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第一品牌攝像機是什麼牌子
攝像機德國沒有,攝像機全球四大品牌,清一色日本貨:索尼,松下,佳能,JVC,,,,,,,,,照相機倒是德國第一:有::萊卡,祿來,哈蘇,飛思,,都是動輒幾十萬的單反
㈡ 彩色攝影機的發明時間是
1839年。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照相機不分彩色與黑白之分,裝上黑白膠片就拍攝出黑白照片,裝上彩色膠片就拍攝出彩色照片。照相機的發明。
1861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拍攝了第一張彩色照片。
(2)德國最早攝像機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經》中已有針孔成像的記載;13世紀,在歐洲出現了利用針孔成像原理製成的映像暗箱,人走進暗箱觀賞映像或描畫景物。
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
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
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 。
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
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
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
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取景器。
1930年製成彩色膠卷;
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
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 ;
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
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公元1860年,英國麥斯威爾(Maxwell 1831–1879)研究彩色底片,率先採用三原色之紅,綠,藍分別攝影,再重疊放影之方式,成現彩色影像。
這是色彩加色法(Additive Process),此法引發現今彩色電視機(Color Television)能顯示出彩色的原理。從此,引發世界攝影由黑白走入彩色的開始。也就是人們所稱謂「彩色攝影時代」的崛起。
公元1869年,法國科學家迪克奧隆(Ducos Hauron)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提出,依畫家將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不同比例作調和,而製作出彩色照片者。其作品雖不盡人意,但是彩色攝影照相已有了突破。
公元1873年底,德國柏林工科大學教授佛克爾(H.W.Vogel 1834–1898)將火棉膠感光版,浸在苯銨液後,就能感受綠色光,試驗一發表,鼓動了科學家們,尋找其他色彩的感光增添劑。
攝影軟片,最早僅能感應藍色光,再改善可感應紫色光,公元1874年,已可感應黃色光,到公元1881年,更進步可以感應到紅色光。
底片到此,已可以對紅、橙、黃、綠、藍、紫等色光有了「色感」,不過,照片的繽紛明麗程度,需要加予改善。
公元1888年,美國發明家愛迪生(Edison Thomas Alva 1847–1931)製造第一部電影攝影機器(Kinetograph)。
長達50呎的軟片上,連續已拍攝有600幅畫面影像,放影在一大箱內,有一個看孔,供一人可以看到約一分鍾的景物,也就是在中國稱之謂《看西洋片》。
㈢ 照相機歷史簡介
19世紀初,一個叫尼普斯的法國陸軍軍官,花了10年時間研究保存影像的方法終於在1826年成功地將他家窗外的景象拍攝在白錫板上。
這是世界上第1張照片,它的曝光時間長達8小時。第二年,他又和達蓋爾研究照相術,試圖把影像拍攝在玻璃板上。
不幸的是,尼普斯沒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就去世了。1833年,達蓋爾把玻璃板底片的靈敏度,提高到足以拍攝人像。後來,他又發明了銀版照相法——「達蓋爾照相術」。
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
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
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珞)做基片的膠卷。
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 ,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
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徠卡單鏡頭旁軸照相機。
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光學旁軸取景器。
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
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
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
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
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機生產主要是引進德國技術並加以仿製,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徠卡相機仿製了L39介面的35mm旁軸相機,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製造出了旁軸相機。
PENTAX的前身旭光學工業公司1923年開始生產鏡頭,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日本軍隊對光學儀器的需求急劇增加,尼康、賓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學儀器廠都接到了大量的軍隊訂單,為侵華日軍生產望遠鏡、經緯儀、飛機光學瞄準儀、瞄準鏡、光學測距機等等軍用光學儀器。
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軍隊訂單已經不再有,戰後軍工企業為生存不得不轉向民用品的生產,光儀廠商尼康、佳能、賓得都先後開始了照相機生產。
1952年賓得引進德國技術並引入德國「PENTAX」品牌,生產出了「旭光學」的第一部相機。1954年,日本第一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旭光學-賓得公司製成。
1957年作為日本照相機的後起之秀,又製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鏡光學取景的單反照相機。此後美能達、尼康、瑪米亞、佳能、理光等公司爭相仿製、改進單反照相機及鏡頭技術,從而推動了民用照相機技術在日本的發展,世界單反照相機技術重心逐漸由德國轉移到了日本。
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 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
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
得益於SMC技術,此後賓得鏡頭的光學素質達到了極大的改善,有多隻賓得鏡頭被職業攝影師們推崇,甚至超越了德國頂級鏡頭蔡司鏡頭,成就了賓得相機一時的輝煌。
雖然幾乎所有廠商生產的照相機鏡頭都聲稱採用了SMC技術,但是實測證明,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還是賓得鏡頭。
1969年,CCD晶元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
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採用CCD電子感測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感測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
緊跟其後,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晶元製造商都投入了CCD晶元的技術研發,為數碼相機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採用CMOS晶元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
2018年9月,世界海關組織協調制度委員會第62次會議作出了對中國無人機產品有利的決定,將無人機歸類為「會飛的照相機」。
(3)德國最早攝像機在哪裡擴展閱讀:
為照相機的發展作出貢獻的人:
1、達蓋爾
達蓋爾(1787年11月18日——1851年7月1日)是法國美術家和化學家,因發明銀版照相法而聞名。達蓋爾出生於法國法蘭西島瓦勒德瓦茲省。
他學過建築,戲劇設計和全景繪畫,尤其擅長舞台幻境製作,也因此聲譽卓著。1851年他在距離巴黎12千米的Bry-sur-Marne逝世,他的墓上有一座紀念碑。
2、吉羅拉莫·卡爾達諾
吉羅拉莫·卡爾達諾(Girolamo Cardano, 1501年9月24日 ~1576年9月21日)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網路全書式的學者, 數學家、物理學家、占星家、哲學家和賭徒。
古典概率論創始人, 在他的著作《論運動、重量等的數字比例》(Opus novum de proportionibus) 建立了二項定理和二項系數的確定. 他一生寫了200多部著作,內容涵蓋醫葯、數學、物理、哲學、宗教和音樂。
3、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
約瑟夫·尼塞福爾·涅普斯(法語: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1765年3月7日-1833年7月5日),「涅普斯」又譯「尼埃普斯」,法國發明家。
世界上公認的第一幅照片是涅普斯於1827年拍攝出來的,但是現在全世界公認的攝影術的發明者卻是法國的路易·達蓋爾。涅普斯,是未被大眾關注的攝影術發明者。
在那個時期,攝影的產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人們早在亞里士多德和中國墨子年代就已發現了小孔成像的奧秘,直至今日,小孔成像這一原理仍然適用於攝影術,但當時阻礙攝影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一種將影像保留下來的方法仍然沒有被發明。
1825年,涅普斯委託法國光學儀器商人夏爾·雪弗萊(Charles Chevalier)為他的照相暗盒(camera obscura)製作光學鏡片。
並於1824年(有說1826年)將其發明的感光材料放進暗盒,拍攝和記錄下歷史上第一張攝影作品「餐桌」,作品在其法國勃艮第的家裡拍攝完成,通過其閣樓上的窗戶拍攝,曝光時間超過8小時。
1829年與路易·達蓋爾達成夥伴關系,共同研究攝影術。1833年7月5日,涅普斯意外死亡。1839年法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宣布路易·達蓋爾獲得攝影術專利。
4、奧斯卡·巴納克
奧斯卡·巴納克(Oskar Barnack)(1879年-1936年),德國照相機設計家,生於德國布蘭登堡州里諾夫鎮。1911年被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聘請擔任照相機設計師。
巴納克在1912年研究利用35毫米電影膠卷設計小型照相機。1913年成功地造成一部24×36毫米的原型萊卡相機(Ur-Leica)—35毫米照相機的鼻祖。
1925年萊卡相機I型正式在德國韋茨拉爾市(Wetzlar)的恩斯特·萊茲光學工廠出產。奧斯卡·巴爾納克本人是最早的萊卡攝影家,1920年,韋茨拉爾市發生洪水災難,他用原型萊卡相機拍攝了一系列韋茨拉爾洪災的照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照相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達蓋爾
㈣ 世界上最早的攝影機於哪一年誰發明的
世界最早的一部電影攝影機是由法國生理學家居勒.馬萊伊在1880年10月發明的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幾種電影攝影機
1874年,法國的朱爾·讓桑發明了一種攝影機。他將感光膠片卷繞在帶齒的供片盤上,在一個鍾擺機構的控制下,供片盤在圓形供片盒內做間歇供片運動,同時鍾擺機構帶動快門旋轉,每當膠片停下時,快門開啟曝光。讓桑將這種相機與一架望遠鏡相接,能以每秒一張的速度拍下行星運動的一組照片。讓桑將其命名為攝影槍,這就是現代電影攝影機的始祖。
1882年,法國的朱爾·馬雷發明了一種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由此誕生了攝影技術。這種攝影裝置形狀像槍,在扳機處固定了一個像大彈倉一樣的圓盒,前面裝上口徑很大的槍管,圓盒內裝有表面塗有溴化銀乳劑的玻璃感光碟。拍攝時,感光碟作間歇圓周運動,遮光器與感光碟同軸,且不停地轉動,遮斷和透過鏡頭攝入光束。整個機器由一根發條驅動。可以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以每秒12張的頻率攝影。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通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了感光紙帶。馬雷的攝影機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美國的愛迪生發明了一種攝影機。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這種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台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在此基礎上,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1891年,愛迪生獲得了這種活動攝影機的專利。
馬雷製造的人類第一架電影攝影機
愛迪生的活動電影觀賞機,內部可裝16米長的膠片,每次供一人觀賞
1879年,麥布里奇設計出這種活動放映機,用它可以放映活動的畫面
愛迪生發明的第一台電影放影機,膠片卷在圓筒上,要從目鏡觀看
㈤ 監控攝像機是誰發明的
是的,美國最先出來,日本繼續壟斷。不過紅外燈,紅外攝像機是中國最早發明的,遺憾沒申請專利,2002年由深圳真功夫監控科技這個小安防公司生產了第一台紅外攝像機,聽說當時他們工程師在看電視按遙控是時候CCD攝像機感覺到了遙控器發出的光線,而受啟發生產出是世界第一台紅外攝像機。
㈥ 彩色攝像機是否在二戰以前就被發明了
是的,當時德國的攝像技術是比較先進的,希特勒的演講就有彩色電影膠片的。
㈦ 世界上最早的照相機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照相機結構十分簡單,僅包括暗箱、鏡頭和感光材料。1550年,義大利的卡爾達諾將雙凸透鏡置於原照相機來的針孔位置上,映像的效果比暗箱更為明亮清晰。1558年,義大利的巴爾巴羅又在卡爾達諾的裝置上加上光圈,使成像清晰度大為提高;1665年,德國僧侶約翰章設計製作了一種小型的可攜帶的單鏡頭反光映像暗箱,因為當時沒有感光材料,這種暗箱只能用於繪畫。1822年,法國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八個小時的曝光。1826年,他又在塗有感光性瀝青的錫基底版上,通過暗箱拍攝了一張照片。1839年,法國的達蓋爾製成了第一台實用的銀版照相機,它是由兩個木箱組成,把一個木箱插入另一個木箱中進行調焦,用鏡頭蓋作為快門,來控制長達三十分鍾的曝光時間,能拍攝出清晰的圖像。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照相機(20張)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1860年,英國的薩頓設計出帶有可轉動的反光鏡取景器的原始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1862年,法國的德特里把兩只照相機疊在一起,一隻取景,一隻照相,構成了雙鏡頭照相機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國的貝克製成了雙鏡頭的反光照相機。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隨著感光材料的發展,1871年,出現了用溴化銀感光材料塗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現了用硝酸纖維(賽璐照相機珞)做基片的膠卷。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萊卡的前身)、祿來、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隨著放大技術和微粒膠卷的出現,鏡頭的質量也相應地提高了。1902年,德國的魯道夫利用賽得爾於1855年建立的三級像差理論,和1881年阿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學玻璃,製成了著名的「天塞」鏡頭,由於各種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質量大為提高。在此基礎上,1913年德國的巴納克設計製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35毫米膠卷的小型萊卡照相機-徠卡單鏡頭旁軸照相機。title不過這一時期的35毫米照相機均採用不帶測距器的透視式光學旁軸取景器。1931年,德國的康泰克斯照相機已裝有運用三角測距原理的雙像重合測距器,提高了調焦准確度,並首先採用了鋁合金壓鑄的機身和金屬幕簾快門。1935年,德國出現了埃克薩克圖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調焦和更換鏡頭更加方便。為了使照相機曝光准確,1938年柯達照相機開始裝用硒光電池曝光表。1947年,德國開始生產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鏡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顛倒,並將俯視改為平視調焦和取景,使攝影更為方便。1956年,聯邦德國首先製成自動控制曝光量的電眼照相機;1960年以後,照相機開始採用了電子技術,出現了多種自動曝光形式和電子程序快門;1975年以後,照相機的操作開始實現自動化。在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日本的照相機生產主要是引進德國技術並加以仿製,如1936年佳能公司按照徠卡相機仿製了L39介面的35mm旁軸相機,尼康是在1948年才仿照康泰克斯製造出了旁軸相機。PENTAX的前身旭光學工業公司1923年開始生產鏡頭,隨著日本侵略戰爭的擴大,日本軍隊對光學儀器的需求急劇增加,尼康、賓得和佳能等日本光學儀器廠都接到了大量的軍隊訂單,為侵華日軍生產望遠鏡、經緯儀、飛機光學瞄準儀、瞄準鏡、光學測距機等等軍用光學儀器。隨著戰爭的結束,這些軍隊訂單已經不再有,戰後軍工企業為生存不得不轉向民用品的生產,光儀廠商尼康、佳能、賓得都先後開始了照相機生產。1952年賓得引進德國技術並引入德國「PENTAX」品牌,生產出了「旭光學」的第一部相機。1954年,日本第一部單鏡頭反光照相機在旭光學-賓得公司製成。1957年作為日本照相機的後起之秀,又製造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五菱鏡光學取景的單反照相機。此後美能達、尼康、瑪米亞、佳能、理光等公司爭相仿製、改進單反照相機及鏡頭技術,從而推動了民用照相機技術在日本的發展,世界單反照相機技術重心逐漸由德國轉移到了日本。1960年,賓得推出的PENTAXSP相機問世,開創了照相機TTL自動測光技術。1971年,賓得公司的SMC鍍膜技術申請了專利,並應用SMC技術開發生產出了SMC鏡頭,使得鏡頭在色彩還原和亮度以及消除眩光和鬼影兩方面都得到極大改善,從而顯著提高了鏡頭品質照相機圖片[2]。得益於SMC技術,此後賓得鏡頭的光學素質達到了極大的改善,有多隻賓得鏡頭被職業攝影師們推崇,甚至超越了德國頂級鏡頭蔡司鏡頭,成就了賓得相機一時的輝煌。(SMC是英文Super-MultiCoating的縮寫,意即超級多層鍍膜技術,應用這一技術,使得鏡頭中鏡片間光線的單次反射率能夠由5%下降到0.96-0.98%,整隻鏡頭的光透過率高達96%以上。)雖然幾乎所有廠商生產的照相機鏡頭都聲稱採用了SMC技術,但是實測證明,在這一點上做得最好的,還是賓得鏡頭。1969年,CCD晶元作為相機感光材料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飛船上搭載的照相機中得到應用,為照相感光材料電子化,打下技術基礎。1981年,索尼公司經過多年研究,生產出了世界第一款採用CCD電子感測器做感光材料的攝像機,為電子感測器替代膠片打下基礎。緊跟其後,松下、Copal、富士、以及美國、歐洲的一些電子晶元製造商都投入了CCD晶元的技術研發,為數碼相機的發展打下技術基礎。1987年,採用CMOS晶元做感光材料的相機在卡西歐公司誕生。