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計劃經濟是什麼意思
計劃經濟,是一種經濟體制,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由於幾乎所有計劃經濟體制都依賴政府的指令性計劃,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稱為「指令性經濟」
手機字數限制建議電腦
Ⅱ 計劃經濟體制形成的背景
計劃經濟的起源是從對市場經濟的批判開始的。一般來說,最早出現計劃經濟構想的是李斯特對於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的批判,當時是作為政府幹預經濟行為的第一次理論闡述,之後的《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更是系統的闡述了政府對經濟干預的必要性和對經濟發展的主導性。受其影響德國誕生了經濟學的歷史學派,大力宣揚政府控制經濟行為,同時以這種思想主導德國的經濟發展,實現了德國的發展飛躍,也形成了馬克思口中的「國家資本主義」,這種靠政府幹預執行計劃目標的經濟發展模式,本質上就是一種計劃經濟。之後由於一戰德國戰敗,政府失去了對國際經濟關系有效的控制能力,歷史學派走向消亡,但是之後德國經濟依舊保留很強的政府幹預特色,納粹上台以後,重拾了歷史學派的做法,恢復了德國經濟。所以德國的混合經濟實際上是脫胎於計劃經濟。蘇聯出現以後,計劃經濟的理論發展得到了提高,蘇聯經濟學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寫了《新經濟》,系統完善的樹立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府幹預經濟的模式。之後蘇聯為了自己的霸權,以經互會為媒介通過計劃經濟方式控制他國經濟,與美國推行市場經濟通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控制他國經濟類似。而日本於20世紀40年代學習蘇聯經濟制度,制定了40體制,之後在50年代,日本實行了50體制的計劃經濟模式,完成了經濟騰飛。80年代後日本開始進行所謂的自由資本主義改革,擴大匯率變動空間,開放資本與股票市場結果出現震驚世界的貨幣慘案。你看網路上
Ⅲ 什麼叫計劃經濟什麼叫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就是有被第三方計劃的,有管控的商品流動(或交易)。
市場經濟就是沒有被第三方計劃的,沒有被管控的商品流動(或交易)
一. 什麼是經濟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
經濟就是對物資的管理;是對人們生產、使用、處理、分配一切物資這一整體動態現象的總稱。這一概念微觀的指一個家庭的家務管理,宏觀的指一個國家的國民經濟。在這一動態整體中,包括著人類的生產、儲蓄、交換、分配的各項活動;生產是這一動態的基礎,分配是這一動態的終點。
經濟是指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結成的,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或社會經濟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上層建築賴依建立起來的基礎。
一.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
1. 兩者的實質不同:
1)市場經濟的實質:指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簡單地說,市場就是商品或勞務交換的場所或接觸點。市場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
2)計劃經濟的實質:是根據政府計劃調節經濟活動的經濟運行體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計劃,提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計劃地安排重大經濟活動,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方向。資源的分配,包括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政府計劃決定。
2.兩者的特點不同:
1)市場經濟的特點: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開放性、有序性。
2)計劃經濟的特點:在集中統一的原則下,強調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的結合;以計劃管理為主,同時重視市場管理;在計劃管理上實行多種計劃類型;比較注重宏觀調控,綜合平衡。
3.兩者的應用領域不同:
1)市場經濟的應用領域:社會科學。
2)計劃經濟的應用領域:經濟生產。
Ⅳ 自由市場經濟與統制經濟,計劃經濟有什麼區別
統制經濟也就是計劃經濟,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區別如下:
一是經濟運行的機制不同。計劃經濟是無所不包的國家計劃,市場經濟是市場機制,即價格供求競爭利率等。
二是調節經濟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後者主要是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
三是調節經濟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國家直接調控企業,後者是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導企業。
四是所有制結構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結構單一,後者所有制結構多元。五是利益分配不同。前者平均主義嚴重,後者注重效率。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計劃經濟(Command economy),或計劃經濟體制,又稱指令型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而這種體系下,國家在生產、資源分配以及產品消費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財團事先進行計劃。
Ⅳ 希特勒是否對德國實行了計劃經濟
沒有,實行的是國民經濟軍事化,是一各統制經濟,是一種壟斷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Ⅵ 什麼叫計劃經濟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區別是非常重要的,不久的將來大家會看到。
計劃經濟是生產由統一安排、產品由統一分配的經濟方式,市場經濟則是生產由各個生產主自己安排,生產主之間互相交換產品的經濟方式。這兩個概念可以這樣簡單地理解:沒有商品交換就是計劃經濟,有商品交換就是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下,生產什麼、生產多少由社會的某個部門根據社會和人民的需求來統一安排,或由企業的某個部門根據市場需求來統一安排,生產完畢,產品的分配也是統一分配的。分配方式有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和按資分配三種。
例如,美國一家生產斧頭的企業,經過市場調查,決定生產1萬把斧頭,那麼要生產多少毛坯、多少斧頭、多少斧頭柄,則由主管生產的部門安排到各個車間進行生產,這就是按市場需求以及生產需求進行計劃的。當生產完畢或銷售完畢進行分配的時候,假設1萬把斧頭總售價是5萬元,總原料成本是1萬元,資本家留下2萬元,發給工人3萬,那麼這就相當於資本家留下了4000把斧頭,發給工人6000把斧頭,這就是產品分配。資本家或股東們留下的那4000把斧頭是按資分配,發給工人的那6000把斧頭是按勞分配,即根據工人的成績來分配,每個人若干把。
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比,計劃經濟的產生要早得多。不要說自從地球上有了人,可以說自從地球上有了動物,就有了計劃經濟。例如,一個蟻群內就是計劃經濟,一個田鼠也要計劃到冬天必須儲藏多少食物。對於剛剛誕生的原始人來說,每個人的生產就更是計劃經濟了。後來出現了家庭、企業後,家庭和企業內也都是計劃經濟。所以計劃經濟並不新鮮。
可是,現在我們所追求的計劃經濟,指的是一個國家內或全世界內的計劃經濟,即一個國家或全世界的生產都由一個部門來統一安排,這是前所未有的(只在原始共產主義存在過),所以這樣的計劃經濟就是個新生事物了。
當一個國家實行了完全的計劃經濟後,那麼這個國家內就沒有商品交換了(注意:這里指的是這個國家內部沒有商品交換,不排除它和外國交換。如果全世界范圍內實行了計劃經濟,則全世界內國與國之間就沒有商品交換了,其實這時國家已經取消了),這時,這個國家內的生產就由主管生產的部門根據國家和人民的生活需求來安排生產,然後再把產品統一分配給消費者。例如,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武器,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食物,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葯品,安排多少人去生產多少衣服,安排多少人去建造多少住房、多少醫院、多少學校等。生產出來後,把武器分配給軍隊,把食物、衣服、住房分配給人民,把醫葯分配給病者,把教材、學校分配給學生等。這時只存在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不存在按資分配。
一個國家實行計劃經濟後,雖然內部沒有商品交換了,但是不能表示這個國家對外就沒有商品交換了,所以這個國家也可能生產一些商品去和外國交換。所以計劃經濟國家不一定就不生產商品,關鍵是看和誰交換,是和國內交換,還是和國外交換。
計劃經濟國家裡雖然沒有商品交換,但是不一定就沒有貨幣,貨幣不一定就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所以計劃經濟國家裡可以存在貨幣,不能認為有貨幣就不是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國家裡,貨幣是產品分配的媒介,不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這是這個貨幣和那個貨幣的本質區別。大家都知道,在產品分配的時候,可以直接分配實物,也可以不直接分配實物,而是發領條,讓每個人拿領條去領,這里,貨幣就相當於領條。在分配大件產品如住房時,可以不用貨幣,直接分配,但是對於針頭線腦的小產品,直接分配就麻煩了,所以還是發貨幣方便。所以計劃經濟國家裡,只要還沒達到完全按需分配的程度,就離不開貨幣。
所以,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計劃經濟,不應該看這個國家內部是不是有商品生產,也不應該看這個國家內是不是有貨幣,而是應該看這個國家內是不是有商品交換。有則是,沒有則不是。
說一個極端的情況。如果一個國家有1億個家庭,有99999999個家庭都合並成公有制了,唯有一個家庭不願意合並,自己單干,那麼這個家庭就要和那個公有制單位發生商品交換,這時,雖然那9千多萬個家庭內部已經沒有商品交換,整體是計劃經濟,那個家庭也是計劃經濟,但是整個國家嚴格起來說還不叫計劃經濟,只能叫市場經濟。然而,因為這時商品交換很少(一個家庭能交換的不過很少),占國民經濟的份額很小,可以忽略,故也可以叫計劃經濟。
那麼,一個國家要實行計劃經濟,需要什麼條件呢?大家都能想像得到,一個私人企業是不會聽從外界部門的安排的,它的產品也不會分配給全體人民的,所以要想讓所有企業都聽從國家的安排,要想讓所有企業的產品都能直接分配給全體人民,,這些企業就必須屬於全體人民所有,所以公有制是實行計劃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極端的情況這里要說說,以幫助大家理解計劃經濟。當一個國家內的所有企業,包括農業、所有土地、所有資源、所有行業都被一個資本家兼並後,那麼這時這個國家內也沒有商品交換了,這時,所有的人,包括總統、軍隊,都是這個資本家的打工者,所有的生產都歸這個資本家統一安排,產品的分配呢,當然也要由這個資本家來分配,所以這時這個國家內也是計劃經濟。這時,各個企業都不講利潤,這個國家也不存在稅收。這時,這個資本家在分配產品時,當然要先給自己留下非常充足的之後,餘下的才能分配給他的打工者們。自然他對生產的安排也是首先要考慮為了自己的需求而生產,然後才會去考慮為其他人的需求而適當生產,同時,他還可能要安排生產一批商品去和外國交換,當然這個交換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和國內的需求。
到這里,有人可能要問了:「你上面說『公有制是計劃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可是這個例子又說全國的企業都歸一個資本家所有時,這個國家也是計劃經濟,是不是有矛盾?」沒有。這個時候,全國所有企業實際都歸那個資本家全家人「公有」,其他人都是局外人。對此,我不想多解釋了,如果有人對這個解釋不理解,也沒多大關系,因為上面那個情況畢竟是個極端的,不可能存在的情況。
知道了什麼叫計劃經濟,那麼下面我們就來澄清一個問題。我們通常好把改革前的那一階段稱為計劃經濟時期,其實這是不嚴格的說法,只是相對於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而言的。因為那段時間里中國內部還有大量的商品交換,例如農業和工業之間的商品交換、全民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集體企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商品交換,所以那段時間不能叫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那一時期,國家所做的計劃主要是在全民企業內,而且這個計劃還要受市場經濟規律的制約,例如說吧,假設國家想生產許多拖拉機讓農業實現機械化,可是由於許多生產隊買不起,那麼這個計劃就行不通;如果國家想把拖拉機直接分配給各個生產隊,那麼這就要求各個生產隊把糧食等產品直接交給國家,可是當時的公有制還沒達到這個程度,還是行不通,所以我們現在說的當時的所謂計劃經濟的種種弊病其實還都是市場經濟的。鋼鐵里如果夾雜了沙子,強度肯定要大打折扣,可是你不能說這是鋼鐵的弊病,是不是?
那一段時期雖然是市場經濟,但是它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又有不同。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以家庭或個人為經濟單位——企業是家庭或個人的,最多是幾個股東的——並且維持這樣的情況不變,所以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是靜態的;再說,資本主義的企業也不接受國家的計劃,資本主義里也沒有國家生產計劃(國家的宏觀調控和國家計劃是兩回事)。而改革前的那一段市場經濟,以集體和全民為經濟單位,這個經濟單位比資本主義的經濟單位要大得多,而且這個經濟單位處在不斷增大的過程中——集體的要逐步合並成全民的——所以那一段市場經濟是動態的;還有,那一段的生產有很大一部分由國家的計劃來安排。
大家可以想像:假設家庭內部、企業內部實行市場經濟,丈夫、妻子、孩子之間做交易,企業內各個部門之間做買賣,要亂到到什麼樣子。同樣的,一個社會如果實行市場經濟會亂到什麼樣子,這是有目共睹的吧。
最後要說的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雖然是兩種經濟手段,或者說兩種經濟方式,但是它們還分別代表兩種經濟制度。計劃經濟代表的是公有制,市場經濟代表的是私有制。這就好比,梨樹上只能結梨,梨只能長在梨樹上;蘋果樹上只能結蘋果,蘋果只能長在蘋果樹上,所以梨和蘋果不僅是兩種水果,而且還分別代表兩種樹,梨就代表梨樹,蘋果就代表蘋果樹。如果你不想吃蘋果而想吃梨,就得伐掉蘋果樹栽梨樹
Ⅶ 希特勒時代德國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
容克貴族贏基礎設施軍工為主的德國式計劃經濟於蘇聯國家性的不一樣
Ⅷ 誰能用通俗的語言給我解釋下什麼叫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謝謝!
計劃經濟,什麼都是根據政府分配得到,市場經濟就是有錢,要什麼,自己去購買!這可能是最簡單,最不全面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