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德國在蘇德戰爭中會失敗
主要原因是選擇錯誤的的時間 和 路線 其次士兵心理`
西伯利亞寒冷天氣使德國的先進武器全部失效, 先進武器沒有防寒防劃裝備, 坦克無法開動, 飛機無法起飛, 反而蘇聯由於使用的是本土武器`坦克和飛機`都有良好的防寒裝備`德國再多的先進武器在西伯利亞戰場也是只能是廢鐵. 士兵的裝備方便`蘇軍有良好的防寒裝備, 德軍每天都有因觸摸冰封的坦克而斷手的, 在此情況下, 德軍的兵力優勢和科技優勢方便都被削弱了大半.
蘇軍是屬於保衛戰,無論地形還是人和方便都遠超德軍,德軍唯有步步為營,物資消耗和運輸艱難困苦.
此外, 國際因素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失利, 國際輿論壓力漸大, 而自己的正面戰場完全沒進展,對德軍士兵的心理嚴重打擊.
2. 蘇德戰爭德國有勝算嗎
以德國的力量來說,戰勝蘇聯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二戰中德國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主要是以下原因:
第一,德國在西線浪費了大量的軍力,造成德國兵力不足,戰略資源損耗過大!
第二,德國東西兩線同時作戰,在大敵當前時犯了「分兵」這個兵家大忌!
第三,蘇聯利用其領土縱深巨大的特點,實行戰略退卻,避敵鋒芒,不與德軍進行戰略決戰,使德軍的優勢無法發揮,速戰的計劃無法實現。
第四,蘇聯冬天對軍隊的威脅,歐洲國家一再忽略,就算是沒有忽略,但是對其可怕性卻乏清醒的認識!當然拿波侖是這樣,希特勒也是這樣。
第五,事實證明,運動戰和游擊戰對於弱國戰勝強敵有決定性的作用。看看今正的塔利班就一目瞭然了!
3. 二戰,蘇德戰爭中,德國失敗原因主要是在戰術上,還是本身就不該打蘇聯
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就描述了德國為何戰敗!
4. 蘇德戰爭,德國為什麼會失敗
多個方面原因
1.氣候原因:1941年冬天,就在德國軍隊兵臨莫斯科城下的11月份。蘇聯突降寒流,不管是大降溫說還是小降溫說都能反應,蘇聯莫斯科地區氣溫突然下降由零下六攝氏度突降到零下三十攝氏度甚至四十攝氏度。這不僅大大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使蘇軍完全有時間來完善莫斯科地區的防守。
2:後勤原因,德羅東線部隊有421萬2000人,44060門火炮迫擊炮,坦克和強擊火炮4578輛每天各類物資消耗達3萬噸以上。但是德羅在1941年完全有工業能力最少滿足前線部隊百分之七十的要求。但是,由於德國後勤管理的混亂以及軌距問題__蘇聯鐵軌軌距是1.524米,而德國軌距是1.435米。因此大大阻礙了德國後勤部隊的運輸效率,此外關於德羅冬裝的問題,也不在於希特勒的原因,而是陸軍後勤部隊長官蓋爾克的問題,早在1941年秋季希特勒便已經強調冬裝問題,而蓋爾克將軍多次向希特勒報告冬裝已經發到前線將士手中,但實際情況卻是冬裝在火車站的倉庫里並未發到前線手中。其次,前線的彈葯 燃料等物資極度缺乏,因此也拖延了冬裝的發放。
3:將帥不和,早在基輔戰役時,關於對蘇西南方面軍的合圍還是直接劍指莫斯科德國統帥部和前線將領以及希特勒之間意見有很大不一致,這也為後來德軍失敗埋下很大伏筆。而且德軍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元帥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對希特勒的命令陽奉陰違。而前線中深受希特勒重視的古德里安元帥也與中央集團軍總司令博克元帥不和也造成了前線的失利。
4:多線戰場 德軍不僅在東線戰場而且開辟了北非戰場而到後來不得不防守歐洲大陸的西線戰場,使得後來德軍在東線戰場的兵員補給問題以及裝甲部隊上得到的微乎其微。雖然蘇聯軍隊受限於遠東地區的日本限制,但蘇聯對於戰爭的整體投入遠遠大於德軍,在德軍東線戰場上部隊迅速減員情況下得到的補充微乎其微,但相比於蘇聯軍隊雖然傷亡遠大於德軍但兵員源源不斷。這是其主要原因,而且德軍在初期中經驗豐富的老兵不斷減員,而蘇聯紅軍卻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而且,由於兵力的有限前期掌握制空權的德軍也在後期失去了制空權。這對於德軍來說是致命的。
5. 蘇德戰爭中蘇聯如何處理德國戰俘
有報道說初期蘇軍抓獲德軍戰俘也是直接槍決的。後期蘇軍在戰場上獲得大批俘虜,押送到西伯利亞從事苦役,大部分都沒有回來。
6. 二戰中 蘇德戰爭的一些問題
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並不是一直兵敗如山倒,相反,在緊接下來的哈爾科夫戰斗中,曼斯坦因元帥的部隊還擊敗了蘇軍,這只部隊本來是要去救援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團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戰役是轉折點,主要是扭轉了德軍一直處於戰略進攻的態勢,使雙方變成僵持對峙階段。同時消耗了德軍有生力量。真正德軍開始潰敗是在庫爾斯克戰役之後,德軍為了奪回戰略主動權,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發動進攻,結果坦克大戰,德軍裝甲部隊損失慘重,從此一蹶不振。
7. 蘇德戰爭中,德國要以怎樣的戰略才能勝利
首先中心是堅持閃電戰
其次是把戰爭時間放到第二年的春季,這樣有足夠的時間避開西伯利亞寒冬。而蘇聯戰略戰術僵化,即使再給他半年准備時間也無所謂。
第三,調整軍事戰略全力收縮軍事力量,放棄北非以集中兵力,德國對蘇聯戰爭的失敗在於缺乏軍事底蘊,所以一定要集中兵力。一口氣拿不下,形成相持就必輸無疑。
第四、前期戰術突擊沿用歷史,基本不用變,以殲滅蘇聯有生力量為重點,中期特別注意不要攻打堅城,特別是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改為包圍切斷後勤的辦法來困死蘇軍,或者是逼迫蘇軍野戰。
最後,搞好對日關系,盡管希望不大,但如果做出重大利益交換,可能會促使日本牽制遠東戰場的蘇軍。可能性很小,但如成功,作用可改變戰局。
8. 二戰蘇德戰爭中,屢戰屢勝的德軍因何失敗呢
二戰時期,蘇德戰爭當中,德國屢戰屢勝,但是因為拉的戰線比較長,而且趕上了惡劣的天氣,蘇聯軍隊的堅決抵抗,這樣才造成了德國的失敗。
9. 二戰蘇德戰爭中,蘇軍損失遠遠超過德軍,為什麼最後還是德國戰敗!
適齡兵源不足,這一項德國大約在1944年末先枯竭,而蘇聯直到戰爭結束都兵源充足。
德國石油供給還得指望羅馬尼亞的油田,可以說1942年針對高加索油田的夏季攻勢的失敗已經註定德國已經無法長久維持更大規模的石油使用了。
蘇聯從開戰就完成了高度動員,德國在1944年才開始高度動員,軍工生產才達到頂峰,動員太遲拉開了雙方軍工生產的差距。
蘇聯軍工的設計思路在戰略層面上優於德國,這導致了雙方在武器性價比、數量和生產速度上的差距。
即使德國也做到開戰就動員,美國的參戰是決定性的,並不是單單被蘇聯打敗了。
總的來說,德國取得的大多數是戰術性勝利,而蘇聯取得的大多數是戰略性勝利,而戰略性勝利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德國輸的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