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曾經橫掃歐洲的德國,現在卻對軍事完全喪失興趣
作為歐洲大陸上的傳統強國,德國在上世紀連續發動了兩次世界戰爭,從普法戰爭開始到二戰結束的70多年時間里,德國在歐洲所向披靡,打遍歐洲無敵手。
一戰前夕,德國靠發展軍工產業,成為歐洲大陸上最強陸軍的擁有者;二戰前,德國在納粹黨的帶領下建立了戰時經濟體制,重點發展軍工技術,而且還坐擁克虜伯和斯柯達兩大兵工廠,其軍工產業足以傲世整個歐洲。
為什麼這么說?要知道,克虜伯軍工廠是20世紀前期的世界第一大兵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已經威名赫赫;而斯柯達兵工廠是世界第二大兵工廠,以生產火炮和各類型的槍械出名。1939年年初,德國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隨後接管了這座軍工廠。憑借著強大的軍事工業,德國才獲得了逐鹿天下的實力。
然而,隨著二戰的結束,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美蘇兩強崛起,德國在衰落的同時,也逐漸喪失了發展軍事工業的慾望和能力,轉而通過大力發展經濟、組建歐洲共同體等方式,將發揮主導作用的方式隱藏在歐洲的集體行動中,以「歐洲」的名義和渠道投放自身影響力,在國際上貫徹自己的意志和主張。
作為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德國為何會放棄發展軍事?難道德國民眾的徹底反思,使得他們看清了發展軍事進而引發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破壞性和殘酷性,從此對軍事深惡痛絕?
這種主觀層面的分析顯然不符合事實,要不然德國在一戰中吃虧後,也不會主動挑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了。更何況,從迴避歷史問題到真正全面反思納粹歷史,德國在反省的道路上也經歷了諸多波折。
熟悉雲石君之前系列文章的朋友也許會指出,二戰結束後,德國元氣大傷,德國(西德)政治和軍事上受美國高度鉗制,領土被四國劃分,基本上失去了自主權。這種境遇下,德國拿什麼來發展軍事工業?
不得不承認,美國對德國的軍事接管和鉗制是德國無法發展軍事的一大主因,但也僅僅是外部因素。我們都知道,內因才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本文中,雲石君試著從內因入手,來挖一挖德國不願發展軍事的深層原因。
首先,在美蘇兩強冷戰對峙的背景下,德國再怎麼發展軍事,也無法抵抗蘇聯,何況有美國撐腰,自保無虞。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強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對峙。很不幸,由於地緣關系的相對接近,使得德國在地緣上不得不直面蘇東集團,並且由於國土面積不大,完全缺乏戰略縱深,東西南部都被歐洲國家包圍,處於四戰之地,這一點和中國戰國時代的魏國與韓國的地緣政治格局頗為類似。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大規模戰爭的傷害水平之深,已經遠非德國這種體量的國家可以承受。分裂後的西德一旦有想通過發展軍事做大做強稱霸歐洲的意念,必將面臨其東西兩面傳統歐洲強國(尤其是強大的蘇聯)的聯合打擊。而隨著原子彈、氫彈等核武器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戰爭形態,畢竟核武器的破壞性太大,這是西德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的。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自身軍事力量強勢與否已經沒有意義(反正都打不過蘇聯,狹小的更無法承受核彈――德國的人口密集度在歐洲大國中排名第一),而且德國的軍事復甦還會加劇東西方緊張,增大淪為炮灰的風險。既然註定不是蘇聯的對手,而且有美國這個歐洲的太上皇在背後撐腰,自保完全沒有問題,德國索性放棄了軍事復甦的念頭,避免刺激周邊國家敏感的神經,更願意用和平方式充當東西方緩和的橋梁,以一個溫和的贖罪者的形象示人,這樣既節省了軍費,更可以避免自己淪為冷戰變熱戰的炮灰,何樂而不為?
其次,戰後歐洲政治格局發生了大洗牌,靠武力征服已不太現實,德國要領導歐洲,只能通過軟實力吸引大家主動接受自己領導。
從政治方面來講,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傳統的歐洲列強普遍衰落。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在二戰結束後出現斷崖式衰落,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在全球勢力急劇收縮,從世界霸主變成了二流國家,逐漸淪為美國的小跟班;德國在戰後也受到了嚴厲制裁,國土淪為廢墟,大部分軍事基地、軍工廠被摧毀,軍事政治被美國接管,國運可謂是一落千丈。
隨著全球政治格局大洗牌,歐洲不再是世界政治經濟的中心,反而成了新崛起的兩大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爭霸的前沿陣地。貧病交加的現狀讓歐洲各國第一次真正認識到,為了讓歐洲從戰後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中解脫出來,歐洲必須整合各國資源,完成歐洲一體化的進程。
然而,兩次世界大戰以及戰後歐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國已經不可能靠軍事實力來整合歐洲的政治秩序,畢竟今時不同往日,通過發展軍事來征服別人這種簡單粗暴的玩法已成為過去時。要想做歐洲的主宰者,只能換種溫和的玩法,建立一種政治上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的新型關系,而德國通過發展軍事、進而發動世界大戰這個歷史因素,明顯構成了讓其他國家認可的阻礙,很難和周邊鄰國建立政治互信。這就使得德國只能放棄武力,通過經濟發展提升自身軟實力,用利益誘惑人家接受自己的領導,進而完成歐洲一體化整合。
從經濟方面講,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迅速發展,和平和發展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在國際政治兩極化的格局下,歐洲各國實力普遍都差不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力發展本國經濟上。德國作為歐洲的中樞,在這種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也不能逆潮流而動,只能適應大趨勢,與鄰國加強經貿合作來提振本國經濟。
再次,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和美國對德國的改造,使得德國社會整體思想認識發生了根本改變,反戰成為民眾的共識。
二戰前夕,德國在納粹黨領導下出現的「經濟奇跡」,民眾對納粹黨歡欣鼓舞並感恩戴德,唯希特勒馬首是瞻。殊不知,正是這種戰時經濟體制將德國拖入了戰爭的深淵中,讓民眾遭受了巨大的苦難。
經歷了二戰的殘酷洗禮,德國元氣大傷,國內民生凋敝,暫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國內工業體系全面崩潰。雖然德國後來獲得了美國馬歇爾計劃的輸血援助,但這種明顯帶有政治附加條件的援助和控制是德國人無法接受的。
這也正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雖然納粹黨早已灰飛煙滅,但德國民眾必須為他們自己的瘋狂行為買單。通過軍事霸權掠奪資源固然爽,但天上不會掉餡餅,民眾必須承受由此帶來的代價。在這種戰後的深刻反省中,德國民眾真正認清了戰爭的殘酷性,對任何涉及軍事和戰爭的苗頭都極為敏感,反戰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
這種共識也影響了德國整合領導歐洲的思路。德國在完成國家統一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在霸權主義的思維習慣下,德國通過大力發展軍工產業,夢想著通過武力來征服各國稱霸歐洲,而結果卻是國土被分割,軍事政治被閹割。在這種背景下,德國要想整合歐洲,只能順應民意,通過和平崛起的方式融進歐洲區域經濟廣泛合作的大潮中,實現德國二戰後的經濟復甦和繁榮。
基於這種考量,德國索性摒棄了軍事力量,與法國這個宿敵聯起手來,組建了歐洲六國煤鋼聯合體,在吸納了更多歐洲國家加入後,升格為包括經濟、外交和安全合作的歐洲聯盟。而德國憑借著自身的工業實力,逐步領導歐盟事務,成為歐盟的扛把子。
然而,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不斷變化,目前國際形勢依然動盪不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在歐洲及其邊緣地區,由於存在政治、經濟、社會、民族和宗教矛盾及領土糾紛,發生地區性危機和沖突的可能性增加,局部沖突呈上升勢頭;原蘇聯地區的動亂以及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仍對德國構成「不可忽視的潛在威脅」;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各地區爆發局部戰爭和沖突的可能性有增無減,使德國面臨著難以預測的「危險」。而美國大搞貿易保護主義讓德國很不爽,雙方齟齬逐漸加深,德國顯然已經意識到,完全依賴美國的時代已經結束,是時候自力更生了。
B. 德國不是一戰的戰敗國嗎為什麼在短時間內經濟軍事崛起神速是由於希特勒上台才導致的嗎還是什麼二
一戰德國國內沒有遭到戰爭破壞。
一戰結束英美出於自己考慮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反而加以扶持,比如洛迦諾公約,就是明目張膽扶持德國的例子。
希特勒上台之後,為了解決經濟危機,實施國民經濟軍事化。
二戰中牛人施佩爾主持軍備生產,德國的軍工業很是發達。
C. 一戰德國為什麼投降
第一,是因為德國國內爆發了革命,霍亨索倫王室被推翻,新成立的魏瑪共和政府急於掌控國內局面,因此投降;
第二,當時德國雖然並不是沒有一拼之力,但整個戰爭的局勢已經明顯是倒向協約一方的,再打下去也只會越來越糟。事實上德國當時以為停戰後的談判會依然如同之前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列強戰爭一樣,只是利益的讓步而已,誰知道法國殺紅了眼,下了決心要弄死德國;
第三,當時德國經濟已經瀕臨崩潰,而協約國一方還有美國根本沒有進入戰時體制,完全可以支撐整個協約國繼續進攻,所以為了避免蘇聯成立後對德國的「輸出革命」行動引發真正的嚴重後果,德國也必須停戰。
D. 德國二戰真的是因為希特勒的一系列愚蠢決定才輸的嗎
是,也不全是。小鬍子對軍事干預過多,如果放手讓古德里安丶曼施坦因等專業軍人指揮,也不會有兩線作戰,即使真要兩線作戰,在1941年秋天佔領莫斯科完全有可能,在42~43年前結束戰爭,迫使英國投降。(那時莫斯科僅有6萬二線軍隊,也未發動大動員和從東方調兵,德軍閃電戰過快,斯大林也不太清楚前線情況)。其次,受限於戰略位置和資源差距,德軍只能進行閃電戰,依靠先進的戰術戰略能力和優異的兵員素質丶指揮能力,希特勒的短視指揮錯過了速決速戰。最後,將所有過錯推與一人是不合理的,希特勒發動的是侵略戰爭,英美及世界的態度極為重要,不可能像鍾點一樣一刻不差,從陷入與大多數國家戰爭開始,勝利希望就越來越遠了,大多數時候在苦戰,爭取體面地停戰或投降,因為戰爭資源差距巨大,和美國一小時造一架B29,蘇聯人海量出坦克與火炮相比,是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
E. 德國確立的是什麼政體有何局限性產生這種局限性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德國的政體:議會制民主共和制
議會制民主共和制國家元首(總統)的地位是象徵性的,只是虛位,沒有實權,議會是國家的權力中心。政府由議會產生,取得議會選舉多數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閣上台,政府對議會負責,當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時政府就要辭職或是呈請國家元首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政府官員和議會可以相互兼任。
F. 蘇聯佔領德國多少年,為什麼沒有完全統治德國
二戰期間,美英法三國首腦多次會晤,對戰後情況作了部署,決定由三大國分區佔領德國。
1961年8月,華約成員國負責人在莫斯科開會。 從8月13日0時起,在東西柏林之間修建起一道城牆。
柏林牆並不能阻隔東西德國人民的親情。
1990年5月31日,民主德國宣布,從7月2日起,所有存在於邊境通道上的障礙物都將被拆除。這樣,被阻斷了 28年的大柏林,終於連成一體了。
G. 德國的政治體制的問題
一戰前德國是 君主立憲制沒錯 但與同時期的英國有一定差別 德國的皇帝還保留著一定的權利 由於德國在一戰的失敗 協約國與德國簽訂了條約 其中就有流放德皇威廉二世。德國就從 君主立憲制 轉變為共和制還有 希特勒上台的時候 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二大黨 希特勒只是當了國家的二把手 也就是總理,後來經過暗殺 暴動 成為了 國家的元首 海陸空三軍統帥 但行政編制一直是總理現在的 德國政治體制類似於法國 各個議會力量 類似於美國 總統自然是人民公選出來的領袖 但是上下兩議院 權利比較持平 所以管理國會的總理 便感覺 更NB了
H. 德軍作為二戰最強軍隊究竟是為什麼會失敗
德軍作為二戰最強軍隊會失敗,是因為德國的軍事目的是慘絕人道了,他們發動的都不是正義的戰爭,而且它的盟友義大利還是個拖油瓶。
I. 二戰時德國政治體制
二戰德國是在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下推行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變體)。國家社會主義一般又稱作納粹主義,「納粹」(Nazi)是德語「國家社會主義者」(Nationalsozialist)的簡稱,原意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NSDAP,簡稱國社黨)的黨員與擁護者。
納粹德國指在1933年至1945年期間由阿道夫·希特勒和其所領導的納粹黨所統治的德國。納粹德國有兩個官方國名,分別為1933年至1939年使用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德語:Drittes Reich)與1939年到1945年的大德意志帝國(德語:Großdeutsches Reich)。「第三帝國」一詞指的是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962–1806)「第一帝國」與近代的德意志帝國(1871–1918)「第二帝國」的德國。
納粹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之一。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分別在1938年與1939年被納粹德國吞並,其中捷克被直接吞並,斯洛伐克則是納粹德國的傀儡政權。1939年9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第二共和國,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至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其中包括法國。其佔領區內的「不受歡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斷受到迫害。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簽訂《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結成了侵略性軍事同盟,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宣戰,發動蘇德戰爭,德軍一度兵臨莫斯科。
在1943年遭到一連串的失敗後,戰爭的天平開始向另一方傾斜。德國城市遭到盟軍大規模、有規律地轟炸,而隨著戰爭的進行,德軍也面臨著資源短缺問題。1945年初,西方盟國自西向東,而蘇聯則自東向西不斷推進。4月,蘇軍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殺。5月8日,德國投降,並簽署投降書,納粹德國宣告正式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