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納粹德國是什麼時候滅亡的,以什麼為標志,希特勒是怎麼死的~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入德國首都柏林,納粹德國的獨裁者希特勒自殺身亡。
⑵ 2.德國的分裂與統一有幾次分別是什麼原因
三次。
1、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首先1474年奧地利皇帝把帝國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獲得統一。
2、被拿破崙分裂後,在1871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成為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國,1938年德國加入了老成員——奧地利,德意志王國所有國家獲得統一。
3、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還有奧地利三個國家,東德和西德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2)德國的分裂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擴展閱讀: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確實很悲痛也很歡樂,值得慶祝。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
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
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
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德統一
⑶ 德國歷史,有時間劃分的
1、日耳曼時期(約70萬年前-476年)
公元前58年,古羅馬軍隊與日耳曼人在萊茵河以西數十公里處廝殺,那場戰斗以日耳曼人的失敗告終。公元9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2、法蘭克人時期(477年-813年)
從509年開始,法蘭克人分為3個部族:薩利安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公元800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為日耳曼頭領查理曼加冕,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3、德意志立國(814年-919年)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後其三個兒子把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成為後來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其中東法蘭克相當於現在的德國西部,地理上稱德意志,因為這里的人講德意志語。
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權落入了薩克森公爵亨利手中,他把東法蘭克王國改成了德意志王國,這就是德意志歷史的開端。
4、神聖羅馬帝國(910年-1806年)
公元962年,亨利之子奧托一世加冕教皇授予羅馬皇帝稱號,德意志王國便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1806年,拿破崙的軍隊佔領柏林之後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
5、普魯士時期(1807年-1870年)
1815年歐洲各國聯軍打敗了拿破崙,德意志各邦組成了鬆散的德意志邦聯,由38個幫聯成。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歐洲各國保持中立,普魯士獲勝。
6、德意志帝國(1871年-1932年)
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典禮,宣布了統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誕生,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1919年6月簽訂的《凡爾賽合約》,迫使德國割地賠款。
7、納粹德國時期(1933年-1945年)
1933年1月30號,阿道夫希特勒上台開始了納粹專制統治,史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二戰結束。
8、戰後德國(1946年-)
戰爭結束後,美、蘇分區佔領德國,分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
(3)德國的分裂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擴展閱讀:
從l990年5月5日開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6國展開了多輪談判,最終於1990年9月12日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國際條約》。
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對德國的佔領狀態徹底結束、放棄所有特權,德國統一的所有政治、外交障礙被掃除。
統一之後德國政府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
⑷ 德國分裂怎麼回事簡略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冷戰期間德國分裂為兩個德國的事件。1945 年德國投降後,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德國及其首都柏林。由於四國尤其是美、蘇之間對德方針分歧嚴重,盟國對德管制委員會形同虛設,各佔領區實際上形成獨立的政治實體,實行不同的佔領政策。蘇占區逐步向社會主義方向發展,西佔區著重於重建資本主義。隨著美、蘇關系的惡化和冷戰的爆發,美國為了稱霸歐洲並利用德國遏制蘇聯,採取扶植和分裂德國的政策。1947 年1 月,美、英合並兩國佔領區。 1948 年2 月至6月,美、英、法、荷、比、盧六國召開倫敦會議,提出西方三個佔領區合並並協調經濟政策,參加馬歇爾計劃,進行貨幣改革,召開制憲會議,盡早成立西德政府。6 月21 日西佔區單方面實行貨幣改革。蘇聯採取措施對美國進行反擊,1947 年6 月在蘇占區成立管理經濟事務的德國經濟委員會(後具有準政府職能),12 月召開第一屆德國人民代表大會。1948 年6 月22 日,蘇聯亦在蘇占區發行新幣,從6 月24 日起「封鎖柏林」。柏林危機爆發。同年11—12 月,東西柏林分別成立市政機構首先分裂。美國利用柏林危機的緊張局勢,加快分裂德國的步伐。1949 年5 月12 日,西方佔領當局批准西佔區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公布佔領法規。9 月20 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同年10 月7 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德國形成。
⑸ 1949年德國分裂為哪兩個政權有什麼影響
德國是二戰的策源地加戰敗國,因此在戰爭結束後,遭到了雅爾塔體系的制裁,被戰勝國分區佔領。冷戰的序幕拉開後,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基本主導了德國的秩序。在蘇、美對峙的歷史背景下,德國在1949年分化為東德、西德兩個政權,繼而成為了冷戰的前線。在此後的大部分時間里,德國是蘇、美軍事對抗的「前沿基地」。
不可否認,德國為了完成國家統一,花費了許多錢財,也付出了不少代價。兩德統一後,德國東西部之間的差異,也尚沒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但是兩德實現統一的這段歷史,卻仍給了人們很多啟示。它告訴我們:只有自身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有效藉助歷史浪潮的推動,並主宰自身的命運。
⑹ 德國三次王朝戰爭的時間、過程與最終結果是什麼
第一次王朝戰爭:對丹麥的戰爭
發生於1864年。當時,丹麥王國在其本土之外還佔領著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公國。其中,荷爾斯泰因的居民主要是日爾曼人,所以加入德意志邦聯;
而石勒蘇益格公國的居民除了日爾曼人外,還有大量的丹麥人,因此沒有參加德意志邦聯。丹麥國王一直企圖把這二個公國並入本國版圖。
1863年頒布的丹麥新憲法規定把兩國歸入丹麥領土。此舉在德國引起強烈反對,俾斯麥乘機挑起對丹麥的戰爭。1864年2月開戰,丹麥很快戰敗。根據當年10月簽定的維也納和約,普魯士佔有石勒蘇益格,奧地利則得到了荷爾斯泰因。
第二次王朝戰爭:普奧戰爭
對丹麥的戰爭結束後,他便積極籌劃對奧戰爭,因為德意志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奧地利。他首先在外交上拉攏俄、法、意,使他們在對奧戰爭時不予干預。
1866年6月17日普魯士出兵荷爾斯泰因,發動對奧戰爭。7月3日,雙方主力在薩多瓦村(捷克境內)展開決戰,普軍大勝。
此後,奧軍無力再戰,只得請法國調停。8月23日,雙方在布拉格締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不僅吞並了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而且還佔領了其他一些土地,使普魯士佔有全德領土的2/5和人口的2/3。
第三次王朝戰爭:普法戰爭
普奧戰爭結束後,成立了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這個聯邦已經具有統一國家的性質,它有統一的議會,普魯士控制著其軍政和外交大權。德國統一已經走了一大半路程,剩下的還有萊茵河以南、鄰接法國的4個小邦國(巴伐利亞、巴登、符騰堡和黑森—達姆斯塔特)。
這4個邦國力圖保持獨立,因而靠攏法國,抵制普魯士。而法國擔心德國因統一而變得強大,所以竭力阻擾普魯士統一的步伐。早在調停普奧戰爭時,法國就提出,普魯士的勢力不能超越萊茵河以南。
1870年,普法兩國為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發生爭執。7月13日,法駐普大使要求普王保證永遠不同意霍亨索倫族人繼承西班牙王位。普王婉辭拒絕,並將事情經過電告俾斯麥,俾斯麥乘機篡改電文,以此激怒法國。電文公布後,法國於7月19日向普宣戰。
戰爭爆發後,普軍優勢明顯,並迅速攻入法國境內,9月1日,雙方在色當展開決戰。普軍的數百門大炮輪番轟炸,幾小時內法軍傷亡達2.5萬名。下午3點,法軍升起白旗投降,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
普法戰爭後,巴伐利亞等4邦國加入德意志聯邦,德國統一全部完成。
長期分裂的德意志地區出現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有利於這個地區的穩定,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歐洲一個緊張源,有助於德國民族的統一和國內統一市場的建立,促進了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其次是改變了歐洲的格局,在統一過程中,原來在德意志地區佔有首席地位的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范圍,國力大大削弱開始走下坡路,法國戰敗,被迫割地賠款,實力被削弱,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下降,目標由原先與英國爭奪歐洲霸權變為與德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
同時與德國結成世仇,直到二戰結束才化開。而相應地德國的地位大大上升。第三則是導致了新的矛盾即英德矛盾的爆發。
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英國和普魯士成為了戰略同盟,而統一後的德國為了進一步發展竭力對外擴張,爭奪殖民地,這不可避免的與當時擁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國發生矛盾,德國開始向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發起挑戰,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6)德國的分裂是什麼時候結束的擴展閱讀
奧托·馮·俾斯麥
奧托·愛德華·利奧波德·馮·俾斯麥(德語:Otto Eard Leopold von Bismarck;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德意志帝國首任宰相(1871年—1890年),人稱「鐵血宰相」(德語:Eiserner Kanzler;「鐵」指武器,「血」指戰爭)、「德國的建築師」及「德國的領航員」。
俾斯麥擔任普魯士王國首相期間,在1866年發動了普奧戰爭並取得勝利。[2]1870年又進行普法戰爭,打敗了法軍。年底南德四邦加入了德意志聯邦,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任德意志帝國宰相兼普魯士首相。
俾斯麥靠「鐵血政策」自上而下地統一了德國,還幫助法國凡爾賽政府鎮壓巴黎公社。他對內頒布《反社會黨人非常法》, 殘酷鎮壓工人運動;
對外力圖運用聯盟政策,確立德國在歐洲的霸權。1890年3月被德皇威廉二世解職。俾斯麥下台時被封為勞恩堡公爵。此後他長住漢堡附近的弗里德里希斯魯庄園,1898年病逝。
俾斯麥是保守派,維護專制主義;但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
俾斯麥在外交上縱橫捭闔,成為19世紀下半葉歐洲政治舞台上的風雲人物。著有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⑺ 德國封建時代結束於什麼時候
晉中之窗030600.net提醒您:德國的結束是德意志統一,標志時間是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⑻ 德國是從什麼時候分成東西兩德的
18世紀初奧地利和普魯士崛起,也就是德國在18世紀初的時候就分成東西兩德了,1990年10月3日,冷戰以來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因此這一天,被確定為德國的國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