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戰中的德國的核武器為什麼造出來
德國已經在發展核武器了,但是由於科學家消極怠工,生產的重水不過關,後來又被盟軍轟炸了,所以沒有造出來。
Ⅱ 二戰德國有沒有能力研製出核武器.
第一,德國核物理專家磨洋工,未盡全力,這是主因。要知道主持核研發的哈恩就是1938最早發現核裂變的科學家,他們在1939年底和1940年2月拿出了材料提純和反應堆的設計方案,1941年9月萊比錫反應堆試驗成功,取得了決定性的理論突破。但之後,科學家們的良心使他們保持了沉默,並且由海森伯格在神秘的根本哈根之行中向玻爾透露了相關內容,而這個玻爾在1943年逃到美國,成為美國計劃的主要科學家;第二,重要原料基地屢遭破壞,如挪威的重水工廠(有很精彩的電影)就被英國破壞;第三,沒有統一的計劃和實施機構,盡管1939年陸軍軍械局就開始研發,但隨之而來的機構競爭(包括海軍軍械局、帝國郵政部、空軍、阿登研究所等都分別開始了研發),使短缺的資源和不同技術路線充滿了爭奪。到後期,隨著電力、設備的大量毀壞,已完全失去了物質基礎。但是,如果德國早期高度重視,德國是可能比美國提前製造出核小子的。
Ⅲ 二戰期間為什麼德國比其它國家的科技先進那麼多
主要原因是一戰後各國意識形態的問題,一戰時主要戰術是壕溝戰,戰爭結束後,英法滿足於現狀並沒有進行軍事革新,法國甚至以為壕溝戰就是戰爭的最終表現形式並建立了馬其諾防線。
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經濟崩潰,希魔就此崛起,並通過工業強國這一理念來解決失業和經濟危機。
坦克則進入了德國的視線,德國將領開始研究起坦克戰術,同時也對坦克提出了更高要求,刺激了德國工業,兩都相輔相承之下,德國的科技進步神速。
而這也是二戰開始後,原一戰戰勝國迅速變為戰敗國的原因。他們的意識都停留在壕溝戰那種原始戰術上,被閃電戰這種穿插式戰術擊敗。
歸根結底,德國的科技之所以強於別國,一是因為德國奮發自強,二是其他國家固步自封滿足現狀。
另外:
1. 發達的經濟,雄厚的科技基礎。德國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2. 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英法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有廣大殖民地。即使不發展科技也照樣能在殖民地賺取很多錢,客觀上限制了它們的進步。
3. 嚴謹的作風,勤勞的天性,追求卓越的精神。德國人偏愛生產高檔且很貴的東西,比如賓士寶馬和虎王坦克。
4. 德國智商普遍比較高,據研究,德國人智商約107,東亞國家106,而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只有90—100左右。
5.高效有為的政府。無論是威廉時代還是希特勒時代。領導集團都十分注重與時俱進。敢於大膽引入新的科技新的思想。
6. 在戰爭在准備上十分充分,在新武器的研製上不遺餘力。
7. 尊重個人研究成果,德國很早就實行了專利保護法。
8. 德國自然人才輩出,但要說在美國和蘇聯的核心科學家都是德國的就未免過於誇張了。
(3)二戰德國核武器為什麼這么厲害擴展閱讀
其實德國在二戰中的科技尤其是軍事科技如此先進一點都不讓人意外。首先,德國在工業革命之前,德國的工業已經很發達了。比許多國家都先開始工業革命。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優勢,進行了海外擴張,積累大量的原始資本。
再者,德國人在工業革命以後,重視教育的發展。在海外積累的資本,有很大的一部分都用來發展本國的教育事業,為德國培養出各式各樣的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教育水平已經領先於大部分國家。國家十分重視教育和在科技上的投入。
Ⅳ 二戰時期納粹德國能造出核武器嗎
幾乎沒有可能造出來。
納粹德國軍備部長斯佩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
1,在納粹的意識形態和哲學理論中,核物理和量子物理被稱為是猶太人學說,是偽科學。所以在1933年納粹上台後,本來在此領域領先世界的德國核物理研究飽受摧殘。大批猶太科學家被清除出科研和教學機構,大批人逃亡國外。德國在人才方面已經沒有突出的優勢了。
2,不重視。在1942年以前,德國打得比較順手,更重視常規武器,壓根沒想過研發核武器。斯佩爾出任軍備部長後,會同後備軍司令佛羅姆上將一再給希特勒寫備忘錄,要求設立專門機構領導核武器研究。在他們的督促了7個月之後,知道1942年5月6日,在斯佩爾和希特勒親自交涉後希特勒才下令再6月9日成立帝國研究工作委員會,任命戈林為委員會主席。班子立起來,可是希特勒不聞不問,抓而不緊等於不抓。而戈林也是敷衍輕慢,出工不出力。結果德國的核研究還是在那裡空轉。德國僅存的非猶太裔核物理學家海森伯格和奧拓哈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得不一次為了 經費和原材料問題申訴。為了把300名被征調入三軍的德國科研人員的調集問題,斯佩爾跑斷了腿,磨破了嘴。最後也是才調來不到100名。
3,生產技術條件不具備。斯佩爾曾經專門向海森伯格請教問德國是否有條件把德國核物理研究成果應用到原子彈製造上,盡快造出原子彈?海森伯格認為德國在理論突破上不存在太大問題。但是戰時德國的生產技術條件幾乎不能製造出來。即使得到最大限度的重視,得到所有的保障,那麼最快也要過2年,即在1944年年底才有希望。當時整個歐洲只有巴黎才有一台功率很小的迴旋加速器。即使斯佩爾可以運用自己的權力下令集中資源在德國製造一台大功率的加速器,由於德國缺乏經驗,也很難保證可順利製造出來。直到1944年夏天,德國才只是製造出一些迴旋加速器的部件而已。而原子彈研究得到的經費只有200萬馬克,反復協調後材質是得到少量特種鋼,鎳和其他金屬。電力需求則從來未得到過保障。德國科學家們經過會議和慎重討論後正式報告斯佩爾,在戰爭結束之前,德國無法研製並製造出原子彈。
在這種絕望下,斯佩爾下令放棄原子彈研究。把最後勉強製造出來的小功率迴旋加速器移交給海德堡大學醫院用於醫療和生物化學研究。希特勒在鄧尼茨的影響下,下令研究人員轉而研究可用於潛艇的鈾發動機。
而從1943年德國通過葡萄牙進口鎢的渠道被切斷。德國的用於反裝甲的硬芯彈生產面臨停產。1944年秋,德國僅存的1200噸鈾被命令用來製造硬芯彈。
德國正式放棄了努力。
Ⅳ 二戰時期,德國這么強大,為什麼沒有造成原子彈
在二戰期間,德國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沒有造成原子彈主要是當時製造原子彈的科學家在寫報告的時候說明的一些資料是不準確的。當時這名科學家在計算的過程中認為建造原子彈的材料要耗費非常多,而德國人認為不值當建造,所以就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建造其他軍事武器上。
曾經負責研究原子彈的精英是海森堡,他被譽為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在他的組織下,德國的這些物理人才開始研發原子彈。但是當時他呈現的那份報告說,如果想要製造一枚原子彈的話,必須要用幾噸的鈾才可以。按照當時的工業提煉水平,根本就無法提煉出那麼多的這種材料,所以當時德國軍方在看了這份報告之後就開始轉移精力。
Ⅵ 德國是最早研製出核武器的國家,它為什麼會輸給美國
其實德國並不是世界上最早研製出核武器的國家,最早研製出核武器的國家應該是美國。不過最早開始對核武器進行研究的國家,的確是德國。但是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對美國羅斯福總統進行勸解之後,美國也開始了核武器的研究。其實之所以德國沒有能夠率先研製出核武器,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當時的德國科學家在研究核武器的時候,出現了計算上的失誤,導致德國科學家認為核武器在短時間內無法研究成功。其次就是當時的德國由於戰爭的原因,國內的人力物力財力都在優先供應戰場,主要都是去供應主戰坦克的生產去了,還有飛機的生產。所以基本上沒有將其應用在實戰上。最後就是當時的美國在原子彈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風格是德國無法做到的。
最後就是當時的美國在原子彈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風格是德國無法做到的。比如當時美國為了製造出合格的離心機,直接將金庫中的數百噸銀幣融化成了銀,然後做成線圈,讓離心機可以提純出更高規格的原材料。最終正是美國這種不惜一切代價的研製風格,才讓原子彈最終被製造了出來。
Ⅶ 二戰時德國研究核武器到什麼程度後來為什麼放棄
……(前面我就不多說了)德國佔領挪威後,控制了挪威的莫維克爾化工廠——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生產重水的工廠,每年的重水產量不過幾十公斤,供世界的物理學家做研究使用。德國控制該工廠無疑是想以此加速他的「鈾計劃」的進度,研製出原子彈。當時的挪威抵抗組織發覺後,向倫敦做了報告,丘吉爾當時很震驚,下令摧毀該工廠。由於莫維克爾工廠四周是崇山峻嶺,屢次空襲收效甚微,只要特種部隊能勝任。於是丘吉爾便投入了60多個人的「燕子突擊隊」乘由2架哈利法克斯轟炸機牽引的2架滑翔機在莫維克爾工廠附近機降,但這次行動失敗了,只有3人倖存。丘吉爾又組織了一次代號「神鷹行動」的任務,投入了6個人,在工廠附近直接空降。與倖存的3人組成了9個人的突擊小組,成功的破壞了莫維克爾化工廠,使該工廠一年內無法生產出一滴重水。 後來,經過一年半的修復,莫維克爾工廠又重新生產重水了,每個月一次通過船隻運往德國。1944年一艘名為「海波羅」的輪船載著德國最後一批重水、實驗用具在通過平斯賈克湖運往德國時被英國特工炸毀。
分析: 1.納粹的「鈾計劃」的資金只投入了500萬馬克,與「曼哈頓計劃」相比,不到千分之一。 (投入的資金不足)
2.戰爭之初,希特勒把賭注全部下到了「閃擊戰」里,研究大型火箭(V1 V2)的投資遠遠超過「鈾計劃」的經費。希特勒在「海波羅」被炸沉時也說:即使沒有原子彈,德國也會贏得戰爭。 (沒有足夠重視製造原子彈,沒有下定決心製造原子彈)
3.由於希特勒上台後實行「反猶」政策,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職務,因此損失了大量人才。
4.盟軍對「鈾計劃」所做的破壞
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殺,他的原子彈之夢也隨之告吹。
有關「鈾計劃」的紀實視頻: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gyT6Lhp40o/
Ⅷ 一戰二戰德國為什麼那麼厲害啊,雖然輸了,一戰要打沙俄法國英國美國日本,就是因為德國沙俄才亡國,蘇聯
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是美國與德國,所以他的生產力水平很高,尤其是重工業格外牛逼,而且人家要對外擴張,的確在戰術和軍事實力上比較厲害,但你要說蘇聯是因為德國解體的,這個……
改變世界格局的,不是德國的戰爭,而是生產力發展後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必然。
Ⅸ 二戰日本和德國核武器
其實,日本在二戰確實有核計劃,但日本本土缺少鈾礦這一造核武器的核心原料。所以德國曾向日本運輸大量氧化鈾。但是由於美國潛艇已經控制了海上運輸線,所以這些鈾礦基本都被攔截了,這是有史可查的。至於日本把推進器運往德國,我個人認為不怎麼靠譜....
Ⅹ 二戰時的德國到底有多強
實際上真的沒有什麼記載是德國當時很強盛,恰恰相反,德國挑起二戰主要的原因是其經濟危機,國家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國內工人失業嚴重威脅納粹的統治,所以納粹為了扭轉國民這種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人民的憤怒發泄到戰爭上,一方面可以泄憤一方面可以通過戰爭掠奪資源重振國民經濟,是一件一舉多得的好事,只不過打著打著就剎不住車了,也忘了自己真正的實力和目的。戰爭初期德國的軍力並不是最龐大的,英國在當時的歐洲軍事實力應該是最強的,德國是在佔領了幾個國家尤其是法國後,利用掠奪來的資源才真正大規模打造戰爭機器。德國之所以給人一種戰無不勝像推土機一樣碾過歐洲的土地,一個是戰爭來的突然,其他國家沒做好足夠的防禦,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法國採取的軟弱的態度縱容了德國,是德國得意忘形毫無任何顧及的將戰火燒遍整個歐洲。戰爭的後期英國的覺醒和蘇聯的憤怒給德國上了一課,胖子不是一口就能吃成的,吃多了會撐死的!!
一下是當時各國的基本情況:
1、美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是世界頭號經濟強國,1940年美國GDP達到2000多億美圓[1940年的匯率],但美國這時依然享受著大西洋天然壁壘的優越,陸軍只有可憐的10萬人,遍為4個步兵師和1個坦克師和1個後備預師,坦克的數量只有300多量,甚至排在波蘭後面,勉強做個世界第七.
美國參戰後,在其經濟實力的支持下武器生產能力大增,到1943年已經成為盟軍軍火的主要供應者[具體武器生產狀況如下].到1945年,美軍總兵力達到1050萬人其軍事工業的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有進4萬輛是位於底特律的克萊斯特工廠生產的M4謝爾曼坦克.
2、 蘇聯是二戰時期軍事實力最強盛的國家,蘇聯是世界第二工業國,蘇德戰爭初期其GDP達433億美圓,軍隊人數任何時期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這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了,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
3、 德國在希特勒的嚴抓下,1940經濟總量達到561億美圓,基本度過了經濟危機,軍火工業生產開始全面的運轉,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以坦克生產為例,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3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隨即就有3000多輛開往庫爾斯克,包括200輛新式的5型黑豹坦克,後來多生產虎 豹坦克,數量有所下降,質量卻在上升,由於盟軍的轟炸和資源短缺,德國經濟在1945年開始出現崩潰.
4、英國在歐洲孤掌難鳴,國內經濟不景氣,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法國已經戰敗,其勢力范圍退縮回在非洲的殖民地
5、義大利早在1940年時就已經爆發的經濟危機,在加上義大利軍隊的接連失利,國內罷工浪潮高漲,1943年墨索里尼政權倒台.
6、在7.7事變前日本的經濟總量達到283億美圓,是世界第6經濟強國, 在7.7事變前,日本全國只有4個裝備整員的師團,不到20萬人而國民黨軍隊光陸軍就達到200多萬,7.7事變後,日本開始大量的擴充兵員,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在中國有110個師團,總共250多萬人,此後日本兵力一直升高到1945年達到600多萬,但兵員的素質卻不斷的下降,日本的人口只有7600多萬,已經不堪重負;二戰日本共生產5000多輛坦克,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與同期的美國有很大的差距.
7、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軍事實力相當弱後,具體的經濟總量狀況無從考證,二戰後期共產黨發展到91萬人,民兵近百萬,解放國土面積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人,裝備大多是繳獲的日本武器:國民黨兵力有460萬人[其中蔣介石嫡系只有100多萬人],繳獲了大量日軍的裝備,還有美國的4億美圓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國
1、戰爭潛力:由於國家戰爭機器的高速運轉,全國的富餘勞動力都充實到軍隊及相關行業當中,日本國民經濟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顯得空前「繁榮」, 使得日本人錯誤地認為本國經濟與軍事實力都超過了與他們最大的敵人美國。而此時的美國已經歷了十年左右的經濟大蕭條。經濟危機的深遠影響使得整個美國經濟依然『疲軟』。但盡管如此美國的綜合國力仍遠高於日本。這里簡單的舉例一組數據:
1、美國的人口高於日本近兩倍;
2、美國的國民收入是日本的7倍
3、美國的鋼鐵產量是日本的5倍
4、美國的煤炭產量是日本的7倍
5、美國的汽車產量更是日本的80倍_
此外,美國工廠的現代化和自動化水平要高於歐洲和日本,美國人的生產管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兩方面結合起來,美國工人的人均生產力是世界上最高的。日本已經基本無潛力可挖掘,日本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國內的軍事、經濟以達到頂峰,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能利用現有的力量迅速消滅對手,那麼進入消耗戰後,日本必敗無疑。
2、軍工生產:1941-1945年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日美雙方作戰飛機年產量對比:盟國不僅在飛機數量上佔了上風,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推出新型飛機,到了戰爭後期美軍的飛機性能已經遠遠優於日軍。反觀日本,在整個二戰期間基本上都在使用『零』式或其改型。『零』式從很多方面來說確實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但是到了1943年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於美國的新機型(由於日軍輕視對飛行員的保護,只注重飛機性能,過量採用木質材料與蒙皮,『零』式在被擊中後很容易起火燃燒,導致機毀人亡)。在美國生產的飛機中約有97810架是多引擎轟炸機(雙發或四發),而日本僅僅生產了15117架(基本上是雙發機)。因此,無論是從飛機生產數量上,或是從飛機總載荷上看,兩國之間的差別都非常之明顯。
由於工業基礎和技術能力上的差距,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陸軍根本談不上機械化,其重型裝備供給量與實際需求之間差距甚遠。
1941-1945年,日軍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將坦克生產列入了A級(即最高級別),但由於科技水平和生產工藝的落後,日本只生產了中型坦克1065輛,輕型坦克1024門。而美國卻生產了中型坦克24997輛,輕型坦克4052輛。要指出的是,二戰時期日本的中型坦克無論是火炮威力還是裝甲厚度都只能相當於盟軍的輕型坦克。由於日軍坦克在戰斗中的表現欠佳,到了1943年坦克的生產被降到了D級。日本不但缺少坦克,車輛也是日軍的軟肋,日本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
除了重型裝備,其它武器日本的生產數量也是嚴重不足。1941年底日本的武器庫足夠裝備103個師團,陸軍戰斗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戰爭初期陸軍的武器彈葯的產量和消耗量大體相同,但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隊數量急劇增,而日本的武器彈葯保有量卻沒有明顯的增加。1943年日本陸軍規模從240萬人升到310萬人,美國則從415萬人激增到了889萬人。到戰爭結束時日軍的武器彈葯雖然可以裝備104個師團,但其戰斗序列卻達到171個師團,這還不包括日本大量的准軍事人員。
1940年統計,日本本土人口7314萬,雖然強征了大量中國和朝鮮勞工,但並不等於這樣騰出來的本國人力就能形成戰鬥力強的部隊。事實上,太平洋戰爭前6個月日軍在東南亞和南太平洋的勝利正是依靠多年積累的精銳部隊。1944年日本有1335萬名女性勞動力,但其中的780萬人從事的是農業和林業工作,只有225萬人參加工業及軍工生產。而美國1941年就有1460萬名婦女參加工業生產。
德國VS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進攻蘇聯,蘇德戰爭正式爆發。在此之前,蘇聯的軍事裝備和軍人綜合素質都不在德軍之下,由於蘇聯在三十年代的經濟增長,使得投入於軍事准備的經濟能力大大增強,這十年裡,蘇聯的整體軍事實力已經世界上最強的幾支,和德軍的整體實力差不多。但結果卻是,在三年的蘇德戰爭里,蘇聯共死亡了包括1000萬士兵在內的2000萬人,平均每天死亡3萬多人。在戰爭進行時,蘇聯的軍工機器一直沒有停下來,共生產了約10餘萬輛坦克和火炮。
蘇聯的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2億;而德國的面積是37萬平方公里,人口不過5、6千萬。德國沒有豐富的戰時資源可供使用,而蘇聯的資源是世界上最為豐富的。從資源上的實力分析,雙方不是一個等級上的。蘇軍一開始就被動挨打,每次戰役都會10萬10萬的士兵被俘或被殲,而且蘇聯還有美國在太平洋和日軍作戰,牽制了日軍的北進;同時英法及歐洲反法西斯軍民在西歐、南歐、以及北非幾條戰線上和德軍抗戰,使德軍整體的軍事實力的總值分化掉一部分,可以說德國是以其最多60%的綜合軍事實力來同以近95%的綜合軍事實力的蘇軍在蘇聯本土進行戰爭,蘇聯在雙方的戰爭條件上占著比德國多得多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