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有幾個省
行政區劃:全國包括16個州(Länder),有8個較大的州細分為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所有的行政區和餘下的8個州下面分為縣(Kreise),縣又分為鄉村縣(Landkreise)和城市縣 (kreisfreie Städte)兩種,或者乾脆就譯為縣和市;縣以下是鄉鎮(Gemeinden)。
州名-行政區名 E2000 面積 首府
巴登-符騰堡 Baden-Württemberg 10,426,040 35,742 斯圖加特 Stuttgart
斯圖加特 Stuttgart 3,898,171 10,558 斯圖加特 Stuttgart
卡爾斯魯厄 Karlsruhe 2,666,127 6,919 卡爾斯魯厄 Karlsruhe
弗賴堡 Freiburg 2,114,486 9,347 弗賴堡 Freiburg
圖賓根 Tübingen 1,747,256 8,918 圖賓根 Tübingen
拜恩(巴伐利亞) Bayern 12,086,548 70,547 慕尼黑 München
上拜恩 Oberbayern 3,996,043 17,529 慕尼黑 München
下拜恩 Niederbayern 1,162,972 10,330 蘭茨胡特 Landshut
上普法爾茨 Oberpfalz 1,069,121 9,692 雷根斯堡 Regensburg
上弗蘭肯 Oberfranken 1,113,790 7,230 拜伊羅特 Bayreuth
中弗蘭肯 Mittelfranken 1,678,535 7,245 安斯巴格 Ansbach
外弗蘭肯 Unterfranken 1,329,399 8,529 維爾茨堡 Würzburg
施瓦本 Schwaben 1,736,688 9,992 奧格斯堡 Augsburg
柏 林 Berlin 3,398,822 890 柏林 Berlin
勃蘭登堡 Brandenburg 2,590,375 29,476 波茨坦 Potsdam
不來梅 Bremen 667,965 405 不來梅 Bremen
漢 堡 Hamburg 1,700,089 755 漢堡 Hamburg
黑 森 Hessen 6,035,137 21,115 威斯巴登 Wiesbaden
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 3,703,089 7,445 達姆施塔特 Darmstadt
吉森 Gießen 1,060,951 5,381 吉森 Gießen
卡塞爾 Kassel 1,271,097 8,289 卡塞爾 Kassel
梅克倫堡-前波莫瑞 Mecklenburg-Vorpommern 1,798,689 23,171 什未林 Schwerin
下薩克森 Niedersachsen 7,865,840 47,614 漢諾威 Hannover
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 1,669,708 8,098 不倫瑞克 Braunschweig
漢諾威 Hannover 2,148,713 9,046 漢諾威 Hannover
呂訥堡 Lüneburg 1,645,896 15,505 呂訥堡 Lüneburg
威悉-愛姆斯 Weser-Ems 2,401,523 14,965 奧爾登堡 Oldenburg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Nordrhein-Westfalen 17,975,516 34,080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5,269,171 5,290 杜塞爾多夫 Düsseldorf
科隆 Köln 4,249,413 7,365 科隆 Köln
明斯特 Münster 2,600,471 6,905 明斯特 Münster
代特莫爾特 Detmold 2,041,343 6,518 代特莫爾特 Detmold
阿恩斯貝格 Arnsberg 3,815,118 8,002 阿恩斯貝格 Arnsberg
萊茵蘭-普法爾茨 Rheinland-Pfalz 4,018,228 19,847 美因茲 Mainz
科布倫次 Koblenz 1,508,795 8,072 科布倫次 Koblenz
特里爾 Trier 509,322 4,923 特里爾 Trier
萊茵黑森-普法爾茨 2,000,111 6,852 諾伊施塔特
薩 爾 Saarland 1,074,223 2,570 薩爾布呂肯 Saarbrücken
薩克森 Sachsen 4,489,415 18,413 德累斯頓 Dresden
開姆尼斯 Chemnitz 1,654,765 6,097 開姆尼斯 Chemnitz
德累斯頓 Dresden 1,735,992 7,930 德累斯頓 Dresden
萊比錫 Leipzig 1,098,658 4,386 萊比錫 Leipzig
薩克森-安哈特 Sachsen-Anhalt 2,674,490 20,447 馬格德堡
德紹 Dessau 558,911 4,280 德紹 Dessau
哈雷 Halle 885,661 4,430 哈雷 Halle
馬格德堡 Magdeburg 1,229,918 11,737 馬格德堡 Magdeburg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Schleswig-Holstein 2,766,057 15,769 基爾 Kiel
圖林根 Thüringen 2,462,836 16,172 埃爾富特 Erfurt
德國 Germany 82,030,270 357,022 柏林 Berlin
❷ 德國有哪些城市呢
德國城市有:
1.柏林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m Main),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區別。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於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
❸ 德國總共有幾個州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由16個州組成(括弧內是各州首府)。它們是:巴登-符騰堡(斯圖加特)、巴伐利亞(慕尼黑)、柏林、勃蘭登堡(波茨坦)、不來梅、漢堡、黑森(威斯巴登)、梅克倫堡-前波莫瑞(什未林)、下薩克森(漢諾威)、北萊茵-威斯特法倫(杜塞爾多夫)、萊茵蘭-法耳茨(美因茲)、薩爾(薩爾布呂肯)、薩克森(德累斯頓)、薩克森-安哈特(馬格德堡)、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基爾)和圖林根(埃爾富特)。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市州。
德國過去總是分為邦國。但是,在許多世紀中,德國地圖經常在改變形狀。在近代造成最大變化的是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1866年的普魯士-奧地利戰爭、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德國被分裂以及德國最大的邦國普魯士的解體。聯邦各州今天的形狀絕大部分是1945年以後形成的。在此過程中也部分地考慮到了古老的鄉土情誼和歷史上的邊界劃分。
直至1990年德國統一,聯邦共和國包括原先在西方佔領區建立的並各自在1946-1957年之間頒布了民主憲法的11個州。
在蘇占區,在後來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領土上,建立了5個州。但是它們不久就屈服於中央集權的地區管理制度。1990年3月18日第一次自由選舉後,決定建立5個新聯邦州。它們基本上保留了1952年以前的形狀。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亦即勃蘭登堡、梅克倫堡-前波莫瑞、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特以及圖林根等州加入聯邦共和國;東柏林和西柏林統一。
❹ 德國是按什麼劃分地方的
與瑞典的地方分權型單一制國家、法國的中央集權單一制國家不同,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州與地方政府一般具有高度自治權。德國政府分為三級:聯邦、16個州以及8000多個地方政府。在地方政府中,鄉鎮是德國最基層的地方自治單位,它不是州政府的下屬行政單位,而是組成縣的自治政府。德國《基本法》規定,在州、縣(市)和鄉(鎮)必須設立經普遍、直接、自由、平等和秘密選舉產生的機構代表人民。這種代表機構在鄉(鎮)一級被稱為鄉(鎮)民大會。由於多種原因,德國各州的鄉鎮自治體制與其他歐洲夥伴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模式與特點。 從決策權與執行權分配的模式上看,一是鄉鎮議會+鄉鎮總監的模式。這種體制主要分布在德國北部,主要特徵是:選民直接選舉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選舉或任命鄉鎮總監;鄉鎮長只是議會主席和鄉鎮禮儀上的代表。鄉鎮總監是行政首長,具體行政事務由鄉鎮總監負責。這種組織體制類似於歐美許多國家的市鎮經理制。二是鄉鎮長、鄉鎮議會互相制約的模式。這種體制主要分布在德國南部,主要特徵是:鄉鎮議會和鄉鎮長都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控制一些鄉鎮事務;選民選出的鄉鎮長是鄉鎮議會的當然主席,同時又是行政機構的首腦。鄉鎮長領導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通過的決定由以鄉鎮長為首腦的行政機構負責執行。三是鄉鎮長雙重領導角色模式。這種體制主要分布在萊茵河流域,主要特徵是:選民直接選舉鄉鎮議會;鄉鎮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鄉鎮長既是鄉鎮議會的主席,又是鄉鎮行政的首腦,既領導鄉鎮議會,又領導鄉鎮行政機構。四是鄉鎮議會制約鄉鎮長模式。這種體制模式在全德各個地方都有,主要特點是:選民選舉鄉鎮議會;由議會選舉議會的各個工作委員會,選舉鄉鎮長並監督行政工作;鄉鎮長只是鄉鎮行政事務的首腦,並不是鄉鎮議會的領導人,只負責鄉鎮行政事務,不領導和主持鄉鎮議會。 從財政體制模式上看,鄉鎮財政收入的來源有以下幾條途徑:一是聯邦財政補貼。每年聯邦政府向州政府分配一批資金,州政府再將其中的一部分給鄉鎮政府;二是鄉鎮政府與州政府分享稅收。各鄉鎮分享的數量因納稅人的多少而不同,總體上,納稅人交納到州政府各種稅款的15%要回到納稅人所在的地方政府,被地方政府政府分享;三是鄉鎮自行徵收的稅。各州的法律規定,市、鎮可以向市民征稅像消費稅、娛樂稅、飲料稅、養狗稅、第二居所稅、狩獵稅,等等。對於市、鎮的征稅,市民不能進行訴訟,當然,市、鎮征稅的底線,是不能讓當地居民破產。四是借債;五是出租房屋、土地等收入;六是社會捐款。 特點一:成熟的地方政府並不需要引起聯邦政府和全社會更多的關注。與英、法等國的地方政府相比,德國的地方政府處於一個並不引人注目的地位,不僅德國的政治學家對它沒有產生過濃厚的興趣,媒體也缺乏對地方的報道,即使聯邦政府在解決重要的地方政府問題時,也通常把地方政府的問題列在其解決問題的議程中較為次要的位置。形成這種現象是因為聯邦、州與地方政府都有明確的權力劃分,地方形成了高度自治,有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強大的經濟給地方政府強大的財力支持,以及政黨政治因素影響的弱化,緩解了各政黨之間的政策矛盾,從而緩解了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 特點二:德國鄉鎮政府的地方自治有悠久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自由城邦的特權。近代,地方自治得益於馮·史坦因男爵的改革,尤其是1808年的普魯士城鎮法的頒布使地方自治有了很大的發展。德國憲法更明確保證了城市、縣和鄉鎮的自治權,各市、縣、鄉鎮在法定范圍內,可以獨立處理各種地方事務。由於中央和地方的權能清晰、職責分明,地方政府往往在上級政府對本地區作出重大決策時,行使否決權,這是地方政府擁有的一項不可忽視的重要權力。包括在鄉鎮在內的地方政府擁有否決權非常重要,既可以消除上級的無端干預,也是維持地方穩定、保護地方利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特點三:聯邦與州、州與州之間的「政治交織」或者「合作型的聯邦制」促進了地方政府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這種合作是建立在自願與平衡的基礎上的。既在財政領域取得平衡,消除社會差距,也在政黨沖突與矛盾之中取得平衡,維持社會生活、社會穩定以及經濟的發展。財政上的合作既體現在鄉鎮政府能夠派代表參與聯邦政府共同制定中央與地方的統一財政預算,也表現為鄉鎮與州一級政府之間存在「垂直財政平衡」,即各鄉鎮既可以通過得到州政府補貼的方式來縮小鄉鎮政府之間在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差異,也可以通過在鄉鎮政府之間財政幫扶來達到共同發展的目的;政治上的合作既體現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的聯邦調解委員會,以調解州與州政府之間、州與地方政府之間的沖突,也體現在各地方政府之間在制定與實施重大決策上的協同一致、互相配合。 特點四:自治有原則,實行無規定。在德國,雖然聯邦《基本法》第28條專門規定:「必須保證各鄉在法律范圍內擁有獨立負責地處理地方性事務的許可權。」但由於聯邦基本法只規定了地方自治的原則,而具體的規定只能依賴於各州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作出。這種制度安排的結果是,一方面,各州的法律規定為鄉鎮行使自治職權,提供了一個具體的依據,同時,又由於各州立法不同,從而也使鄉鎮實際享有的自治權力有所不同。
❺ 德國有多少個城市
德國由十六個城市組成。
分別為:巴登-符騰堡、巴伐利亞、柏林、勃蘭登堡、不來梅、漢堡、黑森、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下薩克森、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萊茵蘭-普法爾茨、薩爾、薩克森、薩克森-安哈爾特、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圖林根。
(5)德國分為哪些地區擴展閱讀: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德國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3175個市鎮。
德國首都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柏林市也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因此也稱為柏林州,和漢堡、不來梅三個城市同為德國的城市州。
❻ 德國按地形可分幾個部分,分別什麼
摘要 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❼ 德國有哪些城市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地區三級,共有16個州、13552個鄉鎮,14808個地區。16個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Baden-Württemberg,首府斯圖加特,Stuttgart)、巴伐利亞(Bavaria,又名拜恩,Bayern,首府慕尼黑,München)、柏林(Berlin)、勃蘭登堡(Brandenburg,首府波茨坦,Potsdam)、不來梅(Bremen)、漢堡(Hamburg)、黑森(Hessen,首府威斯巴登,Wiesbaden)、梅克倫堡-前波莫瑞(Mecklenburg-Vorpommern,首府什未林,Schwerin)、下薩克森(Niedersachsen,首府漢諾威,Hannover)、北萊茵-威斯特法倫(Nordrhein-Westfalen,首府杜塞爾多夫,Düsseldorf)、萊茵蘭-普法爾茨(Rheinland-Pfalz,首府美因茨,Mainz)、薩爾(Saarland,首府薩爾布呂肯,Saarbrücken)、薩克森(Sachsen,首府德累斯頓,Dresden)、薩克森-安哈爾特(Sachsen-Anhalt,首府馬格德堡,Magdeburg)、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首府基爾,Kiel)和圖林根(Thüringen,首府埃爾富特,Erfurt)。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是聯邦州級市。
❽ 德國有哪些主要城市
1、柏林
柏林(Berlin),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德國的政治、文化、交通及經濟中心,有人口約350萬(2016年)。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2016年,柏林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689億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為兩個區域,東柏林成為了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了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了德國首都的地位,並駐有147個外國大使館。柏林與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有建交關系,如洛杉磯、巴黎、倫敦和馬德里等。
2、漢堡
漢堡是德國三大州級市(柏林,漢堡,不來梅)之一,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德國第二金融中心,同時是德國北部的經濟和文化大都市。有著「世界橋城」的美稱。漢堡是德國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歐洲最富裕的城市之一,也已成為德國的新聞傳媒與工業製造業中心。
漢堡是世界大港,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世界各地的遠洋輪來德國時,都會在漢堡港停泊。除美國西雅圖外,漢堡是世界上第二大飛機製造區,生產「空中客車」。漢堡大多數工業和外貿有關。
3、慕尼黑
慕尼黑(德文:München),也稱明興,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慕尼黑分為老城與新城兩部分,總面積達31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為130萬,是德國南部第一大城,全德國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柏林和漢堡)。
都會區人口達到270萬。慕尼黑位於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是德國主要的經濟、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慕尼黑同時又保留著原巴伐利亞王國都城的古樸風情,因此被人們稱作「百萬人的村莊」。
是生物工程學、軟體及服務業的中心。慕尼黑是德國第二大金融中心(僅次於法蘭克福),慕尼黑是歐洲重要的出版中心之一,擁有《南德意志報》出版社等眾多出版社。
4、科隆
德國西部萊茵河畔歷史文化名城和重工業城市。科隆市是德國的第四大城市,人口100萬。僅次於柏林、漢堡和慕尼黑。是一座現代化氣息極強的大都市。市中高樓大廈鱗次櫛比,是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一譯「科倫」。公元前38年建為古羅馬要塞,曾是漢薩同盟主要成員。
5、法蘭克福
法蘭克福(Frankfurt),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m Main),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德語:Frankfurt an der Oder)相區別。
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位於德國西部的黑森州境內,處在萊茵河中部支流美因河的下游,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
❾ 德國的行政區域怎麼劃分的。
德國被劃分為16個「聯邦州」(Bundesland),其中有三個是獨立的「城市州」(Stadtstaat):
巴登-符騰堡州(Baden-Württemberg)
巴伐利亞州(Bayern)
柏林(Berlin,城市州)
勃蘭登堡州(Brandenburg)
不來梅州(Bremen,城市州)
漢堡市(Hamburg,城市州)
黑森州(Hessen)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
下薩克森州(Niedersachsen)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Nordrhein-Westfalen)
萊茵蘭-普法爾茨州(Rheinland-Pfalz)
薩爾州(Saarland)
薩克森州(Sachsen)
薩克森-安哈爾特州(Sachsen-Anhalt)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
圖林根州(Thüringen)
德國進一步被劃分為36個「行政區」(Regierungsbezirke)和438個「縣」(Kreise)
❿ 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位於東德境內,為什麼還有柏林牆
柏林又分東柏林、西柏林。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國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1961年8月12日,根據東德政府的規定,一堵柏林牆橫在了東西柏林之間,成為了德國分裂的象徵。28年後,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兩德也隨之合並。作為德國分裂的產物,柏林牆開始被拆除。冷戰結束後,德國在原柏林牆的舊址上修建了兩德統一紀念碑。
柏林牆的建立是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沖突導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原納粹德國首都柏林被分割為東柏林與西柏林;柏林牆修建之前,約有350萬德國居民逃離蘇聯佔領區以及之後的民主德國和東柏林地區,其中1949年到1961年間約260萬人。
(10)德國分為哪些地區擴展閱讀:
1945年4月,蘇聯紅軍進攻柏林,一個月後鄧尼茨決定投降,德國戰敗,隨後英美法三國盟軍也相繼進入柏林。1949年,四大國根據《波茨坦協定》瓜分了德國,把原先德意志第三帝國的領土一分為二。
西邊的那一半隨後成立「聯邦德國」,簡稱「西德」,後來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東邊的那一半就成立了「民主德國」,簡稱「東德」。
隨著德國的分裂,原先德國的首都柏林也跟著一分為二,成為東柏林和西柏林,柏林的位置完全處在東德境內。這就意味著西德的領土,有一小塊在別國境內,而對於東德來說,他的國內有一小塊半個城市,是別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