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汽車起源於哪個國家
汽車起源於英國,1886年1月29日誕生,雖然85年創造出來,但86年才是誕生日。汽車起源於英國,發展於美國、日本,延續於中國。目前我國銷售量已經名列前茅了。
② 德國汽車工廠在哪個城市
寶馬在幕尼黑,
賓士和保時捷在斯圖加特
奧迪在英果爾斯達特,
大眾在沃夫斯堡
③ 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源自德國還是美國
1886年1月29日 (農歷臘月廿五),世界上公認第一輛汽車誕生。
1886年1月29日,兩位德國人朱卡爾·木茨和戈特利布·戴姆樂獲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的專利權,標志著世界上第一輛汽車誕生
④ 德國汽車
新邁騰,技術和動力都是同級別中最先進的
⑤ 德國車和日本車哪個的要好點
德國車比日本車重,主要因為以下方面原因:
1)為確保高速行駛的操控性、穩定性、安全性(車體剛性),德國車的底盤用料十足,特別結實(同排量德國車的最高速度大多比日本車要高,比如1.8升花冠的最高速度比1.8寶來/GOILF要低20公里/時,只與1.6升的寶來/GOLF相當),因此,重量增加了。看看XCAR俱樂部什麼車的用戶加裝平衡桿多就便知其中差異了。德國車幾乎沒有加裝平衡桿的,而日本車比比皆是!
2)德國車發動機底部大多裝有高強度防護板,而日本車除了中高檔車外基本沒有裝(光這一點重量就相差至少20-30斤);
3)德國車採用前後高強度加強型吸能保險杠(確保低速追尾碰撞變形盡可能小,盡可能不傷及發動機倉內部件,減小不必要的維修費用,這一方面GOLF便是典型代表)。而日本車所謂的碰撞吸能,是以犧牲保護汽車內部部件為代價來保護乘客,中低速碰撞就會導致碰撞部位嚴重變形,往往傷及內部部件,使得維修費用大增,這一點飛度便是典型代表);
4)同排量德國車的載重能力往往比日本車要高出30%!(同排量的寶來/高爾夫比花冠載重能力高出150斤!)。為此,德國車的避震彈簧更粗,避震裝置自然更重。
5)德國車(比如POLO、GOLF等)採用鋼板雙面鍍鋅防銹工藝,空腔注臘技術、多層噴漆工藝等確保車身12年不生銹,而日本車給省了。
6)同排量的車德國車的輪胎寬度往往比日本車大一號,由此也增加了重量。
稍有物理常識的人都知道,移動重量越重的靜止物體要克服更大的慣性,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同樣,汽車自重越重就越耗油,尤其在城市擁堵路況開開停停行駛更加明顯。
日本車之所以輕(相對省油),說難聽點是「偷工減料」的結果,其所謂的省油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降低安全性與操控性為代價換來的。
從國際上汽車售價就可看出,日本車普遍處於中低檔次(凌志等少數高檔車除外),日本車是側重滿足用戶基本安全和代步要求而設計的,至於操控樂趣、品味等就免談了吧,買日本車是抬高不了自己的身份的。
關於汽車的概念,歐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橫貫歐洲不能有問題。美國人想的是我從美國的東海岸開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國人責問為什麼使兩年以後哪哪都是毛病時,是這么說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車上,一年也就跑一萬公里。誰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萬公里!日本人開3年就換車了,你非得開15年,你怨誰?」
歐美人發明汽車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無到有的想像、鑽研。日本人學做汽車是為了賺錢。所以他把別人有的拿過來琢磨怎麼做的更便宜!日本車打入美洲市場是能源緊張,油價上漲的70年代。――他最省油。
大家知道車怎麼能省油么?――車輕!(風阻系數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風阻系數的作用是與速度有關的。)為什麼在日本車迅速佔領市場的時候,歐美人(特別是德國人!)卻不生產同樣省油的廉價車與其競爭呢?是因為他們作汽車的目的不一樣!!!
德國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想的是把鋼板換成鋁合金,這一下成本高得嚇人!日本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直接把2個厚的鋼板換成0.8的。結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么做嗎?真個這么笨嗎?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么做!但卻絕不是笨蛋!!!
前面說了,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對汽車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說了二者造汽車的目的不同。結果造成什麼直接的結果呢?舉個例子:兩個人各自開著日本車和德國車以同樣的速度撞牆,50公里的時候,日本解說員對駕駛員說:「你看,這是最新科技:發動機下陷技術,保證不會進入駕駛室造成對駕駛員的傷害;這是利用塌縮吸能原理製造的三級吸能結構,確保其通過充分變形來吸碰撞能量以保障駕駛員的安全。」(車已經報廢了)。德國的解說員只對駕駛員說了一句話:「看,沒問題。」然後是時速100公里,撞完之後德國解說員不好意思地對駕駛員說:「對不起,您的車報廢了!」日本解說員大聲對駕駛員罵道:「活該你死,開這么快,你還敢撞牆?」
德國人想的是要把發動機室做堅固,以確保在可能出現的事故中盡量把車的損失減少到最小。而為了人的安全要把駕駛室造的更堅固,以確保在車的損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還能保證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為了節約成本把駕駛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證發動機室比駕駛室更不結實就行――這樣就不至於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試驗能過關)。
而這兩輛車帶給人的直接區別是:日本車每百公里省1-2個油,每開出一萬公里,日本車少花幾百塊油錢――前提是別有事故,因為一有事故,日本車用於修車甚至換車的綜合費用要比德國車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國車的一個保險杠是日本車的幾倍,德國車需要換保險杠的時候,換成是日本車可能已經報廢了!)
想一想你買車花了多少錢,你每年能開多少萬公里,你就知道省這點油錢對你有沒有意義!而多花這點油錢對你有多大的好處!
人要學會自愛,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一定要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一樣。日本人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是尤其不會在乎你中國人的死活的!!!
首先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有位網友問我:「德國在中國賣的車也減了配置」。還有的網友說:「日這本車賣給中國的質量次,在歐美的品質還是不錯的。」
這些朋友說的都有一定道理,這次我就試著分析一下「品質」與「質量」的區別。舉一個例子,有位朋友說:「在國外美女最多的是韓國,大街上到處都是。」大家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基本都是假的。再舉個例子是香港電影。好萊塢越來越重視香港電影,但並不意味著香港電影就有資格與好萊塢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凡大賣的香港電影60%以上都能從好萊塢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說沒有香港電影並不會影響世界電影的發展,而沒有好萊塢將引起世界電影的倒退。舉這兩個例子想說明什麼呢?就是想說質量和品質的差別。什麼是質量好,韓國的美女就可以說是質量好!質量的好壞是外界的評價是一些客觀標準的達標。什麼品質好,品質好就是好萊塢的電影!香港電影可以拍的比好萊塢更花哨(只限武打場面)、更血腥、更緊張。但沒有了好萊塢,我們將直接失去的是想像力(香港電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好萊塢想像力的亞洲演繹版)。品質是內在的,是內在的對想像力、原創力、生命力的追求!韓國人以他認為美的標准不斷的整下去的結果並不會使韓國的母親們生出更多符合標準的美女來,只能使他們的美容業病態的發達。而最後的結果是整個民族的自卑!
走了這么遠回到汽車上來,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質量好,但他還沒有能力做到品質好。日本人做汽車的初衷是因為這是一個大的賺錢的產業。他現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車企業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為第一代的企業已經在前赴後繼的沖擊美國市場的過程中傷亡殆盡了。(當時日本沒有什麼汽車消費市場,他做車就是為了出口)當時的美國甚至出過專門針對日本車的笑話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懂得了質量的概念。並且它也做到了這一點――它可以讓使用者在一定的范圍內挑不出毛病。而這一切是源於他對歐洲人對汽車品質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現在日本車在歐洲仍然是沒有什麼作為的)
再舉個相對專業店的例子,歐洲車的功率響應峰值是在一定轉速范圍內的一個平台,而日本車則只是一個尖點。同樣的道理兩種車都宣稱有ABS系統,德國車通常是連帶著EBD的。而日本車在更貴一些的車型上會標著ABS+EBD!
就是同樣的ABS在極限狀態下的表現也是相差很大的。但這並不影響日本車的質量――因為絕大多數使用者並不能察覺。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遇到極限情況。而一旦遇倒這種極限情況將是致命的!!!
品質和質量的差別同樣體現在德國車和日本車在對中國銷售的車型減配置上。日本人在對中國銷售的汽車減配置上不僅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還有一種病態心理。(具體為什麼有這種病態心理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在下一次試著分析一下)德國人減配置是因為中國人病態的喜歡日本車的心理造成德國車必須降低成本和他拼價格。我說過在國際市場同檔車德國比日本要高1/4――1/3的價格雙方銷量持平。(中國人為什麼有這種病態心理大家有興趣的話,我也在下次分析一下)
我前段時間在媒體上看見很多關於馬3PK速騰的文章,這兩款車是否PK,這與我無關,這兩款車我都仔細地看過,兩款車都很誘人,特別動感的外形讓兩款車都定位於運動型車,我也覺得很合適;從動力系統上看,馬自達的轉子發動機和大眾的渦能增加發動機都是世界聞名的發動機,第一台轉子發動機誕生於1961年,而大眾的渦能增壓發動機誕生於1966年,渦能增壓最開始是用於飛機的發動機,漸漸地用於汽車。雖然轉子發動機是日本馬自達的技術優勢,其實轉子發動機是德國工程師汪克爾(Wankel)發明的,1988年11月份,日本馬自達公司購買了汪克爾的發動機專利。可見,馬自達的發動機的根還是德國,這就是德國人在發動機上的優勢,或許是德國高速路不限速的情況讓更多的發動機工程師瘋狂的改進發動機。
在世界汽車工業史上,汽車起源於德國,德國車以良好的穩定性、安全性和操控性見長,而日本的地理條件(島國山多)決定了日本汽車也需要良好的操控性和穩定性。可是,在動力性方面,日本對此要求沒有那麼嚴格,因為日本的彎路多,車速不能上去,但是對操控性要求高,比如馬自達6的良好的操控性也能說明。德國公路不限速,直路居多,從此德國車不但要有良好的動力性,還要有安全性和操控性,可以看出來,在高速的情況下,不但要有良好的安全性還要有操控性才行。這就是德國車在其高速的情況下比日本車多了一個籌碼,那就是安全性。雖然這有些片面,不能說明所有的日本車和德國車都那樣,但是這一定是絕大多數的日系和德系車的區別。在安全的速度下行使,日系車和德國車都很安全,可是,在超高速的情況下,誰更加安全?
當然,上面題外話,還是回到文章的主體上來,馬3和馬6都不錯,並且,馬6以彎道之王而贏得了很多消費者的厚愛,德國車的捷達和桑塔納10多年市場不衰,寶來除了價格高了一些和後排空間的弱點,但是市場還是一片看好。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一些細節可以看出。
首先,我們看看馬6和馬3的細節,馬3和馬6都具有很棒的外形設計,馬3的動力也很棒,馬6也號稱彎道之王,可是,大家可以仔細地看看馬3和馬6的內飾和做工,不管是馬自達6還是馬自達3,他們的隔音效果都是特別差,不信的人可以自己親自比較。另外,馬3和馬6的做工都比較粗,這可以從他們很細小的部分就可以看出來,比如:就拿馬自達的座椅來說,從座椅的針線勻稱、以及座椅的塑料部件與部件的切合度都可以看出來,馬自達的內飾和做工明顯偏粗。此時,我就覺得有些懷疑了,既然馬3和馬6在外形設計,發動機上都捨得花錢,為什麼那些內飾和部分做工都不可以改進、或者做得更好呢!同時,我們可以比較內飾和做工所需要花費成本與汽車設計、發動機、變速箱等配件的成本,誰更加高?或許傻子都知道後者的成本更加高,可是為什麼還不在內飾和做工上下功夫呢?
其次,我們再看看速騰,甚至德國大眾的別的車型,以及其他德國車,他們的內飾和做工怎麼樣?有句很經典的話:德國人造車如同造藝術品。即使這句話不能用來形容全部的德國車,但是德國的豪華車完全可以用這句話來印證。我們甚至可以從捷達車來看它們的內飾,即使是呢絨的座椅,也絕對做到每一針線的勻稱和到位,速騰也不例外,為什麼我可以這么說,因為我親自仔細考究過兩款車的內飾。
此時,我想到了以前看過的汪中求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我不知道日本的本土產的馬自達內飾情況怎麼樣,但是從日本的電子商品的做工來看,日本對細節的要求也是很嚴密的,來到中國後的馬自達的內飾和做工卻變得那麼粗糙了,這是為什麼?難道這就是馬自達在忽悠中國消費者?盡管德國車也有缺陷,比如價格普遍偏高,外形比較古板而穩重,但是德國車在細節上做得較好,在技術研發方面也很有突破。
最後,我想到了一句話:細節都做不好,還能夠持續地做大作強嗎?馬自達被福特收購,或許原因就在此,難道這就是馬自達和德國汽車企業的文化之一。這對於國產車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既然我們在技術上比別人差,但是我們可以從細節上下功夫啊!如果本身技術都不先進,再加上細節也做得不到位,消費者怎麼才會信賴它們。
⑥ 德國兩種汽車歷史
歷史的凝眸 梅賽德斯-賓士
創始人的理想與發明
卡爾·本茨(Karl Benz)和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既是汽車發明者,同時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汽車製造公司的創始人。大約120年以前,卡爾·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以極富創造力的新發明改變了世界,並開啟了個人交通運輸的新紀元。
1886年1月29日,卡爾·本茨的汽車獲得了帝國專利證書(專利號:37435),這標志著卡爾·本茨實現了他的個人理想:車輛和發動機第一次構成了完美整合的總體概念。人類交通運輸史從此掀開了新的篇章。這部汽車工業史上的第一輛汽車整體重量不到300千克,其中發動機重量佔100多千克。僅僅數周之後,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四輪汽車也獲得了專利權。與「陸、海、空」全面機動化的理想相一致,戈特利布·戴姆勒在不久之後,也將這款裝配於這輛四輪汽車上的戴姆勒188單缸發動機應用到飛艇和汽艇上。
這次展覽會介紹了梅賽德斯-賓士的這兩位創始人,並展示了其家庭的歷史照片,曾經工作過的早期工場,以及後來分別率領賓士公司(Benz & Cie)和戴姆勒汽車公司(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所取得的成就。另外,這次展覽會還展示了兩位創始人的半身雕像,卡爾·本茨的專利汽車,以及被戲稱為「老爺鍾」的戴姆勒188單缸發動機。
品牌名稱的起源:埃米爾·耶里內克和汽車運動
奧地利商人埃米爾·耶里內克(Emil Jellinek)是戴姆勒汽車公司的客戶,他將愛女的名字「梅賽德斯」(西班牙語中的女子名)作為戴姆勒汽車公司為他所定製汽車的名稱。1901年,35馬力的「梅賽德斯」汽車實現了「現代汽車」的突破。這輛「梅賽德斯」汽車在當時是極為出色的新奇產品,採用了眾多的創新技術,包括強勁的發動機以及蜂窩式散熱器、長軸距和低重心。埃米爾·耶里內克將35馬力的「梅賽德斯」汽車推向了賽場,並獲得了成功。不久,「梅賽德斯」之名就開始廣為流傳。1902年,「梅賽德斯」作為商標,獲得了法律保護。同年,戴姆勒汽車公司推出了梅賽德斯「Simplex」系列;「Simplex」系列不僅裝配了更加強勁的發動機,而且更加易於操縱。在本次展覽會中展出的1907年生產的35馬力的梅賽德斯「Simplex」就是當時典型的代表。
與最初的Simplex型號不同,此次展示的35馬力車型的正齒輪凸輪軸驅動是從中間發動,而不是從機軸的末端發動。此外,它還滿足了簡單耐用的標准:四缸、三個曲軸軸承、兩個橫向凸輪軸、T型橫向閥以及雙火花塞點火。
頂級品質——一次性製造和大規模生產
為了應對來自美國的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賓士公司於1910年決定開發大眾化的中小排量汽車。在此基礎上,公司管理層在員工之間舉行了一次競賽,鼓勵他們設計小型汽車。Karl Ketterer在業余時間設計出了新款車型,並獲得了認可,公司最終決定在一年後生產1,000輛輸出功率為8/18馬力的汽車。該款車很快獲得了巨大成功,並推動賓士公司繼續開發新的車型。1912年,後繼車型8/20馬力賓士汽車閃亮登場,並且憑借其平穩運行的引擎,被譽為「安靜的賓士(Silent Benz)」。
然而,正如本次展覽會中的1913年「Snake Car」所展示的那樣,8/20馬力賓士汽車也具有高度個性化配置的餘地,比如說,右前側翼板上的蛇形喇叭設計,使其被譽為「Snake Car」。「Snake Car」優雅地體現了梅賽德斯-賓士的標准化品質和定製裝備之間的共生特性。與其前身一樣,8/20馬力賓士汽車也是大批量生產的汽車。
創新技術:增壓發動機
輸出功率為28/95馬力的梅賽德斯是首款「豪華」轎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幾年中,這款車在汽車業中始終居於領先地位。28/95馬力的梅賽德斯汽車充分運用了創新技術,是最佳汽車產品之一,其技術方面的創新包括:由一個垂直軸驅動的頂置凸輪軸、汽缸按對排列並且焊有冷卻套以及V型頂閥。它採用了保羅·戴姆勒基於公司當時生產的強勁而輕量化的航空發動機而開發出來的6缸發動機,輸出功率高達95馬力,最高車速可達138公里/小時。得益於創新性的發動機技術,28/95馬力的梅賽德斯汽車成為眾多汽車競賽中的奪冠車型,被譽為「勝利者之車」。後來,在進行廣泛的試驗之後,這款車型裝配了增壓發動機。
在1922年Targa Florio賽事中所取得的勝利,標志著戴姆勒汽車公司以及後來的梅賽德斯-賓士公司將增壓發動機汽車推向了輝煌的成功之路。
兩次合並——一個全球化集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通貨膨脹和銷售蕭條時期,只有財力雄厚並具有卓越品牌的公司才能夠生存下來,但是這些公司也不得不進行了合作。賓士公司和戴姆勒汽車公司於1924年組成了辛迪加,並於1926年合並為戴姆勒-賓士公司。1998年,德國戴姆勒-賓士公司和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合並為全球化運營的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梅賽德斯轎車集團旗下的獨立品牌梅賽德斯-賓士、smart和邁巴赫,是新建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的重要支柱。
設計和空氣動力學
20世紀30年代,在新建的德國高速公路上,立志躋身名人行列的許多人都乘坐寬敞和舒適的梅賽德斯-賓士320汽車。其中,短軸距版本組合跑車是小批量的定製產品,而且到1938年就已經停產。梅賽德斯-賓士320組合跑車(Mercedes-Benz 320 combination coupé)時尚典雅的外形設計,別具魅力。該款車配有可折疊的頂篷,可轉換為一輛敞篷車。平穩運行的直列六缸78馬力引擎,以及橫向凸輪軸和橫向閥設計,成為了30年代發動機裝置安裝的典型車款。憑借其流線型車身設計、靈活六缸發動機以及先進底盤,該款車的平均駕駛速度得到了顯著提高。這次古典車展覽會展示了這些珍品之一。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梅賽德斯-賓士通過風洞測試改進並完善了轎車的空氣動力學效率,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操縱安全性,燃油經濟性,並提高了最高車速。造型在汽車開發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梅賽德斯-賓士代表著與眾不同、富有表現力、尊貴的設計。
梅賽德斯-賓士600:巔峰之作
1963年9月,在梅賽德斯-賓士600亮相法蘭克福國際車展之後,記者在報道中聲稱「梅賽德斯-賓士展現了世界最佳汽車」。
作為動態性、舒適性和尊貴性的完美結合,梅賽德斯-賓士600融合了當時的最新工程技術,例如液壓系統、獨立懸掛、空氣懸掛及其液壓調節式減振器,行駛高度的調整,四個壓縮空氣輔助盤式制動器,每個前輪採用兩個制動鉗。此外,梅賽德斯-賓士600也具有豪華的內飾,是理想的官方高級公務車,也是苛求完美的用戶和社會名流所青睞的轎車。
除了5-7座的轎車版本之外,梅賽德斯-賓士還提供7-8座的三種普爾曼版本,其中包括後部活頂式轎車。梅賽德斯-賓士600也有依照特殊要求製造的防彈版本。
梅賽德斯-賓士品牌至今仍恪守創始人的信條:「精益求精 永遠領先」(卡爾·本茨)和「追求卓越」(戈特利布·戴姆勒),在長遠的未來,極富創造力的技術創新也將延續這種傳統,進而推動梅賽德斯-賓士不斷走向新的輝煌。
⑦ 汽車最早起源於哪個國家
英國
⑧ 為什麼汽車是德國人發明的
因為發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⑨ 德國什麼時候開始製造汽車
1897年是阿達姆·歐貝爾最早開始建造汽車.
該公司創建於1862年,創始人是德國最著名的工程師之一的阿達姆·歐貝爾,1897年公司開始製造汽車,最早的汽車名為路茨曼,1923-1924年建成德國第一條汽車生產流水線,流水線全長45米,為公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由於產能的迅速擴大,公司的財政危機也隨之而來,1929年被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收購,從此歐貝爾成為了通用歐洲子公司,二戰期間,歐貝爾也遭到了嚴重破壞,1946年開始恢復生產,歐貝爾雖然淪為美國企業的子公司,但是在公司的歷史上也曾有光輝的一面,歐貝爾早期的運動車在歐洲享有一定的威望,在許多新技術的採用方面,歐貝爾也絕不保守,目前歐貝爾仍然是歐洲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之一
⑩ 德國汽車的發展史
1885年10月,卡爾·賓士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她的妻子 貝爾塔駕駛它時走時停地開了100多公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駕駛員。1886年1月26日,賓士取得了專利權,德國人便把1886年稱為汽車誕生年。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發明了 一部四輪汽油汽車。兩人各自成立了自已的汽車公司,1926年兩家合並為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 汽車的誘人前景使德國的汽車廠紛紛出現,一些其他行業的廠家也轉向汽車生產。1901年,德國共有12家汽車廠,職工1773人,年產884輛,而到1908年,汽車廠達到53家,職工12400多人,年產5547輛。1914年「一戰」前,德國汽車工業已基本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年產量達2萬輛。汽車工業的發達從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一戰」的爆發。 1934年1月, 著名汽車設計大師波爾舍聯合34萬人合股成立了大眾汽車公司,得到希特勒政府的支持,而隨後開發的甲殼蟲汽車令大眾迅速成為國際性的汽車廠商。 「二戰」德國的戰敗給德國的汽車工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從1950年開始,德國汽車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超過英國而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然而1967年日本的產量超過了德國,以後德國便始終處在第三的位置,但增長速度很慢。 從總體上看,德國汽車以質量好、安全可靠而著稱,賓士、寶馬等豪華車和保時捷跑車在世界車壇享有盛譽, 經久而不衰,其品牌含金量極高。所以,1998年春戴姆勒-賓士公司與克萊斯勒合並時,戴姆勒-賓士的年產量僅百萬輛有餘,而克萊斯勒年產量近400多萬輛,但戴姆勒-賓士取得了新公司的支配權。當然,德國汽車一味追求高檔、豪華也給其市場開拓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除了大眾能以真正大眾特色的產品雄居世界十大汽車廠商第四位外,其他公司的產量都不高,這也是日本後來居上超越德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