站在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只要肯定有一個在思維之外獨立存在著的客觀的東西,我們就不能對它有所認識,而要認識客觀存在,就必須把思維與存在看成是「無差別的同一」,即單純的等同,思維與存在溶合為一,沒有差別。謝林就這樣試圖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來構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二、黑格爾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黑格爾駁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論,繼承了謝林在「絕對」的基礎上實現了思維與存在統一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但是不同意謝林所謂的「無差別的同一」。他在吸收謝林的客觀唯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把辯證法用於思維與存在同一論,論證了「絕對」是對立的統一,是矛盾發展的過程,從而在客觀唯心主義的范圍內系統地論證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黑格爾強調:哲學不應只作為「應當」哲學,它更重要的是要作為一種「應為」哲學。所以他極力反對康德在認識之外確立一個「自在之物」。他認為,康德哲學里的知識只是對於「現象」的知識,而關於「物自體」的知識是不可知的,這就割裂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其實質是一種不可知論。而對於謝林的「無差別同一」,則認為忽略了思維的主體的能動性,沒有了解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次就可達到的無差別的同一。於是,他在「絕對理念」的基礎上,肯定地回答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在黑格爾哲學里,「絕對理念」是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實體」,同時又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能動的創造性的認識主體。他從其唯心論的人本主義出發,堅信人類理性的力量,主張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要強調的是,黑格爾所說的「思維」, 不僅指的是人們頭腦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之外的某種「客觀思想」,亦即「絕對理念」,人腦中的思想不過是「絕對理念」發展的高級階段而已。 至於黑格爾所說的「存在」,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在」,而是「客觀思想」。黑格爾是根本不承認物質的存在的。按黑格爾的的看法,一切事物(存在)都不過是「絕對理念」(思維)的異化物,是「絕對理念」的外殼或皮囊,而「絕對理念」則是萬物的內在根據和核心。
總的說來,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學說,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①存在即思維,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
②思維是存在的本質、靈魂;存在是思維的外化、軀殼,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並把實踐引入到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中來。
③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辯證的過程。
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於「絕對理念」的學說。
⑴存在即思維,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這是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之所以能達到同一的一個基本前提。
黑格爾吸收了謝林關於思維與存在等同的思想,把它作為自己哲學的一個成分,認為存在即思維,客體即主體,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黑格爾說:「照我看來,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①他明確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從根本上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他說:「唯物論認為物質的本身是真實的客觀的東西。但物質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東西,物質之為物質是無法知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物質這個東西。」②
在黑格爾看來,關於事物是否可知的問題,只能有兩種看法:要麼主張事物在思維之外獨立存在,而這就是不可知論;要麼主張事物的可知性,而這就意味著存在即思維。此外的看法是不可想像的。正據於此,黑格爾就取消了康德哲學里「自在之物」的獨立存在,認為一切事物(存在)都不過是「絕對理念」(思維)的異化物,是「絕對理念」的外殼或皮囊,而「絕對理念」則是萬物的內在根據和核心。這樣,存在就是思維了。
⑵思維是存在的本質、靈魂;存在是思維的外化、軀殼,二者可以相互轉化。而要把握一個對象,就是意識著這個對象的概念。並把實踐引入到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中來。
黑格爾在肯定了一切事物都是思維的根本前提下,又將事物區分為思維與存在兩個方面。他一方面主張存在即思維,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的同時;另一方面又明確反對把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看成是無差別的同一、單純的等同。黑格爾認為,謝林所認為的「絕對」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話誠然不錯,但是承認思維與存在的絕對同一,那就不免於片面。其實在「絕對」里,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不僅是同一的,而且又是有區別的。
黑格爾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思維與存在兩個方面的統一:思維是存在的本質,存在是思維的內容。黑格爾說:「一切真實的事物,就它們之為真理而言,即是理念。」③而理念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一」。而這兩方面又不是平等並列的:思維是存在的創造主,存在是思維的外在化。黑格爾說:在思維與存在的同一里,「思維統攝了存在,主觀性統攝了客觀性。」④由於思維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思維與存在二者不是僵硬地對立著的:思維一方面可以通過「外在化」的作用產生自己的對象——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克服自己和對象間的對立,使之成為己有,即「同化」,也就是使存在或對象為自己所佔有。就這樣,由「外在化」和「同化」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構成了思維與存在同一的發展過程。
在這里,黑格爾把實踐引入到認識論中來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在黑格爾看來,康德哲學老是停留在「應當」上,未免太軟弱了,理念必然不會停留在主觀性里,而是要揚棄它的主觀性並表現自身為客觀的東西。而理念要使客觀世界同自己相符合、相一致,需要一個中介,那就是「實踐」。他指出:「活動和勞動,這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中介」⑤,「每一個行為都要揚棄一個觀念(主觀的東西)而把它轉變為客觀的東西」⑥。只有實踐、行動是溝通主體和客體的橋梁,是使思維轉化為存在,使存在符合思維,實現思維和存在的同一的一個必要環節。
⑶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辯證的過程。
黑格爾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不是謝林無差別的「絕對同一」,也不是一次就可以達到的同一。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總是暫時的、相對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相互轉化的過程,是思維在存在中不斷實現自己,使存在不斷符合自己的過程,是由「自在」到「自為」,由有限到無限,由相對到絕對,由直觀的多樣性到多樣性的統一,由表面的現象到深刻的實質的過程。總之,是思維把握存在、佔有存在的過程,是「絕對理念」在思維與存在的這種矛盾進展中,在事物新陳代謝的發展中不斷實現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達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過程。黑格爾與其他近代哲學家相比較,在對解決思維與存在問題頗具特色之處就是把其系統的辯證法作為方法論應用於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當中。
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過程,大體上是一個由存在到思維、由客觀到主觀的純概念轉化、發展的過程。思維與存在並不是兩個根本不同、截然分開的東西,而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發展階段:由存在到思維是一個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自在」階段到「自為」階段的發展。黑格爾寫道:「它(指世界)的是如此與它的應如此是相符合的。但這種存在與應當的符合,卻並不是死板的、沒有發展過程的。」⑦按照黑格爾的觀點,既然思維是存在的本質,那麼一個事物只有符合蘊藏在其中的思維才具有真實性。然而,由「絕對理念」派生出來的各個具體事物,都是受一定的條件限制的「有限事物」,它們只是「絕對理念」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或階段。因此,對於任何一個具體事物來說,它們都不可能完全同它的概念相符合,就是說其中必定存在著既符合但又不完全符合的矛盾。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由於其內在的思維和存在的矛盾而運動、變化和發展,並最終歸於滅亡,為另一個更符合於概念、理念發展要求的具體事物所代替。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總是暫時的、相對的,而「絕對理念」則在思維和存在的這種矛盾進展中,在事物的新陳代謝的發展中不斷實現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使思維與存在同一。
在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里,最基本的一個內容是他引以為榮的一個命題:「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由於在黑格爾看來,世界上的各種具體事物都不過是「絕對理念」的「外殼」或「皮囊」,是「絕對理念」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或階段,所以他認為:一切曾經是現實的東西的東西,都必定要轉化為不現實的東西;而一切符合「絕對理念」發展要求的東西,不管它同現存的一切怎樣抵觸,也必將變成為現實的。唯有「絕對理念」是永恆的生命,一切有限事物皆不免於毀滅。可見,在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里,思維與存在就似空間里兩條漸近線,彼此不斷無限接近,但又永不相交。
總之,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概括起來就是:思維是存在的本質,一個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維才具有實在性;思維不斷在存在中實現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思維與存在同一於「絕對理念」當中。
三、評價
黑格爾在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個基本觀點的過程中,構造了一個「絕對理念」自己認識自己,自己實現自己、不斷走向思維與存在同一的哲學體系。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體系,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認識的發展完全被歸結為「絕對理念」神秘地自行實現、自己認識的過程。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既有其積極合理的一面,又有它非科學的一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應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學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取得新的進展。
⑴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一方面走出了在他以前的西方哲學家的思存對立和割斷現象與本質、各走極端或絕對同一,走向了思維與存在的辯證同一,有利於我們科學地了解辯證唯物主義的對象及其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黑格爾反對唯物主義,抵制外在的世界受限制認識的自由,規定思維能夠認識的內容,一開始就是思想內容,思維得到了自由。思維不但不受制於實在,而且還能創造實在。黑格爾在事物是否可知的問題上的第二種看法,即主張「存在即思維」的觀點,是十分荒謬的。馬克思對此尖銳地指出:「黑格爾陷入了幻覺,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⑧並且,黑格爾的「思維」、「存在」並不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里的「思維」、「存在」。 這樣,黑格爾的本體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本體論,它沒有承認現實的感性事物對思維的制約作用,只聽任思維凌駕一切;它認識論里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從根本上看,只呈現一種現象,只是在精神中消解思維與存在自身的對立,映射出了思維(意識)與存在的一體,並沒有真正達到思維與存在的辯證同一。他的「思存同一論」是置於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的,雖進一步發展了可知論,駁斥了不可知論, 但終決定了他的同一論並非科學的同一論。
⑵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強調理性活動的積極性、能動性,批判了舊形而上學認識論、反映論的被動、消極、直觀性,揭示了認識發展的過程性、發展性、辯證性,並企圖去揭露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對人類認識發展史作出了重在的貢獻;但他把人類作為有限的認識主體,這個主體是由「絕對理念」分化出來的主體理念,是「絕對理念」藉以實現自我認識的一個工具,人類的思維也不過是「絕對理念」的高級發展形式,只有「絕對理念」作為唯一的實體是一直存在著的,並在人類歷史活動進程中,以人類自覺思維為起點,一步步認識並達到這一精神實體,且使其更為成熟。黑格爾的錯誤在於,他只是透過了存在(實體),看到了存在的存在(絕對理念),於是一味贊美存在的存在而忘卻了存在。於是,當黑格爾在強調理性作用的同時,就錯誤地貶損了人類在認識中的主體地位,以理念主體湮滅了人類主體, 理性吞噬了人性,使人類的能動性在理性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是極端的的錯誤,乃至後來的一些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在批判黑格爾這種理性壓抑人性的錯誤時,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非理性、反理性主義的哲學道路。
此外,黑格爾在論證思維與存在二者可以相互轉化時,做了一件哲學上劃時代的大事:把「實踐」作為思維與存在轉化的必要中介引入到認識論中來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一思想無疑是深刻的,啟發了馬克思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論證了思維與存在同一於實踐。
綜上所述, 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雖然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很多思想的閃光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應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學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以期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取得新的進展。
㈡ 什麼是比德式思維模式
先說說生活美學吧。德國人的生活有繁華和富足,也有平凡和樸素。物質上當然沒有絕對的貧窮,只有相對的。繁華也有相當精緻的一面。更多的卻是平凡和樸素。家務活一般要自己動手。比如,刷牆,鋪地板,安裝家庭用具零部件。很少僱人。德國人好像對財富不張揚。除了氣質和行為舉止上有高雅和平凡的區別外,外表上很難看出一個人的在中國的所謂階級和社會地位的區別。我是說一般的情況下。在德國舉止不雅的人,也是有的。生活中精緻的東西有很多。比如,葡萄酒。再比如,德國人的寵物。最愛養的動物要數狗和貓。花樣繁多,打扮精緻。而且小貓和小狗的模樣絕對精神可愛。可見是受了很好的照顧。如果有機會看德國人的私人花園,也是很美好的事情。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植物,造型,顏色,開花,結果,裝點著人們的生活。我常感嘆,如果一個地方的人民把居住的地方打扮得這么美麗,這個地方的居民會多愛護這里的家園啊。可是他們都不把愛家鄉的話放在嘴邊,好像沒有這回事似的。
德國最出名的要數科技。我不是理工科的人,可是我還是在這里體會了技術之美:技術的深厚又精巧,結實又實用的地方。德國人的動手能力很強。遍布在生活的細節里的每一個技術發明,透著德國式的美學。簡潔實用。最重要的是,德國人勞動時很認真。比如,街道里的公共綠化帶要修剪,他們會開著車,帶著工具,穿著園藝勞動時的工作服。車用來裝剪下的枝葉。認認真真,剪完就走,極有效率。在中國時,長輩常會對我們說,幹活時要像個樣子。我常常不以為意。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太懶散,比起這里的人們的勞動態度,覺得會有一些區別。我常見這里的人們修剪參天的大樹。本來樹是自由生長的,可是德國人也要照顧大樹。病的枝丫,太茂密的枝葉都會剪去。剪的那個口一定整齊,決不有半點突出。而我曾經有隨手弄斷枝丫的經歷,可令的小樹就留下一個參差不齊的斷痕,很是怪異。那個時候,我看著也不以為不美。
在看德國的民居和建築物時,也有一些感受。歐洲的很多城市其實都很有特色。可是在德國的小鎮,你也會發現一些很有美感的建築。這里的建築普遍不高,小而精緻。和地面接觸顯得深沉而厚重。從不見取巧的地方。民國時曾有中國的作家在青島,他看了德國的建築後說,這就是一個民族,深深的紮根在天地之間,厚重又不失精巧。青年建築派的建築很多,也常見洛可可樣式的花園別墅。那些花園別墅藏在高大的林木之後,常讓我發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嘆。德國並不是沒有富貴階級。住在別墅里的人並不是一般的人。可是這種富貴帶著點含蓄和低調。它讓你感到富足,也讓你感到距離。這些都是透過園藝來表現。就像中國以前的大院前有門庭和石獅子的布置一樣。
㈢ 德國人的思維方式
我不只巴薩
㈣ 德國式管理的意思是什麼
德國企業管理的主要特色:(1)實行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管理模式。德國可以說是西方國家中實行職工參與企業管理制度最好的一個國家,這也是戰後德國經濟發展較快的一個主要原因。德國的職工參與企業管理效果十分明顯:一是勞資雙方關系融洽。二是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三是可以從職工中汲取許多改進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建議。(2)生產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據美國《幸福》雜志報道,德國大約30%的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獨家產品,其價格由德國的出口商說了算。(3)堅持走市場營銷國際化之路。善於在國外市場上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一般是銷售和服務機構),是德國企業經營管理的又一大特色。(4)以產品為基礎的顧客導向作風。美國式管理的顧客至上原則往往著重積極的行銷研究和策劃,同時有效處理顧客的抱怨。而對德國人來說,產品質量好而耐用,以及加強售後服務,才是吸引顧客的秘決。
㈤ 中國傳統思維是儒家,德國人傳統思維是什麼
多人傳統的思想,可能更遵照於那種法家的學派,類似於這種
㈥ 德國人思維和法國人思維有什麼不同
有一則笑話說:一隻德國公雞在山坡上碰到一隻法國公雞,正要打起來時,發現山坡下面來了一群母雞。兩只雞便開始商量起來,法國公雞建議說:「我們倆現在就沖下去,一人分一隻最漂亮的母雞,如何?」不料,德國公雞斷然拒絕:「不,我們先制定一個方案,把她們包圍起來,一網打盡!」
㈦ 如何培養德語思維
學德語最怕說出來的句子不地道,沒辦法讓對方聽懂你的意思。中國人學外語有個共同的難關,就是要想辦法克服中式思維。學了那麼多年德語張嘴還是一口標準的中式德語,德國佬不懂,中國人理解起來也費力的凄慘狀況,相信也困惱大家很久了。其實德語思維是可以培養的,不同學習階段,不同德語水平適合不同的培養方法。
㈧ 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主要的特點是德國傳播的是開放的思想思維,和國內的一些思維模式不一樣。
㈨ 中西方在思維方式上有什麼區別可以復制的
四種國人的「思維方式」 一、"壞人推論"思維方式 國人的"壞人推論"思維方式:遇到一個陌生人,首先假設他是一個壞人,假設他有犯罪的動機,假設他對自己懷有惡意,所以我們要採取謹慎的對策和周密的防範,嚴防自己吃虧或受害。有人把中華思維方式中的"壞人推論"總結為一句格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我們從小就被父母諄諄教導,千萬不可太相信別人;好朋友也往往會給我們忠告和提醒:"你對某某人要提防一點"。 與此相對的就是"好人推論"思維方式。 國人獨特的"壞人推論"中華思維方式,導致了國人之間很難相處。國人在內心中處處提防,使人和人之間在心理上樹起一道高牆,劃出一條鴻溝,拉開一段距離。很多人批評中國人不團結,"窩里斗",這其實就是壞人推論的心理在作祟。試想:一個把別人都假設成壞人的人群,自然要相互設防,相互猜忌,怎麼會團結一致呢?還有很多人批評中國人在處理人際關繫上花費時間精力太多,可是有了"壞人推論"的中華思維,中國人假設周圍的人都在謀劃著算計自己,不得不花大量時間精力來分析判斷自己周圍之人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被他們"算計"了。 中華思維的"壞人推論",還影響到中國的法律制定。西方國家的司法精神是"好人推論"或"無罪推論":一個人不能證明其有罪,該人就是好人。寧可放過一千個壞人,也不能錯殺一個好人。而中國的司法精神是"壞人推論"或"有罪推論":一個人不能證明其無罪,該人就是壞人。寧可錯殺一千個好人,也不能放過一個壞人。 二、"把恨當愛"的思維方式。 魯迅認為國人不愛國的根源在於民族的劣根性,中華民族的情感中缺少"愛"的成分。 魯迅塑造了"阿Q "的典型形象,阿Q 就是個"恨多愛少"的人。 國人對公共財產似乎還懷有一種"敵意",魯迅稱之為"奴才式的破壞"。 由於中國人"愛少恨多"的感情特徵,在中國很容易發起一場仇外的群眾運動,可是卻很難發起一場真正的愛國群眾運動。 在中國,以仇恨為主題的運動,總能召集起大量的民眾。義和團、五四運動等中國近代史上的各次民眾運動,均以"仇外"為基礎。 儒家學說側重教育個人的品德,或者說重視培養人們的私德,卻不重視培養人們的公德。 目前在中國,愛國主義教育最應該做的不是去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而是培養起人人愛護國家公物的公德,培養起人人對自己周圍莫不相識之人的愛心,把中華民族改造成為一個有公德和愛心的民族。 三、"迷信聖賢"的思維方式。 民主精神就是民主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 西方文化的根本並不是民主體制,而是民主思想和民主的思維方式。 民主的思維方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的原始期。一個原始部落隨著人口的增長,周圍的動物捕殺光了,植物摘採光了,人們為了活下去,不得不進行遷移。可是往哪裡遷移呢?有人提出往東方遷,有人提出往西方遷,有人提出往山上遷,有人提出往海邊遷,在眾人意見紛紜的情況下,這個部落怎樣做出最後的決定呢?這時人們的思維方式就決定了他們的行動。 第一種想法是大家意見不一致就乾脆"散夥",願意到東方的人就到東方去,願意上山的人就到山上去,各走各的路。這種思維方式後來被稱為"無政府主義"思想,非洲大陸的原始居民多半持"無政府主義"思想。由於"無政府思想"的人群難於統一行動,無法發展成為巨大的國家,現在山野叢林中散布的原始部落,大多是"無政府主義"者的後裔。 第二種想法是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願意到西方去的人多就往西方遷移,願意到海邊去的人多就往海邊遷移,少數服從多數。這種思維方式後來被稱為"民主主義"思想,歐洲大陸的原始居民多半持"民主主義 "思想。古希臘城邦就是尊重大多數人意見的民主國家的原型,現代的民主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這與這里的居民長期以來具有民主思想的傳統,習慣採用民主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有密切關系。 第三種想法是採用部落中最有智慧、最有見識的智者的意見,智者說往東方走大家就往東方遷移,智者說上山大家就往山上遷移。他們認為智者具有常人沒有的"天才",智者的看法最正確,所以多數的庸才應該服從少數的天才。這種思維方式後來被稱為"獨裁"思想, 亞洲大陸的原始居民多半持"獨裁"思想,古代中國傳說中的"堯、舜、禹"就是部落中天才的聖人。現代亞洲國家以獨裁政權居多,這同樣與這里的居民長期以來的獨裁思想傳統有密切關系。 無政府主義、民主主義和獨裁都是從原始人類中誕生出來的不同思維方式。 民主和獨裁的最根本區別反映在人們的思維方式上:我們應該服從多數?還是應該服從精英?民主的思維方式贊成服從多數,民主思想認為人與人的智力差別有限,每個人都有獨立判斷事物的能力,所以應該採用"少數服從多數"的方針。民主投票時人人平等,不管博士還是文盲,都是一人一票。獨裁思想則認為人與人的智力差別很大,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獨立判斷事物的能力,一個天才和一個蠢才作出的判斷有完全不同的價值。獨裁思想認為大部分人都是愚人和庸才,他們無法自己領導自己,所以需要智者為愚者做主,需要聖賢和精英對普通民眾進行家長式的獨裁領導。中華思想就是典型的獨裁思想,因此中華思想本身就是反民主的。 中華思想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愚民論",中國人不相信西方思想中人人智慧接近的"公民論"。 中國有一個對老百姓的歧視性口號:"為人民服務"。那些說"為人民服務"的人,首先就意味著自己是"人民"以外的特殊人,所以才有"為人民服務"的概念。 然而"為人民服務"的歧視性口號,竟然大受中國老百姓的歡迎,這就是因為中國的老百姓"迷信聖賢"的思想。他們毫不懷疑聖賢偉人具有超人的智慧,深信聖賢偉人的話都是真理,也不認為中華思想中的"愚民論"有什麼問題。中國老百姓自認自己確實就是"愚民論"中所說的愚民,不相信自己有管理國家的智慧與才能。當國家出現問題時,他們只是企盼出現一位青天大老爺趕走貪官污吏,期望出現一位救世明君來為百姓作主,為人民服務。 中國老百姓對"打倒貪官換清官"有深切的盼望,而對"百姓自己當家作主"根本沒有想過。 美國人選總統的心情是為了挑選一位自己的政治代言人,選民投票的原則是看哪位候選人更符合自己的政治主張,更能代表自己的利益。而中國搞總統選舉的話,老百姓選總統的心情卻是挑選一位為自己作主的青天大老爺,選民投票的原則是看哪位候選人品德最好,最有才能。在美國人看來,更聰明更能乾的候選人如果不符合自己的政治主張,不代表自己的利益,照樣不會選他。中國人看來,當然是選一位更聰明更能乾的人當總統,才能把國家搞得更好。至於該人是否能代表自己的利益,倒是不在思考之列 中國民主化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政治體制,而是中國老百姓"迷信聖賢"的思維方式。其實中國老百姓根本不想要什麼民主,即使強加給中國老百姓一個民主,在中國搞總統選舉,最多不過是選舉出一個能乾的獨裁者。目前中國百姓沒有自覺參政議政覺悟的情況下,搞民主體制只能搞成一種形式,並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日本的民主化之所以能搞成功,與日本人沒有"愚民論"思想,重視百姓的思想啟蒙,重視一般民眾的文化教育有密切關系。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的基本精神就是"開發民智",明治維新的綱領性文件《政體書》中,提出普及全民的"義務免費教育"和推廣西方思想的"文明開化"。明治維新後不久,日本政府規定了全國普及4年小學免費義務教育的《學制令》,到1875年日本已在全國建立了25000所小學校。盡管當時日本經濟還很貧困,政府還是把普及小學教育放到最優先的位置,力爭做到"村無不學之戶,戶無不學之人"。據說日本得到中國的甲午戰爭賠款後,明治天皇建議這筆錢全部用來辦小學,要讓最偏僻的農村也有一所像樣的小學。日本義務教育法頒布30年後的1902年,日本小學文化普及率達到90% 以上,這在當時的歐美各國也是相當高的水平。日本後來的富國強兵,經濟騰飛,都是建立在高素質國民的基礎上。 在愚民論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認為辦教育主要是培養一批精英人才,一般百姓都是"學而不知"的愚民,不值得花那麼多錢教育他們。日本辦教育是從辦小學入手,教育的對象是一般大眾;中國辦教育卻是從辦大學入手,教育的對象是少數精英。 除了政府狠抓大眾教育外,更重要的還是中國的老百姓應該改變"迷信聖賢"的思維方式。不要迷信領導、迷信權威,不要期盼大救星,要樹立自己有能力拯救自己的自信。同時精英們也應該放棄對老百姓的輕視和蔑視,不再說什麼"為人民服務"、"為群眾辦實事"、"為老百姓作主"等把自己放在民眾之上的歧視性語言。 四、"內外有別"的思維方式。 中國有句成語"內外有別",其含義是:對自己人和對外人給予不同的待遇,要給自己人特別的優待和關照。 中國人把人際關系稱為"圈子",是一個非常貼切的稱呼。中國人以自己為圓心,把自己周圍的人按照親疏遠近來畫"圈子":最裡面一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親人,稍外一圈是親朋好友等友人,再外一圈是鄰居同事等熟人,最外一圈就是素不相識的外人。我們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要遵循"先里後外"的順序,按照遠近親疏的不同關系,給予不同分量的砝碼。西方人崇尚人權,人權也就是人們相互平等對待。可是西方的人權觀念到了中國就變了滋味,中國人並不主張人人絕對平等,而是主張相對平等,比如對親人給予九分關照,好友給予七分關照,一般朋友給予五分關照,熟人給予三分關照,這樣就"擺平關系"了。如果一個中國人違背了"內外有別"的原則,對親朋好友與陌生人一視同仁對待,沒有"擺平"人際關系,就要遭到眾叛親離的悲慘下場。 中國有一句座右銘:"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子的好處; 多一個朋友也可能會增添一份煩惱。 魯迅說:"無端的浪費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 西方人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靠法律解決問題;中國人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找親友,靠朋友解決問題。(走後門)中國歷史上總是克服不了政府官員以權謀私的現象,其深層的文化背景也牽涉到"內外有別"的思維方式。如果說以權謀私現象是因為中國人特別貪圖物質利益,這倒也未必。很多情況下,以權謀私並不是在受賄或貪污等物質利益的驅使下發生的,而單純是為了朋友,為了人情而徇私。 《水滸傳》里有一個典型"人情枉法"故事:宋江的情人閻婆惜發現宋江與晁蓋等江湖大盜有來往時,宋江為了滅口殺了閻婆惜,而賣糟腌的唐牛兒誤被當作犯人綁到縣衙。渾城縣知縣與宋江私交甚好,他明知唐牛兒是冤枉的,但為了開脫宋江,就拿唐牛兒為宋江頂罪,刺配五百里外。書中的渾城縣知縣並不是貪官,宋江也沒有對他進行賄賂。該知縣之所以在宋江案件上不公正執法,不是出於貪贓枉法的物質貪欲,而是出於"救朋友"的人情義氣。 人們常說中國是"人治"而不是"法制",這也體現出中國人"內外有別"的中式思維。 中國人首先考慮的是人情,其次才考慮法律的公正,"人情"高於"法律",當然就會出現"人治"高於"法制"的現象。 國的朋友還有一個問題:朋友很容易驟然轉變成仇人。 西方人不僅在政治上法律上有人人平等的原則,在經濟上也有"在金錢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西方人做買賣是生人熟人一個價,誰出的錢多,就給誰更好的服務。而中國在經濟上也講究人情第一,中國人做買賣時生人和熟人價格就不一樣,往往是熟人比生人付出的錢少,卻能得到更好的服務。在西方是純粹的市場經濟,到了中國就加入了很多"人情"色彩:既講金錢,又講人情;既依靠市場,又依靠關系;既提倡顧客第一,又不忘朋友至上......。 西方人在社會上尋找公平,追求平等。我們看到西方人提出的要求多半與平等有關:婦女爭平等選舉權,殘廢人爭平等工作權,愛滋病人爭平等入境權,同性戀者爭平等結婚權......。中國人則是在社會上尋找關系,追求特殊待遇。博士生要求優先解決戶口的特殊待遇,海外歸來的留學生要求優先解決職稱的特殊待遇,本地人要求優先被僱傭的特殊待遇......。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發生過爭取平等的運動,中國人非常習慣對每個人分別給予不同的區別待遇。 今天不少人提出在中國推廣"人權",卻較少有人提出在中國推廣平等。其實人權的前提就是平等,人人平等的社會自然就會尊重人權,而在人人不平等的社會中只能產生特權,不可能產生人權。然而要想在中國推廣"平等",第一個難關就是中國人"內外有別"的中式思維方式。因此我認為應該在中國提出一個口號:"生人和熟人一視同仁,朋友和陌路一律平等。"
㈩ 什麼叫德國模式
中國經濟發展不能選擇第三產業為主的「美國模式」,而要選擇高端製造業為主的「德國模式」——這是時下頗為流行的一種論調。出現這說法和近年來中國經濟政策調整有關。
房地產、互聯網產業、教培等產業紛紛遭到政策調整,進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這些都屬於服務業即第三產業,遂有了上述「美國模式」、「德國模式」的說法。
高端製造業為主的「德國模式」出於想像:
美國經濟以服務業為主,是有依據的,服務業產值佔美國GDP的80%左右。那麼德國呢?服務業佔GDP的70%以上,也就是說農業和工業在GDP中佔比小於30%,更不用說二產中的高端製造業了。
「高端製造業為主的德國模式」是沒有依據的,美、德的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相差遠沒有想像中那麼大。而且,德國的工業在GDP中的佔比近年來呈波動下降趨勢。最低點是2009年的19.7%,2019年出現了次低的21.5%,比上一年度下降了將近1個點,比美國的19%並沒有明顯優勢。
實際上,英法日德的服務業佔比都在70%上下,不分軒輊。歐盟整體的服務業佔GDP比重也要達到66%以上,內部差距不大,德國的排名也不低。德國的高端製造業發達,只是相對而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在高端製造業的底子都很厚,連金融立國的瑞士在高端製造業上也是很能拿得出手的。
哪裡有什麼「高端製造業為主的德國模式」?只有第三產業佔比高的發達國家模式,各國之間區別無非是產業結構的細部差異,有的服務業佔比更高些,有的工業部門更強一點,共性遠大於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