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為什麼經濟衰落

德國為什麼經濟衰落

發布時間:2022-06-02 07:17:45

⑴ 德國魯爾區經濟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死豬頭!原因有四:一.生產結構單一.二.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三.世界性鋼鐵過剩.四.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求採納

⑵ 一季度德國經濟下降3.3%,為何GDP卻變得更高,突破1萬億美元呢

按照德國國家統計局公開的信息,今年一季度德國完成的名義GDP為8418.2億歐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後,實際縮減3.3%。若經過季調後,則是環比縮減1.7%,同比下降3%。

這或許就是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組織採用貨幣實際購買力換算GDP的一個重要原因。但與貨幣購買力換算的GDP相比,匯率法的優點是能更符合「現實中的交易」——我們在國際上買賣石油、天然氣、糧食、鐵礦石等,都是按照匯率兌換貨幣。

因此,在不斷推進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積極推動本國或本地區貨幣的國際化,建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金融、支付、結算體系,在保持貨幣競爭力的同時,讓其在一定范圍內的正常波動,就成了多國的首選。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⑶ 德國是怎樣崛起和衰落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⑷ 大國崛起中的九國崛起和衰落的原因是什麼

1. 葡萄牙和西班牙:

兩國的崛起和衰落極為相似,都是在政府力量的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他們衰落的原因則在於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的國家沒有著力於發展工商業,並最終在後續的競爭中處於下風,很快盛極而衰。

(4)德國為什麼經濟衰落擴展閱讀:

《大國崛起》是由周艷執導的12集歷史題材電視紀錄片,於2006年11月13日在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首播 。該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了國家崛起的歷史規律。

葡萄牙,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共和制國家。東鄰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歐洲大陸的領土以外,大西洋的亞速群島和馬德拉群島也是葡萄牙領土。葡萄牙語是2.4億人的共同母語,也是世界第六大語言。

西班牙,位於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處,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

荷蘭是由尼德蘭、阿魯巴、庫拉索和荷屬聖馬丁4個構成國組成的君主立憲制的復合國,是以尼德蘭本土為核心的主權國家。荷蘭政府的權力僅限於國防、外交、國籍和引渡,除了上述權力以外,各構成國皆有完全的自主權和自治權。

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

美國,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日本,位於東亞,國名意為「日出之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及6800多個小島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通用日語,總人口約1.26億。

俄羅斯帝國,簡稱俄國、俄羅斯、沙俄、沙皇俄國或帝俄,別稱第三羅馬。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後,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俄羅斯帝國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後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治。

⑸ 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歐洲是介於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濟體,沒有美國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資源多。歐洲的崩潰將加大美國的負擔,從而加快這一世界經濟大崩潰過程。德國如果實施改革工會等措施以減少成本,雖一時有效,但是無法使經濟最終復甦。如果通過減少成本來獲得世界經濟競爭的優勢,那隻是把一國的問題拋給了另一國,於世界經濟無補。

鳳凰衛視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國7月Ifo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呈上升勢頭,似乎增加了人們對德國疲軟經濟的復甦希望。Ifo商業景氣指數是歐元區經濟增長指標中最受市場關注的一個指數。Ifo指數上漲之前,7月早些時候公布的另一個經濟增長指標———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預期指標已經出現大幅攀升。兩大指數先後上漲,讓德國政府備受鼓舞。但是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德國央行(Bundesbank)在內的眾多經濟學家們對德國經濟復甦不抱太多希望。

萊茵資本主義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國正面臨經濟危機。」這是德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發出的警告。據中國經營報特約撰稿程忠良援引該機構預測:德國這個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今年將發生輕微衰退,2004年的增長率也將令人失望。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說,德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是通縮,物價水平持續下滑,導致需求低迷,增長受阻。

倡導政府與企業緊密合作的萊茵資本主義(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緩慢瓦解。日本的現狀可能是對德國的萊茵資本主義模式的未來的最佳註解。

過去10年德國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長率好不了多少),這在歐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國企業家表示:「20世紀的70、80年代,德國堪稱世界的楷模。現在我們不斷被人指為世界病夫、歐洲病夫。」

德國人在經濟徘徊了10年後開始懷疑,這種經濟不振是否會長期持續。衰退何以能夠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因為衰退時常被一些短暫的復甦、全球性沖突或那些誇張又未能兌現的政治許諾所掩蓋。同時,還發展了其他一些經濟不振的解釋———技術鴻溝、股市泡沫、其他經濟體衰退的影響。德國的高級經濟智囊機構———「五賢哲委員會」前主席榮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總是企圖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經窒息了德國絕大多數關鍵的機構和行業。20世紀60年代,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葯品生產商,現在,發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國醫葯企業竟然無一能進入世界醫葯行業的15強。法蘭克福的銀行曾被視為穩定的堡壘,而如今,法蘭克福將來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問題。

2002年,德國的DAX30股票指數是發達國家中表現最差的,企業破產案不斷增加。如果德國經濟長期衰退僅僅傷害的是8250萬德國的福祉倒也罷了。但是,作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德國還是歐元的基石,德國經濟的衰退將輻射到整個歐洲大陸。

盡管施羅德人氣頗高,但他未重振德國的繁榮,從而帶來了這樣的疑問:如果德國不能成為歐洲經濟增長和政策的發動機,歐洲將變成什麼樣?一些德國人已經在談論德國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們在談論英國病;10或20年後,我們可能談的是德國病。如果這樣,德國將面臨產業資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尷尬。而歐洲邊緣的國家———愛爾蘭、芬蘭、英國、西班牙和中歐將擔負起歐洲經濟增長動力的責任,並改變歐盟的外交政策。

盡管德國的稅率依舊很高,經濟增長緩慢、僱傭體制僵化,德國和法國將繼續是歐洲難以改變的核心,但不斷升溫的反美主義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國的決策者可能不理會這些,繼續與他們合作。

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德國經濟復興之路漫長

其實,德國曾經研究了過去20年的經驗教訓,改革人士認為德國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勢力和影響的話,就必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那又是什麼阻礙了改革呢?簡而言之,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歷史上,德國就一直拒絕變革;而從施羅德到地方政客,他們都盡力避免沖突與對撞,尤其是與勞工。在1月份的預算危機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發出罷工威脅後屈服了,有影響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對勞工妥協。厭惡變革的心態也蔓延到工廠。企業必須與雇員談判才能決定是否引進一台新機器,所以企業主都渴求放寬限制。INA控股公司的總裁吉爾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們在斯洛維尼亞投資就不會受到這些約束。

一些體制性的障礙使德國難以控制開支、恢復經濟,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沒有修改過的保護就業的法律。由於社會民主黨與工會結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這樣的政黨都不敢輕言與工會對抗。這導致企業不願意僱人。由於擔心各種失業補貼,一些企業甚至不敢開除最差的雇員,轉而讓優秀員工離崗。目前德國的失業率已達11%以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德國正在陷入一種「豐田—索尼」模式:大企業、低增長。過去10年,德國的出口穩步增加而國內消費萎縮。與此同時,德國的地下經濟開始發展起來。非法勞工和地下經濟活動在德國GDP的比例已經從1995年的13.9%上升到現在的16%。據統計,2001年德國有36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沒有納稅。

合並東德實現統一的經濟後果開始讓德國付出代價。兩德統一可能耗資7000億美元,而且至今還在吞噬德國每年GDP的4%。兩國貨幣兌換時,對東德貨幣估價高出了四倍,過多地投資於東部建設、對西部工人徵收重稅以支付東部,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1990年以後,成為僅次於比利時的非工資成本最高的國家。德國真正在經濟上實現統一估計要到2020年,而重建遠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礙是德國人仍然覺得自己很富有,社會福利體系使大多數人生活無憂,真正在貧困線以下的德國人不足2%,他們缺乏改革的動力。

德國衰落將改變歐洲政治版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說德國的社會機制在崩潰,德國工業各部門也並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國政治家也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2月2日的選舉給施羅德及社會民主黨一個刺激,隨後施羅德宣布將與在野黨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東部一位州級官員認為,施羅德政府沒有勇氣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聯邦政府表現出改革的意願,各州的改革熱情可能被喚醒。尤其是東部地區可能成為改革的試驗場,一些州已經開始裁減公務員、僱用非工會員工以挑戰工會。企業家要求更多的變革,如調減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等。

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跡使人們忽視了這種問題,德國一度在外匯問題上堅持《穩定與增長公約》,要求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但現在,德國本身的預算赤字產生的不穩定,將使歐洲的經濟協調陷於混亂。

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強勁增長,歐洲就可能出現兩種速度。歐洲中央銀行也不可能繼續降低利率刺激德國經濟復甦,因為愛爾蘭、芬蘭等小國已經出現經濟過熱。如果德國不能平衡預算赤字,歐元的強勢地位也將受到削弱。

歐盟締造者的設想中要的不是一個孱弱的德國,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復甦,就無法與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國競爭。在國際問題上,德國如果立場不鮮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響力。在反恐戰役中,德國不是一個可以指望的盟國。

對德國而言,一個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一個富足、成熟的國家如果趨向內斂,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務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德國如果不能振作起來並找到一條復興之路,就可能滑向無足輕重的境地。

⑹ 德國工業興起的原因衰落的原因再次興起的原因

工業革命後帶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希特勒的對外擴張消耗了德國大量的經濟,但是對外擴張所得到的殖民地以及財物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德國的經濟。

⑺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開始衰敗,德國失業人數上升,公司倒閉,重工業不能運作,那為什麼短短幾年之

1939-1918=21,這二十一年可不短啊,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主戰場。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以及簽訂的一系列針對戰敗國的條約導致了納粹主義在德國興起,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東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擴大大和族生存空間。

⑻ 二戰期間,德國的經濟衰敗大嗎

德國經濟進入蕭條期,這已經成為官方認可的事實。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不得不坦率承認,德國政府預計2009年全年德國經濟將下降2.25%,是二戰之後最嚴重德國當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滑坡。誰如果對經濟和金融政策感興趣的話,就不得不關注一下德國聯邦政府的年度經濟報告,尤其是在危機時刻更是如此。因為這份報告提供了有關政府對經濟形勢的估計以及如何盡力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率的詳細情況。在這些方面,政府還需要努力取得各界的信服。畢竟,目前依然有三分之二的德國公民不相信,政府推出的金額高達500億歐元的刺激經濟計劃,能夠讓德國毫發無傷的度過全球經濟蕭條時期。德國經濟進入蕭條期,這已經成為官方認可的事實。連德國經濟部長格羅斯也不得不坦率承認,"我們預計2009年全年德國經濟將下降2.25%。很遺憾,我們必須做出經濟滑坡的預測,而其程度是二戰之後最嚴重的。這是德國當代史上最嚴重的經濟滑坡。"而這里所談到的2.25%只是一個全年平均值。目前經濟景氣下滑的程度還要遠遠高出這一數值。經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德國的經濟景氣嚴重依賴於對外貿易"我們始終是出口冠軍。我們是世界貿易第一大國。我們從世界經濟繁榮中獲益良多。當然,當經濟形勢逆轉,就如同目前這樣的話,德國的國民經濟就會特別受到影響。"如果人們直接提出這樣的問題,究竟是那些行業受到影響呢?人們目前給出的答案還不盡相同。當汽車工業已經大規模採取短工時制的時候,德國出口經濟的旗艦行業--機械製造業面臨的形勢還比較樂觀。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協會主席黑瑟表示,該行業今年上半年的訂單數量還算穩定,這主要得益於去年留下的訂單。當然,這也會影響到就業情況。"在過去三年內,我們創造了大約13萬個工作機會,現在我們行業的員工人數接近一百萬,精確點說的話是975000。短期內不會有裁員的問題。因為機械行業深知自己依賴於合格的,受過良好培訓的員工,他們不會放棄這些員工。在危機期間,他們會盡可能的保住這些工人。但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在某個時刻看到隧道終點透過來的光明。我也非常希望提出這樣的請求,在我們看到光明的時候,不要又小心翼翼的把隧道給延長了。"這么想的人不只黑瑟一個。經濟界最擔心的就是悲觀主義。德國出口和批發商聯合會主席漢德克同樣明確表示了這一觀點,"我們之前已經習慣了在新聞里聽到經濟增長率高達5%甚至10%的消息,現在如果大家連著六個月都聽到的是壞消息的話,那大家都會以為這個世界完蛋了,又要經歷1929年的黑色星期五。但我們恰恰並不這樣認為。"經濟部長顯然聽到了這些意見。格羅斯在年度經濟報告中認為,2009年春天,也就是第二季度,經濟景氣就會出現回升。在克服危機的過程中,德國企業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因為德國企業的競爭力在過去幾年內明顯提升。不過格羅斯也乾脆的指出,除了保持樂觀主義之外,人們別無選擇。"聯邦政府在上周推出了第二部內容廣泛的刺激經濟計劃,以部分抵消世界經濟下滑的消極影響,或者這么說,對經濟蕭條起到反作用。在蕭條時代經濟持續下滑的形勢之下,我們堅決地對經濟作出調控。"盡管如此,德國聯邦政府現在已經預計,2009年的失業人數將增加50萬人,總數達到350萬。而在野黨則認為,真實情況還要更糟,自民黨主席威斯特維勒就這樣表示,"當一個政府承認了這么糟糕的數字的時候,那人們就可以確信,真實情況更為嚴重。與此相應的是,必須制訂一份刺激經濟計劃。能夠確實起到作用,而不只是裝點門面。這份計劃必須切實減輕公民負擔,增加消費能力。"經濟界基本上都歡迎政府推出減稅的政策,不過另一方面的問題更為嚴重。德國機械設備製造協會主席黑瑟明確指出,"對於我們而言,銀行之間建立互信是更為關鍵的一點。銀行能夠互相借款 ,使得金融體系重新運轉起來。我們現在所處的情況比較奇怪,德國機械製造業始終比較穩定,所以還能從銀行貸款。不過客戶一方就遇到了問題,因為國際融資,特別是期限為兩到三年的長期融資目前變得非常困難。"這里又涉及到了營造更好的經濟氛圍的話題。因為只要大家還是那麼悲觀的話,就不可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明

閱讀全文

與德國為什麼經濟衰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6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