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如何決定大清王朝的繼承人

德國人如何決定大清王朝的繼承人

發布時間:2022-06-01 10:11:48

1. 想了解關於大清帝國的外交歷史進程

清朝外交簡史外交,清朝稱「洋務」或「夷務」。下面分三個時期介紹清朝外交方面的發展情況。 關 外 時 期 政治是目的,外交是手段。努爾哈赤在不同時期因政治目的不同,使用的外交手段也不同。統一女真部落的過程中首先使用了「遠交近攻」策略。他從蘇克素護河部開始由近及遠地攻打各部。統一女真族時,與蒙古和朝鮮保持友好關系,與明朝保持君臣關系,向明朝進貢,與明朝保持貿易往來。在統一海西四部過程中,努爾哈赤運用了聯姻手段,與葉赫和烏拉兩部都建立了婚姻關系。努爾哈赤與弟舒爾哈齊娶烏拉首領布占泰的侄女和妹妹為妻,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布占泰。努爾哈赤還娶了葉赫部首領楊吉砮的女兒為妻。楊古砮死後,努爾哈赤沒有因姻親關系給楊吉砮的兒子納林布祿任何讓步。最後他們還是兵戎相見。 萬曆四十七年努爾哈赤贏得薩爾滸戰爭勝利,接著攻佔沈陽、遼陽及遼河地區70多個城堡後,天啟元年(1621)後金成立後,他又有了奪取中原的企圖。為了爭取時間做准備,這時努爾哈赤又要與明朝和談。閏四月二十二日,他讓釋放而歸的張儒紳、張棟、楊希舜、盧國仕四人進關對明朝廷說,明朝應承認後金,並要求派人到後金進貢談判罷兵。 明朝決心圍剿後金,乃東聯朝鮮,西結蒙古,對後金構成包圍圈。努爾哈赤利用外交打破這種包圍。他多次派遣使者齎書朝鮮,希望朝鮮「不事南朝,子子孫孫,永結盟約。」然而朝鮮沒聽他的。 皇太極即位後充分利用外交為其擴張的政治服務。他的目標與其父一樣是佔領中原,統一中國。天聰四年上諭,表示要實現「打開山海(關),通我後路,遷都內地,作長久計」的計劃。要實現這個目標,他首先征服漠南蒙古和朝鮮,斷明朝羽翼。努爾哈赤死後,明遼東巡撫袁祟煥派李喇嘛和都司傅有爵為窺視後金前去吊喪,皇太極利用這個機會遣使者回訪。袁祟煥表示願意講和,讓使者告訴皇太極。因為朝鮮拒絕努爾哈赤提出的雙方結盟的建議,皇太極下決心攻打朝鮮。為絕明朝從後牽制之患,便利用這個機會派遣方吉納、溫塔石到寧遠表示願意講和,並給袁崇煥開出一張禮單,要求明朝「以黃金十萬兩,白銀百萬兩,緞匹百萬,毛青細藍布千萬匹饋送之後,以為和好之禮。」禮成之後,後金「以東珠十顆,貂皮十張,人參千斤送爾。爾則以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緞十萬匹,毛青細藍布三十萬匹送我。」三月五日,袁崇煥與李喇嘛各寫了一封信,要求後金接受和談條件,遣使臣杜明忠給皇太極帶去,業已降服朝鮮的皇太極馬上板起臉,於四月八日回復中逐條批駁他們在信中提出的要求,故昭槤《嘯亭雜錄·太宗伐明》說:「天聰己巳,文皇帝欲伐明,先與明巡撫袁祟煥書,申講和議。崇煥信其言,故對庄烈帝有『五載復遼』之語,實受文皇紿(di,欺騙)也。」元年(1635)三月,皇太極派阿敏進攻朝鮮,降服朝鮮後就以袁崇煥「修葺城牆,潛圖侵逼」為借口,攻打錦州,遭重創。增兵攻打寧遠,又遭重創,史稱「寧遠大捷」。這件事使皇太極清醒地認識到,他需要一段時間把後金的事辦好才能奪下中原。他又玩起了和談花招,先後於天聰元年十月二日給祟禎帝寫信,二年正月給寧遠總兵祖大壽寫信,給明廷諸臣寫信,三年正月十三日致書袁崇煥,都是講和。五月十一日,五次派兵越過長城,掠奪明邊。在這期間,他多次提出與明朝和談,他覺得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和談。皇太極把明朝作為主要對手,而對農民軍取避讓方針,多爾袞按照這個方針,於順治元年正月寫信給李自成農民軍,表示「協謀同心,並取中原。」 皇太極三次派兵征服了漠南蒙古,蒙古與後金形成內附關系。兩次派兵征服朝鮮,朝鮮成為清朝屬國,稱臣納貢,四年朝貢一次。 這個時期外交政策由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制定。外事由管理少數民族事務的理藩院負責。 入關後到鴉片戰爭 入關後到鴉片戰爭這個時期,清朝外交有如下特點: 第一、以實力為自主外交基礎。順治年間,俄國向我黑龍江流域擴張,先後佔領尼布楚和雅克薩兩城。康熙二十四年和二十五年,康熙帝先後兩次派兵進攻俄軍盤踞的雅克薩,把他們打痛之後,派遣索額圖等與俄國以戈洛文為首的代表團談判邊界問題。索額圖義正詞嚴地駁斥了俄方企圖多佔我土地的無恥讕言,簽訂了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雍正年間,中俄就中段邊界談判,中方代表隆科多對俄南懷仁獻給康熙皇帝的銅鍍金天文望遠鏡方代表薩瓦戰爭威脅不示弱,與之力爭。後來簽訂《布連斯奇條約》,規定了中段中俄邊界。 第二、與清朝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迅速增加,清朝成為宗主國。隨著清朝的強大,四面八方的國家紛紛前來與清朝建立關系。到乾隆時與清建立關系的國家已有44個。先後成為清朝屬國者,除朝鮮外,還有琉球(順治十一年)、越南(順治十七年)、緬甸(乾隆十五年)、暹羅(順治九年)、南掌(雍正七年)、蘇祿(雍正四年)、尼泊爾與錫金(乾隆五十五年)、廓爾喀(乾隆五十三年)、浩罕(乾隆二十四年)、坎巨提(乾隆二十六年)。朝貢密度,大的三年一貢,如琉球,中等的五年一貢,如蘇祿,密度小的,十年一貢,如緬甸、南掌。 第三、外交禮節顯尊自大。使臣出訪,屬國國王派陪臣三跪九拜迎接。宣讀詔飭,國王率陪臣三跪九拜,讀畢也要三跪九拜。屬國使臣覲見清朝皇帝必須三跪九拜。與清朝僅是一般關系的國家,其使臣覲見清朝皇帝也要三跪九拜。順治十三年,俄國使臣巴依科夫率團到北京,不向順治帝跪拜,遭到拒收禮物並遣返的懲罰。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馬戛爾尼覲見乾隆帝時,馬戛爾尼拒絕三跪九叩,最後允許他按覲見英王禮單膝下跪,這是惟一的寬大。後來英使阿美士德訪問中國,欲覲見嘉慶帝,因為拒絕三跪九拜,嘉慶帝怒而不見,令其歸國。 對於西方國家,清王朝也把它們當作藩邦屬國看待。把他們的使臣說成「貢使」,以理藩院管理與他們的外交事務。 第四、閉關自守,限制外貿。詳《清朝前期的閉關自守》。 第五、對於外國傳教士由信任轉向抵制。康熙朝允許人民信教,外國天主教徒有10萬。對傳教士順治帝和康熙帝還比較信任。順治帝臨終就繼承人問題徵求德國教士湯若望的意見。還任命湯若望為欽天監正。定三藩期間,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幫助鑄造大炮。康熙四十三年(1705)羅馬教王派多羅為特使到中國,規定入教之人不得祭天、祭孔子、祭祖先,觸怒康熙,因執行這個命令後臣民就只聽教皇不聽皇帝了。四十五年多羅被驅逐,隨後禁止外國人在中國傳教。乾隆五十年(1785)、嘉慶十六年(1811)還頒布了傳教治罪條例。 這個時期,外國人來中國最多的是俄國人,其次是英國人。主要是貿易往來,俄國還派學生到中國學習漢語和喇嘛教。俄英兩國不止一次派團訪華,俄國七次派使團就政治、貿易、宗教事務訪華。清朝罕見派團出國的情況,只在雍正八年(1730)派了兩個團訪俄,祝賀新皇即位,爭取對征討准噶爾的支持。 這個時期,清朝外交由皇帝決策,理藩院、鴻臚寺兼外事執行機關。 鴉片戰爭後至清朝滅亡時期 鴉片戰爭後,中國步入了近代。清朝外交發生了巨大變化。 第一、實行屈辱外交成為清朝最大的外交特點,鮮有外交自主可言。由於清朝腐朽,積貧積弱,列強發動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戰爭,1842年8月29日,欽差大臣耆英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 查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清朝屢戰屢敗,慈禧太後為首的統治集團為了苟延殘喘,實行投降政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危害中國最大的條約有《南京條約》(1842)、《天津條約》(1858)、《北京條約》(1860)、《中俄瑗琿條約》(1858)、《馬關條約》(1895)、《辛丑條約》(1901),根據條約賠款共13億兩,割地,計有香港(歸英國)、九龍半島(歸英國)、澳門(歸葡萄牙)、黑龍江北岸(歸俄國)、烏蘇里江地區(歸俄國)、霍爾果斯河地區(歸俄國)、帕米爾高原大部分(歸俄國)、遼東半島(歸日本)、台灣(歸日本)、澎湖列島(歸日本),其中割讓給俄國的土地面積最大,佔150多萬平方公里。割讓的土地,少數還了,多數沒還。還有很荒唐的現象:外國人可以代表清政府與本國簽約,例如尼泊爾和錫金於光緒十九年,英國人赫政代表清政府同英國簽約,承認這兩個國家為英國保護國。外國人率領清朝代表團出訪,例如美國人蒲安臣於同治七年率領志剛、孫家谷出訪歐美和日本等11個國家。光緒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904年2月6日),日俄為爭奪我東北地區發生日俄戰爭。清政府竟於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表示中立,說:「現在日、俄兩國失和用兵,朝廷軫念彼此均系友邦,應按局外中立之例辦理。」兩個強盜搶自己的東西卻袖手旁觀! 1858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俄、美簽訂了《天 津條約》。這是中英《天津條約》簽字圖作為戰敗國的外交人員,清朝使臣頻受侮辱。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去日本議和,竟被日本暴徒打傷,抵抗八國聯軍侵略失敗後,日、德兩國竟要清政府派大員到這兩個國家賠禮道歉。結果醇親王載灃為專使,張翼、蔭昌赴德國,禮部侍郎那桐和駐日公使李盛鐸去日本賠禮道歉,載灃去德國,德皇要求他行跪拜禮,經公使呂海寰一再疏通,才免除跪拜。錢實甫《清代外交機關》一文說:「過去清政府要求洋人跪拜,拒絕採取西方儀式,這次反過來,求用西方儀式而不易得。」前清時期的外交禮規如不在北京與外國使臣交涉,要外國使臣三跪九叩等規矩在咸豐後不得不打破。 盡管屈辱外交是清朝外交特點,但清朝政府及其外交人員並非對列強處處俯首貼耳,有時還是進行了斗爭。首先在咸豐朝光緒初年肅順嚴詞拒絕了沙俄使臣伊格那提也夫對我國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侵略要求。光緒初年在新疆問題上清朝與俄國進行了斗爭,處分了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崇厚,派遣曾紀澤重開談判,經過斗爭簽訂了《伊犁條約》,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區。光緒二十六年(1900)九月十七日,俄國逼迫盛京將軍增祺派代表簽訂《奉天交地暫且章程》,把奉天(今遼寧)置於沙俄的監督管理之下。清政府知道後,拒絕承認,將增祺革職。二十七年二月六日,駐俄公使楊儒拒絕在新約稿上簽字。加上東三省人民抗俄斗爭和其他列強的反對,俄國政府被迫在《交收東三省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俄軍分三批在18個月內撤走。光緒二十九年(1902)英國侵略西藏。翌年七月二十八日清政府駐藏大臣有泰與英方草簽《拉薩條約》,規定劃西藏為英國勢力范圍。清政府外務部電令有泰「切勿畫押」。後來外務部侍郎唐紹儀到印度與英方代表力爭,要求重訂條約。三十二年四月四日,唐紹儀與英國公使薩道義在北京簽訂《續訂藏印條約》,收回了原來條約中喪失的部分主權。但是英方攫取了50萬英鎊賠款,與增設商埠,設代辦處的特權。第二、鴉片戰爭後對列強由排斥轉向勾結。咸豐帝堅持「華夷之辨」,認為外國人「性同犬羊」,寧願放棄全部關稅也不願讓外國使臣進駐北京。長期以來清朝把外國稱之為帶有貶義的「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以奕為首的洋務派改變了對列強的看法,認為外國人並非「性同犬羊」,英國「猶可以信義籠絡」。於是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出現「借師助剿」。 第三、對外國的稱呼變化。咸豐以前稱呼外國用帶有侮辱性的「夷」字。在外國壓力下 ,咸豐八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各式公文不得書寫「夷」字,光緒二十一年六月一日,日本公使又要求清政府改正「夷島」的說法,清政府便詔令一切文書不得再用「夷」字。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後,慈禧太後就對列強侵略者口口聲聲稱「友邦」了。 第四、屬國逐步與清朝解除藩屬關系。由於清朝力弱和屬國被列強侵佔等原因,屬國紛紛被迫解除原來與清朝的藩屬關系。具體情況如下:朝鮮於光緒二十一年因《馬關條約》規定中國承認日本完全控制朝鮮,琉球於光緒五年為日本所滅,越南於光緒十一年《越南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越南為法國的保護國,緬甸於光緒二十一年被英國佔領,這一年緬甸最後一次向清朝進貢。暹羅於咸豐二年因太平天國起義,貢使不能進入中國,此後成為自主之國。南掌於光緒十一年成為法國保護國,蘇祿於乾隆二十八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清史稿·屬國列傳》說廓爾喀在光緒末年還入貢中國,但沒說明何時絕貢。浩罕於光緒二十九年為俄國吞並,坎巨提於光緒十九年為英國吞並。 第五、成立專門外交機構。鴉片戰爭前,清朝沒有專門的外交機構,外交事務由理藩院承擔。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迫於五口通商,於道光二十二年設立五口通商大臣,辦理外交及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事務,但這是個兼職,初由兩江總督兼,二十四年改由兩廣總督兼,咸豐八年又歸兩江總督兼。十年改為南洋通商大臣,也是由江蘇巡撫兼。咸豐十二月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光緒二十七年成立外務部,替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朝沒有從事外交事務的專門機構從此成為歷史。應該指出的是外務部與總理衙門組織機構沒多大差別。顧維鈞說:「改稱外務部後,內部組織仍沿其舊。辦事的有幾個留學生,業務也和從前一樣,不同的是名義上由一名總長代替多名大臣來主持外交事務。」 在國外開始建立使館。光緒二年(1877)十二月八日,郭嵩燾以公使身份被派赴倫敦,表示對馬嘉理案的「惋惜」,建立了第一個駐外使館。接著在美國、日本、德國、俄國等國建立使館。 第六、外交使團出訪多起來。前清派使團出國訪問是罕見的事,清末就多了起來。除了前面說到的蒲安臣率領志剛、孫家谷出訪11國外,還有同治五年知縣斌椿父子及同文館三人組織的觀光團游覽英、法、德、丹、比諸國。 咸豐、同治朝與列強簽訂的部分條約清末外交思想存在分歧。首先,清流派與洋務派的矛盾。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以奕為代表的洋務派對列強的態度已由敵對轉向籠絡、勾結,而清流派主張尊王攘夷,抨擊洋務派對外妥協投降。第二,在洋務派之間也有矛盾。奕認為英國「猶可以信義籠絡」,曾國藩認為對外國應以誠相待。他說:「與洋人交際,其要有四語:曰言『忠信』。曰『篤教』。……無論彼之或逆或順,我常常守此而勿失」。「忠信」、「篤教」,出《論語·衛靈公》。李鴻章記得曾國藩與他論及與洋人交往之道:「我看還是用一個誠字……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說理。雖不能佔到便宜,也不至於過分吃虧。」又說:「我這一輩子辦外交,沒有鬧出亂子,都是我老師一言之力。」郭嵩燾則主張「循理」:條約不載,拒絕;條約載了,就須服從。薛福成則認為對列強不能以誠信相待,對它們「循理」。他指出,洋人欺軟怕硬,只可以勢禁,不可情感。他還主張外交應以國家利益為依據。奕、曾國藩、李鴻章把個人行為規范等同於外交准則,郭嵩燾則過分強調了「理」而忽視了「力」。薛福成觀點符合近代國際關系理論,符合中國國家民族利益。 晚清時期,清政府在外交上有感情用事的現象,最嚴重的有兩次。第一次發生在咸豐十年(1860),第二次在光緒二十六年。咸豐十年八月四日,載垣與英法聯軍談判,把巴夏禮等26名英方人員和13名法方人員拘禁起來要挾。光緒二十六年抗擊八國聯軍時,慈禧太後令榮祿聯合義和團進攻外國使館,輔國公載勛發布槍.殺外國外交官的獎賞令,日本使館秘書杉上杉與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打死。這種做法為對方擴大侵略提供了口實。 清末外交在道光朝和咸豐朝當然是由道光帝和咸豐帝決策。爾後則由慈禧太後、載灃決策。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外務部參與決策、咨詢並執行外交政策。其下屬部門和使領館是外交政策的純粹執行者。更多請瀏覽: http://tieba..com/f?kz=85036383

2. 明末時,德國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在清朝時,還做了欽天監的負責人,他是誰

是湯若望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1592年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科隆城,1618年從里斯本啟程,於1619年到達澳門,用了一段時間學習漢文化之後,他於1623年抵達北京,其時明神宗在位。經過幾次皇位的更替和變遷,明思宗崇禎皇帝即位後,湯若望受委託從事撰寫崇禎歷書等工作。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湯若望留守在北京的教堂中,守護教堂和歷書刻版。

順治元年(1644年),八旗兵入關之後,湯若望獲新朝信任,掌欽天監信印;終順治一世,湯若望深受皇家賞識,當時的孝庄皇太後和年輕的順治皇帝都對他非常尊敬,從他身上吸收了來自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和部分人文思想,並在醫學上得到他的幫助。鄭成功起兵反對剛剛建立的清王朝,並攻陷江南重鎮鎮江城,兵臨南京城下,順治皇帝下令親征,並不許大臣諫阻,湯若望以德高之勢勸阻了順治皇帝這個沖動的決定。後來順治皇帝感染天花因而英年早逝,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在皇二子和三子之間徘徊不定,湯若望提出選擇生過天花而具有免疫力的皇三子為帝,即此後的康熙大帝。

可以這樣說: 湯若望對清王室的貢獻是卓越的。

順治皇帝逝世後,湯若望等西方傳教士為權臣鰲拜所忌,更為楊光先等人所誣,陷入冤獄,曾經公開比試對日食時刻的推算,結果以湯若望為代表的西洋歷法勝出。但鰲拜有權在手,執意排斥西方傳教士,康熙皇帝尚未親政,大權執於鰲拜之手。後來孝庄太皇太後出面干涉此事,湯若望方能獲釋,但境遇已大不如前,最後於1666年逝世並安葬於北京。

湯若望逝世後不久,康熙皇帝親政,頒旨為湯若望昭雪,並接受了他的朋友、同事、後輩南懷仁所持的西方天文歷法。而南懷仁親身經歷了湯若望後期的艱難困苦之後,答應為朝廷效力,卻堅決不肯領受朝廷的欽天監信印。現在北京古觀象台的八大天文儀器即為南懷仁等所鑄,這八大天文儀器的基礎設計中凝聚著湯若望的心血。而康熙皇帝醉心西洋科學,努力學習不輟,更是源於湯若望的影響。

湯若望與利馬竇、南懷仁等俱為明清時西方傳教士中遠來中土、傳播西洋文化的開拓者,湯若望這樣的一位異鄉人,歷明清兩朝,經過戰亂,畢生致力於傳教與科學事業,為東西方交流開辟了道路,並對當時的皇室以至整個國家產生了有益的影響。《湯若望傳》詳細介紹了他一生的經歷,並詳書了明清時的社會背景,為世人了解明清之交的歷史環境之佐證。

3. 順治貴為大清皇帝,卻為何甘願認一個德國人為爺爺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1592年出生在德國科隆,是世襲貴族後裔。長大後,湯成了一名傳教士,修完哲學、數理天文學等課程後,發願到中國去。他從里斯本啟航浮海,在航船上,給自己起了一個中文名字——湯若望。這位老先生了對於清政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大清朝和德國有什麼差距,不看不知道,幾乎相差了一個時代

這個差異還是很大的,主要體現在科學文化發展,社會性質發面以及軍事方面,這些方面當時的德國都遠遠的超過我們,使當時的德國成為了當時的世界強國,遠遠地超出了以前的強國中國許多年,差不多是一個世紀,也時刻提醒如今的人們發展的重要性。

三、軍事力量方面,當時的德國已經擁有了坦克,輪船等這些先進的作戰工具,一系列新型的軍事理論,軍法被製造出來,而此時清政府的軍隊還是大刀片子,大煙槍,落後的軍隊裝備極大的落後了清政府與世界的距離,也為後來的挨打埋下了伏筆。

5. 清朝順治帝為什麼要把皇位傳於第三個兒子玄燁,而不是次子福全

清朝順治帝為什麼要把皇位傳於第三個兒子玄燁,而不是次子福全?

首先,因為長子早夭,所以當時的次子福全,無疑成為了順治皇帝的嫡長子,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的慣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顯然是次子福全來繼承皇位。但是,就清朝來說,皇位的繼承卻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對於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基本上都不是嫡長子。由此,對於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燁,在繼承皇位不需要考慮嫡長子繼承製的慣例。並且,在年齡上,玄燁,也即之後的康熙皇帝雖然年齡不是最大的,但是,其和福全之間的年齡差距並不太,只有一歲左右。

6. 為何溫莎王朝的君主,卻是德國人的後代

溫莎王朝即是當今的英國王朝。

當今的伊麗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乃是溫莎王朝第四位君主。

其實溫莎王朝說是德國人的後裔。都其實也很好理解。歐洲的許多皇室都是互相的聯姻。君主多是表兄弟的關系。彷彿清朝的君主,有滿蒙血緣的,也有滿漢血緣的。

自此喬治五世,為自己和家族正名,正是啟用「溫莎「這個英國味兒十足的名稱,取消德國式的頭銜,將王室的風格本國化,從而團結和激勵了本國的民眾。

在英國本土的民眾看來,英國的,就是最正宗的最好的。

7. 為什麼歐洲王室幾乎千年不變,而中國王朝更替卻走馬觀花

「皇室」和「王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皇室,就是皇帝家族。西方帝制是從羅馬帝國屋大維開始的,之後的各種皇帝也追溯此源為正朔。但「皇帝」一詞在拉丁語中為「Imperor」意為「軍事統帥」,屋大維開創的帝制雖然是帝制的實質,卻有共和的名義,是一種「穿著民主外衣的帝制」。

不同於中國古代有一套嚴密的宗法制繼位制度的帝制,羅馬最高執政官的權力最終來源是人民,皇帝去世之後的權力從理論上來說是要交換回元老院,再由元老院賦予下一任皇帝,而不是中國式的直接父子相承。

事實上羅馬帝國直到戴克里先才正式確立君主制,但卻是非世襲的君主制,依舊沒有嚴格的帝位嬗遞規范。最高權力繼承製度的缺失直接導致了整個羅馬帝國皇位沿襲的混亂。詳見我這個沒人理的回答羅馬帝國不同時期的皇位繼承製度是怎樣的?

所以整個羅馬帝國都沒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皇室。直到神聖羅馬帝國、奧匈帝國哈布斯堡家族壟斷了帝位,才有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皇室。

王室,就是國王的家族。國王一般是羅馬帝國崩潰後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的蠻族國家的首領。此為世襲,這個制度是以歐洲中世紀分封制為基礎的。

歐洲跟中國的玩法不一樣,你想當皇帝也得教皇同意啊,人家的皇帝都得教皇點頭才行,雖然教皇不會直接干涉宮廷斗爭,但你好歹也得是個貴族血統啊。拿破輪想當個皇帝,也得費了半天勁打到義大利,最後教皇在兵威之下才給他加冕,要不然也只能當一輩子的首席執政官。你要是個平民,想玩中國這一套造反當皇帝,基本沒戲,人家護教國也不是吃素的。所以,最後拿破崙還是在歐洲反法聯盟的圍剿下被捕入獄了。

簡言之,這是由中文的「國家」與英文中的「country」或「state」之間的區別造成的。

中國的封建帝王,拿國當他自己家的私產,改朝換代相當於房子換主人了,總得過戶吧,所以就改國號唄,名不正言不順嘛。

而英國的墨洛溫王朝、溫莎王朝、漢諾威王朝傳承的都是征服者威廉的血統,只不過每個王朝第一任皇帝的不是第一繼承人,以他原來的封地命名新王朝罷了。若照這邏輯,朱棣以後的明朝應稱「燕朝」。

可見中外對國與家之間關系的理解是不同的,自古如此。

羅馬帝國的皇帝並不都是屋大維的後代,多是皇帝的養子或領兵的軍閥,他們的皇帝可以換,但沒「王朝」的概念,只有國家的概念,只有「羅馬帝國」。

中國更重血統、更重視「家」,而歐洲更重視「國」。同樣是國家,中國的封建王朝更准確的表述是「家國」,西方的才是真正的「國家」。

在古代歐洲每一個國家都會以當政的王朝來稱呼,如現在的英法俄等國,在古代只是相當於領地,就如同我國的山西古稱晉,陝西古稱秦一樣,如法國在波旁家族統治時期一般會稱為波旁王朝或法蘭西王國,而不會稱為法蘭西王朝,

而中國的歷代國號其實是王朝稱號,所以有漢朝、唐朝,但自己不會稱自己為漢國、唐國,否則會被認為是侮辱,因為朝之下才是國,如漢朝有許多諸候,他們才稱國。如齊國、晉國等等,但在中國唯一一個例外是清,我們現在稱他為清朝,但他們自己多稱自己為大清國。並且多次公開否認自己是中國人。

君主立憲之下,國王、天皇就是個拖鞋!主人是選民和選民們選出來的首相議會,主人在換!鞋子還是那雙!不同人踩而已!

以英國王室為代表同中國進行比較。

英國歷史上共經歷如下王朝。

韋塞克斯王朝
維京人入侵。
丹麥王朝
愛德華擊敗維京人,韋塞克斯王朝復辟。
威塞克斯王朝
諾曼底公爵征服者威廉入侵。
諾曼王朝
威廉一世外孫斯蒂芬即位。
布盧瓦王朝
諾曼王朝最後國王亨利一世外孫亨利二世即位。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倒數第二個國王愛德華之孫亨利四世擊敗其兄金雀花王朝最後國王理查二世即位。
蘭開斯特王朝
金雀花家族約克公爵愛德華四世擊敗蘭開斯特王朝最後國王亨利六世即位。
約克王朝
蘭開斯特最後國王亨利六世侄子亨利七世擊敗約克王朝最後國王理查三世即位。
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最後國王伊麗莎白一世指定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即英格蘭王位。
斯圖亞特王朝
國王查理一世被處死,克倫威爾擔任護國公。
克倫威爾空位期
查理二世復辟。
斯圖亞特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最後國王安妮遺囑指定詹姆斯一世外孫女之子喬治一世即位。
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最後國王維多利亞之子愛德華七世即位。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國王喬治五世放棄德國姓氏改姓溫莎。
溫莎王朝

相比而言的中國,從秦始。

農民起義

軍閥割據
三國
軍閥統一
兩晉
軍閥割據+少數民族割據
南北朝
軍閥統一

貴族依靠農民起義

軍閥割據
五代
軍閥統一
兩宋
異族入侵

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異族入侵


在英國王位繼承順序表中,我著重體現了各君主之間的血統聯系。

不難發現,英國王位的傳遞都是在貴族之間進行。而英國所謂的王朝更迭,除了兩次異族入侵之外,也只不過是國王所在家族的變化。這一點在英語中也有體現——「House」一詞既是家族的意思,同時也有王朝的意思。

而中國的王朝更迭則是農民起義,舊軍閥割據或者是異族入侵,定國號改年號,更改天下正朔。完全不同於歐洲的朝代更替。

所以我的意思是,歐洲的王朝和中國的王朝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好吧。。。

歐洲中世紀是封建制,依靠血緣的世襲分封制。有一個較為穩定的貴族階層,王位的傳遞王朝的更替往往都發生在貴族階層之間,與平民沒有太多關系。

中國在秦朝就已經完成了封建制向中央集權帝制的轉變,郡縣制和官僚制的出現使皇帝通過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制依靠龐大的官僚系統對龐大的帝國進行直接統治。同時形成了通過讀書科舉努力晉升的更有活力的士族階層,而不是歐洲的血緣固話貴族階層,在中國,貴族更多是因嘉獎而封爵。

在歐洲,國王必須擁有貴族血緣。而在中國,皇帝人人都可以做眾所皆知,在皇帝昏庸無道的時候揭竿而起取而代之是合法的,是中國古代意識形態儒家思想所宣揚的。

貴族則是另外一個概念。英國皇室是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家族,英國沒有經歷過非常徹底或者說暴力的革命,因此這些家族的根基並沒有損害。二戰之後,有些貴族把自己的領地和收藏捐給了國家,自己保留虛銜,和普通人一樣上班下班買菜做飯。主要是因為戰後貴族後代無力供養佃農和領地,因此將某些私產讓渡給國家。

其一,政治結構上說,英國君王權利很大程度上受到議會,律法和宗教因素制約

對王權的制約,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君民矛盾。這根源估計是受天主教「君權神授」的思想影響。國王們連繼位和婚姻都必須得到羅馬教廷的許可。這種嚴格的制約沿襲到日常的方方面面,使得他們沒有太多機會「無法無天」,君,神,議會這相當於當時的權利分割,總之就是,英國國王已經習慣於被管束,權利沒有特別的大

雖說歷史上有過幾個解散議會幾十年的國王,但是到了銀子花光了後,還是不得不乖乖召集議會商量收稅的事情 「你根本沒權利漲稅!」這也可以見得,每個國王都是很遵守祖宗定下的「國王管理條例」的,裡面定下了,你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原因太簡單了,你要是不遵守,鐵定被其他家族逮著機會滅。繼任的家族,也會遵循這些「律法」,這是經過幾百年各家族內戰之後達成的「統一價值觀」,並且很早很早寫進憲法,獲得了廣泛的民眾基礎,(PS:沒有研究過為什麼德國和法國情況和英國完全不一樣,德國的貌似是1900年後被逼退位,之後就再也沒有君主,法國路易直接被法共滿門抄斬)

家族之間,即便斗爭過程有時候極度暴力血腥,但是平靜下來後,一切還要按照祖宗的老規矩來辦事。可以說,皇位爭奪戰,只是換個領導而已,整個社會的根基沒有太多變化,

反觀那些總想「把上家斬草除根然後過把皇帝癮就算死無葬身之地於下家只手也值得」的渣們,這些英國皇室家族聰明多了,真的就沒有中國歷史上那種數之不盡的滿門抄斬什麼的,甚至還有伊麗莎白一世砍了自己侄女,卻讓侄女兒子繼任國王的事。砍了蘇格蘭瑪麗女王,僅僅是個人恩怨,讓侄女的兒子繼位,是不得不遵循王位繼承法的規定(蘇格蘭詹姆斯六世成為英格蘭和蘇格蘭共同的國王以後,也完結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千年紛爭)

其二,估計有個原因是英國社會流動性低下

英國自從有了貴族,貴族和平民之間幾乎就沒有流動性。皇位僅僅是在幾個通過婚家族間倒來倒去,要推翻,也是親戚看你國王不守法,然後糾集家丁把你國王趕下台砍掉替天行道,根本就沒平民什麼事,更激烈大范圍的皇位爭奪戰也只是幾十年的玫瑰戰爭而已,其他的也只能算宮廷斗爭劇

在相對開明的時期,君主懂得放權,各鄉紳自治,各郡百姓安居樂業,在這種情況下,暴力革命機會成本相對高

自從克倫威爾砍了查理一世以後,進入聯邦制時期,英國第一次在沒有國王的統治下過了幾十年,按現在的觀點來說應該是好事
可是,好多百姓覺得,這兩父子還不如查理一世呢,於是在民眾和保皇黨的共同努力下,斯圖亞特王朝得以復辟,查理二世繼位,

這也正好印證前面提到的,民眾對於這種「換君游戲」沒太多興趣,只要我自己過得不錯,誰當皇帝都沒什麼太大關系,就算殺了皇帝分田地也輪不到你。

最後,英國貴族相比世界上其他被顛覆的統治家族來說,口碑好太多。
「謙遜」 個人覺得用在英國皇室上很恰當 一點不馬屁。

雖然屠殺起其他親戚來毫不手軟,但是對於沒有血緣關系的民眾和議會,要想得到支持,平日也只能點頭哈腰。輪到打仗,也是親自掛甲上陣各個家族歷代戰死的國王都有不少。總的說來,越早和他人(民眾和其他競爭者)達成有效共識,越能鞏固統治基礎和保護社會結構不被破壞,越是存在不平衡和單方面的強烈壓迫,統治越是支離破碎。

從1368年明朝成立到1911年清朝結束,中國替換過一次王朝,英國王室替換過七八次王朝,包括在革命中殺掉了一個國王,法國王室替換過三四次王朝,也被殺掉過一個國王;這兩個還是最穩定的地區,至於別的地方就更加不談了。所以LZ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

多補充一句,英國大概是唯一一個勉強夠得上千年不變的歐洲王室(我們姑且忘記被砍頭的查理)。但是英國的全部國土面積相當於我們國家一個省。氣候、資源、人口、經濟、政治、宗教和我們國家沒有任何可比性。隨便舉個例子,在中世紀英國全國的法官數量很少,打官司基本只能去倫敦,在這種背景下,英國逐漸產生了一種很獨特的制度叫做普通法(通俗的名字叫做判例法),並且一般認為普通法的權威可以高於王權。但是在中國,順天府的寶坻、四川的巴縣和台灣的淡水可以適用皇帝頒布的一套全國相同成文法,但絕對無法想像各地的縣令可以基於一個一個具體判例積累起一整套足以和王權相抗衡的法律制度。

在沒有可比性的情況下,討論英國為什麼穩定,而中國為什麼有變化實在是沒有意義。

為何中國的王朝更替就一定要改國號?

在中國換朝代一般都要打,不打也是外戚奪權,一定要換了姓的,因此一定要換朝代號,換皇帝沒換姓就不用了,康熙傳位雍正,一個姓,不用換朝代號,只換年代號。元朝金德,明朝火德,清朝改後金為清即克火,為水德。五行都改了,朝代不改,自己要自己命么不是。

英國,除了英格蘭侵略蘇格蘭且並吞,上千年來都是有血統一脈傳承的,從伊麗莎白二世往上找,不是親的就是熱的。那努爾哈赤和朱元璋有親戚關系么?但英國是換國王換王朝,就要換稱號,不過現在可能不會換了,溫沙王朝可能要永遠了。英國王室(英格蘭王室和17世紀以前的蘇格蘭王室)是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王室家族。與歐洲許多王室都有著復雜的血緣關系。按英國傳統,繼位的國王要以自己的名字來確定封號,查爾斯王子的全名為查爾斯·菲利普·阿瑟·喬治。按習慣能用來做封號的只有排第一的查爾斯,如果用查爾斯來定封號,那麼他應就是查理三世,一般不翻譯成查爾斯三世,查爾斯王子如果不喜歡查理三世這個封號,就只能用自己最後一個名字即喬治了,上一個喬治國王是他的爺爺,也就是伊麗莎白二世的爸爸喬治六世,所以查爾斯王子就要尊稱為喬治七世了。

英國是每死一個女王之後的新男國王都要以他父親的封地命名一個新王朝,查爾斯王子改王朝換這個代號是可行的,他爸爸也就是伊麗莎白二世老公菲利浦親王是希臘王位的繼承人(可惜希臘後來共和了)。他的名字是菲利浦蒙巴頓,所以查爾斯王子大可將王朝命名為蒙巴頓王朝。不過喬治五世的老婆瑪麗王太後這個老女人在伊麗莎白和老公結婚時,讓邱吉爾和樞密院出了個規定,就是將溫莎的名字繼續用下去,不能改成蒙巴頓。再說日本,去查吧,所謂天皇幾千年都查得到血統傳承,但要不是日本經常*生子嚴重,日本王室早就斷根了。嘿嘿。不過大面上一定要承認一脈的。所以日本換王不換朝,只換雞年。

伊朗從桑德到卡扎爾到巴列維,不同王朝不同國王。朝鮮上一個王朝叫李氏,明太祖給賜名朝鮮王朝,比明,清壽命加起來差不多了,現在是金太祖創的DPRK,國號一定要改。凡換姓換血緣的一定要改國號,有血緣傳承的有的改紀年,有的改王朝號,但都不改祖上創立的國號。中國那麼龐大,那麼人口眾多,矛盾決定了中國的不同,換朝就是你死我活。活下來的還用舊號,這是沒病還是有病呢?

8. 德意志的皇帝與中國清朝皇帝有何區別

西方的「皇帝」一詞來自拉丁語的imperator或caesar,意思為羅馬軍隊的最高統治者、元首、皇帝。後來多指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在西方,皇帝多半作為一種榮譽稱號,在名義上,是所有君主(包括國王和眾多貴族領主)的領袖。但實際上沒有多少實權。

德文「皇帝」是Kaiser,凱撒的意思,而不是Imperator。「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德文寫成Rouml;mischer Kaiser,拉丁文寫成Romanorum Imperator。意思都是「羅馬人的皇帝」。 到了18世紀以後,歐洲許多國家變為君主專制國,皇帝這個頭銜大多作為專制君主的頭銜使用。當時歐洲的皇帝只有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個。1850年,德意志邦聯議會曾經給普魯士國王加皇帝的尊號,但是被拒絕。1871年,普法戰爭結束,德意志統一,普魯士國王才接受這個頭銜。

拜占庭帝國原本就是東羅馬帝國,所以保留了皇帝的稱號。
查理曼大帝在整個統治期間,一直堅持與羅馬教皇保持密切的政治聯盟,因而被教皇利奧三世封為羅馬人的皇帝。這意味著在三個多世紀前被毀滅的西羅馬帝國復辟了,而查理曼是奧古斯都·凱撒的合法繼承人。
神聖羅馬帝國的主人認為他是查理曼大帝的繼承者,也就是西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所以也稱為皇帝。1804年,最後一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奧地利大公兼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王國國王弗朗茨二世宣布採用「奧地利皇帝」的稱號,並於1806年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1867年,奧地利帝國實行二元君主制,改為奧匈帝國,奧地利皇帝兼任匈牙利國王(而非匈牙利皇帝,匈牙利王國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
由於莫斯科大公娶了拜占庭帝國的末代公主,所以在拜占庭帝國被吞並後,開始以拜占庭帝國的合法繼承者自居。到伊凡四世時期,大公稱號顯得權力不夠大,於是1547年1月16日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
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恢復君主制,因為國王(roi)這個頭銜在大革命後的法國已經極不得人心,再加上拿破崙一心崇拜查理曼大帝和太陽王的功績,所以拿破崙不稱國王而稱皇帝。從這個時候起,「皇帝」這個稱號有一種冠冕堂皇的、比國王高一級的味道在里頭。後來,拿破崙的侄兒也繼承了皇帝的稱號。
英國本土一直是王國。維多利亞女王加冕為印度女皇,繼承莫卧兒王朝皇帝的帝位。她的頭銜是「天佑大不列顛、愛爾蘭及海外領地女王,國教保衛者,印度女皇」
這是所謂「大英帝國」的來源。不過確切地說,應該說是有一個共同君主的兩個國家,大不列顛王國(及其海外領地)和印度帝國。英國在印度的直接統治者為Viceroy,直譯為「副王」,意譯為「總督」。而英文皇帝稱emperor,女皇稱empress。
在維多利亞女王之後,男性的英國君主頭銜是「國王大皇帝」。只有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和喬治六世三個國王用了這個頭銜。愛德華八世未加冕即遜位,喬治六世時期印度獨立,印度皇帝的頭銜被取消。
自從彼得一世和拿破崙使得「皇帝」的尊號成為偉大帝王的頭銜和象徵之後,一些小國的君主也稱自己為皇帝,比如葡萄牙王太子出身的巴西皇帝,自稱墨西哥皇帝的奧地利馬克西米連大公等等。海地獨立之後,還曾經有一個奴隸出身的黑人皇帝——亨利一世。
衣索比亞也有皇帝,不過更確切的翻譯是「萬王之王(國王們的國王),猶太人的雄獅」。因為在衣索比亞,國王也是一種和公爵伯爵一樣的貴族頭銜。中非共和國總統博卡薩也曾經在20世紀70年代加冕為皇帝。

9. 順治貴為大清皇帝,卻為何甘願認一個德國人當爺爺呢

1644年清軍入關後,幾年間就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國內已再無能抗衡的對手,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而對於多爾袞來說,他的成就感不僅僅是天下一統,更在於大權獨攬:他以皇父攝政王自居,那個幼年的順治皇帝,不過是他想廢就廢的傀儡而已。所以,志得意滿的多爾袞就想為自己建造一個奢華的王府。

他的想法其實非常不合時宜,連年征戰,朝廷的財政已非常吃力,而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現在應是休養生息之時。可多爾袞是出了名的魔王,對外血腥征服,對內打擊政敵也是出了名的殘忍,朝臣們在他淫威下敢怒不敢言,因此,當多爾袞在朝堂上商議修建新王府的事,一時間竟沒人敢反對。

那麼,順治為什麼與湯若望建立起這種超越君臣的親情呢?首先,順治的家庭生活是個悲劇,他出生時就沒有祖父母,幼年時他的阿瑪皇太極就去世了,而他的母親孝庄因為與多爾袞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他與他的母親從小關系就不好,所以,順治在心理上是渴望長輩式的親情關愛。而在多爾袞為所欲為時,湯若望成為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獲取了順治的絕對依賴,46歲的年齡差,也讓順治感受到了他渴望的那種關愛,兩人的關系因此超越了君臣。其次,湯若望系統學習過西方科學知識,可謂無所不通,與湯若望聊天,增長了知識,為順治打開了新的世界,這種近似於師生的情誼,也促進了兩人關系的提升。

只是,順治不知道的是,湯若望最終的目的是利用與他的關系在中國傳教:湯若望在中國開辦了三十多個教堂,有15萬教徒,他本想讓順治受洗,卻因順治信仰佛教作罷。不過,順治也給足了湯若望的面子,親自為湯若望在北京的教堂題字,這種恩寵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不過,湯若望也給予了順治足夠的回報,在順治感染天花奄奄一息時,是湯若望以皇三子玄燁出過天花有免疫為由,力主玄燁繼位,而這個選擇,將為大清開啟一個新的時代。

10. 湯若望一個德國人,是如何影響大清歷史的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外國留學生或是傳教士或是生意人或直接或間接的為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影響了歷史發展的走向,湯若望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湯若望作為德國的傳教士明末來到中國,歷經了大清國順治、康熙兩任皇帝。

湯若望還治好了皇後,也就是孝庄太後侄女的病,使得順治和孝庄太後對他十分感激,順治直接喊他老爺爺。順治自此之後與湯若旺更加關系密切,並且還親自探望湯若望多達24次之多,湯若望被加封一品大員。順治得了天花之後,想讓他的弟弟來繼承皇位,被湯若望勸阻,他說應該按照中國的傳統父死子繼來保證皇位的順利傳承,並且要挑一個已經得過天花的皇子來繼承皇位,這樣才能保證大清江山社稷的安穩。順治聽從了湯若望的建議,才有後面的康熙大帝,可以說湯若望改變了大清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決定大清王朝的繼承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