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被稱為什麼 為什麼有這種稱謂
考古發現證明, 德國和亞洲, 歐洲許多國家一樣, 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斗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Arminius)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對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發動襲擊。西哥特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後,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此後日耳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並在今天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由於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
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占據了整個西歐地區。由於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系,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陷入一片混戰。
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可以視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9]。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義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據。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占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年,在拿破崙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聯邦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聯邦。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有再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根據條約,聯邦平常由一個憲法權力的組織管理,但聯邦各邦國都擁有獨立的主權。
聯邦亦是一個軍事同盟:各邦國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助戰。作為回報,這些邦國的統治者將被給予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萊韋和伯爾升為大公國,而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則升為王國。其他邦國亦可以與其他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合並而得到擴展。
1806年普魯士敗於法國後,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國都加入邦聯。1808年邦聯達到最大的版圖,包括三個王國、13個公國、17個侯國、及漢堡、呂貝克和不萊梅三個漢薩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區被迅速合並到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便監控對英國的禁運,令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能夠順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
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崙·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斗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可以視作德意志第二帝國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系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系。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8月11日,《威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又被稱為納粹德國、希特勒德國、法西斯德國等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德國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年後,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傷殘人士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
分裂(1945年-1990年,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和重新統一(聯邦德國至今)
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0萬名德國人被驅逐,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並,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志。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系。
由於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的發生,東德於1989年11月9日下令開放柏林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議,合並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㈡ 德意志和德國有什麼不同嗎
是一個國家,沒有不同。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110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曾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㈢ 鐵血首相俾斯麥是按照小德意志來統一德國的。那什麼是小德意志,什麼又是大德意志呢
是普魯士統一德意志,不是什麼小德意志統一大德意志,德意志在查理曼大帝以後分裂成好多自由邦,到俾斯麥這里重新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
㈣ 德意志邦聯裡面的奧地利無論居民,文化多屬德國,為什麼兩者一直沒能統一,而且任何時代兩國都互相排斥
我們先要弄清楚以什麼標准來區別德奧。
我們知道基督教有2個意思,一個是狹義,就是基督新教Prostestant(基督新教還有路德教、加爾文教等分支);還有個就是廣義,即泛指所有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派,包括基督新教Prostestant、羅馬天主教Roman Catholic、東正教Orthodox(以上通稱三大基督教分支)以及亞美尼亞天主教Armenia Catholic等,2個在漢語翻譯中都稱為基督教,但在西方(以英語舉例)狹義基督教是Prostestant,而廣義基督教則是Christianity,是2個意思。
對於「德國」(確切來說是德意志)也有2個含義,一個是狹義的德國,即小德意志也就是普魯士於1871年所統一的德意志;還有就是廣義的德國「大德國」或「大德意志」,其范圍指向是古德意志王國甚至是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的疆域,通常大德意志(大德國)包括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波希米亞(現捷克)、西里西亞(現屬波蘭)、東普魯士(現屬波蘭)、盧森堡和阿爾薩斯(現屬法國)。就狹義德國(小德意志)的概念來說德國人和奧地利人是有區別的(我只說有區別,沒說是兩個民族,原因接下去說);
但是從廣義德國(大德意志)來說,奧地利人就是德國人(注意順序,不能說德國人就是奧地利人)。為什麼說德奧同族呢,因為國際上沒有「奧地利族」這一劃分,只有「德意志族」,奧地利主體民族(即占人口多數的民族)是「德意志族」。同時德國承認奧地利主體民族是「德意志族」,同樣奧地利也沒有把「北德意志人」(關於德意志族,根據地域和宗教還細分為,主要在北方信基督新教的北德意志人和主要在南方新羅馬天主教的南德意志人,但德奧政府和國際把他們統稱為「德意志族」並沒劃分開來)列為與「奧地利人」不同的少數民族。
我們必須知道民族和國家是完全2個概念,即國家是以地域劃分,而民族是以人種劃分。一個國家可以是有單個民族組成(如日本、朝鮮、韓國等)也可能是由多個民族組成(如我國、俄羅斯等),同時有些民族幾乎分布在一個國家中(如日本的大和民族、我國的漢族、回族等)也有可能分於幾個國家裡(如俄羅斯族、蒙古族等)甚至是沒有自己的國家而分散在世界各國(如吉普賽人、1946年前的猶太人)、某些民族甚至是多個國家的主體民族(如朝鮮和韓國的主體民族都是朝鮮族、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等國的主體民族都是阿拉伯人)。
所以國家是沒有一樣的,但是德國人的主體民族和奧地利的主體民族都是德意志族也是沒有疑問的,同時德意志人還包括在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等國內那些被列為少數民族的德族人。由於分裂,民族間的個體會有差異,但是體現出來的差異不能蓋過同門同種的淵源。我國也是,無論是漢族、滿族、還是壯族,無論是大陸人還是台灣人都是「中國人」,都是「華夏民族」。
㈤ 普魯士和奧地利誰才是正統的日耳曼德意志
名號上正統當然是奧地利,普魯士不過是依靠自己的軍事傳統擊潰了奧地利的軍隊,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對德意志諸國的領導權,正因為奧地利是正統德意志領導,俾斯麥才把他踢出了德意志,其實普魯士就是鐵血粗暴化的德意志,奧地利是文藝化的德意志。
㈥ 德意志是哪幾個國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面積為35.7萬平方公里,人口8253.7萬人,大部分為德意志人。居民信奉基督教和羅馬天主教,通用德語。首都
設在柏林。
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9年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戰敗投降。二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被美、英、法、蘇四國佔領。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控制的西佔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實現統一。
㈦ 十九世紀德意志王朝戰爭中,為什麼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會選擇走小德意志統一,即排除奧地利
當時德國人有兩套統一方案:大德意志的方案是由奧地利出面來統一德意志的;小德意志的方案是由普魯士出面統一德意志,但排除奧地利。
㈧ 在統一德國問題上,573名議員分為哪兩派,分別主張什麼
1848年3月革命開始後不久,全德各地都要求召開全德國會,領導德國統一運動。1848年5月18日全德國會在法蘭克福開幕。在573名議員中,絕大多數是擁護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自由派和貴族的代表。在統一德國問題上,他們分為兩派,即「大德意志派」和「小德意志派」。前者主張建立一個包括奧地利並由它領導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後者主張排除奧地利,由普魯士領導統一德國。
㈨ 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有啥不同
大德意志指普魯士統一德國,小德意志指奧地利統一德國
㈩ 奧地利的大德意志和普魯士的小德意志的區別在哪大德意志如果實現的話,領土會包括現在哪些地方
小德意志所指的是北德意志聯邦+南德四邦,與後來法國割讓的阿爾薩斯洛林一起組成德意志第二帝國。大德意志指在這個基礎上加上奧地利和蘇台德區(其實這樣的話來說包括了波蘭捷克等地)。關鍵是奧匈不想放棄東部的斯拉夫人和羅馬尼亞人地區,於是兩國最終在統一德意志問題上決裂並爆發戰爭。
另外還有「泛德意志」,是德意志民族主義者的最高目標,包括所有說廣義上的「德語」人口的地區,這樣的話尼德蘭,弗蘭德斯,盧森堡和英格蘭都包含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