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日期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哪一年,1914-1918年小結:看完全文,大家對一戰時間應該知道了吧!總的來說,一戰的開始是有預謀的,但爆發戰爭後的局面基本失去控制,最後以德國的投降結束,由此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對一戰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十大影響。
B. 關於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一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這次大戰可分
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出現了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國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1939-1945年期間以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為主的法西斯力量與以中國、蘇聯、美國、英國等同盟國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間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中國學術界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止時間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至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為「大戰的序幕與爆發」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蔓延到亞洲、歐洲和非洲,參戰國家多達61個,捲入戰爭的人口達17億,動員的武裝力量總人數超過1.1億。參戰國軍隊傷亡總數為5000萬人以上,再加上平民,傷亡總數達9000萬。參戰國軍費消耗總額為13520萬美元,再加上財政消耗和物資損失,損失總數達40000億美元。
直接參戰的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方面的代價。戰爭期間,蘇聯、美國、英國軍隊傷亡總人數達1860萬人,蘇聯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中國軍民傷亡達2000萬人以上;美國財產損失3500億美元,蘇聯財產損失2000億美元,英國財產損失1500億美元,中國財產損失1000億美元以上。
法西斯國家本身在大戰中也遭受重創。戰爭期間,德國動員的總兵力為170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21.5%,軍隊傷亡總數達1170萬人,經濟損失達3000億美元;日本動員的最大兵力為970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2.8%軍隊傷亡總數達216.1萬人,經濟損失達1000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通常分為軸心國的戰略進攻與同盟國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與戰略轉折,以及同盟國的戰略進攻與軸心國的戰敗三個階段。
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國、義大利、日本軸心國先後在各自的戰場上展開全面戰略進攻,在遭到同盟國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後,其進攻銳勢逐漸減弱,終於在蘇德戰場的斯大林格勒地區、非洲戰場的阿拉曼地區和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域到達戰略進攻的終點。
在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轉折之前,各主要戰場均有著各自的戰略相持階段。1942年11月前後,盟軍在三個主要戰場先後進行的斯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和瓜達卡拉爾島戰役,標志著大戰戰略轉折的實現。
1944年,同盟國在歐亞戰場先後轉入全面戰略進攻。歐洲戰場方面,蘇軍率先在東線發動強大攻勢,美英等國盟軍隨後在法國登陸,形成對德國的東西夾擊。亞洲與太平洋戰場方面,盟軍通過島嶼登陸作戰和海空作戰對日軍展開戰略進攻。歐亞各國的抵抗運動和游擊戰爭則配合著盟軍的進攻,加快了民族解放的步伐。
1945年2月,蘇聯、美國、英國首腦舉行雅爾塔會議,共商最後打敗德日法西斯和建立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大計。1945年4月1日,盟軍在魯爾地區合圍西線德軍主力,下旬即進抵易北河一線。蘇軍於4月16日發起柏林戰役,25日與美軍會師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27日突入柏林市中心,29日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自殺身亡。5月8日,德國最高統帥部代表正式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
德國投降後,蘇、美、英三國首腦於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波茨坦會議,商討如何處置德國、對日作戰和戰後處置日本等問題。會議期間,中國、美國、英國簽署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政府立即無條件投降。但是,公告內容遭到日本政府的拒絕。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蘇聯於8月8日對日宣戰,9日兵分三路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在中國軍民協助下,蘇軍解除關東軍武裝,11日進入朝鮮北部地區,25日佔領南薩哈林島,9月1日進佔千島群島。8月9日,毛澤東號召中國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面反攻。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各抗日游擊隊立即向華北、華中、華南敵占區發動進攻,並抽調大量兵力進軍東北,會同東北抗日聯軍配合蘇軍作戰,取得反攻的重大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表投降詔書。28日,盟軍開始在東京附近和其他地區登陸,實現對日本的佔領。9月2日,日本代表在駐泊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戰列艦上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9月9日,侵華日軍代表在南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即宣告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現代化的戰爭。交戰雙方大量使用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軍艦等現代武器裝備,並首次使用雷達、火箭炮、導彈、原子彈等新式武器和技術,導致作戰形式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出現了閃擊戰、大縱深作戰、登陸與抗登陸作戰、潛艇戰與反潛戰、航空母艦編隊作戰、戰略轟炸與防空作戰、空降與反空降作戰等新的作戰形式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參戰國在戰爭中取得的經驗教訓,對軍事思想和戰略理論的影響深遠,為各國國防建設提供了歷史借鑒。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歷史的又一個偉大的轉折點。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及其奠定的「雅爾塔體制」,為戰後世界的相對和平創造了條件。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削弱了資本主義世界,改變了資本主義世界諸強並立、相互爭霸的格局,出現了美國獨霸的一統天下。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亞歐一系列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創造了前提。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了道路。
C. 二戰中,德國崩潰的標志是什麼
1944年,英美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東西夾攻之中。希特勒狂吼亂跳依舊難解決任何問題。蘇聯在取得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之後,對德軍連續發動10次快速縱深的攻擊,使德軍節節敗退。
D. 德國的閃電戰破產在哪一場戰爭
人們常用「晴天霹靂」來比喻閃擊戰。它是用優勢的戰略力量,實施戰略突襲和快速進攻,謀求戰略速決的一種作戰樣式。其基本原則是:秘密完成戰爭准備和戰略展開;不宣而戰,保障達成戰略行動的突然性 ;以戰略轟炸和空中突擊配合陸戰、海戰,實施快速進攻;把主要戰略力量用於首次戰略突擊,謀求初戰決勝;集中優勢力量於主要戰略方向,以雙鉗突擊,圍殲敵重兵集團;以外交活動、「友好」往來,隱蔽其戰略企圖。閃擊戰的目的是,迅速摧毀對方的抵抗能力和意志,求取戰爭速勝。希特勒吸收了施利芬的「速決戰」思想、魯登道夫的「總體戰」理論、杜黑的「空軍制勝」論和富勒的「坦克制勝」論,創立了閃擊戰略和閃擊戰的作戰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運用了這一戰法,先後在 106天的實際作戰時間里,滅亡了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繼後又閃擊蘇聯,使蘇聯在戰爭初期被動挨打,損失慘重。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擊戰略的破產。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霸權主義仍然企圖使用導彈核武器實施閃擊戰。做好防閃擊戰的准備,是積極防禦戰略的重要戰略任務
E. 二戰中什麼事件標志著德國戰敗
諾曼底登陸開辟了歐洲第二站場 攻佔德國柏林標志德國戰敗
F. 馬恩河戰役是法國的一次戰略性勝利,是表現在挫敗了德國速決戰計劃上嗎
可以這么說。但這只是一方面,除了速戰外,還有一個擺脫兩線作戰的問題。
德國處於法國和俄國東西夾擊之下,是典型的兩線作戰的不利態勢。
除了戰略態勢的不利外,在軍隊數量,人口,領土,資源等方面也都落後於法俄。
基於1871年普法戰爭擊敗法國的例子,德國以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為基本原則制定了史利芬計劃,就是先集中優勢兵力到西線,用4-6周時間擊敗法國,佔領巴黎,迫使法國投降,然後再利用德國密如蜘網的鐵路交通系統把軍隊快速機動到東線對付由於體制落後,交通不便而導致的動員及其緩慢的俄國軍隊,給予其重創後迫使俄國媾和。
但是馬恩河會戰,雖然表面看是德軍略占優勢,但是德國沒能佔領巴黎,法軍也沒有被迅速擊敗,西線戰事由機動野戰陷入陣地膠著戰,德國的戰略方針徹底落空了,從此陷入了兩線持久作戰的被動局面。
G. 什麼事件標志著德軍閃電戰的破產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和冬季戰役的失敗,標志著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
H. 請詳細介紹一下第一次世界大戰,謝謝!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基本簡介: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這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7月30日俄羅斯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第一次世界大戰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8月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同時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及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戰爭主要在由德國和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進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俄國中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亂。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最終以同盟國集團的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1]
開始的標志: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引發背景:巴爾干半島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統治,奧斯曼帝國因為在近代化、工業化的競爭中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較為先進的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理所當然在帝國主義的驅使下的對其領土的瓜分。當時在奧、俄兩大強國的支持下,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第一次戰爭保加利亞(俄羅斯後台)獲利最大,導致第二次戰爭中塞爾維亞(俄羅斯後台)、希臘(英國後台)、羅馬尼亞(奧匈後台)、黑山(奧匈後台)、阿爾巴尼亞(俄羅斯後台)瓜分保加利亞,並使得世仇奧、俄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First World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進行本民族解放和自衛、保加利亞對俄羅斯和塞爾維亞進行奪回領土的復仇之戰,其他都是非正義的;他們的正義不能根本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但進入到21世紀初,對這種過於中國中心主義的言論有所反駁,因為這些國家只不過在維護本國利益、並沒有刻意去徹底擊垮某個國家,只不過其中中國作為戰勝國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所以才把一戰誇張為不正義之戰。
表象原因和同盟國的結盟:
1.奧俄的勢不兩立。俄羅斯後台支持的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干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這引起了奧匈的強烈不滿;而同時,塞爾維亞也不滿奧匈吞並了有很多塞爾維亞人居住的波斯尼亞。俄羅斯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勢力最大、但奧匈現在卻步步緊逼,為了抑制奧匈帝國的急速擴張、俄國當然出面力挺塞爾維亞。
2.德奧關系進入黃金時期。德國統一和奧匈和解後,德國向世界爭取殖民地、奧匈向巴爾干半島擴張,原本是敵人的普魯士(德意志)和奧地利(奧匈)互相之間已經沒有任何利益沖突了。與其坐視強大的鄰國變為敵人不管、還不如主動向它結盟變為有利的盟友,所以這兩個歐洲強國自然而然的變成了堅不可摧的同盟關系。
3.奧斯曼帝國想逃脫俄羅斯的控制。兩次巴爾干戰爭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乾地位大減、它只想要徹底逃離對他威脅最大的俄羅斯,原本對它威脅最大的奧匈帝國、其領土已不再和奧斯曼帝國接壤、所以才和德奧結盟。
4.保加利亞對俄國的報復。原本是保加利亞後台的俄羅斯、但它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背叛了保加利亞、讓保加利亞損失了2/3領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劃給了塞爾維亞,所以保加利亞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加入德奧陣營、向俄塞兩國報仇。
深層原因和協約國的結盟:
1.德意志帝國和英法俄三國的矛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軍事、經濟國力大大增強。普法戰爭後不僅超過法國、成為歐洲陸地上的最強國、工業產值全面超過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國,還提出大海軍主義挑戰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義來支持奧匈干擾俄羅斯在巴爾干半島上斯拉夫民族地區的影響力。
2.英法俄反制德奧同盟。為防止牢固的德奧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國)的過分強大、以至於影響了自己在傳統領域的利益。這三個在歷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第一次聯合在了一起,靠著自己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優勢,全面打壓德奧的生存空間。
3.比利時的非中立化。德國為了突襲法國而繞道比利時進攻,可比利時卻拒絕德國的要求,結果遭德國進攻。此問題激怒了比利時的保護國英國,也讓德在戰後對比利時割地賠款。
4.義大利的倒戈。義大利原本和德奧同盟,想奪回法國佔領的薩伏依地區,但卻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所以義大利後來參加協約國陣營。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羅斯在中國的利益,但因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關系不能得罪俄國,只能尋求別的利益;期間正值德國在歐洲大戰,所以日本強佔德國在亞洲的所有殖民地。
6.美國的參戰。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對所有英國貨船發動攻擊,沒料到誤傷美國商船;美國本來就想在歐洲國家身上撈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機向德國宣戰。
導火索: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吞並的波斯尼亞視察,一位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17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同盟國:奧匈帝國、德國。
中立:義大利。
協約國:塞爾維亞、俄國、法國、比利時、英國。
持續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開始標志: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薩拉熱窩事件
結束標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投降
波及地區: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亞洲
結果:協約國獲勝、同盟國戰敗、戰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直接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對立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刺殺斐迪南大公)
理解:
薩拉熱窩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宣戰的電報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keFranzFerdinand)夫婦在從軍演結束後在市區訪問途中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奧匈帝國於7月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影響:
(1)大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精神災難
(2)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弱,激化了各國之間的矛盾。
(3)大戰打破了拿破崙建立的維也納體系,改變了世界格局。
(4)大戰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一些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運動,同時社會主義運動也鼓舞了亞非拉殖民地人民。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是在戰爭一開始保持中立,並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戰末,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共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4個國家。
協約國: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因十月革命退出協約國)、塞爾維亞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同盟國陣營四大君主比利時、中國北洋政府、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希臘王國、葡萄牙、英屬澳大利亞 、英屬加拿大、英屬印度、英屬紐西蘭、英屬南非。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戰爭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發展
德意志的統一1870~1871年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戰爭。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法兩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俾斯麥發表了挑戰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爆發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國。但普軍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兩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一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柏林會議,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又因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1914年俄國海報 三位人物分別代表法俄英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紅色部分是為「三國同盟」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斡旋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英國的無畏艦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響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戰爭背景
(1)根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性
(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法德、俄奧、英德——英德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
(3)矛盾的實質:爭奪霸權和殖民地
(4)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
(5)巴爾乾地區的沖突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
2、具體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與瘋狂擴軍備戰
3、導火線:1914年6月8日,薩拉熱窩事件
*英德矛盾被認為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主要矛盾的原因
(1)英德之間的爭奪具有全局性。當時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歐;俄奧矛盾主要在巴爾乾地區,都是區域性的。英德矛盾則是全局性的全面爭奪:在商品市場上,德國在歐洲與英國展開爭奪;在殖民地問題上,德國的「赤道非洲帝國」計劃與英國的「開羅—開普敦」計劃尖銳對立,「三B鐵路」是德國「向東方進軍」的工具,是「架在英屬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劍」,嚴重威脅英國以印度為基地的勢力范圍:德國還通過擴充海軍法案,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並在短期內使海軍力量躍居世界第二位,緊追英國之後。
(2)英德矛盾的發展和演變,直接影響著其它矛盾的發展和演變。隨著英德矛盾的不斷發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漸降居次要地位。如英法在瓜分非洲問題上的尖銳矛盾,英國與俄國在伊朗、阿富汗、中國西藏等問題上的矛盾,都隨著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協調,並通過分辨簽訂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而結成夥伴關系。
(3)英德矛盾還是新老世界殖民體系之間矛盾的核心。老的世界殖民體系以英國為中心,以法、俄等為主要成員國,英國在19世紀中期掌握著海上霸權、殖民霸權和工業霸權。德國是一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發展迅速,趕上並超過英國,德國統治集團因此從爭奪歐洲的「大陸政策」轉向奪取全球霸權的「世界政策」。這樣,企圖摧毀老殖民體系、另建立起一個新的世界殖民體系的核心國家——德國,與老殖民體系的核心國家英國之間的矛盾,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兩個國家之間的矛盾,而是新舊兩種殖民體系之間的一種斗爭和矛盾的集中表現。這一矛盾自然成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主要矛盾。
*英國最初要置身於兩大軍事集團之外的原因
1892年法俄同盟的建立,標志著歐洲以德意奧為一方、以法俄為另一方德兩大軍事集團對峙局面的出現。但此時,歐洲的另一個強國英國,卻置身於兩大集團之外,而採取所謂的「光榮孤立」的政策。
英國統治集團長期依賴,慣於利用歐洲大陸列強之間的矛盾,來達到保持和加強自己稱霸世界的目的。帕麥斯頓曾經說過:「我們沒有永久的敵人,也沒有永久的盟友,我們只有經常的、永久的利益,我們應當以這種利益為指針。」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在1896年把英國的這種政策運用於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後的形勢下,名曰「光榮孤立」。英國之所以奉行這一政策,一是因為當時英國不但與法、俄有矛盾(在非洲與法國有矛盾;在中亞、巴爾干與俄國有矛盾),與德國在非洲也有矛盾,因此它不願參加任何一方。二是因為它考慮到,不加入軍事集團,不但可以不受條約約束,而且還可以挑撥和利用兩大集團的對立,使其互相牽制,以便自己乘機在世界各地擴張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三是英國自信即使沒有同盟國也足以保衛自己安全。
但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德國實力的增強和英德矛盾發展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而與法、俄結盟。
爆發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義大利加入協約國集團),此後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戰爭爆發。
性質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塞爾維亞為獨立而戰,具有民族解放性質,但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重要戰線
歐洲的西線(英法比—德)、東線(俄—奧匈、德,具有決定性作用)
過程和重要戰役
1、第一階段:1914年。西線的馬恩河戰役,使德軍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轉入陣地戰。
2、第二階段:1915—1916年。1916年使決定性的一年,陸上三大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東線俄軍的夏季攻勢;海上的日德蘭海戰,英國仍控制制海權。戰爭主動權轉到協約國一方。
3、第三階段:1917—1918年。美國參戰(*美國參戰的原因:協約國貸款;俄國二月革命等);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陣營增加到27國;俄國相繼發生「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蘇俄推出戰爭;1918年11月德國投降,戰爭結束。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是在戰爭一開始保持中立,並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戰末,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共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4個國家。
後果
1、戰爭歷時四年多,三十多個國家、十五億人口捲入戰爭,對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
2、戰爭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力量,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奧斯曼四大帝國,削弱了英法意三國
3、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出現新高潮
*巴爾干為什麼會成為歐洲火葯庫?
巴爾干半島位於位於歐亞非三洲交匯之處,戰略地位顯赫。19世紀晚期至20世紀初,
巴爾干半島上各種矛盾錯綜復雜:(1)巴爾干與奧斯曼土耳其的矛盾。巴爾干半島從14、15世紀起,長期處在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2)巴爾干內部矛盾。從19世紀70年代起,巴爾干半島的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相繼擺脫了土耳其的統治,巴爾干各國間的領土、種族、宗教等矛盾也隨之而起。(3)巴爾干各國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由於巴爾干半重要的地理位置、戰略地位,歐洲各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乘虛而入,在此擴大自己的勢力。(4)歐洲主要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在巴爾干問題上的矛盾。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和奧匈帝國在巴爾乾的爭奪大為激烈。巴爾乾的民族關系復雜,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數。俄國打著打斯拉夫主義的旗號,向巴爾乾地區擴張。奧匈帝國也在德國的支持下積極向巴爾干擴張,1908年吞並了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兩地。而當地人民想同塞爾維亞結合起來,組成一個打的斯拉夫人的國家。20世紀初,巴爾乾地區不斷出現嚴重的政治危機、軍事危機和局部戰爭,成為爭奪霸權最敏感的地區。只要一根火柴,即會導致整個歐洲的大爆發。
*德國發動世界戰爭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從歷史的角度看,普魯士有軍國主義的傳統,普魯士起源於軍事征服,17世紀以後,普魯士對外不斷推行軍國主義擴張政策,18世紀腓特烈二世改革後,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更加發揚廣大了。19世紀中期,德意志通過普魯士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了統一,於是,帶有軍事色彩的德意志民族主義進一步贏得了德國人的信仰。
從當時的現實角度來看,德國的經濟實力和殖民地位的不相稱,刺激了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戰爭慾望。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飛速發展,工業生產總值居歐洲第一位。但德國是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當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時,世界上可瓜分的殖民地大多早被老牌的英法荷等國瓜分完畢。於是德國工業資產階級就將拓展海外市場、佔領殖民地的願望,與普魯士的軍國主義密切結合起來,到處侵略擴張,力圖沖出歐洲,走向世界,成為戰爭狂人。
I.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次大戰、一戰、歐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捲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Entente Powers)之間的戰斗。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屬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塞爾維亞和義大利則屬協約國陣營。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德國和奧匈帝國戰前的同盟,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霧彌漫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 - 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告終。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帝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面臨與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援俄國工業化後,在1894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定。這協定並不是軍事同盟。這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定。在法國的慫恿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條約。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鄂圖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國內商人勢力興起,便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被罷後,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實行「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范圍。這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的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發加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准備增加到230萬。
歐洲列強在1914年的海軍力量
國家 人員 大型炮艦 噸位
俄羅斯 54,000 4 328,000
法國 68,000 10 731,000
不列顛 209,000 29 2,205,000
合計 331,000 43 3,264,000
德國 79,000 17 1,019,000
奧匈帝國 16,000 3 249,000
合計 95,000 20 1,268,000
來源: Ferguson 1999 p 85
爭奪摩洛哥
德法兩國為了爭奪在摩洛哥的利益,引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
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出訪摩洛哥北部重要港口丹吉爾時,宣稱將會保護摩洛哥的獨立及其領土的完整,使其與欲在摩洛哥擴張的法國關系變得緊張,這就是第一次摩洛哥危機 。1906年1月16日,歐洲列強在阿爾及西勒(或稱為阿爾赫西拉斯)舉行會議,並達成決議,承認摩洛哥的獨立,但是由法國和西班牙兩國負責摩洛哥的警務。法國控制摩洛哥的海關及警察.
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5月21日,摩洛哥發生反蘇丹的部落起義,法國借機派兵攻佔其首都非斯。德國則要求法國割讓部分法屬非洲作為補償,並於該年7月1日,以保護本國商人為借口,出動炮艦「豹」號駛至摩洛哥的港口阿加迪爾,戰爭一觸即發,這次行動被史家稱為「豹的跳躍」。英國因懼怕德國挑戰其海上霸權,因此支持法國,態度強硬。德國被迫退讓,與法國在該年11月4日達成協議,以一部分法屬剛果為代價,德國承認摩洛哥為法國保護國。1912年3月,法、摩兩國簽訂《非斯條約》,摩洛哥正式淪為法國的保護國。
德國與英、法兩國在這兩次摩洛哥危機里結怨更深,而德皇更揚言不會再退讓,這使戰爭危機益大。
歐洲火葯庫—巴爾干
巴爾干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葯庫,當時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伏線。
波斯尼亞危機
1908年10月6日,奧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託管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第二把交椅'('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干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地利的出兵令其希望幻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巴爾干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 (蒙特內格羅) 組成巴爾干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干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干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干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干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阿得里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干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巴爾干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干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干戰爭里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干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藉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干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沖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
薩拉熱窩刺殺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費迪南大公(Archke Francis Fredinand)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年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得到德國的支持後,於1914年7月28日出兵塞爾維亞。
戰事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為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西面戰線
速戰計劃
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已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徵的施里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六星期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一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卻出乎這些軍事家意料,使得這兩個計劃皆不可行。
德軍進攻
1914年8月2日,德軍出兵中立國盧森堡,以取得盧森堡的鐵路網。8月3日,德軍對比利時不宣而戰。至8月9日,德軍成功攻佔比利時全境,並且驅逐在比利時境內的法軍回法國境內。8月21日,德軍分兵五路攻向法國北部,法軍失守,被逼後撤。9月3日,德軍已進逼巴黎,法國政府被逼撤退至波爾多。9月5日 - 9月12日,德軍與英法聯軍在巴黎近郊瑪恩河棗凡爾登一線爆發馬恩河戰役,結果兩敗俱傷,德軍只得轉入戰略防禦,固守安納河一線,戰斗開始演變為陣地戰。接著,雙方爆發了奔向海邊的運動戰,結果英法聯軍被大敗。德軍成功奪取法國東北部的廣闊領土,但始終不能截斷英法兩國的運輸線。隨後雙方再爆發佛蘭德會戰,但雙方均無重大成果,結果戰事進入膠著對峙狀態。
戰事僵持
1915年春,英法聯軍趁德軍主力集中在東面戰線,發動了香巴尼和阿杜瓦兩輪攻勢。但因為沿用舊戰術,而且欠缺強大火力掩護,結果被德軍成功抵擋,己方反而傷亡慘重。該年4月德軍反擊,並首次使用毒氣,使雙方的損失更為慘重。結果1915年的西面戰線,英法聯軍死傷百萬人,德軍亦死傷 61萬人,但戰事仍然膠著。
1916年2月,東面戰線的壓力稍為降低,德軍主力再次移師西線,與法軍爆發凡爾登會戰。結果在激戰7個多月後,德軍仍不能攻取凡爾登。而英法聯軍為了制衡德軍,在該年7月初向索姆河一線與德軍爆發索姆河戰役,戰況更為慘烈。英軍雖然在這場戰爭里首次使用坦克,但雙方在傷亡共約 120萬人後,戰事仍未有重大突破,並持續至該年11月,西線再次變為膠著對峙狀態,不過協約國開始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美國參戰
1917年2月24日,美國駐英大使佩奇收到齊默曼電報,稱如果墨西哥對美國宣戰,德國將協助把美國西南部還給墨西哥,加上在之前德國使用無限制潛艇戰,使美國多隻船隻被擊沈,於是美國以此為借口,在 該年4月6日向德國宣戰。1917年4月,法軍於西線開展春季攻勢,與德軍在蘭斯和蘇瓦松之間進行會戰,歷時共一個月,但法軍在傷亡10萬人後卻仍未有進展,引起了法國士兵的騷動。戰事再度膠著,而法軍因內部騷動,無力防禦,只得由英軍負責西線防禦。在該年下半年,美國提供的裝備到達歐洲,英軍於是再在西線猛攻,但在損失100多萬人後,仍無法改變戰事的膠著狀態。
最後進攻
1918年初,東面戰線因俄國發生十月革命並退出戰爭而結束,德軍立即集中於西線,意圖在美軍到達歐洲之前,於1918年夏季打敗英法兩國,以扭轉局勢。1918年3月 - 7月,德軍接連於西線發動5次大規模的攻勢,頭兩次攻勢在損兵14萬後仍無所獲。而美軍則已到達歐洲,使協約國兵力大增。該年5月底,德軍發動第三次攻勢,這次成功突破法軍的防線進逼至距巴黎僅37公里之地,但並不能殲滅英法聯軍的主力,而已方則損失13萬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這5天,德軍發動第四次攻勢,企圖將德軍在亞眠和馬恩河的兩個突出點接連起來,以集中兵力攻擊巴黎,但並未能成功。7月15日,德軍死心不惜,發動第五次攻勢,但在損失15個師後,因無所獲,己方軍力反而消耗殆盡,只得撤退至興登堡防線,從此只能作消極防禦。
東面戰線
德俄交戰
俄軍乘德軍在開戰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線之際,在東線向德軍發起進攻。8月下旬,俄軍進入東普魯士,並逼向德國的心臟地帶,德軍被逼從西線線調兵回援。德國援軍行動迅速,很快便抵達東線,並於科穆辛森林附近消滅數萬名俄軍,使得東線戰局發展受到德國控制。9月11日,俄國的第一集團軍再度被擊敗,德軍進逼至俄國境內,俄軍損失共25萬餘人。在南線方面,俄軍開始時在加里西亞和布柯維納屢次擊敗奧匈帝國的軍隊,但德國隨後對奧匈帝國提供支援,結果到12月中旬,東線戰事亦進入膠著狀態。
1915年,德軍因為西線的馬恩河會戰失敗,決定先集中兵力擊潰俄國,逼使俄國停戰,從而結束東線戰事,並且避免繼續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局,東線於是變成主要戰場。1915年5月,德奧聯軍以18個師和2000餘門大炮,分兵兩路進擊俄軍,並計劃將俄軍逼至「波蘭口袋」內殲滅。雙方交戰8個多月,德軍攻佔普熱米什爾、萊姆堡、伊凡哥羅德、華沙、布列斯特、維爾諾及里加,並逼使俄軍撤退至從里加灣到德涅斯特河一線,俄軍共損失170多萬人。德軍雖然大勝,但已方損失亦極大,而且並未消滅俄軍主力,結果逼不到俄國投降。
土耳其參戰
德國為了牽制俄國,於是答應向奧斯曼土耳其提供一億法郎的貸款,以換取其參戰。於是土耳其於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參戰。並與俄國在高加索發生戰斗。俄軍初時作戰不利,但於1915年1月發動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團軍被殲滅,共損失約7萬多人。
義大利轉投協約國
1915年5月,義大利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於是投向協約國一方,對同盟國宣戰。意軍雖然實力較弱,交戰初期即損失近30萬人,但卻成功拖住了奧匈帝國40個師的兵力,緩減了俄法的壓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並出兵30萬,配合德奧聯軍攻擊塞爾維亞,結果同盟國很快便佔領塞爾維亞全境,塞爾維亞政府及軍隊被逼撤退至希臘的科孚島。
俄軍反擊
在戰壕里作戰的士兵1916年春,俄國調集3個方面軍共200萬人向德奧聯軍發動反攻,在激戰一輪後,雙方各損失百萬兵力,但俄軍兵力較多,因此逼退德奧聯軍,並乘勝攻進加里西亞東部地區。羅馬尼亞亦於該年8月向同盟國宣戰。德奧聯軍於是決定攻取羅馬尼亞,以奪取石油和糧食補給。結果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奧軍隊佔領大部份羅馬尼亞國土。
進攻君士坦丁堡
協約國軍隊為了解除俄國在高加索被奧斯曼土耳其牽制的困局,決定聯合進攻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戰爆發。協約國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里波利半島。在近十一個月的戰事後,共約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傷,結果被逼撤退。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陸作戰。
俄國革命
俄國本身為農奴制的經濟體系,經不起東線持續的戰事,結果其國內經濟崩潰,工廠倒閉,失業率驟增,軍火補給極度困難,士兵極度厭戰。1916年冬,俄國內部各種矛盾加劇,首都莫斯科的罷工人數更達至百萬人以上,結果,俄國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發,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亞歷山大·克倫斯基領導的臨時政府仍然繼續戰爭,但又再被德奧聯軍擊敗。結果俄國工人及農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歷10月),由布爾什維克領袖列寧領導了一場武裝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之資本主義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史稱十月革命。列寧其後與德國簽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並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投降
雖然俄國退出戰爭,但德國的各盟國 - 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及奧匈帝國卻因持續作戰,致使經濟崩潰,國內各民族發生起義,結果無力再戰,相繼向協約國求和。最後德國內部亦發生政變,並向協約國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海上戰爭
雖然英德兩國在戰前爭建無畏艦,但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卻只有一次大規模的艦隊主力決戰,德軍少數布署在海外殖民地的巡洋艦隊在開戰的頭一年即遭優勢英國海軍的肅清(雖然其中不乏如輕巡洋艦恩登號這樣成功的通商破壞艦),德國公海艦隊也被英國海軍封鎖在波羅的海內,1916年,德國海軍意圖突破封鎖,隨爆發英德海軍間唯一的艦隊決戰日德蘭海戰。這場戰役的結果比較特別:一方面,舍爾海軍上將率領的德國大洋艦隊以相對較少噸位的艦只損失擊沉了更多的英國艦只,從而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另一方面,傑利科海軍上將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成功地將德國海軍封鎖在了德國港口,使得後者在戰爭後期幾乎毫無作為,從而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
而另一方面,在戰爭初期,德國主要依靠潛艇戰阻止他國對英國的物資援助,但因為美國抗議而一度中止。但當德國海軍情勢越來越差,國內的經濟亦日趨惡化時,德國在1917年1月決定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即凡是在英國水域的船隻,不論是敵方或是中立國的,都有可能被德國潛艇擊沉,這大大影響了美國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國商船被擊沉的紀錄,因此德美關系惡化,美國開始有對德宣戰意欲,在齊默曼電報事件後,美國正式對德宣戰。結果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反而招致了最強大的敵人 - 美國的參戰。
世界大戰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里投向協約國,向德國宣戰,以獲得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並出兵佔領青島。日本的這種舉動引起了中國民眾的不滿,並於其後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
諸國參戰
在美國參戰後,拉丁美洲諸國亦跟隨美國向同盟國宣戰,結果使這場戰爭的范圍再度擴大。但這些國家大多在名義上參戰,並未實際投入戰爭。
中國參戰
中國當時為段祺瑞統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為了獲取利益,於是便投向較有利的一方 - 協約國,對同盟國宣戰。
大戰結束
德國「變天」
1918年8月 - 9月,德軍再損失15萬人、大炮2000餘門及機槍13000餘挺。不斷傳來的軍事失敗的消息使德國國內的矛盾加劇。9月,興登堡元帥建議在德國議會提出要「結束戰爭」。但德軍的最高統帥部卻仍死心不息,意圖用剩餘的海軍艦只與英國海軍進行最後決戰。結果德國水兵因不願送死,在基爾港發生起義,並迅速蔓延到整個海軍及全國。11月9日,德國首都柏林亦發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並逃至荷蘭。11月11日,德軍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巴黎和會
戰後各國於巴黎召開和議,稱為「巴黎和平會議」(簡稱巴黎和會)。會議的重大決定由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ew Wilson)、英國首相勞萊·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國總理喬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雖然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主張寬大對待德國,但法國卻因為復仇心作崇,主張嚴懲德國。因此,諸國與德簽訂的議和條約 - 《凡爾賽和約》,因應法國的要求而加入了極其苛刻的條款,向德國強加了巨大的割地賠款及限制軍備條款。但同時間,並未向德皇威廉二世、興登堡元帥、魯登道夫將軍等戰犯施以應有的懲處。結果為德國在20年後挑起規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
其他和約
戰勝國與其他戰敗國亦分別簽署了條件苛刻的和約,戰勝國與奧匈帝國的奧地利部份簽署《聖日耳曼條約》,奧匈帝國被劃分為多個民族國家;與保加利亞簽署《訥依條約》,保加利亞失去愛琴海出海口,並須賠款4億4500萬美元;與匈牙利簽署《特里亞農條約》,匈牙利領土大幅減少;與奧斯曼土耳其簽署《色佛爾條約》 ,徹底瓜分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後來的土耳其共和國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其附近小部份領土及安那托利亞的部份。
以《凡爾賽和約》及其他各個和約所構成的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新體系,就是所謂的凡爾賽體系,對戰後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影響
民族國家
戰爭給人類帶來了重大損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四大帝國覆滅。而巴爾干半島與中東地區的民族國家則隨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英國削弱
原來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國,在戰後雖然領土有所增加,但其對領土的控制力卻因戰爭的巨大傷亡與物資損失而大大削減,而其經濟亦因戰爭而大受影響,出現嚴重衰退,從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讓給了美國。
共產革命
大戰期間,俄國發生共產革命,使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從此共產主義便開始在世界各國散布,世界各地相繼建立共產政黨或政權,直至冷戰結束,這情況才有所改變。
美日興起
這場大戰削弱了英、法、意;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世界金融中心也由倫敦轉移到紐約;日本也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
德國復仇
《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準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大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而且《凡爾賽條約》過多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條約有極強的抵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提供了條件。結果德國在希特勒的納粹黨的領導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五四運動
凡爾塞和約條約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做法成為中國五四運動的導火線。1919年5月4日中國北京的青年學生及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了一次示威遊行、請願、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而起因正是巴黎和會中,列強肆意踐踏中國主權把原來德國的山東權益轉讓給日本,即山東問題。它和較早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一並成為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龐大影響深遠的政治思想文化運動,對中國近代迄今之政治、社會、文化、思想影響甚巨。
軍人待遇
美國的一戰軍人領到每人每日1美元為薪金,另加25分為每日在美國國外消費。後來由於1930年代的大蕭條,退伍軍人、其家屬與其他有關團體向美國政府要求即時索取戰時服務的酬勞金額不果而導致1932年美國軍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進軍事件。
國際聯盟
鑒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傷亡與物資損失巨大,英法等戰勝國於是發起了一個用以減少武器數目、平息國際糾紛及維持民眾的生活水平的組織,是為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然而,國聯卻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聯合國取代。
統計資料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比利時: 13,700
英國: 908,000
澳大利亞: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紐西蘭: 16,000
南非: 7,000
聯合王國: 715,000
法國: 1,240,000
法國殖民地: 114,000
希臘: 5,000
義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羅馬尼亞: 336,000
俄羅斯帝國: 1,700,000
塞爾維亞: 450,000
美國: 50,600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382,500
奧匈帝國: 1,200,000
保加利亞:87500
德意志帝國: 1,770,000
奧斯曼帝國: 325,000
平民被殺: 6,493,000
奧匈帝國: 300,000
比利時: 30,000
英國: 31,000
保加利亞: 275,000
法國: 40,000
德意志帝國: 760,000
希臘: 132,000
羅馬尼亞: 275,000
俄羅斯: 3,100,000
塞爾維亞: 650,000
奧斯曼帝國: 1,000,000
J.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樣結束
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因此可以說1918年11月,德國宣布投降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被刺,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 線。一個月後,奧匈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相繼投入戰爭。
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土耳其、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 國、法國和俄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義大利、日本等國。
原屬同盟國的義大利,考慮到利害關系,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
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宣戰,並迅速佔領了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 力范圍。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是非正義的戰爭。盡管塞爾維亞是為
了保衛自己的主權和獨立而戰,它所從事的戰爭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的性質,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 整個戰爭的非正義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戰爭主要在歐洲戰場上進行。英、法、比軍隊同德軍對抗的西線,俄 國軍隊同奧匈、德國軍隊對抗的東線,是主要戰線,其中西線的戰爭具有決定作用。
這次大戰可分為三個階段:
1914年為戰爭的第一階段。在這一年裡,德軍根據戰前制定的計劃,首先在西線發動進攻。馬
恩河等戰役中法、英、比軍隊的抵抗和俄軍在東線的進攻,使德軍速決戰的計劃破產。西線的交戰 雙方接著就修築戰壕,長期對峙,轉入陣地戰。
1915-1916年為戰爭的第二階段。交戰雙方都把1916年看作決定性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出現了 三次大型戰役:西線的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和東線的俄軍的夏季攻勢。在海上戰場,日德蘭海 戰後英國人牢牢控制著制海權。這一階段的末期大戰的戰略主動權轉移到協約國一方。
日德蘭海戰是第一次世界大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6年,德國企圖突破英國的海上封
鎖,出動了北海艦隊。5月底,英德艦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西北海面遭遇,發生激戰,雙方都受到 嚴重損失。結果,德國沒有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直到大戰結束,德國艦隊始終不敢再度冒險出 戰。
1917年-1918年為戰爭的第三階段。1917年,美國參加對德作戰;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和 「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國主義戰爭;中國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協約國的陣營增加到27個國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國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被牽扯到戰爭中,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物
質和精神損害。它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一方面,這次大戰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俄羅斯帝 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垮台;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等也被削弱。另一方面,俄國 無產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具有劃時代 的歷史意義;同時,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也出現了高漲 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