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中,如果法國滅後,德軍停止戰爭,那他們能保住已佔的地方嗎
二戰中法國投降以後,假如德軍停止戰爭能不能保住以戰據的地方?其實我認為保住佔領的地方很難,也可以認為德國能佔領城市,但是對於周邊的小城市無法把控。即使德國主動停止戰爭,其他國家不進攻德國。德國也守不住那些佔領的領土。
總之歐洲就是沒有統一的屬性,即使像希特勒這樣的強人也無法把一盤散沙揉在一塊。
⑵ 二戰中德軍的所有軍力大約有多少
納粹德國前後動員兵力大約在1500萬左右,其中1200萬左右是納粹德國軍隊,其他為附屬國士兵。納粹德國就是德國(1933-1945)。第三帝國的軍隊是有很多外籍士兵的,外籍軍士較多,外籍兵的軍裝是有袖章標志區分的。即使是在情況急劇惡化的1944年後期,第三帝國的軍隊仍然有900多萬(一說1100 萬),執行巴巴羅薩計劃閃擊前蘇聯之前,第三帝國總兵力大概是700-800萬,其中500萬是納粹德國士兵。
一、二戰德國損失
1945年底,德國被劃分為二區,東德人口為一千五百萬、西德人口為三千五百萬,合計5000萬人口。然而,在二戰前:「德國8000萬人口」是包括了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地區、波蘭的波屬西里西亞、波屬但澤等區域的「德意志人口總數」。
單論「德國」的人口,是6600萬。按照戰後人口的統計,德國在二戰至少損失了1600多萬人(其中士兵死傷高達600多萬,平民約死傷1000多萬),從1944年開始,只是短短的2個月之內,蘇軍攻入德國後,就屠殺了300多萬平民,在盟軍的空襲下也造成了約200萬平民的傷亡。1945年5個月以來,蘇軍佔領德國後,屠殺辱殺平民高達500多萬。
二、納粹德國介紹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先後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43年使用的德意志國與1943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一詞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第二共和國並與蘇聯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至1940年6月22日,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在1944年紅軍發動十次斯大林突擊。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爭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地轟炸,面臨著嚴重地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盟軍自西向東,而紅軍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聯紅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滅亡。
三、納粹德國軍事成敗原因
1、勝利滅亡法國
在英、法的壓迫與希特勒的威脅下於1938年9月29日使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這一軍事要區劃分給了德國,這便是《慕尼黑協定》,史稱「慕尼黑陰謀"但德國並不罷休1939年3月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既而希特勒的矛頭指向了波蘭,1939年4月希特勒發布了「永遠消滅波蘭」的作戰計劃。
9月1日德國出動了五十多個師、二千多輛坦克和二千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波蘭的倉促應戰加之武器落後、裝備又差,且一味的依賴英、法兩國。而英、法指望德國擊潰波蘭後進攻蘇聯。由於波蘭是英、法的盟國,所以對德宣戰其實是宣而不戰。
那時候德軍在西線只有二十三個師,而英、法擁有一百一十個師的龐大兵力,卻不出擊,出現了所謂「奇怪的戰爭」、「靜坐戰」、「滑稽的戰爭」的狀態。而其實,德國與蘇聯已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德軍進攻波蘭同時,據內幕消息,蘇聯也正式從東線進攻波蘭.蘇聯希望德國能與英法作戰。
而英法也希望能"引水他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很好抓住了英法蘇這一心理,從中抓住機遇,不斷擴張獲取資源為日耳曼民族獲得生存權。但對波蘭的戰爭中我們也已看出,除了這個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德軍自身的戰鬥力,德軍的戰鬥力、士兵素質、戰略、戰術都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這一點從對法國戰爭中實力展露無疑。
2、錯失戰機
當英、法軍隊錯失良機的時候,德國卻做好了西線進攻的准備.丹麥和挪威是控制北海和波羅的海必爭之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又是瑞典鐵礦輸往德國的交通要道.1940年4月9日清晨,德軍空襲丹麥和挪威,四小時佔領了丹麥首都哥本哈根,6月10日德軍佔領整個挪威.1940年5月10日德國計劃繞過馬其諾防線,然後迫使法國投降,盧森堡國小力弱,不戰而亡。荷蘭抵抗了四天後,於14日宣布投降。
比利時同一戰時一樣英勇抵抗,5月28日宣布投降,但不一樣的是沒有能挽救法國.德軍裝甲兵團開始發揮其優勢,前進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然而正當眾人都開始認為德軍將橫掃六合之時,希特勒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5月24日在比利時境內的英、法盟軍有四十餘萬人,被迫退到一塊狹小的三角形地帶敦刻爾克。
而正當古德里安命令其所屬第二裝甲師挺進之時,希特勒卻突然下達了坦克部隊停止前進的命令。得以讓盟軍將33.8萬人運到英倫三島。這些人後來成為了反攻歐洲大陸的中堅力量。對這一命令有兩種說法可以解釋:一是不列顛民族是希特勒認為的僅次於日爾曼人的民族想放英國人一條生路為今後留有後路;二是因希特勒擔心自己心愛的裝甲部隊過於深入會陷入孤立。
即使這樣,6月5號德軍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極具諷刺的是,希特勒挑選的簽字地點正是當年「一戰」德國簽字投降的地點。這也進一步表明了英法推行的綏靖政策使法國葬送在希特勒的鐵蹄之下。
3、丘吉爾上台
1940年5月10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被迫辭職,保守黨首領袖丘吉爾上台執行,決心挫敗希特勒。丘吉爾在政期間做了件罕為人知卻對「二戰」有著巨大影響的事件。他將政府在瑞士銀行里的資金用於買通西班牙政界人士,這才使西班牙在「二戰」時保持了中立。
在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由於德國的大力幫助使西班牙法西斯專政推翻共和國。所以憑此關系,西班牙一定會加入到德國這一邊來的,這樣以後的戰局就很難預測了。所以這算是一個「第三帝國」衰亡的外部原因。除此之外希特勒此時又犯了一個重大錯誤,他命令空軍司令戈林對不列顛進行空襲,但只持續了兩、三個星期,英國的主要軍用設施並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相反使英國人的鬥志更加堅強。
德國空軍沒有實現沉重打擊英國的目標,而德國海軍又難以與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抗衡。在沒有制空權和制海權的情況下德軍無法對英國實施登陸。沒有完全解決英國,也就沒有完全解決德國腹背受敵的危險。希特勒便准備進攻蘇聯。
4、進攻蘇聯
希特勒進攻蘇聯恰恰又是他犯的一個毀滅性錯誤。在沒有完全消滅英國之前,他對蘇聯的戰爭無疑是將自己的戰線拉得更長。此乃軍事上的大忌,但他別無選擇。
納粹德國的戰爭機器一旦發動就無法停止下來,因為納粹德國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是無止境的,這種無限度的軍備擴張和財政擴張已經摧毀了納粹德國的造血能力,迫使他們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獲取其他國家的收益和財富,並徹底從經濟上掠奪猶太人以及各個佔領區,用掠奪到的財富來支付他們天文數字一樣的財政開支和軍費支出。
假如這個過程一旦停止下來,那麼等待著他們的就是必然的經濟崩潰和軍事失敗!換句話說,納粹德國從發動戰爭起就註定會失敗。
⑶ 二戰時,如果滅亡法國後德軍停止戰爭,德國能保住已佔的地方嗎
從1939年9月德國百萬大軍突然閃擊波蘭,並迅速將其滅亡,第2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此後,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大軍的兵鋒震驚了全世界。
波蘭滅亡之後,德國先是閃擊北歐,接連佔領了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比利時等小國,隨後,又故伎重施,納粹德國軍隊繞過馬奇諾防線,以令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覆滅了老牌兒列強——法國。
希特勒
無論是老牌強國法國,還是小強比利時、荷蘭、瑞典等國,早已獨立數百年的時間,無論是民族意識還是國家意識都已十分完備,再加上這些國家祖上也曾闊過,民族意識強烈的各國國民,不可能輕易的接受德國的統治。
更何況,納粹德國的種族主義理論,勢必將這些被征服地區的民族置於德國人地位之下。但凡有可能,相信任何一個民族也不想甘願成為二等民族,此起彼伏的反抗,也是必將成為德國整合歐洲大陸的最大內部障礙。
更何況,希特勒從起家的一刻起,無論是經濟奇跡還是無往不利的閃擊戰,其本質都是外向侵略型的軍國主義。一旦納粹德國停止侵略的腳步,其龐大的軍備和軍工生產都將無處安放,國內的經濟奇跡也將因此破滅。
頂峰時期德國佔領區
因此,即使希特勒想,他也根本無法停止對外侵略的腳步,否則他的不敗神話和統治根基就將因此破滅。因此,無論是德國本身的原因,還是被征服民族的反抗,亦或是外部強大的英國、美國和蘇聯的堅決反對,在覆滅法國之後,納粹德國根本不可能停下戰爭的腳步。
⑷ 到底德軍在二戰中損失了多少人直到戰爭結束時還剩下多少還有,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還剩多少
我記得書上說有六百萬左右。
⑸ 德國七百萬軍隊為何保不住柏林
部隊質量下降。德國最精銳的武裝大部分都損失掉了,剩下的很多都是沒有戰斗經驗的新兵。
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宣布投降後,德國還剩下多少軍隊
據說有據可查的,有250萬人左右,包括德國國防軍和部分武裝黨衛軍,有沒有漏算或者多算的成分呢?估計也是有的,畢竟二戰末期,納粹德國已經出現全民皆兵的狀態,再加上一些集中營的看守了,大量的軍事後勤人員了之類的,百萬的規模肯定還是有的,估計這個數字,會有很多迷戀德國的粉絲來惋惜了,為什麼有幾百萬軍隊,竟然投降了?
但是德國國防軍就不一樣了,那是合法的國家的軍隊,是不需要為政治家承擔責任的,後來鄧尼茨擔任納粹德國末代元首後,帶著幾百萬軍隊繼續跟著盟軍打,是不是就隨了某些德粉的心願了呢?其實並不是,因為鄧尼茨本人真的算不上是希特勒的腦殘粉,鄧尼茨在關鍵時刻接過這個爛攤子,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同時他要為整個德意志民族負責,這樣務實的品質也是很可貴的,所以說,德國人應該好好感謝鄧尼茨,如果當初他硬是不投降,繼續死拼到底,後來會不會更慘呢?也是很難說的,但肯定沒有什麼好下場的。反觀那個所謂的隊友X本,硬是等著挨了兩顆原子彈才投降,還美其名曰「終止了戰爭」,這就只能說是不要臉了。
⑺ 二戰德國投降時還有700多萬人,為何不繼續抵抗,而要選擇投降呢
准確來說,在1945年德國宣布投降的時候,德軍的人數在750萬,日軍的人數在719-826.3萬之間。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1939年,德軍的人數為140—323.2萬之間;1940年的時候,為560萬人;1941年為720—725萬人;1942年為860萬人;1943年在950—1016.9萬人之間;1944年在760.7—910萬人之間;而到了德軍投降的1945年,其人數為750萬;
所以這樣看來,德軍在投降時,也還是擁有不少的軍隊的,那為何會選擇投降呢?此外,日本軍隊數量與德軍差不多的情況下,為何也會選擇投降呢?篇幅有限,我們本文暫時先來分析一下德軍為何在擁有700多萬軍隊的情況下,還是選擇了投降的原因!
蘇德戰役開始之後,德軍的中央集團軍迅速攻克了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殲滅蘇聯西南方面軍60餘萬人,此時莫斯科門戶大開,此時便有人建議趁機一舉攻克蘇聯首府,但是希特勒並沒有同意。希特勒當時還是認為,獲取資源比消滅敵軍更為重要,於是就在這樣的戰略思維引導下,德軍的中央集團軍被迫將主力部隊兵分兩路,試圖在烏克蘭基輔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從戰術層面上來看的話,德軍的「包圍戰術」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地步,效果非常之好。
但如果從戰略層面上來看的話,德國卻已然失去了取得最後勝利的機會,相比於殲敵來說,取得最終勝利才是最終目標。如果當時希特勒真的能夠將戰略進攻的重心問題解決的話,那麼歷史很可能就會改寫。當然了,歷史沒有如果,德軍的失敗是必然的。
綜上所述,德軍失敗的原因,也是投降的原因,簡要點來說的話,那就是德軍此時已經無力再支撐起如此大規模的戰爭,不論是財力還是人力,更何況當時德軍中已經出現反戰情緒了。再者來說,軍隊數量龐大,實際上裡面的水分也不少!
⑻ 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時總兵力剩餘多少
截止到1945年5月,納粹德國剩下的總兵力還是相當可觀的,據統計在投降之時,德國納粹單單是陸軍就有250萬左右,其中100萬軍隊還是裝備精良的部隊。其他的,空軍還有2000多架戰斗機,海軍還有200餘艘U型潛艇。
德國納粹挑起了二戰,而德國在這場戰役之中的代價也是慘烈的。對於今天的德國人來說,納粹德國的投降等於德國的解放。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國納粹投降已經是民心所向,即便擁有的士兵眾多,希特勒也不會翻盤的。
⑼ 希特勒在臨死之前還掌握著多少兵力為何不拚死一搏
德國在希特勒的統領下,經過短短數年的發展,一躍成為名列世界前茅的工業化強國,正是由於雄厚的工業基礎,希特勒敢於發動二戰。當然,德軍在二戰之初表現,創造了無數個經典戰役,其戰法、指揮官高超的指揮能力、戰術配合能力,至今都值得後世借鑒。
隨著德軍在西線戰場的節節勝利,雙方都感覺到來自於對方的戰爭威脅越來越大。蘇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下,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經濟,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一躍變成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業強國。尤其是重工業,高度發達,蘇聯對戰爭備戰准備越來越充分,當蘇聯備戰准備充分之後,必然會從德國背後突襲德國本土。
既然德國與蘇聯的戰爭不可避免,在趁蘇聯未完成備戰之前,先先手為強,突襲蘇聯,可以打蘇聯一個措手不及。這也是當時希特勒執意進攻蘇聯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雖然證明,德軍在突襲蘇聯剛開始,由於蘇聯未做任何戰爭防範,加上德軍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蘇聯在戰爭一開始打得一潰千里,敗不成軍,蘇聯損失慘重。德軍在突襲蘇聯的三個月內,深入蘇聯境內600多公里。然而當蘇聯完成戰爭總動員之後,德軍就此深陷蘇德戰場,最終兵敗。
當然除此之外,最根本原因在於希特勒稱霸世界的野心。
希特勒建立的「第三帝國」,是法西斯政權,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雙方意識形態沖突顯而易見。
希特勒「第三帝國」的法西斯政權是以消滅其他社會民族,違反人類道德戰爭,達到稱霸世界為目標野心。
貝勒說:
希特勒以及所謂的「第三帝國」是建立在法西斯政權基礎上,發動違反人類道德戰爭,勢必會遭到全人類的一致反對。希特勒執意對蘇聯開戰,加速了其所謂的「第三帝國」滅亡的速度。
對此,您怎麼看?
⑽ 二戰前,德國軍隊被法國控制到只有十萬人,為什麼二戰英法剛開始還是戰敗了,是因為當時英法的軍隊也少嗎
回答你的問題前先給你糾正幾個錯誤:
①二戰前,德國軍隊不是被法國控制到10萬人,而是一戰結束時,以英法為主體的協約國集團,對德簽訂的《凡爾賽合約》中,規定的;
②二戰前,德國軍隊不止10萬人;希特勒在1934年簽署了秘密擴軍的命令,將陸軍從10萬人擴充到30萬人,明顯違反了凡爾賽合約,雖然協約國集團進行協商,但因為英法意等主要國家各懷鬼胎而沒有對德國進行制裁;
從1919年德國一戰戰敗,到1934年希特勒擴軍前的這15年時間里,德國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另外海軍為1.5萬人,空軍則不允許發展,這樣算德軍也有11萬5千人;
到1935年,德國開始恢復義務兵役制,大肆擴軍。到1940年,德國閃擊西歐的時候,德軍已經先後動員了10個波次,陸軍師級部隊番號已經用到了90,而1XX、2XX、3XX、4XX、5XX的師級番號也開始出現。
當德軍拉起西線戰役的大幕時,德軍共投入136個師(其中包括10個裝甲師、4個摩托化師)、2439輛坦克、3700架飛機,另有運輸機600架。兵力配置上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群:中路的A集團軍群64個師(其中包括7裝甲師、3個摩托化師),由倫斯德上將指揮,擔任中間突破阿登山區直沖英吉利海峽的任務;右翼的B集團軍群28個師(其中包括3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由包克上將指揮,擔任助攻任務,目的是進攻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以吸引英法聯軍的主力;左翼的C集團軍群17個師,由勒布上將指揮,其任務是佯攻馬其諾防線,以牽製法軍使其不能北上增援;以另外的27個師作戰略預備隊。這些兵力加起來有330萬人之多。
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英國遠征軍共有135個師(其中法軍和英軍共有103個師,編成3個集團軍群)、3469輛坦克、2000架飛機,並可利用英倫三島1000多架飛機支援戰斗,在兵力上與德軍相當。然而,英法長期推行綏靖政策,備戰不力。聯軍最高統帥部制定的代號為「D」的作戰計劃保守失算,該計劃重點是防禦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把比利時作為雙方廝殺的主戰場。根據「D計劃」,聯軍把主力部署在法比邊界北端和法國北部各省,如果德軍向比利時實施主要突擊,則五國聯軍協同作戰擋住德軍進攻;其他部隊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馬奇諾防線上,如德軍向馬奇諾防線實施正面進攻,則依託堅固的工事進行抵禦;而在中段則自持有阿登山區天險和馬斯河,只留了戰鬥力較弱的部隊駐守。
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後,希特勒便開始考慮進攻西歐。10月9日他在給德國陸軍將領的一個指令中,闡明了他之所以堅信進攻西歐是德國唯一出路的理由。他擔心和蘇聯簽訂的條約,只有在符合蘇聯的目的時才會使蘇聯保持中立。因此一旦英法向德國進攻,蘇聯很可能從背後給予致命的一擊。所以他要提早在蘇聯准備好之前進攻法國。他還相信一旦法國失敗,英國也會就範。但以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德國陸軍將領們堅決反對,理由是德國陸軍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擊敗西歐軍隊,一旦開戰,德國必亡。希特勒嚴厲斥責勃勞希契等人膽小怕事,並命令他們無條件遵從他的主張。-
德國陸軍參謀總部在希特勒的一再催促下,制定出了一個代號為「黃色方案」的西線作戰計劃。此計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進攻法國的「施里芬計劃」相類似,即把德軍主力放在右翼,通過比利時去進攻法國。但是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泰因卻討厭這個方案,認為不過是老調重彈。希特勒本人也不喜歡這個計劃。曼施泰因提出了他的的戰略構想:德軍進攻的主要矛頭應放在中央,而不是在右翼。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對具有戰略決定性的突破口---阿登森林地帶,實施主要突擊。這是攻其不備、出奇制勝攻入法國的一條捷徑,可切斷南北盟軍之間的聯系,分割合圍英法聯軍,迅速滅亡法國。但是德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拒絕將曼施泰因的計劃轉呈希特勒。-
1940年1月10日,一名攜帶「黃色方案」的德空軍軍官因座機迷航在比利時迫降,由於無法把這一重要文件全部燒毀,致使一部分落入英、法手中。於是曼施泰因再次向陸軍總部提出他的觀念,這使勃勞希契非常厭惡,把他調任第38步兵軍軍長。但曼施泰因乘希特勒接見各新任軍長之機,將他的見解直接向希特勒作了陳述。希特勒對曼施泰因的陳述,「簡直象精靈似的理解非常快」,並表示他個人完全同意曼施泰因的見解。第二天,希特勒便召見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命令他們以曼施泰因的建議為基礎,立即制定出一個新的作戰計劃來。雖然勃勞希契和哈爾德強烈反對曼施泰因的建議,認為其所謂的「秘密通過」,實在是一種瘋狂的假設,它將使德國裝甲部隊的精華面臨法軍側翼攻擊,並可能導致全軍覆沒。但在希特勒的壓力下,兩位陸軍首腦屈服了。於是,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奉命根據曼施泰因的建議重新制定作戰計劃。
1940年2月22日,希特勒批准了與「曼施泰因設想」大致相同的新作戰計劃。德軍參謀部將這一計劃取代號為「揮鐮行動」。據當時任第19裝甲軍軍長的古德里安說,除了希特勒、曼施泰因和他本人以外,幾乎再沒有任何人對這個計劃是具有信心的。-
1940年5月10日,天剛破曉,成群的德軍施圖卡轟炸機突然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機場、鐵路樞紐、重兵集結地區和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5時30分,在北海到馬奇諾防線之間的300多公里的戰線上,德軍地面部隊向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揭開了入侵法國的序幕。-
擔任助攻和吸引英法軍隊主力的德軍B集團軍群,首先以空降部隊對荷蘭和比利時境內的重要橋梁及要塞設施實施了襲擊。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立即造成了荷、比軍隊的慌亂,緊接著,B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趁亂發起了猛攻。由於傘兵部隊已經佔領了各要道,B集團軍群的進展頗為順利。-
德軍B集團軍群對荷蘭和比利時邊境的突破,致使集結在法國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過法比邊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揮所里焦躁不安地等著前線的消息,當他聽說英法主力已經出動時,「高興得都要哭了」。他興奮地對周圍人說到:「他們正好掉入我們的陷阱!我就是要他們相信,我們仍在執行原定那個『黃色方案』,仍尊奉施里芬的主張。他們上當了,等著瞧吧,好戲還在後面」。-
包克的B集團軍群吸引了英法主力時,勒布的C集團軍群也擺開架勢。他們正在對馬奇諾防線進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國從南部撤回部隊時猶豫不決。
5月10日凌晨,德軍擔任中路主攻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向盧森堡和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實施主要突擊。僅30萬人口的小國盧森堡當天不戰而降。給倫斯德上將打頭陣的是克萊斯特將軍指揮的裝甲兵團,該兵團下轄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霍特的15裝甲軍和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戰鬥力最強,它作為克萊斯特裝甲兵團的主力和先鋒部隊編有3個裝甲師。而第15和第41裝甲軍僅各轄2個裝甲師。-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輕易突破比軍的鬆散抵抗,只用了兩天時間便穿越阿登山脈110公里長的峽谷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個裝甲師已經到達馬斯河北岸,並攻下了法國著名要塞城市——色當。當天夜裡他們便開始了緊張的渡河准備。「德國人強渡馬斯河是法國之戰的關鍵。在以後5個星期中還有其它同樣大膽的行動,但是沒有那一次能對事態發展產生過這樣驚人的影響。」為此,古德里安把他的3個裝甲師全部投入進去了。-
5月13日上午11時,德軍出動近400架轟炸機分批次對馬斯河南岸的法軍陣地和炮兵群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狂轟濫炸,並使法軍的精神發生了癱瘓現象。下午4時,德軍分乘數百艘橡皮艇,開始強渡馬斯河。下午5時30分,德軍終於在馬斯河南岸上獲得了一個立足點,接著德軍工兵立即開始架設浮橋。到了下午8時,古德里屬下的第1裝甲師已經穿透法軍陣地,突入相當縱深。第2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也在午夜全部渡過了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15裝甲軍屬下的隆美爾第7裝甲師也在西面40英里遠的南特附近渡過了馬斯河。-
馬斯河防線一失,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峽的道路敞開了,在比利時境內作戰的英法部隊面臨被包抄的危險,陳兵馬奇諾防線的法國大軍也將腹背受敵,英法這才感到形勢嚴重。英國迅速增派10個戰斗機中隊與駐法英空軍和法國空軍一起實施反擊。14日下午,馬斯河上空爆發了開戰以來最激烈的空戰,英軍「布雷漢姆」轟炸機和法軍最新式的「布雷蓋」轟炸機在戰斗機的掩護下,直撲馬斯河而來,德軍約5個聯隊的戰斗機升空攔截,雙方投入的飛機各有500餘架。從中午到天黑,登陸場上槍炮聲連綿不絕,雙方戰斗機上下翻飛,相互追逐,不時有飛機中彈起火,拖著黑煙下墜,英法飛機胡亂投下的炸彈在河面上炸起一道道沖天的水柱。德軍高射炮也不甘示弱,不斷以猛烈火力射殺低空潛入的英法飛機。密集的地空火力網令英法飛機成了撲火飛蛾,一批批闖來,又一批批被吞噬。大混戰一直持續到夜幕降臨,損失慘重的英法飛機悻悻敗走,德軍渡河浮橋大都萬好無損。此戰德軍擊落英法飛機數百架,其中僅德第二高炮團就包辦了112架。英軍派出的飛機損失了60%。《英國皇家空軍史》稱:「再沒有比這種自殺性的戰斗造成的損失更令人痛心的了。」這一天被德國人稱為「戰斗機日」。在這以後,英法空軍只敢在夜間升空活動,戰區制空權被德國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軍裝甲集群長驅直入,其威力與速度是戰爭史上聞所未聞的。法國陷入驚慌失措之中。5月15日清晨,法國總理雷諾沮喪地給5天前才接替張伯倫擔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打電話說:「這一仗我們恐怕要打輸了。」丘吉爾驚得目瞪口呆:「我簡直不明白,運用大量快速裝甲部隊進行襲擊會引起這樣劇烈的變革。」為進一步探明戰局真情和給已經感到絕望的法國領導人打氣,5月16日,丘吉爾從倫敦急飛巴黎。據丘吉爾回憶,「差不多他一見到法總理雷諾和英法聯軍總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識到:局勢比他想到的還要糟得多——他們每個人臉上都是灰溜溜的。」丘吉爾問甘末林「戰略預備隊在哪裡?」甘末林搖搖頭,聳聳肩,說:「沒有戰略預備隊」丘吉爾聽後,「簡直傻了眼」。-
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的推進速度不但令聯軍措手不及,而且也令德軍統帥部不安,克萊斯特曾兩度下令古德里安暫停前進,但他不惜以辭職抗爭。禁令解出後,他的速度比以前還快,以至於在路上遇到一股股潰散的法軍士兵,都不願耽擱時間下車去俘虜,僅用擴音器喊:「我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路。」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個裝甲師向西轉進,目標是直抵英吉利海峽東岸的敦克爾克地區。5月20日,古德里安掃過亞眠,在阿貝維爾附近抵達英吉利海峽。這時的德軍統帥部也沒有料想到,在法國境內的戰斗會進行得如此順利,因此,一時不知怎樣部署兵力才好。等到次日,他們才給坦克部隊下令:由阿貝維爾向北推進,以佔領海峽諸港為目標。
古德里安一接到命令,便立即決定:第10坦克師向敦克爾克前進;第1坦克師向加來前進;第2坦克師向布洛涅前進。古德里安深知,他所在的A集團軍群構成的從色當到法國西海岸的進攻線,已經切斷了法軍從北部南逃的退路。而北麵包克的B集團軍群已攻佔了荷蘭及比利時東部,70萬余英法聯軍主力的左翼實際上已處在德軍的深遠包圍之中。眼下對方得以逃脫的唯一希望就在包括敦克爾克在內的法國北部的幾個海港了。因此,他一定要迅速佔領這幾個海港,以徹底切斷對方的海上退路。-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的安裝甲部隊先後佔領了布洛涅和加來。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已到達格拉夫林,離敦克爾克還有10英里了,而在其右翼的萊因哈特的第41裝甲軍,也已到達艾爾—聖奧梅爾—格拉夫林運河一線。兩支裝甲勁旅只須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克爾克,而後繼的幾十個步兵師也正源源不斷地跟進。古德里安等人躊躇滿志,決心率領他們的裝甲部隊再打一個圍殲戰,將英法軍隊的數十萬人馬徹底消滅在濱海地區。-
然而就在這時,第19裝甲軍和第41裝甲軍同時接了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發來的命令,要他們停止前進,並稱「敦克爾克之敵將全部留給戈林元帥的空軍去解決」。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後,立即向克萊斯特提出了質問和抗議,但得到的最後答復是:「這是元首親自下達的命令,必須執行。」於是,古德里安和萊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運河一線按兵不動,而眼睜睜地看著英法比聯軍從敦刻爾克上船逃走。聯軍利用這一轉瞬即逝的喘息機會,得以實施從海上撤退的「發電機計劃」,從5月26日到6月4日,從敦刻爾克先後撤出32.4萬人,其中法軍8.5萬人,成為日後反攻歐洲大陸的主力。對於希特勒這一讓人費解的命令,至今仍然眾說紛紜,成了一個難解之謎。一種說法認為,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國人一馬,因為希特勒對英國人情有獨鍾,他曾說過:「他們那些人是有價值的人種,是我要與之媾和的人。」他這次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一情面,為日後和談留一條退路。另一種說法是希特勒對自己的裝甲部隊異常迅速地挺進感到不安,怕他心愛的裝甲部隊陷入敵軍南北合圍。但不管怎麼說,希特勒在此是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它影響到日後對英國的入侵,並且使英國人以後在非洲和義大利能繼續作戰。
德軍在比利時和法國北部實施的毀滅性突擊,使比利時全軍覆沒,法軍30個師,英軍9個師也不復存在。法軍新任司令魏剛拼湊了49個師加上英國的2個師,編成了3個集團軍(第6、第7、第10集團軍)在索姆河和埃納河一線構成了東西大約300英里的「魏剛防線」,以17個師守馬奇諾防線。兩條防線連在一起,企圖阻止德軍南下。-
德軍在佔領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後,德軍統帥部制定了代號為「紅色方案」的法蘭西戰役第二階段作戰計劃。這一方案要求德軍揮師南下,徹底擊敗法國。現在德軍兵力達137個師之多,其A、B兩個集團軍群迅速改組完畢。包克的B集團軍群(轄6個裝甲師)為右翼,向索姆河正面實施突破;倫斯德A集團軍群(轄4個裝甲師)為左翼,向埃納河作正面突擊。
6月3日,德國空軍向法國機場和後方實施了猛烈轟擊。6月5日拂曉,包克的B集團軍群率先在右翼發起全線進攻,當天,隆美爾的第7裝甲師搶先渡過索姆河。6月7日,隆美爾師將防守阿布維爾——亞眠一線的法國第10集團軍攔腰斬斷,其他德軍各師得以從這個缺口向前擁入。6月8日,隆美爾師進抵塞納河畔。6月10日,隆美爾又轉身北向,一口氣沖了50英里遠,以海岸線為目標。當晚就到達目的地,切斷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軍第9軍和英軍第51師的退路。這些部隊於6月12日被迫向隆美爾投降。-
在B集團軍群發起進攻後,左翼的倫斯德A集團軍群也於6月9日在埃納河發起渡河攻勢,當晚,古德里安裝甲兵團的第1裝甲師強渡埃納河,6月10日,古德里安兵團擊敗法軍裝甲部隊,突破了法第6集團軍的右翼,此後,古德里安揮軍南下,一路長趨直入似入無人之境。成群結隊的法軍俘虜喪魂落魄地把槍支扔給德軍,放在坦克下面壓毀。魏剛後來心情沉重地寫道,使他「最感觸目驚心的,就是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已使法軍士兵產生了恐懼的心理現象。這要算是德軍的一個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裝甲兵團進抵瑞士邊境城鎮潘塔里爾,切斷了馬奇諾防線內法軍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強渡埃納河以來,古德里安裝甲兵團在10天中長驅400多公里,俘虜法軍25萬之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觀。-
6月10日,法國政府撤出巴黎,遷往圖爾。同日,義大利趁火打劫,向法國宣戰。13日,巴黎被宣布為不設防城市。14日,法國政府再遷往波爾多時,德軍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了巴黎。就在德軍佔領巴黎的當天,德軍A集團軍群的左翼已進至到馬奇諾防線的側背,「因為這條無用的防線,畢竟還存在著數十萬沒有投降或被消滅的法國軍隊」。希特勒要求倫斯德與C集團軍群合作,徹底消滅那裡的法國部隊。根據希特勒下達的15號作戰指令,一直在馬奇諾防線當面執行吸引法軍注意力任務的C集團軍群,立即選擇馬奇諾防線守軍的薄弱處,即阿爾薩斯和格林兩築壘地域的接合部發起進攻。A、C兩集團軍群前後夾擊,馬奇諾防線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團軍進至馬恩—萊茵運河上,A集團軍群佔領了凡爾登,法軍50萬被包圍在阿爾薩斯和格林南部,除少數逃往瑞士外其餘全部被殲。18日,法國政府宣布停止抵抗。
此戰,法軍死亡8.4萬人,傷12萬人,被俘154.7萬人;英軍損失6.8萬人。德軍死亡和失蹤約45500人,受傷11.1萬多人。德國在此戰中取得的勝利證明,法英兩國雖然擁有雄厚的軍事和經濟潛力,但無力抵抗德軍的強大進攻。盟軍在法國如此迅速被殲和法國退出戰爭的原因是:英法同盟由於內部矛盾重重,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是不鞏固的。法國戰局暴露了過高估計其防禦能力的盟國在戰略和軍隊建設方面的嚴重失策。盟國在確定德軍主要突擊方向時犯了錯誤,並在復雜的戰役戰略情況下無力指揮軍隊。法國失敗主義泛濫,軍事思想落後,對裝甲部隊快速突擊認識不足。德軍統帥部巧妙地利用了對方的弱點和錯誤。周密的准備、正確的選擇主要突擊方向、進攻的突然性、大量使用坦克和航空兵,這些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德軍的戰役勝利。法蘭西戰役表明坦克和摩托化軍以及坦克和摩托化集群在進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此外這兩個國家的統治集團在戰前為了將德軍的侵略引向蘇聯推行向德軍讓步的政策,出賣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
最後給你說點題外話:
①10萬人能組建多大規模的部隊?
按擴軍前的德軍編制,10萬人被編為第1到第7等7個步兵師,而按二戰時期德軍鼎盛時候的編制,一個步兵師的兵力應該在1萬6千人上下;一般德軍的一個步兵軍為4個步兵師,外加若干軍屬預備隊(一線3個師,預備隊1個師),高炮部隊、通訊部隊、工兵部隊、野戰醫院、修理工廠、補給分隊、郵政分隊、獨立炮兵部隊(一般是第XXX炮兵司令部或炮兵團)、偵察部隊等支援單位,10萬人,剛好夠編成1個步兵軍而已。
以1個步兵軍去進攻135個師,要想勝利,除非德國士兵一人一顆原子彈去自爆。
②法國失敗的原因
很多人認為1940年法國人的戰敗原因是德國人的突然襲擊與德軍優勢武器裝備,其實這是很錯誤的觀點。
首先,否定突然襲擊論。1939年9月1日,德軍就閃擊波蘭,3日英法對德宣戰,到1940年5月的時候,二戰已經爆發了近9個月,雖然西線一直嘸有發生什麽像樣的地面戰斗,但英法軍隊應該有心理准備的,至於物質准備是否充足,那是英法軍隊的效率問題了。
其次,否定德軍裝備優勢論,當時德軍的裝甲部隊主要裝備還是1號和2號輕型坦克,1號坦克連h火炮都沒有,只裝備了7.92毫米MG34通用機槍,而2號坦克裝備的是20毫米機關炮,3號裝備37毫米炮(部分50毫米),4號坦克為24倍徑短身管75毫米炮,德軍從捷克斯洛伐克俘獲的38t也只是裝備了37毫米炮,即使是這樣,德軍的3號、4號坦克數量也很少,而對面法軍裝備H35、S35、B1等坦克普遍為47毫米炮,而且裝甲比德軍坦克裝甲厚實,很多性能比德軍的還要先進;空軍方面,英法等國的戰斗機其實性能也和德軍的Me109相差不大。
至於說德軍和英法聯軍的兵力問題,前面已經說了,這里不重復。
真要說英法的失敗原因,個人認為是以下幾點:
①決策失誤;當希特勒和曼施坦因修改了西線進攻計劃後,英法等軍事首腦依舊認為德軍還是會像一戰的路線進行進攻,因此,重點加強了北部的防禦,而忽視了中央和南線陣地;
②戰法守舊;法軍妄圖依靠馬奇諾防線死守國境線,卻不曾想被德軍在阿登地區突破,雖然法軍頑強抵抗,但後方失陷,亡國命運已定;
③戰術失當;當英法等國空軍還在採用陳舊的三機編隊時,德國空軍已經使用更先進的雙雙機編隊了;當英法等國將坦克釘死在步兵身邊時,德軍的坦克早就取代步兵成為攻擊主力;
④內政混亂,准備不足;當希特勒上台執政,統一德國黨政軍大權,恢復德國經濟的時候,法國因為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而頻繁更換政府,每屆政府都有不同的主張,但於法國加強軍備防備德國無意;
⑤禍水東引政策失敗;英法寄希望於德國將其野心用於東歐,因此犧牲掉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甚至是羅馬尼亞等國,如果英法聯軍真的在德軍閃擊波蘭的時候進攻德國,二戰或許真的會改寫;但犧牲奧地利,德軍吸收了奧地利軍隊,犧牲了捷克,德軍可以從斯柯達獲得大量軍火,犧牲了羅馬尼亞,德軍就有了進攻所需的汽油;可以說英法犧牲了那些小國,而那些小國的物質助長了德軍消滅法國的力量;
⑥希特勒不按牌理出牌.世人多貶低希特勒,尤其是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但是說實話,希特勒向來喜歡從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進攻,閃擊波蘭如此,閃擊法國如此,閃擊蘇聯如此,甚至到了1944年末,盟軍認為德軍毫無威脅的時候,他又在阿登地區上演了一次反擊戰,差點重現1940年的局面.
知兵堂雜志社曾出版了一本《閃擊西歐》一書,你可以去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