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和過程是什麼
德國統一的主要原因是德意志內部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建立統一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統一的過程是三次王朝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
1、普丹戰爭:在丹麥稱為1864年戰爭,是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引起的第二場軍事沖突。沖突在1864年發生,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代表德意志邦聯,與長久控制該兩個公國的丹麥戰斗。雙方都希望控制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公國。
沖突的導火索,是丹麥國王去世,但沒有德意志邦聯接受的繼承人,造成兩地的傳承問題。結果,德意志聯軍勝利,丹麥放棄對兩地的主權。
2、普奧戰爭
發生於1866年,原因是普魯士王國與奧地利帝國爭奪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普魯士的勝利使其稱霸德意志,最後完成統一大業。在德國和奧地利,此戰稱為德意志之戰或兄弟之戰。在義大利統一運動中,此戰是第三次獨立戰爭。
3、普法戰爭
在法國稱1870年法德戰爭,在德國稱德法戰爭(德語:Deutsch-Französischer Krieg),是普魯士王國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蘭西第二帝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的戰爭。戰爭是由法國發動,最後以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告終。
俾斯麥憑一己之力發動三次王朝戰爭
俾斯麥,出生於勃蘭登堡的一個容克的家庭,從小便遺傳了容克的那種專橫暴戾的作風,好勇鬥狠,這種專橫的作風為他後來用鐵血手腕統一德國打下了基礎。
1862年9月30日,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上發表了著名的「鐵血演說」,他說道:「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和多數人的決定所能夠解決的,而是要通過鐵和血。」從這句話中看出,德國的統一,必須通過戰爭。最後,由俾斯麥領導並發動了三場王朝戰爭,開始了實現德國統一的歷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普丹戰爭、網路——普奧戰爭、網路——普法戰爭
『貳』 德意志統一的具體情況及統一前分裂的國家
公元前境內就居住著日耳曼人。公元2-3世紀逐漸形成部落。10世紀形成德意志早期封建國家。13世紀中期走向封建割據。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於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聯邦,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建立。該帝國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因戰敗而宣告崩潰。1918年11月德意志建立魏瑪共和國。1933年希特勒上台實行獨裁統治。 德國於1939年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戰敗投降。戰後,根據雅爾塔協定和波茨坦協定,德國分別由美、英、法、蘇四國佔領,並由四國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接管德國最高權力。柏林市也劃分成4個佔領區。1948年6月,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合並。翌年5月23日,合並後的西部佔領區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同年10月7日,東部的蘇占區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國從此正式分裂為兩個主權國家。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
古代歷史
德意志民族的產生是一個延續了許多世紀的過程。一般認為,德國歷史開始於公元919年。在這一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取得了東法蘭克王國王位,建立了德意志王國。亨利一世的兒子奧托一世繼承王位後為了取得所謂上帝授予的皇權,於公元962年強迫教皇約翰十世在羅馬給他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始終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隨著地方封建勢力日益強大,皇帝的權力便不斷衰落,形成了不少的邦國。德意志是第一個戰勝羅馬帝國的民族。在這四分五裂的帝國中,最大的兩個邦國是普魯士和奧地利。
近代歷史
在17-18世紀時,它們都發展成為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19世紀初,當拿破崙佔領德意志時,取消了德意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號,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就不復存在了。19世紀後半期,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在普魯士控制下的統一。1864年對丹麥戰爭後,普魯士(德國)和奧地利迫使丹麥割讓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在1866年普魯士和奧地利的戰爭中,奧地利敗北,於是奧地利不得不脫離德意志邦聯。德意志邦聯解體後,代之而起的是包括美因河以北所有各邦在內的、由普魯士主導的北德邦聯。普魯士在1870年爆發的普法戰爭中擊敗法國,翌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這是德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統一。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德意志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了聯邦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這個由阿道夫·希特勒統治的法西斯德國號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3月法西斯德國軍隊開進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軍突然襲擊波蘭,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次世界大戰共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9000多萬士兵和平民傷亡,使世界陷入一片黑暗。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
『叄』 德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①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②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①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②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意義(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肆』 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事實上,這種靠西德的理念和實力完成的統一,已經體現在當初統一宣言上。1990年10月3日零時,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時,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總理德梅齊埃10月2日晚上分別就德國統一發表電視講話。科爾在講話中感謝美英法蘇四國同意和支持德國統一,並表示,統一後的德國願意做鄰國的可靠夥伴和好朋友。德梅齊埃在講話中表示,如果沒有蘇聯的新思維和東歐鄰國的支持,民主德國是不可能走上今天的道路的。他在談到統一後面臨的問題時說,不是所有的人對未來都沒有煩惱。新的貨幣、新的經濟秩序和實行新的政治結構自然會帶來許多困難。10月2日下午,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在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後宣告解散。晚上,民主德國政府舉行告別儀式。10月3日上午11時,在柏林舉行了兩德統一日國家慶祝儀式。德國總統魏茨澤克、聯邦議院議長聚斯穆特、聯邦參議院議長蒙佩爾以及前民主德國人民議院議長貝格曼—波爾等講了話。德國總理科爾、副總理兼外長根舍及其他政府成員、政界要人、教會代表,以及各國駐德外交使節等2000多人出席了慶祝儀式。同日,德國總理科爾致函世界各國政府,表示統一後的德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建立夥伴和緊密合作關系。他在這封信中說,德國清楚地意識到,歐洲各國邊界的不可侵犯性、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是和平的基本條件。因此德國將不對任何人提出領土要求。科爾說,德國將像謀求其自身統一那樣致力於歐洲的一體化,爭取與其夥伴一道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建立歐洲內部統一大市場的任務,並向歐洲經濟、貨幣和政治聯盟的目標前進。他說,統一後的德國的位置在北大西洋聯盟之中。同時德國將推動這個聯盟發展,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新任務。科爾還在信中表示,德國將放棄生產和擁有原子、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權利,並將把德國軍隊裁減到37萬人。科爾還表示統一後的德國軍隊准備參加聯合國維護與重建和平的行動。科爾的這番講話,為東德在半個世紀後真正進入文明世界,作出了庄嚴保障。
『伍』 德國為什麼會走向統一之路根本原因是什麼
德國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選擇,其根本原因在於冷戰的結束與蘇聯的解體。
德國統一其實是一次資本主義的勝利,因為在冷戰後期,蘇聯的經濟已經被徹底拖垮,導致蘇聯的地緣政治影響不能覆蓋到中歐,蘇聯也由於內部體制和經濟的問題,最後崩潰了。
德國的統一是可以預見的,東德經濟高速發展,而西德卻十分低迷,可想而知走向統一是必然的,也是德國人所願意的。
『陸』 德國統一是哪一年
德國第一次統一是在1871年,第二次統一在1990年10月3日。
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
德國的地形變化多端,有連綿起伏的山巒,高原台地,丘陵,有秀麗動人的湖畔,及遼闊寬廣的平原。整個德國的地形可以分為五個具有不同特徵的區域:北德低地、中等山脈隆起地帶、西南部中等山脈梯形地帶、南部阿爾卑斯前沿地帶和巴伐利亞阿爾卑斯山區。
氣候特徵
德國處於大西洋東部大陸性氣候之間的涼爽的西風帶,溫度大起大落的情況很少見。降雨分布在一年四季。夏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8℃左右,南部山地為20℃左右;冬季北德低地的平均溫度在1.5℃左右,南部山地則為-6℃左右。
屬於例外的是氣候溫潤的上萊茵河谷,以及經常可以感到從阿爾卑斯山吹來的燥熱南風的上巴伐利亞和山風刺骨、夏季涼爽、冬季多雪,從而構成自己獨特氣候區的哈爾茨山區。因各地區地理條件的不同,德國最高溫度在攝氏20~30℃之間,最低溫度在1.5-﹣10℃之間。
『柒』 德國什麼時候統一的
1、第一次統一:統一發生於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成功統一了北德意志邦聯與巴伐利亞,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2、第二次統一: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並入西德(聯邦德國),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自1945年之後,德國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況,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實行的政策嚴格控制兩德之間的人員流動。1989年3月28日,民主德國開始實施新的邊境管理條例,放寬了對公民出境的管制,從而直接引發了一定規模的逃亡潮。
在此後的不到一年間,約有十餘萬東德公民通過各種途徑輾轉移民西歐,形成第三次東德居民出逃浪潮。
1989年9月,東德進一步放寬邊境管理,西德公民甚至可以在東德的領土過夜。更寬松的邊境管理反而進一步激起了東德公民的抗議浪潮,在萊比錫等城市持續爆發群眾集會和遊行,要求東德當局發揚民主,實行改革,改善供應和服務,開放出國旅行、放寬對新聞媒介的限制。
(7)德國統一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兩德統一造成的影響: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
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德國中央銀行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