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芙蓉鳥怎麼辨認公母呢應該是有4.5個月大吧剛買回來不叫是不是小的原因
剛買回來,在新環境容易受到驚嚇,芙蓉鳥要適應一段時間就會叫了。
辨別雌雄的方法一:
1.幼鳥的雌雄識別
(1)聽鳴聲:幼小玉鳥自己出殼後25天左右即開始鳴叫,雄鳥的鳴聲婉轉,雙音,喉部鼓起,上下波動;雌鳥的聲音短促,喉部不鼓動。
(2)鳥的體型區別:雄鳥頭部寬大,略呈方形、身體修長、羽毛緊貼,整個體型顯得勻稱而漂亮;雌鳥頭部略小、體型短圓,整體外觀不及雄鳥勻稱漂亮 (3)看泄殖腔:雄鳥有泄殖腔突,或稱pp突起,呈錐狀。雌鳥較平坦、呈饅頭狀。把鳥pp周圍的毛吹起,即可看到.
2.成年鳥的雌雄識別 ,兩性的區別除了和幼年玉鳥雌雄識別的方法一樣外,尚應注意下列兩點 (1)鳴聲鑒別:雄鳥的鳴聲悠揚多變,十分悅耳動聽。雌鳥的叫聲為單音且短促不悅耳。 (2)羽毛:雄鳥的羽色較鮮艷。
另外在配對合籠後,觀察有無雙鳥求偶追逐、交嘴、互理羽毛和交配等行為。如相互斗毆為雙雄,相互不鬥毆而無親昵行為為雙雌。
方法二:
玉鳥的雌雄鑒別
1.體形鑒別雄鳥的體形較大,修長,體羽顏色較深,嘴粗壯,額較寬,兩眼略向外突出.脛趾較粗壯,好動.性活潑.雌鳥體形略粗短,體形略小,羽色較淡,不如雄鳥艷麗,性情不如雄鳥活潑,在籠內或杠上有明顯扒姿.雄鳥一把昂頭站立.
2.鳴聲鳴叫姿態鑒別雄鳥鳴叫富有音韻,由較長的音節組成,鳴叫時喉部鼓起,上下波動,聲音連續不斷.雌鳥鳴叫聲一音為單音.並且短促,既不悅耳喉部也不鼓起,且雌鳥也不愛叫.
3.泄殖腔鑒別.將鳥輕輕抓住,左手握住鳥體,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輕輕把泄殖腔扒開,如泄殖腔頂端較尖細.成錐形突起,既為雄鳥,而雌鳥的泄殖腔沒有突起,較平成圓形.雄鳥腹部狹長,具有尖形突出的肛門,而雌鳥的腹部較圓.肛門大而扁平,在繁殖期稍有隆起和發紅。
方法三:
辨別芙蓉鳥公母的方法:
(1)聽鳴叫。啼聲高亢明亮,清脆婉轉的多為公鳥,母鳥和仔鳥及要來旺的老母鳥也鳴叫,只是叫的沒有公鳥高亢明亮,清脆婉轉,母鳥啼聲多為單音。
(2)看肚型。腹部扁平、腹部短寬、泄殖腔突出的為公鳥。而腹部狹長、鼓圓、肚子外形緩、平的為母鳥。
(3)看泄殖腔。泄殖腔向身前突出的一般為公鳥。母鳥的泄殖腔向後。沒有發情母鳥的泄殖腔有時也向前突出。
(4)看顏色。一般公鳥的顏色比母鳥鮮艷、羽毛厚密。而雌鳥顏色淺淡。
(5)看眼神。眼大、圓且有神的一般為公鳥。眼神相對平和的為母鳥。
(6)看行為。行動靈敏,體型矯健的鳥一般為公鳥。
(7)看體質。一般情況下公鳥的體質要比母鳥強壯。
(8)看體型。身體修長,成紡錘形為公鳥。身體短粗,肩部寬大為母鳥。
這些方法必須結合起來看才相對正確,單一看哪一個方面的特徵都不是特別准。實際推斷起來需要有豐富的經驗。假如不是平時經常觀察,百分之百地推斷正確似乎很難做到,有經驗的養家也經常看錯。更何況有些芙蓉鳥不發情時公母特徵就很不分明,只有在發情期才能正確推斷。
❷ 芙蓉鳥如何飼養
鳥籠的空間一定要足夠的大,不僅要讓芙蓉鳥舒適不憋悶之外,在籠子內還可以設置食罐、水罐、扁圓形的棲杠,籠底鋪上細砂,為鳥兒的生活提高最好的環境。
對於芙蓉鳥來說,每年的7-8月份是換羽時期,也是體弱者面對生死考驗的時刻。在換羽時期,體弱的芙蓉鳥容易死去,而健康的鳥兒也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這關鍵時刻,養殖者應該避免芙蓉鳥吹風,少和外界接觸。在飼料中添加10%菜籽和墨魚骨粉,為芙蓉鳥提供能量。
芙蓉鳥日常的飼料主要植物種子為主,夏季也會捕食一些昆蟲來飲食。所以,籠中飼養的芙蓉鳥,可以准備一些穀子、稗子、玉米面窩頭、菜籽、蘋果、青菜等食物。或者將幾種不同的食物按照合適比例混合均勻後在進行餵食。
除了日常的飲食管理之外,養殖者還要及時的清潔鳥籠的衛生。因為芙蓉鳥是高檔的觀賞鳥,所以它養護的要求會更高。一般來說,每周清除籠底糞便2-3次,食罐和水罐每天刷洗一次並換新食、新水,棲杠每3天洗一次,每周至少水浴一次,適時修剪爪甲,都是飼養者必須要做的工作。
除此之外,為了確保芙蓉鳥更具欣賞價值,飼養者還應該定期帶鳥兒曬日光浴,每天在溫柔的陽光下沐浴1個小時即可。同時,還可以適當的訓練芙蓉鳥,讓它變得更聰明,掌握更多的鳴叫或者其它的技能,提高觀賞的價值。
❸ 芙蓉鳥的品種類型
芙蓉鳥原產非洲西北海岸的迦納利、馬狄拿、愛蘇利茲等島嶼,是羽色和鳴叫兼優的籠養信鴿。有24個品種,在世界各地皆被列為高貴籠養寵物鳥之一。中國自19世紀40年代起就從外國引進,但並未嚴格進行品種品系的保持,現在純種的很少。遺傳性比較穩定的芙蓉鳥有如下幾種:
1.顫音芙蓉鳥:由德國培育而成。雄鳥鳴啼聲似搖鈴,羽毛黃綠色接近原種。
2.桔紅顫音芙蓉鳥:由顫音芙蓉鳥變異而來,由於只追求羽色,啼聲比顫音芙蓉鳥略遜色。
3.紅芙蓉鳥:美國用桔紅芙蓉鳥與中國的緋雀雜交培養而成,全身紅色。
4.捲毛芙蓉鳥:由日本育成。全身羽毛捲曲,啼聲不甚美觀。
5.月牙芙蓉鳥:英國育成。身體細長呈月牙狀。
6.山東芙蓉鳥:由中國山東、揚州等地育成。體型粗短、羽毛淡黃綠色,鳴聲響亮。
7.白色芙蓉鳥:可能由山東芙蓉鳥變異而成,體型與山東芙蓉鳥相似。全身羽毛雪白,講究紅嘴、紅腳、紅眼睛。
中國國內的芙蓉鳥主要由「山東種」、「揚州種」和德國「羅娜種」3個品種。上海以養「羅娜種」為主,此種鳥身體細長、羽色變化較多,由黃白、橙紅、古銅、銀灰等色。頭頸由羽毛向四面外翻的鳳頭,翅膀由羽毛異色、兩側對稱的對花,鳴聲長而婉轉、聲調輕而柔,鳴唱時上下喙閉合,假如開後鳴叫說明品種不純。
❹ 紅桂皮芙蓉鳥是如何培育出來的
紅桂皮芙蓉鳥是根據德國的夢娜種培育出來的變種,桂皮芙蓉鳥羽毛底色為暗紅, 其背和翅上有縱行黑色條紋, 亦有羽毛底色為暗綠者,該種是我國派生出來的一個品種, 以往因多產於山東的惠民、 德州及江蘇的揚州等地區。
紅桂皮芙蓉鳥日常以粉料(俗稱「客食麵」)為基本飼料,可把綠豆面、玉米面、熟雞蛋黃、淡水魚粉或蠶蛹粉按521的比例搓勻晾乾,加適量「禽用添加劑」。另外,還有以雞蛋、小米或加工精細的雞用混合粉料搓熟雞蛋黃為基本飼料的。
紅桂皮芙蓉鳥除食罐內經常保持有粉料外,每天還要喂一食抹軟食,即把粉料加牛羊肉沫、菜沫用水調成粥狀。在換羽期每天給幾條麵粉蟲或玉米螟幼蟲,以增加營養。
芙蓉鳥其體長12~14cm,體型較麻雀細瘦,但較麻雀細長。身體的羽毛,原種似中國的鷳類,黃綠色配上暗色縱紋,叫聲不甚美。雄鳥的肛門突起,呈錐形,而雌性的則較平,呈饅頭狀。其原產於非洲西北海岸的迦納利、馬狄拿、愛蘇利茲等島嶼,主要吃植物種子,夏季兼吃昆蟲。
❺ 金絲雀的資料
金絲雀又名芙蓉鳥、芙蓉、白玉、白玉鳥、玉鳥、白燕,是雀目科食谷類鳥。原產非洲西北海岸的迦納利、馬狄拿、愛蘇利茲等島嶼,是羽色和鳴叫兼優的籠養觀賞鳥。有24個品種,在國內外皆被列為高貴籠養觀賞鳥之一。我國雖然自19世紀40年代起就從外國引進,但並未注意品種品系的保持,現在純種的不多。遺傳性比較穩定的金絲雀有如下幾種:
1、顫音金絲雀:由德國培育而成。雄鳥鳴叫聲似搖鈴,羽毛黃綠色接近原種。
2、桔紅顫音金絲雀:由顫音金絲雀變異而來,由於只追求羽色,叫聲比顫音金絲雀略遜色。
3、紅金絲雀:美國用桔紅金絲雀與本國的緋雀雜交培養而成,全身紅色。
4、捲毛金絲雀:由日本育成。全身羽毛捲曲,叫聲不甚美觀。
5、月牙金絲雀:英國育成。身體細長呈月牙狀。
6、山東金絲雀:由我國山東、揚州等地育成。體型粗短、羽毛淡黃綠色,鳴聲響亮。
7、白色金絲雀:可能由山東金絲雀變異而成,體型與山東金絲雀相似。全身羽毛潔白,講究紅嘴、紅腳、紅眼睛。
國內的金絲雀主要由「山東種」、「揚州種」和德國「羅娜種」3個品種。上海以養「羅娜種」為主,此種鳥身體細長、羽色變化較多,由黃白、橙紅、古銅、銀灰等色。頭頸由羽毛向四面外翻的鳳頭,翅膀由羽毛異色、兩側對稱的對花,鳴聲長而婉轉、聲調輕而柔,鳴唱時上下喙閉合,如果開後鳴叫說明品種不純。
資料:關於金絲雀的原產地
金絲雀的原產地是位於北非西部大西洋海域中的迦納利群島。它包括七個島嶼,一共有七千二百七十三平方公里的面積。一般人都以為,迦納利群島是西班牙在非洲的屬地,其實它只是西班牙在海外的兩個行省而已。
在聖十字的丹納麗芙省(Santa Cruz De Tenerife)裡面,包括了拉歌美拉(La Gom era)、拉芭瑪(La Palma)、伊埃蘿(Hierro)和丹納麗芙(Tenerife)這四個島嶼。而 拉斯巴爾馬省(Las Palmas)又劃分為三個島,它們是富得文都拉(Fueteventura)、蘭沙略得(Lanzarote)和最最繁華的大迦納利島,也就是目前荷西與我定居的地方。
這兩個行省合起來,便叫做加那利群島,國內亦有人譯成「金絲雀群島」因為迦納利和金絲雀是同音同字,這兒也是金絲雀的原產地,但是因鳥而得島名,或因島而得鳥名,現在已經不能考查了。
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說來,迦納利群島實是非洲大陸的女兒,它離西班牙最近的港口加底斯(Cadiz)也有近一千公里的海程,可是島上的居民始終不承認他們是非洲的一部分,甚至史書上也說,迦納利群島,是早已消失了的大西洋洲土地的幾個露在海上的山尖。我的迦納利群島的朋友們,一再驕傲地認為,他們是大西洋洲僅存的人類。這並不是十分正確的說法,腓尼基人、加大黑那人、馬約加人在許多年以前已經來過這里。十一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也踏上過這一塊土地。以後的四個世紀,它成了海盜和征服者的天堂,無論是荷蘭人、法國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英國人,都前前後後地征服過這個群島。當時迦納利群島早已居住了一群身材高大、白皮膚、金頭發、藍眼睛的土著,這一群仍然生活在石器時代模式中的居民,叫做「灣契」。十四世紀以後,幾次登陸的大戰,「灣契」人被殺,被捉去淪為奴隸的結果,已經沒有多少人存留下來。當最後一個「灣契」的酋長戰敗投崖而死之後,歐洲的移民從每一個國家陸續遷來,他們彼此通婚,目前已不知自己真正的「根」了。
自從加那利群島成為西班牙的領土以來,幾百年的時間,雖然在風俗和食物上仍跟西班牙本土有些差異,而它的語言已經完全被同化了。
也因為迦納群島坐落在歐洲、非洲和美洲航海路線的要道上,它優良的港口已給它帶來了不盡的繁榮。中國遠洋漁船在大加那利島和丹納麗芙島都有停泊,想來對於這個地方不會陌生吧!
不知何時開始,它已經成了大西洋里七顆閃亮的鑽石。航海的人,北歐的避冬遊客,將這群島點綴得更加誘人了。
體態特徵:
金絲雀體長12-14厘米,體型較麻雀細瘦但較麻雀細長。叫聲不甚美,經人工培育出現了黃色、白色、綠色、橘紅色、古銅色等羽色,叫聲也比原種好聽。
剛出窩的金絲雀幼鳥,兩性與實務相同,單從外觀難以鑒別雌雄。但經過2-3個月後,雄鳥的肛門突起(泄殖腔突)呈錐形,而雌性的則較平,呈饅頭狀。鑒別時由手將鳥捉住,吹起肛門周圍的羽毛就可看清。另外,幼金絲雀出生35~45天就開始鳴囀,這時從它們的鳴囀姿態上可區分雌雄。鳴囀時喉部鼓起,上下波動,聲音連續不斷者是雄鳥。金絲雀成鳥的雌雄鑒別比較容易,因雄鳥的鳴聲悠揚動聽,此鳥的鳴聲單調。
生活習性:
野生金絲雀主要吃植物種子,夏季兼吃昆蟲。營杯狀巢,每窩產卵4-5枚,每年1-7月繁殖,孵卵主要由雌鳥擔任,孵化期14-16天。籠養金絲雀為食谷鳥類,國產耐粗飼。「羅娜種」的鳴聲為緊密的「JiJi——JiJi——」、「Ju……Ju……」和「Jie、Ju……」;「山東種」的鳴叫聲為響亮曲折的「JiJi……」和「JiaJia……」。幼鳥還可模仿百靈鳥和畫眉鳥的鳴聲,並富有表演天份,經過訓練後演「接物」、「戴面具」等雜耍。
飼養管理:
金絲雀的身體比較較弱,平時應讓它們多運動,因此,飼養籠必須寬大,最好用特製的金絲雀飼養籠。雌雄鳥在平時分籠飼養,每籠只養1隻。8、9月間轉到繁殖龍種並籠飼養,讓它們營巢繁殖。繁殖籠多為木製,46厘米*30厘米*35厘米。用草或竹絲編織成外形像碗、上口直徑11厘米、深5厘米的人工巢,掛在繁殖籠上方。籠內設置的食罐、水罐的口要大,棲杠最好是扁圓形的,籠底鋪上細砂。
金絲雀日常的飼料是穀子、稗子、玉米面窩頭、菜籽、蘋果、青菜等。可用幾種料混合飼喂,如穀子2份、稗子7份、菜籽1份。稗子來源困難時,可用穀子或小米代替。蘋果須切成小片,青菜須切碎。冬季或換羽時期,飼料的配比為穀子2份、稗子6份、菜籽(蘇子)2份。親鳥配對前開始飼喂雞蛋小米,合籠後繼續供給發情飼料和骨粉。開始孵蛋後停用上述飼料,另增加20%菜籽及白蘇籽。雛鳥出殼後,供給蛋黃面(熟蛋黃一個,小米或玉米面120克攪拌而成)、青菜和蠣殼粉等。
在管理上比普通籠養觀賞鳥要求更高。每周清除籠底糞便2-3次,食罐和水罐每天刷洗一次並換新食、新水,棲杠每3天洗一次,每周至少水浴一次,適時修剪爪甲。金絲雀如果長時間受到陽光直射,會使羽毛退色,羅娜金絲雀還會高聲鳴叫,致使鳴聲變得粗硬,所以每天在柔和的陽光下曬一個小時就夠了。夏季的夜間,最好用籠套罩住鳥籠,防止蚊蟲叮咬。
每天7-8月份是金絲雀換羽時期,體弱者往往死去,健康者也易感疾病。因此,除在飼料種增加10%菜籽和墨魚骨粉外,還要避免分吹,盡量少接觸外界。
繁殖:
為了繁殖,在配對以前,金絲雀要雌雄分開飼養,等它們隔籠用最互相交吻的時候,再把它們一起放進繁殖籠內。當雌雄鳥和好生活以後,可以把人工巢掛在繁殖籠上方。看到雌鳥嘴刁羽毛在巢上徘徊或在巢上打旋時,表示築巢開始了,應把清潔的棉花掛在籠柱上,鳥很快就會銜去築巢。巢建好後3-4天,雌鳥開始產卵,每窩產2-6枚。
金絲雀孵卵由雌鳥擔任。由於雌鳥每天產1枚卵,所以雛鳥時間不一致。為克服這個不足,有的地方在雌鳥產卵後,用石膏製成的假卵換出真卵保存起來,等產下4枚卵時才取出假卵,再把前3個真卵放回巢內,讓鳥孵化,使4隻雛鳥在同一天出殼。入孵第六天要在燈光下驗卵,取出未受精卵,10天以後再復驗一次。孵化14-16天。
雛鳥出殼口自己不會覓食,要靠親鳥喂養。小金絲雀餘姚是蛋黃面、白菜等既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和水。育雛期應每天加喂一塊新鮮蛋黃,要注意觀察親鳥是否哺喂雛鳥。一般來說,雛鳥出殼24小時內不吃食物不會餓死,如果第二天親鳥仍不喂養,必須人工飼喂,即吧蛋黃和青菜汁調成糊狀,用一根小竹簽挑蛋黃糊送到雛鳥嘴上,直到雛鳥吃飽為止。1-2天後,如親鳥開始喂雛,則可停止人工飼喂,否則一直堅持到雛鳥能自己啄食為止。
雛鳥從出殼到羽毛張齊大約需要25天,蛋黃面要每天加飼。1個月後,雛鳥就可以脫離親鳥單獨飼養。這時的飼料仍以蛋黃面為主,到雛鳥滿2月齡後才可逐漸改為日常飼料。大部分雌鳥在雛鳥出殼12-21天後又開始交配、產卵,這時雌鳥就要把幼鳥趕出鳥巢,如果小鳥不肯離開,就會又破頭之厄。此時為保護幼鳥安全,在籠內應再增設一個人工鳥巢,巢內放上棉花或細竹衣,讓成鳥自己把窩整理好,就可以避免驅趕雛鳥。雛鳥經過6個月的飼養後開始鳴叫,9-10個月達到性成熟。小金絲雀必須由善鳴的老鳥帶領才能學會好聽的鳴叫,老金絲雀、百靈鳥、大山雀等都是小金絲雀很好的歌唱教師,也可用善歌鳥的唱片或錄音帶來教小金絲雀鳴叫。一定要在幼時教會小金絲雀鳴叫,一般認為,第一次換羽後就不再「上口」了。
紅金絲雀與實務的保持與遺傳有關,它本是桔紅金絲雀與緋雀的雜交種,要世代保持紅色,回交是最有效的辦法。飼料保持羽色的作用也被證實,國外已有色素飼料。但這種鳥的羽色顯得不自然、無光澤。
❻ 芙蓉鳥是什麼樣的鳥
芙蓉鳥(學名:Serinuscanaria)又名金絲雀,屬雀科,毛色分黃色、白色和紅色三種,翼長20~23厘米,體長約12.5厘米,體重15~20克,喜愛鳴叫,屬於鳴禽,現已成為家養寵物之一。野生芙蓉鳥喜歡在灌木和樹林間築巢。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加那利群島是芙蓉鳥的繁殖地。芙蓉鳥的體長一般是在12到14厘米。羽毛的顏色多種多樣,一般有紅、黃、綠、白、灰和褐色等,大多數芙蓉鳥都是黃色的,其他顏色很少見。雄性的芙蓉鳥體型較大,頭部很圓,全身上下的羽毛顏色較淺,尾羽較長。雌性的芙蓉鳥的體型就比雄性的小,而且尾羽較短,頭也是呈尖細狀,頭頂及全身的羽毛顏色比較淺。鳴唱時,喉嚨部位隆起,而且上下躥動,聲音斷斷續續,一般聽聲就可以分辨出雌雄,聲音優雅動聽的是雄鳥,而雌鳥的鳴叫較為單調。
❼ 芙蓉鳥的意思是
芙蓉鳥(學名:Serinus canaria)又名金絲雀,屬雀科,毛色分黃色、白色和紅色三種,翼長20~23厘米,體長約12.5厘米,體重15~20克,喜愛鳴叫,屬於鳴禽,現已成為家養寵物之一。野生芙蓉鳥喜歡在灌木和樹林間築巢。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以及加那利群島是芙蓉鳥的繁殖地。
(7)德國芙蓉鳥外觀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品種類型
芙蓉鳥原產非洲西北海岸的迦納利、馬狄拿、愛蘇利茲等島嶼,是羽色和鳴叫兼優的籠養信鴿。有24個品種,在世界各地皆被列為高貴籠養寵物鳥之一。中國自19世紀40年代起就從外國引進,但並未嚴格進行品種品系的保持,純種的很少。
遺傳性比較穩定的芙蓉鳥有如下幾種:
1、顫音芙蓉鳥:由德國培育而成。雄鳥鳴啼聲似搖鈴,羽毛黃綠色接近原種。
2、桔紅顫音芙蓉鳥:由顫音芙蓉鳥變異而來,由於只追求羽色,啼聲比顫音芙蓉鳥略遜色。
❽ 這是什麼鳥
金絲雀是羽色和鳴叫兼優的籠養觀賞鳥。有24個品種,在中國國內外皆被列為高貴籠養觀賞鳥之一。中國國內的金絲雀主要由「山東種」、「揚州種」和德國「羅娜種」3個品種。中文學名金絲雀別稱芙蓉鳥、芙蓉、白玉、白玉鳥、玉鳥、白燕二名法Serinus canaria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簡介
金絲雀是羽色和鳴叫兼優的籠養觀賞鳥。有24個品種,在中國國內外皆被列為高貴籠養觀賞鳥之一。中國國內的金絲雀主要由「山東種」、「揚州種」和德國「羅娜種」3個品種。
外形特徵
8張金絲雀金絲雀體長12~14厘米,羽色有黃、白、紅、綠、灰褐色,黃色金絲雀的數量較多,最名貴的是嘴和腿都是肉色的白色金絲雀,其次是白羽紅眼睛的金絲雀。剛出窩的幼鳥,兩性羽色相同,難以鑒別雌雄。2~3個月後,雄鳥的肛門突起,呈錐形;而雌鳥的則較平,呈橢圓狀。鑒別時用手將鳥捉住,吹起肛門周圍的羽毛就可看清楚。從成鳥外形上看,雄鳥體較大,尾較長,頭較圓,頭頂及全身羽色較深;雌鳥體較小,尾較短,頭較尖細,頭頂及全身羽色較淺。另外,鳴囀時喉部鼓起,上下波動,聲音連續不斷,悠揚動聽的是雄鳥;雌鳥則鳴聲單調。野生金絲雀和寵物金絲雀長得並不一樣。 野生金絲雀通常是綠色或橄欖色,寵物金絲雀通常是嫩黃色。兩個種類都能長到8英寸長(20厘米)。
生活習性
野生金絲雀主要吃植物種子,夏季兼吃昆蟲。籠養金絲雀為食谷鳥類,國產耐粗飼。「羅娜種」的鳴聲為緊密的「JiJi——JiJi——」、「Ju……Ju……」和「Jie、Ju……」;「山東種」的鳴叫聲為響亮曲折的「JiJi……」和「JiaJia……」。幼鳥還可模仿百靈鳥和畫眉鳥的鳴聲,並富有表演天份,經過訓練後演「接物」、「戴面具」等雜耍。金絲雀喜歡清潔的環境,因此籠舍的糞便要經常清除,棲杠也要經常清洗。飲水每天要更換。芙蓉鳥喜歡水浴,夏天每日要讓其水浴一次,冬季要用溫水每周水浴一次,浴後要待羽毛干後再移至室外,以免引起感冒。芙蓉鳥的常見病是腸道病和呼吸道病,多由於飲水和食物不清潔,或者飼養環境突變引起的,平時注意預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總之芙蓉鳥的飼養並不難,只要你對她擁有愛心就完全可以養好她。金絲雀營杯狀巢,每窩產卵4~5枚,每年1~7月繁殖,孵卵由雌鳥擔任,孵化期14~16天。
❾ 芙蓉鳥什麼品種好
芙蓉鳥就是我們常說的金絲雀,生活中它又被稱為芙蓉、白玉、白玉鳥、玉鳥、白燕等名字。這種金絲雀外形非常的美麗優雅,是人們公認的羽色、鳴叫兼優的籠養觀賞鳥之一。芙蓉鳥的品種較多,但是由於以前並沒有注意到相關品種的保護,現在的純種鳥並不多見了。而常見的遺傳性比較穩定的芙蓉鳥品種主要有以下一些:
捲毛金絲雀,是由日本繁育而成。這種鳥兒全身羽毛捲曲,叫聲粗啞。
山東金絲雀,由我國山東、揚州等地共同繁育而成。它體型較短、羽毛淡黃綠色,但鳴聲響亮。
白色金絲雀,可能由山東金絲雀變異而成,它的體型與山東金絲雀相似。這種鳥兒全身羽毛潔白,紅嘴紅腳而且還有一雙紅眼睛。
顫音金絲雀又稱之為德國羅娜金絲雀,是由德國科學家培育而成。雄鳥鳴叫聲似搖鈴,羽毛黃綠色接近原種。這種鳥兒身體細長、羽色變化較多,有黃白、橙紅、古銅、銀灰等色。
橘紅顫音金絲雀,由顫音金絲雀變異而來,由於鳥本身只追求羽色,叫聲比顫音金絲雀略遜色。
月牙金絲雀,由英國育成。身體細長呈月牙狀,因此得名。
紅金絲雀,是美國用桔紅金絲雀與本國的緋雀雜交培養而成,它全身紅色,非常的美麗。
談不上哪種好那種不好,主要看您個人喜好了。
❿ 關於芙蓉鳥和母雞
芙蓉鳥又名金絲雀、金絲鳥、白玉、白燕、玉鳥,屬雀形目,雀科,絲雀屬。芙蓉鳥的原產地是在大西洋沿岸的迦納利群島、馬提拉群島以及亞述群島上。由於鳴叫聲好聽,引起了捕獵者的興趣,大量捕捉並加以馴養。現代飼養種與野生種已完全不同。我國引進芙蓉鳥約在19世紀40年代,在山東、河北、江蘇等省,經當地飼養者培育,形成獨特的品系。現在世界各國都有飼養。
芙蓉鳥原種體長12-14厘米,體型較麻雀瘦削。身體的羽毛黃綠加上暗色的縱紋。鳴叫聲短促而簡單。
芙蓉鳥鳴唱,羽色,表演技藝三者俱佳。雄鳥的鳴唱婉轉悅耳富於變化,還會學其它鳥的鳴唱,好的品種可以將其它鳥的鳴唱連在一起叫出來,多達10多囀(學一種鳥的叫聲稱為一套,也叫一囀)。
經長期的人工培育,已出現了很多的新品種。從品種分類的方法上來說,大致有以下幾種:
1.從羽毛的顏色上來分有:黃色、白色、綠色、桂皮、銀灰、鐵灰、對花、桔黃、桔紅、辣椒紅、古銅色和雜花等羽色。黃色芙蓉鳥的數量較多,其他顏色的已逐漸增多。
2.從鳴囀上來分有:
蘿娜種,是德國人培育出來的,體型較細長,羽色較多,還有捲毛和菊花頂。鳴囀時發出叮鈴的鈴響聲,歌聲甜潤,鳴唱時以不張口為上品。
山東種,外形似紡錘形,羽色主要為白色或淡黃色。體質較好。鳴唱時口張開很小,聲音主要依*喉部的鼓動發出,可以連續鳴叫8-10囀。
揚州種,體型比山東種略小,外形呈流線形,羽色除白色黃色兩種顏色外還有菊花頂和對花。鳴唱不如山東種響亮,好品種可以連續鳴唱9-14囀。能歌善舞,反應靈敏,鳴唱時兩翅張開,形似蝴蝶。
3.從羽毛形式上分:有平毛和捲毛兩種。捲毛又分為硬毛和軟毛兩種,以腿長毛長,翻卷蓬鬆為上品。新品種有紅色捲毛,極其罕見,價格昂貴。
4.從站立形態上分:
直立型:以腿直,體形挺拔為顯著特點,此品種是近年剛繁育成功的鳥種,因其體態特殊,數量較少,所以深受廣大養鳥愛好者的偏愛。
鷹型:它體形嬌小,以頭小脖長為顯著特點。站立時頭頸向前伸直探出,其形極象鷹隼,因此而得名。尾羽翹向前,側觀好似一輪新月,因此也被稱為彎月型。
普通型:體型比上述兩種都小,羽毛形式以平毛為主,站立時形如麻雀。
5.從眼睛顏色來分:有黑眼和紅眼兩種。近年來已培育出的紅眼白捲毛數量極少,被視為珍品。
母雞大概能活七,八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